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现代媒体总论》章节试题及答案卷一.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340416 上传时间:2022-11-29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40.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考《现代媒体总论》章节试题及答案卷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自考《现代媒体总论》章节试题及答案卷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自考《现代媒体总论》章节试题及答案卷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自考《现代媒体总论》章节试题及答案卷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自考《现代媒体总论》章节试题及答案卷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自考《现代媒体总论》章节试题及答案卷一.docx

《自考《现代媒体总论》章节试题及答案卷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考《现代媒体总论》章节试题及答案卷一.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自考《现代媒体总论》章节试题及答案卷一.docx

自考《现代媒体总论》章节试题及答案卷一

2020年自考《现代媒体总论》章节试题及答案(卷一)

  第一节杂志

  1、杂志:

也叫期刊,更多的时候与报纸合成报刊。

从世界范围来看,期刊梦声誉17世纪,长足发展于19世纪,繁荣于20世纪。

  2、杂志的传播特点:

可读性强;传播质量高;使用价值大。

  3、杂志的运行方式:

(1)杂志社内部的组织架构传统上分成四大部分:

编辑、广告经营、发行和生产。

在独立经营的情况下,发行人对杂志能不能赢利负最终责任。

(2)杂志的业务流程包括:

制定编辑方针,编辑方针有宏观、中观和微观之分;处理稿件;处理图片;形象设计。

(3)杂志挑选图片的注意事项包括:

图文相符;注意图片的构图和艺术表现力;选用图片要适合特定的用途。

(4)杂志的形象设计有三个要求:

一是要和杂志的定位以及内容相符合;二是形象设计还要尽量有特点;三是形象设计要充分考虑为读者着想。

  第二节电影

  4、电影发展简史:

电影以影片为具体产品形式,通常划分为纪录片、科教片、故事片、美术片四大片种。

其发展历程包括:

一是无声电影,电影自1895年12月18日诞生,这一天看做电影的诞生日。

二是有声电影。

三是彩色电影,1935年美国拍摄的《名利场》标志着世界上第一部彩色电影的出现。

四是数字电影,70年代末的《星球大战》标志世界电影开始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数字方式。

  5、电影媒介的传播特点:

画面传播,一看即懂;视听兼容,立体感受;形象生动,优美感人。

电影传播的缺点是:

不便重复,影响逻辑思维,易造成负面效果。

  第三节有线电视与卫星电视

  6、有线电视的定义、发展阶段及传播特点:

有线电视:

是经电缆或光缆组成的传输分配线路,将电视节目直接传送给用户接收的一种区域性电视方式。

有线电视的兴起和发展,大体上经历了四个阶段:

天线有线电视阶段、电缆电视阶段、光纤双向传播有线电视阶段和卫星有线电视联网有线电视。

有线电视的传播特点:

节目容量大,便于分众化传播的实现;节目质量高;具有双向传播的可能;可提供多种服务;可成为普通公众上网的工具之一。

  7、卫星电视的发展和管理办法:

1984年,国产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东方红二号”的发射成功,揭开了我国利用卫星传送广播电视节目的序幕。

1986年,新疆卫视上星揭开了我国省级台通过卫星传输的序幕。

1992年起,我国开始利用卫星传送对外电视节目。

  8、卫星电视节目带来的问题主要有:

最直接、最明显的问题是本国传播业如何与外来电视相适应;卫星电视的跨国传播问题;卫星电视的出现使得信息单向传播问题更趋严重和明显;卫星电视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同样不可忽视。

  第四节数字广播与交互电视

  9、模拟技术:

是将信息在制作、传递、存储以及接收各环节,以电信号的形式出现,表现为对声波、光波等物理信号的模拟和传输。

  10、广播经历了由调幅广播到调频广播、从数字音频广播再到数字多媒体广播的发展。

数辽广播成为21世纪广播发展的方向性技术。

  11、数字音频广播:

数字音频广播20世纪90年代首先出现在欧洲,1995年,英国广播公司率先使用数字音频广播方式进行播出。

其优势在于:

数字音频广播的音质纯正,杂音少,抗干扰能力强;频率容量大;可以提供新闻、广播节目表、交通路况、股市信息等附加信息;具有资料存储功能。

1996年12月16日,在广东佛山广播电视中心进行了国内首次数字音频广播试播。

  12、数字多媒体广播:

数字多媒体广播将数字化的音频信号以各种数据业务信号在数字状态下进行编码、调制、发送、传递和接收的技术。

数字多媒体广播可以提供的增值服务包括:

PAD(声音伴随数据)业务,播出广播节目的同时显示动态标识;NPD(非声音伴随数据)业务,播出广播节目的同时显示随时更新的其他新闻、天气预报、广告等滚动字幕;公共信息业务,包括电子地图、实时交通信息、金融信息、期货等;移动电视,播出实时电视节目。

  13、数字广播对广播事业的积极影响:

一是打破当前单一声音广播的业务播式,为受众提供多媒体信息;二是电台可以在节目播出过程中灵活调整不同频率的传输码率,根据节目内容的差异设定不同的音质效果;三是使广播电台的有偿服务成为可能;四是电台记者、编辑在节目采制过程中可以调动多媒体手段。

  14、数字电视的定义及优势:

数字电视是指电视节目的采集、制作、编辑、播出、传输、接受的全过程全部采用数字编码与数字传输技术的新一代电视。

其特点和优势有:

清晰度高、音频效果好、扰干扰能力强;频道数量将成数倍增加,传送更多的频道和节目;可开展多功能业务。

  15、交互电视的定义及基本特征:

交互电视是家庭电视与交互式技术的融合,它使观众能以新的方式观看和利用电视节目内容。

作为数字时代新型的电视表现形式,交互电视有基于网络和电视机顶盒两种形式。

交互电视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一是增强型电视,观众可以与节目互动或交互式服务,观众可以看到自己希望的节目,并且提供个人银行等服务项目;二是个性化电视,增加了观众的选择权。

交互电视的应用主要有:

电子节目单;增加电视;VOD和PPV功能;电视商务;交互节目;直销/广告。

  第五节网络广播与图文电视

  16、网络广播的定义及特点:

网络广播主要是指以国际互联网为传播介质提供音频服务的广播,既是网络传播多媒体形态的重要体现,也是广播电视媒体网上发展的重要体现。

网络广播具有如下特点:

“异步”性;“窄播”化;“互动”性。

  17、网络广播的优势:

可以横跨地域的限制,即使听众在国外,也一样能收听国内的节目。

广播虽是即时性产品,但国际互联网上的丰富的资料库却可以储存许多节目资料,即使听众忘了收听或是错过了精彩节目,也可以在网上重复收听。

  18、网络广播有直播和点播两种主要播放形式。

网上广播电台的节目播出在声音的处理上大体是两种形态:

一是在线广播,二是录播。

制约网络广播发展的主要因素:

互联网的传输带宽和用户市场。

尚未形成稳定的受众群体也是目前困扰网络广播的主要原因之一。

  19、图文电视:

是指利用电视信号场消隐期间的时域空隙,附加播送代表文字、图形的数码,观众用接收附加器解码后可在屏幕上收看的一种技术。

图文电视最早出现于英国。

  第六节收集信息传播

  20、“第五媒体”:

随着手机功能的扩展,已由最初单一的双向语音通信工具,变成人们随时随地获取、传递各类信息的接收和发送工具,手机的个人化传媒工具的特性越来越明显。

手机短信息还为新闻传播带来新途径,即被人们称为“第五媒体”。

  第一节受众与媒体的关系

  1、受众的概念及主要特点:

受众是一个集合概念,最直观地体现为作为大众传播媒介信息接受者的社会人群。

受众按其规律可以分成三个不同的层次:

一是最大规模的受众;二是对特定传媒或特定的信息内容保持定期接触的人;三是接受了媒介影响的人,即是有效受众。

受众的主要特点是:

规模的巨大性;分散性和异质性;匿名性;流动性;无组织性;同质性。

  2、大众媒介对受众影响的两种观点:

一种是“基于乐观主义期待”的肯定态度;另一种是“怀疑主义”的忧虑态度。

早期的乐观主义者认为,舆论是民主政治的基础。

  3、“电视人”理论和“容器人”理论。

“电视人”理论认为,伴随着电视的普及而诞生和成长的一代人,在封闭的缺乏现实社会互动的环境中成长,使得他们的大多数中养成了孤独、内向、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社会责任感较弱。

“容器人”观点认为,在大众传播特别是以电视为主的媒介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日本人的内心世界类似一种罐状的容器,这个容器是孤立封闭的,保持一定距离成为人际关系的最佳选择。

