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福田区翰林学校上册期中初三化学试题含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361845 上传时间:2022-11-30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409.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深圳市福田区翰林学校上册期中初三化学试题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深圳市福田区翰林学校上册期中初三化学试题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深圳市福田区翰林学校上册期中初三化学试题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深圳市福田区翰林学校上册期中初三化学试题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深圳市福田区翰林学校上册期中初三化学试题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深圳市福田区翰林学校上册期中初三化学试题含答案.docx

《深圳市福田区翰林学校上册期中初三化学试题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深圳市福田区翰林学校上册期中初三化学试题含答案.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深圳市福田区翰林学校上册期中初三化学试题含答案.docx

深圳市福田区翰林学校上册期中初三化学试题含答案

深圳市福田区翰林学校2020-2021年上册期中化学试题(含答案)

一、选择题(培优题较难)

1.在一密闭容器中放入X、Y、Z、Q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有关数据如下表,则关于此反应的认识正确的是(  )

物质

X

Y

Z

Q

反应前质量/g

20

2

1

37

反应后质量/g

15

32

1

未知

 

A.物质Y一定是单质

B.反应后物质Q的质量为12g

C.反应过程中X、Q的质量比为9:

4

D.物质Z一定的该反应的催化剂

2.下列有关催化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只能加快反应速率B.二氧化锰在任何化学反应中都是催化剂

C.能增加生成物的质量D.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不变

3.“天宫二号”太空舱利用NiFe2O4作催化剂将航天员呼出的二氧化碳转化为氧气。

已知Fe元素的化合价为+3价,则Ni元素的化合价为(  )

A.+1B.+2C.+3D.+4

4.下列有关碳和碳的氧化物的说法,错误的是()

A.《清明上河图》至今图案清晰可见,是因为在常温下碳单质的化学性质稳定

B.碳在空气充分燃烧时生成CO2,不充分燃烧时生成CO

C.CO和CO2组成元素相同,所以它们的化学性质也相同

D.CO可用于冶炼金属、做气体燃料;CO2可用于人工降雨、灭火

5.用如图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点燃白磷后缓慢将燃烧匙插入瓶中,塞紧瓶塞

B.用细铁丝代替白磷进行实验,不会影响实验结果

C.不打开瓶塞,聚焦太阳光引燃足量白磷,实验效果更好

D.若实验过程中,没有将弹簧夹夹紧,不会影响实验结果

6.质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界基本的规律之一。

下列装置及实验(天平未画出)能用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是()

A.

B.

C.

D.

7.比较、推理是化学学习常用的方法,以下是根据一些实验事实推理出的影响化学反应的因素,其中推理不合理的是

序号

实验事实

影响化学反应的因素

A

铁丝在空气中很难燃烧,而在氧气中能剧烈燃烧

反应物浓度

B

碳在常温下不与氧气发生反应,而在点燃时能与氧气反应

反应温度

C

双氧水在常温下缓慢分解,而在加入二氧化锰后迅速分解

有、无催化剂

D

铜片在空气中很难燃烧,铜粉在空气中较易燃烧

反应物的种类

A.AB.BC.CD.D

8.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放入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后,测得有关数据如图所示。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是分解反应

B.丙一定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C.反应中乙和丁的质量比为5:

1

D.乙不是化合物

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B.相同的原子无法构成不同的分子

C.温度计内汞柱液面上升说明汞原子体积变大

D.原子呈电中性是因为原子中质子数与中子数相等

10.在一定条件下,12g碳和20g氧气在密闭容器中充分反应,最后容器内的气体为(  )

A.CO2B.COC.CO和CO2D.CO2和O2

11.对以下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分析错误的是

A.①②属于同一种元素B.①④的化学性质相似

C.①得到电子可形成③D.②③表示不同种离子

12.用“W”型管进行微型实验,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a处红棕色粉末变为黑色

B.a处实验结束时先停止,通入CO,后停止加热

C.b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证明有二氧化碳生成

D.可利用点燃的方法进行尾气处理

13.根据如图所示的四种微粒结构示意图,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它们都带有电荷B.它们表示同一种元素

C.它们核外电子排布相同D.它们都具有相对稳定结构

14.化学实验是化学学习的重要方法。

小明在实验室里发现一瓶白色固体,他认为“可能是食盐”。

对于可能是食盐,下列他的做法正确的是()

A.尝一尝,如果有咸味就是食盐

B.用手指捻一捻是否有颗粒感

C.观察瓶子标签或者询问老师此物质是什么

D.实验室药品都是有害的,不能碰

15.如图是某化学反应前后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该反应属于分解反应B.生成的甲、乙分子个数比是1:

