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滕州市第一中最新高二月考地理试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340241 上传时间:2022-11-29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1.0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滕州市第一中最新高二月考地理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山东省滕州市第一中最新高二月考地理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山东省滕州市第一中最新高二月考地理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山东省滕州市第一中最新高二月考地理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山东省滕州市第一中最新高二月考地理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省滕州市第一中最新高二月考地理试题.docx

《山东省滕州市第一中最新高二月考地理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滕州市第一中最新高二月考地理试题.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东省滕州市第一中最新高二月考地理试题.docx

山东省滕州市第一中最新高二月考地理试题

山东省滕州市第一中【最新】高二10月月考地理试题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下图中D地此时是【最新】12月21日的正午时刻,此时一艘轮船从A地出发,航行6天后到达B地,然后又继续航行10天,到达目的地C地(32°N)。

据图完成下面小题。

1.轮船出发时,与A地处在同一天的日期范围约占全球的比例

A.等于1/2B.大于1/2C.小于1/2D.全球同在一天

2.轮船到达C地时,该地的时间为

A.【最新】1月6日16时B.【最新】1月5日8时

C.【最新】1月5日16时D.【最新】1月6日8时

当太阳位于地平线下,且高度角在地平线下18°以内时,天空依然会有不同程度的光亮,这种现象发生在午夜与日出之间时称为曙光,而发生在日落至午夜之间时则称为暮光。

漠河(53°N)某日太阳视运动示意图。

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3.该日最接近()

A.春分B.夏至C.秋分D.冬至

4.此日,该地暮光的持续时间为()

A.3小时B.3小时16分C.3小时32分D.4小时

某同学对居住地每天的日出时间进行了一段时间的持续观测与记录,绘成下图。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5.a~b期间,该地的昼夜长短及其变化趋势是

A.昼长夜短,且昼渐长夜渐短

B.昼长夜短,且昼渐短夜渐长

C.昼短夜长,且昼渐长夜渐短

D.昼短夜长,且昼渐短夜渐长

6.该地一年中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约为

A.1小时40分钟B.2小时20分钟

C.3小时20分钟D.4小时40分钟

下图表示一年中某段时间,全球①②③④四个地点昼长的变化规律,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7.假如地点④位于北半球,图中M点代表的是:

A.春分日B.夏至日C.秋分日D.冬至日

8.假如地点②位于北半球,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的排列顺序,正好纬度从高到低

B.地点①可能位于80ºN

C.图示期间地点③的正午太阳高度先减小后增大

D.地点④在一年之中,有极昼极夜现象

武汉某建筑采用大玻璃幕墙的设计方案。

为达到最佳遮阳和采光效果,设计师把该地二分二至日正午太阳高度、建筑物玻璃幕墙高度和屋檐外延长度巧妙结合起来,如图3所示。

这种设计既可以增加建筑物的美观性,也可以极大地减小玻璃幕墙的日射负荷,显出很好的节能性。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9.一年内,正午室内太阳直接照射面积由最小到最大的变化过程中,该地()

A.昼长逐渐增加B.正午太阳高度不断降低

C.月均温不断降低D.月均降水量不断减少

10.为达到最佳遮阳和采光效果,随纬度的变化需调节玻璃幕墙高度和屋檐外延长度。

若玻璃幕墙高度不变,在我国北方地区,随着纬度升高,屋檐外延长度应()

A.变长B.变短

C.先变长,后变短D.先变短,后变长

【最新】某日,家住北京的李先生在中央电视台大楼东偏南方向的位置,拍摄到太阳“钻进”央视大楼悬挑空间的照片。

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11.李先生拍摄的时间是( )

A.冬季的上午B.冬季的下午C.夏季的上午D.夏季的下午

12.若不考虑天气状况,20天后的X日,李先生将会再次拍摄到同样的景观(在相同的条件下)。

则X日可能接近( )

A.6月12日B.1月2日C.7月2日D.12月12日

读某日甲、乙、丙、丁四地的昼夜长短示意图,回答下面小题。

13.图中有且只有一地位于北半球,该地是(  )

