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一1112学下学期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教案合集2324.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342381 上传时间:2022-11-30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44.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一1112学下学期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教案合集2324.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一1112学下学期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教案合集2324.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一1112学下学期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教案合集2324.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一1112学下学期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教案合集2324.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一1112学下学期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教案合集2324.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一1112学下学期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教案合集2324.docx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一1112学下学期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教案合集232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一1112学下学期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教案合集2324.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一1112学下学期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教案合集2324.docx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一1112学下学期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教案合集2324

第三单元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一、单无概要

  本单元所选的十首诗歌,主要是唐诗、宋词、元曲和屈原的作品。

这些下同形式的作品,都是各个历史阶段文学样式的代表,在文学史上都闪耀着灿烂的光芒。

   李白的《将进酒》表达了诗人蔑视权贵,尽吐郁积在胸的不平之气,也表达诗人对封建统治阶级埋没人才的揭露,对未来充满无限的信心,同时也流露出人生苦短,及时行乐之意。

   《阁夜》通过雪霁寒宵的冬夜的所见所闻,抒发了诗人一贯的忧国忧民的情怀。

这首诗历来被认为是杜诗中的典范作品。

它不仅章法严密,其起、承、转、合无不自然合理,而且气象雄浑,把天地、古今、人事、物理全都说到了,也鲜明地体现了杜诗的沉郁风格,耐人寻味。

   李贺的《李凭箜篌引》是以浪漫主义方法来表现音乐的。

这首诗本身就是他自已独创的一篇瑰丽的音乐神话,一幅诱人的写意诗画,一曲色彩斑斓的交响音画!

这首诗创造了一种神奇美。

   《虞美人》是李煜后期的代表作,艺术境界也是最高的。

词中流露了不加掩饰的故国之思。

全词以问起,以答结,由问天、问人而到自问,通过凄楚中不无激越的音调和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贯穿始终,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应。

   周邦彦是善于使用艺术语言的大师,他往往运用优美的词语来创造生动的形象。

《苏幕遮》一词通过回忆、想象、联想,以荷花贯穿,既细致传神地写景状物,又颇有诗意地表现思乡之情。

全词语言自然明丽,淡雅素洁,别具一格,词境倩新而爽朗。

   《国殇》是屈原为祭祀鬼神所作的一组乐歌——《九歌》中的一首,内客是追悼和礼赞为国捐躯的楚国将士的亡灵。

沙场上,战士们冲锋陷阵,奋勇杀敌,一个个倒在血泊之中;为国捐躯的英灵,飘散在遥远的原野上,不能回归故乡。

我们从楚人悲壮的祭歌声中,感受到中华民族精神中亘古不变的坚毅和刚强。

   高适的《燕歌行》是唐人六言歌行中运用律句很典型的一篇。

诗人借潢水之败抒发感慨,既描写了紧迫的战场征杀,又抒写了征人与思妇两地相思之情;既歌颂了卒国安边、奋勇杀敌兵士的忠勇,又针砭了荒淫无度,无视兵士死活和国家安危的将领的腐败昏庸。

   柳宗元的《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一诗,抒发了诗人在特定政治斗争环境中的无限感慨。

这首抒情诗,赋中有比,象中含兴,情景交融,楚楚动人。

   温庭筠是开“花间词”派香艳之风的宋代著名词人,他的《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写的不过是女主人公从睡醒后到梳妆打扮完过程中的几个镜头,却能充分透露出她内心的复杂感受,做到神情毕现。

其审美价值是不言而喻的。

   元代散曲家睢景臣的《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是元代著名套曲之一。

作者在元代生活的基础上,取材于史料,却又别出心裁,透过正史的表面文字,抓住问题的实质,以辛辣的讽刺,出尽了这位汉高祖的洋相。

构思新奇,下落窠臼。

                       

二、学习策略

一、因声求气(见书)

二、吟咏诗韵(见书)

 

三、构想依据

此单元的任务是“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它要求我们通过对古典诗歌声律特点的把握,学习有感情地吟咏,诵读作品,并深入地了解诗歌的感情。

因声求气,就是掌握节拍、用韵等诗律特点,领悟其中的韵律感和音乐美。

这就要求我们要注意划分诗句的节拍,准确地把握诗歌的韵脚,掌握简单的平仄知识,体会诗词的音乐美。

在词的教学中,对一些典型性句式,如词的“一字读”等,要重点讲解,要突出学生掌握词的抒情艺术;而情是承载在具体的诗词句子里的,要通过反复吟诵,在体会词句语调、语气的变化,以及韵脚韵字、读音特点中,来细细感悟诗歌情感的变化。

