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艺美术史-3周代.ppt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435343 上传时间:2022-10-10 格式:PPT 页数:45 大小:2.4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工艺美术史-3周代.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中国工艺美术史-3周代.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中国工艺美术史-3周代.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中国工艺美术史-3周代.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中国工艺美术史-3周代.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工艺美术史-3周代.ppt

《中国工艺美术史-3周代.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工艺美术史-3周代.ppt(4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工艺美术史-3周代.ppt

,第三章周代的工艺美术,第一节概述第二节青铜工艺第三节陶瓷工艺第四节玉雕工艺,第一节概述,1、周人是我国西部的一个古老的部落,活动在陕西、甘肃一带,主要从事农业。

周朝是以农业经济为基础的国家,实行分封制、世袭制和等级制。

不但君主为世袭传位,从事各个职业的平民后代也必须继承祖先的工作,不能随意更换。

2、周代的社会政治的特点是:

分封制、世袭制、等级制。

3、周代灭商后,获得了大批的手工业奴隶,这为发展手工业提供了条件。

4、这时期出现了我国关于工艺的专门著作考工记,总结了各种工艺制作的科学经验,提出了朴素的工艺观:

“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

”5、西周的工艺美术,青铜工艺仍是一个突出的具有代表性的品种,此外如陶瓷、玉器、漆器也都有新的发展。

6、这时期的工艺美术都是反映等级差别,适应礼制的需要。

工艺制作的式样,常有固定的规格,而在装饰上,则反映出显著的秩序感。

周代的手工业很发达,主要的工匠来自于前商遗民,战国考工记所记周代有“六艺”分为32个工种,例如:

攻木之工(木工)有七种:

轮人(制造车轮和车盖)、舆人(制造车厢)、车人(制造兵车、乘车和田车)、庐人(制造兵器的柄部)、匠人(造宗庙、明堂)、弓人(造弓箭)、梓人(造簨虡音为“笋举”,指编钟等悬挂乐器的木架)。

攻金之工(金工)有六种:

筑氏(作多锡的青铜器)、冶氏(作少锡的青铜器)、凫氏(发福音)(制作錞发纯音于等乐器)、栗氏(制作量器)、段氏(制作田器、钱、镈发泊音)、桃氏(制作剑)。

攻皮之工(皮革工)有五种:

函人(制作皮甲)、鲍人(制作兵器套和皮配件)、韗发运音人(制作鼓)、韦氏(制作熟皮)、裘氏(制作皮草)。

设色之工(画工)有五种:

画工(绘制衣服和旗帜)、缋发绘音工(同绘)、钟氏(染羽毛)、筐人(设色)、荒氏(湅发练音丝)刮磨之工(雕工)有五种:

玉人(制作玉器)、楖发击音人(刮削木器)、雕人、矢人、罄氏。

搏埴之工(陶工)有两种:

陶人(制作甗、鬲等需要挖琢的器皿)、瓬人(制作簋、豆等圆器)。

第二节青铜工艺,西周前期,大体上是继承商代的艺术风格,后期才形成自己的风格。

一、青铜器的造型1、烹饪器:

鼎、鬲、甗yn。

2、食器:

簋gu、豆、簠f、盨x。

3、酒器:

爵、斝ji(少见)、觚g(后被杯替代)、觯zh(后期绝迹)、卣yu(后期绝迹)、壶。

4、水器:

匜y(新增)。

5、乐器:

钟。

6、兵器:

