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GDL00道路工程说明规划二路.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368657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94.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SGDL00道路工程说明规划二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SGDL00道路工程说明规划二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SGDL00道路工程说明规划二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SGDL00道路工程说明规划二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SGDL00道路工程说明规划二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SGDL00道路工程说明规划二路.docx

《SGDL00道路工程说明规划二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SGDL00道路工程说明规划二路.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SGDL00道路工程说明规划二路.docx

SGDL00道路工程说明规划二路

道路工程说明书

1、工程概况

1.1工程范围

学院路延长线西侧规划二路北起与学院路延长线交叉路口,南接与学院路延长线西侧规划三路工程交叉路口

1.2工程内容

规划二路道路工程的设计内容主要包括:

道路工程、交通工程、排水工程、照明工程等。

1.3建设规模

规划二路线总长度为341.895m,施工起点桩号为K0+014.270,施工终点桩号为K0+312.901。

城市支路。

道路红线宽度:

18m。

2、设计依据

1、学院路延长线西侧规划二路工程设计服务中标通知书

2、《柳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柳州市城市规划局)。

3、《柳州市中心城道路交通规划(2004~2020)》(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柳州市城市规划局)。

4、《柳州市中心城对外交通规划(2004~2020)》(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柳州市城市规划局)。

5、《柳州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2005~2020)》(上海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研究所,柳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6、相关工程的施工图、竣工资料。

7、业主提供的相关地形图、测量资料。

8、本公司调查收集的有关资料。

3、采用的规范、规程

3.1采用的设计规范

1、《市政公用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13年版)

2、《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

3、《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50220-95)

4、《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5768—2009)

5、《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规程》(CJJ152-2010)

6、《城镇道路路面设计规范》CJJ169-2012

7、《城市道路路线设计规范》CJJ193-2012

8、《无障碍设计规范》GB50763-2012

9、《透水砖路面技术规程》CJJ/T188-2012

10、《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D20-2006)

11、《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04)

12、《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D50-2006)

13、其他相关设计标准、规范及规程

3.2采用的施工规范

1、《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F10-2006)

2、《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

3、《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30-2000)

4、《广西膨胀土地区建筑勘察设计施工技术规程》(DB45/T396-2007)

3.3采用的工程验收标准

1、《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1-2008)

4、主要技术标准

(1)道路等级:

城市支路。

(2)道路红线宽度:

18m

(3)设计速度:

30km/h。

(4)荷载标准

路面设计标准轴载:

BZZ—100标准车

(5)道路交通量等级:

中等交通

(6)路面设计使用年限:

采用沥青路面,路面设计使用年限10年。

(7)排水标准:

设计暴雨重现期P=2年,地面集水时间t1=10分钟,地面综合径流系数Ψ=0.6;

(8)抗震标准:

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

(9)其它指标满足相应标准和规范要求。

5、建设条件

5.1自然气候

柳州市地处桂中北部,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影响柳州市的大气环流主要是季风环流。

夏半年盛行偏南风,最大风速14.0m/s(南风),极大风速24.3m/s,基本风压值0.37kN/m2,高温、高湿、多雨。

冬半年盛行偏北风,寒冷、干燥、少雨。

夏长冬短,雨热同季,光、温、水气候资源丰富。

多年平均气温20.5°C,最高气温39.2℃,最低气温-3.8℃。

5.2工程地质特征

根据野外钻探揭露情况和原位测试及室内土工试验成果,场地上覆地层主要为第四系人工堆积层(Qml)、种植层(Qpd)和溶余残积层(Qel)红黏土,下伏石炭系中统黄龙组(C2h)白云质灰岩,本次勘探钻孔均未揭示下伏基岩。

现根据钻探资料描述如下:

1第①层杂填土(Qml)

