网络语境下文学的境遇与命途.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371578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8.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网络语境下文学的境遇与命途.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网络语境下文学的境遇与命途.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网络语境下文学的境遇与命途.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网络语境下文学的境遇与命途.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网络语境下文学的境遇与命途.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网络语境下文学的境遇与命途.docx

《网络语境下文学的境遇与命途.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网络语境下文学的境遇与命途.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网络语境下文学的境遇与命途.docx

网络语境下文学的境遇与命途

网络语境下文学的境遇与命途

目 录

内容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Words………………………………………………………………………………1

一、网络语境下文学的新变…………………………………………………………2

(一)“书写的革命”与“自由的狂欢”………………………………………2

(二)即时的互动与便捷的传播…………………………………………3

(三)身份的隐匿及话语权的变革……………………………………………4

二、网络文学的两面审视……………………………………………………………5

(一)带给文学巨大的包容性与多层次的文化形态……………………………6

(二)增强了文学的可视性与娱乐性功能………………………………………6

(三)商业化原则侵淫……………………………………………………………7

(四)以“伪大众”充当大众文学………………………………………………7

三、网络语境下文学的走向…………………………………………………………9

(一)纯文学的生存空间向网络延伸……………………………………………9

(二)网络与文学的互动与互补………………………………………………10

参考文献……………………………………………………………………………12

 

内容摘要:

互联网诞生以来,影响力日益扩大,广泛深入社会生活各个领域,文学也不例外。

“网络文学”这一新兴文学样式自此诞生,并逐渐发展壮大,以至于威胁到传统文学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

网络固然给传统文学带来了巨大冲击,也有一些负面效应,但它给文学输入了新鲜血液,注入了新的机制和模式,同时也为文学的现代转型提供了契机。

两者在不同的运行机制下,各自服务于自己的读者群,处于互动与互补中。

关键词:

传统文学网络语境境遇与命途转型与走向

Abstract:

SincethebirthoftheInternet,it’sgrowinginfluenceextensiveinallfieldsofsociallives,includingliterature.“NetworkLiterature”--thisemergingliterarybirthsincethen,andgraduallyexpanding,eventothreatthethepositionoftraditionalliteratureinthesociallife.Overlookthetremendousimpactandsomenegativeeffectsbroughbythenetworktothetraditionalliterature,itimportedfreshbloodtotheliterature,addingnewmechanismandmode,andalsoprovidedopportunitiestotransformationofthemodernliterature.Takenindifferentoperationalmechanisms,theyareintheinteractionandcomplementaritytheirrespectiveservicestotheirreaders.

Keywords:

TraditionalLiteratureContextNetworkCircumstancesandtheFateRestructuringandtheTrends

 

随着科技的进步,特别是电脑、互联网的接受和普及,网络逐渐走入我们的生活,影响当今社会的方方面面,在全球化和商业化大潮中占据重要角色,作为人类精神家园的文学亦受到网络的巨大冲击。

自1995年网上第一份汉语文学刊物《橄榄树》问世以来,网络文学日益兴盛:

王朔在“国中网”开通中国第一个作家个人网站;《榕树下》等专业原创性文学网站建立;网上文学社的成立(如李敬泽、邱华栋等成立“浪点潮”和李修文、李洱等成立“左边卫”);成千上万个人网站的设立;blog的开通;安妮宝贝、何从、马兰等一批网络“红人”的涌现……互联网与文学的关系逐渐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互联网对作为特定社会文化的自我意识的文学来说,不仅意味着带来一种新的技术手段和新的传播渠道,而且意味着对传统的文学观念、文学的文化精神资源、文学活动方式、文学写作形式等诸多方面的有力冲击和重新构造。

如纸张代替竹简和卷帛一样,网络这一新兴传播媒介带给文学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为文学的传播和发展注入新鲜血液、提供便捷途径的同时,其弊端亦不容忽视。

