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中考化学专题复习题型五 实验探究题含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366652 上传时间:2022-11-30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257.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5中考化学专题复习题型五 实验探究题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5中考化学专题复习题型五 实验探究题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5中考化学专题复习题型五 实验探究题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5中考化学专题复习题型五 实验探究题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5中考化学专题复习题型五 实验探究题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5中考化学专题复习题型五 实验探究题含答案.docx

《5中考化学专题复习题型五 实验探究题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5中考化学专题复习题型五 实验探究题含答案.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5中考化学专题复习题型五 实验探究题含答案.docx

5中考化学专题复习题型五实验探究题含答案

 题型五 实验探究题

微技能突破

微技能1 作出猜想                                    

考向1 反应后成分的猜想

例1 小明在做氢氧化钠与稀盐酸反应的实验时忘记滴加指示剂,他对反应后溶液成分产生了兴趣。

【提出问题】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成分有哪些?

(填化学式)

【猜想假设】猜想一:

NaCl。

猜想二:

________________。

猜想三:

________________。

解题思路

表达式通常为:

A+B→C+D

第一步:

正确书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第二步:

明确物质的状态,如果是溶液中溶质的成分,则难溶物和气体不需要考虑;

第三步:

根据物质是否恰好完全反应和是否过量进行猜想。

反应后一定有生成物,可能有过量的反应物。

因此一般猜想有三种(假设D为难溶物或气体或水):

①只有C(恰好完全反应);

②A+C(A过量);

③B+C(B过量)。

考向2 物质组成成分的猜想

例2 实验课上,老师给了同学们一包红色粉末,该粉末可能是铜粉和氧化铁(Fe2O3)粉末中的一种或两种,为确定该粉末的成分,同学们进行了如下探究,请你参与其中并回答问题。

【提出猜想】甲组:

铜粉;

乙组:

氧化铁粉末;

丙组:

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思路

根据题干已给的信息,分析所需要猜想的是原物质的一部分还是全部,从而确定原物质中可能含有的物质,然后对给定的物质进行组合,如果原物质是两种(如A、B)中的一种或两种,则可能的组合是A、B、AB;若原物质是三种(如A、B、C)中的两种,则可能的组合为AB、AC、BC。

微技能2 对猜想的判断                                    

考向1 直接判断某猜想是否成立

例3 (2018安顺改编)氢化钙固体是登山运动员常用的能源提供剂。

某探究小组的同学通过查阅资料得知:

氢化钙(CaH2)遇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和氢气。

探究小组的同学把一定量的CaH2加入Na2CO3溶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渣和滤液,经检验滤渣的成分是碳酸钙。

【提出问题】滤液中溶质的成分是什么?

【猜想与假设】

猜想一:

NaOH

猜想二:

NaOH、Ca(OH)2

猜想三:

NaOH、Na2CO3

猜想四:

NaOH、Na2CO3、Ca(OH)2

经过讨论,大家一致认为猜想________不合理,请用化学方程式说明原因_________。

解题思路

猜想的几种物质是否能发生反应(或共存),若能发生反应,则此猜想不成立。

考向2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元素守恒)判断猜想

例4 某中学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把绕成螺旋状的红色铜丝在酒精灯的外焰上灼烧到通红,取出铜丝,发现表面变黑,趁热插入装有无水乙醇(分子式为C2H6O)的试管中(如图),铜丝很快变为红色,并闻到刺激性气味。

【提出问题】生成的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是什么?

【猜想与假设】有同学提出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可能是:

猜想一:

SO2 猜想二:

CO2 猜想三:

醋酸(C2H4O2)

【讨论与结论】同学们讨论后发表看法:

小红认为猜想一不正确,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明认为猜想二也不正确,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周认为猜想三有可能正确,原因是醋酸具有挥发性,并有刺激性气味。

解题思路

1.猜想的物质所含的元素在题干物质中必须存在。

2.猜想要具有客观性,即猜想要符合事实。

微技能3 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验证/探究)

例5 实验中,可能因保存不当,造成药品的变质,如氢氧化钠的变质。

请你设计实验方案验证氢氧化钠样品已部分变质。

(1)实验步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思路

验证物质的成分,其实质是物质的检验,思路如下:

(1)联系已学知识,回忆需检验的物质具有的典型的物理或者化学性质。

(2)分析这些性质能否用于检验该物质:

①反应是否有明显的现象,②被检验的其他物质是否也具有相似的现象。

(3)用简单的语言描述实验方案。

探究题的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论间常存在一定的联系。

实验操作(结合选择的试剂)、实验现象及实验结论三者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物质+试剂

现象

结论(有无该物质)。

微技能4 反思交流/评价                                    

例6 某未知气体X可能含有CO、CH4中的一种或两种,某同学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查阅资料】(ⅰ)加热时,CH4能与CuO反应生成Cu、CO2和H2O;

(ⅱ)20℃时,Ca(OH)2和Ba(OH)2溶解度分别为:

0.165g,2.1g。

①C中用Ba(OH)2溶液而不用Ca(OH)2溶液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②从环保的角度,该装置还应进行的改进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思路

主要从实验方案的设计原则、实验原理是否正确、操作的可行性以及是否经济、环保、严谨等方面进行评价。

①可行性:

a.实验原理是否正确、可行;b.实验操作是否简单、科学、易行;c.实验现象是否明显;d.实验结果是否与实验目的一致。

②绿色化学:

a.原料是否易得、安全、无毒;b.反应速率是否适中;c.原料利用率以及生成物的产率是否较高;d.实验过程中是否对环境造成污染。

微技能5 拓展迁移/拓展应用/拓展提升                                    

例7 (2019襄阳)我国古代将炉甘石(ZnCO3)、赤铜(Cu2O)和木炭粉混合后加热到约800℃,可以得到一种外观似金子的锌和铜的合金。

小明同学在实验室按古代方法将炉甘石、赤铜和木炭粉混合加热一段时间,得到固体混合物A。

固体混合物A的成分是什么?

他对此进行了实验探究。

【查阅资料】①ZnCO3加热可分解为ZnO;②Cu2O+H2SO4===CuSO4+Cu+H2O。

【实验探究】

步骤Ⅰ 取混合物A适量于烧杯中,加入过量稀硫酸,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渣B和蓝色溶液C,同时生成了一种气体,将该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无明显现象;

步骤Ⅱ 在滤渣B中加入足量硝酸银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银和蓝色溶液D。

【实验分析】

(1)炉甘石加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向溶液C中加入过量的锌片,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混合物A中一定含有____________。

(填化学式)

【拓展延伸】

下列方法可用于鉴别锌铜合金与黄金的是______。

(填字母序号)

A.观察颜色   B.在空气中灼烧C.滴加稀硫酸D.滴加硝酸银溶液

解题思路

拓展迁移/拓展应用/拓展提升所含的主要设问是:

①实验设计过程中某一步的优化或者分析;②实验探究过程中的知识拓展或者补充;③对探究结果的应用。

对试题中涉及的初中化学知识进行延伸,要求学生熟悉、掌握教材知识,并对知识间的衔接、迁移,题给资料的应用具有一定的能力。

如实验药品的替代物质,废液的处理方法;反应原理、因素的分析,同一原理物质的选择,物质性质的应用或注意事项等。

题型分类突破

类型1 化学反应后物质成分的探究(含变质)                                   

1.(2019黄石)某化学学习小组在学习常见的盐的性质后,完成了如下实验。

该学习小组对废液杯上层清液的溶质的成分进行了探究。

请完成以下探究过程,并将①~⑤处答案填入相应位置。

【提出问题】上层清液中含有什么溶质?

【作出猜想】Ⅰ.溶质仅为①________(填化学式);

Ⅱ.溶质为KCl和BaCl2;

Ⅲ.溶质为KCl和②________(填化学式);

Ⅳ.溶质为KCl和K2CO3;

Ⅴ.溶质为KCl、K2SO4和K2CO3。

【设计方案】

实验操作

现象

结论

取少量废液杯中上层清液,分装于甲、乙两支试管中。

先向甲试管中滴加盐酸至量过。

无明显现象

猜想Ⅳ、Ⅴ均不正确

再向乙试管中滴加③_______溶液。

(填化学式)

④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猜想Ⅱ正确

【交流反思】学习小组经过讨论认为:

实验过程中无须使用AgNO3溶液,其理由是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文字表述)。

2.(2019岳阳)某化学课堂正在进行,以下是教学片段。

请你参与他们的学习并完成相关任务。

【演示实验】老师按如图所示连接好装置,加入NaHCO3粉末,点燃酒精灯,对试管预热后集中加热,烧杯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生成了CO2。

继续加热至无气体产生后撤出导管,熄灭酒精灯。

【问题提出】实验后,同学们对试管中剩余的固体粉末产生了兴趣:

剩余粉末由什么物质组成?

