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二单元藤野先生拓展阅读.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363481 上传时间:2022-11-30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8.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二单元藤野先生拓展阅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二单元藤野先生拓展阅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二单元藤野先生拓展阅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二单元藤野先生拓展阅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二单元藤野先生拓展阅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二单元藤野先生拓展阅读.docx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二单元藤野先生拓展阅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二单元藤野先生拓展阅读.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二单元藤野先生拓展阅读.docx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二单元藤野先生拓展阅读

第5课《藤野先生》拓展阅读

每个人在求学生涯中,都会遇到很多老师,但总有一位会留在心灵深处,成为一道挥之不去的风景。

阅读下文,说说“我”为什么会对这位老师的印象如此深刻。

漫漫人生路,谢谢遇见你

我一直很想念一个老师。

小学时,我并不明白启蒙这个词。

后来知道,就是启蒙老师。

她年纪很轻,二十岁出头,娇小玲珑,面容清秀,皮肤略黑,齐耳短发。

怎么看,都给人一种清爽的感觉。

现在回忆起来,她身上总有一种民国女知识分子的味道。

她是喜欢笑的,微笑,眼睛像是蓄着秋水,但是略带一丝病容。

我的语文是她教的。

小学四年级,她要求我们写日记,每天一篇。

每天她都改,写评语。

她将自己的日记抄在黑板上,然后一句一句地讲解。

她确实是我见过的最尽职的一位老师。

如果不是因为她教语文,或许我便不会到现在还在写字。

那时,我们校外有座小桥,桥下有浅水,从不断流,总是清澈。

中午吃完饭,我从桥上过,偶尔坐一坐。

她从远处走来,喊我一声。

她采一捧野花归来,抽出一朵,说:

“来,给你。

她常哭,我们不听话,她就哭;我们考得不好,她也哭。

那时候我才知道,原来女人是这么爱哭的。

那时候读唐诗,我坐在窗边,高声背: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忽有声音接道:

“牧童遥指杏花村。

”我转头,看见她。

她的肘撑着窗台,托着脸,歪着头,朝我俏皮地笑。

阳光在她的短发后形成一层毛茸茸的、灿烂明亮的光晕,她的脸在逆光里显得那么秀雅。

她就在那个起风的早晨微笑,短发轻轻拂动,很美,很美。

我一直忘不了那帧画面。

后来,隔了好些年,我大学毕业不久,听老同学说,她离开了。

是永远离开的那种离开。

那晚,我大哭。

我知道,我失去了心里最美好的象征。

弗洛伊德经常说,一个人成年后所做的所有事,都跟童年有关。

我一直觉得,在我的童年里,是她在我的脑海里根植了一种我说不清的真善美。

以至于未来诸多的负能量和黑暗,永远无法真正渗透到我的内心深处。

她像是在我的心里布下了一个结界,极乐净土一般,外来的纷纷扰扰,到这里,总要归于平静。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

感谢漫漫人生路,曾真真切切遇见你。

奋斗是照亮梦想的火把

巴赫·约翰·塞巴斯蒂是德国18世纪著名的作曲家和管风琴演奏家,也是近代奏鸣曲的奠基人。

巴赫在十来岁的时候就成了孤儿,靠给贵族家庭打零工挣饭吃,受尽欺凌。

巴赫家附近有一座音乐厅,每次有表演,巴赫都会躲在音乐厅的窗户外面聆听,他梦想将来自己也要成为一名音乐家。

一年夏天,一个名叫克劳斯的管风琴演奏师来到这里开音乐会,巴赫拉着克劳斯的衣襟,恳求克劳斯收自己为徒,克劳斯笑笑说:

“如果你真的想学,就到汉堡来找我吧!