关于这一课题,目前研究者多从网络对文学产生的直接影响入手,阐述文学在新型传播媒介下的式微问题,对文学与网络结合产生的新特点关注不够。

本文以文学在网络语境下的新变为切入点,从文学自身特点出发,结合互联网的特质,谈谈文学在新型传播途径下产生的新特点及走向问题。

一、网络语境下文学的新变

网络文学是网络与文学的一次交媾,从内容到形式都与传统文学有着巨大差异。

率性而为的写作、自由传播的方式、神秘莫测的身份等,都冲击着既有的文学体制。

网络为文学提供了写作、阅读与批评的巨大空间,瓦解了传统的图书出版机制。

它以独具魅力的形式和传播方式占据着传媒时代的文学市场,也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人们的业余精神生活,影响着传统文学在传媒时代的发展。

(一)“书写的革命”与“自由的狂欢”

网络时代来临前,作家一直处于报刊、杂志、书籍等传统传媒的掌控下。

由于传统传媒与生俱来的特点造成的局限性,作家并不能轻而易举的发表或出版个人作品,这大大限制了作家和作品的数量。

要成为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知名作家,他们必须要:

首先,迎合大众的审美趣味,以大众的阅读偏好和接受习惯作为创作的指向标。

时时抓住流行的前沿,用当下流行的审美趣味左右自己的创作。

只有这样,才能被大众接受,保证作品的销售量,以继续下一部作品。

其次,取悦编辑是作品出版的关键。

由于个人的成长背景、生活阅历和阅读习惯不同,对文学作品的风格也各有偏好,即使是同一杂志或出版社的编辑,审美习惯和阅读偏好也不尽一致,这无疑增加了作家的创作难度。

在市场经济原则下,作家必须以市场为向导,以大众为准则,这在无形之中就使作家丧失了创作的自主性,剥夺了他们创作的乐趣,使创作异化为一项艰巨的任务,一种谋生的手段,而不是“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的自然流露,违背了文学的初衷。

在网络技术影响下,作家一词不再是高居庙堂之上遥不可及的,它已深入平民百姓中。

创作不再是作家的专利,发表作品也不再是奢望。

网络成就了书写的革命,使文学不再是高知群体独享的晚宴,而成为众人自由狂欢的仪式。

网络兴起前,一个作家的生成是受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如学历、文化背景、财力与出版发行领域的诸多要求等。

一部作品诞生以后,数十年甚至数百年后才能结集出版,为人所知并广泛流传。

在网络书写时代,想成为一夜知名的作家已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一部作品从网上发表到被众人追捧或许只需数日,这在之前是无法想像的。

发达的网络技术提供了广阔的平台,每个人都可以申请自己的blog,全方位记载自己的文学历程,也可以在专业文学网站(例如:

榕树下、且听风吟)上发表自己的作品。

无论是作家,还是普通民众,只要怀揣对文学的挚爱,就能通过网络自主表达自己的文学理想,不必取悦编辑和迎合大众的审美趣味,建造真正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静静等待志同者的开启,哪怕尘封百年,也是真正属于自己的一片精神家园。

(二)即时的互动与便捷的传播

网络写作的一个巨大特点就是可以随时随地与接受者互动,这在纸制创作时期是无法实现的。

传统的纸制创作只是将成品呈现给接受者,不管反响如何,并不最终影响作品的生成,修改只是在定稿产生前由作家一人完成,至多请数人阅稿,而这远不及广大接受者如潮的评论来的真切强烈。

网络创作时期,接受者不仅可以参与写作,与作者的意愿相互反应,而且有时还可以左右作家的创作,影响作品的最终生成。

如被称为“网上第一部畅销小说”——《第一次亲密接触》的作者蔡智恒曾说过:

“其实我一直很想放弃完成这篇故事的念头,也几乎快成功。

所以我想我应该感谢寄信鼓励我的网友们。

”不难发现,网络上每一部文学作品末尾都留有接受者回帖或发表意见的空间,这可以使接受者的意见及时快捷的反映到作者那里,而且接受者之间也可以相互交流自己的阅读心得。

这些心得又为作者的进一步创作提供意见,打下基础。

这是一个开放的话语空间,不同的声音都可以在这里得到响应。

“网络写作则是一个持续的行为过程,写作者与他的作品一起构成对象或事件,同时或实时地进入接受活动。

”网络便捷的传播与即时互动摆脱了纸制创作时期作者和接受者长期分离的状态,为他们的交流和互动提供可能,使网络写作成为作者和接受者在网上长期进行磨合的过程,因此,网络文学文本也处于“持续激活状态”。