杂色,稍湿,由黏性土及碎石和少量石块组成,碎石和石块占30~50%,堆填时间3~5年,为新堆土,结构松散,未完成自重固结。

层厚0.70~9.20m,该层在场地大部分存在,属干燥类型土。

本层作重型圆锥动力触探试验6.00m,其试验结果见附表6-1~6-2。

2第②层耕表土(Qpd)

褐色,土体稍湿,结构较松散,含植物根系和少量有机质,主要成份为粘粉粒。

层厚0.30~1.30m,该层局部揭露,属干燥类型土。

3第③层硬塑~坚硬状红黏土(Qel)

棕黄色,土体稍湿,呈硬塑-坚硬状,按压略见指印,切面光滑,干强度及韧性高,摇振无反应,局部偶含砾石。

钻孔揭露层厚5.70~14.20m,层顶面埋深0.00~9.20m,层顶标高90.92~116.33m,该层场地均有分布。

本层共取Ⅰ级土样45件作土工试验分析,作标贯试验65次,其试验结果见附表2、附表5。

据土工试验结果,其液性指数为-0.17~0.15,平均稠度(Bm)为1.07,属干燥类型土;液限(WL)平均值为65.46%,属高液限土;压缩系数平均值为0.31MPa-1,属中压缩性土。

据野外调查、钻孔地质资料和区域地质资料,场地天然斜坡稳定,道路范围内无大的断裂构造通过,亦无全新构造活动迹象;场区内无采空区、地面塌陷、土洞、滑坡、泥石流以及地裂缝等不良地质作用,区域稳定性较好。

因此,场地稳定性较好,适宜本工程的建设。

6、道路平、纵、横设计

6.1道路平面设计

本工程采用1980年西安坐标系。

平面走向及断面均执行规划。

路线长341.895m,北起与学院路延长线交叉路口,南接与学院路延长线西侧规划三路工程交叉路口。

全线不设平曲线。

6.2道路纵断面设计

1、控制因素

纵断面设计首先应保证与在建或待建项目相交路口的协调顺接,纵断面设计主要受原地面标高、沿线地区规划建设标高、被交道路高程等控制。

本项目道路等级为城市支路,设计速度为30km/h。

因此,纵断面主要考虑如下因素:

1)路线及相交道路的规划等级和净空要求;

2)周边地块规划建设标高及现状地坪标高;

3)与相邻工程设计纵坡和设计标高的衔接;

4)尽可能减少工程量,节省投资;

5)本次高程系统采用1985年国家高程系统。

2、纵断面设计

本工程范围内纵断面设计,除部分交叉口与现状道路顺接高程外,标高基本按规划标高执行,局部路段为了减少工程量,根据地形起伏增设了边坡点。

纵断面设计满足与被交路交叉口标高对接顺畅,平纵组合设计得当。

纵断面设计具体情况如下:

道路全线设2个变坡点,最大纵坡为1.5%,最小纵坡为-0.766%,竖曲线最小半径2000m,竖曲线最大半径5000m。

6.3横断面设计

本次设计横断面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横坡采用1.5%,人行道采用1.5%反向横坡,路拱采用直线型。

道路规划宽度为18m,具体布置如下:

道路红线宽18m:

3.0m人行道+2.5m非机动车道+3.5m机动车道+3.5m机动车道+2.5m非机动车道3.0m人行道。

7、交叉口设计

7.1交叉口设置概况

本工程交叉口共2处,均为小型路口,设计均为平面交叉的形式。

7.2交叉口设计方案

交叉口内设计速度按各级道路设计速度0.5~0.7倍计算,直行取0.7倍,左右转弯取0.5倍;交叉口转角的路缘石转弯半径按右转弯半径最小取为15m。

本项目内次干路与支路相交,设置转角式路口,渠化拓宽设置右转专用道。

7.3交叉口工程范围划分

本项目共有交叉口2处,均为平面交叉。

本项目主要与规划三路、学院路延长线相交,相交道路基本为规划路,目前尚未实施。

因此本次设计从被交路非机动车道外侧开始纳入本项目设计范围。

项目内交叉口施工界面根据场地开发进度,道路实施先后顺序予以划分。

具体交叉口平纵设计详见《路口竖向设计图》。

8、路基设计

路基必须做到密实、均匀、稳定。

路槽底面土基在不利季节应达到中湿状态,按照《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土基设计回弹模量值应大等于20MPa,不能满足上述要求时应采取相关措施以提高土基强度。

