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诗两首》 1.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358862 上传时间:2022-11-30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9.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外国诗两首》 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外国诗两首》 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外国诗两首》 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外国诗两首》 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外国诗两首》 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外国诗两首》 1.docx

《《外国诗两首》 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外国诗两首》 1.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外国诗两首》 1.docx

《外国诗两首》1

《外国诗两首》1

外国诗两首

从容说课

   《祖国》和《黑人谈河流》是两首抒发爱国思乡情怀的外国诗歌。

俄国诗人莱蒙托夫从独特的角度,以自己的方式,抒发了对祖国的“奇异的爱情”。

全诗平实中见真情,最平常的景色,最普通的农家生活,蕴蓄着的是诗人纯洁而真挚的情感。

《黑人谈河流》是豪放的黑人诗人兰斯顿·休斯的成名诗作。

诗中“河流”是一个高度凝练的意象。

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历史的象征,黑人对河流的追溯,就是对自身历史的追溯,就是对祖先和故土的寻根。

全诗在深邃中显自豪。

   教读课文,要引导学生了解作品中表现的异国情趣,如俄罗斯风情、黑人种族的文明史。

教读过程中,要结合两位诗人各自国家和种族的特点,选用恰当的助读资料,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去认识和理解。

把握诗中艺术形象的意义及诗人由此抒发的思想感情,是教学的重点。

由于民族文化背景不同,准确地把握诗人的意念和情绪并深入诗中的意境,则是教学的难点。

教读中,要通过多种形式组织学生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内容及形式特点。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莱蒙托夫、休斯的经历及其创作。

   2.领略诗歌深厚的文化底蕴。

   能力目标

   1.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感受诗人的爱国思乡情怀。

   2.品味诗歌语言,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体会诗歌的内涵。

   3.体会诗歌或平实中见真情,或深邃中显自豪的特点。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爱国情感和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教学重点

   1.了解诗歌的深厚文化背景。

   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及诗人由此抒发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

   由于民族文化背景不同,准确地把握诗人的意念和情绪并深入诗中的意境。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教师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内容及其形式特点。

   2.合作研讨法 休斯的诗意象凝练、表意深刻。

《黑人谈河流》中“河流”意象以及以夸张手法回顾历史等,可引导学生合作研讨,加深认识和体会。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投影仪、录音机及示范朗诵带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了解诗人简历及.写作背景,诵读、研讨、理解诗歌内容。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投影演示莱蒙托夫和休斯画像)

   同学们,爱国主义是诗歌的永恒主题,是民众。

更是诗人的永恒歌唱。

在我国诗歌长河中是这样,在外国优秀的作品中也不乏其例。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外国诗两首》,去聆听俄罗斯诗人莱蒙托夫和美国诗人休斯的吟唱。

(板书文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

   投影:

   1.密哈依尔·莱蒙托夫(1814~1841)十九世纪俄国继普希金之后的伟大诗人。

十四岁开始写诗,1837年他为普希金因决斗而死写的《诗人之死》一诗名震文坛。

由于反抗专制统治,因此屡遭流放和入狱,最后死于预谋的决斗,年仅二十七岁。

   莱蒙托夫在短短十三年的创作生涯里,一共写下了四百多首抒情诗,名篇有《帆》《浮云》《祖国》,长诗二十余部,以《恶魔》《童僧》为代表,还有剧本《假面舞会》和杰出的长篇小说《当代英雄》等。

诗人继承了普希金和十二月党人诗人的传统,把热爱祖国和歌颂自由作为诗歌创作的基本主题,其风格沉郁中有刚劲,手法上既能出色地运用浪漫主义,又擅长现实主义的描写。

   《祖国》发表于1841年4月号的《祖国纪事》杂志。

1839年俄国斯拉夫派诗人霍米亚柯夫发表一首《祖国》,认为俄罗斯的伟大在于人民的温顺和对东正教的虔信,沙皇统治集团的御用文人也借爱国主义来炫耀他们的文治武功,莱蒙托夫针锋相对地提出了自己对祖国的“奇异的爱情”,把祖国美好的大地和勤劳的人民视为祖国概念的真正内涵,表现出他想了解和接近人民并休戚与共的强烈愿望。