4

C.该反应前后原子个数不变D.该反应的生成物都是单质

16.NH4ClO4(高氯酸铵)可用作火箭推进剂,当它发生分解反应时,不能生成的物质是

A.CO2B.Cl2C.O2D.N2

17.“一带一路”是跨越时空的宏伟构思,赋予古丝绸之路崭新的时代内涵.古丝绸之路将中国的发明和技术传送的到国外.下列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稻草造纸   

B.使用火药   

C.蚕丝织布   

D.冶炼金属

18.下列有关二氧化碳的检验、制备和用途能达到目的的是()

A.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B.二氧化碳气体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溶液变为蓝色

C.用块状石灰石和稀硫酸迅速制备大量二氧化碳

D.将燃着的木条伸入集气瓶,火焰立即熄灭,证明瓶内原有气体就是二氧化碳

19.下列客观事实的微观解释正确的是(  )

选项

客观事实

微观解释

A

品红在热水中扩散比在冷水中快

水分子间存在间隙

B

水通电生成氢气和氧气

水中含有氢分子和氧分子

C

搅拌能加快蔗糖在水中的溶解

搅拌使扩散到水中的蔗糖分子更多

D

一氧化碳能燃烧,二氧化碳能灭火

二者分子构成不同

 

A.AB.BC.CD.D

20.质量相等的两份固体,然后分别放在酒精灯上均匀受热,放出氧气的质量(m)随反应时间(t)变化的函数图像(如图,a为纯净的氯酸钾,b为加入了高锰酸钾的氯酸钾),正确的是()

A.

B.

C.

D.

二、实验题(培优题较难)

21.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请回答下列有关实验问题:

(1)往试管里装入粉末状固体时,可先使试管倾斜,把盛有药品的药匙小心地送至试管__________(选填“上部”、“中部”或“底部”),然后使试管直立起来。

(2)图1是实验室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的发生装置,请指出该装置中的一处错误____________。

(3)利用图2装置探究分子的运动,实验时观察到烧杯________(选填“A”或“B”)中溶液变红。

(4)图3是过滤的装置,其中玻璃棒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

(5)图4是常见的气体收集装置,已知二氧化硫是一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的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若收集二氧化硫,则应选用图4中的__________(选填“X”、“Y”或“Z”)。

22.下列装置常用于气体的实验室制取,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用高锰酸钾通过A装置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该装置需要改进的是_____。

若用G装置收集氧气看到_____时说明已经集满。

(2)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也能制取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发生装置一般用C而不用B,原因是_____。

(3)实验室制备二氧化碳气体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用D制取二氧化碳与B相比具有的优点是_____。

二氧化碳可用F装置收集的原因是_____。

把二氧化碳通入盛有滴有紫色石蕊试液的蒸馏水试管中,溶液变为_____色;将变色的溶液加热至沸腾一段时间后,溶液又变为紫色,此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4)制取气体前应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若按图所示操作,结果在导管口未看到气泡,其可能原因与下列因素有关的是_____(选填编号)。

A将水槽换成烧杯

B试管口橡皮塞未塞紧

C先用手捂住试管,再将导管另一端插入水中

23.根据如图所示装置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仪器x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_;

(2)若用装置B收集氧气,进气口应为____________端(选填“a”或“b”);

(3)对比装置C和D,可以得出关于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

(4)某同学连接A、E、F进行实验,A中所加药品不同,F中所加药品相同.

①若实验时E中蜡烛熄灭,F中溶液变浑浊,则E中现象说明A中产生的气体所具有的性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若实验时E中蜡烛燃烧更旺,F中溶液变浑浊,则A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24.请根据下列实验图1回答问题。

(1)仪器a的名称是_____。

(2)上述三个实验中,水对实验仪器起到安全保护作用的是_____(填字母)。

(3)A实验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

(4)对于B实验,小李同学进行了改进与创新,实验过程如图2所示:

如图2改进实验与B实验相比,明显的优点是_____(写一条即可)。

25.市售某品牌饮料的罐体是A1—Fe合金,为测定其中Al的质量分数,某学习小组精确称取0.050g合金样品,设计了如下装置并进行实验:

【查阅资料】:

Ⅰ、Al和NaOH溶液反应,放热并生成H2,反应中对应关系为2Al~3H2,Fe和NaOH溶液不反应;Ⅱ、实验条件下,H2的密度近似为0.090g·L—1。

【实验步骤】:

①_________;②装入药品和水,连接装置;③记录量气管中水面读数为5mL;④打开分液漏斗活塞,逐滴滴入NaOH溶液,至不再产生气泡为止,关闭活塞;⑤待温度降至室温时,记录量气管中水面读数为49mL;⑥处理剩余药品,整理实验台。

【实验分析及数据处理】:

(1)完善实验步骤中的所缺部分;

(2)检查气密性的方法:

打开分液漏斗活塞,向量气管中加入水,使水准管和量气管中水面相平,关闭活塞,降低量气管,若两侧水面高度差_________(填“改变”或“不变”),则气密性良好;

(3)实验结束后,读取量气管中水面刻度之前,需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__;

(4)计算此A1—Fe合金样品中Al的质量分数(3分,精确到小数点后3位);_______;

【实验反思】:

(5)造成实验结果偏大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

A.实验过程加入NaOH溶液的体积B.没有冷却至室温就开始读数

C.装置漏气

26.根据图1装置,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装置图中仪器a的名称为________。

(2)写出以纯净物为原料用装置A制O2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

(3)氨气密度比空气小,极易溶于水,若用G装置采用排空气法收集NH3,氨气应从________口进(选“b”或“c”),若检验NH3是否集满,需将湿润的________色石蕊试纸放在____________管口。

(4)医用H2O2在常温下难分解,但在双氧水溶液中加入铁锈,就会迅速分解,且反应结束后过滤出的铁锈可重复使用。

试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

若需要控制该反应的速率,应选择的发生装置为________(填装置序号)。

某学生利用烧杯、球形干燥管和单孔橡皮塞等组成制取氢气的装置(如图2),根据图2回答以下问题。

(5)实验室用锌粒和稀硫酸制取氢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6)实验前,该装置B处应放的药品是____________。

(7)该装置的优点是____________(只需回答一点)。

(8)若使正在发生的反应停止,可以通过________来实现(写出操作过程)。

27.某学习小组对二氧化碳展开了一系列的探究。

说明:

装置B中的饱和碳酸氢钠溶液可吸收CO2中混有的HCl气体,装置C中的NaOH溶液能很好地吸收CO2。

I.CO2的制备。

(1)写出图中标号仪器的名称:

①___________。

(2)写出实验室用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

_____。

(3)检查装置A的气密性的一种方法是:

向分液漏斗中加适量水,用止水夹夹紧右侧的橡胶管,打开分液漏斗活塞,若观察到_________,则装置不漏气。

II.CO2的收集。

用以下三种方法收集二氧化碳,并用装置C测定集气瓶内气压。

每种方法均做三次实验,取平均值,实验数据记录在下表中。

方法1、当装置B开始产生气泡15s后,用排水法收集气体,记录集满二氧化碳气体所用的时间为t。

方法2、当装置B开始产生气泡15s后,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收集时间采用方法一所用的平均时间t0。

方法3、当装置B开始产生气泡15s后,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同时用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待木条熄灭,立即盖上玻璃片。

方法1

方法2

方法3

瓶内初始气压(kPa)

104.2

104.2

104.2

三次实验最终气压平均值(kPa)

9.3

31.8

39.7

CO2纯度

91.1%

69.5%

X

 

(4)三种方法均在15s后开始收集的原因是________。

(5)己知:

,则方法3所收集CO2的纯度为________。

通过对比,欲收集更高纯度的CO2,应采用_______法收集。

Ⅲ.二氧化碳转化新进展

(6)在光催化条件下,CO2和H2反应生成甲烷(CH4)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28.小文同学利用长柄W形玻璃管,完成了课本上多个化学实验。

(1)燃烧条件的探究与空气中氧气含量的粗略测定

①燃烧条件的探究:

在如图1所示装置(省略夹持仪器,下同)中,向W形玻璃管中放入足量红磷和白磷,塞好橡皮塞,关闭活塞,然后将其放入80℃的热水中,观察到红磷不燃烧而白磷燃烧,说明可燃物发生燃烧应具备的条件是_____。

②空气中氧气含量的粗略测定:

为减小测量误差,待火焰熄灭后,将玻璃管_____,再打开活塞。

(2)一氧化碳与氧化铁反应

①在如图2所示装置中,甲酸(HCOOH)在加热浓硫酸的作用下,分解生成一氧化碳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

