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时代的读书笔记.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337846 上传时间:2022-11-29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7.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青铜时代的读书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青铜时代的读书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青铜时代的读书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青铜时代的读书笔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青铜时代的读书笔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青铜时代的读书笔记.docx

《青铜时代的读书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铜时代的读书笔记.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青铜时代的读书笔记.docx

青铜时代的读书笔记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青铜时代的读书笔记

  篇一:

世界闻名史读书笔记

  P36

  东南亚地区村落公社(约前5000)

  公元前5000年之前的某一时候,几支从事狩猎和采集的丛林部落建立了小型的村落公社,这种村落公社遍布整个东南亚地区。

有些部落沿海岸居住,在那里捕鱼捞蟹,采摘椰子,烧制陶器。

还有一些部落则迁入高地森林中的石灰岩洞穴里居住。

丰富的野生动物和大量可食用的植物,为东南亚地区的居民提供了稳定多样的食物。

他们还嚼食槟榔,这使得他们的牙齿变黑,但同时也培养了他们喜食酸涩辛辣的口味。

早在公元前7000年,东南亚地区的居民就已开始种植他们自己的农作物。

“灵窟”中贮藏的豆类是经过培育的品种,水稻也是如此。

从今缅甸三角洲向东远至中国长江流域都有野生形态的水稻生长。

华夏民族的起源(约4500年前)

  大约在距今4500多年以前,在中国黄河上游的陕西岐山一带,居住着一支具有先进农业生产技术的氏族部落,其首领为炎帝,姓姜。

相传炎帝教导人们种植五谷,在他的领导下,人们不断总结生产经验,改进生产工具,粮食连年丰收,因而他深受人们的爱戴,被尊为“神农”,故炎帝又有“神农氏”之称。

炎帝部落逐步顺黄河向东迁移,最后定居在中原地区。

以黄帝为首领的氏族部落发生战争。

黄帝打败了炎帝以后,取得了重大胜利。

从此,中原各民族得到进下一步的融合。

  P37

  商朝(前1600~前1046)

  夏朝末年,居住在黄河下游的商族,其势力发展到黄河中游,渗入夏的统治地区。

公元前1600年,汤灭夏建立了商朝。

商朝是中国早期国家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

大量的考古资料,特别是甲骨文的发现,为研究商代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在商代,国家机器不断强化,经济和文化取得了巨大成就,活动地域的影响远远超过夏代,为中国古代文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在世界古代文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公元前14世纪,盘庚迁都殷。

