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新人教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353459 上传时间:2022-11-30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2.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新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新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新人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新人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新人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新人教版.docx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新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新人教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新人教版.docx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单元分析:

本单元以探险为主题。

丰富的题材、多样的文体、引人入胜的情节、令人深思的主题和精美的语言表达,既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探索欲,又能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生活中的挫折和失败,培养学生敢于探险的勇气、集体主义观念和必要时为所热爱的事业献身的精神。

《伟大的悲剧》是一篇节选的传记,但文学味非常浓,渗透了作者强烈的主观感情,给人以巨大的精神震撼。

《荒岛余生》节选自世界名著《鲁滨孙漂流记》。

主要是写鲁滨孙初上荒岛时由于孤独绝望而产生的内心矛盾。

《登上地球之巅》是一篇通讯,写中国人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从北坡登上珠峰的壮举。

它证明中国人也是有强烈的探险精神的。

《真正的英雄》是关于航天探险的悲剧的。

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失事是世界航天史上的巨大悲剧。

《短文两篇》都与太阳有关,体现了人类的探索精神。

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发展独立思维的重要位置、处于一个多梦多思的美好岁月。

他们好奇心强,特别对自然未探知领域有着一种出于本能的探求欲望,他们渴望征服、崇拜强者。

同时,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分析、理解、审美、筛选信息和口头表达能力了。

基于此,在教学中宜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引领学生做情感态度、知识能力、过程方法上的一次次“探险之旅”。

教学目标:

情感和态度目标:

激起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培养敢于探险的勇气、集体主义观念和必要时为所爱的事业献身的崇高精神。

知识和能力目标:

丰富探险知识、地理知识和其它文化知识,提高对这类 文章的阅读能力。

过程和方法目标:

练习快速默读课文,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

教学重难点:

1、注重跨学科的学习,拓宽语文学习的领域,在开阔学生视野、激发探险精神的同时,加深对人类精神、成功与失败的理解。

2、品味一些充满深情或富有深意的关键语句。

教学设想:

1、本单元作品有传记、小说、通讯、演讲辞,要引导学生了解这几类体裁的特点,掌握对这几类文章的阅读方法和提高快速默读、整体感知的阅读能力。

2、本单元前三篇作品全是节选,最好能结合原文,或向学生介绍有关背景资料,全面了解作家作品,以拓宽学生阅读面。

3、文言文以读读背背为主,弄懂大意,积累一些文言词语。

21、伟大的悲剧

【教学思路】

这是一篇抒情性强、文学味浓的传记,有丰美的语言、丰厚的情感、丰蕴的思想。

教学时应注重在梳理故事发生的整个经过和结果中,引导学生品味文章中有着强烈抒情色彩、意味深长的语句;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这一出南极探险悲剧所折射出来的人类精神;培养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知能力,阅读、鉴赏作品的能力以及学习过程中良好的思维方式。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

能在快速阅读课文过程中,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理清故事情节脉络。

过程方法:

品味文中有着强烈抒情色彩、意味深长的语句,把握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

感受人物崇高的精神品质,培养团结合作、勇于牺牲的精神,确立正确面对失败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难点】

1、速读课文,理清故事情节,概括内容要点。

2、联系语境,抓住细节,体悟文中关键语句,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3、理解斯科特一行探险的意义及作者所表达的颂扬之情,体会作者的写作意旨。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多媒体展示人类南极探险的图片资料)

  同学们,设立南极南纬90°的科学实验站名为阿蒙森——斯科特站,这是为纪念人类历史上最早到达南极点的两名科学探险家:

挪威人阿蒙森和英国人斯科特。

但隐藏在这历史事件背后的故事却是那样撼人心魄,今天,让我们在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引领下走进故事,走进历史,去接受心灵的洗礼。

(板书文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

(多媒体显示)

  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作家。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从事外国文学(主要是诗歌)的翻译工作。