   2.休斯(1902~1967)美国黑人诗人、小说家,美国黑人文艺复兴运动的领导者,被誉为”黑人桂冠诗人”。

   休斯写过小说、剧本、自传和新闻速写,以诗歌方面的成就最为突出。

他创作了十多部诗集,比较重要的有《哈莱姆的莎士比亚》《单程票》《延迟的梦之蒙太奇》等。

   休斯的创作植根于美国黑人生活,对他们痛苦生活给予同情,讴歌他们美好的情感,颂扬了他们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

诗歌的主题思想有积极的社会意义,休斯创造性地把黑人民歌艺术引进诗歌创作,吸收了黑人爵士音乐和布鲁斯民歌的形式和手法,形成了轻松活泼豪迈奔放的风格,对美国黑人诗歌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三、研读《祖国》

   1.学生听读课文录音,整体感知诗意。

   教师提示:

诗句“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是解读诗意的关键。

诗人把对祖国的感情比喻为“爱情”,统摄全诗。

   2.学生自由诵读,认真领会诗句、诗段所表达的意思,思考:

   从诗歌内容看,诗人对祖国奇异的“爱情”指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明确:

   诗人没有用豪言壮语去盛赞祖国的光荣历史、英雄业绩,也没有去歌颂名山大川,无尽宝藏,而是以平实的笔调描写俄罗斯原野的景色和农家生活。

平实中见真情,奇异的“爱情”表现在诗人把自己对祖国的爱和对俄罗斯大自然、对普通百姓的爱糅合,化为一体;即对俄罗斯山河景物和淳朴乐观的人民的热爱。

   3.多媒体演示俄罗斯风情图片,学生直观感受山川之美。

   4.以俄罗斯抒情名曲《卡秋莎》为伴奏音乐,师生有感情诵读全诗。

   思考:

《祖国》一诗充分显示了诗人在描摹自然景物上的卓越才能。

诗中构置了哪些充满浓郁诗意的画画?

   学生归结体会,教师明确:

   诗人对俄罗斯山河风景和人民生活热烈讴歌。

冷漠沉静的草原,随风晃动的森林,奔腾的激流,村间的小路,苍黄的田野,闪光的白桦,苍茫的夜色,颤抖的灯光,远近相映、声色兼备,把俄罗斯山河的雄壮之美和秀丽之美交织在一起,构成一幅绚丽变幻而朦胧流动的画面。

打谷场丘堆满丰收的谷物,农家茅舍覆盖着稻草,小窗上的浮雕窗板,更有节日夜晚,农人醉酒笑谈、尽情舞蹈的场面,恰似一幅绝妙的民俗图,洋溢着俄罗斯的生活气息。

   5.合作研讨:

   诗人所抒发的爱国之情主要是通过描写俄罗斯的夜色及夜色中人们的活动来表现出来的。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学生研讨后回答,教师明确:

   诗歌在对原野景色和农家生活的描述中,隐含着诗人对祖国的真挚感情,即“真实地、神圣地、理智地理解对祖国的爱”(比勃罗留波夫语),这种爱是真实的,也是最本色的。

   6.学生熟读全诗。

   四、指导自读《黑人谈河流》

   1.学生自由诵读全诗,整体感知诗意。

   教师提示:

这首诗在语言结构上。

长句、短句互相交错,参差跌宕;四个排比句,上半句结构相似,下半句发生变化。

均不相同。

这样的变化既有涛行结构整齐均衡的一面,又不失之呆滞化一;既有诗行形式上的跳跃,又不失节奏上的宫商之声。

   2.学生合作研讨:

   

(1)诗人想通过谈“河流”来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我的灵魂变得像河流一般深邃”应该怎样理解?

这句诗两次出现有什么表达效果?

