宾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362822 上传时间:2022-11-30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49.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宾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宾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宾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宾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宾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宾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

《宾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宾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宾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

宾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宾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宾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是根据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自治区党委八届六次全会和南宁市委九届十二次全会精神,结合我县的实际情况制订的。

本纲要具有宏观性、指导性和政策性,是今后五年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和全县人民的行动纲领。

一、“十一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起点

我县已圆满完成了第十个五年计划确定的发展目标。

“十五”计划的顺利实施,使我县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开放的新阶段,我们已经站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历史起点上。

“十五”以来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所取得的成就,为制订和实施“十一五”规划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十五”时期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回顾

“十五”期间,全县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旗帜,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克服了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和“7·19”特大洪水等重大自然灾害,积极应对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使我县经济和社会发展步入了黄金发展期。

——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提高。

全县于2004年提前一年超额完成了“十五”计划目标,2005年全县生产总值(GDP)达到51.53亿元,“十五”期间年均增长11.1%,比“九五”时期的年均增速提高了4.4个百分点。

其中:

第一产业年均增长6.4%,第二产业年均增长16.1%,第三产业年均增长12.11%。

财政收入达到35066万元,比上年增长16.84%,年均增长12.4%。

综合经济实力的增强,为社会事业和其他各个方面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和条件。

——经济结构调整取得重要进展,新的发展格局正在形成。

产业结构日趋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九五”期末的39.1:

25.6:

35.3转变为26.8:

37.9:

35.3,工业主导作用进一步增强,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取得积极成效,工业化水平由“九五”期末的21.8%提高到34.5%。

农业基础地位得到加强,特色农业和优质高效农业发展加快,水产畜牧业比重逐年提高,主要农产品产量稳步增长。

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新进展,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初见成效。

非公有制经济活力进一步增强,对财税的贡献率不断提高,民营经济强县的雏型初露端倪。

服务业领域不断拓宽,新兴服务业蓬勃发展,商业新型业态逐步推广,交通运输网络已具规模,邮电通信保持较快发展。

——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基础设施日趋完善。

“十五”期间,全县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3.1亿元,年均增长24.6%,比“九五”时期的年均增速提高22.8个百分点。

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生产性项目投资和技术改造投资不断增加,重点项目数量较多。

2002年以来,投资开工建设1000万元以上的项目达38个,累计完成投资13.2亿元,每年都有投资额超亿元的项目上马,如2002年投资2亿元的广西华润红水河水泥股份有限公司2000吨/日水泥熟料生产线;2003年投资1.62亿元的永凯糖业责任有限公司技改工程和投资2.1亿元的西南成品油管道(宾阳段)工程;2004年投资2.35亿元的广西华润红水河水泥股份有限公司3200吨/日水泥熟料生产线、投资1.5亿元的永凯糖业责任有限公司10000吨/日技改工程和投资1.2亿元的宾阳工业品综合批发市场;2005年全线动工建设的宾横二级公路,总投资为1.52亿元,广场路小区建设项目投资总额也超过1.5亿元,正在开展前期施工的南宁永凯实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9.5万吨/年漂白蔗渣纸浆技改工程投资总额为4.61亿元。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三大会战”工程建成了一大批农田水利、乡镇油路、村屯道路、生态文明村等项目,防灾减灾能力得到加强,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城镇化进程稳步推进。

“十五”期间,我县以优化城镇布局、完善城镇功能、改变城镇面貌为目标,不断加大城镇建设力度,先后滚动投入3亿多元进行城镇建设,城镇化水平达到24%。

广场新区、广场路和县城四大转盘改造等一批标志性工程相继开工和竣工,完成了“城中村”----马村的拆迁改造。

全县的建制镇都完成了总体规划,其中芦圩、黎塘、大桥、甘棠、古辣和新桥镇进行了总体规划修编,另外共编制了15个小区规划。

2004年芦圩镇和黎塘镇被列为全国重点镇(黎塘镇还被列为全区小康示范镇),新桥镇和大桥镇被列为自治区重点镇。

——改革开放进一步扩大。

加快推进国有企业、行政审批、投资体制等各项改革,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逐步形成,经济技术联合与协作进一步加强,对外贸易、招商引资取得新成绩。

