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东兴区高考语文提分专练第五题 诗歌鉴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354216 上传时间:2022-11-30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698.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东兴区高考语文提分专练第五题 诗歌鉴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四川省东兴区高考语文提分专练第五题 诗歌鉴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四川省东兴区高考语文提分专练第五题 诗歌鉴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四川省东兴区高考语文提分专练第五题 诗歌鉴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四川省东兴区高考语文提分专练第五题 诗歌鉴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川省东兴区高考语文提分专练第五题 诗歌鉴赏.docx

《四川省东兴区高考语文提分专练第五题 诗歌鉴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东兴区高考语文提分专练第五题 诗歌鉴赏.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川省东兴区高考语文提分专练第五题 诗歌鉴赏.docx

四川省东兴区高考语文提分专练第五题诗歌鉴赏

四川省东兴区高考语文提分专练:

第五题诗歌鉴赏

姓名:

________班级:

________成绩:

________

一、真题演练(共3题;共33分)

1.(11分)(2017高一上·南部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飞英塔①

赵孟頫②

梯飚直上几百尺,俯视层空鸟背过。

千里湖山秋色净,万家烟火夕阳多。

鱼龙衮衮危舟楫,鸿雁冥冥避网罗。

谁种山中千树橘③,侧身东望洞庭波。

【注】①飞英塔,与太湖同位于浙江省湖州市;后文出现的洞庭湖位于湖南省北部。

②赵孟頮,青少年时期南宋王朝大厦将倾,他在坎坷忧患中度过。

宋初灭亡时,归故乡闲居,后仕于元。

元初实行严酷的民族压迫政策,知识分子处境艰危。

③李衡在武陵龙阳氾洲上建筑住宅,种下一千棵(约数〕柑橘。

将死的时候,对儿子说我在汜洲有一千棵柑橘,它们不会向你要求衣服和食物,每棵树还可创造一匹绢的价值,也足够用了。

”到了吴末,柑橘长成,每年可以得到数千匹绢的价值。

司马迁说:

江陵有千棵橘树,就跟“千户侯”一样。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本诗是作者登临览胜的游记之作,写太湖风光,意境壮阔,笔力高绝,并由太湖之波涛联想到人生的艰险,思想内容颇具代表性、典型性。

B.诗的第一联说登上塔顶,只见飞鸟的脊背一掠而过,运用夸张的尹法,写出了飞英塔的高大巍峨、气势非凡。

C.诗的第二联写诗人登高远眺,描绘出了清秋时节傍晚时分,山明水静、夕阳与万家烟火相映的美丽景色。

D.诗的第三联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由对湖面上风起水涌、倾樯催楫的想象转为对鸿雁高飞躲避罗网的实写,虚实相生,充满趣味。

E.诗人登楼远眺,描写了飞英塔及及周围的美景,尾句又转为对洞庭景色的描写,以景写起,又以景作结,浑然一体。

(2)本诗的尾联十分精妙,请简要赏析

2.(11分)(2017高三下·太原月考)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水调歌头·把酒对斜日

杨炎正①

把酒对斜日,无语问西风。

胭脂何事,都做颜色染芙蓉。

放眼暮江千顷,中有离愁万斛,无处落征鸿。

天在阑干角,人倚醉醒中。

千万里,江南北,浙西东。

吾生如寄,尚想三径菊花丛。

谁是中州豪杰,借我五湖舟楫②,去作钓鱼翁。

故国且回首,此意莫匆匆。

【注】①杨炎正是一位力主抗金的志士,由于南宋统治者推行投降政策,他的才能、抱负得不到施展。

②五湖舟楫:

传说范蠡助越灭吴后,弃官归隐,泛舟于五湖之上。

(1)

下列对词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起首两句,轻描淡写愁态,夕阳西斜,词人手持酒杯,临风怀想,突发奇问。

斜日,实写景物,点明时间。

B.“胭脂”两句,以乐景衬哀情,写词人问西风:

为什么你把所有的胭脂都做了颜料去染秋荷了,染得它这样红?

以此反衬愁怀,颇为沉郁。

C.“暮江千顷”句,借景抒情,营造出的朦胧凄迷之意境,烘托了词人的愁绪。

D.上片第六句以“万斛”之江水写愁,使用借代手法,将抽象无形之愁写得形象生动可感,表现愁情之多。

E.“尚想三径菊花丛”化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诗意,寄寓田园之思。

(2)

整首词抒发了词人哪些复杂的情感?

