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媒体总论复习.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981868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7.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媒体总论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现代媒体总论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现代媒体总论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现代媒体总论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现代媒体总论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现代媒体总论复习.docx

《现代媒体总论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媒体总论复习.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现代媒体总论复习.docx

现代媒体总论复习

2011年自考现代媒体总论复习资料

第一章

1.媒介的概念及构成要素:

介于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的,用以承传、延伸、扩大特定信息的符号的物质实体。

构成媒体的基本要素有3个:

物质实体、符号和信息。

媒介是人的精神信息的载体,物质实体是传播媒介得以存在的首要因素,即是构成传播媒介的前提条件。

传播信息是传播媒介的基本功能和唯一使命。

2.传播媒介的基本性能:

实体性;中介性;承载性;还原性;扩散性。

3.媒体的基本类别:

书写媒体;印刷媒体;电子媒体;互动媒体。

印刷媒体的诞生离不开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

互动媒体指的是以电脑与互联网产生后形成的,具有强交互动,能够及时交流,也可异时反馈的新型媒体。

互动媒体的两个显着特点是:

高度综合;充分交互。

4.媒介的基本功能:

(1)个体功能。

(2)(3)组织功能。

包括告知功能、表达功能、解释功能和指导功能。

指导功能存在于一切传播活动之中。

社会功能。

包括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教育功能、文化功能。

5.传播媒介的基本流程:

从采制传播内容开始,以播发传播内容产品结束。

流程中有两个重要因素,即稳定的信息来源和大致稳定的传播对象。

媒体与传播对象产生双向互动的关系。

6.媒介生态:

20世纪60年代加拿大媒介理论家麦克卢汉最早提出了“媒介生态”一词。

波兹曼是首位将媒介生态命名为媒介研究中一块正式学术领域的学者。

完整的媒介生态系统包括媒介因素和环境因素。

媒介生态系统的基本构成要素是媒介系统、社会系统和人群以及这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

7.媒介环境:

是指大众传播机构在运作管理中所呈现出来的一种整体气氛,是由大众传播活动全体参与者的行为方式聚合后形成的一种习惯模式。

  媒介演进与人类社会

第一节口语产生前的传播媒介与语言传播

1、口语产生前古代人类使用的传播媒介:

最早的书写信息传播媒介,是发现于15000千年前左右绘制的洞穴壁画。

2、语言产生的三种理论:

汪汪理论(模仿说);呸呸理论(情景说);嘿呵理论(劳动说)。

3、口语媒介是我们使用频率最多,也是最有效的媒介。

4、文字的产生:

我国现存最早的文字是商代刻在龟甲和牛骨上的甲骨文。

5、手抄新闻媒体:

《罗马公报》是报纸的雏形。

中国在唐开元年存在的邸报是世界上最早的报纸。

在14、15世纪意大利出现的手抄新闻成为现代报纸的前身。

6、早期文字媒介普及所要解决的两个问题:

提高书写效率和降低纸张成本。

第二节从印刷媒体到电子媒介

7、中国是印刷书籍的发源地,唐明时刻印的《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的最早的印刷书籍。

8、印刷书籍的特点:

是传播一个社会最重要思想的媒介;信息具有较高的权威性;是保存信息最便利和最持久的途径;书籍内容越来越大众化;书籍与其他媒介之间的交叉使用成为普遍现象引起关注;书籍传播具有个人化特征,内容越来越化分化,重视个人的体验。

9、早期报纸的先驱是信件而不是书籍,关注的是传送与国际贸易和商业有关的时事新闻。

最早的现代报刊出现于17世纪的德国。

10、在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四大传统媒体中,杂志是最具有多元化特点的媒介。

11、电影发明与三个重要的技术发展密切相关:

一是放映术的发明,二是如何使人产生连续动作的幻觉,三是摄影术的发明。

12、唱片产生的特点:

多种录音和传播技术并存;受控制程度低;高度国际化;青年受众成为主体;市场细分化。

13、德国开办了世界上第一个电视节目。

1936年,英国广播公司(BBC)开始提供世界上最早的定期电视服务。

14、第一台大规模电子数字计算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产生于宾夕法尼亚大学。

第三节互动媒体

15、互动媒体的传播特点:

(1)传播过程的双向性增强。

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大众媒介的传播模式是以中心向边缘扩散式的单向模式为主,反馈不及时。

