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遵义市思源学校至学年七年级月考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371073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4.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贵州省遵义市思源学校至学年七年级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贵州省遵义市思源学校至学年七年级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贵州省遵义市思源学校至学年七年级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贵州省遵义市思源学校至学年七年级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贵州省遵义市思源学校至学年七年级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贵州省遵义市思源学校至学年七年级月考语文试题.docx

《贵州省遵义市思源学校至学年七年级月考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贵州省遵义市思源学校至学年七年级月考语文试题.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贵州省遵义市思源学校至学年七年级月考语文试题.docx

贵州省遵义市思源学校至学年七年级月考语文试题

贵州省遵义市思源学校2019-2020学年七年级9月月考语文试题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汉字积累——下列词语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粗犷(guǎng)静谧水波粼粼(líng)截然不同

B.抖擞(sǒu)高邈莅临人间(lì)花枝招展

C.一霎(chà)黄晕咄咄逼人(duò)恍然大悟

D.着落(zhuó)匿笑絮絮叨叨(xù)翻来复去

2.词语积累——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如今听说事情竟然已经解决了,他顿时喜出望外。

B.勘探队队员经常在人声鼎沸的戈壁滩上工作。

C.我们遇到不懂的问题一定要多问,要不求甚解。

D.这次活动大家都达到愿望,那真是各得其所,其中还有一小部分人对其不是很满意。

3.文化积累——下列有关名著和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李白被称为“诗仙”,杜甫被称为“诗圣”,白居易被称为“诗豪”,刘禹锡被称为“诗魔”。

B.《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

与《大学》《中庸》《诗经》合称为“四书”。

C.《繁星》《春水》兼采中国古典诗词和印度诗人泰戈尔哲理小诗之长,以歌颂母爱与童真,赞美美好的大自然为主题。

D.《朝花夕拾》是鲁迅撰写的一部回忆性散文集,它是鲁迅作品中最富生活情趣的篇章,描写了鲁迅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心路历程。

4.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王羲之、颜真卿的作品让我们认识到书法是心灵和性格的表现。

王羲之酒后即兴而作《兰亭集序》,字体式样________,笔画疏密有致,大小自由随性。

尤其是全篇二十多个“之”字,个个________。

此帖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颜真卿的侄儿在安史之乱中义不从贼,全家惨遭杀害,颜真卿________,写下《祭侄文稿》,其字笔画粗重,字字独立,痛切之情读之可感。

其字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

A.变幻莫测别具一格义正词严

B.变幻莫测别有用心义愤填膺

C.变化多端别有用心义正词严

D.变化多端别具一格义愤填膺

5.语言运用——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一些家长没有意识到“手机综合症”是一种病,而是采用简单粗暴的方式防止孩子玩手机。

B.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型犯罪手段,遵义市公安局提醒广大市民应该具有一定的信息安全防范。

C.在9月举行的遵义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同学们常围在一起相互鼓励并认真总结得失,赢得的远远不只是比赛的胜负。

D.由于市工会的一系列关爱活动,使留守儿童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

6.语言运用——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看,下列各项中小玲的做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小玲和家人一起赏月、吃月饼、饮桂花酒。

B.小玲的生肖属相是蛇,弟弟比她小2岁,小玲准备挑选一款生肖属相的玩具送给弟弟作为生日礼物,她选择了一只可爱的机器狗。

C.小玲向同学小明询问他母亲的姓氏,按照古代的礼仪应这么问:

“令堂贵姓?

D.老师提问:

“农历九月份有哪些节气?

