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高新技术产业规划.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344439 上传时间:2022-11-30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6.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高新技术产业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广东省高新技术产业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广东省高新技术产业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广东省高新技术产业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广东省高新技术产业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东省高新技术产业规划.docx

《广东省高新技术产业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高新技术产业规划.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广东省高新技术产业规划.docx

广东省高新技术产业规划

广东省高新技术产业规划

来源:

广东省人民政府作者:

发布时间:

2007.09.15

    

   一、发展环境分析

   

   

(一)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知识经济的到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等领域的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发展迅速,已成为发达国家及全世界推动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发达国家的主导产业。

信息产业迅猛发展,成为最大的高新技术产业;生物技术产业的重要性与日俱增;新材料产业作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基础受到广泛重视;光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带动了传统制造业向先进制造业转型;研究与发展经费(r&d)投入持续增长,企业作为r&d经费投入主体的地位日益增强;风险投资活跃;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中扮演重要角色,企业孵化器发挥重要作用。

发达国家的信息产业年均增长一般超过15%。

过去的十年中,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OECD)成员国的高新技术产品在制造业产品和出口产品中所占份额翻了一番多,达到20%-50%。

   

   世界各国都在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并通过这种发展带动经济结构优化调整,以求在未来的全球竞争中取得主动。

我国各省、市、自治区也在大力促进当地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二)经济全球化和产业结构调整带来机遇和挑战

   

   信息化深刻影响和改变着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以跨国公司全球购并为主要特征的结构调整和产业重组规模空前。

我国即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进一步融入世界经济体系。

广东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有承接全球经济产业结构分工调整的机遇,将有更广阔的市场;同时也将面对国内外更多更强对手的挑战,面临更激烈的竞争。

在技术、价格、服务质量竞争等方面的压力将会加大,特别是在核心技术、基础技术或关键部件仍由国外掌握的计算机、移动通信、系统软件、网络产品、生物、医药、石油化工等领域,压力将更大。

   

   (三)广东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织

   

   1.发展情况

   

   广东高新技术产业逐渐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发展规模居国内领先地位。

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增加值、出口销售收入、技术出口项目及合同金额均名列前茅。

“九五”期间,全省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年均增长31.3%,大大高于同期工业年均增长速度。

其中2000年高新技术产品产值2846.81亿元,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17.2%;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172.1亿美元(海关口径),占工业制成品出口总额的18.3%,占全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的48.7%;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14.7%。

   

   ——初步形成了以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生物技术为主体的高新技术产业群。

2000年,四大高新技术产业的产品产值2075.44亿元,占全省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的95%。

其中:

电子信息产品产值占55.14%,光机电一体化占17.39%,新材料占18.82%,生物技术占3.68%,新型环保产业等也在稳步发展。

   

   ——发展区域相对集中。

2000年珠江三角洲地区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全省的93.4%以上;广州、深圳在全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中的龙头作用比较明显。

   

   ——正在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

1999年,全省研究与发展经费(r&d)中,大中型企业的研究与发展投入占85.3%;企业技术开发经费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例达1.5%;企业申请的专利占全省申请量的49.8%;全省2045家大中型工业企业中有26.2%的企业建立了技术开发机构,产学研的联系与合作逐步加强。

截止到2000年底,全省依托企业共组建省级以上工程技术开发中心151家。

   

   2.有利条件

   

   

(1)广东经济快速健康发展以及高新技术产业“九五”的发展成就为“十五”的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2)初步形成了大力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

省委、省政府关于依靠科技进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决定所构建的政策体系以及“深圳中国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中国留学人员广州技术交流会”等多种吸引技术、吸引人才的举措将交织成为良好的“软环境”。

   

   (3)有较好的运行机制。

我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一直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产品为龙头,以效益为目标,政府加强扶持和引导”的有效运行机制。

   

   (4)外向型经济使广东高新技术产业走上国际化的道路。

全省高新技术企业中有一半企业已通过iso9000系列标准及质量体系认证或fda、ul、sfi等国际质量认证。

   

   (5)已形成多种经济成份并存,共同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格局。

   

   (6)与国内外信息、人员交流频繁密切,有利于引进、吸收国外技术、人才及开拓海外市场。

   

   3.存在问题

   

   