到公元前1046年,商纣王被周武王所灭。

商朝共传17世,31王,统治历时约537年。

商代创造了光辉灿烂的青铜文化,是中国古代青铜文化的繁荣时期。

商代出现的高岭土制作的青釉器,已经具备了瓷器的基本特点。

一些商代青铜器的表面,常黏附有丝织物的痕迹,其中菱形纹的暗花绸,表明当时已有了具提花装置的织机。

髹漆工艺在商代得到了较多的应用。

雕刻造型生动,工艺精湛。

商代的商业行为发生得比较早,车辆成为当时重要的交通工具。

商代音乐已经有了半音,标准音的概念。

商代的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

  是一种发展到成熟阶段的文字。

  《夏小正》

  《夏小正》是中国的第一部历书。

它虽然不是夏人写的,但其中却包含着夏代已经积累起来的天象和物候等方面的科学知识。

夏代的历法,依据北斗星的旋转确定月份,并把斗柄的正月定为岁首,比较正确地反映了天象。

《夏小正》将1年分为12个月,并依次记载了每月的星象,动植物的生息变化以及应该从事的农业活动。

  甲骨文与文化

  殷商甲骨文真实地记录了殷商社会各个领域的历史状况,内容绝大部分与商王室有关。

也有一部分是非王室卜辞,其中有些可能是与商王室关系密切的强大宗族的卜辞,有些可能是有封地的贵族的卜辞。

甲骨文的发现,为历史学家研究殷商时期的历史提供了宝贵材料。

到目前为止,研究甲骨文的论著已达3000多种。

商人创造的甲骨文,不仅为研究殷商历史和汉字的发展提供了重要依据,而且使甲骨文学的研究成为考古学分支学科之一。

P38

  ***大事年表***

  =公元前5000~前4000年,在罗马尼亚开始出现发达的麦尔尼查文化。

=公元前4500年左右,在原南斯拉夫出现了并查文化,对铜进行精炼和加工。

  =公元前4000年左右,在法国西北部卡尔那克出现了欧洲最早的带墓道的在石室墓。

=公元前3300年左右,在西班牙的劳斯·米力米斯出现了共同埋葬的带墓道的石室墓。

=公元前3200年左右,在爱尔兰的新格兰斯出现了带墓道的石室墓。

  =公元前3000年左右,在克里特岛开始出现青铜器。

  =公元前3000年左右,在奥克尼诸岛的斯卡罗布莱出现了石制房屋的部落。

=公元前2800年左右,在英国的索尔兹伯里平原开始出现环状巨石柱群。

  =公元前2200年左右,欧洲的大部分地区普及了广口陶器。

  =公元前2200年左右,爱尔兰开始了青铜器时代。

  =公元前2200年左右,讲最早形式的希腊语的印欧语系民族侵入希腊半岛。

=公元前1450年左右,希腊半岛都处于克诺索斯国的控制下。

  ************

  公元前5000~前1200年的欧洲

  公元前2800年左右,人们在不列颠岛和爱尔兰岛,开始建造石室墓和巨石群,其影响遍及整个欧洲。

公元前2800年左右,在克里特岛,青铜器开始普遍使用。

不久,青铜器的制作技术就经由西欧传到不列颠群岛。

克里特文明持续了数百年,在公元前1450年左右,被当地不断壮大的希腊本土的迈锡尼文明所代替。

  克里特文明(前2000)

  克里特岛的首批居民到达的时间是公元前7000年。

克里特人是从欧洲的尾端——希腊大陆登船启航的。

最初的克里特人是地中海东岸(即今天以色列,黎巴嫩和叙利亚的沿海地区),或非洲的埃及,利比亚的海上民族。

公元前2000年左右,克里特岛进入青铜器时代,产生了由农村公社结合而成的最早的国家。

从1900年3月开始,伊文思使这个被遗忘的文明重见天日。

在克里特小镇克诺索斯,在那里的一座小山岗上,他发掘了一个大废墟。

最后证明这是一座巨大王宫的废墟。

伊文思挖出了壁画的残片,这幅壁画描绘了一群手持精美瓶,罐的人。

这些恬静安详的现象,在被埋葬了几千年后重见天日,令伊文思心醉神迷。

伊文思坚信他已步履蹒跚地置身于一个高度发达的社会,也许是欧洲最早文明的遗迹之上了。

  爱琴海上的米诺斯

  爱琴海上的米诺斯(前2000~前1450)伊文思将这些青铜时代的岛民,用希腊神话中爱琴海地区杰出的统治者米诺斯王的名字命名为“米诺人”。

根据传说,众神之王宙斯曾爱上一位美丽的凡人——巴勒斯坦的公主欧罗巴。

他先以公牛,后以鹰隼的形象出现在她面前。

欧罗巴为他生了几个儿子,其中之一就是米诺斯。

米诺斯建立了一个(:

青铜时代的读书笔记)令人惊诧的王国。

米诺人成了他们那个时代最杰出的海上商人。

将几个重要的贸易中心联系起来。

船只从克里特北,东,南三面海岸的港口,装载上木材,橄榄油,葡萄酒,釉陶和手工作坊里打制出来的青铜器,银器就启航了。

岛民们用这些货物,从塞浦路斯换来铜,从埃及换来黄金和象牙,从希腊换来白银,从爱琴海诸岛换来黑曜岩。

在叙利亚,他们换到商队从中亚带回的天青石。

米诺人建立的殖民地遍布于基克拉迪群岛,包括米洛斯和凯欧斯,在希腊大陆也扎下了根。

公元前1450年,那些居住在装饰典雅的建筑中的地方诸侯们,都处于克诺索斯国的控制之下。

该王的名字也叫做米诺斯,这也可能是所有克里特统治者的共同称谓。

P39

  迈锡尼文明的兴衰(前1500~前1200)就在米诺斯文明在克里特兴盛之时,阿

  卡亚人正在希腊大陆积聚力量。

公元前2200年左右,他们侵入希腊半岛,并在公元前1600年左右开始组建小型城市。

最初是由于贸易联系,文化发展逐渐受到米诺斯人的影响。

希腊因素与米诺斯的交融产生了“迈锡尼文明”,它得名于约公元前1600~前1200年希腊居主导地位的城市迈锡尼。

公元前1500年以后,在爱琴海世界(爱琴海是地中海的一部分,处于希腊和小亚细亚之间)居主导地位的正是这一文明,它甚至在克里特也占居优势地位。

迈锡尼人曾生活在希腊伯罗奔尼撒半岛东部的阿尔哥斯平原。

他们势力的扩大始于公元前1600年左右。

这一时期,他们开始在提令斯派罗湖,迈锡尼建造带有屏障的城市。

其中,在迈锡尼的城市,由山丘上巨大的城堡守护。

在城堡的入口处,由将前足搭在祭坛上的两头狮子监视,也就是有名的“狮子门”。

他们的文化除了这个壮观的城堡外,还因大规模的竖穴式坟墓和金属工艺品而闻名。

迈锡尼人在劳得斯岛和塞浦路斯岛建设殖民城市,并进入到西地中海,与西西里岛和意大利半岛的人作交易。

迈锡尼在公元前12世纪数次受到多立亚人的侵略,终于在公元前1200年左右,它的文化覆灭了。

  拼音文字

  克里特岛和希腊本土的氏族社会,曾产生几种较为复杂的表意和拼音文字。

这些书写系统之间关系密切。

克里特人在线形文字A和亚该亚人的线形文字B,是其中最为突出的两种。

这当中,线形文字B又是从线形文字A发展而来——克里特人为了把希腊语所表述的内容记录下来,对线形文字A作了适当改进。

在近500年的使用中,线形文字B变化不大,显示了相当的稳定性。

在米诺,曾相继出现三种书写系统。

前两种为“象形文字”,后一种为线形文字(即线形文字A)。

三种文字皆未能破译,人们甚至无法得知,这些文字分别记录何种语言。

对于三种书写系统的了解,一度仅止于假设:

会不会是闪族的语言?

早期印欧语系?

或更古老的语言?

线形文字B,可能是公元前17世纪在线形文字A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宫殿文字。

最先在迈锡尼使用,亚该亚人征服克里特岛后,继续沿用。

此种文字有88个符号,其中大部分来自线形文字A。

  P40

  希腊部落大迁移(前2000~前1200)