”小玲回答:

“寒露和霜降。

二、句子默写

7.句子积累——按要求默写句子。

(1)王湾《次北固山下》:

潮平两岸阔,__________________。

(2)《<论语>十二章》:

__________________,匹夫不可夺志也。

(3)《<论语>十二章》:

学而不思则罔,__________________。

(4)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__________________,受降城外月如霜。

(5)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正是江南好风景,__________________。

(6)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夕阳西下,__________________。

(7)朱自清《春》:

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__________________,宛转的曲子,__________________。

(8)李白的《峨眉山月歌》中表现“月光柔柔,波光粼粼”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

(9)岑参的《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中,借菊花寄托自己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迷路

刘国芳

①我小时候迷过一次路。

②那天我一个人在外面玩。

我走了很远,来到了一条河堤上。

但再远,我也认识回家的路,因为这地方我来过,大人带我来过几次,我知道回家的路:

沿堤往回走,过一座桥后往左拐,就能走到我住的新大街。

③这样熟的地方我当然不担心迷路。

④在河堤上我没再走,就在河堤上玩。

差不多是夏天了,美丽的蝴蝶从很远的地方飞来又飞往很美的地方,也有的蝴蝶不再飞往远处了,停下来。

蝴蝶停下来的地方更美——那是美丽的花丛。

与蝴蝶一起飞来的还有蜻蜓,它们飞在很高的天空,把天空装点得多彩多姿。

这是一个很美的夏天,花红草绿,蝴蝶起舞,蜻蜓翩跹。

⑤一个老人,在我玩着时走了来。

近了,老人说:

“你知道新大街怎么走吗?

⑥我看着老人,点点头,说:

“知道,往这边走,过了一座桥后往……”我应该告诉老人往左拐,但话要说出口时,我忽然想骗骗老人——我小时候是个很调皮的孩子,往人水缸里撒过尿,塞过人家的烟囱——这次,我骗起老人来,说:

“过了一座桥后往右拐。

”老人丝毫没有怀疑,老人谢过我,蹒跚着走去。

⑦我在老人走远后笑起来,老人按我指点的方向走,一定会迷路。

我在堤上玩了一阵,也要回家了。

回家的路我认得:

沿堤往回走,过一座桥后往左拐,就能回到家里。

⑧我按上面的想法往回走。

⑨很快我走到桥边了,又很快,我过了桥。

桥那边两条路,往左拐就是回家的路,很快,我走上了这条路。

但在这条路上走了一阵,我居然看见了老人,她慢慢吞吞地走在我的前面。

见到老人,我立刻明白我走错了,我告诉过老人让她过了桥往右拐,这是骗她的,现在,我看见了老人,说明我跟老人走在同一个方向。

⑩我不能跟着老人走。

我转身往回走,走回到桥边时,我拐进了另一条路。

⑪但在这条路上走了很久很久,我也没走到我住的新大街,而且越走越陌生,我不知道我走到哪里了,也不知道新大街在哪里。

⑫我迷路了。

⑬我后来嘤嘤地哭起来,我要回家,但不知道家在哪里。

一个大人,过来问我哭什么,我告诉大人,我迷路了。

大人让我别哭,然后慢慢诱导我,问我住在哪里。

我还记得我住在新大街,我告诉了大人。

大人听了,笑起来,大人说你走反了方向。

说着大人牵着我,带我回家。

⑭我回到家后又看见那个老人了,妈妈说那是我外婆。

外婆也认出了我,她说你指给我的路是错的,你不认识路,你怎么能不迷路呢?

我说外婆你怎么知道我指错了路。

外婆说我过了桥又问了别人,人家告诉我往左边走。

⑮我明白我为什么会迷路了。

(有改动)

8.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通过写“我”小时候的一个小故事,以小见大,揭示了出于自私和玩弄等不够阳光、健康的欲念害人,最终也会害己的道理。

B.本文主要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如开头写“我”坚信自己认识回家的路,与后来“我”却迷了路形成对比等,使原本简单的故事情节显得跌宕起伏。

C.文中画线句子中的“我在老人走远后笑起来”,反映了“我”自私自利,品质败坏。

D.小说以第一人称的手法来叙述,语言朴实无华,不事雕琢,读来真实可信,亲切自然。

9.请根据小说内容补全下列情节。

(每项情节不超过10个字)

开端:

“我”在河堤上玩。

发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局:

外婆说明原因,“我”明白自己为什么迷路。

10.标题《迷路》有何含义?