路基设计应经济、耐用。

路基设计要注意环境保护要求,注意工程景观效果。

8.1路基压实标准

影响路基关键在于填料、地基、压实三个方面,其中路基压实是路基施工中最重要的工序,对路基的质量起着决定性影响。

本项目采用重型击实标准,分层压实。

路基压实度要求见表8-1:

表8-1路基压实度要求

填挖类型

路床顶面以下深度(cm)

压实度(%)

支路

填方

0~80

≥92

80~150

≥91

>150

≥90

零填方及挖方

0~30

≥92

30~80

/

8.2路基填料

路基填料应密实、均匀,路基填料最小强度及粒径要求见表8-2。

表8-2路基填料最小强度要求

项目分类

路床表面以下深度(cm)

填料最小CBR值

填料最大粒径(cm)

支路

上路床

0~30

5

10

下路床

30~80

3

10

上路堤

80~150

3

15

下路堤

150以下

2

15

零填及挖方

0~30

5

8

8.3一般路基填筑

路基填土前应先将原地表进行清理,整平压实;路基填料应采用满足路基填筑的素土进行填筑。

对高填土路段,一方面要严格控制路基填料的粒径,尽量选择粒径较均匀、土质较均一的填料,另一方面要适当的增加碾压遍数或压实吨位,以减小工后路基沉降量。

8.4路基边坡

对一般填方路基边坡:

路堤边坡高度均小于6m,边坡取1:

1.5;经稳定性验算并类比类似工程,可保证路堤边坡稳定。

挖方边坡:

挖方路基边坡坡率采用1:

1.25。

8.5特殊路基处治

根据地质勘察报告显示,本项目道路路床基本为硬塑-坚硬状红黏土,可直接作为路基持力层。

但挖方段需对路床一定范围的红粘土进行超挖,并换填片石处治。

处治范围为K0+014.270~K0+050、K0+250~K0+312.901。

8.6路基防护

由于道路填挖量较小,为增强绿化景观效果,又满足道路边坡稳定性,本项目边坡采用植草防护。

8.7取弃土方案

弃土场设置原则:

不堵塞河道、不使形成泥石流料源、不占用良田、不破坏周围生态环境。

可以结合周围阶地选择地势较平缓的谷地就近造田(旱地)等,清除的表层耕植土近期可制定地块集中堆放,远期可用作绿化带及片区内非建设用地、居住用地的填方,以减少外运土方量、有效降低开发成本。

8.8道路附属工程

8.8.1路缘石

道路路缘石由立缘石组成,作用是划分车行道与人行道的界线,也是路面排水的重要设施,同时又起着保护道路面层结构边缘的作用。

预制混凝土立缘石混凝土抗压强度平均值不低于设计标准,外观应无蜂窝、露石、脱皮、裂缝。

 直线段采用100cm侧石,弯道曲线半径大于15m时采用60cm,小于15m时采用30cm,相邻立缘石接缝必需平齐,缝宽1cm。

立缘石灌缝用水泥砂浆抗压强度不应小于10MPa。

8.8.2无障碍设计

无障碍设计需在道路路段人行道、沿线单位出入口、道路交叉口、人行过街设施、公交车站等处设置。

行进盲道在路段上连续铺设,行进盲道宽度0.30m。

行进盲道转折处设提示盲道。

对于确实存在的障碍物,或可能引起视残者危险的物体,采用提示盲道圈围,以提醒视残者绕开。

同时路段人行道上不设有突然的高差与横坎,以方便肢残者利用轮椅行进。

如有高差或横坎,以斜坡过渡,斜坡坡度满足1:

20的要求。

道路交叉口人行道在对应人行横道线的缘石部位设置缘石坡道,其中单面坡缘石坡道坡度为1:

20,三面坡缘石坡道坡度为1:

12。

坡道下口高出车行道的地面不得大于20mm。

交叉口人行横道线贯通道路两侧,经过道路与隔离带处压低高度,满足轮椅车通行。

在交叉口处设置提示盲道,提示盲道与人行道的行进盲道连接。

8.8.3公交停靠站设计

公交停靠站的站台车道宽度为1.5m,站台结构层与人行道结构层一致,K0+090处西侧公交车站为港湾式停靠站,站台长度为30米,加速段长度为25m。

位于交叉口出口道50m处,公交站台展宽度为渠化宽度;K0+250处东侧公交车站为直线式停靠站,站台结构层与人行道结构层一致。

9路面设计

9.1路面设计

9.1.1路面结构设计参数

沥青路面结构计算采用BZZ-100标准双圆均布垂直荷载下的弹性层状连续体系理论,以路表面回弹弯沉值、沥青混合料层的层底拉应力及半刚性材料层的层底拉应力为设计指标。

路面设计使用年限支路10年。

采用的路面材料设计参数详见下表9-1、9-2:

表9-1沥青路面材料参数表

材料名称

推荐配合比或型式

20℃抗压回弹模量(MPa)

15℃抗压回弹模量(MPa)

劈裂强度(MPa)

细粒式沥青混合料

AC-13

1400

2000

1.4

中粒式沥青混合料

AC-16

1200

1800

1.0

表9-2基层、底基层、土基材料参数

材料名称

推荐配合比或型式

抗压回弹模量

(弯沉计算用)(MPa)

抗压回弹模量

(拉应力计算用)(MPa)

劈裂

强度(MPa)

7天浸水无侧限抗压强度(MPa)

水泥稳定碎石

5:

100

1400

3800

0.6

3.5~4.0

土基

20MPa

9.1.2路面结构组合

城市支路路面结构

4cm细粒式沥青混合料(AC-13C)

6cm中粒式沥青混合料(AC-16C)

1cm1cm沥青表处+透油层

20cm水泥稳定碎石(5%)