②实验时,A处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

(3)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

在如图3所示装置中,向玻璃管左端加入试剂X,观察到用石蕊染成紫色的干燥试纸_____,用水湿润的紫色石蕊试纸_____,该同学进行这两项实验的目的是_____。

通过上述探究,我们知道利用W形玻璃管进行实验的优点有_____(答1点)。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培优题较难)

1.B

解析:

B

【解析】

【分析】

本题可分析X、Y、Z三种物质反应前后的质量变化情况,确定是反应物还是生成物;然后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确定Q是反应物还是生成物,据此结合题意进行分析判断。

【详解】

由表中数据分析可知,反应前后X的质量减少了20g﹣15g=5g,为反应物;Y的质量增加了32g﹣2g=30g,故Y是生成物,生成的Y的质量为30g;Z的质量不变,Z可能作该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没有参加反应;根据质量守恒定律,Q应是反应物,参加反应的Q的质量为30g﹣5g=25g,未知的数值为37g﹣25g=12g。

因此:

A、该反应为:

X+Q→Y,物质Y一定是化合物,故A错误;B、反应后物质Q的质量为12g,故B正确;C、反应过程中X、Q的质量比为:

5:

25=1:

5,故D错误;D、Z的质量不变,Z可能作该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没有参加反应,故D错误。

故选B。

【点睛】

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质量增加的物质是生成物,质量减少的物质是反应物,质量不变,可能作该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没有参加反应。

2.D

解析:

D

【解析】

【分析】

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叫做催化剂(又叫触媒)。

催化剂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一变二不变”,一变是能够改变化学反应速率,二不变是指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保持不变。

【详解】

A、催化剂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催化剂能加快化学反应速率,也可减慢某些化学反应的速率,说法错误。

故不符合题意;

B、二氧化锰不能做所有反应的催化剂,其它物质也可以作催化剂,说法错误。

故不符合题意;

C、催化剂只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对生成物的质量无影响,使用催化剂不能增加生成物的质量,说法错误。

故不符合题意;

D、催化剂在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均不改变,说法正确。

故符合题意;

故选D

【点睛】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对催化剂概念的理解,掌握催化剂的特征(“一变二不变”)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3.B

解析:

B

【解析】

【详解】

由题干可知,Fe元素的化合价为+3价,而氧元素的化合价一般为-2价,若设Ni元素的化合价为x,根据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原则得:

x+(+3)ⅹ2+(-2)ⅹ4=0,x=+2,故B选项符合题意

4.C

解析:

C

【解析】

A、《清明上河图》至今图案清晰可见,是因为墨汁中含有炭黑,炭黑的主要成分是碳,碳在常温下化学性质不活泼,故选项说法正确.B、碳具有可燃性,在空气中充分燃烧时生成CO2,不充分燃烧时生成CO,故选项说法正确.C、CO和CO2的组成元素相同,但它们分子的构成不同,不同种的分子性质不同,故选项解释错误.D、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可用于冶炼金属,具有可燃性,可用作气体燃料;CO2可用于灭火,固态的二氧化碳升华吸热,可用于人工降雨;故选项说法正确.故选C.

5.C

解析:

C

【解析】

A.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中,点燃的白磷应迅速伸入集气瓶内,否则造成测定结果存在较大误差,故A操作错误;

B.细铁丝在空气中无法被点燃,无法消耗集气瓶内氧气,故不可用细铁丝代替白磷进行实验,故B错误;

C.不打开瓶塞,利用聚焦太阳光引燃白磷,装置气密性良好,实验误差小,故C正确;

D.实验中若弹簧夹未夹好,容易使燃烧产生的白烟溢出,最终进入集气瓶内的水增多,造成实验结果偏大,故D错误。

6.A

解析:

A

【解析】

【分析】

【详解】

质量守恒定律是指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所以质量守恒定律只研究化学变化质量问题。

A硝酸银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和硝酸;可以用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B实验中没有发生化学变化;

C镁的燃烧实验,涉及到气体,但是没有在密闭容器内进行,不能称量参加反应的氧气的质量;

D实验生成氧气,逸出,不能称量生成氧气的质量。

故选A.