所以,这个单元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反复吟咏是非常重要的。

因此,应把吟咏作为单元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环节来实施。

 

四、授课方式

选修课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它力争促进学生各自特长和个性的形成。

我们在必修3第2单元,已经学习了李白的一首古风《蜀道难》,它句式富于变化,韵脚灵活多样;同时学习了白居易歌行体的《琵琶行》,《琵琶行》句式整齐,韵脚多变,情感也随着叙述、抒情的不同而发生变化。

学生已有了一定的印象,我们在教学中,对吟咏诗句也进行了一定的指导。

就格律诗而言,我们学习了杜甫和李商隐这两位大家的诗歌,对律诗的句式、节奏、韵脚也有了较深的了解,应该掌握了格律诗吟咏鉴赏的基本方法,因此,我设想在此单元教学中,要以必修3第2单元的教学笔记作为学生学习的参考,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把已学用于所学,我想,如果教师过多的讲解,就会抹煞学生的个性水平,常常造成学生千人一面的现象,难以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劲头。

教学中,以学生相互讨论,自主探究为主,注意对照已学课文,选其相似之处来比较;如果遇到疑难,老师可就某些存在共性的地方适当加以引导,但教师决不越俎代庖。

 

五、实际操作

由于受假期时间的限制,我仅详细解读了《将进酒》,把它分为“整体感知”、“学法指导”、“文本解读”、“走进作者”、“背景纵览”、“课文剖析”、“写作特色”、“主旨探究”几个部分,供老师做教学设计时的参考,同时,做了一点练习的设计,可以借鉴。

教学设计上我并没有花太多的精力,即便我全做完了,那也只能是带有大成特色的教学设计,因此我只做了三则。

我会陆续按照《将进酒》的模式把剩余篇目续完。

《将进酒》

一、整体感知

这首诗作于李白离开长安以后。

从诗的主要内客看似乎写的都是及时行乐,看透人生,只愿长醉下愿醒的情感,相当消极。

但深入理解李自的内心深处,就会发现李白不是真正消极颓废,而是胸怀伟大的抱负却下能施展,便借酒发泄,以此未排解心中的苦闷,表现对权贵和世俗的蔑视。

但与此同时作者也流露出人生易者及时行乐的消极情绪。

全诗气势奔放,语言豪迈,句法明快多变,充分反映了李自放纵下羁的性格与文风。

 

二、学法指导

   学习中要明确这首诗的旨趣。

它着力刻画的是诗人的自我形象,其卖是借劝酒为名吐胸中块垒。

全诗的基调是豪放的,但思想感情却十分复杂。

诵读时应当伴随着诗人感情的发展变化,适当地变换声调和节奏,力求再现诗人的形象。

 

三、文本解读

《将进酒》汉乐府曲名,古代的歌辞,有以饮酒放歌为言的,有以濡首荒志为戒的。

李自这首诗虽用了旧题,却能跳出前人窠臼,自创新意,把饮酒和对黑暗现实的批判结合起来,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赋予这个历来被许多诗人歌唱过的诗题以积极的内客,这是值得重视的。

 

四、走进作者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唐代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后世称他为“诗仙”,又自称‘酒中仙”。

少年时,受到道教的深刻影响,崇尚自然、清净无忧,企慕达到下受约束的人生境界。

早年多在隐居、漫游中度过,养成了他狂放下羁、豪放洒脱的气度、狂傲的人格和自由创作的浪漫情怀。

他希冀凭借自己的文章才华,得到推荐,受到重用。

天宝元年,他被招入长安,供奉翰林,但此时的唐玄宗已经不再励精图治,他宠爱杨贵妃,整日荒淫亨乐,不理朝政。

他只需李白歌功颂德,装点太平。

但这并不是诗人的初衷,李白没有半点奴颜媚态,受到排挤,最终赐金放还,从此漫游各地。

安史之乱中,曾入永王磷府,因磷败而以“附逆”罪流放夜郎,中途追赦东还,晚年漂泊东南一带,卒于当涂(今属安徽)。

其诗与杜甫并为唐代之冠,亨誉甚隆。

宋本《字太白集》下载其词。

《尊前集》收录‘字白词”十二首,然颇多伪托。

 