尼克·史蒂文森(Stevenson,N.)说:

“传播技术将我们的中枢神经系统,扩展到与其他人类的能激起美感的全球性融合之中。

这使时间(过去和现在)与空间(远处和近处)之间的区别变得多余。

”便捷的网络为作家与读者随时随地的交流提供了可能,全程无纸化操作大大节约了传播过程中所需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汗牛充栋已成为昨日的奇观。

人们可以随时随地从网上下载、阅读自己所需的文学资源,不再需要扛着大部头著作四处奔波,也不再需要为找不到急欲阅读的作品而烦恼。

一台电脑可以容下几十甚至上百个图书馆,网上供检索的资源更是无法统计。

随着科技的发展,这样的记录正在一日一日被刷新,这一切都为文学发展提供了非常便捷的途径。

(三)身份的隐匿及话语权的变革

传统纸质创作时期,作家往往因为现实生活中的种种规约而不能畅所欲言:

如身份、年龄、伦理道德、社会地位、社会关系、社会舆论与政治压力等。

因此,常常出现对现实生活反映“失真”的情况。

在网络写作时代,作家的身份常常是隐匿的,名字、年龄甚至是性别,都不得而知。

有个“南美蛇”的网民在网上写道:

“在网上,想是谁就是谁,或者干脆像一首歌中唱的那样‘不要问我是谁’。

我可以是屎壳郎,也可以是驴粪蛋;可以是美女,也可以是野狼;可以模仿名人的端庄与雅趣,过一把阳春白雪的生活,也可以是土里土气,俺是大老粗,体会一次下里巴人的滋味。

只要我不当黑客,不故意捣乱,只要按我想要的活法玩我自己的,活我自己的,谁也管不住。

我想怎么活就怎么活。

”这种想法在网络中非常流行,你可以随意装扮成任何人,任意给自己选择社会身份,由于摒除了现实世界的种种制约,网络作家可以尽情地发泄,畅所欲言,甚至不怕触碰政治、宗教、伦理等敏感话题。

从某种角度来说,网络作家对现实生活的反映要真实而深刻的多,这也是网络文学作品时常会激起强烈反响并引发诸多共鸣的重要原因。

所以,从这一点来看,与纸质创作相比,网络为作家提供了宽松的语境,消除了创作者的心理压力和负担,更利于激发他们的创作欲望,反映社会的真实面。

但由隐匿身份引发的一味发泄,相互攻讦,口诛笔伐,甚至是胡作非为,则偏离了文学发展的正轨。

网络写作带来的另一股新鲜空气便是创作话语权的变革。

在纸质创作居于主导的年代,创作话语权是被文化界的知识精英所掌控的。

普通民众想发表、出版自己的作品,会遭遇重重障碍,经过许多道“门槛”的历练。

网络高度的开放性则将这重重“门槛”一一拆卸,它欢迎任何人加入,不需要创作者身份以及资格的认证,也不需要所谓的人生经历和创作经验,只要愿意,人人都可以通过网络发表自己的作品。

传统纸质创作时期,文化生产传播模式是“权力-媒介(把关)-大众”,以达到对社会主导价值观的控制,这是一种不对等的权力运作方式,受众只有选择权,而没有对等的回应权。

在以互联网为基础的网络时代,文化生产传播机制发生了根本转变,即“大众-媒介(平台)-大众”。

在这一生产传播模式下,作为行为主体的个体之间处于对等的权力关系中。

“打工仔、保姆都可以写作长篇,洋洋洒洒几大册都不在话下,长篇小说这位文学宫殿的公主下嫁民间,电脑成了轿夫。

”这句话无疑是对文学创作话语权变革的极好证明。

二、网络文学的两面审视

上文指出,网络为纯文学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新的传播机制,带来了新的发展模式。

对文学受众来讲,网络这一信息时代的高科技产物,能在精神文化领域对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进行一定调节,摆脱传统的歇斯底里(hysterical)式的疯狂阅读,使人们更好的享受文学艺术带来的精神享受。