而互联网、手机等互动媒体则以点对点的传播作为特点,互动迅速,可以满足不同用户的个性化需求。

(2)多媒体化。

(3)媒介功能融合。

多媒体带来了各种媒体间界线的模糊化,新媒体可以成为旧媒体内容的载体,媒体之间的融合趋势越来越明显。

(4)媒体资源丰富化。

(5)信息传播的全球化增强,管制程度降低。

第四节媒介演进的规律

16、媒介形态变化的定义及其六原则:

媒介形态变化即传播媒介的转换,通常是由于社会的需要、竞争和政治压力及社会和技术革新间复杂的相互作用促成的。

媒介形态变化遵循6条原则:

共同演化与共同生存的原则;形态变化原则;增殖原则;生存法则;机遇和需要法则;延时使用。

17、媒介形态变化中的四要素:

一是技术;二是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情况;三是人类的某种活动、功能或需要;四是人,尤其是形成集团、阶级或势力的人。

18、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

媒介形态的变化会对社会产生重大影响,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英尼斯和麦克卢汉是持此观点的学者。

麦克卢汉出版了着名的《理解媒介:

人的延伸》,他认为,任何媒介都是人的延伸。

他提出“媒介即信息”,重要的不是信息内容,而是运载信息的媒介形式。

第二章报纸

  第一节报纸简史及其传播特点

报纸是与广播电视媒体并行于世、具有相当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印刷媒体,是一种既古老又现代的传播媒体。

1、国外报纸发展简史:

《罗马公报》被称为“历史上的第一份官方的报纸”。

世界近代报纸最早出现在地中海地区。

“手抄新闻”成为近代报纸的雏形。

(与第一章节中的稍有出入)每周定期报纸的出现标志着近代报纸的诞生。

最早的定期报纸产生于德国。

1609年,德意志地区出现两种周报《报道或新闻报》和《报道》。

《新到新闻》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张日报。

世界上第一家成功的廉价报纸是1883年由本杰明·戴在美国纽约创办的《太阳报》。

19世纪80年代的美国斯克里普斯报团,是世界上第一个报团。

2、近代报纸发展的六个阶段:

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政论报纸;资产阶级革命后的政党报纸;工业革命与廉价报纸;无产阶级报纸产生与发展;过渡时期的报业;现代报业。

3、中国报纸发展简史:

中国古代报纸通称邸报,邸报是我国封建王朝发布的官报。

在明、清两代具有重要影响的报刊是京报。

1873年创刊于汉口的《昭文新报》是国人自办的第一个近代报刊。

王韬1874年在香港创办的《循环日报》是早期国人所办报刊中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一份,是我国最早的政论报纸。

1925年6月4日,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第一个日报《热血日报》在五卅运动中创办。

3、世界报业的格局类型:

资本主义报业、社会主义报业和发展中国家报业。

4、报纸的传播特点:

(1)报纸是强视觉平面媒体。

(2)非线性媒介给予读者较强的阅读自由度。

报纸的传播方式与广播电视的最大区别在于报纸是非线性传播。

(3)报纸的可保存性强。

(4)长于深度传播信息。

5、报纸的传播劣势:

时效性相对较差;读者范围的局限性较强;感染力相对较弱。

第二节报纸的运行方式

6、实行编采分离的报社,常见的做法是实施责编制,建立“分管总编—责任编辑—记者、编辑”三级业务管理与指挥体制。

7、报纸的四种基本业务内容:

(1)采访。

新闻采访有着较强的时效限制。

采访采用的方式具体有:

面访、座谈会、现场观察、参加会议、蹲点、查阅资料、通过电话或网络采访等。

记者采访前要做好充分准备:

一是要有良好的心理准备;二是要建立个人新闻网络渠道;三是采访前要有调查以及提问的准备,包括查阅所有能得到的相关资料、访问有关人士及拟出详细的采访提纲,列出所有想问的问题。

(2)写作。

西方报纸上的新闻文体在传统上笼统地分为消息和特稿两种。

中国报纸上的新闻通常分为三类,即消息、通讯和特稿。

在新闻写作结构中,最为人们熟知的是“倒金字塔结构”。

“华尔街日报体”则是最为常见的一种“非倒金字塔结构”。

(3)编辑。

编辑职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统筹决策、整体把关、产品“再创作”。

编辑的决策分两个层次,一是战略决策,一般由总编辑承担;二是战术决策,战术决策必须根据编辑方针制定。

编辑承担的工作主要有:

一是制定编辑方针;二是策划报道;三是组织处理稿件;四是将稿件落实到版面上。

(4)评论。

新闻评论是针对新近发生的重要事实,在新闻媒体上发表的具有明确倾向性的论说性文体。

报纸评论的主要作用有:

评论是报纸的旗帜,它决定着报纸的政治面貌;大众传媒的一项社会功能就是作为全社会的“论坛”而存在,这种社会功能的实现,也主要依靠评论这种形式。

目前我国报纸上的评论可分为五类:

社论;本报评论员文章;短评,是评论中的“轻武器”、“短兵器”;编者按;署名评论。

第三节报纸印刷与发行

8、报纸印刷的质量要求:

易读性;真实性;美观性。

我国报纸印刷技术实现了从热排铅印到冷排胶印的改造。

9、报纸发行,是指报纸流向读者的过程及活动。

它通过一定的渠道和方式完成报纸由传播者向读者的流通,以使报纸实现其价值和功能。

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报刊发行采取的是“邮发合一”的发行模式。

后一些报刊尝试自办发行。

也有媒体采用“委托发行”。

第三章广播

第一节我国广播的发展与现状

1、我国广播的发展历程:

1922年,美国人奥斯邦在上海创办了中国境内第一座广播电台,呼号是ECO;1924年8月交通部公布了《装用广播无线电接收机暂行规则》这是我国历史上有关无线电广播的第一个法令;1926年,中国人自办的广播电台——哈尔滨广播电台开始播音,创办人是刘瀚;中国自办的第一批广播电台是官方电台,在哈尔滨广播电台开播后,又出现了天津电台和北京电台;1927年,上海新新公司开办了中国第一座民办广播电台;1928年,国民党创办了中央广播电台,呼号是XKM,发展为当时亚洲最大的电台;1940年,延安新华广播电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前身)试验广播,标志着人民广播事业的开始。

2、广电总局把2003年确立为“广播发展年”,广播专业化朝着细分受众市场、确立目标听众、强化频道定位的方向不断深入。

目前我国广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一是专业化程度不高,造成专业频道同质化、千台一面的问题;二是各专业频率各自为战,造成各种资源浪费;三是广播电台开放性不足,缺乏竞合发展意识。

第二节广播的传播方式和传播特点

3、传播符号是指能感知并揭示意义的现象形式,即能还原成“意思”的传播要素。

声音符号根据其性质的不同分为语言、音乐、音响。

其中语言是信息的主要载体,是广播表情达意的最主要手段。

4、广播语言的“三性”和“三化”:

“三性”——准确性、鲜明性、生动性;“三化”——规范化、通俗化、口语化。

5、广播的传播特点:

(1)从传播符号上比较,广播的优势是:

比报纸多了声音,电视少了画面。

广播声情并茂,感染力极强。

且传播迅速快捷,播出费用低。

其劣势是声音稍纵即逝,传播价值被最小化。

无法传递丰富的视觉信息。

(2)从传播范围和传播空间上比较,广播的优势是:

比报纸多了覆盖,比网络少了空间。

广播收听方便,不受听众文化程度的限制,比其他媒体更适合于大众传播。

劣势是声音版面容量有限,容易造成听众流失。

(3)从传播内容上比较,广播比电视多了想象,比报纸少了深度。

广播的声音符号具有很强的塑造形象的功能,可以充分激发听众的想象力。

(4)从传播形式上比较,广播比网络多了真实,少了选择。

6、美国传播学家施拉姆对受众选择大众传播媒介做出的公式是:

选择概率=报偿程度/费力程度。

即报偿的保证与选择概率成正比,费力的程度与选择概率成反比。

第三节广播媒体的运行方式

7、广播媒体的运营机制:

(1)商业型广播电台。

商业型广播电台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上,完全由个人独资或集股,或由私营企业兴办。