  公元前2000纪末~前1000纪初,希腊发生了一次部落大迁移。

多利斯人是北方的希腊人,受当地人的压迫向南迁入希腊内陆,并直接占领了迈锡尼王国的中心,伯罗奔尼撒半岛东北部,阿尔哥斯地区,在这些地方建立起多利亚诸邦。

在多利斯人入侵的同时,特萨利亚人(大概是西北希腊人)占领了特萨利亚(奥林匹斯山以南,吕都斯山以东,以拉里

  萨为中心的一片广阔草原),打破了北部和中部迈锡尼时代诸国的政治地理格局,成立了爱奥利斯诸国。

由于受多利斯南迁的影响,爱奥利斯人也向外移民,迁往爱琴海北部的列斯堡岛和小亚西岸北部一带。

阿提卡(雅典)和优卑亚(这两地区以后称为伊奥尼亚)也向外移民于昔加拉第群岛和小亚西岸中部地带。

经过长时间的部落大迁移,到公元前2000纪初,希腊逐渐形成爱奥利斯,伊奥尼亚和多利期三个人种语系集团。

  关于特洛伊战争的传说

  特洛伊战争的始末,在荷马的史诗中有详细的叙述。

但这场爱琴海两岸之间的冲突确有其事。

考古学家在古战场遗址发掘的城市废墟,从年代来看,正是相传特洛伊战争的年代(前1230~前1220)的建筑。

海伦乃是关键人物。

年轻俊美的阿奇里斯爱上了这位美丽的女俘虏,虽然他战功赫,但国王拒绝把海伦许配给他。

阿奇里斯悲愤交加,痛不欲生。

著名的荷马史诗《伊里亚特》就是以这对年轻人的缠绵爱情作为故事的开头。

阿卡亚人组织起远征军,围困特洛伊城,一战便是10年。

历史学家认为,由于特洛伊城地处交通要道,货物经此转运可避免海上航行的风险,是兵家必争之地。

在特洛伊城遗址发掘出来的金银器,充分说明此地区与北安纳托利亚的内陆国家(即西台帝国)及地中海各港口间的交往甚密。

可以想象,此地商业发达,经济繁荣,人民生活富裕。

阿卡亚人攻打特洛伊城,是为了掠夺城中的财富。

特洛伊城在历史上从未被异族长期占领过。

阿卡亚各君主结成联盟,推举势力最大,被称为“王中之王”的阿伽门农为盟主。

他们觊觎地中海沿岸的富有,极欲占有那里的财富,是特洛伊战争爆发的真正原因。

在西台帝国的大门口打仗,而没有引起西台人的抗议和干预,这也说明了阿卡亚人当时仍然相当强大。

这正是荷马史诗《奥德赛》所要告诉人们的。

阿卡亚人远离家乡,在异域浴血奋战。

当他们历尽艰辛,终于回到祖国时,却没有受到国人隆重的欢迎。

  P41

  公元前5000~前1200年的非洲

  公元前3600年,在肥沃的尼罗河流域诞生的埃及文明是非洲最早的文明。

埃及文明的特色,包括巨大的石砌的金字塔和神殿的建造,还有象形文字的出现,青铜器制造技术的发明,以及为测知尼罗河泛滥期的太阳历,为重新测量泛滥后土地的测量术的发明等。

在埃及文明的同一时期,撒哈拉地区出现以农耕和饲养家畜为生的村落。

另外,到了公元前1200年左右,在西非,金属加工的技术也得到了发展。

  ***大事年表***

  篇二:

李泽厚—美的历程读书笔记

  李泽厚《美的历程》读书笔记

  杨阳20XX103467

  《美的历程》从内容到语言都很精美,是我非常喜欢的美学著作。

《美的历程》是对中国几千年的文学艺术所作的宏观美学把握。

全书共有十个章节。

第一章“龙飞凤舞”,论述了远古图腾、原始歌舞以及图案的有意味的形式这三方面的内容,作者向我们展示了远古时代人们的原始的审美意识。

第二章为“青铜饕餮”,论述了青铜时代狞厉的美,线的艺术,解体和解放,在这期间,青铜器逐渐从“神坛”走向民间。

第三章“先秦理性精神”,论述了儒道互补,赋比兴原则以及建筑艺术。

我认为很独特的观点是作者论述了道家和儒家思想的在艺术上的关系是结合为一体的,儒家体现了艺术为政治服务的实用功利,道家则体现了人与外部对象的超功利的审美关系。

第四章“楚汉浪漫主义”,论述了屈骚传统,“琳琅满目的世界”以及“气势与古拙”,展现给我们楚汉文学与现实的美学风貌。

第五章“魏晋风度”,论述了人的主题,文的自觉以及阮籍与陶潜,体现了在魏晋这个中国历史上的变化时期的人文的觉醒。

第六章“佛陀世容”,共有悲惨世界、虚幻颂歌和走向世俗这三部分,论述了宗教逐渐从悲到与中国人民的精神世界相结合。

第七章“盛唐之音”,论述了青春李白、音乐性的美以及杜诗颜字韩文。

唐代不愧是中国诗歌的顶峰。

第八章“韵外之致”,论述了中唐文艺,审美内容和审美形式的内在矛盾以及苏轼的意义。

第九章为“宋元山水意境”,论

  述了宋元山水画的缘起、无我之境、细节忠实和诗意追求以及有我之境。

我认为,从宋元绘画的宏观上看,宋偏向写实,元偏向写意,宋元山水画是中国山水画的顶峰,这是以后各朝代所不能企及的。

第十章“明清文艺思潮”,论述了市民文艺、浪漫洪流、从感伤文学到《红楼梦》、绘画与工艺。

这个时期的文学作品体现了人世的悲欢离合,出现了多样的艺术形式。

  经典语句摘要:

  那人面含鱼的彩陶盆,那古色斑斓的青铜器,那琳琅满目的汉代工艺品,那秀骨清像的北朝雕塑,那笔走龙蛇的晋唐书法,那道不尽说不完的宋元山水画,还有那些著名的诗人作家们屈原、陶潜、李白、杜甫、曹雪芹......的想象画像,它们展示的不正是可以使你直接感触到的这个文明古国的心灵历史么?