”汉堡离巴赫的家乡有400多公里,为了实现梦想,巴赫觉得承受任何苦难都是值得的,他准备了几件干净的旧衣服和一些干粮就出发了。

当时只有13岁的巴赫一路跋山涉水,历尽了千辛万苦,走了半个多月终于抵到了汉堡。

克劳斯被打动了,他破例免学费收下了这个徒弟,而巴赫也非常珍惜这个学习机会,非常刻苦地学习作曲和演奏各种乐器,进步非常快。

几年后,克劳斯觉得自己能教给巴赫的东西已经不多了,就建议巴赫去100公里以外的撒勒音乐学院学习,巴赫又步行来到撒勒音乐学院,并成功地为自己争取到了一个旁听席位。

两年后,巴赫再也不满足于练习老师教给他们的几套曲子,就向校长借阅他私人的珍藏乐谱,校长拒绝他说:

“从这里毕业后的人,在五年内都根本不敢碰这些曲子,你现在就想演奏?

好好练习你手中的曲子吧!

巴赫还不甘心,趁校长晚上回家睡觉的时间,溜进办公室找出那些乐谱,用白纸抄下来。

为了避免被校长发现,他就爬到屋顶上借着月光抄写,或者带上油灯跑到野外去,在天亮前又把这些乐谱重新放回到校长的办公室里。

半年时间,巴赫抄下了厚厚的几大本珍贵乐谱,开始马不停蹄地暗暗练习演奏。

多年之后,巴赫终于获得了音乐事业上的巨大成功,晚年的巴赫曾在自传里写下了这样的人生感触:

“奋斗是唯一一支能够照亮梦想的火把,谁能和我一样高举这支火把,谁就能拥有像我一样的成就!

【且读且思】

对于巴赫偷抄乐谱的行为,你有什么看法?

答案

《漫漫人生路,谢谢遇见你》

这位老师端庄美丽,尽职尽责,对“我”的人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奋斗是照亮梦想的火把》

示例:

这种做法是可取的,这不仅满足了巴赫学习音乐知识的强烈愿望,而且最终让他在音乐事业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读了下面这篇美文后,你认为对一个学生来说,怎样做才是真正的感恩?

感恩的窗帘

这是一对师生的故事。

年代久远,老师如今80岁高龄,学生也已60多岁。

老师刚搬进这个住宅区时,心里不免忐忑,自己与老伴都老了,子女不在身边,拆迁之前的房子住了30多年,邻居都很熟,有点事情会相互照顾。

现在不知会怎样。

学生正好就住在前面的一栋楼里,有天在厨房洗菜,看到对面阳台上坐着晒太阳的老太太,越看越面熟,想了很久,那不是自己的小学老师吗?

就跑去认师。

毕竟相隔50多年。

当了一辈子小学教师,有多少学生啊,老师一时想不起来。

学生说:

“老师,那时我家里穷,读不起书,是班上年龄最大的一个,你记得吗?

我妈妈生病我要陪她上医院,缺了课到你家来补,我怕影响你休息,总是等在外面。

后来你对我说,只要看到窗帘拉开了,就敲门进来,老师你记得吗?

从这天开始,学生经常会去老师家转转,看看有什么需要帮忙的。

捎去一把青菜,拎走一袋垃圾,捶捶腰背,说说闲话。

渐渐摸熟了老师的生活规律,每天早晨6时,学生都要留意老师的窗帘是否已经拉开,如果过了7点还没动静,她就不放心,会过去探视。

有时她正看着呢,窗帘就忽然打开了,师生两人,就会很默契地相视一笑。

应该是个很懂得感恩的学生吧,可到底怎么才叫感恩?

现在感恩教育很时髦,有下跪的,有洗脚的,有节日送别出心裁的礼物的,电视上经常看见他们热泪盈眶。

更有媒体大张旗鼓地做文章,某某老人怎么捐资助学,得了捐助的学生怎么忘恩负义,节日没一个人来看望,让捐助者心凉……仿佛非要他常常记起、时时温习,才算感恩。

上述那个学生懂得感恩吗?