戟j。

楚大鼎1933年寿县朱家集出土。

通高113厘米,口径87厘米,重400千克。

鼎口沿刻铭文12字,左腹下和前足跟刻铭各2字,专家解释不一,目前尚难通读。

铭文起始为“铸客”二字,故此鼎称铸客大鼎,俗称楚大鼎。

“铸客”是铸器者的身份,是从其他诸侯国聘请来的冶铸师傅,并非楚国本地工匠,反映出战国时期民间手工业者可以凭借自身技术,自由往来于各诸侯国之间。

耳和颈部菱形几何纹采用模印技术,该技术流行于战国时期。

此鼎高壮雄伟,为东周铜鼎之最,堪称楚王重器。

周代青铜人像灯,人物表情很生动,青铜堇鼎BronazJintripod西周早期(前11世纪中期前10世纪中期)北京市房山区玻璃河遗址出土首都博物馆藏,一、烹饪器,鼎:

西周早期的鼎和商代的近似,后来鼎腹逐渐变浅,底部略平,最大直径在腹底部,到了西周后期鼎腹接近半圆形,圈底,敞口,两耳略微外张,鼎足由原来的柱形变成马蹄形。

鬲:

在西周前期比较少见。

西周后期的鬲变得较宽。

其中刖足奴铜鬲是周代的精品。

甗yn:

西周时期的甗口微敞,腰间有铜篦,其他的没有多少变化。

西周早期凤纹方座簋图片台北故宫博物院藏,西周早期县妀簋图片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二、食器,簋gu:

西周时期的簋与商代相比变化较大。

西周早期的簋增加了双耳,有的还在耳的下部装饰耳垂。

西周晚期的簋除了有双耳以外还增加了盖,有的还在圈足上增加了三足,我们称为“圈三足式”。

豆:

陶豆的历史很早,在新石器时期的彩陶中就有了,青铜豆在西周才出现,它的造型是浅盘粗柄,是用来盛菹醢等调味品的(菹,发“租”音,意为腌菜。

醢,发“海”音,意为肉酱)簠(发“斧”音):

是西周才有的食器,出现在西周后期。

浅腹,呈矩形,侧面看呈菱形,它是用来盛稻粱的。

稻粱在周是珍贵的食物,使用簠来盛稻粱,是以区别其他的食物。

1、豆2、豆闭簋,高15.1cm,宽32.5cm,重5.06kg。

簋弇口,圆鼓腹,圈足,腹两侧有兽首衔环耳器身自上而下满饰平行的瓦棱纹。

簋内底铸铭文9行92字:

唯王二月既生霸辰在戊寅,王格于师戏大室。

邢伯入佑豆闭,王呼内史册命豆闭。

王曰:

“闭,赐汝戠衣、鑾、旂。

用乃祖考事,俞邦君马弓矢。

”闭拜,稽首。

敢对扬天子丕显休命,用作朕文考叔宝簋,用赐寿万年,永宝用于宗室。

铭文大意:

在周王二月上半月的戊寅日,王到达师戏的宗庙大厅,邢伯进来作豆闭的佑者,王呼内史宣布对豆闭的册命。

王的册命辞说:

“闭,赐你玄色的上衣、环形的围裙、还有车上的銮铃和旗帜。

继续你祖父和父亲的工作,管理友俞邦君的司马和弓矢。

”豆闭拜,叩头。

为答谢和宣扬天子这一重大、显赫和美好的册命,豆闭做了纪念死去的父亲叔的宝簋,祈望他能赐给万年长寿,使这件簋能永远在祖庙中供放。

这篇铭文较完整地记录了一次任命官员的典礼过程。

(西周)利簋gu(青铜,通高28厘米,口径22厘米,重7.95公斤,1976年陕西临潼出土,临潼县博物馆藏)造型庄重,双耳下有垂珥,圈足下置方禁。

器身饰饕餮、夔龙纹。

腹内底有铭文4行32字,记贵族利在武王伐纣获胜后第八天受赏制造此器,为西周有确切年代可考的最早的一件青铜器。

“善叔”铜盨x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作精美,出土时色泽光亮,通体基本无锈,是西周晚期青铜器中少见的精品。