(一)带给文学巨大的包容性与多层次的文化形态

文学创作的话语权在网络书写革命发生前一直掌握在文化精英手中,互联网的诞生开拓了文学创作的民间视野。

“通过多种多样的便捷和无门槛形式,互联网以一种和蔼慈祥和普罗众生的姿态怀抱天下梦想文学实现的人们,致使网络文学蔚然成风。

”网络的出现冲破了文学传播原有的秩序,大大缩小了文学对于书籍、报刊等纸质传媒的依赖性。

而且它的巨大空间带给文学宽广的怀抱,使文学创作不再只是少数文学家、批评家和报刊杂志编辑的专利,任何人都能在这里实现自己的文学梦想。

与传统文学形态相比,网络文学允诺了一种平等和自由,各种权力机制在网络中都成为乌托邦。

在这里,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互生互补,共同上演一场精神文化领域的狂欢。

此外,网络的匿名制也使创作者们超越了身份限制与社会规约,从而敞露本性与欲望,更加真实地表达内心世界,反映社会本质,具有某种偏激的深刻。

巴赫金在“狂欢化”诗学理论中指出民间文学的主要精神是颠覆等级制,恢复话语的平等权,网络就为此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增强了文学的可视性与娱乐性功能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使网络文学在传承传统书面表达形式的同时,整合了图像、动画、声音、音乐等艺术形式,不再像纸质文学那样只是单一文字的表现。

它能以一种直观互动的传播方式,利用多媒体文本(multimediatext)激发读者全方位的感觉系统。

由于多媒体文本能够充分调动各种艺术符号的表现力,有效弥补了单一文字手段的抽象性,从而弥合了读者与文本之间的距离感,现场感大大增强。

现代人的生活节奏日益加快,很多人都背负着巨大的精神压力,读书对他们而言无疑是对精神的二次施压。

因此,应运而生的电视、电影便成为绝大多数人获取精神食粮的最佳选择。

多媒体文本的出现可谓博取众家之长,既保留文字形态,同时也使阅读者获得视觉与听觉的双重享受。

这样,网络文学成为除电视、电影之外大众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使文学在审美取向上更加倾向于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和俗文化的欣赏趣味,反映大众情趣。

这一转变打破了以往文学或言志或载道的循环发展模式,有效弥补了精英文学只重艺术或社会功用而忽视娱乐消遣的功能缺憾,文学作品的内涵也更易为普通民众所接受。

可见,互联网带来了创作主体的解放,颠覆了传统文学的话语权,大大提高了文学的民主化程度,使民间创作在网络中迅速崛起。

“文学从形而上走向形而上与形而下的结合,传媒起着结构性的作用,媒体对文学传播的介入使得文学内部重新划分,反映大众的、人性的东西成了文学自身的需要。

网络写作的兴起固然给文学的现代转型提供了契机,但负面效应亦不容小觑。

过分迎合大众口味必然会导致文学从高雅走向庸俗乃至低级趣味,娱乐化、浅表化、快餐化、商业化乃至低俗化在网络文学中大有愈演愈烈之势,“伪大众”作品将色情、暴力、凶杀等情节大量充斥于网络世界中,严重影响文学沿着健康正确的方向发展,也毒害了读者的精神世界。

(三)商业化原则侵淫

网络作为大众传媒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生存和发展必然受到大众传媒游戏规则的制约。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鼓吹、炒作和追求商业利润成为各种传媒手段通行的法则,互联网也不例外。

尽管成为一夜知名的作家已不再是梦想,但这其间除了作家本身的才学、阅历、经验和当下的机遇外,网络媒体的鼓吹、炒作和商业化运作也必不可少。

很多作家在商业利润的趋势下,为了提高网站和blog的点击率,背离自己的文学梦想、创作原则和审美主张,甚至不惜以庸俗不堪的作品迎合高度商业化趋导下的审美趣味,与传统文学的“高雅”、“纯朴”、“清新”背道而驰。