A.甲地B.乙地

C.丙地D.丁地

14.图中四地按地球自转线速度大小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甲>乙>丙>丁

B.乙>丁>甲>丙

C.甲>丙>丁>乙

D.丙>甲>乙>丁

下图示意某日两地太阳高度变化,甲地位于30°N。

读图,回答以下各题。

15.该日太阳直射纬度为

A.0°B.10°SC.10°ND.20°N

16.乙地纬度为

A.20°SB.20°NC.40°SD.40°N

17.若未来一周内,R点高度逐渐降低,则

A.S点高度降低B.Q点向右移动C.T点向左移动D.Q、T间距增大

【最新】某日山梨县山中湖村(如左下图)湖畔惊现“钻石富士”的奇景(如下图),太阳落至富士山山顶,如钻石般闪耀,美景持续约1分钟。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8.摄影爱好者观赏到这一美妙瞬间,可能是在当地时间的(  )

A.6:

30B.12:

30C.16:

30D.18:

30

19.若想在图中甲湖处欣赏到类似“钻石富士”美景,需要的条件是

A.夏天万里无云的早晨B.冬天万里无云的早晨

C.冬天多云多雨的早晨D.夏天万里无云的傍晚

下图为“甲、乙两地10~12月正午太阳高度折线图”。

读图完成以下小题。

20.有关甲、乙两地位置的描述,图示时期正确的是()

A.甲地位于北半球温带B.乙地位于南半球温带C.甲地位于南半球热带D.乙地位于北半球热带

21.图示时期()

A.甲地正午太阳高度不断减小B.两地正午太阳高度之差先减后增C.两地白昼长度差值先增后减D.乙地白昼时长先缩短后延长

下图为海南省海口市(20°N,110°E)某楼盘平面图,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22.下面关于甲、乙、丙、丁四种户型,某客户选房的观点合理的是()

A.宜选甲,采光好B.宜选乙,采光好

C.不宜选丙,夏季暴晒D.不宜选丁,夏季暴晒

23.“小暑晒霉正当时”。

小暑时节(7月7日或8日)是自然界入伏的开始,热天就真正到来了。

夏季闷热潮湿给霉菌造成了良好的滋生环境,家里物品易发霉。

小暑时节雨水少了,这时候,搬出家里的衣被等物品,放在阳光下暴晒,紫外线就会把其上的霉菌杀死,从而起到防病保健作用。

甲、乙、丙、丁四种户型的阳台“小暑晒霉”效果最好的是(北京时间)()

A.甲阳台12︰40B.乙阳台15︰00

C.丙阳台12︰40D.丁阳台11︰20

24.“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24节气大约15天一节气,用于指导农业耕种。

【最新】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品录,世界遗产再添“中国符号”。

周朝时期周公曾在河南登封县“垒土为圭,立木为表,测日影,定四时”,可通过观测一年中每天正午投在地上的影子长度变化来测量24节气,其观测结果正确的是()

A.一年中冬至日杆影最短B.春分日杆影与杆高相等C.每个节气影长跨度相等D.杆影变长期间当地昼渐短

下图为某地区地质剖面图,其中C为沉积物,B、F、G为沉积岩,A、D为不同时期的岩浆岩,E为变质岩。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25.图中各类岩石形成的顺序由早到晚正确的是( )

A.A→D→G→B→FB.B→E→D→A→F

C.G→F→B→D→AD.G→B→A→E→D

2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③处有可能找到化石

B.如果在这里修一条东西走向的地下隧道,应选择在F层施工

C.如果该地区有石油,则应该在①地向下打井开采

D.假设C层为沙质沉积物,则该地区可能常年盛行南风

下图示意浙江兰溪某喀斯特溶洞断面。

该溶洞具有明显的分层结构,在不同高度分布着三层水平溶洞,水平溶洞存在规模差异。

据此完成下题。

27.目前空间规模持续扩大最显著的是()

A.①B.②C.③D.④

28.该地下河水量最大的时期为()

A.①形成时期B.②形成时期C.③形成时期D.④形成时期

夷平作用是外力作用于起伏的地表,使其削高填洼逐渐变为平面的作用。

夷平面是指各种夷平作用形成的陆地平面,包括准平原、山麓平原、风化剥蚀平原和高寒夷平作用形成的平原等。

下图为天山某山脉四级夷平面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9.图中最古老的夷平面是()

A.IB.IIC.IIID.IV

30.推测该山脉所在区域的地壳经历了()

A.持续抬升B.持续下降C.间歇性抬升D.间歇性下降

某科考队沿图中虚线所示线路对某大型褶皱区进行地质考察,其依次记录的7个观测点信息如下表所示,(岩层a—b—c—d由老到新)。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31.图中甲处是很好的

A.储水构造B.储油构造C.铁矿带D.储气构造

32.沿图中虚线方向作地质剖面图,下列最符合乙处地貌特点的是

A.