11.读完全文,你肯定发现了生活中也有类似文中的故事,也有很多“迷路”的人和事。

请联系社会现实或自身生活经历举一例说明,并谈谈你从文中得到的启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一棵小白杨

朱金平

①“一棵呀小白杨,长在哨所旁。

根儿深、干儿壮,守望着北疆……”

②一路听着这首耳熟能详的军旅歌曲,我们的越野吉普车向着西北边陲的小白杨哨所奔去。

那个在歌声中被传唱了多年的北疆哨所,最标准的名称是:

塔斯提边防连。

③远远望去,矗立在一座山岗上的小白杨哨所,在逶迤高耸的雪山映衬下显得那么不起眼。

④身着迷彩服的哨所四班长王克怀,见面就给我们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

⑤十八岁那年,新兵训练刚结束,他就和十八位新战友乘坐一辆卡车,唱着那首脍炙人口的《小白杨》,向边境线上的小白杨哨所驶去。

哨所矗立在一座陡峭的山顶上,四周的积雪还没有融化,卡车喘着气怎么也上不去。

大家下车使劲去推,车子还是爬不动,无奈中他们又返回了营部。

三天后,他们再次出发,谁知融化的冰雪在山下通往哨所的小路上划出一道七八米宽的口子,冰块和着泥水汹涌奔流,载着他们的卡车又打道回府了。

一周之后,他们才终于越过一路坎坷,登上了哨所。

此时,连队在冬天里已被冻裂的水管还没来得及维修,他们上来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到十里外的河里挑水回来用。

洗脸、洗衣服,都是冰凉的雪水,小伙子们的手很快就被冻肿了。

大雪封山,连队官兵吃不上新鲜蔬菜。

面对这样艰苦的环境,王克怀起初一颗火热的心似乎被冰水浇凉了。

⑥连队组织新兵来到那棵小白杨下进行革命传统教育,要求大家向哨所的前辈学习,以苦为荣、乐守边疆。

王克怀看到那棵名闻天下、参天而立的小白杨,浑身上下又充满了力量。

⑦打枪,是每个军人的基本功。

但边防连主要的职责是站岗、巡逻、执勤,对打枪的要求并没有步兵连那么高。

可王克怀不这么想:

既然来当兵,就要当一个精武的兵。

2014年5月,边防团组织各连进行步枪射击考核,王克怀与战友一起进行一百米射击考核。

随着一阵枪响,报靶员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举靶高喊:

“王克怀,五十环!

”小白杨哨所自1962年组建以来,在正式考核时还没有人打出过五十环。

考核组组长、团政委带人现场反复验靶,确认王克怀这一成绩。

领导当即给王克怀戴上了大红花,一片喜悦的红云飞过小伙子的脸颊。

⑧作为一个班长,王克怀认识到“一花独放不是春”。

他把自己的射击经验耐心地教给班里的全体战士。

他带领的四班在上级组织的一次次射击比赛考核中也一次次名列前茅。

⑨几年后,王克怀当爸爸了。

为了能靠爱人更近一点,他的妻子放弃了收入不菲的工作,带着孩子搬到离哨所六十多公里远的县城,与人合租了一套民房住下。

这样,母子俩几个月就能和王克怀见上一次面。

⑩三岁多的儿子,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父亲和军营的熏陶,对哨所有种天然的亲密感。

一天早上,刚来哨所的儿子,听到起床的哨音,像爸爸一样,咚地一下跳下床,光着一双小脚就冲出门,要跟着爸爸出操,妈妈再拉也不行。

于是,在连队出操的队伍后面,跟着一根“小尾巴”,嘴里还喊着“一二一”的口令……

⑪王克怀的父亲是一个从不流泪的铁汉子,当看到儿子在那样艰苦的环境里驻守边防的一个个镜头,不禁老泪纵横:

“没想到这娃子,在部队里变得那么能干、那么有出息……还是部队锻炼人、出息人啊!