五、背景纵览

   《将进酒》是一支劝酒歌,是汉乐府曲名,大约作于李白以梁园(开封)为中心的十载漫流期间(大约为天宝十一年,即公元752年),距诗人被唐玄宗“赐金放还”已达八年之久。

当时,他距朋友岑勋曾多次应邀到嵩山(今河南登封)元丹丘家作客。

岑勋,李自称他为“相门子”。

元丹丘是当时著名的隐士,主要隐居地在嵩阳。

从李白《酬岑勋见寻就元丹丘对酒相待以诗见招》一诗中可以看出,李、岑、元三人曾一同在元丹丘家聚饮过,这首诗可能就是在这次饮酒宴中写的。

人生快事莫若置酒会友,作者又正值“抱用世之才而下追合”(萧士贯)之际,于是满腔下合时宜借酒兴诗情,来了一次淋漓尽致的发抒。

 

六、课文剖析

   君下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自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你没看见吗?

黄河之水是由天上而来。

波涛滚滚奔向东海,永不回头。

你没看见吗?

可悲的是高堂明镜照见了白发,早晨如青丝般乌黑,傍晚白得如雪。

“君下见黄河之水天上来”是一个省略句,省略了介词“于”,就是“于天上来”。

“青丝”指黑发,“雪”指白发。

“悲”,为动用法,“为……而悲”。

   此四句为第一层,突出一个“悲”字。

一落笔就写黄河景象,有慷慨生悲之意。

诗人仿佛站在高山之巅,顷刻间就看遍了它的万里流程,因有“不复回”之叹,尽管也写出了黄河的气魄之大,其基调却是悲。

由此联想人生,诗人头脑中便出现了这样一幅图景:

高堂之上,人们对镜自视,“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真是流光易逝,人的一生竟像朝暮之间短促啊!

至此,诗人的悲意更浓了。

诗人的这种悲感,不仅仅是因为自己双鬓成霜,英雄老去,更是对政治腐败、自己政治抱负无从实现的愤慨而来。

   诗篇发端就是两组排比长句,如挟天风海雨向读者迎面扑来。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颖阳去黄河不远,登高纵目,故借以起兴。

黄河源远流长,落差极大,如从天而降,一泻千里,东走大海。

如此壮浪景象,定非肉眼可以穷极,作者是想落天外,“自道所得”,语带夸张。

上句写大河之来,势不可挡;下句写大河之去,势不可回。

一涨一消,形成舒卷往复的咏叹味,是短促的单句(如“黄河落天走东海”)所没有的。

   紧接着,“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恰似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如果说前二句为空间范畴的夸张,这二句则是时间范畴的夸张。

悲叹人生短促,而不直言自伤老大,却说“高堂明镜悲白发”,一种搔首顾影、徒呼奈何的情态宛如画出。

将人生由青春至衰者的全过程说成“朝”“暮”间事,把本未短暂的说得更短暂,与前两句把本未壮浪的说得更壮浪,是“反向”的夸张。

于是,开篇的这组排比长句既有比意——以河水一去不返喻人生易逝,又有反衬作用——以黄河的伟大永恒形出生命的渺小脆弱。

这个开端可谓悲感已极,却下堕纤弱,可说是巨人式的感伤,具有惊心动魄的艺术力量,同时也是由长句排比开篇的气势感造成的。

这种开篇的手法作者常用,他如“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下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以(《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沈德潜悦:

“此种格调,太白从心化出”,可见其颇具创造性。

此诗两作“君不见”的呼告(一般乐府诗只于篇首或篇末偶一用之),又使诗句感情色彩大大增强。

诗有所谓大开大阖者,此可谓大开。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人生得意时,要尽情地寻欢作乐,别让金杯玉露,空对天上明月。

天地造就我的才干,必有它的用处,即使千金耗尽,还会重新再未。

烹羊宰牛,且图眼前欢乐,应该痛痛快快一口气喝它三百杯。

“得意”这里是指有兴致的时候;今义是指称心如意,感到非常满意。

烹羊宰牛,意恩是丰盛的酒宴。

语本曹植《箜筷引》:

“中厨办丰膳,烹羊宰肥牛。

”且,姑且。

会须,应当。

会、须皆有“应当”的意思。

   此六句为第二层,突出一个“欢”字。

诗人深知“白发如丝悲何益”(《前有樽酒行》),因而立即转悲为欢。

尽管诗人在政治上并不“得意”,但在他看来,朋友间的聚会也同样是人生中的快事,大家何不高高兴兴地痛饮一场呢!