请结合诗句分析。

3.(11分)(2019·长春模拟)阅读下面的宋词和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探春令

赵长卿

笙歌间错华筵启,喜新春新岁。

菜传纤手,青丝轻细,和气入,东风里。

幡儿胜儿①都姑媂②。

戴得更忔戏③。

愿新春以后,吉吉利利,百事都如意。

立春(节选)

杜甫

春日春盘④细生菜,忽忆两京梅发时。

盘出高门行⑤白玉,菜传纤手送青丝⑥。

【注】①幡儿胜儿:

新年里的装饰品。

②姑媂:

整齐。

③仡戏:

可爱。

④春盘:

古代习俗,立春日用蔬菜、水果、饼饵等装盘,馈送亲友,⑤行:

赐予。

古代立春前皇帝会赐大臣春盘。

⑥青丝:

青梅等切成的细丝,放在糕点馅内或放在糕点面上做点缀。

(1)下列对赵词、杜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词以“笙歌间错华筵启”开篇,营造了新春时节笙歌高奏、宴席摆开的热闹气氛。

B.赵词中的“菜传纤手,青丝轻细”化用了杜甫《立春》中的诗句,化用巧妙,自然得当。

C.“愿新春以后”等三句,是词人对天下苍生在新的一年里的美好祝福,感情真挚深沉。

D.从杜诗的第三句可以看出,春盘不但在民间成为一种习俗,而且在朝廷中也比较盛行。

(2)赵长卿的《探春令》是如何表现新春气象的?

请结合全词简要赏析。

二、模拟实训(共12题;共132分)

4.(11分)(2019高一下·云南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秋风(其二)

杜甫

秋风淅淅吹我衣,东流之外西日微。

天清小城捣练急,石古细路行人稀。

不知明月为谁好,早晚孤帆他夜归。

会将白发倚庭树,故园池台今是非。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第一句直陈题目,写秋风的声响,又以“我衣”二字代人入境,让人似感身上寒意,为全诗奠定基调。

B.第二句写诗人远望所见,逝水滚滚东流,残日西堕,光线微弱,让人顿生暮年如是、桑榆晚景的感伤。

C.第三,四两句写秋风起天气清,风中传来声声急促的捣衣之声,山高路窄,小径少人行,四周一片寥落。

D.秋风起而动归思,对着眼前的风中衰景,诗人期待有朝一日回归故里,安慰家中倚树盼归白发苍苍的老人。

(2)有人说,诗的后四句“悲中有乐,乐而更悲”,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5.(11分)(2016·桂林模拟)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洗竹

王贞白①

道院竹繁教略洗②,鸣琴酌酒看扶疏。

不图结实来双凤,且要长竿钓巨鱼。

锦箨裁冠添散选,玉芽修馔称清虚。

有时记得三天事,自向琅矸③节下书。

罗隐

篱外清阴接药阑④,晓风交戛⑤碧琅玕。

子猷⑥死后知音少,粉节霜筠漫岁寒。

【注】①王贞白(公元875年 公元958年):

字有道,号灵溪,信州永丰(今江西省上饶市广丰区)人。

唐末五代十国著名诗人。

唐乾宁二年(公元895年)登进士,七年后(公元902年)授职校书郎,曾与罗隐、方干、贯体同唱和。

②略洗:

稍加砍除从竹的繁枝。

③琅玕:

翠竹的美称。

下文“霜筠”义同。

④药阑:

即药栏,庭园中芍药花的围栏,亦泛指一般花栏。

⑤交戛:

交错缠结。

⑥王徽之(公元338年公元386年),字子猷,东晋名士、书法家,书圣王羲之第五子。

生性高傲,放诞不羁,时常东游西逛,后来索性辞官,住在山阴。

(1)

两诗中“竹”的意象有哪些作用?

请简要分析。

(2)

同为咏竹诗,两人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有何异同?

请简要分析。

6.(11分)(2017高一下·惠城期中)对下列课文中诗句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身东流”:

诗人用春水来比喻愁,化抽象为具体,表现了愁绪之多;愁像春水一样向东流逝,表现了愁之无穷无尽、汹涌澎湃、连绵不绝。

B.“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此句诗人借回忆自己早年的抗金战争生活,抒发了自己对抗金北伐、统一祖国大业的向往之情。

C.“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化用典故,《楚辞•招隐士》有“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之句,诗人反用其意,以王孙自比,流露出对隐居生活的渴望的情绪。

D.“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这句在全词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江山如画”承接上文对景色的描写,“一时多少豪杰”既照应开头“千古风流人物”,又为下阕赞写周瑜作了铺垫。