(1)发展水平不高,国际竞争能力不强——经济规模不够大,2000年我省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只占当年工业总产值的17.2%。

与国民经济发展关联度大、带动性强、附加值高、投资大的高新技术项目还比较少。

   

   ——能在国际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并能形成经济规模的高新技术产品不多。

2000年广东省高新技术产品产值中只有42.5%是由企业自行研究开发实现的,技术来源于国外及港澳台的产品产值比例达44.1%。

   

   ——关键的核心技术、中间产品大部分要靠进口,产业、产品增加值低,难以形成强大的国际竞争力和生存发展能力。

   

   

(2)支撑高新技术产业持续发展的科技基础薄弱,创新能力不强,发展后劲不足

   

   ——技术开发能力和技术储备不足。

广东大中型企业只有26%建立了技术开发机构,远未达到全国50.9%的平均水平。

广东高校与科研机构的整体科技实力在全国仅处于中游水平;每万人从事科技活动人数仅有20人,技术创新源的供给能力亟待加强。

   

   ——高新技术成果孵化能力较弱,技术中介服务功能不强。

尤其是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中的中试问题,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一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办区标准不高,高新技术产业化的示范作用还比较弱;不少高新技术企业缺乏高素质的管理人才;缺少高新技术的学科带头人和既懂技术又懂管理与外语的复合型人才。

   

   (3)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大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资金不充足。

广东省研究与发展经费(r&d)投入额占gdp的比重偏低;风险投资发展缓慢,不能适应产业发展的迫切需要。

   

   ——机制不完善。

科技体制改革尚未完全“到位”,技术市场发育还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科技成果转化尚缺乏以知识产权、技术权益为核心的完善的利益分配机制;有效的风险投资运行机制特别是资金撤出机制尚未建立。

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亟待提高,执法立法力度急须加大。

   

   ——环境建设有差距。

生态环境、学术环境、人文环境、技术市场发育程度及其对人才的吸引力与国外发达地区及国内最先进地区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二、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及区域布局

   

   

(一)指导思想

   

   贯彻实施科教兴粤战略和省委、省政府关于依靠科技进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决定;紧跟世界经济和科技发展潮流,积极参与国际产业分工;将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与自主创新有机结合起来;积极推进体制创新与科技创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努力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加快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高起点发展电子信息产业,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努力改造提高传统优势产业;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全面提高广东经济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

   

   

(二)发展目标

   

   加快珠江三角洲高新技术产业带发展,并带动东西两翼和山区,使广东成为与国际经济技术接轨的全国最重要的高新技术产品研发、生产、出口基地和国内信息技术推广应用最先进的省份之一;形成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高校、科研机构为技术依托,充满活力的、开放的技术创新体系。

预期到2005年,实现以下目标:

   

   ——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20%左右;

   

   ——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23%左右;

   

   ——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工业制成品出口总额的比重达20%左右;

   

   ——全省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年均递增10%左右;

   

   ——全社会研究与发展经费(r&d)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达1.5%左右;

   

   ——每万人从事科技活动人数达26人左右。

   

   (三)区域布局

   

   以广州、深圳为龙头,以珠江三角洲高新技术产业带为骨干,带动东西两翼和山区,加快发展。

   

   1.广州、深圳:

要率先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

重点抓好科学城、软件园、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国际生物岛等重点工程的建设。

   

   2.珠江三角洲高新技术产业带:

要建设成为全国最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化和产品出口基地之一。

加快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培育一批新兴产业,使该地区成为广东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信息产业的集聚地和扩散源。

   

   3.东西两翼:

要充分利用现有特色工业、三高农业和海洋高新技术产业等优势,形成具有区域特点的高新技术产业。

   

   4.广大山区:

要立足本地资源,运用高新技术提高产业(尤其是资源加工工业)的技术含量,推广现代农业技术,加快开发性农业发展。

   

   三、重点领域和重点方向

   

   

(一)高起点发展电子信息产业

   

   1.软件产业。

重点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操作系统,中文信息平台及机器翻译,中文信息检索,信息安全,通讯与网络管理,生产自动化管理,办公信息化管理,金融、财税、交通及其它行业管理,教育及娱乐多媒体等应用软件和嵌入式软件。