战争爆发后,发表了反战剧本《耶雷米亚》,在瑞士与罗曼•罗兰等人一起从事反战活动,成为著名的和平主义者。

1942年2月23日与妻子一起在里约热内卢附近的佩特罗波利斯自杀。

  茨威斯的主要成就在传记文学和小说创作方面。

茨威格一身正气,怀着良知,为人世间的苦难,写下了无数充满同情、动人心魄的壮丽篇章。

是20世纪最受欢迎的德语作家之一。

他一生追求的理想是人道主义和精神自由。

出于人道主义的立场,赞美人与人之间的同情、仁爱和宽恕,厌恶资产阶级的尔虞我诈、虚伪和冷酷。

三、诵读感知、整体把握:

1、学生轻声诵读全文后,初步感知情节。

2、学生快速默读,自选角度,概括本文:

 从记叙内容看,是写斯科特一行从南极绝望而归至悲壮覆灭的传记。

 从抒发情感看,是倾注作者真情,赞颂之情融入字里行间的传记。

 从行文顺序看,是以时间变化为经、地点转移为纬,层次清晰的传记。

 从形象塑造看,是斯科特、埃文斯、奥茨等群星闪耀、人物栩栩如     生的集体传记。

 从氛围渲染看,是笼罩悲壮色彩,给人巨大精神震撼的传记。

 从语言表达看,是文学味浓,描写生动形象,议论直截了当的传记。

四、畅谈阅读感受:

1、.你能用一个词来形容读完文章后感受或心情吗?

板书学生说出的词语,如:

震撼、崇敬、钦佩……(充分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以此激活学生的阅读思维)

   2寻找文中最让人激动难忘的细节,与小组同学讨论交流阅读感受。

五、作业:

课后练习二

 

第二课时

一、检查预习:

小组交流预习作业,讨论、发言、教师小结。

二、研读赏析:

1、自由品读——多角度与作品对话  

文中大量生动感人的细节呈现,渲染了探险的悲壮,颂扬着英雄的伟大。

深入作品情感和内涵,还需细细品读。

在品读中再现人物形象,触摸人物心灵,感受作者挚情。

(用情朗读第2、6、7、9、10、11、12、13、14段)

2、深入评说,探究主旨

(1)斯科特和他的探险队员们表现出人类怎样的优秀品质?

请结合文中事例说明。

明确:

首先斯科特他们身上鲜明地表现出人类不懈探索未知领域的精神,南极探险的行动表现了他们坚毅、执著、勇于为事业献身的英雄气概,归途中与死亡抗争,是何其悲壮、何其豪气冲天。

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在恶劣环境和生死关头,能够团结协作,甚至不惜为团体、为同伴献出生命,奥茨独自走向茫茫风雪去迎接死神只为减轻队员负担即是撼人心魄的例证。

他们身上表现出来的强烈的爱心,对祖国民族、同伴亲友的一片挚爱之情正是支撑他们英勇行为的强大动力之一,斯科特最后的遗书完全是爱的真情流露。

斯科特还具有令人敬佩的诚信风度,在与阿蒙森的竞争中失败了,但他们勇于承认失败,并愿意“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人格的高尚,令人敬佩。

(2)这次探险活动胜利者是阿蒙森,失败者是斯科特,然而茨威格选择作传的却是斯科特,这里面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目的?

(品味关键语句,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明确:

这可以从课文的最后两句话中找到答案:

“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

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

”作为一位伟大的作家,茨威格想到的绝不主要是事业的成功者,而是许多历史事件背后给人精神上的震撼和启迪。

按照这个价值标准,茨威格当然认为给斯科特作传会更有意义,会给人长久的思考。

从人类征服自然的崇高悲壮精神的角度来写这一事件,读来令人感奋。

(3)结合课文对比体会:

题目“悲”与“伟大”的内容。

(用“悲在       ,而       伟大”表述)

 如:

悲在为胜利者作证,而诚实守信的绅士风度伟大。

             悲在生命的毁灭,而为科学献身的精神伟大。

             悲在失去朋友亲人,而无私的爱伟大。

三、课堂小结:

   有人说,历史是为成功者而写的。

的确,一向以来,我们把记忆空间留给了那鲜花、掌声相伴的成功者。

但茨威格却能关注一位失败者,并将他的事迹与其他叙述拿破仑、列宁、托尔斯泰、歌德等人的传记共同收录在一本叫《人类的群星闪耀时》的集子里,这不能不引发我们对胜利与失败的定义的思考。

斯科特南极探险壮丽毁灭,但给人震撼和启迪,那是因为他的无比高尚的心灵。

所以,我们能更深刻理解“伟大”的含义,尽管故事是悲剧。

四、作业:

 读了这篇文章,或许你对英雄对成败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

在你的心中,到底谁是真正的英雄;在生活中,我们该怎样看待成败?

请动笔写下你的认识和感受。

(500字读后感)

22、荒岛余生

【教学思路】

本设计以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为主。

丰富的说话活动,能激发学生阅读的的积极性,调动学生生活的积累,挖掘学生思维的潜能,激活学生创造的机智。

在教学过程中力求有目的、创造性地引导学生读与说,让多形式多内容的说话活动,为学生提供张扬个性思维的舞台。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及作家作品情况;

2、了解小说人物性格丰富、情节曲折的特点;

3、学习心理描写。

过程和方法目标:

1、整体感知全文,理清文章结构;

2、熟读课文,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培养积极、乐观、健康的人生态度;

2、理解鲁宾孙的人物形象及其意义。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理解鲁滨孙的人物形象及其意义;培养积极、健康、乐观的人生态度。

2、难点:

学习本文的心理描写。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课时】两课时。

【课前准备】

1、阅读课本第251页“名著导读”的相关资料;

2、早读课朗读课文三遍;

3、查工具书,看注解,给生字词注音、解释;

4、有条件者,课外阅读《鲁宾孙漂流记》。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用讲故事的方法讲述)三百多年前,在英国,有一位传奇式的人物鲁宾孙,他从小就很顽皮,长大后,不听父亲劝阻,出海经商去贩卖黑奴,在海上,遭遇了狂风巨浪,同船的十一人中,十人被海浪吞没,仅剩下鲁宾孙一人,流落到了一座荒无人烟的小岛上,在岛上,他与自然斗争,以顽强的意志生存了下来,还收留了一个野人,取名叫做星期五,把他训成了忠实的奴仆。

28年后,他救了一艘叛变船只的船长,回到英国。

然后又去巴西经营种植园,最后终于成了一位大富翁。

这个故事,就是英国小说家笛福写的《鲁滨孙漂流记》的主要内容。

笛福五十九岁才开始写小说,第一部小说就是《鲁宾孙漂流记》这部小说发表后,立即在全世界引起轰动,有人把它拍成了电影,有人把它编成连环画,总之,《鲁宾孙漂流记》成为人们喜爱的小说,也是中学生必读的世界名著之一。

 希望同学们有机会自己去课外阅读,去领略鲁宾孙是如何在海上域狂风巨浪搏斗的惊心动魄的情境,体验鲁宾孙在荒岛上顽强生存的28年生活。

(板书:

笛福(1660—1731),英国小说家。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部小说中的一段《荒岛余生》,(余生:

侥幸保全了性命)这篇课文,既没有节选鲁宾孙海上遇难、生死系于一发的那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情节,也没有节选鲁宾孙在荒岛上如何历尽艰辛谋生的传奇故事,只是围绕鲁滨孙落难荒岛之初的心理活动展开叙述。

课文呈现给我们的是鲁滨孙在一段时间内的心态变化历程。

二、检查预习情况。

三、变换角度——说课文中的话

本文用第一人称描写“我”遇难荒岛后的所见所闻所想所做,其中大量细腻、逼真的心理活动描写,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

一读,变文中第一人称为第三人称,变描述性语言为概括性语言,然后说话。

这既能迅速整体把握全文,又可在对比中体会课文的写作特色。

    1.筛选文中语句,用第三人称说鲁滨孙所想。

    2.用概括性的话说鲁滨孙所为。

四、走进人物——说理解性的话  

鲁滨孙身上集中了人类许多优秀品质的精华,从不同角度解读,可全面、深入地感知人物。

二读,可结合课文,说说你眼中的鲁滨孙。

如:

     一个不屈服命运的人,面对命运弃他于孤岛,能及时调整心态,努力改变不幸的命运。

一个意志坚强的人,他可用差不多一整年的功夫仅仅做完小小的木栅栏围墙。

一个不怕失败的人,为找到合适的工具,他先用重木头,失败了,又用起货用的铁棒。

一个善于调整心态的人,他经历了三次心态调整,逐步解决了生存问题、生活问题及如何活得有意义的问题。

一个不怕孤独的人,他以猫狗为伴,以记日记来排遣寂寞,活得充实。

一个以苦为乐的人,岛上物质贫乏,生活条件艰苦,他仍不断自我安慰,尽量改善生活。

一个热爱生活的人,面对不幸,他没有失去生活信心,而热情投入到实在的生活中去。

一个爱劳动的人,他为解决衣食住行,寻找食物、打造围墙、制造工具等。

一个不断探索的人,他凭着开辟新天地的热情,创造了自己的物质和精神王国。

一个开拓创新的人,他创造性地用刀刻痕计时,寻找工具打木桩……

五、小结:

本文主要描写鲁滨孙被陷落荒岛之初所遇到的生存问题、物资问题和精神问题,鲁滨逊在前途暗淡的绝望中找到了活下去的理由,并顽强地活下来,活得潇洒,活出了人格。

第二课时

一、设身处地——说说鲁滨孙的情况

 1、课文第一部分写鲁滨孙流落到荒岛之初产生了怎样的心理,哪些词语可以看出?

 2、第2自然段中“另外一种力量出来阻止我的这种想法,责备我”,“另外一种力量”指什么?

 

3、如何看待鲁滨孙的这种逆境中的自我安慰?

二、小结:

鲁滨孙是一个意志品质极为坚强,生存信念十分执著的人,并且务实肯于,勤于创造。

他克服了极端的孤独、恐惧、艰苦,经过反复动摇之后,终于调整好生活的心态,理智地鼓起勇气,孤身创业。

鲁滨孙身上拥有人类优秀品质的精华,我们应该学习这种“鲁滨孙精神”。

                

三、体验感悟——说创造性的话 

     1、你曾经遇到过或者正在遇到某种不幸或挫折,是仿照课文中“借方” 和“贷方”的格式把好处和坏处排列出来。

 2、你有过遇险的经历吗?

你是怎样度过来的?

请与同学交流。

四、布置作业,训练写作

小作文:

假如你也像鲁滨孙一样被弃荒岛,你会怎样想?

你将怎样做?

要求:

1、想象合理;2、字数不少于300字。

板书:

                     荒岛余生

笛福:

英国小说家。

代表作品《鲁宾孙漂流记》

起初                   后 来              启发

前途很暗淡                      观测位置、记录时间       

孤立无援     ——决定生存下去   保留小物品           

沮丧无聊                      解决衣食住行

记日记

伤心绝望                    乐观对待       意志坚强  新年执著

怨天尤人                    孤身创业       务实肯干  勤于创造

 

23.登上地球之巅

【教学思路】:

先从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理清思路,后让学生合作探究,感受写景的妙处。

然后延伸拓展,以认识和理解为主旨,对学生进行感情的熏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丰富有关珠穆郎玛峰的有关知识

2.了解人类征服珠峰的探险知识

能力目标:

1、速读课文,复述故事,提高学生概括课文的能力。

2、学习抓住特点进行生动的景物描写。

德育目标:

学习探险队员表现出的强烈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崇高的奉献精神,激励学生探索自然奥妙的壮志豪情,培养敢于探险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快速阅读并简洁概括课文内容

2.体会文章景色描写的作用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准备】:

学生:

课前预习;疏通文意,并查字典,掌握生字词的音、义并搜集有关珠峰的知识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呈现有关雪域高原特别是喜马拉雅山和珠穆朗玛峰的图片和中国登山队登上珠峰的图片,并播放歌曲《珠穆朗玛》。