商业化的入侵使许多作家不再是单纯的精神文化生产者和灵魂的净化者,文学和创作已经成为他们攫取个人名利和积累财富的手段。

当年作为最穷酸职业之一的作家,现在很多人都成为了百万富翁。

“中国作家富豪榜”上榜作家共25位,领衔首富为余秋雨1400万元、二月河1200万元、韩寒950万元、苏童900万元、郭敬明850万元……殿后为刘心武275万元、刘震云250万元。

暂且不论这些数据的真实与否,是否也带有商业炒作的目的,但它却突出说明了一个问题:

网络创作使社会蔓延着精神物质化、艺术商业化、文艺拜金化、创作价码化的不良倾向。

(四)以“伪大众”充当大众文学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的消费提出了更高要求,形形色色的大众文化应运而生,大众文学便是其中一种。

自70年代末起,大众文学便开始以一种强势的进攻姿态进军文化市场,武侠、言情、侦探、推理小说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终观今天网络文学的种类,基本上也以这四种题材的小说为主,甚至可以说,网络文学从一开始就是以大众文学的身份出现的,体现出一种平民化姿态,因此,网络文学一直深受大众喜爱。

文学的平民化倾向是一种终极价值观和精神姿态,它体现作家和作品的终极关怀,反映文学的终极目标,强调文学的平民化、民间化姿态,同时存有文学与身俱来的精英立场,使文学在更大层面上获得发展。

而大众化倾向则是现代社会的一种消费主义群体的消费性价值观,它把精英主义与生活世俗融合在一起,以解构神圣、消解崇高为主要企图。

可见,平民化倾向可以促进文学朝纵深方向发展,而大众化倾向则易导致文学以媚俗化姿态来迎合受众。

文化产业已成为当今社会的商业热点,因此,作为文化最主要的传播方式的文学就更易受到商业化原则的侵淫。

特别是进入网络时代,商业化原则催生了很多庸俗低级的作品,它们假借大众文学的面貌,堂而皇之的充斥着网络空间,使大众文学被“伪大众”所异化。

大众文学本是顺应时代和社会发展应运而生的新型文学种类,它满足了快节奏生活中人们减缓压力、娱乐精神的需要,打破了传统文学言志、载道的单一模式,弥补了精英文学娱乐消遣功能的缺失。

但当大众异化成“伪大众”时,这些作品就抓住读者的权力欲、物欲和性欲等低层次欲望,并加以扩大、夸张甚至变形,不假思索的高频率引入创作中,衍生出大量“玩”与“性”的畸形文本。

“题材的陈腐与剽窃,拙劣的摹仿与东拼西凑,通俗与低级下流使艺术表现的边界成为无边的边界。

高级文化与低级文化混为一谈,在这多元的现时,所有文本辩证地出现在一种现在与非现在、同一与差异的交织中”。

使真诚的大众被“伪大众”所取代,精神的享受沦落为肉体感官上的刺激。

“文艺不再追求高雅与存美,而以刹那的刺激,疯狂的纵欲来弥补精神的压抑、心灵的空虚。

”“伪大众”的出现,不但对读者产生误导,还损害了大众文学的声誉,更为严重的是,它会最终导致整个网络文化领域内文化值的普遍下滑,使人们对网络文学这一新兴事物产生误解,错误地将网络文化与低级趣味相联系。

三、网络语境下文学的走向

虽然网络和大众文化对文学造成了强有力的冲击,但文学作为人类“精神的家园”是必不可少的,它依然是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产品,是无法被代替的。

网络与文学彼此具有不同的特征和功能,但这并不是否认两者之间不具有融合的可能性,相反,在很大程度上它们是以一种互动与互补的姿态出现。

生活在全球化时代的人们需求是多元的,对艺术欣赏的要求也是多元的。

“无线电广播、电影、报纸以及畅销书,同时成为大众生活方式的范例,也成为他们实际生活方式的一种表达模式。

”文学作为多元艺术中的一元,依然有其存在和发展的价值。

“名家在多种电子化媒介的虚拟在场,并没能避免思想性、技巧性和文学的美学性在外表狂热的网络文学凄凉之屋中严重缺席。

”也就是说,文学在网络化时代依然有其长期存在和发展的可能性与合理性。

(一)纯文学的生存空间向网络延伸

众多研究者认为网络技术的发达与传媒业的迅猛发展,缩小了纯文学的生存空间,使其面临着生存危机。

笔者认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会面临新情况和新事物,在对其他事物构成冲击的同时也面临着他人的冲击。