B.

C.

D.

陷落柱是岩层中岩溶空洞塌陷,上部地层下沉形成的堆积体。

煤炭采掘时遇到陷落柱,可能遭遇矿难事故,并给煤炭生产造成很大困难。

下图示意某煤层底面在地下的分布与起伏状况。

据此完成以下小题。

33.与图中陷落柱成因有关的表述是()

A.背斜顶部多裂隙B.向斜槽部易积水C.煤层结构较松软D.煤炭采空致塌陷

34.在采掘工作面接近陷落柱时,下列现象属于前兆特征的是()

A.周围岩层逐渐致密B.周围小断层逐渐增多C.涌出水量逐渐减少D.煤层顶板压力减小

花岗岩是一种致密、坚硬、无孔隙、流纹及层理结构的岩石,其裸露区常形成独特的“石蛋”地貌。

下图所示“石蛋”体形巨大,表面光滑,无明显棱角。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5.形成“石蛋”的岩石类型是图中的()

A.aB.bC.cD.d

36.与“石蛋”地貌形成密切相关的是()

①岩浆活动②变质作用③地壳运动④搬运堆积⑤风化侵蚀

A.①②③B.①③⑤C.②③④D.③④⑤

大瓦山位于我国四川省,横断山东侧,为世界第二大桌状山。

桌状山常发育在近于水平或倾斜平缓的软硬相间的岩层分布区,受流水的强烈侵蚀切割,顶部覆有坚硬的岩层时,就会形成顶平坡陡的桌状山。

大瓦山是地形倒置的向斜山,山体分两层:

下部是构成山体基底的石灰岩,上部是层层堆叠的玄武岩。

完成下面小题。

37.大瓦山桌状地貌的形成过程可能是

A.沉积作用——板块挤压——褶皱断层——岩浆喷出活动——断块抬升

B.板块挤压——岩浆侵入活动——地壳抬升——周边岩层被侵蚀、搬运

C.板块挤压——褶皱断层——地壳下陷——沉积作用——地壳抬升

D.褶皱断层——岩浆喷出活动——断块下沉——外力沉积形成石灰岩

38.假若玄武岩层和石灰岩层的上下位置颠倒一下,呈现的地貌最可能是

A.桌状山B.丹霞地貌C.雅丹地貌D.喀斯特地貌

浏阳菊花石最早发现于湖南浏阳河上游大溪河中,具有层理构造。

下图为大溪河某菊花石矿区出露地层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9.从成因上看,浏阳菊花石为(  )

A.变质岩B.沉积岩C.侵入岩D.喷出岩

40.与沿XY线相符的剖面图是(  )

A.

B.

C.

D.

二、综合题

41.左图为某日地球光照图,EDF是晨昏线,其中ED表示晨线。

右图为某地太阳能热水器安装图。

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1)此时正值北半球的____(节气),该日太阳直射点的经度是____。

(2)该日A地的夜长为____小时,B地昼长为____小时;此时与北京处在同一天的范围约占全球的____。

(3)图中C、D、E三地自转线速度由大到小的排序是____;该日后一周内C地的昼夜长短及变化情况分别是____、____。

(4)如果在30°N一楼顶上安装如右图的太阳能热水器,则该日集热板与楼顶的夹角α应是____;若黄赤交角变成20°,则夹角α全年的调整幅度会变____。

42.读图,回答问题。

地质构造是地壳运动引起的岩层变形与变位,下面“某地区地质构造剖面示意图”。

(1)图中石灰岩岩层的年龄比含煤地层的年龄________,判断理由是________。

(2)A处岩层向上拱起,但地形为向下凹陷的山谷,其成因是________。

(3)图例所示的四种岩层中,不可能找到古生物化石的是________,其原因是________。

(4)图示地区计划建造一个大型工程,该工程在选址时,必须避开A,B,C三地中的________地,原因是________。

43.读“我国北方某山区地形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沿A—E线进行地质调查时,发现岩层的形成年代是A、E两处最晚,其次是B、D两处,C处最早,由此判断该处的褶曲类型为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