50多年她并没与老师联系,节日也从没打电话送贺卡,以至于老师一时都想不起她;上述那个学生不懂得感恩吗?

当生活让她们相遇,当老师需要帮助时,她可以做到最细、最好。

感恩之心她从来都有,只是深深地藏在心底。

父亲那么老了,我还这么小

  父亲去世的时候,我才七岁零一个月。

在我的记忆里,父亲是什么样子呢?

  那时候父亲的眼睛已经有点花了,抽烟时怕烧了手,就用烟斗。

我每天早上上幼儿园的时候,手里拎着鞋,从楼梯上慢慢下来,走到父亲床前,先观察一下父亲是醒着还是睡着,然后,就拿起他旁边的烟,把他的烟斗装好。

这是我每天的第一件大事。

后来我才知道,每逢此时,父亲不管是睡着了,还是没睡着,都是假装睡着的,好让我尽我的孝心。

  父亲的遗嘱中有一条是写给我的。

他说:

“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

”在我小的时候,父母亲对我没有过高的要求。

妈妈要求我不学坏就好了,不像现在的孩子,家长一会儿要求他学钢琴,一会儿又要求他学绘画。

  邻居家有个留声机,我也想要一个。

妈妈和父亲商量了,跟我约法三章,就是只能在晚饭后放。

父亲就托内山书店的老板内山完造去买。

第一次买回来一个手提式的,很小,我一看说不要。

内山就“哈依哈依”,把那个拿回去了。

下次又搬来一个,还是不如邻居的高大,但我觉得不能再提出过分的要求了——说不定他会说:

“你不要,就拿回去吧。

”那就麻烦了。

我说好,就把留声机留下了。

  记忆中,他打过我一次。

因为什么事,我已经不记得了,但挨打的效果是记得的,因为他打我的时候,嘭,嘭,嘭,非常响,可是不疼。

他问我“你还听话不听话”,我说“听话”。

于是就和解了。

然后我问他:

“你拿什么东西打我的?

”父亲马上递给我,说:

“你看吧。

”那是一张报纸卷起来的长条,当然了,打得很响,又不疼。

  父亲的日本朋友中,我没有见过藤野先生,内山完造是见过的。

他和我们在抗战电影里见到的日本人不一样。

他对人,对中国人是很好的。

比如,在他的书店前,夏天就放着这么一个大桶,桶里面放着茶叶,茶叶是我父亲从绍兴买回来的粗茶,便宜,桌子上再放两个杯子,人力车夫或者其他什么人就可以免费喝茶了。

这叫舍茶。

有的时候,他看见一本书被偷拿走了,店员就问他:

“要不要管呢?

”内山说:

“不要管了,让他拿去吧,他买不起书,但他真的是喜欢书。

70多年来,我生活中的每一天都是与父亲联系在一起的。

(文章有删节)

【且读且思】

文章围绕父亲一共写了哪四件事?

在作者的心目中,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答案

《父亲那么老了,我还这么小》

(1)理解儿子的孝心,让“我”能尽孝;

(2)对“我”没有过高的要求;(3)有约束地支持“我”的合理要求;(4)惩罚“我”的过失。

在作者心目中,父亲是一个懂得儿子心理,能理解儿子,对儿子既严格要求又疼爱有加的慈父。

《感恩的窗帘》

当老师需要帮助的时候,及时伸出援助之手,并尽可能做到最细最好,才是真正的感恩。

难忘的体罚

◎[美]兰妮·麦克穆林

我不知道她是如何走进众人的心底的,至于我,那是因为一次难忘的体罚:

挨板子。

那是一次数学考试。

考试前,弗洛斯特女士照例从墙上把那块著名的松木板子取下来,比试着对我们说:

“我们的教育以诚实为宗旨。

我决不允许任何人在这里自欺欺人,虚度时日。

”说着,她就在那张宽大的橡木办公桌后坐了下来,拿一本书,径自翻了起来。

我勉强做了一半,就被卡住了,任凭绞尽脑汁也无济于事。

于是我顾不得弗洛斯特女士的禁令,暗暗向好友伊丽莎白打了招呼。

果然,伊丽莎白传来了一张写满答案的纸条。

我赶紧向讲台望了一眼——还好,她正读书入神,对我们的小动作毫无察觉。

我赶紧把答案抄上了试卷。

这次作弊的代价首先是一个漫长难熬的周末……思前想后,我打定主意,和伊丽莎白一起去自首。

周一下午,我们战战兢兢地到了老师的身边:

“我们知道错了,我们以后永远不做这种事了,就是……”(没说出口的是“请你宽恕!

”)

“姑娘们,你们能主动来认错,我很高兴,这需要勇气,也表明你们的向善之心。

不过,大错既然铸成,你们必须承担后果。

”说着,弗洛斯特女士拿起我们的试卷,撕了,扔进废纸篓。

“考试作零分计,而且——”

看到她拿起松木板子,我们都惊恐得难以自持,连话也说不囫囵了。

她吩咐我们分站在大办公桌的两头,我们面面相觑,从对方的脸上看到自己的窘态。

“现在你们都伏在自己身边的椅背上——把眼睛闭上,那不是什么好看的戏。

”她说。

“啪”的一声,宣告了惩罚的开始。

看来,老师决定先对付伊丽莎白了。

我尽管自己没挨打,眼泪却上来了:

伊丽莎白是因为我才受苦的!

接着,传来了伊丽莎白的呜咽。

我终于鼓起勇气:

“请您别打了,您还是来打我吧,是我的错!

几乎在同时,我们都睁开了眼睛,可怜兮兮地对望了一下。

什么?

疑惑中,我们看到老师用那木板狠狠地在装了垫子的座椅上抽了一板:

“啪!

”哦,原来如此!

——这便是我们受到的“体罚”,并无肌肤之痛,却记忆至深。

答案

(1)面对劣势,学会支持自己;

(2)面对强大,你得学会反击;

池老师的两堂课

池老师个子矮矮的,戴圆圆的眼镜,表情和蔼。

池老师除了是级任导师外,也教我们韩文。

我学的第一件事情,在一堂“周会”课上。

每个星期二下午的最后一堂课,是级任导师担任的“周会”课。

那天黄昏,夕阳从后面的窗口射进来,把教室照得光亮耀眼。

我们在练习开会的议程。

我提了一个案,进入表决的程序。

由于没有人举手赞成,我觉得很尴尬,就嚷着说算了,我也不投了,撤销这个提案。

池老师站在教室最后一排。

我没看到她的人,但听到她说话的声音:

“郝明义,你不能说就这样算了。

就算没有一个人赞成你,你还是要为你自己的提案投一票。

这是你自己的提案。

我面红耳赤地举手投了自己一票,全班唯一的一票。

到底提了什么案,同学那么不捧场,已经毫无记忆。

但那一堂课,对我影响深远。

不论是日后求学,还是参加工作,每当我兴起什么别人认为荒唐的念头,或是没法接受的构想时,总会有个声音提醒我:

“就算没有一个人赞成你,你还是要为你自己的提案投一票。

这是你自己的提案。

我学的第二件事情,在一次郊游中。

我们去一个沙滩。

同学戏水,我就在岸边负责看管大家的鞋子。

闲来无事,就把鞋子藏进沙里。

要回家的时候,大部分鞋子都找到了。

有一只,却就是找不出来。

我无地自容,但丝毫无助于鞋子的出现。

天色越来越暗,场面有点混乱,这时出现了一个人。

个头不小,酒气醺醺,手上拎了个东西,就是那只鞋。

我们跟他要,他就是不给,欺负我们孩子。

这个当儿,池老师过去了。

她矮矮的个子还不到那人的肩膀。

她很简单地说了几句话,要鞋子。

醉汉嬉皮笑脸的,有点不三不四。

这个时

在我们的人生中,总有些人会给我们带来感动和安慰,虽然他们是那么微不足道、那么卑微……

答案

示例:

对学生的关爱与耐心教育。

老钱的灯

叫钱老师。

但背后,还是觉得叫“老钱”过瘾。

老钱在世上混了五十个年头了,还没有混到一块法定的私人居住空间。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

”可他还是一天到晚弥勒佛似的教导我们如何做学问。

当我们十来个弟兄“保甲连坐”般拥挤在他那间斗大的宿舍里时,一片黑乎乎的身影在墙上漫涌着。

常常是这边正谈着天底下最高雅清玄的问题,那边突然杯翻壶仰,刹那间造就了几位诗(湿)人。

于是老钱笑得更加开心,青黄的灯光在他秃得未免过早的头顶上波动着。

我常常首先倡议解散,因为我知道人走茶凉之后,那支灯说不定要亮到寅时卯刻。

我常常从那支灯下经过。

二十一楼的西半边,冲南,二层中间的那个窗口。

我披星戴月从三教回来,耳朵里落进一串老钱粗犷的笑——大概又接见什么文学青年吧。

我深更半夜晚上出门,来回总要绕到那窗下。

看一眼那灯,似乎心里就多了一份舒坦。

每当我冲着书缝打呵欠时,就不禁想到:

老钱大概还在干着吧?

我再忍会儿。

所以我有时觉得,老钱的灯恐怕不是什么好东西。

老钱的满头黑发,不就是被它弄没的么?

只要它亮着,老钱就像着了魔似的翻呀,写呀。

写鲁迅,写周作人。

可是人家那哥俩儿有他这样的“贵府”,有他这样的青灯么?

“白发无情侵老境,青灯有味似儿时”,也许他很欣赏陆游的这联名句吧?

当我面对书本“读欲”不振时,当我独望窗外无所事事时,当我觉得白天之重和黑夜之轻都压得自己难以承受时,我就想:

去看看老钱的灯吧,顺便吃个煎饼果子。

站在那窗下,仿佛能听见那灯嗡嗡地喘息着,好像一盘时间的磁带在转动。

有时真想喊一声:

“嘿,老钱,悠着点儿!

老钱是个普通人。

  但他的灯,亮在我心上。

【我读我思】作者说老钱是个普通人,那为什么老钱的灯却“亮在我心上”呢?

答案

因为老钱的灯代表的是老钱那种耐住寂寞、不问名利、孜孜以求做学问的精神。

不识字的老师

我是个在美国留学的学生,暑假打工是唯一能延续求学的方法。

仗着身体强壮,有一年,我找了份高薪的伐木工作。

在科罗拉多州,工头替我安排了一个伙伴,一个壮硕的老黑人,大概有50多岁了,大家都叫他“路瑟”。

他从不叫我的名字,我的名字成了他口中:

“我的孩子”。

一开始我有些怕他,在无奈下接近了他,却发现在那黝黑的皮肤下,有着一颗温柔而包容的心。

我开始欣赏他,继而在那个夏日结束时,他成为我一生中难忘的长者。

有一天一早,我的额头被卡车顶杆撞了个大包;中午时,大拇指又被工具砸伤了,然而在午后的烈日下,仍要挥汗伐木。

路瑟走到我身边,我摇头抱怨:

“真是倒霉又痛苦的一天。

”他温柔地指了指太阳:

“别怕,孩子。

再痛苦的一天,都有下山的一刻。

在回忆里,是不会有倒霉与痛苦的。

”不久,太阳下山了。

一次两个工人不知为什么争吵,眼看就要打架了,路瑟走过去,在每人耳边轻声地说了句话,两人便分开了,不久便握手言和。

我问他施了什么咒语,他说:

“我只是告诉他们:

你们正好都站在地狱的边缘,快退后一步。

午餐时,他总爱夹条长长的面包走过来,分一半给我。

有一次,我不好意思地向他道谢,他耸耸肩笑道:

“他们把面包做成长长的一条,我想应该是方便与人分享才好吃吧。

”从此我常在午餐中,分一段他长长的面包,填饱了肚子,也温暖了心坎。

有一天,路瑟拿了一份文件,叫我替他读一读,他对我笑了笑:

“我不识字。

我仔细地替他读完文件,顺口问他,不识字的他怎么能懂那么深奥的道理。

那黝黑粗壮的老人仰望着天空道:

“孩子,不是每个人都能识字,上帝把真理写在天地之中,你能呼吸,就能读它。

现在,路瑟也许不在了,然而,我记不得世上曾经有多少伟人,却永远忘不了这个不识字的老师。

我们的秦老师

上四年级的一天早上,我刚走进教室,就发现气氛不对。

同学们一个个全沉着脸,有几位女同学还在嘤嘤地哭。

我忙问邻座的大虎,他横了我一眼,像是跟我赌气:

“问什么问!

秦老师被开除了!

”我一怔,昨天还好好的,怎么一夜之间说开除就开除了?

看大家那副悲怆的样子,我想问却又不敢多说。

做早操了,班长岳小泠带着我们懒洋洋地来到操场上。

没精打采地做完规定动作后,平时不太露面的校长来了。

他招呼我们班留下,把身边的一位女老师介绍给我们:

“这是你们的班主任窦老师,你们要听她的话,不许胡闹!

窦老师很年轻,瘦瘦高高的,很尴尬地冲着我们傻笑。

调皮鬼大虎突然喊道:

“我们不要瘦精怪——向后转!

”也真怪,大家居然很听话地转过身去。

大虎得意了:

“窦窦窦——豆芽菜!

”吼罢,一跺脚蹿出队伍跑了。

小孩子好模仿,40几人顿作鸟兽散。

凭心说,窦老师也很不错的,后来我们很快喜欢上了她,可当时却无论如何也不肯接受。

头一堂课就上砸了,面对着我们的喧哗,她只有搓手赔笑的份儿。

我们见她软弱可欺,下课后索性集体胜利大逃亡——找秦老师去!

学校距秦老师家有三四里地,但我们义无反顾了。

浩浩荡荡开进那个不大的院落时,秦老师惊愕得不知说什么好。

她不住地问前面的几个同学:

“怎么回事?

怎么回事?

”刹那间,哭声喊声大作。

小泠挤到前头,抱住秦老师抽泣道:

“秦老师,跟我们回去,回去吧。

”同学们异口同声嚷:

“我们不要豆芽菜!

”秦老师明白了,苍白的脸泛起了红晕。

她勉强笑着:

“同学们快回去上课,窦老师会着急的……听话,千万不要……”

可我们哪里肯听,唧唧喳喳吵个不休,声称秦老师不回去,我们宁可不读书。

不知道是着急还是激动,秦老师哭了,起先是无声地流泪,终于忍不住哭出声来。

当年秦老师不过是20几岁的一个女孩,现在想来,正是爱哭鼻子的年龄。

也许是想掩饰自己的失态,她转身避进屋子里去了。

我们吓坏了,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鸦雀无声。

正不知所措时,校长和窦老师满头大汗地赶来了。

校长满脸疑惑地瞅了我们半天,然后问:

“你们秦老师呢?

”没人吭声,最后还是小泠撅着嘴巴小声说:

“在屋里。

秦老师终于同校长他们一起出来了。

这时,秦老师已换上一脸微笑,只是眼睛还有些红肿。

秦老师对我们点点头:

“回去吧——我们。

我们胜利了!