重点支持广州、深圳、珠海软件园等软件基地的建设和发展,强化其“孵化”功能;大力推进软件的工业化生产,鼓励出口加工,推广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品牌,努力扩大产业发展规模。

预期到2005年,软件产业产值占广东电子信息产业产值的比重由目前6%提高到14%。

   

   2.信息制造业。

着重上档次、上规模,做大做强,形成超大型、产供销一体化、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跨国公司;同时增强本省的配套与系统集成能力。

   

   重点发展计算机核心零部件及相关设备、数字通信及网络设备、数字视听产品、新型电子元器件等四大类产品。

新建或扩建以下重点项目:

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与生产及专用ic芯片设计、新型电子元器件及电子专用设备生产基地、数字移动通讯及网络产品、数字高清晰度电视等。

预期到2005年,信息制造业和软件产业产值占广东高新技术产品产值比重达46%。

   

   3.信息服务业。

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适度超前、资源共享”的原则,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并提高其利用率,促进电信网、有线电视网和宽带ip网的互联互通,形成三网融合的高性能信息网络传输基础平台,鼓励民间资金进入信息服务业,促进信息咨询服务发展;加强信息资源利用,开发面向中小企业的大型数据库,为广大中小型企业提供全方位信息化服务;抓紧建立和健全电子商务认证体系、网上支付体系及物流配送体系。

着力营造有利于信息服务业多元化发展的公平、规范的市场环境,加速信息和通信技术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个领域特别是经贸、金融、旅游、交通、教育、文化、医疗等行业的辐射和渗透。

   

   

(二)积极培育形成一批新兴产业

   

   1.以建设“乙烯深加工基地”带动新材料产业发展。

重点发展先进电池材料、精细化工、工程塑料、精密合金材料、电绝缘高分子材料、高强抗阻燃纤维用原材料、超细粉体及纳米材料、印刷电路板材料、功能陶瓷材料、新型建筑材料、稀土材料等。

重点建设乙烯深加工基地(含茂名、惠州等地)、珠海PTA(精对苯二甲酸)等重点工程。

预期到2005年,新材料产业产值占广东高新技术产品产值比重达16.6%。

   

   2.以建设“国际生物岛”、“国家健康科技产业基地”带动生物、医药产业发展。

重点发展细胞工程、蛋白质及酶工程、荧光pcr诊断、基因芯片诊断、发酵工程、新型食品添加剂、新型功能食品、新药研究与开发、基因工程药物、中药现代化、过期专利西药仿制和医疗器械等生物、医药技术。

重点建设广州国际生物岛、中山国家健康科技产业基地、国家中药现代化工程研究中心及生产基地、广东道地中药材gap生产基地、星湖集团生物工程基地等重点工程。

预期到2005年,生物医药技术产业产值占广东高新技术产品产值比重达6%。

   

   3.以建设“先进制造协作网及产业基地”促进机电一体化产业发展。

重点发展智能型电气元件及仪表、智能传感器、信息家电、数字化办公设备、数控设备、柔性加工中心、电子控制燃油喷射系统、城市智能交通与信息系统等。

重点建设智能仪器仪表及设备、自控系统及装置等重点项目。

预期到2005年,机电一体化产业产值占广东高新技术产品产值比重达20%。

   

   4.以建设“广东光谷”促进光电子产业发展。

重点发展密集波分复用技术与产品、光纤预制棒、无源器件、宽带光纤放大器、平板显示器(含等离子显示器、场致发光显示器、薄膜晶体管彩色显示器等)、超高亮度发光二极管(LED)、数码照相机、投影仪、激光加工中心、激光医疗设备、紫外激光器等。

重点推进以广州为中心的“广东光谷”筹建和光纤预制棒、平板显示器、高像素数码相机等重点项目。

   

   5.新能源产业。

鼓励开发利用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

重点发展先进电池、大型风力发电技术、新型电站辅机、现代配电技术、高效可靠烟气余热回收和发电技术、工业炉窑洁净煤燃烧技术、空调蓄冷技术、生物质能的高品位转化技术等。

   

   6.环保高新技术产业。

重点发展水污染综合防治技术与设备,大气污染综合防治技术与设备,固体废弃物管理及污染控制技术与设备,自然生态保护及控制技术,资源综合利用技术,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环境监测技术与设备等。

