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340822 上传时间:2022-11-30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456.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小学数学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小学数学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小学数学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小学数学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小学数学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数学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小学数学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青岛版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克和千克的认识》

学习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初步建立物体有轻有重的客观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对于“克和千克”已经有所了解,通过本节的学习,让学生进一步了解1克和1千克的质量概念,知道:

1千克=1000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过程与方法:

通过直观感觉,动手操作让学生逐步感知克和千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建立质量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通过从实际生活中引入质量单位的概念,让学生认识到质量单位与实际生活是紧密联系的,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掌握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概念。

掌握克和千克的换算关系:

1千克=1000克

教学难点:

建立克和千克的实际表象,并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在生活情境中探究

师:

(出示主题图)同学们都有去超市买东西的经历吗?

生:

有(PPT出示)

师:

昨天老师也去超市买了一些物品,看一看都有什么?

老师买了多少?

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

(抽生介绍)

师:

请同学们观察物品下面的数据,你发现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学生讨论后汇报)

生1:

有的后面带“克”,有的是“千克”。

生2:

比较轻的都用“克”作单位,比较重的用“千克”作单位。

师:

同学们说得非常好,表示物品有多重时,可以用克或千克作单位。

今天咱们就一起来研究表示物体质量轻重的单位:

克和千克。

【板书课题:

克和千克】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感受1克有多重

师:

现在请同学们拿出我们准备好的一枚2分的硬币,用手掂一掂,感觉一下。

说说你有什么感觉?

生:

很轻,非常轻,几乎感受不到它的存在。

师:

一枚2分的硬币质量大约是一克。

请同学们再掂一掂,感觉一下一克有多重。

生:

一克很轻

师:

一克真的很轻。

我们表示比较轻的物体的质量时一般用克作单位。

【板书:

克】克还可以用字母g表示。

师:

同学们在我们身边,你还知道哪些物品的质量大约是1克?

PPT出示两个曲别针约重1克,两粒胶囊药约重1克.

2、感受1千克有多重,知道1千克=1000克

师:

老师这里有2袋盐,请同学么掂一掂,感受一下,并说一说它们大约有多重呢?

生:

500克+500克=1000克

生:

1000克,也就是1000个1g

师:

这里的1000克我们也可以写成1千克。

所以1000克=1千克

【板书:

1千克=1000克】

师:

现在每个同学再掂一掂1千克的质量,感觉一下

师:

同学们已经感觉了,1千克重还是1克重呢?

(1千克)

师:

当咱们表示比较重的物品质量时,用千克作单位。

师回答。

【板书:

千克】千克还可以用kg表示

师:

每个小组都准备了一些物品,大家拿在手里掂一掂,再猜一猜,这个物体该用什么做单位呢?

小组里讨论一下,我要考大家的!

教师随便举起一个物品,学生回答。

(火腿肠、花生,方便面,砖)

师:

老师这里有一个苹果,你们说它有多重?

指明生答。

答案很多,看来同学们都有各自的测量方法,那我们怎么才能知道某种物品的准确质量呢?

指明生答。

引出秤。

3、认识常见的秤

师:

怎么才能知道某个物品的轻重呢?

可以用什么方法?

生:

用秤称。

师:

你见过秤吗?

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几种常用的秤,看看你认识其中的哪一个,把它的名字喊出来!

(课件逐个展示)

师:

你能用秤称出物品的轻重吗?

老师这里有一个盘秤,我们来一起学习一下,怎么读秤。

师:

(PPT出示盘秤表盘)你在表盘上看到了什么?

生:

数字、质量单位g

师:

指针指到多少,就表示是多少克。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请说出下面物品有多重?

(抽生试答,其余的先思考,再汇报)

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学生踊跃举手,抽生回答。

3、练一练(填空)师生共同协作。

4、他们的重量用什么来做单位,最合适?

PPT出示图片,学生举手回答。

5、在()填上合适的重量单位。

PPT出示图片,学生举手回答。

6、判断对错

教师读,学生判断后举手回答。

7、动脑筋

一斤棉花和一斤铁,哪个比较重?

学生讨论后回答。

8、我们学到了什么?

边读边填空。

9、姥姥收到了聪聪写来的一封信,信的内容为:

姥姥:

您好!

我已经8岁了,身体长得特别健壮,体重已达45克(45千克),每天早上能掉吃60千克(60克)的鸡蛋两个,250克的牛奶一袋,中午可以吃掉100千克(100克)的馒头3个,晚上吃的更多,和爸爸妈妈一起能把1克(1千克)的米饭吃光。

姥姥看完后,笑得直不起腰,为什么呢?

同学们能帮帮明明小朋友改改信吗?

学生读信,找出错误并改正过来。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师:

同学们这节课学的开心吗?

你学会了什么?

