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高考贾凤山高中总复习地理阶段性测试题十五.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338876 上传时间:2022-11-29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517.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走向高考贾凤山高中总复习地理阶段性测试题十五.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走向高考贾凤山高中总复习地理阶段性测试题十五.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走向高考贾凤山高中总复习地理阶段性测试题十五.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走向高考贾凤山高中总复习地理阶段性测试题十五.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走向高考贾凤山高中总复习地理阶段性测试题十五.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走向高考贾凤山高中总复习地理阶段性测试题十五.docx

《走向高考贾凤山高中总复习地理阶段性测试题十五.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走向高考贾凤山高中总复习地理阶段性测试题十五.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走向高考贾凤山高中总复习地理阶段性测试题十五.docx

走向高考贾凤山高中总复习地理阶段性测试题十五

阶段性测试题十五

(必修三 第二章 区域生态建设)

本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综合题),满分100分,

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共5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下图是世界各大陆荒漠构成状况图。

读图回答1~2题。

1.四大陆中热带荒漠成因与本格拉寒流有关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

B

解析:

根据图中亚热带荒漠面积和热带荒漠的比重可知,②为非洲大陆;该洲西岸有本格拉寒流流经,寒流对非洲热带荒漠的形成起降温减湿的作用。

2.①④两大陆温带荒漠成因各异,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大陆面积和轮廓B.过度放牧和樵采

C.海陆位置和地形D.纬度位置和垦耕

答案:

C

解析:

①大陆既有大面积的温带荒漠,又有大面积的亚热带荒漠和热带荒漠,为亚洲大陆;④大陆的热带荒漠、亚热带荒漠、温带荒漠的面积都不大,为南美洲大陆;其中亚洲的温带荒漠是因深居内陆、距海远、水汽难以到达而形成的;而南美洲的温带荒漠分布在沿海地区,这是由于它位于高大山脉的雨影地带,降水少。

读亚马孙开发计划示意图,回答3~4题。

3.图示地区长期以来人口稀少,经济落后,主要的原因是(  )

A.地势崎岖,交通不便

B.土壤贫瘠,农业发展条件不足

C.资源短缺

D.气候湿热,不适合人类居住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自然环境对人口分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亚马孙平原地处热带雨林地区,气候湿热,不适合人类居住,因此长期以来人口稀少,经济落后。

4.亚马孙横贯公路建成后,将会对雨林产生的影响是(  )

A.运输条件改善,雨林破坏加速

B.利于雨林的保护

C.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土壤更加贫瘠,不适合雨林的生长

D.人类活动更加频繁,降水减少,雨林退化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若公路建成,亚马孙平原地区的交通条件将得到改善,更多的雨林会被砍伐,雨林破坏加速。

下图是沿新疆尉犁到重庆所作的地形剖面图。

根据图示及所学知识回答5~7题。

5.A、B两地发展农业的优势分别是(  )

A.降水和光照B.土壤和劳动力

C.光照和热量D.水源和土壤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区域定位能力与我国主要地形区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

A地为塔里木盆地,降水较少,光照充足;B地为四川盆地,云雾量大,光照不足,但纬度较低,热量充足。

6.A地发展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出现盐碱化现象,影响作物产量,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A.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

B.破坏地表植被

C.大水漫灌

D.过度放牧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区域环境问题及产生的原因。

在干旱地区,蒸发旺盛,若不合理灌溉,会造成地下水位上升,出现盐碱化现象。

7.A、B都有相应的防护林,其主要的功能(  )

A.均为防风固沙

B.均为保持水土

C.A地主要为保持水土,B地主要为防风固沙

D.A地主要为防风固沙,B地主要为保持水土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我国主要环境问题的分布及治理措施。