连续成功举办了三届广西民营经济(宾阳)研讨会暨小商品展销会和一届“宾阳制造”走东盟产品展销会,与浙江温州鹿城区结成“友好县区”。

2005年外贸出口总额达到1890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700万美元,年均分别增长27.82%和150.69%。

——农村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

农村基础设施“三大会战”建设工程累计完成投资6900万元,扶贫开发共投入2688.44万元,先后完成了3088个扶贫项目建设;同时,开展了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加强了一批农田水利、村屯道路、生态文明村、改水改厕等项目建设,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饮水难、行路难、用电难、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等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669元,比2004年增长22.75%;农民人均纯收入2595元,年均增长9.43%;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余额年均增长9.1%。

城乡居民消费结构总体上正在由温饱型向发展型、舒适型、小康型转变。

——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实施“科技兴县”战略初见成效,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有新的提高,2003年荣获“全国科普示范县”称号。

基础教育得到加强,“普实”工作已通过达标验收;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3%,适龄少年初中入学率97.03%,初中辍学率2.86%,小学毕业升初中率99%,初中毕业生升学率67.2%;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96.2%,幼儿入园率82.1%;全县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基本完成,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进一步发展,高考成绩连续多年位居全区各县(市)前茅,宾阳中学已成为全区示范性高中。

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战胜了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扎实有效地开展了“禽流感”、“狂犬病”的防控工作,建立了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三大网络,每千人拥有医院病床数1.7张,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1.9人;国土资源和环境保护工作的力度不断加大,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通过了自治区级的达标验收,低生育率继续得到巩固,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以下。

建立和实施了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工作取得新进展,国防教育、民兵预备役建设和“双拥”工作继续加强,统计、审计、劳动、人事、编制、质监、安监、物价、房改、水文、气象、档案、修志、民族、宗教、侨务、对台、外事、消防、机关后勤、食品药品监管、妇女儿童、老年人和残疾人事业等各项工作全面推进。

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新进展,精神文明建设呈现蓬勃生机。

“十五”期间,我县在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也仍然存在不少发展中的问题与矛盾,主要表现在:

“三农”问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农业基础比较脆弱,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农村公共基础设施落后,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农民增收较为缓慢;工业经济规模不大,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高新技术产业匮乏,知名品牌数量太少;城镇化水平不高,“脏、乱、差”现象没有得到彻底整治,聚集和辐射带动能力有限;就业压力较大,社会保障覆盖面不广;财政收支矛盾十分突出,税源基础不够雄厚,公共财政体制框架尚处于搭建的初始阶段;政府职能的转变和干部作风的转变,还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依然存在等。

这些问题与矛盾,有待于“十一五”期间逐步加以解决。

(二)“十一五”时期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随着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构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越“两廊一圈”建设、广西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和南宁市行政区划调整后战略地位的提升,给我县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一是广西参与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之后,我县有望成为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优选地之一;二是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落户南宁,将为“宾阳制造”产品打入东盟市场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三是自治区提出建设以南宁市为核心的沿海城市群的发展战略,凸现了我县作为华南经济圈、西南经济圈和东盟经济圈重要通道的作用,势必为我县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和无限的商机;四是“玉贵经济走廊”和湘桂铁路沿线经济走廊的出现和形成,直接牵动了我县经济发展的脉搏;五是国家把我县列入商品粮生产基地县和桂中治旱工程的范围,将为改善我县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只要我们把握好这些机遇,就一定能够实现预期发展目标。

但应清醒地认识到,机遇与挑战并存,我县经济总量不大,质量和效益不高,尤其是工业经济实力不强和农民增收缓慢,严重制约了全县经济社会的发展;同时,随着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过渡期结束,我县的蔗糖、水泥生产和大宗农产品的销售将有可能面临一定的压力;国家新出台的有关规范钢铁、水泥、电解铝等行业发展的政策,将会对我县一些支柱产业带来许多不确定因素;周边县市的加速发展态势,也会使我县面临新的挑战。

此外,由于我县是一个人口大县,资源、环境、人口、就业等问题显得十分突出,因而加快发展将意味着瓶颈约束加剧。

要应对诸如此类的挑战,就必须紧紧抓住机遇,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破解前进中遇到的问题与矛盾。