重点建设一批城市污水处理系统,高浓度工业废水治理工程,城市垃圾处理处置工程,汽车尾气治理工程,燃煤锅炉脱硫脱氮工程。

重点推进可持续发展生态示范区的建设以及区域环境监测网络建设。

   

   7.海洋高新技术产业。

重点发展海水养殖动物名优品种的人工繁殖、养殖与病害防治,海洋生物食品及其深加工,海洋生物试剂,海洋卫生材料,海洋药用添加剂,海洋药物,海洋环保监测仪器及系统等。

重点建设珠海万山海洋综合开发试验区、湛江海洋高新科技园、南澳岛科技兴海示范区等项目。

   

   (三)运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优势产业

   

   重点是:

推广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技术和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MIS)、制造资源计划(MRP-ⅱ)、业务流程重组(BPR)、企业资源规划(ERP)等技术,提高制造业的设计现代化、网络化快速响应及营销管理水平;充分发挥信息和通信技术在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

   

   ——纺织工业。

建立若干家服装设计开发中心,积极开发纤维加工、印染、后整理等关键技术,发展功能化、差别化纤维,开发中高档服装面料、产业用和装饰用纺织品以及特种纺织品。

进一步扩大出口,将广东建设成为国际服装中心。

   

   ——食品饮料。

重点开发生物技术、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分子蒸馏技术、杀菌技术、新型无菌包装技术、微波技术等关键技术。

发展速冻保鲜、功能型、保健型、休闲型食品及食品添加剂,新型食品原辅料等。

   

   ——建筑材料。

重点应用计算机技术进行以节能降耗为主的技术改造,积极开发新型墙体材料、塑料建材、复合建材、高档建筑陶瓷和卫生洁具等。

到2005年,新型墙体材料比例由目前的低于10%提高到40%左右。

   

   ——积极推进农业科技进步与产业化。

加强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农业专家系统等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宏观决策、资源环境管理、防灾减灾管理和科技管理中的推广应用;建立和完善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

重点发展优质动植物品种选育和推广、禽畜渔科学饲养与防疫、现代集约化种养、农业生物技术、动植物病虫害综合防治、农产品贮运、节水灌溉和旱作农业、地力与化肥利用率提高、生态农业、农副产品深加工等。

重点建设广东农业科技信息网与农产品交易信息网,动植物病虫害、农业自然灾害、渔业、林业和水利预警监测系统和十个农业高新技术园区、十个农业现代化示范区、50家农业龙头企业等。

   

   四、对策与措施

   

   

(一)加快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1.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以市场为导向,以创名牌为目标,全面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强化企业技术创新机制和能力建设,加强以重点企业为依托的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建设,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建立高层次、综合性的国家级和省级工程技术开发中心,抢占行业技术制高点,增强市场竞争力;大型企业要建立技术开发机构,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成为我省研究开发的骨干力量。

抓好“广东省技术创新工程”的组织实施;择优扶持50家市场占有率大、技术水平高、能够占据同行业制高点的工业龙头企业,鼓励他们到国外设立技术开发机构,跟踪当今世界最先进的技术。

对工业龙头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省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的资格实行动态管理。

   

   扶优扶强扶新,在政策措施、技术信息服务等方面扶持有潜力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形成面向广大中小企业的辐射力强的技术体系,使中小企业成为广东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2.加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技术源建设

   

   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鼓励科研机构、高等学校与企业联合开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技术研究开发;加强知识产权信息资源的利用和网络系统建设;实施“科技创新百项工程”,选择若干项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有重大影响的关键技术、共性技术,面向社会招标,开展联合攻关,并予以重点支持。

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联合;以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为依托并吸收企业参加,重点支持在我省的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组建一批高水平的省级重点实验室。

高等学校要根据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需要加大投入,积极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成为企业技术进步的后盾和依托。

鼓励高等学校、科研机构的科技人员通过专职或兼职的形式创办或受聘于企业,进行高新技术及其产品的研究开发。

采取有效措施,促进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高新技术成果的产业化。

   

   3.办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大学科技园和留学生创业园,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基地建设。

   

   引入竞争机制,突出重点,改善环境,吸引并留住一批人才和科研成果,集聚一批中介服务和管理咨询公司,建立若干个高新技术成果中试基地,形成成果孵化的环境;鼓励大中型企业兴办企业孵化器;鼓励技术创新专业镇设立公共技术创新支撑平台;建设一批区域性农业试验中心和农业现代化示范区,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