这是以赢利为目的的传播体制,以广告收益为主要经济来源。

这一模式最早建立在美国。

(2)国有型广播电台。

广播事业属于国家或全民所有,其事业、运营经费部分或全部由国家拨款,国家对广电事业实行全面控制。

这是以社会效益而不是以经济效益为目的的传播体制。

中国即是此种类型。

(3)公共事业型广播电台。

公共型广播事业是一种为社会所有的独立的公共事业,它们一般与政府有一定关系,但是并不隶属于政府机构,不受政府控制。

8、节目制作是广播电视节目传播的第一个环节,从节目制作整体而言,包括前期的定位、选题、策划以及采录、编辑、播出等等;从节目的生产流程看,节目制作包括前期和后期两个阶段。

9、广播采访主要是声音的采集,声音的采集可以分为现场录音和演播室录音两种。

录音主要分成三个步骤:

试音、正式录音和节目制作。

10、广播编辑系统根据流程和记录方式可以分为线性编辑系统和非线性编辑系统,前者基于模拟技术,后者基于数字技术。

目前广播电台大多同时使用这两种编辑方式。

线性编辑是传统的编辑方式,整个制作过程是一个线性播放、录制的过程。

非线性编辑是使用数字存储对数字音频进行编辑的后期制作。

11、广播节目的播出方式及节目来源有三种:

直播,包括演播室直播和现场直播两种;录播;转播。

12、卫星广播;是在卫星上装设一定功率的转发器,把从地面送来的声音或电视广播信号收转后向预定地区播送的方式。

13、节目是广播电视传播内容的是主要的软载体,节目位于形式的最高层次。

节目下面包括栏目、体裁、样式等。

第四节广播节目系统

14、广播节目系统的类别:

节目系统是由广播电台或电视台中的一套节目或几套节目按照一定的标准组成的整体,是各个节目相互结合、相互协调、组合优化形成的一个节目运行系统。

广播节目系统常见的划分方式是:

(1)按时间关系,划分为顺时性系统、历时性系统、共时性系统。

(2)按节目表现形态,划分为:

一般型、综合型、专题型、对象型。

(3)按节目内容性质,划分为:

新闻类、社教类、文艺类、服务类。

(4)按结构形式,划分为:

个体节目、板块节目。

15、广播节目系统的构建步骤:

广播节目系统的构建要综合考虑社会需要和媒介条件这两个方面的因素。

其步骤是:

(1)定位,构建节目系统首先要从定位开始,由频道定位到栏目定位再到节目定位。

频道定位包括4个具体要素——定位性质、定位区域、定位对象、定位内容。

(2)策划。

(3)整合协调。

(4)选择形象节目代言人。

一个节目的形象代言人就是节目主持人。

(5)节目推广。

16、广播节目系统的构建原则:

一是坚持以新闻广播节目为中心的原则;二是坚持节目本位原则;三是有利于开发拓展黄金时段的原则;四是坚持节目系统开放性原则。

第四章电视

第一节电视及其发展历史

1、1925年,英国人约翰·洛吉·贝尔德成功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台电视台雏形,被誉为“电视之父”。

1952年,英国广播公司开始了电视的正式播出,产生了世界上公认的第一座电视台。

1954年,美国采用NTSC制,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播出彩色电视的国家。

1963年,德国发明PAL制式,这种制式被中国、新加坡、英国、意大利等国及地区采用。

世界上第一个播出整套卫星直播电视节目的是日本的NHK。

2、电视在中国发展的四个阶段:

(1)起步发展阶段(1958—1966年)。

1958年,中国第一座电视台——北京电视台试播,这是中央电视台的前身。

上海电视台和哈尔滨电视台是我国的第二座和第三座电视台。

(2)受挫停滞阶段(1966—1976年)。

1972年,我国做出使用PAL制作为彩色电视暂行标准的规定。

(3)复苏发展阶段(1977—1992年)。

1978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正式改名为中央电视台。

1978年1月1日《新闻联播》正式开播。

沈力成为我国第一个电视节目主持人。

(4)全面发展阶段(1993年至今)。

第二节电视的传播特点

3、电视媒体的功能特性(媒介特性):

诉诸直观感觉;提供大众娱乐;参与政治生活;发挥经济作用;创造视听文化。

4、电视传播符号的种类及作用:

电视是集图像、声音、文字等符号为一体的传播工具。

电视传播符号主要有图像符号、声音符号、文字符号,图像符号是电视表现的第一位语言。

画面与声音是电视符号的两个基本要素。

各种符号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互补的,从而拓展和深化信息传播的容量和空间,用适当的信息量实现最佳传播效果。