1、我们学习了质量单位有(克)和(千克)。

2、1千克=(1000)克,1千克又等于

(1)公斤,也等于我们平时所说的2斤。

3、称比较轻的物品的重量时,常用(克)做单位;称一般较重物品的重量时常用(千克)作单位。

4、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克和千克

1克1g

500克+500克=1000克=1千克=1kg

1千克=1公斤=

学情分析

“克和千克”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的内容,虽然学生在生活中对克和千克有一定的接触,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但是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

教材通过呈现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在超市购物,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以学生已有经验为基础,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事,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机。

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让学生亲身经历、感受、体验,将实际问题抽象成为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形成自己的知识技能,再运用到实际中去。

促进学生智能、情感的全面进步与发展。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效果分析  

 

学生在生活中都接触过质量问题,但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

为了让学生了解每一个单位的实际有多重,并能够在实际中应用,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让学生看一看、掂一掂、猜一猜、称一称等实践活动,以增加学生对“克”和“千克”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形成质量观念;很具体地感知了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

在整个新知识的教学中,学生应该始终怀着饱满的热情,积极地去探索、去体验,主动地建构知识。

“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 。

数学课首先要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创设的情境生活化后,还必须进行一番数学化的深加工,使生活情境具备清晰而生动的数学教学意义。

让每个同学猜一猜生活中1克的物体,虽然很难,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掂一掂”2分的硬币让学生知道克是很轻的质量单位,在往后的生活中学生可以把它作为一个参照物来比较。

通过再次猜一猜,学生猜的接近1克,这也说明学生有所感受。

猜一猜、称一称身边哪些物体的重量是1千克,感受1千克的真实重量,这些看似简单的生活现象,但学生对这些信息都有浓浓的感情色彩,这样的生活经验是学生熟悉而又特别感兴趣的,这样的情境能够让学生产生共鸣,容易激发探究的欲望,让活动化的数学学习有个坚实的基础,让课堂充满生机。

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

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教材呈现给我们是一个静态的知识,它所创设的情境有些离本地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

在备课时,教师要吃透教材的编写意图,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问题情境。

找准“知识的最近生长区”,诱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传统的教学中,知识形成的过程是由教师讲的。

教师的讲授代替了学生的操作与思维,学生无法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在本节课中,我充分地给学生提供了“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建构知识。

学生通过掂一掂、猜一猜、称一称的活动,形成了克和千克的表象认识,然后又充分地去掂量、去感受例举了生活中许多大约重1克、500克、1千克的物品。

通过大量的操作,学生由最初的表象“克很轻”、“1千克有点重”逐步发展到用称称物品、估测物品、认识物品的质量,这些生活中的数学不是由教师教的,而是孩子们自己体验到的,并形成了一定的技能,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学生们对“克和千克”的认识如果仅仅停留在“1个2分硬币重1克”、“两袋盐重1千克”的认识上,是远远不够的。

教学中,教师要发挥学生学习的潜能,调动多种感官积极参与,拓宽学生的体验空间。

在本节课中,学生掂了1克的硬币,10克、100克、200克、500克、以及1千克的重,还用猜一猜、估一估、掂一掂、看一看得到物体的质量。

在这堂课中,教师的角色转变了,不再是传统教学中的“教教材”,而是主动寻找教材中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有机联系的切入点。

使枯燥的数学问题变为活生生的生活现实,增强了学生对数学内容的亲切感。

在这堂课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凸现了,真正亲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

在自主学习、自主活动的乐趣中升华了对“克和千克”的理解。

学生学得主动、学得开心,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教无定法,教学是一种艺术。

我相信会有更多的方法与更易于学生学习的教学设计,我只是仅用自己所教案例进行分析。

在分析与执教的过程中我发现的不仅有教案缺陷,而更多的是教师本人更应该去注意的问题。

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引导者,是组织者,教师应该具备相应的组织才能去驾御课堂,从容应对。

语言是教师展示才能的最主要的形式,教师应该加以精练。

 

   

 

测量(计量、度量)产生于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需要,是人们对客观事物进行量化把握的手段和方法。

本单元是学生第一次系统全面地学习质量单位,虽然在实际生活中,学生对轻、重的概念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品的轻重,但不一定能进行量化比较。

而且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肉眼观察得到,只能靠身体的感觉感知。

因此,在课程实施中,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等活动,使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克与千克,建立1克与1千克的质量观念,培养学生的估量意识和能力。

一、借助学生熟悉的超市情境及日常事物,通过丰富的体验活动,认识质量单位克与千克及之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

1.借助生活中常见的实物,认识质量单位克与千克,通过掂一掂的活动,形成1克与1千克的直观感受,揭示克与千克的关系。

例如,在例1的教学中,借助一枚2分硬币、一包方便面、一根火腿肠等生活中常见、带有质量标示的物品,引出质量单位“克”及符号“g”,然后告诉学生1个2分硬币约重1克,接着让学生用手掂一掂2分硬币的质量,直观形成1克的质量观念。

2.借助测量质量工具,通过称一称、掂一掂的数学活动,进一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深化学生对克与千克关系的理解,学会简单的单位换算。

例如,在例2的教学中,在学生感受1千克实际大小的基础上,将1千克直观转化为2袋盐的质量,为学生形成1千克的质量观念提供形象具体的支柱。

3.通过实物练习,巩固学生对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及它们之间关系的认识,进一步掌握简单的单位换算,进一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

在课程实施中,要注重引导学生理解题意,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方法上的指导,要尊重学生的不同解决方法,要切实组织好学生的活动。

本单元教学的重点是建立起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这也是教学的难点。

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课程实施中,要注重从生活情境入手,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基础,为学生提供掂一掂、称一称、估一估等丰富的活动体验,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来帮助学生逐步建立起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

 

2.