想到这,他顿生豪情,相信自已将来必能作出一番事业,对区区金钱也毫不在意。

于是连呼‘烹羊宰牛”,准像东汉大学者郑玄那样“一饮三百杯”。

诗人这种欢乐感情是真实的,也是高尚的,下同于凡夫俗子的只图一醉方休,因为他说出了“尽欢”的正当理由。

   正因为人生苦短,壮志难酬,所以很多人因此陷入悲苦而不能自拔的境地,但李白的性情却不属于悲观一类,这时的李白已被赐金放还,为朝廷所弃,但其并未因此而沉沦颓废,与友人岑勋和元丹匠登高宴恢,酒酣赋诗,在他看未,只要“人生得意”就“须尽欢”,因为“天生我材必有用”,这种肯定自我,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已跳出了一般读书人或士大夫的顾影自怜、怀才不遇的情结,大有‘君子坦荡荡”之风;“千金散尽还复未”,更进一步拓宽了中国古代读书人视金钱如粪土的境界,在他眼里,千金何足贵,散尽还复来,何必斤斤计较一餐贵贱,更不是假惺惺地装出“金钱乃身外物”的嘴脸来,让人生厌。

他在诗中表现出来的豪迈之气令人叹服,只“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这一句,就足令天下才子精神为之一振。

   岑夫子,丹匠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岑勋先生呵,丹丘先生呵,快快进酒吧,杯儿不要停!

让我为你们唱一曲,请你们侧耳仔细听。

岑夫子,即岑勋。

丹丘生,即元丹丘,当时的隐士]

   至此,狂放之情趋于高潮,诗的旋律加快。

诗人那眼花耳热的醉态跃然纸上,恍然使人如闻其高声劝酒: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几个短句忽然加入,下但使诗歌节奏富于变化,而且写来朗朗上口。

既是生逢知已,又是酒逢对手,不但“忘形到尔汝”,诗人甚而忘却是在写诗,笔下之诗似乎还原为生活,他还要“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以下八句就是诗中之歌了。

这着想奇之又奇,纯系神来之笔。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未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钟鸣鼓响恢食如玉,何足珍贵?

我只愿长醉亨乐,不愿醒来受罪。

古来圣贤,生活恐伯都寂寞,世上唯有酒徒,他们却芳名永驻。

古时陈王曹植曾在平乐观宴饮寻欢,斗酒十千不嫌贵,任性地亨乐一番!

钟鼓馔玉:

泛指豪门贵族的奢华生活。

钟鼓:

富贵人家宴会时用的乐器。

馔玉:

美好的饮食。

馔:

吃喝;玉,像玉一般美好。

寂寞,这里是被世人冷落的意恩。

陈王,即三国魏曹植,因封于陈(今河南淮阳一带),死后溢“思”,世称陈工或陈思工。

宴,举行宴会。

平乐,观名,汉明帝所建,在洛阳西门外。

这句和下句出自曹植《名都篇》:

“归来宴平乐,美酒斗十千”。

恣,放纵、无拘束。

谑,玩笑。

   这六句为第三层,主要抒发愤激之情。

待到酒宴开始,诗人举杯劝饮,他的感情突然由欢乐转为愤激,这是因为他要借此把长期郁积在胸的不平之气一齐宣泄出来。

他鄙弃那结党营私、排斥贤能的豪门贵族集团,因而说“钟鼓馔玉不足贵”;他憎恨这些人的黑暗卑污行径,因而说‘但愿长醉不复醒”,这两句诗可以说集中地表现了他自离开长安至今的愤激之情。

但这又不仅是为了一己遭遇,他还想到了“古未圣贤”(其中大概有孔子、孟子一类人,也有屈原、贾生一类人),他们有经天纬地的才能而不为统治者所用。

诗人说他们“寂寞”,不是否定他们,而是为他们惋惜乃至抱不平。

尤其是曹植,这是他十分景仰的人,他赞面曹植的豪华酒宴,其实是为曹植的怀才不遇抱恨终生而叹息,兼以自况。

这就加深了诗人的愤激之情,为结尾说的“万古愁”埋下了伏笔。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主人呵,为何说我少银钱?