既然我们已经置身于网络时代,文学遭遇网络就是无法回避的问题。

我们必须思考如何在新的传媒媒介下继续传承文学的精神。

第一、纯文学视角的拓展

自古以来,文学就有“言志”与“载道”的传统,纵观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长河,文学一直在“言志”与“载道”之间迂回前进。

进入网络时代,文学的娱乐功能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而且在商业化原则的催生下,大有愈演愈烈之势。

娱乐功能的凸显,扩大了文学的表现范围,弥补了功能缺失。

但当娱乐功能被推及到异化程度的时候,则损害了文学原有的精神内核,阻碍其发展。

网络延伸了文学的功能,由“言志”、“载道”慢慢向娱乐偏移,但这并不否认网络时代文学“言志”与“载道”功能的缺失。

在精英文学与纯文学中,依然有其合理的生存空间。

余秋雨先生说:

“治学的道路与方式,在观念上应该变化发展,现在每天都有几亿人守在电视前,电视传播的功能与作用不容轻视。

文化人不能自命高雅,要追求文化行为的有效性。

”在新型传播媒介下,纯文学必须转变,不能再一味高居庙堂之上,固守自己所谓的精神家园不知变通,与大众产生强烈的隔世之感。

而应该将狂欢化精神熔铸于文学活动中,推翻“第四堵墙”,不再处于强势话语的一端,让读者仅仅成为依附性的和寄生性的阅读工具。

纯文学必须将视角深入到大众当中,以平民化的姿态怀抱大众,使自己更具亲和力与表现力,而不是在网络疯狂吞占大众资源的时候龟缩在那几乎已不再可能的高尚领地。

第二、客观审视网络文学的合理存在

2002年,北京第二届老舍文学奖破天荒地颁给了宁肯的网络小说《蒙面之城》。

在网上一月超过50万次的点击率成为其获奖的重要原因。

网络小说能得到专业的纯文学奖项,说明纯文学对网络文学的首肯与接纳。

图书上网和现行许多纯文学杂志网络版的开通,说明网络已成为阅读的重要渠道,网络与文学共存与融通并非不可能。

网络文学的出现并没有宣告纯文学的死亡或终结,我们必须客观正确的审视网络文学的存在。

对纯文学来说,网络文学不是洪水猛兽,相反,它极强的娱乐功能满足了现代人多变的和多元化的审美趣味;也非良师益友,网络文学易受商业化原则的侵淫,被“伪大众”利用,滋生不良情绪和“玩”与“性”的畸形文本,违背文学的初衷。

纯文学与网络文学各自有着不同的读者群和运行模式,有着对方无法替代的特质。

网络文学有其存在和发展的合理性与可能性,应扬长避短,以更好地为现代人的精神生活服务。

(二)网络与文学的互动与互补

与网络对话性、公共性、多变性和受众广的特性不同,文学创作更加深入作者的本心,更加依赖感受的独特性和私有性来构筑生命精神的小庙。

唯有依靠心灵的感受与体悟,才能领略此中的真谛,这是网络所无法探究的所在。

而网络的许多特质也是文学所无法比拟的,两者互动与互补的态势成就了它们之间微妙的关系。

纯文学的生存空间向网络延伸,网络文学的文化品位向纯文学靠拢,在相互学习与借鉴的过程中扬长避短,更好的为自己特有的文化群体服务。

文学必须在一个宽松的、自由的、多元化的环境中发展,任何极端的肯定与否定、批判与赞扬都不利于文学正常平稳的过渡。

网络与文学处于发展的两极,相互依存,互动互补,只有消解具有统治性的一极,取缔强势话语权,才能实现文学与网络的良好互动,完成文学在网络时期继续传承的伟大使命。

“在文学的精神生态中,各种力量必须在相互制约中相互依存,如果某种力量成为绝对强势的权力,不管这种力量是政治、商业还是传媒,权力意志都必然使文学自身的规律遭到破坏,文学的独立性遭到摧毁性的打击,文学的形态将变得单一、僵化,被纳入森严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