干旱的塔里木盆地主要的环境问题是土地荒漠化,因此其防护林主要起防风固沙的作用;四川盆地降水量大,地势起伏较大,水土流失严重,防护林主要起保持水土的作用。

图甲是我国某省年降水量分布图,图乙是该省某地区河流水系示意图,读图完成8~10题。

8.该河被该地区誉为“母亲河”,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属于流入北冰洋的外流河

B.由半湿润地区流入半干旱地区

C.在山麓冲积扇处,地下水补给河水

D.河流补给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

答案:

C

解析:

解题的关键是提取省区轮廓、降水量、潜水位等信息。

我国流入北冰洋的外流河为额尔齐斯河,位于新疆;由该河流流经区域的降水量可知,该河由半干旱区流入干旱区;由山麓地带潜水位弯曲状况可知,山麓地带地下水补给河水;干旱、半干旱地区河流的主要补给水源是高山冰雪融水。

9.该河下游地区是开发历史悠久的耕作区,限制其农业发展的突出因素是(  )

A.土壤  B.地形  C.水源  D.热量

答案:

C

解析:

干旱地区农业生产的最大限制性因素是水源不足。

10.下图中①点表示当前该河流域农业产业比重。

为缓解当地的生态危机,拟调整该地区的农业产业结构,合理的规划方案是(  )

A.②    B.③    C.④    D.⑤

答案:

A

解析:

干旱地区适宜发展畜牧业,应降低种植业比重,增加林果业、畜牧业所占比重,③、④的种植业比重过低。

下图是某同学外出旅游时拍摄到的景观。

读图回答11~12题。

11.该区域可能位于(  )

A.云贵高原B.塔里木盆地

C.四川盆地D.长江三角洲

12.下列描述与该地相符的是(  )

A.气候温暖湿润,地势起伏大

B.植被稀少,土壤有机质含量小

C.气温年较差小,太阳辐射强

D.流水侵蚀强烈,风力侵蚀微弱

答案:

11.B 12.B

解析:

第11题,图示为典型的沙丘景观,表明该区域气候干旱,沙漠广布,可能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地区。

云贵高原地区虽有土地荒漠化现象,但属于石质荒漠化。

第12题,西北内陆地区气候干旱,降水稀少,植被覆盖率低,以风力作用为主,流水侵蚀作用较弱;光照充足和气温日较差大是干旱地区两大显著特征。

读“我国某区域沙漠沙地和草原分布示意图”,回答13~14题。

13.图示地区草场载畜量东西有明显的差异,导致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①年降水量 ②海拔高度 ③荒漠化程度 ④人口密度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14.下列符合该地区国土整治可持续发展的措施有(  )

A.实行划区管理,提高草场载畜量

B.减少人工草地,提高天然草地的比重

C.大力发展种植业,控制畜牧业比重

D.实施轮牧和轮流打草制度

答案:

13.B 14.D

解析:

第13题,由图示中沙漠沙地和草原分布可知该区域自东向西草原减少,沙地增多,说明降水自东向西减少,荒漠化程度增加,致使载畜量发生变化;第14题,为保证畜牧业的健康发展,应该实施轮牧和轮流打草制度。

读我国1825年和1958年洞庭湖面积变化示意图。

回答15~16题。

15.洞庭湖面积萎缩的主要人为原因是(  )

①植被破坏,导致泥沙淤积 ②围湖造田 ③河流含沙量大,泥沙淤积 ④人口激增,对土地需求增加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②③④D.①③④

16.洞庭湖面积萎缩对当地环境的影响有(  )

A.生物多样性增加B.沙漠化面积扩大

C.农作物单产上升D.旱涝灾害频率增加

答案:

15.B 16.D

解析:

第15题,植被破坏导致泥沙淤积、围湖造田,人口激增对土地需求增加都可能导致湖泊面积缩小。

其中,人口激增及其产生的发展需求是洞庭湖萎缩的根本原因,而河流含沙量大,泥沙淤积属于自然原因。

第16题,湖泊萎缩、湖泊水量减少产生的影响:

对气候的调节作用减弱,水循环减弱,大气降水减少;湖泊调洪能力下降,使该区域及河流下游旱涝灾害增加;鱼类生存环境受到影响,生物多样性减少。

洞庭湖平原附近属于湿润地区,不会出现土地沙漠化现象;湖泊萎缩不会影响农作物单产量。

读世界某地区水平衡(年降水量减去年蒸发量)分布图,回答17~18题。

17.从图中可以判断(  )

A.赤道穿过的东部地区数值低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海拔高、气温低、对流弱、降水少

B.气温越高,水平衡数值就越小

C.降水越少,水平衡数值就越小

D.热带草原气候地区的水平衡数值都为正值

答案:

A

解析:

据图可知,赤道穿过的东部地区为东非高原,海拔高,降水少;水平衡取决于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差值,任何一个数值的变化都可导致差值变化;热带草原气候地区的水平衡数值为负值。

18.近年来,图中某区域土地沙化出现了南扩速度加快的现象,“南扩”的自然原因主要是(  )

A.沙漠南侧的农业生产方式要比北侧落后

B.草原上的野生食草动物数量增加

C.位于东北信风带,沙丘容易向西南移动

D.气温升高,暴雨增多,水土流失严重

答案:

C

解析:

该区域为撒哈拉沙漠南部边缘地区,沙漠向南扩张与风向有关,受东北信风的影响。

该地区土地荒漠化问题严重,水土流失并不是主要问题。

2011年3月19日,一场沙尘暴席卷了华北地区,下图为沙尘暴发生时的天气示意图。

读图完成19~20题。

19.沙尘暴席卷时的华北地区(  )

A.副热带高气压带强盛B.单一暖锋盛行

C.受锋面气旋控制D.有准静止锋徘徊

答案:

C

解析:

3月19日大地刚刚回暖,北方形成低压中心,而来自西伯利亚的冷空气南下,与暖空气在华北地区相遇形成锋面气旋。

20.为减少沙尘暴发生,应在沙尘源地采取的措施是(  )

A.大量开采地下水灌溉B.倡导游牧,轮荒制度

C.禁止任何经济活动D.调整农牧业结构

答案:

D

解析:

为减少沙尘暴的发生,应在沙源地调整农牧业结构,退耕还草,才能有效防风固沙。

第Ⅱ卷(综合题 共50分)

二、综合题(50分)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2分)

材料一 2011年世界湿地日主题定为“湿地与森林”。

2011年世界湿地日的口号是“森林关乎水与湿地”。

材料二 长江流域每年土壤侵蚀量高达22.4亿吨,因此长江有变成另一条“黄河”的危险。

国家从1989年起,大力建设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全面治理长江。

“千湖之省”湖北,现存湖泊面积为2438.6平方千米,仅为20世纪50年代的34%。

目前湖北省面积大于1平方千米的湖泊已减少到217个,比20世纪50年代的522个减少了58%以上。

材料三 

(1)分析湖北省湖泊面积减少产生的影响。

(2)武汉市开展“以水治水,引江入湖、江湖连通”的试验,即从汉江引水入汉阳的龙阳湖、墨水湖、三角湖和南太子湖,然后流入长江。

分析这种方案的优点。

(3)分析长江防护林体系建设集中在中上游地区的自然原因。

答案:

(1)湖泊面积减小,局部地区水汽减少,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增大;(湖泊对长江干流水位有调节作用,)湖泊面积减小对洪水的调蓄作用减弱,夏季易发生洪涝灾害;湖泊面积减小,生物多样性减少。

(2)利于河、湖水交换,改善水质,防止湖水出现富营养化。

(3)长江中上游地区地势坡度大,大部分地区处在季风区,雨季长,降水量大;森林植被破坏后会加剧水土流失;在长江中上游建设防护林是保持水土的治本之策。

22.新疆的伊犁河谷被誉为“中国天府”“西域湿岛”。

读新疆局部地区年降水量(单位:

mm)图(图甲)及伊犁河谷地区分布示意图(图乙),回答下列问题。

(15分)