二、总体发展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自治区党委八届六次全会和南宁市委九届十二次全会精神,以实现跨越式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以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主线,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环节,以加快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产业化为战略任务,实施“科教兴县、质量兴县、人才强县”战略;加强社会事业发展、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建设富裕宾阳、文化宾阳、生态宾阳、平安宾阳,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二)发展战略

围绕“打造民营经济强县、构建现代化商贸名城、建设南宁市卫星城”的发展定位,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加速推进工业优化升级和项目建设为突破口,实现经济总量的快速扩张,巩固并形成建材、制糖、造纸、竹编、瓷器、制革、茧丝、小五金、矿产业、烟花炮竹、农产品加工、农机具制造及其配件加工等传统产业集群,积极扶持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催生一批环保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加大芦圩、黎塘两个工业集中区的建设力度,创新招商引资机制,激活民间资本并促使其优化组合,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稳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以城镇化带动农业产业化,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城镇化的推动作用,积极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城镇建设领域,全面提升城镇品位,优先发展芦圩、黎塘两个全国重点镇和新桥、大桥两个自治区重点镇,着重培育其他小城镇的产业聚集能力和服务功能,加速城镇化建设步伐;注重统筹城乡发展,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镇支持农村,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立和完善各利益群体之间的协调相处与良性互动,以建设富裕、文化、生态、平安宾阳为载体,构建和谐宾阳。

在今后五年乃至未来十五年之内,我县发展分“三步走”:

第一步是争创广西十强县;第二步是争创西部百强县前十名;第三步是争创全国百强县。

(三)发展目标

——经济增长。

到2010年,全县生产总值达到95亿元,年均增长13%以上,其中:

第一产业增加值19亿元,年均增长7%左右,第二产业增加值45亿元,年均增长19%左右,第三产业增加值31亿元,年均增长11%左右;人均生产总值9300元;财政收入7.4亿元,年均增长16%以上,人均财政收入725元;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3%以上。

——经济结构。

三次产业比重调整优化为20.4:

47.5:

32.1,工业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工业化率达到44%左右,初步形成工业主导型的产业发展模式;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巩固,养殖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达48%以上。

——城镇化水平。

到2010年,全县建成区面积扩大到37.5平方公里,城镇总人口总数达到36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35%左右,城镇聚集能力、承载能力和幅射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城镇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城镇自来水供水能力提高到15万吨/日,全县自来水普及率超过70%(含农村),城镇燃气普及率达85%以上,人均铺装道路面积不少于3平方米。

——开放型经济。

“十一五”期间,外商投资增速超过30%,外贸出口总额增速超过25%,经济外向度进一步提高。

——可持续发展。

全面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到2010年,全县森林覆盖率提高到34%左右,其中城镇绿化覆盖率超过35%;重点污染源废气排放达标率达到100%,城镇生活污水排放达标率超过30%,垃圾无害处理率达60%以上,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超过95%,受保护地区占全县土地面积大于10%;万元工业产值综合能耗率由“十五”期末的3.7%下降到3.08%。

——人民生活。

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度增长,人民生活持续改善。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9%;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提高到28平方米以上;进一步建立健全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五年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20万人以上;不断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城镇社会综合参保率达90%以上,农村社会保障工作实现新突破;到2010年,全县人均期望寿命达74.2岁。

——社会公共事业。

加快科技、教育、卫生、文化体育、广播影视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

到2010年,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58%以上;幼儿入园率达32%以上,适龄儿童入学率不低于99.8%,初中毕业升学率超过62.6%,县城、中心镇普及高中教育,并逐步扩大高中教育普及率,同龄人口高等教育入学率达到15%以上。

卫生资源进一步优化,城乡公共卫生设施不断改善,每千人拥有医院病床2.04张,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2.28人,传染病发病率控制在380/10万人以内,全县健康教育知识普及率达80%;初步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卫生执法监督体系;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45%,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以下;实现“村村通”广播电视。

——科技创新能力。

科技进步对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0%以上,高新技术产值占全县工业总产值比重有所提高。

在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的基础上,到2020年,我县将初步成为经济繁荣、生活富裕、环境优美、生态良好、城乡协调、社会和谐的现代化商贸名城和南宁市卫星城;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增长方式发生根本性转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得到明显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宽裕,人均生产总值超过3000美元;劳动者素质、科技创新能力、城镇化水平、产业结构层次进一步提高,基础设施、经营环境、生活环境、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国民经济迈上新的台阶,在全区民营经济发展中起到领头羊的作用。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镇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尊重农民意愿,通过农民辛勤劳动和政策扶持,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完善农村社会组织结构