这件盨器型、纹饰、大小均相同。

器身椭方形,弇口,垂腹,兽首耳有螺角;盖可卸置,盖上两组不相连接的翼形纽;矩形圈足外侈,前后两侧有弧门形缺口,沿部饰带状重环纹,由中线分左右,器、盖中部饰瓦纹,盖顶饰夔龙纹,其中心兽目突起,扉棱饰云纹,圈足饰垂鳞纹,器底有斜网格纹。

通高20.4厘米,口长16.5-23厘米,腹深9.3厘米,盖深5.6厘米。

这件盨器、盖对铭,共4行33字(含重文2字),自右自左为:

兽(单)(叔)奂父(作)孟姞旅盨用(盛)(稻)(穛)需(糯)(梁)加(嘉)宾用有飤则迈(万)人(年)无疆子子孙孙永宝用兽,在金文中写法同单,应是西周诸侯国名或氏族名,周中晚期诸侯国之间围绕土地分配问题发生的一场公案,十分有意思。

铭文上说,关中畿j内的、散二国,边界相连,人屡次侵犯散国的边界,掠夺土地和财物。

散人向周王告状,后来在周王的调解下,人不得已,同意以田园二区作为对散人的赔偿,并且发誓将田交付散人后,永不毁约,否则就照田价付罚金,并通知其他各国与人断绝交往。

这场官司中还具体规定了这两块赔田的区域、疆界,并由两国共同派官吏勘定后交接。

周王还派一个叫仲农的史正(官名)到场作证,仲农完成使命后,遂将新界地图交与人,并留下左券。

在这种情况下,散人鉴于人平素的行为,仍是不放心,怕他们毁约,于是就把这场官司的全过程及人的誓约铸在铜盘上,作为永久的证据,以防不测。

这场有趣的官司,不知事后人践约了没有,重要的是被后人看出了历史的破绽你周王室不是实行井田制吗?

不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吗?

那么为什么现在可以实行有条件的转让了呢?

这说明西周晚期井田制度的动摇及其王室权力的削弱,是整个社会制度开始动摇的重要信号。

这就是今天看散氏盘的历史价值所在,十分难能可贵。

据后来的学者们考证,散氏盘为周厉王时物。

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又进一步考证,国疆界相当于现在陕西及武功一带,散国的疆界相当于大散关、大散岭以东陈仓一带,散氏盘的出土地点当在散国地界之内。

散氏盘于乾隆中叶出土,为江南一位收藏家购得,长期存放在扬州。

著名学者阮元考证后,将其定名为“散氏盘”,“散氏盘”遂名扬天下。

当时的拓本价格已十分高昂,官府中达官贵人及外国人一直垂涎不止。

后来藏家又将其翻砂复制两件,其中一件卖给了日本人,真器仍在扬州。

嘉庆十五年(1810年)冬,当时的两江总督阿毓宝从一个盐商手里购得此盘,作为嘉庆皇帝50生辰的礼品,入贡紫禁城。

散氏盘入驻皇宫之后,一直被闲置于深宫,历经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诸朝,因宫中贡品实在太多,又加上管理不善,后来竟无人知道它的下落,以至于传出此盘已毁于圆明园大火的说法,遂宣告“失踪”。

直到1924年3月,逊清内务府为核查养心殿的陈设,才意外地发现了它!

起初还以为是赝品,后以旧拓本相对照,方知确属真品无疑。

溥仪知道此事后,立即令人拓出50份,分赠臣属。

后来溥仪被赶出皇宫,此盘与其他文物一起归故宫博物院珍藏;1949年解放前夕,被携往台湾,三、酒器,周代吸收了商亡国的教训,实行禁酒法令,因此商代精美的酒器在周代日渐衰落。

周的酒器大概有五种。

爵:

周前期有爵,造型与商代一样,到了后期逐渐消失。

斝(发“甲”音):

在周代数量不多的酒器。

觚(发“姑”音):

西周前期的造型与商代相同,到了后期演变为一种接近杯子的造型。

觯(发“至”音)、卣(发“又”音):