   (3)全诗的艺术构思是跳跃的

死海不死 教学设计示例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训练点

1.学习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数字的准确性)

2.复习“抓事物特征说明”的方法。

3.体会在文章中引用神话传说的作用。

(二)能力训练点

1.训练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2.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了解死海的一般知识,懂得自然界的神秘现象是可以认识的道理,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

(四)美育渗透点

领略自然界的神奇美。

学法引导

1.引导解释文中的“死”与“不死”的含义。

2.讨论传说和神话在本文中的作用。

3.学习几种常用的说明方法。

4.进行环保教育,培养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良好习惯。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体会说明文中数字说明的作用。

难点:

1.文章中引用神话传说的作用。

2.关于新颖、巧妙的标题如何理解。

解决办法:

1.利用实验的方法理解死海不死的道理,这样形象直观,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利用讨论比较的方法,加深对说明文语言准确性(数字使用)的理解,和对说明文中引用神话传说的作用的理解。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大烧杯、鸡蛋、盐、水。

师生互动活动

1.观察实验,并描述实验过程,要求层次清楚、语言简练、准确。

这个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2.复述课文,语言力求简洁,重点内容突出,无口语中的毛病。

3.分组讨论,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并且能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

4.搜集有关死海的资料,了解死海的现状及未来,班上进行信息交流。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导人新课

请同学们观察下面的实验:

用一个透明容器(大口)盛水,放人鸡蛋,鸡蛋下沉;再取出鸡蛋,在容器的水中加入大量食盐(按23%—25%计算),再将鸡蛋放人,观察鸡蛋的浮沉情况,请同学们讲述一下这个实验的过程,并用两句话概括一下鸡蛋浮沉的原因,要求语言力求简练、准确,描述层次清楚,顺序得当。

(原因:

由于水的密度小于鸡蛋的密度,所以鸡蛋下沉;又由于盐水的密度大于鸡蛋的密度,所以鸡蛋浮在水中。

(一)明确目标

1.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复习“抓特征说明”的方法。

2.了解死海的一般知识,懂得自然界的神秘现象是可以认识的道理。

(二)整体感知

《死海不死》是一篇介绍咸水湖知识的科学小品文,文章紧紧抓住死海的特征,从“死”与“不死”人手,写了死海中没有鱼虾草木存活的”死”,和人不会被死海淹死的“不死”,然后层层分析,指出这是由于咸度高的本质特点决定的,接着指出死海的成因,是自然界变化的结果,具体说明了死海的形成过程,最后说明了死海的过去荒凉(死),现在充满生机(不死),将来将会干涸(死),全文采用了从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揭示了死海的本质特征:

咸度高。

文中“死”字的不同含义:

“死海”,鱼虾草木不能存活,“死海不死”,人在海水中被淹死,“死海真的要死了”,干涸。

题目巧妙的把“死”与“不死”统一起来,新颖、引人人胜,从不同的角度来揭示死海的特征,这样,标题既是文章的内容概括,又是文章的结构线索:

寸草不生的“死”人不会被淹死   开发利用、出现生气的“不死”干涸的“死”,这种写法耐人寻味。

(三)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

(1)说明文最重要的是什么?

(抓事物特征)

(2)说明文中的由现象到本质,由结果到原因这都属于什么说明顺序?

(属于逻辑顺序)

(3)说明文从语言上怎样分类?

(一般性说明文和文艺性说明文,文艺性说明文也叫科学小品文。

2.正音、辨字、辨词。

游弋(yì,不能读作gē):

(兵船)巡逻,这里指游来游去。

谕(yù,不能读作yú)告:

告诉,使人知道。

(旧指上级对下级或长辈对晚辈。

安然无恙(yàng):

平安无事的样子,没有遭受什么病害或祸害。

大惊失色:

形容非常吃惊。

执迷不悟:

坚持错误,不知觉悟。

3.分析作者的.写作思路。

(1)审题:

看了这个题目,你知道了什么和想知道什么?

(2)同学们自愿读课文,一人一段。

(3)复述课文。

在亚洲西部,巴勒斯坦和约旦交界处,有一个“死海”,死海中没有鱼虾、水草,海边也寸草不生,可是人到海里却不会被淹死,这是由于死海的含盐量高、咸度高造成的。

死海地处约旦和巴勒斯坦之间南北走向的大裂谷的中段,它的源头主要是约旦河。

河水中含有很多盐类,再加之河水不断蒸发,盐类沉淀下来,最终形成了这个咸水湖。

死海的过去是荒凉的,现在开发利用后的死海有了许多生气,但是由于蒸发量大于输入量,死海的将来可能干涸。

(4)根据上面的复述,你知道了什么?