(2)试解释该处褶曲与凉水河河谷两者间的成因关系。

(3)丙村所在的地形部位是________,凉水河的流向是________。

(4)图中虚线是当地规划在三个村庄之间修建公路的设计路线,请比较乙村-甲村、乙村-丙村两条路线的不同特点及这样修建的原因。

参考答案

1.A

2.C

【分析】

1.图示时刻,180°经线为12时,0°经线为0时,0时经线与国际日界线相对,全球两个日期各占一半,据此分析选A。

2.C地位于120°W经线上,C地时间的计算步骤如下:

轮船到达B地时,用时6天,又因向东跨越了日界线,日期应减一天,故到达B地时的时间为【最新】12月26日12时;C地在B地以东,相差4个时区,故此时C地时间为【最新】12月26日16时,期间轮船由B航行到C用时10天,故到达C地时的时间为【最新】1月5日16时,据此分析选C。

3.B

4.C

【分析】

3.根据图示可知,当地正午太阳高度角是60°,根据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H=90`-纬差(纬差是指某地的地理纬度与当日直射点所在纬度之间的差值)可得出,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为23°,最接近夏至日,故选B。

4.正午时间和午夜时间差是12小时,根据图示可知正午时间是11:

52,午夜时间是23:

52,根据材料符合暮光的是日落至午夜,太阳高度在地平线下14°,(<18°)所以计算出时间为3小时32分。

排除ABD,故选C。

5.C

6.D

【分析】

5.a位置时,该地日出时间在一年中最迟,假设该地位于北半球,此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为北半球冬至日;b位置时,位于日出时间最迟与日出时间最早中间,为北半球春分日。

a~b期间,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并向赤道移动,该地的昼夜长短及其变化趋势是昼短夜长,且昼渐长夜渐短。

故选C。

6.读图,该地日出最晚约7:

40,最早约5:

20。

根据日出时间计算昼长,即用正午12点时间减去日出时间再乘以2倍,就是昼长时间。

可以算出,白昼最短是8小时40分,最长是13时20分,所以昼夜长短变化幅度是4小时40分,D对。

A、B、C错

7.D

8.C

【分析】

7.题干显示④在北半球,且过昼夜均分这个时间后白昼变短,到M位置时为最短,可知图中最左侧应该是秋分,M为冬至。

故D正确。

8.由第一小题可知,图示时间为从秋分到冬至,然后向春分靠近,太阳直射点从赤道移至南回归线后再向北移;③位于赤道,因此③地的正午太阳高度先减小、后增大,故C正确。

图中四个地点中,③全年昼夜等长,应在赤道上,纬度最低,故A错误。

①出现极昼的时间很短,应该在极圈附近,故B错误。

④地从图中可以看出不存在极昼、极夜现象,故D错误。

9.B

10.A

【详解】

1.图中显示,一年内正午室内太阳直接照射面积由最小到最大的变化过程,即当地正午太阳高度由最大变到最小的过程。

武汉市位于北回归线以北地区,该地正午太阳高度由最大值变为最小值,即时间由夏至日到冬至日的过程。

在此期间,直射点向南移动,武汉市昼长逐渐减小,A错误;在此期间,直射点向南移动,武汉离直射点纬线渐远,两者纬度差渐大,正午太阳高度不断降低,B正确;武汉7月平均气温最高,从夏至日至冬至日,即从6月至12月,月均温先升高后降低,C错误;武汉6~7月降水最多,因此从6月~12月,月均降水量呈波动减少趋势,D错误。

故选B。

2.屋檐主要是夏季起到遮阳效果。

在我国北方地区,随着纬度升高,夏季正午太阳高度越低,若玻璃幕墙高度不变,图中显示,正午太阳高度越小,阳光透过玻璃照进房间的面积越大,要使屋檐外延能挡住进入房间的光线,应加长屋檐外延长度,A符合题意,排除B、C、D。

