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模拟卷.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370372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2.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模拟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模拟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模拟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模拟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模拟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模拟卷.docx

《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模拟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模拟卷.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模拟卷.docx

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模拟卷

2020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模拟卷

 

注意事项

1.在作答前,请考生用黑色字迹的钢笔、签字笔或圆珠笔在试卷和答题卡的相应位置填写本人姓名、准考证号和科目代码,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准确填涂准考证号码和科目代码。

2.考试结束后,请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监考老师,严禁携带试卷和答题卡出考场。

3.严禁折叠答题卡。

4.考试时间150分钟,时间120分钟。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1小题,每小题2分,共42分)

1.当今社会的小学教育,出现了对儿童教育“成人化”的趋势,这一现象违背了个身心发展的()规律。

[单选题]*

A.不平衡性

B.顺序性

C.阶段性(正确答案)

D.互补性

答案解析:

1.【答案】C个体在不同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教育工作必须从小学生的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具体任务,采取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要根据实际情况区别对待。

在教育教学的要求、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上,不能按照成人教育的标准去要求小学生,不能搞“一刀切”。

2.于1693年出版《教育漫话》的英国哲学家是()[单选题]*

A.培根

B.洛克(正确答案)

C.裴斯泰洛齐

D.卢梭

答案解析:

2.【答案】B洛克于1693年出版了《教育漫话》。

3.《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了教育发展的“两基”“两全”“两重”目标,其中“两全”指()[单选题]*

A.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全面扫除青壮年文盲

B.全面进行教育改革,全面发展职业教育

C.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正确答案)

D.全面改革政府包揽办学的格局,全面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答案解析:

3.【答案】C“两基”指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两全”指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两重”指要建设好一批重点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

4.颜回评价孔子说: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这句话说明教育者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时,应遵循()原则。

[单选题]*

A.因材施教

B.疏导性(正确答案)

C.教育影响一致性与连贯性

D.集体教育

答案解析:

4.【答案】B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意思是“夫子一步一步由浅入深地教育我,用文化知识让我的知识渊博,用礼仪规范约束我的行为,受到这样的教育,让我感到学习是很快乐的事,而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永远不想停止”。

颜回的话说明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时,应遵循疏导原则。

5.人的发展总是受到社会的制约,这意味着()[单选题]*

A.教育要坚持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

B.教育要充分考虑社会发展的需要(正确答案)

C.教育目的的确定不应从个人出发

D.教育要为社会生活做准备

6.我国现行的学制类型是()[单选题]*

A.单轨制

B.双轨制

C.复合型学制

D.分支型学制(正确答案)

答案解析:

6.【答案】D我国现行学制是从单轨制发展而来的分支型学制。

7.课程的“过程模式”的提出者是()[单选题]*

A.皮亚杰

B.布鲁纳

C.斯腾豪斯(正确答案)

D.卢梭

答案解析:

7.【答案】C针对目标模式过分强调预期行为结果即“目标”,而忽视“过程”的缺陷,英国课程论专家斯腾豪斯提出了“过程模式”。

8.下列德育方法选择合理的是()[单选题]*

A.政治法纪教育主要以强制灌输方法进行

B.采取罚款的方式解决班级卫生问题

C.中学生德育可更多采用说理教育法(正确答案)

D.为了维护绝大多数同学的学习权利,教师可以将破坏课堂纪律的同学赶出教室

9.某教师在讲授课文《春》时,用多媒体播放江南水乡的春景,为学生创设真实、具体、生动的场景。

其使用的教学方法是()[单选题]*

A.演示教学法

B.实验教学法

C.欣赏教学法

D.情境教学法(正确答案)

答案解析:

9.【答案】D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情感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

教师创设的情境一般包括生活展现的情境、图画再现的情境、实物演示的情境、音乐渲染的情境等。

10.()的特点在于从儿童的需要、兴趣和个性出发设计课程,使学生获得关于现实世界的直接经验和真切体验。

[单选题]*

A.隐性课程

B.学科课程

C.基础型课程

D.活动课程(正确答案)

答案解析:

10.【答案】D活动课程亦称经验课程,是指围绕着学生的需要和兴趣以活动为组织方式的课程形态,即以学生的主体性活动的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

活动课程的特征有:

(1)从儿童的需要、兴趣和个性出发设计课程,是儿童本位、经验本位;

(2)以儿童的心理发展顺序为中心编制课程;(3)主张儿童在活动中探索,尝试错误,学到方法。

11.人口的平均文化程度越高,人口出生率就越低。

这体现了教育()[单选题]*

A.可以改变人口质量

B.可以控制人口数(正确答案)

C.可以调整人口结构

D.可以制约人口迁移

答案解析:

11.【答案】B教育有助于帮助人们树立新的社会价值观和婚育观,有助于接受人口教育,从而提高自觉实行计划生育的自觉性与意识,从而减少人口数量,控制人口增长。

12.智力的核心成分是()[单选题]*

A.创造能力

B.思维力(正确答案)

C.观察力

D.记忆力

答案解析:

12.【答案】B智力也称智能,是使人能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各种认知能力的有机结合,它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想象力和思维力等成分,并以思维力为核心。

13.学习单词basket(篮子)后,再学习basketball(篮球),所产生的迁移是()[单选题]*

A.一般迁移

B.普遍迁移

C.非特殊迁移

D.具体迁移(正确答案)

答案解析:

13.【答案】D具体迁移也称特殊迁移,是指学习迁移发生时,学习者原有的经验组成要素及其结构没有变化,只是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的经验要素组合并移用到另一种学习之中。

题干描述的是具体迁移。

14.数学老师准备上一节关于“概率”的代数课。

课堂刚开始,数学老师提出一系列有趣的问题,比如为什么我们花2元买彩票不一定中奖?

如果我们花1亿元购买彩票,然后让不同的人独自选号码,是不是保证一定中奖?

在教学中,数学老师的这个教学阶段属于()[单选题]*

A.感知教材

B.激发学习动机(正确答案)

C.运用知识

D.理解教材

答案解析:

14.【答案】B题干中数学老师的这个教学阶段属于激发学习动机。

15.把圆周率“3.1415926535…“编成顺口溜“山巅一寺一壶酒,尔乐苦煞吾……”,这运用的是记忆术中的()[单选题]*

A.位置记忆法

B.缩简和编歌诀

C.谐音联想法(正确答案)

D.视觉联想法

答案解析:

15.【答案】C谐音联想法是通过谐音线索,运用视觉表象假借意义进行人为联想。

16.在飞驰的列车上,小丘在广告墙上看到一个非常有用的电话号码,为了暂时记住这一电话号码,下列策略合适的是()[单选题]*

A.复述策略(正确答案)

B.计划策略

C.组织策略

D.元认知策略

答案解析:

16.【答案】A复述策略是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或刺激,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上的方法。

根据题干描述,小丘为了暂时记住这个非常有用的电话号码,最适宜采取的策略是复述策略。

17.问题解决的关键阶段是()[单选题]*

A.发现问题

B.理解问题

C.提出假设(正确答案)

D.检验假设

答案解析:

17.【答案】C提出假设是问题解决的关键阶段。

18.行为塑造和行为矫正的原理和依据是()[单选题]*

A.操作性条件作用论(正确答案)

B.经典条件作用理论

C.精神分析理论

D.认知理论

答案解析:

18.【答案】A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认为,行为之后的刺激会影响以后该行为出现的概率。

合理运用强化原理,能有效地塑造或矫正学生的行为。

19.学生在掌握了“萝卜”“茄子”“白菜”的概念之后,再学习蔬菜这一概念,这种学习属于()[单选题]*

A.上位学习(正确答案)

B.下位学习

C.同位学习

D.并列结合学习

答案解析:

19.【答案】A先学小概念,再学大概念,属于上位学习。

20.群体对每个成员的吸引力,就是()[单选题]*

A.群体凝聚力(正确答案)

B.课堂气氛

C.群体规范

D.学校人际关系

答案解析:

20.【答案】A群体凝聚力是指群体对成员的吸引力和成员之间的相互吸引力。

21.“元素周期表”的学习深化了明明对以前所学的“元素”“化合物”等知识的理解。

这种迁移属于()[单选题]*

A.顺向、正迁移(正确答案)

B.顺向、负迁移

C.逆向、负迁移

D.逆向、正迁移

答案解析:

21.【答案】D顺向迁移是指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产生的影响。

逆向迁移是指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产生的影响。

明明后来学习的“元素周期表”对先前学习的“元素”“化合物”的影响为逆向迁移。

正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负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消极的阻碍作用。

明明后学习的内容“深化”了先前的学习内容,属于正迁移。

因此这种迁移为逆向、正迁移。

二、辨析题(本小题共4小题,每小题8分,共32分)

22.义务教育又称强迫教育或免费义务教育。

[填空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解析:

22.答:

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2分)义务教育是指依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其实质是国家依照法律的规定对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实施的一定年限的强迫教育的制度。

义务教育又称强迫教育或免费义务教育。

(6分)

23.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

[填空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解析:

23.答:

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2分)教育目的是最高层次的概念,它是培养各级各类人才的总的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学目标都要依据教育目的制定。

培养目标是指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校培养人的具体要求。

教学目标是三者中最低层次的概念,更为具体,微观到每堂课甚至是每个知识内容,教育目的和学校的培养目标是制定教学目标的依据,教学目标日积月累地得以实现,就会逐渐达到培养目标,以致教育目的。

(6分)

24.正负强化都是为了增加行为出现的频率。

[填空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解析:

24.答:

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2分)正强化是通过呈现个体想要的愉快刺激来增强反应频率。

负强化是通过消除或中止厌恶、不愉快刺激来增强反应频率。

(6分)

25.发展能力比掌握知识更重要。

[填空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解析:

25.答: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2分)掌握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发展能力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具有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重视知识的传授,还要重视学生能力的发展,并将二者辩证统一于教学活动之中。