在周早期有,晚期消失。

壶在周代的造型变化较多。

西周早期,壶体瘦长,有贯耳。

西周中期的壶流行圈顶式盖,这种盖拿下来可以当杯子使用,耳多为活环耳。

晚期壶上的装饰纹样立体感增强,出现浅浮雕的效果。

四、水器,匜(发“移”音):

是周代新发明的器型,为注水器,圆腹有流,后有柄,四足。

一般被塑造为动物形。

它和盘经常配套使用,用它淋水洗手,流下的水用盘盛。

五、乐器,周代崇尚礼,周人认为音乐可以净化人的心灵,听好的音乐能够让人平和、善良,心中不起杂念,所以周代的青铜乐器得到很大的发展。

周人以乐为礼,一切吉凶、宾、嘉、军礼都要遵循礼乐制度,这是一种等级制度的表现,是统治者奴役劳动人民的工具,但不论怎样,礼乐在中国的文化发展上都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钟:

是由商人拿在手里的钲(发“争”音)演变而来的,在周时悬挂起来,成为我们现在见到的编钟。

挂钟的架子称为“虡”。

一个单独的大挂钟称为“特钟”。

钟的形式是上部有柄,称为甬;柄旁边有挂纽,称为干;钟身的乳钉突起很长,叫做枚;钟的下端边缘呈向内弯曲的弧线。

2006年汝城出土的西周有枚铜铙,铙no是古代的敲击乐器。

镈bo:

形状与钟相似,特点是乳钉扁平,上部只有纽没有柄,镈的下部为直线。

乐器晋侯苏编钟西周西周厉王(公元前9世纪中叶)编钟为成组的青铜乐器。

该组编钟大小不一,大的高52厘米,小的高22厘米,都是甬钟。

钟上刻有规整的文字,共刻铭文355字。

铭文用利器刻凿,刀痕非常明显,铭文可以连缀起来,完整地记载了周厉王三十三年(公元前846年)正月八日,晋侯苏受命伐夙夷的全过程。

1992年12月,上海博物馆从香港古玩肆中发现此套编钟14件,并抢救回归.后山西晋侯墓考古发掘出土了残存的2件小编钟,形制与14件晋侯苏钟相同,大小和文字完全可以连缀起来,证实上博从香港抢救回归的14件钟与此次发掘出土的2件钟原出同墓,此套完整的编钟数目应是16件。

六、兵器,在周代增加了戟,戟兼有矛和戈的功用,缺点是重量较大。

翼龙纹戈g,龙虎戈g,虎纹三角援戈g,周代青铜器的纹饰,周代的青铜器上的纹饰与商代不同,商代单独纹样和对称纹样多,而周代的二方连续纹样多,产生一种秩序感。

周代早期的纹饰和商代比较接近,到了周穆王时,这种周代特有的肃穆艺术风格才形成。

窃曲纹:

是周代具有标志性的纹饰,吕氏春秋记载到:

“周鼎有窃曲,状甚长,上下皆曲。

”对于窃曲纹的解释很多,它是动物变形和抽象化的图案的解释比较可靠。

周代的窃曲纹由直线和曲线结合,显得非常和谐,中肯。

鸟纹:

周代的鸟纹和商代不同,周代的鸟纹头向内转,整体形成具有动感的“S”形线,商代的鸟纹头与身体的方向一致,整体呈直线。

环带纹:

是周代应用的较多的一种纹饰,它是一种曲直结合的波浪线纹,主纹较宽,在视觉上比较突出,地纹较细巧,与主纹形成对比。

重环纹:

以抛物线形或者椭圆形为单位,横向排列重复。

有一重的也有几重的。

垂鳞纹:

类似鳞片的装饰纹样。

瓦纹:

又称为横线纹,在陶器上称为弦纹。

周代青铜纹饰,蟠pn螭ch纹蟠虺hu纹流行于东周时期。

虺是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