5、电视传播的优势及劣势:

电视传播相对于报纸和广播,其主要优势有:

表现力强,最具现场感;纪实性强,带来真实感;交流性强,激发参与感。

迄今为止,电视是所有大众传播媒介中最具有人际交流色彩的媒介。

其传播劣势主要有:

电视是线性传播,自身传播方式具有局限性,使其内容转瞬即逝,不易保存;电视的直观性太强使想象空间小,思考余地不大;电视负面作用更加深刻、直接。

第三节电视体制与机构

6、电视体制的三种类型:

电视体制是一国电视事业赖以建立和组成的所有制形式和结构方式。

电视体制有三种:

(1)私营商业制。

私营商业制是以广播电视业的私人占有和商业化经营为基本特征,以公司方式运作,经济上靠市场驱动,主要是提供娱乐节目和煽情新闻来吸引受众,美国以及拉美各国和菲律宾就是此种电视类型。

(2)公共服务制。

公共服务制以英国、德国为代表,尤其以英国的BBC为楷模。

公共服务制介于完全的商业化和完全的政府控制之间,按照公共事业进行组织,属于半官方机构。

它在追求商业利益的同时更加强调媒介权力需要监督和制约,媒介应该对社会和公众负责。

其节目注重公共事务性和文化教育性。

(3)公有国营制。

公有国营制主要在社会主义国家和许多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存在,即广播电视事业由国家所有,由政府部门经营,强调广播电视是民主国家的宣传工具。

节目内容偏重于政治宣传、思想教育。

7、电视台的主要部门有:

节目部,节目部一般由编导、编辑、记者等人员组成;新闻部,一般下设采访组、编辑组、制作组、播音组等;社会教育部;文艺部;广告经济部;制作部;办公室;总编室;人事部门。

8、电视台专业人员设置:

制片人,制片人具体可分为执行制片人、制片人、现场制片人等;导演;电视节目主持人;摄像师;节目制作技术人员。

其中,电视节目制作的技术人员主要有——技术指导、音响工程师、音乐编辑、灯光设计师、美术设计师、舞台监督。

第四节电视节目与制作

9、电视节目的分类:

节目是电视传播内容的播出形式,按照内容、功能来分,可以分为新闻类、文艺类、服务类、教育知识类等;按照节目形态分,分为一般型、专题型、对象型;按照播出方式,可以分为现场直播和演播室录播。

一般而言,电视节目按照其内容功能,主分以下四种:

(1)电视新闻节目。

电视新闻主要有三类:

消息类新闻节目、专题类新闻节目、评论性新闻节目。

(2)电视文艺类节目。

主要包括电视文学节目、电视戏剧节目、电视艺术片、电视综合文艺节目。

(3)电视社教类节目。

按教育形式分为:

教学节目和讲座、专栏性节目。

(4)电视服务类节目。

10、电视节目的三种制作形式:

ENG—电子新闻采集方式;EFP—电子现场(或外景)制作方式;ESP—电子演奏室(或内景)制作方式。

ENG的制作方式是电视节目基本制作方式,普遍应用于新闻、专题、文艺、电视剧等节目制作中。

11、电视节目制作流程:

(1)前期准备阶段。

主要任务是确定选题、拟定稿本、制作计划,并进行布置和排演。

选题是一个节目的灵魂和核心。

(2)拍摄阶段。

不同类型的节目,对拍摄有不同的要求。

新闻性节目要求拍到最真实、最原生态的画面;纪录片拍摄中应尽量避免摄像机对事件的干预;电视剧的拍摄则应注重对场面的艺术化处理,使画面更富有戏剧性。

(3)后期制作阶段。

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进行画面编辑、声音混配、各种特技合成、上字幕和节目的审定。

第五章网络媒体

第一节国际互联网的发展及现状

1、Internet:

是国际计算机互联网的英文名称,是目前世界上最大、最流行的计算机网络,也是影响最大的一种全球性、开放的信息资源网。

它通过专门的通信界面和规程,使不同类型的计算机之间组成庞大的计算机网络体系,其上存放着大量的信息,供世界各地的网络用户查询和使用。

最初的Internet雏形是一个内部网络,是成立于1969年的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算机局的ARPANet通常称为ARPA网)(当CSNet创建之际,网络新闻的概念被提出并创立。