搞好乡村规划,通过基础设施以及土地等政策引导,在有条件的地方建设居住相对集中的农民新村,完善相关服务功能;健全村民自治,积极引导和大力发展各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通过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农村工业,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通过科学规划、典型示范和发展特色产业,逐步构建农村新型社区,努力塑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改善农村发展条件

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加强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基本建立起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强对人畜共患疾病的防治。

完善计划生育服务体系,控制人口过快增长。

扩大广播电视“村村通”覆盖面,全面推进乡村道路、人畜饮水、沼气、农村电网、农田水利、邮电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

强化政府对义务教育的保障责任,对农村学生免收学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提供免费课本和寄宿生活补助。

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

因地制宜地实行“整村推进”扶贫开发方式,切实抓好扶贫开发工作。

(三)继续深化农村改革

稳定并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按照自愿、有偿原则,依法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

加快土地征用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对被征地农民的合理补偿机制。

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稳步推进乡镇机构改革、“乡财县管乡用”财政管理方式改革和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等。

夯实乡村基础,培育乡村财力,完善乡村财务制度。

加强农村党组织和基层政权建设,建立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

扩大农村基层民主,切实维护农民的民主权利,积极发展农业保险,深化农村金融改革,改善农村金融服务。

(四)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原则,跳出农业抓农业,走出农村繁荣农村,减少农民富裕农民。

以工业化富裕农村,以产业化发展农业,以城镇化繁荣农村,走出一条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可持续农业发展的道路,夯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经济基础。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逐步改变传统农业生产方式,走农业主体组织化、农业经营产业化、农业生产标准化、农业模式生态化、农业耕作机械化的现代农业道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实现农产品转化升值,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

立足资源,发挥比较优势,发展粮油、糖蔗、桑蚕、畜牧、水产、果蔬、速丰林和竹、中药材、乳业及其加工等农业优势产业,形成产业链,使工业产业链延伸到农村、农户。

培育发展竹编、炮竹等工业产业链延向农村的龙头企业,研究开发利用蔗叶等农作物副产品作为编织工业原料等技术,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吸收农村富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

(五)大力推动农业科技进步

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突出抓好“种子工程”、“灌区节水改造工程”和推广“无毒农药”。

发展农产品加工、储藏、保鲜、包装等技术,搞好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稳定农村科技队伍,完善县、乡、村三级农技推广服务体系。

“十一五”期末,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要有大幅度的提高。

(六)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化综合服务体系

重点完善科技、市场、信息、农机、农资、金融服务体系,加快农村信息网络建设。

建设具有特色的农副产品交易市场,形成布局合理、设施较完备的农产品市场网络。

建立多种形式的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

大力发展农业协会、社会中介组织和农民专业化合作组织,提高为农服务水平。

四、产业发展重点和布局

(一)产业发展重点

1、以工业化为主导,加快县域工业发展

“十一五”期间,我县工业要在创响“宾阳制造”品牌的基础上,着重发展建材工业、制糖工业、造纸工业、编织工艺制品业、烟花爆竹工业、农产品加工业、金属制品及农机制造业和矿产业等。

逐步形成以协作配套和分工合作为基础、服务体系为支撑,具有较强综合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形成一批竞争力强和市场影响力大的龙头企业和名牌产品;形成传统产业基础更坚实,高新技术产业初具规模的产业发展格局。

到2010年,全县工业主导产业突出,技术创新体系完备,骨干企业优势明显,中小企业集群化发展,产业区域布局合理,产业结构高级化,整体素质显著提高;形成速度快、总量大、效益好、后劲足、结构优、素质高的工业发展特点,使我县具备较强的区域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1)改造提升现有工业产业

——建材工业。

“十一五”期间,大力调整产品结构,延长水泥产业链,把黎塘建设成为新型建材工业基地。

重点发展新型干法水泥、新型墙体材料、复合材料和装饰材料。

鼓励和支持华润红水河有限公司在现有日产2500吨和日产3200吨2条熟料干法水泥生产线的基础上,再上一条日产5000吨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形成日产超过1万吨生产能力。