   

   鼓励从事应用推广、科技服务的机构组成社会化服务网络;发展科技中介和咨询业,积极拓展技术市场,完善技术成果评价体系,形成技术交易、评估、中介、仲裁等配套的技术服务体系。

   

   

(二)建立以风险投资为主的多渠道、多层次的高新技术产业投融资体系

   

   1.建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风险投资机制

   

   加快制定风险投资管理法规,改善风险投资发展的法律环境;制定并完善风险投资扶持政策,如风险补偿、信用担保、政府采购和拨款资助等;形成鼓励机制,鼓励境外资金特别是国际风险投资机构来广东设立风险投资公司或直接投资本省的高新技术产业项目,带动广东风险投资业起步;发展民间风险投资机构和以民间资本为主体的多元化风险资本市场;创建由资信条件良好的大企业与金融机构共同组建的创业投资基金;形成以政府投资为引导、境外风险投资为示范、民间投资为主体的风险资本供给主体结构。

以国内建立“创业板市场”为契机,加快建立并完善创业资本的退出机制,实现风险投资的良性循环。

引进和培养风险投资管理人才,建立风险投资中介机构与配套服务体系。

   

   2.充分发挥证券市场的融资功能

   

   积极支持高新技术企业进行规范化股份制改造,进入国(境)内外证券市场;鼓励民营和中小型科技企业到国内“创业板市场”、香港创业板市场和其他境外证券市场上市。

鼓励高新技术企业参与广东上市公司重组或借壳上市。

积极发挥广东现有在境内外上市公司的优势,引导上市公司向高新技术领域发展。

支持有实力的上市公司收购高新技术企业和高新技术项目。

   

   3.稳步增加财政对科技的投入

   

   全省各级财政对科技投入的增长速度高于经常性财政收入的年增长速度,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市县高于全省平均增长速度。

   

   改进财政对科技的投入方式,全面实行招标投标制度。

完善政府对高新技术产业的财政支持机制。

引导社会资金投向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化。

   

   4.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

   

   进一步加大国民收入一次分配中的科技投入,鼓励企业加强研究开发和人员培训投入,促使企业成为科技开发投入的主体。

   

   (三)加强适应高技术产业发展需要的人才体系建设

   

   1.积极推进教育改革,不断提高人才的创新能力

   

   加快教育体制与教育模式改革,实行办学模式和投资主体多元化,抓好创新教育;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鼓励高校根据市场需要及时调整专业结构;充分开发多层次的人力资源,加快培养科教精英、创新人才、高级管理人才和大批高素质劳动大军,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鼓励高校与企业联合建立技术开发、人才培训中心,联合培养研究生;继续选派科技骨干和企业经营管理者到国外培训,培养和造就一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急需的复合型人才。

积极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建立终身教育体系,全面提高科技人员素质,要为培养高素质的风险投资人才创造适宜的环境,提供优惠的政策。

   

   2.大力培养和引进高素质高层次人才

   

   构筑广州、深圳等多个“人才高地”,以高等学校密集地带和大学科技园为载体,以珠江三角洲高新技术产业带为基地,加快人才培养和智力的聚集。

改革人事管理制度,制定有利于人才有序、合理流动的各项政策,简化引进高层次专家、学术带头人、高新技术骨干和各种优秀中青年人才的手续;鼓励和支持高等学校、科研机构与企业建立博士后流动站和工作站;鼓励企业和高等学校、科研机构联合向国内外招聘高素质人才,尤其是学科带头人。

以国家重点高校、科研机构、重点学科和国家、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为依托,吸引和聚集各类人才,从而带动各领域人才队伍的建设。

逐步推进企业家市场化,造就能使企业管理杰出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鼓励和支持境外科技人员和出国留学人员以各种形式为广东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服务。

加强与港澳台和国外人才智力的合作与交流。

办好中国留学人员(广州)科技交流会并使其制度化。

   

   3.强化人才激励机制

   

   把竞争协作机制切实引入人事管理之中,改进完善分配制度和奖励政策,鼓励高新技术企业和民营科技企业实行产权多元化、知识产权化,通过技术入股、管理入股、员工持股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