欣赏后让学生说说自己对这座山峰所了解的情况以及看了图片后的感受。

2、激趣引读:

教师:

1960年5月,英勇的中国登山健儿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从珠穆朗玛峰北坡成功登顶,书写了世界登山史上的新纪录。

郭超人,北京大学新闻系毕业后奔赴西藏,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从事新闻工作。

当时,他作为随登山队采访的一名记者,直接或间接了解到这次登山活动过程中的许多感人故事。

登山成功后,郭超人以最快的速度写成长篇通讯报道《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并发表。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登山成功那一刹那的喜悦与幸福吧。

板书文题和作者

二、快速阅读,整体感知

1、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圈点勾画,积累字词并初步感知课文。

2、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屏幕显示:

1注音

峰巅砭骨崔巍滞留窒息匍匐

2释义

砭骨;刺入骨髓,形容使人感觉非常冷或疼痛非常剧烈。

履践;踩踏。

崔巍;形容山高大雄伟。

养精蓄锐;养,休养。

蓄,积蓄。

养息精神,积蓄力量。

齐心协力;众人一心,共同努力。

勇往直前;勇敢的一直往前进。

3、整体感知: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准确把握文章主要信息

①请几位同学用简洁的语言概述几名登山队员突击主峰的经过。

指名学生回答,有不完整的地方鼓励其余学生补充,教师明确。

经过充分的准备,5月24日上午9时,登山队员王富洲、刘连满、屈银华和贡布向珠峰最后380米高度冲击。

他们艰难地向前行进着。

两个多小时后,著名的“第二台阶”挡住了他们的去路。

他们沿着第三次行军侦察的路线,冒着严寒,花了五个多小时,用搭人梯的方式,爬上了不到7米高的“第二台阶”。

这时,队员们又不得不面对另一个对手黑夜的挑战。

他们借着雪夜的反光,一步一步地前进。

由于前面用时过多,他们背上的氧气已经所剩不多了,他们现在又受到缺氧的严重威胁。

反应最强烈的是刘连满,他每前进一步都非常困难了。

为了争取时间,大家决定刘连满留下,其余三人以最快速度突击登顶。

严重缺氧的刘连满躺在一块避风的大石块旁边休息,开始进入一种半昏迷状态。

这时,他冒着生命危险,毅然决定把自己所剩不多的氧气留给登山的同志,并留下了一封感人的短信。

与此同时,三位登山队员正搏斗在前进的道路上。

他们匍匐在地上,借着星光和反照的雪光,辨认路途,艰难前进。

到8830米时,三人的氧气已经全部用完,他们果断地抛掉背上的空氧气筒,开始了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艰难而危险的无氧攀登。

这样的攀登,其艰苦程度可想而知。

他们四肢更加沉重了,行动更加迟缓了,有时攀过一米高的岩石,也要用半个多小时。

但必胜的信念在支持着他们。

凌晨,他们终于登上了珠穆朗玛峰,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从北坡攀上世界最高峰的创举。

②让学生思考并回答听了这个故事后你有什么感受呢旨在让学生感受登山队员的英雄气概。

三、合作探究,揣摩运用

1、围绕以下问题,请学生精读课文。

投影出示下列问题;

①登顶过程中,很多困难对生命构成了威胁,作者着意描写了哪些困难?

你如何看待这些困难?

三个队员最终从北路登上了世界最高峰。

你如何看待这种胜利?

2文中刘连满的形象最为感人、难忘。

在登山活动中他的哪些行动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从中表现了他的什么精神?

3、中12段引用扬赫斯班在《埃非勒士峰探险记》中的那句话的作用是什么?

是否有些离题?