(1)图甲中,a地形区的降水量比周围________,分析其主要原因。

(2)结合图乙,从形态、地势和分布格局三方面描述伊犁河谷地区的地形特征。

(3)结合图甲和相关知识,简要分析伊犁河谷地成为“地域湿岛”的原因。

(4)分析伊犁河谷种植小麦的自然条件。

答案:

(1)小 该地区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加之地形闭塞,海洋湿润气流难以到达,因而降水稀少。

(2)伊犁河谷是由西北—东南走向的北天山山脉和东北—西南走向的南天山山脉夹峙,形成的西部宽、东部窄,西低东高,向西敞开的三角形区域;接近东西走向的中天山山脉又将其分割成山脉、河谷(盆地)相间的格局。

(3)伊犁河谷向西(呈喇叭口形)敞开,来自大西洋的暖湿气流容易在此聚集,受地形抬升影响,形成山地降水,河谷地区汇集了山地降雨和高山冰雪融水,地表水比较丰富,从而成为“西域湿岛”。

(4)有利条件:

位于山地迎风坡,丰富的降水和地表水为小麦生长提供了较充足的灌溉水源,河谷地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

不利条件:

易受到低温冻害影响。

23.分析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13分)

材料一 早期的石羊河和弱水流域面积较现在大很多,是祁连山北麓的两大水渠。

材料二 相关研究表明,阿拉善高原沙漠(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沙漠)是中国黄土地区粉尘堆积的主要物源区,并且两者均来自于祁连山北麓高山作用(风化剥蚀和冰川作用)形成的碎屑物质。

(1)说明祁连山北麓的沙土被搬运到黄土高原的过程。

(2)黄土土质疏松,易发生水土流失。

你认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对黄河下游地区农业生产的影响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简要说明你的理由。

(3)在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治理过程中,采取了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试比较两者在防治作用方面的差异。

答案:

(1)祁连山北麓的碎屑物质被河流(石羊河和弱水)带至下游地区(阿拉善高原)形成大面积的冲积扇和洪积平原;西北干旱的大环境下,近地面风(西北风)再将冲积扇和洪积平原较细小的颗粒物质带离原地,形成(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沙漠)沙漠,并通过西北风将粉尘继续须向东南方向搬运,途中受太行山、秦岭等山的阻挡,大量的粉尘被沉积在黄土高原。

(2)利大于弊。

理由:

黄河下游地势渐趋平缓,水流速度降低,泥沙大量沉积,形成沿岸冲积平原和河口三角洲,为当地农业生产提供广阔的耕地和肥沃的土壤。

(或答利小于弊。

理由: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导致大量泥沙涌入河流,使河道淤塞,河床抬高,旱涝频发,影响了当地农业生产。

(3)工程措施:

可短期、直接防止水土流失;生物措施:

可长期、间接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24.(2012·湖南岳阳)下面四幅图反映我国某地1950~1990年荒漠化、人口、经济等的相关数据。

读图回答各题。

(10分)

(1)读土地荒漠化面积变化曲线图可以看出,该地区荒漠化得到有效控制并出现逆转势头的时期是________。

(2)读人口结构的变化图可以看出,该地区人口增长放慢始于________前后;城市化开始加速的时期是________________。

(3)读粮食播种面积产量变化图可以看出,1960~1970年,粮食总产量逐渐________,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几幅图可以看出该地区在防治荒漠化中采取了哪些措施,以实现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人口结构动态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农业结构与产值变化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粮食播种面积产量变化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20世纪70年代

(2)20世纪70年代 20世纪70年代

(3)减少 耕地面积减小

(4)采取了控制人口的措施;地区经济结构的变化促进了二、三产业发展,减少了对土地的依赖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建立了农林牧相结合的生产体系 提高单产,减小耕地面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