20cm级配碎石

人行道结构

6cm混凝土预制联锁型透水砖

3cm厚水泥砂浆

15cm5%水泥稳定碎石

9.1.3路面结构层材料要求

1、沥青

上面层采用改性沥青,应符合PG70-22标准,技术要求见表11-3;下面层采用道路石油沥青,沥青标号为AH-70,应符合PG64-22标准,其各项指标要求见表。

建议采用优质进口沥青,60℃动力粘度≥180(Pa.S)。

表9-3改性沥青SBS技术要求

检验项目

技术要求

针入度(25℃,100g,5s)(0.1mm)最小

50~80

针入度指数PI最小

-0.2~+1.0

延度5℃,5cm/min(cm)最小

30

软化点TR&B(℃)最小

60

动力粘度60℃(Pa.s)最小

800

动力粘度135℃(Pa.s)最大

3

闪点(℃)最小

230

溶解度(%)最小

99

离析,软化点差(℃)最大

2.5

弹性恢复25(℃)(%)最小

70

RTFOT后残留物

质量损失(%)最大

0.6

针入度比25℃(%)最小

65

延度5℃(cm)最小

20

SHRP性能等级

PG70-22

表9-4道路石油沥青AH70技术要求

检验项目

技术要求

针入度(25℃,100g,5s)(0.1mm)最小

60~80

针入度指数PI最小

-1.5~+1.0

延度15℃,5cm/min(cm)最小

100

软化点(环球法)(℃)最小

46

动力粘度(绝对粘度,60℃)(Pa.s)最小

180

密度(15℃)(g/cm3)最小

1.01

闪点(℃)最小

260

溶解度(三氯乙烯)(%)最小

99.5

含蜡量(蒸馏法)(%)最大

2.2

薄膜加热试验163℃5h

质量损失(%)最大

±0.8

针入度比(%)最小

61

延度15℃(cm)最小

6

SHRP性能等级

PG64-22

2、密级配热拌沥青混合料

沥青路面上面层采用细粒式改性沥青混合料AC-13,下面层采用中粒式沥青混合料AC-16。

(1)粗集料

粗集料应洁净、干燥、无风化、无杂质,其质量应符合表9-5要求。

表9-5下面层粗集料技术指标

检验项目

技术要求

石料压碎值不大于(%)

30

洛杉矶磨耗损失不大于(%)

35

视密度不小于(t/m3)

2.45

吸水率不大于(%)

3.0

对沥青的粘附性不小于(级)

4

坚固性不大于(%)

-

细长扁平颗粒含量不大于(%)

20

水洗法<0.075mm颗粒含量不大于(%)

1

软石含量不大于(%)

5

(2)细集料

细集料采用石灰岩粉碎的机制砂,也可使用天然砂,天然砂的含量不宜大于集料总量的10%。

细集料每200T检验一次。

使用的细集料应洁净、干燥、无杂质,其质量应符合表9-6要求。

表9-6下面层细集料主要技术指标

视密度

坚固性

砂当量

≮2.45/cm3

-

≮50%

(3)矿粉

沥青混合料用的矿粉必须采用石灰石加工而得,原石料中的泥土杂质应除净。

矿粉应干燥、洁净,能自由地从矿粉仓流出,其质量应符合表9-7中的要求。

表9-7沥青混合料下面层用矿粉质量要求

项目

单位

技术要求

表观密度不小于

t/m3

2.45

含水量不小于

%

1

粒度范围

<0.6mm

%

100

<0.15mm

%

90~100

<0.075mm

%

70~100

外观

/

-

亲水指数

/

T0353

塑性指数

/

T0354

加热安定性

/

T0355

(4)抗剥离剂

根据集料对沥青的粘附性试验确定是否掺加抗剥落剂,当粘附性小于5级时,建议在沥青混合料中掺入沥青用量0.3%~0.4%的抗剥落剂,增加石料与沥青的粘结力。

抗剥落剂的性能要根据《公路工程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JTJ0.52-2000)中T0663-2000沥青抗剥落剂性能评价试验进行检验合格后才能使用。

3、下封层

采用改性乳化沥青,各项技术要求符合《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表4.3.2的要求规定。

4、透层

水泥稳定碎石基层顶面喷洒透油层,可采用液体沥青和乳化沥青,基质沥青的标号为70号,其规格和用量应符合《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表9.1.4的规定。

5、黏层

沥青层之间喷洒黏层油,宜采用快裂或中裂乳化沥青,也可采用快、中凝液体石油沥青,使用的基质沥青标号同主层沥青混合料为70号,其规格和用量应符合《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表9.2.3的规定。

6、水泥稳定碎石基层

(1)水泥

普通硅酸盐水泥、矿渣硅酸盐水泥、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都可以用于拌制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宜采用强度等级不低于42.5级的水泥,3d胶砂强度应不小于18Mpa。

受外界影响而变质的水泥不得采用。

水泥各龄期强度、安定性等应符合规定;水泥初凝时间应不小于4小时、终凝时间不小于6小时。

采用散装水泥,在水泥进场入罐时,要停放七天,安定性合格后才能使用;夏季高温作业时,水泥温度不能高于50℃,否则,应采用降温措施。

(2)碎石

碎石的最大粒径为31.5mm,宜按粒径9.5mm~31.5mm、4.75mm~9.5mm、2.36mm~4.75mm和0~2.36mm四种规格备料。

其中前三个粒径组采用石灰岩材料,2.36mm以下粒径组采用玄武岩材料。

碎石压碎值应不大于28%;粗集料针片状含量应不大于18%(宜不大于15%);4号料中0.075mm通过率应不大于20%(宜不大于18%);碎石中小于0.6mm的颗粒必须做液限和塑性指数试验,要求液限小于28%,塑性指数小于6。