4、文中的优美的写景句无疑是文笔的精华,请找出这些语句并体会其作用。

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巡回点拨,点名小组代表阐发讨论意见,并归纳,明确。

 

2、请学生调动生活体验,充分发挥想象,仿照文中写景的语句,试着写几个表现夜色美的句子。

四、角色复述,理解人物

①学生选择角色,从不同方面有详有略地复述故事内容,表现人物性格。

②从中国年轻的登山队员身上你看到了哪些令你感动的优秀品质呢?

五、联想体验,互动释疑

1、体验反思:

①假如你当时遇到了象刘连满的这样的问题,你会怎么办呢?

②课文中感人的情节很多,请找一找并结合你的实际,谈谈你的体会。

2、互动释疑:

四人小组提问释疑,全班交流解决。

引导学生深入探讨,激发学生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3、总结存储:

刚才同学们谈得很好,探险,需要有强烈的集体合作精神和崇高的奉献精神,也唯有这样,才能取得最后的成功。

同学们,我们在学习上是否也应该这样呢。

六、课堂小结

“无限风光在险峰”,正是因为有了英雄们的挑战地球之巅的壮举,珠峰,一个令万千人顶礼膜拜的圣地,一个令旅游者心驰神往的盛境,才向世人展示了她的神秘与伟岸。

重温往事,我们更有理由相信人类征服自然的脚步走得更稳健、更远。

七、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

2、假如你成功地登上珠穆朗玛峰,站在珠穆朗玛峰项上,你会有哪些话要说的呢?

写一篇登山后的心得体会。

附:

板书设计:

登上地球之巅

郭超人

一、5月24日9时30分,四名登山队员向珠峰最后380米冲刺

二、登山队员征服“第二台阶”

三、刘满连宁可牺牲自己也要把氧气留给同志

四、登上顶峰,完成创举

不怕牺牲勇往直前团结协作

活动与探究:

我们人类有史以来总是不断进行着各种各样的探险活动并经常之付出惨重的代价,如20xx年北京大学的山鹰社在登山活动中就有几位同学罹难。

你认为作为大学生,未来的人才,他们这样做有价值吗?

试就人是否应该具有探险精神写一篇文章,并与同学交流。

24、真正的英雄

【教学思路】

  这篇演讲词表达丰富,感情强烈,具有很强的感染力,非常适合进行朗读教学。

新课标注重情感体验,注重语言的积累和语感的培养,这些,都可以通过朗读来实现。

  在理清文章思路、熟读成诵的基础上,进行情感体验。

初一正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期,本文无疑是进行此方面教育的好材料。

但不应留于空洞的说教,可以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同时教师用感人的语言进行正确的引导,在美好的情境中给学生以人文精神的熏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速读课文,理清思路,把握内容。

过程与方法目标:

   熟读课文,积累语言,培养语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课文思想感情,感受为人类进步事业作出贡献的人文精神。

  。

  (本文是篇演讲词,理清作者思路是理解文章思想感情的第一步。

故设置第一个教学目标。

本文语言丰富,感情强烈,可以运用朗读教学。

通过熟读课文,积累语言,培养语感。

故设置第二个教学目标。

 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能更好地体会文章思想感情。

故设置第三个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清文章思路,熟读课文,积累语言,培养语感。

  难点:

把握文中几句富有哲理的句子,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设备。

 没条件的地区可以准备录音机,里根演讲词磁带,有关航天飞机的图片、资料。

录像机、录像带。

(有关“挑战者号”爆炸的内容。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航天飞机的图片,请学生讲解有关航天的知识。

  (初一学生喜欢表现,可以抓住这一特点。

而航天知识也是他们很感兴趣的。

可以抓住这一特点,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

故设置这一环节。

  2.师:

1986年1月28日,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在发射升空70秒后爆炸,七名宇航员全部遇难。

“挑战者号”爆炸后,美国举国哀悼,世界震惊。

当时美国总统发表了全国性的电视讲话。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充满力量的演讲一真正的英雄。

  (导语的设计应该简洁而富有感染力,引导学生走进课文,激发学习兴趣。

二、朗读课文,整体把握

  1.播放《真正的英雄》朗读磁带。

也可由教师范读。

  (充满情感的朗读激起学生的共鸣,使学生初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