 

3.

 

4.

 

5.

6.

 

7.

8.

 

《克和千克》教学反思

回顾反思《克和千克》的教学过程,感到以下几个教学环节取得较好教学效果。

   一、以学生已有经验为基础,在生活中感受数学。

   数学课程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是《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已有的生活经验(比轻重)出发以及课前布置到超市调查物品的净含量来揭示课题,学生感到很亲切,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通过多种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

   学生在生活中都接触过质量问题,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但是对质量单位还是缺乏认识。

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

教学中我采取了多种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千克的观念:

   1、通过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

如通过1个1克的2分硬币和2袋500克的盐,让学生掂一掂,感知1克和1千克有多重,并通过游戏抱一抱同桌同学,来感知比1千克重的物品。

   2、给学生提供实际测量物品的机会。

如说明“要知道物品的轻重,可以用秤称”,让学生说说你认识哪些秤,再通过课件演示介绍一些常用的秤及认识盘秤的使用方法。

      3、运用对比的方法建立知识间的联系。

如用手掂1千克的盐,一手掂1个1克重的2分硬币,这样通过比较,学生对这两个单位的实际“轻重”形成较鲜明的表象,也容易掌握单位间的关系。

   三、引导学生在体验中建构概念

   体验学习,就是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和实践性。

让学生主体参与教学的全过程,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

因此在教学中先让学生亲身感受物体都有轻、重,使学生对看不出、听不见的质量能够用手或身体的其他部位的感觉而感受到,体验并比较什么“重”,什么“轻”。

再想方设法使学生亲身感受“1千克”“1克”的实际重量,进而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让学生称出1千克的食盐、拿起1个2分硬币放在手上掂一掂,感受这1千克与1克放在手上的感觉;再联系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所有的这些实践活动,不仅使学生都能较为深刻地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并在学习知识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观察、想象、交流、实验等能力。

   四、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享受学习的乐趣

   新课程的新理念之一,就是要让学生的学习方式产生实质性的变化,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在教学中我们采用小组合作实践(如称一称)、合作验证(验证估测的结果)、合作交流(统一估测的意见)的方式,给学生创造了自主探索的课堂教学环境,学生们都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观察、猜想、操作、讨论、验证交流之中。

   认识到本节课存在的不足:

学生对“克”、“千克”的质量,体验还不够丰富,判断物品有几克、几千克,估测值与实际值误差较大,说明学生对“克”“千克”的观念的建立,还需要通过更为丰富的实践活动来促进,教学中,如果大胆让学生举例估测生活中常见物品的重量,教师再加以引导修正学生的估测误差,这样会取得更佳教学成效。

测量(计量、度量)产生于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需要,是人们对客观事物进行量化把握的手段和方法。

而对物体质量的把握离不开质量单位。

在实际生活中,学生对轻、重的概念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轻重,但不一定能进行量化比较。

  主题图呈现了学生熟悉的在超市购物称重的情境,由此引出质量单位,使学生在具体的现实情境中明确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或千克作单位。

从而理解质量单位在描述物品质量时的功能和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由于日常生活中通常将质量成为重量,因此,质量这个词对学生而言比较陌生。

为避免理解上的困难,教材尽量以日常生活的语言有多重替代质量,即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入手引出质量概念。

 例1认识质量单位克。

教材借助一枚2分硬币、一包方便面和一根火腿肠这些常见、带有质量标示的物品,使学生直观认识克的作用用来计量比较轻的物品。

同时,教材给出了表示克的符号g,让学生了解。

建立1克的质量观念,是用克进行测量的基础。

为此,教材借助1个2分硬币的质量,通过让学生动手掂一掂,实际感受1克有多重,也为学生后面进行估计作好准备。

 做一做让学生以1克为标准,估量物品的轻重。

以此使学生初步掌握估量的方法,以选定的标准去比较。

最后通过说出生活中比1克轻的物品,进一步巩固对1克的认识。

 例2认识质量单位千克。

与例1编排思路相同,同样借助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使学生直观地看到质量单位千克的作用计量比较重的物品的质量。

同时,教材给出了表示千克的符号kg,结合具体实物给出了净含量的含义,让学生了解。

由于克与千克的关系时单位制内的一种规定,不需要学生进行探索,教材直接呈现出来让学生了解。

之后,通过用学生熟悉的两袋盐,达到两个目的:

一是通过掂一掂帮助学生初步建立1千克的质量观念;二是深化学生对克与千克关系的理解。

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是认识质量单位克与千克,知道克与千克的关系,并进行简单的换算。

难点是在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的基础上,会以此为标准估量物体的质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小学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