7.(11分)(2017高一下·太原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得张正字书

陈与义①

送老茅屋底,天寒人迹稀。

一觞犹有味,万事已无机。

岁暮塔孤立,风生鸦乱飞。

此时张正字,书札到郊扉。

【注】①此诗作于宋高宗绍兴五年,诗人因对朝廷竭力主和心生失望,引疾辞职,闲居江州。

(1)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送老”句有叹岁月流逝之意“人迹稀”既指环境幽静,又有孤寂之意。

B.“一觞”句指心灰意冷,借酒浇愁,“无机”指自己在官场失意,已无再起机会。

C.“此时”句承上六句而来,写百无聊赖之际忽得张正字书札,内心顿生喜悦之情。

D.本诗写于辞职隐居之时内心郁闷和得书之喜形成鲜明反差。

诗人在表达情感时不施藻绘,诗风朴质老苍。

(2)

颈联是怎样写景的?

有怎样的作用?

请简要分析。

8.(11分)(2019高一上·南昌月考)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题目。

夜雨

黄景仁①

潇潇冷雨洒轻尘,僵卧空斋百感新。

旱久喜滋栽麦陇,泥深恐阻寄书人。

希声或变中宵雪,贵价先愁来日薪。

岁暮柴门寒较甚,可堪此夜倍思亲。

【注释】①黄景仁:

清代诗人,文学家,少年时即有诗名,乾隆三十三年(1768)为求生计开始四方奔波,一生穷困潦倒。

(1)下列对这首诗理解和赏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A.本诗是一首感怀诗,诗人在凄冷的雨夜,独守空斋,内心百感交集,表达了对漂泊异地的亲人的生活艰辛的慨叹。

B.《夜雨》开头渲染了孤寂清冷的氛围,“百感”引出下文,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一个“新”字,表达出诗人的喜悦之情,是快要见到家人书信的喜悦之情。

C.颈联想象深夜的雨应该已经变成了雪,担忧薪柴涨价,家人生活没有着落。

D.尾联“柴门寒”“倍思亲”写出了诗人漂泊之苦,思乡之切。

尤其岁暮天寒,更显凄凉。

(2)全诗表达了诗人的哪些感情?

请简要分析。

9.(11分)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后面题。

哭李商隐(其二)

[唐]崔珏

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

鸟啼花落人何在,竹死桐枯凤不来。

良马足因无主踠[注],旧交心为绝弦哀。

九泉莫叹三光隔,又送文星入夜台。

【注】踠:

屈曲,弯曲。

(1)

本诗题作“哭李商隐”,一“哭”字极写作者内心的悲痛。

请结合全诗,说说“哭”的具体内容。

(2)

最后一句“又送文星入夜台”中,作者为什么用了一个“又”字?

10.(11分)(2019高二下·陆良月考)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各题。

送严士元

刘长卿①

春风倚棹阖闾②城,水国春寒阴复晴。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

君去若逢相识问,青袍③今已误儒生。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④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注释】①刘长卿,中唐诗人,官至监察御史,屡次遭贬。

刘长卿与好友严士元在苏州相逢,短暂相聚后又送严去湖南。

②阖闾城,苏州城。

③青袍,贞观四年规定,八品九品官员的官服是青色的。

④王昌龄,盛唐诗人。

作此诗时诗人被贬为江宁臣。

(1)对刘长卿的《送严士元》一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诗人善于炼字,首联“倚”字,把春天拟人化,富有生气,以此表现朋友相见的喜悦心情。

而“寒”字,既写出了春寒料峭,阴晴不定的特点,而且也为诗人与朋友相聚相别营造了氛围。

B.诗人写景善于调动各种感官,使景物富有层次感。

颔联中“细雨湿衣”“闲花落地”分别从视觉和听觉方面描写景物,“细”得看不见,“落”得听不到。

诗中景物之柔美,给人以惬意心情。

C.“日斜江上孤帆影”一方面写出了落日去帆的景色;另一方面又暗暗带出两人盘桓到薄暮时分恋恋不舍之事;还寄托了与友人相遇后别离的复杂情思。

诗人将景、事、情三者巧妙的糅合在一起。

D.“草绿湖南万里情”属于远景描写。

该句中既点出了朋友所去之地是遥远的湖南,又将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蕴含于其中,因为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芳草”喻指情感不断,像芳草一样延伸。

(2)试结合刘诗的尾联“君去若逢相识问,青袍今已误儒生”与王诗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分析两首诗的主人公在个人经历和情感上的异同点。

11.(11分)(2020·江苏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初出关旅亭夜坐怀王大校书①

孟浩然

向夕槐烟起,葱茏池馆曛。

客中无偶坐,关外惜离群。

烛至萤光灭,荷枯雨滴闻。

永怀蓬阁②友,寂寞滞扬云③。

【注】①本诗写于诗人怀才不遇被迫离开长安时。

关,潼关。

王大校书,王昌龄,排行一,中进士后任秘书省校书郎。

②蓬阁:

指秘书省。

③扬云:

扬雄。

字子云,终生不得志。

(1)诗歌的前三联是怎样表现自己的孤寂之情的?