欢呼雀跃地回到学校里,已临近放午学。

这天下午起,秦老师又和我们在一起上课了,不过,她只坐在后排,像个小学生。

10来天后,秦老师还是悄悄走了。

她留给我们一封信。

这时我们才知道,秦老师是代课教师,“正式”的来了,她理应“退位”,根本不存在开除的问题。

秦老师当天就去了丈夫的部队,听说后来她还是当了教师。

可我们再也没有见过她。

许多年过去了,也不知道秦老师今在何方,知不知道她的学生还在想她……

(选自散文集《无法证实的爱》)

思考:

1.本文在写法上,像《藤野先生》一样,特别注重表现人物的品质,从文中所写来看,秦老师具有怎样的高贵品质?

请简述理由。

2.本文表达了作者对秦老师怎样的情感?

答案

1.①热爱学生,学生到她家去找她时,她赶紧问“怎么回事?

怎么回事?

”最后又和学生一起回到学校,陪学生上课。

②善良,她当代课教师,被学校“开除”后,毫无怨言,反而劝学生快回去上课,听新老师的话。

③重情感,离开时“留给我们一封信”,说明她“退位”的原因,以让学生安心上学。

2.热爱老师,怀念老师的情感。

我的老师们

我想到的第三位老师是斯拉夫语言学教授布劳恩(Braun)。

他父亲生前在莱比锡大学担任斯拉夫语言学教授,他可以说是家学渊源,能流利地说许多斯拉夫语。

我见他时,他年纪还轻,还不是讲座教授。

由于年龄关系,他也被征从军。

但根本没有上过前线,只是担任翻译,是最高级的翻译。

苏联一些高级将领被德军俘虏,希特勒等法西斯头子要亲自审讯,想从中挖取超级秘密。

担任翻译的就是布劳恩教授,其任务之重要可想而知。

他每逢休假回家的时候,总高兴地同我闲聊他当翻译时的一些花絮,很多是德军和苏军内部最高领导层的真实情况。

他几次对我说,苏军的大炮特别厉害,德国难望其项背。

这是德国方面从来没有透露过的极端机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布劳恩教授的家离我住的地方很近,走二三分钟就能到。

因此,我常到他家里去玩。

他有一幅中国古代的刺绣,上面绣着五个大字:

时有溪山兴。

他要我翻译出来。

从此他对汉文产生了兴趣,自己买了一本汉德字典,念唐诗。

他把每一个字都查出来,居然也能讲出一些意思。

我给他改正,并讲一些语法常识。

对汉语的语法结构,他觉得既极怪而又极有理,同他所熟悉的印欧语系语言迥乎不同。

他认为,汉语没有形态变化,也可能是优点,它能给读者以极大的联想自由,不像印欧语言那样被形态变化死死地捆住。

他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擅长油画。

有一天,他忽然建议要给我画像。

我自然应允了,于是有比较长的一段时间,我天天到他家里去,端端正正地坐在那里,当模特儿。

画完了以后,他问我的意见。

我对画不是内行,但是觉得画得很像我,因此就很满意了。

在科学研究方面,他也表现了他的才艺。

他的文章和专著都不算太多,他也不搞德国学派的拿手好戏:

语言考据之学。

用中国的术语来说,他擅长义理。

他有一本讲十九世纪沙俄文学的书,就是专从义理方面着眼,把列夫·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列为两座高峰,而展开论述,极有独特的见解,思想深刻,观察细致,是一部不可多得的著作。

可惜似乎没有引起多少注意。

我都觉得有寂寞冷落之感。

(选自《留德十年》,有删节)

思考:

1.文中一共记叙了布劳恩教授与“我”之间发生的哪几件事?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2.从文中可以看出布劳恩教授是一个怎样的人,并阐明理由。

答案

1.两件事,一是他要“我”帮他翻译中国古代刺绣上的五个字“时有溪山兴”,二是他为“我”画像。

2.①直率坦诚,这从他敢于向“我”这个外国学生透露他翻译时的一些花絮,可以看出;②热情,如他帮“我”画像;③多才多艺,不仅“能流利地说许多斯拉夫语”,而且擅长油画和义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