合成碎石的颗粒组成符合表9-9的规定。

表9-9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的集料级配范围

方筛孔尺寸(mm)

31.5

26.5

19

9.5

4.75

2.36

0.6

0.075

通过质量

百分率(%)

100

95~100

68~86

38~58

22~32

16~28

8~15

0~3

9.1.4路面结构层的技术要求

1、沥青混合料的技术要求

沥青路面上面层采用细粒式沥青混合料改性AC-13,下面层采用中粒式沥青混合料AC-16。

表9-10沥青混合料技术要求

试验项目

技术要求

击实次数(次)

两面各75

稳定度(kN)

≥8

流值(0.1mm)

20~40

空隙率(%)

3~6

沥青饱和度(%)

65~75

高温车辙试验动稳定度(60℃,0.7Mpa)(次/mm)

≥1000

沥青与石料的粘附性(级)

≥5

残留马歇尔稳定度(%)

≥80

冻融劈裂的残留强度(%)

≥75

施工前应通过试验确定合适级配组成,推荐沥青混合料的级配范围及沥青用量见下表。

表9-11沥青混合料级配和沥青用量

结构类型

通过下列方孔筛(mm)的重量百分率(%)

沥青用量(%)

31.5

26.5

19.0

16.0

13.2

9.5

4.75

2.36

1.18

0.60

0.30

0.15

0.075

AC-10

100

90~100

45~75

30~58

20~44

13~32

9~23

6~16

4~8

3.0~5.0

AC-13

100

90~100

68~

85

38~

68

24~

50

15~

38

10~

28

7~

20

5~15

4~8

4.0~6.0

AC-16

100

90~100

70~92

60~80

34~62

20~48

13~36

9~26

7~18

5~14

4~8

4.0~6.0

AC-20

100

90~

100

78~

92

62~

80

50~

72

26~

56

16~

44

12~

33

8~

24

5~

17

4~13

3~7

4.0~6.0

2、水泥稳定碎石的技术要求

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根据7天浸水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确定,本工程水泥稳定碎石基层7天浸水无侧限抗压强度为3.5~4.0Mpa,以3.5Mpa为设计目标(静压成型),当采用振动成型时要求无侧限抗压强度为4.0Mpa,180天劈裂强度应≥0.6Mpa。

设计初步推荐水泥稳定碎石配合比为5.0%,施工单位应根据实际使用的材料情况,进行混合料配合比试验,其强度应满足设计要求,水泥用量不宜大于5.0%,可通过调整集料级配提高混合料强度。

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施工时,应采用最适宜的碾压厚度,主干路应分两层碾压,以确保压实度达到98%,基层施工应采用厂拌法集中拌和,摊铺机摊铺的工艺。

含水量不宜超过最佳含水量的1%。

3、级配碎石的技术要求

级配碎石宜用几种粒径不同的碎石和石屑掺配拌制而成,集料压碎值不大于30%,采用重型击实标准设计,底基层压实度应大于96%。

表9-12级配碎石混合料的级配组成

层位

通过下列筛孔(mm)质量百分率%

37.5

31.5

26.5

19.0

16.0

13.2

9.5

4.75

2.36

1.18

0.60

0.30

0.15

0.075

底基层

95~100

85~95

75~90

60~82

53~78

48~74

40~65

25~50

18~40

13~32

9~25

6~20

3~13

0~7

4、沥青封层油的技术要求

集料粒径规格为S14(4~6mm)石屑,用量宜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教育学心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