【猜想假设】在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对固体粉末作出了如下猜想:

猜想一:

NaOH; 猜想二:

NaOH和Na2CO3;

猜想三:

Na2CO3。

【实验探究】

实验方案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方案一

取适量粉末溶于水后向溶液中滴入2滴酚酞溶液,摇匀

溶液由无色变红色

小明根据实验现象认为猜想一成立。

小组讨论后,大家认为小明的结论不合理,理由是①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方案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方案二

步骤一

取适量粉末溶于水后加入过量的BaCl2溶液

②______

猜想一不成立

步骤二

取步骤一的上层清液加入MgCl2溶液2~3mL

无明显现象

猜想三成立

【评价交流】小华认为步骤二也可以用MgSO4代替MgCl2,大家不同意他的观点,理由是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延伸】请你总结上述实验成果,写出碳酸氢钠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④______________。

3.(2019哈尔滨)工业采用电解氯化钠溶液制备烧碱。

某同学取电解后的溶液进行如下探究:

【提出问题】电解后的溶液中的溶质是什么?

【猜想假设】

(1)NaOH、NaCl  

(2)NaOH

【实验探究】取电解后的溶液,进行如下实验:

图1

【收集证据】实验1的反应现象为

(1)__________,实验2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结论】电解后的溶液中的溶质是(3)______________。

图2

【表达交流】实验中滴加酚酞溶液的作用是(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滴加过量稀硝酸的过程中,图2中①表示的是(5)______(填符号),②表示的是(6)________(填符号)。

【总结规律】通过探究还可以认识到:

上述实验1和实验2的反应都是两种化合物在溶液中以(7)________的形式,通过一种(8)________________的方式而发生的复分解反应。

4.(2018陕西副题)化学课上,老师组织同学们观察铁丝、木炭、石蜡等物质分别在空气和氧气中反应的实验后,同学们分析总结出了燃烧的特征和定义,同时得出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之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知识视野,老师又演示了如下实验:

将打磨光亮的镁条在空气中点燃后迅速伸入充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观察到镁条继续燃烧,发出耀眼白光并伴有轻微爆炸声,集气瓶内壁上出现黑色颗粒,同时生成白色固体。

同学们对该实验中生成的白色固体的成分进行了探究。

【猜想假设】

猜想一:

氧化镁

猜想二:

碳酸镁

猜想三:

氢氧化镁

猜想四:

氧化镁和碳酸镁

同学们讨论后,一致认为猜想三不成立,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

【实验验证】请你和同学们一起设计并完成实验。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猜想一成立

【反思交流】

(1)请你结合已有知识和实验探究过程,写出镁在二氧化碳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

(2)综合上述实验,你对燃烧或二氧化碳性质的新认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一条)。

5.(2019陕西)一种自加热食品包装中加热包的成分有:

生石灰、活性炭、铝粉、铁粉、碳酸钠、氯化钙、硫酸镁,使用时需向加热包加水。

课堂上老师分别取适量加热包中的固体样品进行如图实验:

图1

(1)实验A中,将样品加入水里,触摸烧杯外壁发烫,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2)实验B中,将一定量稀盐酸加入锥形瓶中,剧烈反应,生成大量气体。

学习小组同学对气体成分和锥形瓶内溶液进行探究。

Ⅰ.对气体成分进行探究

【做出假设】假设一:

只有H2 假设二:

只有CO2

假设三:

H2和CO2

【实验验证】小明同学设计如下实验对气体成分进行探究。

图2

①当气体通过甲时,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证明假设________不成立。

②丁中出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现象时,证明假设三成立。

③乙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

Ⅱ.对锥形瓶内的溶液进行探究

实验后,小萍同学取少量锥形瓶内的溶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NaOH溶液,开始一段时间无沉淀生成,其原因是锥形瓶内的溶液中存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总结反思】通过以上探究,小林同学做了如下的反思归纳:

a.加热包应密封防潮保存

b.向用过的加热包内的固体中,加入过量稀盐酸后过滤,可以回收活性炭

c.能与水混合放出热量的物质均可用作加热包中的发热材料

你认为其中不正确的是________(填字母)。

6.(2014陕西节选)在一次用餐中,同学们对燃料“固体酒精”产生了好奇,于是对其成分进行探究。

【查阅资料】

(1)该固体酒精是用酒精、氯化钙和氢氧化钠按一定的质量比混合制成。

(2)氯化钙、氯化钡溶液均呈中性。

【提出问题】固体酒精中的氢氧化钠是否变质?

【实验探究】

(1)取少量固体酒精于烧杯中,加足量的水充分溶解后静置,发现烧杯底部有白色沉淀。

取沉淀于试管中加稀盐酸,有气泡产生。

写出产生气体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

分析实验并结合资料得出氢氧化钠已变质。

(2)为进一步确定氢氧化钠的变质程度,分组探究。

①甲组取烧杯中上层清液于两支试管中,按下图探究。

方案

现象

溶液变红

产生______________

结论

清液中有氢氧化钠

清液中有碳酸钠

②乙组认为甲组实验不能证明清液中一定有氢氧化钠,理由是________。

他们另取烧杯中上层清液,加足量氯化钡溶液,充分反应后滴加酚酞溶液,酚酞溶液变红。

【实验结论】经讨论一致认为固体酒精中的氢氧化钠部分变质。

【反思交流】乙组实验中加足量氯化钡溶液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应用】要除去部分变质的氢氧化钠溶液中的杂质,可选择适量的______(填序号)。

A.Ba(OH)2溶液    B.CaCl2溶液C.Ca(OH)2溶液

7.某化学小组的同学在袋装食品中发现一包名为“504双吸剂”的保鲜剂,其标签如下图所示。

同学们对这包久置的“504双吸剂”的固体样品很好奇,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久置固体样品的成分是什么?

【收集资料】

(1)“双吸剂”是常用的袋装食品保鲜剂,可用来吸收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等气体。

(2)打开固体样品包装观察,发现粉末基本呈白色并有少量红棕色块状固体。

【做出猜想】久置固体样品中可能含有Fe、Fe2O3、CaO、Ca(OH)2、CaCO3。

你认为猜想固体样品成分中可能含有Fe2O3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探究】下表是甲组同学设计并记录的实验报告,请你补充完整。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1)取少量固体样品,用磁铁吸引

无固体被吸引

固体中一定没有________

(2)取少量固体样品,加入足量蒸馏水,搅拌

固体部分溶解,明显放出热量

固体中一定含有________

(3)过滤,取滤液滴加无色酚酞溶液

溶液变红色

固体中一定含有氢氧化钙

(4)取滤渣,加入足量稀盐酸

固体逐渐消失,产生大量无色气体,得到黄色溶液

固体中一定含有______和______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溶液变黄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质疑】乙组同学认为甲组同学有一步操作得出的结论不合理,你认为是第________步操作,其理由用化学方程式表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应用】熟石灰中若混有生石灰,除去生石灰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2 化学反应中异常实验现象的探究                                   

8.(2019甘肃)科学探究很奇妙!

在一次实验中,小明不小心把硫酸铜溶液滴加到了盛有5%过氧化氢的溶液中,发现立即有大量气泡产生。

硫酸铜溶液中有三种粒子(H2O、SO

、Cu2+),小明想知道硫酸铜溶液中的哪种粒子能使双氧水分解的速率加快。

请你和小明一起通过下图所示的三个实验完成这次探究活动,并回答有关问题。

(1)你认为最不可能的是哪一种粒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要证明另外两种粒子能否加快双氧水分解的速率,还需要进行实验②和③:

在实验②中加入稀硫酸后,无明显变化,说明__________不起催化作用;在实验③中加入__________________后,会观察到大量气泡,证明起催化作用的是______。

(3)检验实验产生的气体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明如果要确定硫酸铜是催化剂,还需通过实验确认它在化学反应前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2016陕西)某学习小组同学用图1实验装置来探究鸡蛋壳里

图1

含有CO

(以CaCO3的形式存在)的可能性,请你一起参与学习探究。

【讨论交流】同学们讨论后一致认为若鸡蛋壳里含有CO

,实验时广口瓶中一定会产生气泡,玻璃片上石灰水会变浑浊,据此写出有气泡生成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

【进行实验】小明和小红在各自的实验中均看到广口瓶中产生气泡,小明还看到玻璃片上石灰水变浑浊,而小红却未看到。

他们很是好奇,于是进一步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小红的实验中,玻璃片上石灰水为什么不变浑浊呢?