直接沽取醇酒,咱对饮个醉意绵绵,这一匹名贵的五花马,这一件价值千金的皮裘,叫孩儿们拿去换美酒吧,我与你喝个大醉,同消万古长愁。

何为,为什么。

径须沽取,那就应当买了来。

径,即、就。

沽,通“酤”,买或卖,这里指买。

取,语助词,表示动作的进行。

五花马,毛色班驳的马。

一说,剪马鬃为五瓣,极言马的名贵。

将,拿]

   此六句为第四层,主要抒发狂放之情。

刚露一点深衷,又回到饮酒了,而且看起未酒兴更高。

以下诗情再入狂放,而且愈来愈狂。

“主人何为言少钱”,既照应“千金散尽”句,又故作跌宕,引出最后一番豪言壮语:

即便千金散尽,也当不惜将出名贵宝物——“五花马”(毛色作五花纹的良马)、“千金裘”来换取美酒,图个一醉方休。

这结尾之妙,下仅在于“呼儿”“与尔”,口气甚大;而且具有一种作者一时可能觉察不到的将宾作主的任诞情态。

须知诗人不过是被友招饮的客人,此刻他却高踞一席,气使颐指,提议典裘当马,几令人不知谁是“主人”。

浪漫色彩极浓。

快人快语,非不拘形迹的豪迈知交断不能出此。

诗情至此狂放至极,令人嗟叹咏歌,直欲“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情犹未已,诗已告终,突然又进出一句“与尔同销万古愁”,与开篇之“悲”关合,而“万古愁”的含义更其深沉。

这“白云从空,随风变灭”的结尾,显见诗人奔涌跌宕的感情激流。

通观全篇,真是大起大落,非如椽巨笔不办。

这种狂放,从实质上看,是诗人的悲之重、欢之浓和愤激之深的集中表现。

 

七、写作特色

   1.中国古代诗歌的比兴手法,李白运用得颇具特性。

即把比兴与夸张结合在一起运用,把诗写得形象雄奇、豪放、鲜明、寓意深长。

   2.夸张的写法。

这首诗具有震撼古今的气势和力量,与夸张手法的运用不无关系。

诗中有些夸张是凭数字表现的,有些属于感觉的夸大。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作者似乎一下子就把读者指引到波涛汹涌的黄河岸边,观赏水从天来,东流入海的壮观景象,读者在领略诗句内含的同时,也感受到其中的艺术魅力。

   3.用典。

诗人恰当地使用了曹植宴平台之典,用曹植来自况。

通过盲植的放旷来写自己,又把曹植的诗句,化为自己的诗句,用得恰当、自然、耐人寻味。

4.语言上,此诗句子主要是七言,杂以三言、十言,显得自由无束,奔放自然。

 

八、主旨探究

关于本诗的主旨有如下表述:

1.表达诗人蔑视权贵,尽吐郁积在胸的不平之气。

首先要看到“钟鼓”两句是一种特殊的艺术概括方式,是当时社会上形形色色的黑暗现象在诗人心灵中的折光反映。

这首诗大约作于安史之乱前四五年光景,当时唐玄宗耽于女色,先后将政事交给奸相李林甫和杨国忠,官场一片黑暗,豪门贵族只顾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念,社会腐败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诗人对此极为不满,所以才说“钟鼓馔玉不足贵”,实际上是对当权者和豪门贵族的否定;但他又无力改变这种状况,只能用消极的办法进行反抗,因而又写道:

“但愿长醉不复醒。

”这种概括方式,距《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借寻仙表现不事权贵的意志的写法颇为相似。

2.表达诗人对封建统治阶级埋没人才的揭露。

“古来圣贤”,至高至大莫若孔子、孟子,他们为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而奔走于各诸侯国之间,辛苦备至,可有谁听他们呢?

真是“寂寞”得很!

诗人看穿了这一点,对统治者不再抱有幻想,决心逃于酒乡,所以接着就说:

“唯有饮者留其名。

3.显示了诗人对未未充满无限的信心。

(天生我村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未。

4.流露出人生苦短,及时行乐之意。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这首诗也流露出诗人恩想上的矛盾:

一方面,他有用世的想法,深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另一方面,他又想用饮酒的办法使自已从怀才不遇的苦闷中解脱出来。

他崇拜曹植,赞扬他“斗洒十千恣欢谑”的做法,也证明了他这个恩想矛盾的存在。

李自的狂歌痛饮毕竟是一种消极行为,但这是他的傲世态度和豪放不羁的个性所使然,是无法改变的。

杜甫在结识他之初就看出了这一点,曾试图说服他,写道: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赠李白》)杜甫这个批评是正确的,但我们也不可忽视李白的饮酒诗中仍包含着积极的内客。

那么,如何看待李白狂歌痛饮的行为?