故选A。

【点睛】

正午太阳高度季节变化:

直射点向观测点靠近,正午太阳高度增加,反之降低。

夏至日(6.22),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最大值,南半球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达到最小值。

冬至日(12.22),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最大值,北半球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达到最小值。

11.D

12.C

【分析】

11.日出、日落方位判断:

当太阳直射北半球时,东北方向日出,西北方向日落,当太阳直射南半球时,东南方向日出,西南方向日落,当太阳直射赤道时,正东方向日出,正西方向日落,家住北京的李先生在中央电视台大楼东偏南方向的位置,拍摄到太阳“钻进”央视大楼悬挑空间,说明此时太阳从西北方向照射过来,对于北京而言,夏季,太阳东北升、西北落,冬季,太阳东南升、西南落,因此,此时为北京夏季的下午,故D正确,ABC错。

故选D。

12.对于一个地区而言,其昼长关于二至日对称,即某地昼长相等的两天的日期应是距夏至日(冬至日)的时间间隔相等,且关于二至日对称的日期,日出日落的时刻相同,若20天后的X日,李先生将会再次拍摄到同样的景观,说明两次拍摄的时间距离6月22日的时间均为10天,太阳直射点直射在北半球的同一条纬线上,因此第一次拍摄的时间最可能是6月12日,而第二次拍摄的时间是7月2日左右,故C正确。

故选C。

13.B

14.C

【分析】

考查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13.

图中四地只有甲地昼夜等长,因此该日非二分日,甲地位于赤道上,乙地昼长夜短,丙、丁昼短夜长,因此丙丁位于同一半球,乙与丙丁不在同一半球。

题干要求只有一地位于北半球,故乙地位于北半球,B正确。

故选B。

14.

由上题分析可知,图中甲位于赤道上,纬度最低。

丙、丁昼短夜长,乙出现极昼现象,因此乙地纬度最高。

纬度越高线速度越小,结合选项可知,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点睛】

15.C

16.A

17.D

【分析】

15.根据图示及材料,甲地位于30°N,正午太阳高度为70°、且昼长大于12小时,应为甲地的夏半年,据此结合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可知,正午太阳高度=90°-30°+X=70°,据此推知X=10°N,据此选C。

16.根据图示信息,乙地的正午太阳高度为60°且昼长小于12小时,应为乙地的冬半年,结合上题结论可知,此时太阳直射点为10°N,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据此乙地应位于南半球,结合正午太阳高度=90°-乙地纬度-10°=60°,据此计算得出乙地纬度为20°S,选A。

17.若未来一周内R点高度逐渐降低则说明太阳直射点从10°N向南移动,则甲地的正午太阳高度会降低,昼长变短,乙地则正午太阳高度会增大,昼长变长,因此,S点高度增加;Q点向左移动、T点向右移动;Q、T间距增大,据此分析选D。

18.C

19.B

【分析】

该题考查一天中太阳方位的变化。

18.根据左图信息得知富士山位于山中湖村的西南方向,摄影爱好者观赏到太阳落至富士山山顶即看到太阳位于西南方向,时间在当地12:

00到18:

00之间,并且接近日落,太阳高度角小,不是12:

30,故C正确,选C。

19.图中甲湖处欣赏到类似“钻石富士”美景,看到的是太阳位于东南方位,在夏天,早晨太阳东北方向升起,到达东南方位时已经是上午,太阳高度也较大,看不到此景观,A错误;冬天的早晨甲湖可看到太阳从东南方位升起,可以看到类似“钻石富士”美景,同时需要万里无云的晴天天气,B正确,C错误;夏天的傍晚,甲地太阳从西北方向日落,不能看到类似“钻石富士”美景,D错误。

故选B。

【点睛】

北回归线到北极圈的地区一天中太阳方位随当地地方时的变化是,6:

00以前,东北方向;6:

00到12:

00,东南方向;12:

00到18:

00,西南方向;18:

00以后,西北方向。

20.A

21.C

【分析】

20.