【做出猜想】小红猜想:

可能鸡蛋壳中含有铁等较活泼金属,而不含CO

小明猜想:

可能小红实验所用盐酸中溶质质量分数过大,挥发出HCl气体。

依据所学化学知识和生活常识,你认为________的猜想是不合理的。

【实验验证】小红分别取适量等体积的自己实验中所用的盐酸a和小明实验中所用的盐酸b于2支试管中,试管内各盛有同一鸡蛋壳的碎片,塞上带导管的橡胶塞,并分别将导管伸入AgNO3溶液中,实验过程如图2所示:

图2

实验中,甲、乙两试管内均有气泡产生,同时甲试管中有白色沉淀生成而乙中没有,白色沉淀的化学式是_______。

【实验结论】上述实验说明盐酸a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________(填“大于”或“小于”)盐酸b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同时也说明了鸡蛋壳中含有CO

的可能性。

【反思应用】

(1)实验室制备CO2时,最好选择____(填“浓”或“稀”)盐酸。

(2)实验中发现,与相同溶质质量分数的盐酸反应时,鸡蛋壳碎片比大块鸡蛋壳更剧烈,说明增大反应物______________可以加快反应速率。

10.(2015陕西)如图是甲、乙两位同学一起在实验室进行的氢氧化钠与盐酸中和反应的实验。

(说明:

图中A1、A2、A3、B1、B2、B3均为溶液编号)

根据如图实验,请你与甲、乙同学一起完成下列探究:

探究环节

甲同学的探究

乙同学的探究

提出问题

A3溶液为什么不变红?

B3溶液中溶质成分是什么?

(酚酞不计)

做出猜想

实验过程中,酚酞变质了

猜想一:

NaCl猜想二:

NaCl、HCl

实验验证

(1)取少量A3溶液于另一试管中,向其中滴加NaOH溶液,溶液变红,说明甲同学的猜想________(填“成立”或“不成立”)。

(2)你认为,在常温下A2溶液测出的pH应________(填“>”、“=”或“<”)7。

取少量B3溶液加入盛有少量铁粉的试管中,观察到有无色气泡产生,固体逐渐减少,溶液由无色变为____________。

据此,你认为乙同学的猜想______(填“一”或“二”)成立。

交流反思

(1)甲、乙同学的实验中,反应均涉及到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

(2)A3溶液未变红,你认为原因是A2溶液中__________较多,加入的NaOH溶液未将其完全中和。

(3)甲、乙同学经过实验对比探究,一致认为做化学实验时应注意药品用量的控制。

11.(2019河北)兴趣小组在课外实验中意外发现:

将镁条放入Na2CO3溶液中,快速产生较多气泡,有白色沉淀生成。

小组同学对此进行了系列探究活动。

探究Ⅰ:

反应产生的气体是什么?

【作出猜想】小组同学经查阅资料和讨论,根据化学变化过程中元素不变,且反应物中含有________________三种元素,作出如下猜想:

①氢气; ②二氧化碳; ③氢气和二氧化碳。

【实验1】取适量镁条、100mLNa2CO3溶液于反应装置A中,按图1所示方案进行实验。

B中石灰水不变浑浊;C处气体燃烧,烧杯内壁有水珠。

说明猜想①正确。

(1)反应装置A应选用图2中的____(填写序号)。

(2)小组同学讨论认为,上述实验中“烧杯内壁有水珠”作为“反应产生的气体是氢气”的证据不可靠。

为使这一证据可靠,且仍能一次性地验证三个猜想,只需在图1所示方案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完善。

你的改进方案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Ⅱ:

快速产生气体的原因是什么?

【查阅资料】镁与水缓慢反应生成氢气;Na2CO3溶液显碱性,其溶液中除Na+、CO

外,还有OH-。

【作出猜想】可能是Na2CO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