时代精神的火花在这里凝冻、积淀下来,传留和感染着人们的思想、情感、观念、意绪,经常使人一唱三叹,流连不已。

我们在这里所要匆匆迈步走过的,便是这样一个美的历程。

  以饕餮为突出代表的青铜器纹饰,已不同于神异的几何抽象纹饰,它们是远为具体的动物形象,但又确乎已不是去“想像某种真实的东西”,在现实世界并没有对应的这种动物;它们属于“真实地想像”出来的“某种东西”,这种东西是为其统治的利益、需要而想像编造出来的“祯祥”或标记。

它们以超世间的神秘威吓的动

  物形象,表示出这个初生阶级对自身统治地位的肯定和幻想。

  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

故民人川泽山林,不逢不若。

魑魅魍魉,莫能逢之。

用能协于上下,以承天休。

  历史从来不是在温情脉脉的人道牧歌声中进展,相反,它经常要无情地践踏着千万具尸体而前行。

  实际上,魏晋恰好是一个哲学重解放、思想非常活跃、问题提出很多、收获甚为丰硕的时期。

虽然在时间、广度、规模、流派上比不上先秦,但思辨哲学所达到的纯粹性和深度上,却是空前的。

以天才少年王弼为代表的魏晋玄学,不但远超烦琐和迷信的汉儒,而且也胜过清醒和机械的王充。

时代竟是前进的,这个时代是一个突破数百年的统治意识,重新寻找和建立理论思维的解放历程。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人生寄一世,奄怱若飘尘”;“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所遇无故物,焉得不速老”;“万岁更相送,圣贤莫能度”;“出郭门相视,但见丘与坟”?

?

被钟嵘推为“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的这些“古诗”中,却有多少个字用于这种人生无常的慨叹!

如改说一字千斤,那么这里就有几万斤的沉重

  吧。

它们与友情、离别、相思、怀乡、行役、命运、劝慰、愿望、勉励?

?

结合糅杂在一起,使这种生命短促、人生坎坷、欢乐少有、悲伤长多的感喟,愈显其沉郁和悲凉。

  这种对生死存亡的重视、哀伤,对人生短促的感慨、喟叹,从建安直到晋宋,从中下层直到皇家贵族,在相当一段时间中和空间内弥漫开来,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音调。

曹氏父子有“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人亦有言,忧令人老,嗟我白发,生亦何早”(曹丕);“人生处一世,去若朝露晞?

?

自顾非金石,咄唶令人悲”(曹植)。

阮籍有“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

?

孔圣临长川,惜逝忽若浮”。

陆机有“天道信崇替,人生安得长,慷慨惟平生,俯仰独悲伤”。

刘琨有“功业未及建,夕阳忽西流,时哉不我与,去乎若云浮”。

王羲之有“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

陶潜有“悲晨曦之易夕,感人生之长勤。

同一尽于百年,何欢寡而愁殷”?

?

他们唱出的都是这同一哀伤,同一感叹,同一种思绪,同一种音调。

可见这个问题在当时社会心理和意识形态上具有重要的位置,是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的一个核心部分。

  在“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底下的,是“烈士墓年,壮心不已”的老骥长嘶,建安风骨的人生哀伤是与其建功立业“慷慨多气”结合交融在一起的。

在“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后面的,是“群

  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企图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去找寻人生的慰藉和哲理的安息。

  《世说新语》津津有味地论述着那么多的神情笑貌、传闻逸事,其中并不都是功臣名将们的赫赫战功或忠臣义士的烈烈操守,相反,更多的倒是手执拂尘,口吐玄言,扪虱而谈,辩才无碍。