可作一番探讨。

 

练  习

1、文学常识填空。

李白(701一762),字太白,号        。

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天水县附近)。

乐府《行路难》、《梁甫叶》、          等,是抒发怀才下追的悲愤;《秋登宣城谢眺北楼》、《望庐山瀑布》等诗篇,以充满想象的神奇之笔描绘祖国的壮丽山河。

尽管李白有的诗歌也隐含着人生如梦、纵酒狂欢的颓丧情绪,但不满于社会和政治的黑暗、迫求身心自由和解放的昂扬向上的精神是他诗篇的主旋律。

 

2、字、词、句解释。

(1)钟鼓饯玉:

(2)径须沽取:

(3)何为:

(4)斗酒十千恣欢谑:

 

阅读《将进酒》,完成3~4题。

3、试分析这首诗作者在感情上的大起大落的特点。

 

 

 

4、试举例分析这首诗中夸张手法的运用。

 

 

 

5、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杨花”在旧体诗中常象征。

本诗首句通过各种意象,渲染出在季节的一种气氛。

 

(2)作者为什么要把“愁心”“寄予”“明月”?

 

 

6、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夜泊牛渚怀古

                                李白

               牛渚西江液,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注。

               余亦能高咏,斯人下可闻。

               明朝挂帆去,枫叶落纷纷。

   注:

谢将军:

东晋谢尚,宫镇西将烟。

镇守牛渚时曾于秋夜泛舟赏月,遇袁宏诵诗听后大为赞赏,邀袁过船长谈达旦,从此袁宏名声大振。

以前两联为例,谈谈“空”字是怎样把写景和抒情联系在一起的。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复杂情感?

 

 

《将进酒》参考答案

1.答案:

青莲居士《将进酒》《梦游天姥叶留别》

2.答案:

(1)形客宫贵豪华的生活。

钟鼓,鸣钟击鼓作乐。

馔玉,美好的恢食。

馔,吃喝。

玉,像玉一样美好。

(2)那就应当买了来。

径,即、就。

沽,买。

取,语助词,表示动作的进行。

(3)为什么。

(4)喝着名贵的酒,纵情地欢乐。

斗酒十千,一斗酒值十千钱,极言酒的名贵。

恣,放纵、无拘无束。

谑,玩笑。

3.答案:

这首诗中,诗人感情的发展变化极快,可分四个层次:

(1)开头四句写悲。

(分析:

略)

(2)“人生”以下六句写欢。

(分析:

略)

(3)“钟鼓”以下六句写债激之情。

(分析:

略)

(4)“主人”句至结尾写狂放之情。

(分析:

略)

4.答案:

夸张的运用是李自诗歌的重要特色之一。

例一:

“朝如青丝暮成雪”:

(分析:

略)

例二:

“会须一饮三百杯”:

(分析:

略)

例三:

“与尔同销万古愁”:

(分析:

略)

5.答案:

(1)离散、漂泊暮春哀伤、惆怅

   

(2)因为月照中天,千里可并,作者寄情于月,朋友见月如见作者。

6.答案:

第一联写诗人夜宿牛洁,江夜寂寥,天水一空,这种秋江空寂之景很自然地使字白想到谢尚对袁宏的提携。

第二联正面写怀古,一个‘空”字使作者知音难觅、怀才不遇之情和上联的空寂之景交融在一起。

这首诗既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大志难酬的孤蚀和寂寞,也表达了作者自信、旷达、洒脱、豪放之情。

 

第三单元因声求气 吟咏诗韵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古代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之一:

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2、综合鉴赏古代诗歌。

包含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特点、表达效果等。

教学重点:

  理解“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的内涵,掌握运用“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的理论分析鉴赏诗歌的方法。

教学方法:

  讲论结合,析品结合

课时安排:

5课时

[讲(概念理解)+读(概念读解)+析(作品分析)+论(作品讨论)+悟(融会贯通)]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的理论内涵。

  2、了解中国古典诗歌声律特点和诵读的要求。

通过对中国古典诗歌声律特点的把握,学习有感情地吟咏、诵读作品,在古典诗歌音乐美的熏陶中,深刻理解蕴涵的情感。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缺乏诵读的阅读,与作品的对话是沉闷陌生甚至不友好的。

诵读令作品所有的内容变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