7.D

解析:

D

【解析】

【分析】

【详解】

序号

实验事实

影响化学反应的因素

A

铁丝在空气中很难燃烧,而在氧气中能剧烈燃烧

反应物浓度。

故A正确。

B

碳在常温下不与氧气反应,而在点燃时能与氧气反应

反应温度。

故B正确。

C

双氧水在常温下缓慢分解,而在加入二氧化锰后迅速分解

有、无催化剂。

故C正确。

D

铜片在空气中很难燃烧,铜粉在空气中较易燃烧

反应物接触面积。

故D错误。

8.C

解析:

C

【解析】

【分析】

【详解】

反应后质量增多的物质是生成物,质量减少的物质是反应物,差量是生成的质量或参加反应的质量。

反应后甲质量减小,甲是反应物,参加反应的质量为20g-12g=8g,反应后丁质量减小,丁是反应物,参加反应的丁质量为:

20g-18g=2g,丙质量不变,可能是催化剂,反应后乙质量增大,乙是生成物,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生成乙的质量为:

2g+8g=10g,该反应是:

甲+丁==乙。

A、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是化合反应,该反应是化合反应,此选项错误;

B、丙在化学反应前后质量不变,可能是催化剂,此选项错误;

C、反应中乙和丁的质量比为:

10g:

2g=5:

1,此选项正确;

D、甲和丁反应生成乙,乙一定是化合物,此选项错误。

故选C。

【点睛】

首先根据反应前后的差量确定出物质是反应物还是生成物,然后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判断待测物质是反应物还是生成物,问题即可迎刃而解。

9.A

解析:

A

【解析】

【分析】

【详解】

A、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故A正确;

B、相同的原子可以构成不同的分子,例如氧分子和臭氧分子,故B不正确;

C、温度计内汞柱液面上升说明汞原子间隔变大,故C不正确;

D、原子呈电中性是因为原子中质子数带的正电荷数等于核外电子所带的负电荷数,故D不正确。

故选A。

10.C

解析:

C

【解析】

【分析】

【详解】

在氧气不足时,碳不完全燃烧生成一氧化碳,此时碳与氧气的质量比为3:

4;而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时,碳与氧气的质量比为3:

8;由于密闭容器内碳与氧气的质量比=12g:

20g=3:

5,可判断此时12克碳和20克氧气在密闭容器内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

故选C。

11.C

解析:

C

【解析】

【分析】

【详解】

A、①②的质子数都是8,属于同一种元素,选项A正确;

B、由于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其最外层电子数关系密切,而①④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故两者化学性质相似,选项B正确;

C、①③的质子数不同,①得到电子不能可形成③,选项C错误;

D、②③的质子数不同,核内质子数都不等于核外电子数,表示不同种离子,选项D正确。

故选C。

12.B

解析:

B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和题中信息知,A、a处红棕色粉末变为黑色,氧化铁呈红棕色,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为铁,铁呈黑色,故A正确;B、a处实验结束时先停止加热,后停止通入CO,以防铁重新被氧化,故B错误;C、b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证明有二氧化碳生成,二氧化碳可以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故C正确;D、可利用点燃的方法进行尾气处理,一氧化碳有毒,具有可燃性,故D正确。

点睛∶铁工业上属于黑色金属,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为铁,呈黑色。

二氧化碳可以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这是我们检验二氧化碳常用的方法。

13.D

解析:

D

【解析】

【分析】

【详解】

A、当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时,带上电荷,为离子,而第二个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原子,错误;

B、元素种类由质子数决定,故它们表示四种不同元素,错误;

C、根据微粒结构示意图,前三个核外电子排布相同,第四个不同,错误;

D、它们的最外层电子数都为8,故都具有相对稳定结构,正确;

故选D。

14.C

解析:

C

【解析】

【详解】

A.在化学实验室中,不能品尝药品的味道,故错误;

B.在化学实验室中,不能用手直接接触药品,故错误;

C.可以观察瓶子标签或者询问老师此物质是什么,故正确;

D.在实验室中,并不是所有的药品都有毒、有害,不能接触,故错误。

故选:

C。

15.B

解析:

B

【解析】

【分析】

由化学反应前后的微观示意图可知,各物质反应的微粒数目关系是:

【详解】

A、该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了两种物质,属于分解反应,正确;B、由上图可知,生成的甲、乙分子个数比是1:

3,错误;C、由微粒的变化可知,该反应前后原子个数不变,正确;D、由微粒的构成可知,该反应的生成物的分子都是由同种的原子构成的,都是单质,正确。

故选B。

16.A

解析:

A

【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进行分析回答。

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高氯酸铵中含有氮元素、氢元素、氯元素、氧元素四种元素,没有碳元素,故分解后的产物中不可能出现碳元素,故选A。

17.C

解析:

C

【解析】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则属于化学变化;反之,则是物理变化。

A、稻草造纸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B、使用火药的过程中,火药燃烧爆炸,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C、蚕丝织布的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D、冶炼金属的过程中有金属单质生成,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故选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党团建设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