(说明对象:

死海。

说明对象的特征:

死与不死,本质特征咸度高。

死海的形成:

死海的过去、现在、将来。

(5)具体分析,看看文章如何来体现以上内容的。

读第1自然段,它交代了什么?

(死海的地理位置,死海得名的原因。

)“死海”一词中的“死”是什么意思?

(鱼虾草木不能存活。

(6)依照第1自然段的思路,同学们自己说说学第2自然段的所得。

(交代死海的另一特征:

不死。

(7)读第3—4自然段,做以下练习。

①第3自然段说明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主要内容是:

引用传说,说明死海浮力之大,既形象,又神奇)。

②第4自然段说明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主要内容是说明死海浮力大的原因。

③第4自然段的说明顺序是什么?

(从结果到原因的逻辑顺序。

④第4自然段的说明方法有哪些?

(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

(8)读第5-6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

①第5自然段讲述的是不是死海的成因?

用原文回答。

(不是,这只是神话,是人们无法认识死海形成过程的一种猜测。

②死海真正的成因是什么?

(死海的形成是自然界变化的结果。

③作者是如何具体说明死海的形成的?

(地理位置   长度、宽度、深度   源头   形成。

④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死海的形成。

(9)读第7—8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

①用书上的词语说明死海的过去、现在、将来。

(过去:

荒凉。

现在:

生气。

将来:

干涸。

②文中是怎样写死海对人体健康有利的?

(死海上空艳阳高照,海面空气清新,含氧量高,对人体健康有利。

③根据自己的课外知识能否回答海水有何治病功能?

(海水中的盐类、矿物质丰富,具有比温泉更为理想的杀菌作用。

(10)速读全文,给文章分段,并概括段意。

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

介绍死海的特征。

第二部分(第5—6自然段):

说明死海的成因。

第三部分(第7—8自然段):

介绍死海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11)一段话来概括本课所介绍的对象、特征及说明方法。

(说明对象是死海,其特征是咸度高,运用了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引用资料的说明方法。

(12)讨论以下问题。

①文章结尾写到:

“长此下去,在不久的将来,南部较浅的地方,海水将会消失;较深的北部,数百年后也可能干涸。

那时,死海真的死了。

”如何挽救死海呢?

(提示:

看课文中所给的图示。

②死海真的会干涸吗?

(由于蒸发量大于输入量,致使水面下降,随着水面下降,蒸发量也在减少,况且还有约旦河水输入,所以死海不会干涸。

(四).总结、扩展

这一篇知识小品文,介绍了死海的特征和成因以及现状和未来,采用了由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

在说明死海的“死”与“不死”的现象时,使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死海的特征时也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另外,为了更好地突出说明对象的特征,作者还采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在说明死海的浮力大的原因时,列举了四个数据;在说明死海成因的地形特点时,列举了四个数据;文章最后一段,列举了一个数据,说明死海将来真的要“死”。

(五)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第一题。

(死海的海水里无鱼虾水草海边也寸草不生,而人们在其中可以自由游弋不会被淹死,其本质特征就是咸度高。

2.搜集有关死海的材料,了解死海的现状和未来,准备在班上交流。

3.读课文,体会文章从哪些方面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第二课时

导人新课

说明文中除了运用一定的说明顺序和恰当的说明方法来突出说明对象的特征外,还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科学小品文的语言还有生动形象的特点。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死海不死》这一课是如何体现语言的准确和生动的。