⑫离开哨所前,我们去参观那棵小白杨。

⑬1982年,连里一个战士探亲带回十棵小白杨,栽种在哨所旁,最终成活了这一棵。

如今,这棵小白杨已经长成大白杨。

其洁白的身躯挺立在天地间,一根根枝杈向上蓬勃地伸展着,显得那么伟岸、质朴、纯洁。

⑭这棵高大的白杨树旁,还生长着一棵个头稍矮的白杨。

指导员说这是那棵白杨树根上冒出来的子母树。

⑮看着眼前普通而实在是不平凡的小白杨,《小白杨》优美的歌声仿佛在耳边再次响起,“一棵呀小白杨,长在哨所旁。

根儿深、干儿壮,守望着北疆……”

(摘编自2017年5月10日《人民日报》)

1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克怀是中国千千万万不畏艰难、忠于祖国的边防军人群体形象的典型代表。

B.王克怀认识到“一花独放不是春”,带领的四班在射击比赛中一次次名列前茅。

C.文章材料安排详略得当,如,妻子的事迹详写,战士探亲带回小白杨的是略写。

D.受到小白杨精神的触动,“我们”被深深地感染,离别前专门去参观那颗小白杨。

13.王克怀从一名新兵成长为一名优秀班长,其间经历了怎样的心理变化?

请简要概括。

14.阅读文中画线的句子,按要求回答问题。

①“一周之后,他们才终于越过一路坎坷,登上了哨所”句子中,加点词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考核组组长、团政委带人现场反复验靶,确认王克怀这一成绩”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是什么?

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文章写王克怀儿子的举动,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16.文章以“一棵小白杨”为标题,有什么寓意?

请结合全文简要概述。

四、综合性学习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耳机偷走少年听力

(材料一)

耳机的危害

塞着耳机听音乐,声音没有经过空气过滤掉部分杂音,在同等分贝的情况下,比外界传入的声音对听力的损伤更大。

而且,它是慢性伤害,二十年后,人们的听力可能会提前二十年衰老,这绝不是耸人听闻的说法,美国早在一九九八年就六至十九岁年龄段的青少年进行过一项调查,发现其中百分之十五有听力受损症状,而这与他们长期使用耳机有很大的关系。

有关医学资料表明,佩戴耳机听音乐的时间上限为90分钟,当人耳听到的音量超过85分贝时,时间较长可造成听觉疲劳;当音量高达110分贝以上时,足以使人体内耳的毛细胞死亡,严重者还会造成不可恢复性听力损伤。

耳机的音量输出一般在84分贝左右,有些高频范围能达到120分贝。

这样的音量对耳神经有很大的刺激作用,长时间会造成听力衰退,严重的会出现永久性耳聋和神经衰弱。

首先出现的是高频听力下降,而我们日常交流所使用的语言频率并未受影响,所以早期常被忽视。

只有当听力损失向低频延伸,语言频率听力损失到一定程度后,才会出现主观感觉听力障碍,使语言交流和社交活动受到影响。

因此,使用耳机听东西给年轻人带来的影响,通常要多年之后才能够显现出来。

与普通耳塞相比,入耳式的耳塞危害更大。

同样的音量下入耳式耳塞对耳膜产生的刺激更大,所以会损坏听力。

从目前情况来看,耳塞已经被各种医疗组织、听力康复机构推上了风口浪尖。

(材料二)

全球约有11亿青少年因耳机面临听力损伤

世界卫生组织提供的数据显示,全球约有11亿青少年因不安全使用智能手机及配套耳机等设备,面临听力损伤风险。

世卫组织还对中等收入和高收入国家的研究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在12岁至35岁人群中,近50%的人在使用个人音频设备时,音量大到不安全的程度。

在我国,有关机构曾做过一项抽样调查,对某高校3826名在校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发现,耳机使用率为99.8%,在接受调查的学生中,已经出现了噪声性听力损伤的超过了1000人,所占比例接近30%。

(材料三)