据题干知,该图为10-12月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图,该日期为太阳直射半球且向南移动时期,据题可知,乙地正午太阳高度有最大90°时,说明乙地位于赤道和南回归线之间,为南半球热带地区,BD均错误;甲地该期间正午太阳高度一直减小,至冬至日为最小,后开始变大,可判断甲位于北半球温带,A正确、C错。

故选A。

21.

据图可知,甲地正午太阳高度先减小后增大,A错误;两地正午太阳高度之差先增后减,B错误;两地白昼长度差值先增后减,C正确;乙地白昼时长先延长后缩短,D错误。

故选C。

【点睛】

22.C

23.B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正午太阳高度角和时间的计算。

要求我们掌握太阳直射点的周年变化,熟悉在不同时该阳光的照射情况。

22.海口大部分时间太阳直射点在南面,采光更好的是南面,丙在夏季会出现“西晒”,下午气温高,不宜选择。

丁地上午气温不高时有阳光照射,下午没有阳光直接照射,宜选丁。

故选C。

23.7月7(或8)日太阳直射点接近海口,A、C选项中均为正午直射,阳光难以照到阳台,晒霉欠佳;D选项北京时间11:

20时,当地时间10:

40,太阳位于东北方位,丁阳台无阳光照射;B选项乙阳台北京时间15:

00,当地时间为14:

20,太阳位于西北方位,晒霉适宜。

故选B。

24.D

【详解】

由材料可知,该地位于河南,北回归线以北,冬至日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回归线以北正午太阳高度角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日杆的影子最长,A错。

杆影与杆高相等,说明此时正午太阳高度为45°,春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根据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公式H=90°-纬差(纬差是指某地的地理纬度与当日直射点所在纬度之间的差值),带入数据可知所求点与赤道的纬度差为45°,又知该地位于北半球,所以应为45“N,而河南位于35”N左右,不会出现该现象,B错。

每个节气相差15天,但由于地球公转速度在随着日地距离发生变化,因此在相同的15日的时间里,地球公转的角度不一定相同,因此每个节气影长跨度不一定相等,C错。

杆影变长期间,说明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变小,说明太阳直射点逐渐南移,此时北半球昼渐短夜渐长,D对。

故选D。

【点睛】

25.D

26.C

【分析】

25.该地岩层中D切断了A,应是A的形成早于D;E是发生侵入作用时形成的变质岩,故其形成在A之后;A切断了G、B故G、B要比A形成的早;沉积岩G较B位置偏下,故G早,F要比B晚。

故选D。

26.A是岩浆岩,在③处不可能找到化石,A错误。

F处岩层向下弯曲,为向斜,不利于地下隧道施工,B错误。

①地对应下为背斜,是良好的储油结构,故如果该地区有石油,则应该在①地向下打井开采,C正确。

假设C层为沙质沉积物,②处为坡面较陡,为背风坡,则该地区可能常年盛行北风,D错误。

故选C。

【点睛】

岩层形成顺序的判断方法:

按岩石形成年龄判断---越古老的岩石形成的年代越早。

在具层理构造、呈水平状态分布的沉积岩中,往往老岩在下,新岩在上。

按岩浆活动状况判断---如果岩浆侵入某一岩层,则被侵入的岩层形成早于该岩浆岩。

27.C

28.A

【分析】

27.

读图可知③处的溶洞处在初期发育阶段且该处地势较低,大量地下水可汇集到此,更有利于溶蚀作用的进行,C正确;①处的溶洞规模目前规模已经较大,且该处地势最高,地下水不易积存,水体溶蚀作用较弱,后续扩张速度放缓,A错误;读图可知②处地形坡度大,水体不易积存,不利于溶蚀作用的进一步进行,B错误;读图可知④是地下河道而不是溶洞,D错误。

故选C。

28.

读图可知,每一层溶洞都是在当时地壳相对稳定的时期流水不断溶蚀而形成,①形成时期是该区域喀斯特地貌发育的早期阶段,①溶洞规模最大,水分下渗量大,此时地下河规模最大;后期随着地壳不断抬升,侵蚀基准面下降,河流的侵蚀溶蚀向下发展,到了②③时期,地下河水量变小,这一点从溶洞规模变化可推知,因此可知该地下河水量最大时期为①形成时期。

故选A。

【点睛】

本题以喀斯特地貌溶洞断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思想汇报心得体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