2、中国互联网的引入和发展:

Internet在中国是由学术网络发展而来的,1990年,钱天白教授注册登记了我国的顶级域名CN。

1994年,中国科技网NCFC首次开通可以全功能访问国际互联网的专线,标志着我国正式进入国际互联网。

1996年1月,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CHINANET建成并正式开通,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的诞生标志着中国的Internet用户已由科技教育界转向全民。

第二节网络媒体及其发展历程

3、网络媒体的界定:

网络媒体又称“新媒体”、“数字媒体”、“第四媒体”,它是将国际互联网作为信息传播平台,以电脑、电视机以及移动电视等作为终端,传播以文字、声音、图像等多媒体形式的数字化新闻信息的传播工具。

1987年,美国硅谷的《圣向塞信使报》首先将报纸内容搬上了国际互联网,开网上大众传播之先河(世界上第一份电子报纸)。

1998年5年,联合国新闻委员会年会上正式提出“第四媒体”的概念,指继报刊、广播和电视后出现的因特网和正在兴建的信息高速公路。

4、万维网站:

万维是WWW的中文译名,也被称为全球信息网,是一种全球网络信息服务系统。

从新闻传播角度看,在互联网上最具影响力的万维网站主要有三类:

一是传统新闻媒体网站,即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台、通讯社所建立的网站;二是没有传统新闻媒体为“母体”的以发布新闻为主的网站,包括网络报刊、网络广播电视台、网络通讯社等;三是如雅虎、新浪、搜狐等门户网站或综合性网站的新闻频道。

5、1972年,一位美国公司的职员雷·汤姆森发明了电子邮件。

电子邮件是自电话发明以来最方便快捷、无远弗届的工具。

6、互联网电子公告:

广义的互联网电子公告指互联网上以电子公告牌、电子白板、电子论坛、网络新闻组、网络聊天室、留言版等交互形式为上网用户提供信息发布条件的功能。

狭义的互联网电子公告则专指电子公布牌。

人们在电子公告牌系统中很容易形成对某一问题的集中讨论,故又被称为“计算机讨论小组。

7、新闻组的7大类:

与计算机有关的主题;与科学研究有关的主题;与娱乐有着的主题;与社会文化有关的问题;网络新闻系统本身;杂类,即比较离奇的话题;与各种讨论性话题有关的主题。

8、约翰·帕维里克的对网上新闻传播内容三个阶段的划分:

一是拷贝借鉴阶段,通常将母报内容搬上网络版;二是用户化阶段,力求在信息内容和形态上办出特色;三是网络原创阶段,融入网络的多种服务功能,有实力的网站则向门户网站迈进。

9、国内传统媒体上网基本形成三种模式:

电子版、网络版、综合性网站。

就整体而言,我国网上媒体正逐渐由拷贝借鉴阶段向用户化阶段过渡。

第三节网络媒体的传播特点

10、网络基本逻辑拓朴结构可分为:

总线型、树型、环型、星型、网状和混合型。

传统媒体是中央控制式网络结构,其中,报刊和无线广播电视都是星型的传播拓朴结构,有线电视是树型的传播拓朴结构。

网络媒介是环型分布式的传播拓式结构。

星形结构的信息传播网络有如下特点:

中心节点是传播网络中信息的惟一来源;信息是单向流动的;信息是批量复制的;网络内各终端节点之间是孤立的;终端节点只与中心节点发生关系,网络易于扩展。

树型结构的信息传播网络有如下特点:

根部节点是传播网络中信息的惟一来源;信息是单向流动的;信息通过放大器和分支器批量复制;网络内各终端节点之间是孤立的;通过放大器与分支器,从任意节点可以生成新的树枝,网络易于扩展。

11、网络媒体的传播优势及劣势:

新兴的网络媒体几乎同时具备了报纸、广播、电视三种大众传播媒介的优势:

可以组织深度报道;图像、图表、声音和视频可以使报道生动形象;信息随时更新;不受版面、时段与频率的限制,可以发布无限量的信息;易于保存,更可提供全文检索。

网络媒体的不利因素:

传播主体须具有一定的电脑操作技能;连接网络的成本高,且接收不太方便;容量有限,音频、特别是视频新闻还远不能达到电视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