知识与能力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不能说谁比谁重要,故题干的说法是错误的。

(6分)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26.简述课外活动的意义。

[填空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解析:

26.答:

(1)课外活动有利于学生开阔眼界,获得知识;

(2)课外活动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3)课外活动是进行德育的重要途径;

(4)课外活动是因材施教、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广阔天地。

(共10分,少一点扣3分)

27.简述性格的结构特征。

[填空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解析:

27.答:

(1)性格的态度特征。

个体对自己、他人、集体、社会以及对工作、劳动、学习的态度特征。

如谦虚或自负、利他或利己、粗心或细心、创造或默守陈规等。

性格的态度特征在性格结构中具有核心意义。

(2)性格的意志特征。

指个体自觉地确定目标,调节支配行为,从而达到目标的性格特征。

如顽强拼搏、当机立断。

(3)性格的情绪特征。

指个体稳定而独特的情绪活动方式。

如情绪活动的强度、稳定性、持久性和主导心境等方面的特征。

(4)性格的理智特征。

指个体在感知、记忆、想象、思维认识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认知特点和风格。

如主动感知或被动感知,习惯于看到细节还是看到轮廓等。

(共10分,少一点扣3分)

28.简述学习动机的激发。

[填空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解析:

28.答: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3)充分利用反馈,妥善进行奖惩。

(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继续努力。

(共10分,少一点扣3分)

29.简述教学方法选择的依据。

[填空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解析:

29.答:

(1)教育目的和任务的要求。

(2)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

(3)学生特点。

(4)教学时间、设备、条件。

(5)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

(共10分,每点2分)

四、材料分析题(本题共2小题,每小题18分,共36分)

30.材料:

一位数学教师在教长方形的面积这节课时,先跟学生讲这节课要教的长方形的面积,将若干正方形分给学生,让学生拼出长方形,并要求学生可以参考课本公式求出长方形的面积,然后请学生起来回答,并让学生说出这样求的原因。

老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并小结,板书得出长方形的面积公式S=ab,引导学生阅读课本。

问题:

请分析该教师在教学中运用了哪些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

(18分)

[填空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解析:

30.答:

该老师在教学中贯彻的原则和方法有:

(1)直观性原则。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尽量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已有的经验,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

教师将若干正方形分给学生,让学生拼出长方形,是利用直观性教学原则的表现。

(2)启发性原则。

该原则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他们通过独立思考。

教师让学生自己拼出长方形,可以参考课本公式并求出长方形的面积是运用启发性教学原则的表现。

(3)谈话法。

谈话法是教师和学生相互交谈,以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独立思考去获得新知识的教学方法。

材料中“请学生起来回答,并让学生说出这样求的原因”是运用谈话法的表现。

(4)读书指导法。

读书指导法是指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和其他参考书目,以获得知识、巩固知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种方法。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是运用读书指导法的表现。

(共18分,少一点扣5分,没结合材料每一点扣2分)

31.材料:

在一次讨袁的“护国战争”中,因双方的力量对比悬殊,讨袁军惨遭溃败,时任连长的刘伯承带着只剩下数十人的连队,冒着绵绵的秋雨,踩着泥泞的道路,在敌人约一个营兵力的穷追不舍下艰难地开往大足县。

行进中,刘伯承突然命令部队停止前进,到路旁小树林中休息。

夜幕降临时,刘伯承命令部队,将草鞋“倒穿在脚上”,折回原路,继续前进,走上一小段路后,拐弯朝路旁的一座山上爬去。

敌人循着脚印,在他们曾经休息过的小树林内搜索了一阵,毫无所获,在树林外,敌人仔细辨认刘伯承他们留下的足迹,见脚印朝着大足县方向,于是沿着大路往他们前进的方向追去。

士兵们不约而同地将敬佩的眼光投向使他们化险为夷的刘伯承。

问题:

(1)请用相关心理学原理解释敌人上当的原因。

(6分)

(2)这一心理学原理对问题解决有什么影响?

(6分)

(3)如何克服其消极影响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6分)[填空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解析:

31.答:

(1)思维定势又称心向,是人的心理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它是个体按照某种比较固定的方式去解决问题的一种心理倾向。

刘伯承的“倒穿草鞋”之计,突破了思维定势,打破了常规。

他利用敌人的心理定势,造成敌人的判断失误,使部队在比较严峻的形势下转危为安,这便是刘伯承超人的智谋。

(共6分,没结合材料扣2分)

(2)从生理机制上讲,定势是人们多次以某种方式解决问题所形成的动力定型的结果,它影响着解决后续问题的态势。

定势有消极影响也有积极影响,具体表现为:

当解决相同或相似问题时,定势有助于人们对问题的适应而提高反应的速度。

但对变化了的情境或课题,定势常有消极的作用,会阻碍人们产生更合理更有效的思路,影响解决问题的速度和效率。

(6分)

(3)要解除定势的消极影响,就要改变思维方式,运用逆向思维,加强培养发散思维,以使问题得到顺利解决。

(6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家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