情作简要赏析。

(2)有人说,末句“寂寞滞”同时说了扬雄、王昌龄和孟浩然三人,你同意吗?

请说明理由。

12.(11分)(2019高三上·安徽月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诸人共游周家墓柏下

陶渊明

今日天气佳,清吹与鸣弹。

感彼柏下人,安得不为欢。

清歌散新声,绿酒开芳颜。

未知明日事,余襟良已殚。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清吹”“鸣弹”与“天气佳”相呼应,以声写静,渲染了欢乐的氛围。

B.“柏下人”表明所游地点在基地的柏树下,生与死的对照引人深思。

C.“清歌”“绿酒”写集会时朋友之间或唱歌奏乐或饮洒作乐的场景。

D.“余襟良已殚”以自述口吻交代了诗人为欢作乐时完全放松的状态。

(2)有人评价此诗“平中见奇”,你对此是如何理解的?

请简要分析。

13.(11分)(2017·吉林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古意诗

[南朝]沈约

挟瑟丛台①下,徙倚②爱容光。

伫立日已暮,戚戚苦人肠。

露葵③已堪摘,淇水未沾裳。

锦衾无独暖,罗衣空自香。

明月虽外照,宁知心内伤?

【注】①丛台:

战国时赵王所筑,在邯郸城内,数台相连,故名。

②徙倚:

徘徊。

③露葵:

葵之别名,俗称滑菜。

《本草》载:

“古人采葵,必待露解,故曰露葵。

(1)

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前四句运用白描手法,写一女子挟着瑟于丛台之下逡巡徘徊,顾影自怜,暮色四合时独自伫立,内心忧愁痛苦。

B.“露葵已堪摘”一句为想象之语,写女子悲戚地熬过一夜,清晨见日出露消,遥想家乡园中之葵已能采摘。

C.“淇水未沾裳”一句系从《诗经·氓》“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化来,写女子对男女姻缘期待而不得的惆怅。

D.“罗衣空自香”一句与李清照“有暗香盈袖”趣味相似,写女子丛台之中生活优裕,雅致脱俗,但闲愁绵绵不绝。

E.末二句以明月衬托女子内心的感伤,她内心深处的苦楚自无人领会,何况无情冷月,以反问作结,倍增幽怨。

(2)

钟嵘评沈约诗“长于清怨”,本诗是如何体现这一特点的?

请简要分析。

14.(11分)(2018高一下·阜阳开学考)阅读这首宋诗,完成后面各题

送子由使契丹

苏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①凌风雪,要使②天骄识凤麟③。

沙漠回看清禁④月,湖山应梦武林⑤春。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⑥。

【注】①“驿骑”原指驿站快马,此代使臣。

②汉朝时匈奴自称天骄,以后用以代异族。

③凤是传说中的祥瑞之鸟;麟是传说中的仁德之兽。

此处代指使臣和国家体面。

④清禁:

皇宫。

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

⑤武林:

杭州的别称。

苏轼当时做杭州知州,诗人自己所在之地。

⑥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

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

“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

”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

“彼李揆,安肯来邪?

(1)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门父子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B.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言行谨慎,平安归来。

C.本联以李揆暗指自己。

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轼,也不敢自居第一。

D.苏轼还想以李揆之典告诫子由,出使北蕃,不可追求盛名,要以国家利益为重,实乃警精含蓄之语。

E.苏轼告诉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自己的谦虚。

(2)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

请加以分析。

15.(11分)(2018高一上·和平期末)阅读下面的一首诗,并完成下面小题。

金谷园

(唐)杜牧

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

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

(1)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分析“流水无情草自春”“日暮东风怨啼鸟”诗句(任选一句)写景的特点。

(2)请赏析“落花犹似坠楼人”一句。

参考答案

一、真题演练(共3题;共33分)

1-1、

1-2、

2-1、

2-2、

3-1、

3-2、

二、模拟实训(共12题;共132分)

4-1、

4-2、

5-1、

5-2、

6-1、

7-1、

7-2、

8-1、

8-2、

9-1、

9-2、

10-1、

10-2、

11-1、

11-2、

12-1、

12-2、

13-1、

13-2、

14-1、

14-2、

15-1、

15-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