发展适应城镇化建设需要的混凝土输水管道、管桩等产品,延伸水泥制品产业链。

大力发展轻质高强、保温隔热等多功能新型墙体材料,发展路面铺装材料加工,扩大“美洁”牌卫生陶瓷的知名度;开发国家建设部重点鼓励发展的绿色建筑材料,鼓励建设大型新型干法水泥窑纯低温废气余热发电站,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到2010年,建材工业产值达13亿元,其中规模以上水泥产量400万吨,实现产值8亿元。

——制糖工业。

在稳定甘蔗种植面积30万亩和进厂原料蔗150万吨的基础上,重点抓好宾阳永凯糖业有限公司的技术改造,通过采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扩建新型精制糖生产基地等,扩大企业生产规模,并在蔗渣、糖蜜等综合利用上有所突破,提高综合利用水平,形成甘蔗—制糖—热电—蔗渣浆—燃料乙醇—酒精废液和滤泥制复合肥—甘蔗生态产业链。

到2010年,机制糖产量20万吨以上,实现产值8亿元。

——造纸工业。

支持变废为宝的再生纸产业集群,淘汰污染严重的造纸厂,在加快对低档纸产品升级换代和适当限制发展的同时,发展中高档产品,以适应市场多样化和多层次的要求。

发挥恒安纸业、金玉纸业、腾龙纸业、鑫利纸业、安利纸业等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的龙头带动作用,促进造纸业和纸制品业的资源整合、产业升级,形成设备和零部件及原材料供应市场—蔗渣制浆—造纸—纸制品加工(生产、生活用品)的再生纸产业集群。

重点支持南宁永凯实业有限公司年产9.5万吨蔗渣纸浆生产线建设和恒安(宾阳)卫生用品有限公司搬迁、扩建工程,做大卫生纸制品规模。

到2010年,造纸工业实现产值12亿元。

——编织工艺制品业。

维护好竹编企业分布6个乡镇、辐射带动7个乡镇15万人口就业的发展现状,巩固其出口创汇的支柱地位。

积极鼓励和引导编织工艺品企业与国内外知名企业合作,利用其资金、技术和品牌优势,生产有较大品牌和效应的产品。

加强行业自律,组建编织工艺品行业协会,整合产业资源,联合开发新产品、新品种。

到2010年,编织工艺制品业实现产值5亿元。

——烟花爆竹工业。

坚持低药量、低毒性、低污染、低噪音、产品性能好、操作系统安全系数高的烟花爆竹生产发展方向,建立符合行业标准的规范化企业。

整合现有的烟花爆竹资源,实施“淘汰落后,扶优扶强,创造名牌”战略,重点扶持龙宾爆竹厂、务本爆竹厂、国泰爆竹厂、福林爆竹厂等;发展企业集团,或以其中一家实力较强的龙头企业为核心,联合其他企业或个人组成有限责任公司,统一生产、统一技术、统一品牌,形成规模,提升企业竞争力和市场抗风险能力,发展高附加值的烟花产品。

到2010年,烟花爆竹产业实现产值10亿元。

——农产品加工业。

①粮食加工:

以黎糖面粉厂等大企业为龙头,加快对传统粮油加工企业的技术改造,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档次。

重点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粮油加工、食品加工和果蔬加工,形成国家粮食储备库—小麦加工—面粉、面条—面制品加工产业链;粮食生产基地—粮食批发市场—大米加工—米糠健康食品产业链;饲料加工—家禽养殖—肉类加工—有机肥生产—农作物种植的生态良性循环产业链;水果、蔬菜生产基地—果蔬加工—罐头、饮料加工产业链。

②蚕茧加工:

重点扶持宾阳茧丝工贸有限公司扩建8组生产线的建设,强化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扩大茧丝制品出口;发展茧丝综合加工,提高缫丝产业综合效益,形成桑蚕基地—缫丝加工—丝织品加工—缫丝下脚料加工等综合利用产业链。

③皮革加工:

发展水产畜牧养殖产业化,形成畜牧养殖(牛、猪、羊)——皮张专业市场——皮革制品产业链。

重点扶持以恒利皮革有限公司为龙头的皮革制品业,促使其上规模、上水平,提高产品附加值,形成年加工150万张猪、牛皮和年产40万打皮制劳保手套的生产能力,增强出口创汇能力。

到2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