(一)明确目标

1.学习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数字的准确性,了解确数和约数的不同用法。

2.文中引用神话传说的作用。

(二)整体感知

通读全文,了解全文所用的列数据的说明方法,具体包括确切的数字和大约的数字两类,数字具有科学性和权威性,用得好,比文字说明简明、概括、具体,具有说服力。

为了科学说明死海的本质特征——咸度高,文章列举了四个数据。

前三个数据从大到小依次分别列举了三种主要矿物质的绝对含量之多,后一个数据指出各种盐类和海水的相对比例之大,用的都是确数,说明统计的精确、具体,具有科学的权威性。

测量死海的面积和平均深度,用确数;测量死海的最深处和每年水面下降,用约数,这是根据对死海的认识程度和死海的实际变化确定的,数字用语也是很准确的。

文中除了用数字表现准确外,还用了“大概”、“大约”、“不久”、“也

 

  

教学目的

1  了解奏表的特点。

2  了解诸葛亮的“亲贤臣,远小人”等名言。

3  掌握本篇的词语。

教学设想

诸葛亮的《出师表》是表文中的一篇代表作,“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书愤》)。

此表用散体写成(唐宋以后写表多用骈体文),也是古代散文一名篇。

“表”即奏表,是臣下给君王的上书。

臣下上书奏事,陈述己见,提出建议,有所谏诤。

诸葛亮在出征时,以深怀托孤之情、肩负丞相重任忧虑国事的心意给后主刘禅进此表,其情其辞自有其特点。

“表以陈情”(刘勰《文心雕龙·章表》),陈述衷情,这是表文的一大特点,本篇情挚辞切,教学中要突出这点。

疏通文字,懂得词句,是理解古文的基础。

教学中要把这个基础打扎实。

本文词语较多,学生生疏者不少,要逐句弄懂,逐段讲解。

加强诵读、背诵练习。

用三个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1  介绍文章的背景。

2  正音、诵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诸葛亮的《出师表》。

诸葛亮这位著名的历史人物,大家比较熟悉。

为了更好地理解本文,我先把诸葛亮的情况,主要是诸葛亮写《出师表》时的情况,简略地介绍一下。

诸葛亮辅佐刘备,历尽艰难坎坷,经过多年奋战,终于建立了蜀国,身负丞相重任。

蜀国建立后两年,即公元223年,刘备病逝,后主刘禅继位,时年16岁。

诸葛亮受遗诏辅佐刘禅,主持蜀国军政大事。

公元227年,诸葛亮统率蜀国军队北进,驻军汉中(今陕西南郑县),准备征伐曹魏,夺取中原,复兴汉室。

他当时感到刘禅暗昧懦弱,颇有内顾之忧,所以临出发前上书刘禅,恳切劝谏,要刘禅继承刘备遗志,砥砺志行,振作精神,听信忠言,任用贤良,黜斥佞人,严明赏罚,尽心国事,以图完成复兴汉室,统一天下的大业。

这就是《出师表》。

“表”是臣下向君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

表文的一大特点是陈述衷情。

学习这篇文章,要注意领会诸葛亮在文中所表露的思想感情,了解文中诸葛亮的一些名言。

二、教师范读课文。

三、正音。

殂(cú)    陛(bì)    以塞(sè)忠谏    陟(zhì)    臧否(zāng  pǐ)    攸(yōu)    祎(yī)    以遗(wèi)陛下    咨(zī)    裨(bì)   阙(quē)漏    颓(tuí)    桓(huán)   闻(wèn)达    猥(wěi)    危难(nàn)    二十有(yòu)一年    夙(sù)  驽(nú)    攘(rǎng)    彰(zhāng)    咎(jiù)     诹 (zōu)   涕(tì)

四、朗读。

可叫三四名同学朗读课文。

朗读前提出要求:

字音正确、句读分明。

读毕酌情讲评。

五、默读。

让学生各自默读课文,参看课本注释,弄懂词句意思,有不解之处,当堂提出。

布置作业

1  诵读课文,熟悉内容。

2  初步理解并概括各段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1  理解段意,明了诸葛亮提出了哪些谏言。

2  练习诵读。

教学过程

讲解文章第1—5段

第1段

一、全班齐读。

读毕,就字音、句读酌情讲评。

二、词句。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先帝”:

当朝帝王已死的父亲,这里指刘备;“先“,称已死的人为先,多用于尊长。

“创业”:

指创立统一天下的大业。

“而”:

却。

“中道”:

中途,半路。

“崩殂”:

古代帝王死叫崩或殂。

”三分”:

指分成蜀、魏、吴三国。

“益州”:

汉代州名,现在四川省一带,当时蜀的疆域基本上是汉的益州,因称蜀为益州。

“疲弊”:

困苦穷乏。

“诚”:

确实,的确。

“之”:

的。

“秋”:

时机,时刻。

“然”:

但是。

“侍卫”:

侍从护卫。

“于”:

在。

内”:

指朝廷中。

“忠志之士”:

忠诚有志的将士。

“身”:

自身,自己。

“者”:

表语中停顿。

“盖”:

连词,承上文申说原因。

“追”:

追念。

“殊遇”:

特别的待遇,多指恩宠、信任。

“报”:

报答。

“之”:

代先帝的殊遇。

“于”:

及于,给。

“陛下”:

对帝王的尊称;“陛”,宫殿的台阶。

“宜”:

应当。

“开张”:

开扩。

“圣听”:

皇帝的听闻;“圣”,对皇帝的尊称。

“以”:

而。

“光”:

光大。

“遗德”:

遗留下的美德。

“恢弘”:

发扬,扩张;“恢”,扩大;“弘”,又作“宏”。

“气”:

这里指昂扬的精神状态。

“妄自菲薄”:

自暴自弃,过分地看轻自己。

“引喻失义”:

说话不符合道理;“引”,引证;“喻”,比喻;“义”,合理、适宜的事称义。

“以”:

因而。

“塞”:

堵,阻隔。

“忠谏”:

忠诚的劝谏。

三、内容。

提问一:

诸葛亮在奏表的开头一段向刘禅提出什么劝谏?

讲解:

诸葛亮首先规劝刘禅要继承刘备遗志,砥砺志行,振作精神,广开言路,采纳忠谏,而不要妄自菲薄,自暴自弃,言谈失义,阻断忠谏之路。

提问二:

诸葛亮用什么来鼓励刘禅?

讲解:

诸葛亮用忠臣志士为了报答先帝的殊遇而勤勉不懈,舍身忘我地效忠职守的事实来鼓励刘禅,要他看到蜀国具有忠臣竭力,志士效命这个好条件。

第2段

一、叫一名同学朗读。

读毕、酌情讲评。

二、词句。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宫中”:

皇宫中,指皇宫中的官员。

“府中”:

丞相府中,意指朝廷中的官员。

刘禅即位,诸葛亮开府治事。

“俱为一体”:

都是一个整体,意即内廷处廷要协同一致;“为”,是。

“陟”:

升进。

“臧”:

善。

“否”(pǐ):

恶。

“异同”:

复词偏义,意思在“异”上。

“奸”:

邪恶不正。

“科”:

法令。

“为”:

做,行。

“有司”:

专管其事的官员。

“论””评判。

“刑”:

处罚。

“以”:

用来。

“昭”:

显示,表明。

“平明”:

公正明察。

“理”:

治理。

“偏私”:

出于私情,偏袒一方。

“内外”:

内廷外府。

三、内容。

提问:

诸葛亮在这段中向刘禅提出什么谏诫?

讲解:

诸葛亮谏诫刘禅理政要公正明察,赏罚要善恶分明,对内廷和外廷的官员要一视同仁,不要徇私偏袒。

第3、4段

一、叫两名同学分别朗读这两段。

读毕,酌情讲评。

二、词句。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待中”:

官名,侍从皇帝左右,出入宫廷,应对顾问。

“侍郎”:

或称黄门侍郎,近侍官,管理皇帝车驾,并充侍卫。

“良”:

贤能。

“实”:

诚实,老实。

“志虑”:

志向心思。

“是以”:

因此。

“简拔”:

选拔;“简”,选择。

“以”:

用,把。

“遗”:

交付,给予。

“愚”:

自称的谦词。

“以”:

认为。

“为”:

是。

“无”:

不论。

“悉”:

全,都。

“以”:

拿,把。

“咨”:

征询,商量。

“必”:

一定。

“裨补”:

增益补阙。

“阙”:

同“缺”,欠缺,不足。

“广益”:

使获得更多的好处;“广”,扩大;“益”,益处。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