“电视人”和“容器人”是建立在对现代人的一种社会病理现象——媒介依存症的批评的基础上的。

媒介依存症的几个特点:

满足与与媒介接触而不能自拔;价值行为和选择必须从媒介中寻找依据;孤独、自闭的社会性格等。

  第二节几种主要的受众观

  4、作为社会群体成员的受众观:

其内容包括“政治既有倾向假说”和“选择性接触假说”。

“政治既有倾向假说”:

由拉扎斯菲尔德提出。

人们的决定并不取决于一时的政治宣传和大众传播,而是基本上取决于他们迄今为止所持的政治倾向。

“选择性接触假说”:

人们愿意选择那些与自己的既有立场和态度一致或接近的内容加以接触,而对与此对立或冲突的内容有一种回避的倾向。

  5、作为媒介市场的受众观:

内容包括把受众看做是市场或消费者的观点。

其认识是:

大众传播是一种经营组织,必须把自己的信息产品或服务以商品交换的形式在市场上销售出去;必须能够满足消费者的各种需求;各传媒机构之间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关系,而竞争的对象是消费者。

“受众即市场”的观点,反映了传播媒介活动的某些特性,如经营性、商品性和竞争性。

“受众即市场”的观点的局限性有:

这种观点容易把传播媒介与受众的关系固定为卖方和买方的关系;这种观点容易把“商品销售量”——收视率或发行量作为传播媒介成功与否的惟一标准,而把公益性和社会效益标准放在次要位置上;把受众视为市场的观点只能是传媒一方的观点,而不是从受众的立场出发解决问题。

在受众看来,他们并不是单纯的消费者,而且还是社会公共事务的参与者,是拥有传播权利的主体。

  6、作为权利主体的受众观:

受众的基本权利包括:

传播权;知晓权;传媒接近权。

传媒接近权的核心内容是要求传媒必须向受众开放,其影响涉及:

反论权;意见广告;多频道有线电视领域。

  7、使用满足理论下的受众观:

卡兹将媒介接触行为概括为一个“社会因素+心理因素→媒介期待→媒介接触→需要满足”的因果连锁过程,提出了“使用满足”模式。

“使用满足”模式的基本含义是:

(1)人们接触传媒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他们的特定需求;

(2)实际接触行为的发生需要有两个条件:

其一是媒介接触的可能性;二是媒介印象。

(3)根据媒介印象,人们选择既定的媒介或内容开始具体的接触行为。

(4)接触行为的结果可能有两种,即需求得到满足或没有得到满足。

(5)无论满足与否,这一结果将影响到以后的媒介接触行为。

“使用满足”理论的局限性是:

过于强调个人和心理的因素,行为主义和功能主义色彩过于浓重;它脱离传媒内容的生产和提供过程,单纯地考察受众的媒介接触行为,因而不能全面揭示受众与传媒的社会关系;它指出了受众的某种能动性,但这种能动性是有限的,不能反映受众作为社会实践的主体,有着传播需求和传播权利的主体所具有的能动性。

  第三节大众媒体的受众分析

  8、报刊读者的社会特征:

年龄上以中青年人群为主;性别上男性读者稍高于女性读者;城市人群读报发生率较高;报纸读者学历构成较高;职业构成以白领阶层为主;报纸读者规模较大。

读者读报动机有的属于经常性的动机,有的属于临时性动机。

  9、广播听众的主要特点:

广播听众年龄低,文化程度高;广播伴随收听行为明显,收听时间不断增加;广播受众收听习惯稳定;广播听众不“躲避”广告,遇到广告较少换台。

广播受众的收听动机包括:

竞争心理需求;获得新知的需求;自我评价需求。

  10、电视观众的主要特征:

观众的广泛性;电视观众更少受文化程度、年龄和性别的制约;电视观众一般以家庭为单位进行收看;电视观众在不知不觉中得到陶冶,受到教益;儿童与电视已结成亲密的“伙伴”关系。

电视观众的动机:

主人的心理;强烈的参与心理;渴求信息和知识的心理;消遣娱乐心理;选择性心理。

  11、观众对电视使用特点的基本类型:

心绪转换效用;人际关系效用;自我确认效用;环境监测效用。

  12、网民的主要特征分析:

性别比例趋向平衡;网民的年龄分布趋于平衡;未婚者与已婚者比例平衡;网民的文化程度出现变化,网络趋于大众化;网民的经济收入出现变化,互联网越来越趋于大众化;网民职业与行业分布的比例趋向平衡。

  13、网民普遍使用网络的心理:

好奇心理;求真心理;亲和心理;参与性心理;务实心理;虚拟环境下的匿名心理;从众心理。

  第一节媒介规范理论

  1、经典媒介规范理论:

极权主义理论;自由主义理论;社会责任理论;前苏联社会主义媒介理论;民主参与的媒介规范;发展中国家的媒介理论。

  2、极权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

极权主义理论的最大特点是主张媒介必须一切以权力的意志为转移,一切为统治者服务。

极权主义的媒介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

报刊必须对当权者负责;报刊必须绝对服从于权力或权威;政府有权对出版物进行事先检查;对当权者或者当局制度的批判属于犯罪行为,要给予严厉的法律制裁。

  3、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

包括媒介的自由主义理论、社会责任理论和民主参与理论。

(1)自由主义媒介规范理论。

其核心反映了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的观点,即认为报刊应该是“观点的自由市场”。

自由主义理论的主要原理原则包括:

任何人都拥有出版自由而不必经过政府当局的特别许可;除人身攻击外,报刊有权批评政府和官吏;新闻出版不应该接受第三者的事先检查;在涉及观点、意见和信念问题上,真理和“谬误”的传播必须同样得到保证。

英国诗人弥尔顿出版的《论出版自由》为自由主义媒介规范理论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工业。

(2)社会责任理论。

美国“新闻自由委员会”在20世纪40年代提出了社会责任理论,它强调大众传播媒介对社会和公众应该承担一点责任和义务。

现代社会责任理论包括以下原则:

大众传播具有很强的公众性;媒介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播应该符合真实性、正确性、客观性、公众性等专业标准;媒介必须在现存法律和制度的范围内进行自我约束;受众有权要求媒介从事高品味的传播活动。

(3)民主参与理论。

民主参与理论要求大众传播媒介向一般民众开放,允许民众个人和群体自主参与。

其主要观点有:

任何民众个人和弱小社会群体都拥有知情权;媒介应主要为受众而存在;社会各群体、组织、社区都应该拥有自己的媒介;民主参与理论的核心价值是多元性、小规模性、双向互动性、传播关系的横向性或平等性。

  4、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

社会主义传播制度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要传播制度之一。

社会主义媒介规范理论的形成经历了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两个时期。

  5、前苏联社会主义媒介规范理论:

传播媒介和传播资源是国家的公有财产;传播媒介必须为工人阶段服务;媒介必须按照马列主义原理、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和价值体系来传播信息;在服务于社会总体目标的同时,媒介应该满足广大群众的愿望与需求;国家有权监督和管理出版物,取缔反社会的传播内容。

  6、我国的社会主义传播制度和规范:

(1)我国的新闻传播事业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

(2)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事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事业,必须坚持党性原则。

(3)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事业执行报道新闻、传递信息、引导舆论、提供娱乐等多方面的社会职能。

报道新闻、传递信息是新闻传播事业的基本职能。

(4)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具有重要的经济功能。

  7、发展中国家的传播制度和媒介规范理论:

大众传播活动必须与国家政府保持同一轨道;媒介的自由应伴随着相应的责任,这种自由必须在经济优先的原则和满足社会需求的原则下接受一定限制;在传播内容上,要优先传播本国文化;在新闻和信息的交流合作领域,应优先发展与地理、政治和文化比较接近的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合作关系;在事关国家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利害问题上,国家有权对传播媒介进行检查、干预、限制。

  8、媒介内部规范理论——“把关人”理论:

“把关人”理论是由卢因提出的。

对新闻的选择和加工发生重要的影响:

时间跨度;强度或阔限价值;明晰性;文化接近性;预期性;出乎预料性;连续性;组合性;社会文化价值。

传播进行取舍选择的标准是根据三个基本前提进行的:

一是附加性前提;二是补偿性前提;三是排除性前提。

新闻价值或新闻要素所体现的,主要是新闻选择中的业务标准和市场标准。

“把关”过程及其结果,在总体上是传媒组织的立场和方针的体现。

 第二节媒介行政管理与法律规范

  9、报纸期刊的管理:

报纸的创办和登记,审批制是报刊管理的基本制度;内部资料性出版物,不能收取任何费用;报纸必须有主办单位和主管单位,这是我国新闻事业的一项独特制度;对报纸的日常监督管理,包括对报纸方向宗旨的管理,规定报纸不得改变既定的宗旨;禁止非法出版。

  10、广播电视管理:

目前规范广播电视活动最高位阶的主要法律文件是国务院公布的行政法规《广播电视管理条例》。

我国广播电视管理体制的特点:

中央和地方的双重领导管理;广播电视行政管理部门同广播电台、电视台是上下级的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也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广播电视行政管理部门不仅从事行政管理,而且具有多种领导功能。

  11、互联网媒体的管理:

涉及互联网新闻传播的行政管理规范包括:

适用于现行法律;许可条件和程序,新闻传播业实行审批制,互联网新闻传播业务也有严格的准入条件和审批程序;服务提供者对违法内容的责任。

首先,服务提供者对自己制作、复制、发布、传播违法有害的内容,当然必须承担法律责任;其次,服务提供者如果发现其网站传输的信息明显属于违法有害内容,应立即停止传输、保存有关记录,并向国家有关机关报告;第三,服务提供者链接其他网站的内容应符合法规规定,如链接境外新闻网站必须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批准,提供链接淫秽站点服务按传播淫秽物品论处。

  12、我国新闻法规的三个层次:

宪法;法律;行政法规。

  13、新闻政策与新闻法规的差异性:

功能不同;制定程度不同;作用机制不同;稳定程度不同。

  第三节新闻媒体职业道德规范

  14、新闻职业道德规范:

是指新闻媒介及新闻工作者在新闻传播活动中所遵循的一些经过长期实践,约定俗成的职业行为准则。

  15、新闻事业的职业道德原则:

新闻职业道德原则是指新闻媒介及新闻工作者在新闻传播活动中所应遵循的道德法则和道德标准。

它体现的是新闻工作的政治方向和行为准则。

(1)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是我国新闻工作的根本宗旨。

其内涵体现在:

首先,新闻工作者要在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之间发挥好桥梁和纽带作用;新闻工作者要及时、全面地向人民群众提供参与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生活以及了解世界所需要的各种新闻和信息;三是新闻工作者要全面地反映人民群众的劳动生活;四是新闻工作者要坚决支持一切符合人民利益的正常思想和行为;五是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报道形式进行新闻传播和思想宣传。

(2)坚持真理,实事求是。

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是要一切从实际出发,以客观实际和群众的现实需要作为新闻报道的基础和依据。

这既是对新闻工作者的政治和业务要求,也是对新闻工作者的思想和道德要求。

要做到:

首先,要做到尊重事实;其次,要做到服从真理;第三,要做到不唯上,不唯书,重在唯实。

(3)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是党对新闻事业的一贯要求,也是我国新闻事业的优良传统。

它既是一项政治原则,也是一项道德原则。

  16、新闻工作者应加强的道德修养:

清正廉洁,遵纪守法;忠于职守,勤奋敬业;尊重群众,尊重同行;团结协作,公平竞争。

  17、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的必要性:

新闻职业道德建设是一个伴随着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事业的推进而不断推进的事业。

经过20多年的努力,我国的新闻职业道德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是,也要看到,我国新闻职业道德建设还存在着不少问题。

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特别是在新闻传播引入市场因素、实行市场运作之后,不规范的市场秩序和社会上的不正之风对新闻传播产生了强大的冲击力;加之自身放松要求,致使一些新闻单位和新闻工作者频频出现违反新闻职业道德的现象,群众对此不满,新闻机构和新闻工作者的社会形象也因此受到了很大影响。

当前,影响媒体和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行为的“五大害”是:

虚假新闻、有偿新闻、侵权新闻、低俗新闻、虚假广告。

当前,需要运用新闻道德评价体系,加强新闻道德建设。

新闻道德评价是指人们针对新闻媒介及新闻工作者职业行为的优劣所作出的判断和评议的活动。

新闻道德评价是对新闻媒介及新闻工作者实行社会监督和行业自律的有效形式和手段。

新闻职业道德评价的形式有:

受众调查;新闻评议会;内部自查、自评。

  第一节对大众传播效果的认识过程

  1、两种效果观:

效果指的是人的行为产生的有效结果。

微观效果:

由于早期的传播研究对象主要是有意图的传播,所以最初的“效果”指的是带有说服动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传者身上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

宏观效果:

从宏观上把握大众传播的效果,一般泛义地指传播活动尤其是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的活动对受传者和社会产生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的总体,不管这些影响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直接的还是间接的、显在的还是潜在的。

说服效果主要是微观效果,而信息扩散和大众传播对民意的影响则属于宏观效果。

  2、大众传播效果研究开始出现在美国,它的兴起有三个因素的影响:

一是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二是社会环境的变化;三是社会科学研究工具的进步。

  3、“魔弹论”:

一种观点认为,大众传播的效果威力巨大,大众传播可以无条件地改变大众态度和行为,被许多人称为“魔弹论”。

  4、传播流研究:

这些研究均把大众传播的信息看成是一道由大众传播媒介,经过人际网络和个人的层层过滤最终到达受众的信息流。

  5、有效效果论:

克拉帕提出了大众传播效果的“五项一般定理”,其核心观点认为,大众传播并不是产生效果的充分和必要原因,要受到诸多中介因素的影响;如果产生效果,那是众多因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大众传播最大的效果不是改变,而是强化受众原有的态度。

该观点称为“有效效果理论”。

  6、耶鲁项目:

传播流研究主要采取抽样调查方法,得出了大众传播效果有限的结论。

大众传播虽然在传递事实性信息方面具有一定的效果,但是在态度和意见方面的效果却不明显。

  7、说服研究及使用与满足理论:

传播流研究采取抽样调查方法,得出了大众传播效果有限的结论。

霍夫兰研究发现,大众传播虽然在传递事实性信息方面具有一定的效果,但在态度和意见方面的效果却不明显。

不是大众传播在影响受众,而是受众为了满足自己的某种需求在使用大众传播,这类观点称为使用与满足理论。

  第二节大众传播的短期说服效果

  8、耶鲁计划:

(说服研究的理论模型)以霍夫兰为代表的美国心理学家提出的理论框架是一个学习模型——其实质是一个刺激——反应模型。

霍夫兰认为,在新态度的学习过程中,有三个变量十分重要:

注意、理解和接受。

耶鲁项目把说服传播研究分成了三个部分:

传播者;传播内容;受众。

  9、研究者们认为,传播者在受众心目中的形象将对传播效果产生很大的影响。

传播者身上与说服相关的特征分为两个方面:

(说服研究的特点)一是权威性;二是信赖性。

权威的专业知识和诚实可信的人格是传播活动取得良好效果的必要条件。

  10、“休眠效果”:

对于低可信度信源来说,似乎信息本身的影响暂时休眠,等到一段时间后才苏醒。

所以,低可信度信源的传播效果随着时间逐渐回升的现象又称为“休眠效果”。

信源可信性主要影响受众对所传播结论的接受动机。

  11、“恐惧诉求”:

关于说服性传播的内容效果研究分成两个领域:

激发性诉求;说服性论据的组织。

激发性诉求主要研究了恐惧诉求,研究发现,恐惧诉求能增加人们对传播者所建议采取的行为的服从程度。

在说服中,轻度的恐惧诉求是最有效的。

说明性论据的组织研究了论据的组织,主要涉及以下两个典型问题:

是否应该明示结论;是否正反两方面的论据都提示给对象。

研究发现,智力水平越高,两面提示的效果越明显;智力水平越低,一面提示的效果越明显。

  12、一面说理和两面说理:

一面说理是只提供支持传播者观点的材料;两面说理是至少介绍一些反面观点。

  13、群体归属对说服的影响:

总的来说,两面提示与一面提示都有效果,但是后来的研究发现,接受两面提示的群体在接受反面意见的宣传后,不太容易改变看法,相反,只接受一面提示的群体在接受反面意见的宣传后,容易发生动摇。

研究者将两面提示不容易手反面意见影响这一现象称为“免疫效果”,两面提示中的反面意见像是给受传者打了疫苗,使其预先对反面宣传具有了某种抵抗力。

  14、受众的研究内容:

一是受众的智力水平对说明效果的影响;二是群体归属的影响;三是受众个性因素对可说服性的影响;四是对象是否主动参与;五是传播效果的持久性。

霍夫兰认为,可说服性由两个基本因素决定,智力水平和“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