爱耳日

每年3月3日为“国际爱耳日”。

2013年3月,世界卫生组织将中国的“爱耳日”确定为“国际爱耳日”。

“国际爱耳日”具体日期的确定是因为数字3与耳朵的形状类似,因此3·3象征了两只耳朵。

2016年3月3日,是第十七个全国“爱耳日”。

本次“爱耳日”将主题定为“关注儿童听力健康”,一方面是为了帮助公众了解儿童听力残疾现状、致病原因、儿童听力残疾预防与康复方法,树立早发现、早干预、早康复的理念,降低儿童听力残疾的发生几率;另一方面也是为唤起全社会对听障儿童的关注、理解和帮助。

为听障儿童全面发展,早日步入正常人社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材料四)

家长苦恼

最近我对女儿美美听音乐的事儿挺苦恼的。

她戴着耳机听音乐,摇头晃脑一听就是一两个小时,让她休息休息,她却说还没听够。

更让我担忧的是音量开得很大,喊她都听不见,看书写作业听,吃饭听,睡觉也听,坐公交车上学还听,真担心她哪天听成个聋子!

说她几句,她就说我小题大作,现在的孩子啊,真拿她没办法。

17.请结合文章说说题目中“偷”字用得是否合适,为什么?

18.结合材料内容,指出(材料四)中“我”担忧的理由。

19.下列说法,与上述材料不符的一项是()。

A.戴耳机骑车影响交通安全。

B.第十七个全国“爱耳日”的主题为“关注儿童听力健康”。

C.每年3月3日为“国际爱耳日”,这一日期的确定,是因为“3·3”容易被记住。

D.世界卫生组织提供的数据显示,全球约有11亿青少年因不安全使用智能手机及配套耳机等设备,面临听力损伤风险。

每个人都有自己交友的原则,交个好朋友可以互相帮助,共同成长。

你所在的班级正在开展“交友之道”的主题班会活动,请你积极参加并完成以下任务。

20.请你写出一句有关交友的名言警句,并根据下面句子意思写出与友谊相关的两个成语。

(1)像形体和它的影子那样分不开,形容彼此关系密切,经常在一起。

(2)彼此之间的感情如同亲兄弟一样亲密。

21.请你为本次活动拟写一段开场白。

五、对比阅读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

“尊君在不?

”答曰:

“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

“非人哉!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

“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乙)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

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

宁割席分坐,曰:

“子非吾友也。

2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陈太丘与友期行(_________)

(2)相委而去(_________)

(3)华捉而掷去之(_________)

(4)宁读如故(_________)

2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2)子非吾友也。

24.结合文章内容说说元方和管宁分别是怎样的人。

六、诗歌鉴赏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25.请分析“闻道龙标过五溪”中的“闻”字用得好在哪里。

26.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A.首句写景兼点时令,突出了杨花的美丽和子规啼叫的悦耳,使人赏心悦目。

B.诗歌首句写景,次句叙事,后两句抒情。

C.诗中将无知无情的明月当成善解人意的人,寄托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和同情。

D.诗歌想象奇特,气概超逸,笔势灵动,体现了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七、作文

27.半命题作文

岁月流光,我们在渐渐成长,每个人都会拥有属于自己的情怀。

那些陈旧的过往,那些曾经的人和事,那些陪我们度过的所有,怎不令人怀念?

请以“怀念________的日子”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1)以上两题,任选其一作文。

(2)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

(3)不少于600字,书写规范工整。

(4)文中不涉及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

参考答案

1.B

【解析】

【详解】

A.粼——lín;

C.霎——shà,咄——duō;

D.翻来复去——翻来覆去。

故选B。

2.A

【解析】

【详解】

B.“人声鼎沸”形容人声喧闹,像水在鼎中沸腾一样,使用错误,应改为“人迹罕至”;

C.“不求甚解”现在多指读书学习只求懂得大概,不求深刻了解,不符合语境;

D.“各得其所”指每一个人或事物都得到合适的安顿,与后半句意思矛盾。

故选A。

【点睛】

本题考查学生对具体语境中成语的运用正误的辨析能力。

要结合积累的成语来分析,在平时的学习中,首先我们对于遇到的成语要做好积累,其次是注意可以从词义、词语的感情色彩、习惯用法等方面进行归纳。

成语常见的错误有:

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用错对象、重复冗赘、谦敬错位、自相矛盾、不合语境等。

3.C

【解析】

【详解】

A.表述错误,白居易被称为“诗魔”,刘禹锡被称为“诗豪”;

B.表述错误,《诗经》不属于“四书”,应将《诗经》改为《孟子》;

D.表述错误,应为“描写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心路历程”。

故选C。

4.D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词语的辨析与运用。

了解各项中语的意义,根据句子的语境判断选择。

变幻莫测:

变幻变化不可测度。

变化很多,不能预料。

变化多端:

端:

头绪。

形容变化极多。

也指变化很大。

别具一格:

别:

另外。

另有一种独特的风格。

别有用心:

用心:

居心,打算。

心中另有算计。

指言论或行动另有不可告人的企图。

(含贬义)义正词严:

义:

道理。

词:

言辞。

道理正当公允,严肃的措词。

义愤填膺:

义愤:

对违反正义的事情所产生的愤怒;膺:

胸。

发于正义的愤懑充满胸中。

答案为D。

5.A

【解析】

【详解】

B.成分残缺,在句末加上“意识”;

C.“赢得的”与“胜负”属于一面对两面,应将“胜负”改为“胜利”;

D.缺少主语,应去掉“由于”或“使”。

故选A。

6.B

【解析】

【详解】

B.表述错误。

姐姐的生肖是“巳蛇”,弟弟比她小2岁,所以弟弟的生肖应是“未羊”,应该买与“羊”有关的生日礼物。

故选B。

7.风正一帆悬三军可夺帅也思而不学则殆回乐烽前沙似雪落花时节又逢君断肠人在天涯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与轻风流水应和着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解析】

【详解】

古诗文默写题不论分几种类型,都是以记忆、积累为根本的,然后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赏析。

解题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歌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合适的诗句,三是答题时不能写错别字。

“悬、殆、烽、涯、喉、羌”都是易错字,注意和形似字、同音字的辨析。

8.C

9.老人问路,“我”故意指错路“我”迷了路,被人送回家

10.一是“我”想让别人迷路,结果是“我”自己迷失了回家的路;二是“我”迷失了善良本性之路。

11.第一问示例一:

人类出于对财富的追求,乱砍滥伐,竭泽而渔,肆意掠取地球资源,导致环境气候危机。

如罗布泊的消逝,青海湖的湖面下降,月牙泉濒临干涸,雾霾天气的频现……这些都是人类由于自私自利,破坏了环境,最终自食恶果。

(从人与自然的角度作答)第一问示例二:

古往今来,为官作宰,如若只为了名与利而泯灭良知、罔顾百姓的利益,虽有一时之风光,最终还是会身败名裂,为人所不齿。

(从社会层面作答)

【解析】

8.C.分析不正确。

“我在老人走远后笑起来”不能说是自私自利,品质败坏,只能说是调皮,喜欢恶作剧。

故选C。

9.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故事情节的概括。

解答时,将文章分为若干层,对发展和高潮部分的情节进行概括即可。

(1)至(4)段讲的是“我”在河边玩耍,是小说的开端。

(14)(15)段讲的是,外婆说明原因,“我”明白自己为什么迷路,是故事的结局。

发展和高潮部分则应当对应文章的中间部分。

分析各段内容:

第(5)段至(7)段,老人向“我”问路,“我”骗了老人,然后“我”自己也要回家了;第(8)至(13)段,“我”迷路了被人送回家。

分层后可知(5)至(7)段,讲老人向“我”问路,“我”出于恶作剧欺骗了老人,这是故事的发展部分。

第(8)至(13)段讲“我”自己回家迷路,被人送回了家,是文章的高潮部分。

据此分析填空作答即可。

10.本题考查学生对标题含义和主旨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注意从不同的层面解释,既要解释出表面意义,又要指出其内涵。

“迷路”一词,作为本文题目,首先,它是文章故事的线索,贯穿了整篇文章,也就是它的表面意思,“我”因为恶作剧,最后自食恶果,迷失了回家的路。

另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