重点展示的是内在的智慧,高超的精神,脱俗的言行,漂亮的风貌;而所谓漂亮,就是以美如自然景物的外观,体现出人的内在的智慧和品格。

  外在的任何功业事物都是有限和能穷尽的,只是内在的精神本体,才是原始、根本、无限和不可穷尽,有了后者(母)才可能有前者。

而这陆探微便正是“穷理尽性,事绝言象”的。

“以形写神”、“气韵生动”一样,这里的美学含义仍在于,要求通过有限的穷尽的外在的言语形象,传达出、表现出某种无限的,不可穷尽的、常人不可得不能至的“圣人”的内在神情,亦即通过同于常人的五情哀乐去表达出那超乎常人的神明茂如。

反过来,也可说是,要求树立一种表现为静(性、本体)的具有无限可能性的人格理想,其中蕴涵着动(情、现象、功能)的多样现实性。

后来这种理想就以佛像雕塑作为最合适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了。

“言不尽意”、“气韵生动”、“以形写神”是当时确立而影响久远的中国艺术##美学原则。

它们的出现离不开人的觉醒这个主题,是这个

  篇三:

《艺术的故事》读书笔记

  没有艺术,只有艺术家——《艺术的故事》读书笔记

  看完了《艺术的故事》,再回过头看书名和内容简介,不由觉得“故事”真的是再适合不过的形容了。

它概述了从最早的洞窟绘画到当今的实验艺术的发展历程,但是相比于说它讲述了一段关于艺术的历史,更多的是在叙述艺术和艺术家们的故事。

  每一个作品都是一个艺术家讲述的一个故事,书中有一半都是图片,作者用图文结合的方式将这些故事用大众的语言娓娓道来。

所以从书中,我们不只看到了艺术的发展历程,也看到了各个时代的艺术家们的生平故事。

作者给了这些艺术家们新鲜的血肉,而非人物介绍中如“巴勃罗·毕加索(1881年~1973年),立体画派创始人”这样冰冷的文字。

艺术家是鲜活的,他们存在于不同的时代地域、不同的文化背景,作为普通人类思考着关于自己与世界的事,他们把自己的思想成果酿造成艺术作品,所以这些艺术作品也是鲜活的,是艺术家们的一部分。

  对于艺术的含义,贡布里希认为艺术在不同时代和地区的定义不同,而“艺术”这一概念则是武断地用一个思维框架来套所有艺术家的所有出品。

贡布里希认为,仅仅由于一幅画让他想起了童年而喜欢它,没有任何问题。

没有错误的“喜欢”,只有错误的“不喜欢”。

错误的不喜欢指的是任由偏见蒙蔽自己,丧失了欣赏艺术作品的机会。

在序中贡布里希说道,“实际上没有艺术这种东西,只有艺术家而已。

”而在书中他又说道,“实际上根本没有艺术其物。

只有艺术家,他们是男男女女,具有绝佳的天资,善于平衡形状和色彩以达到‘合适’的效果;更难得的是,他们是具有正直性格的人,绝不肯在半途止步,时刻准备放弃所有省事的效果,放弃所有表面上的成功,去经历诚实的工作的辛劳和痛苦。

我们相信永远都会有艺术家诞生。

”那么艺术家又是什么?

书中提到,“所谓的艺术家,从前是用有色土在洞窟的石壁上大略画个野牛形状,现在则是购买颜料,为招贴板设计广告画。

”这两个例子冰山一角,并不能全面的概括一个艺术家的真正定义。

但这样的说法,也说明贡布里希对艺术并不持有崇敬而疏远的态度,他认为艺术家是亲近的,艺术也是可以亲近的。

他对艺术家们的创作是这么说的,“艺术家和批评家过去和现在都对科学的威力和声望深有印象,由此不仅产生了信奉实验的正常思想,也产生了不那么正常的思想,信奉一切看起来难解的东西。

  而在如何欣赏艺术方面,贡布里希也作了详述:

既然艺术是一种美,那么欣赏艺术,就

  不应该着重于“艺术学”或者“艺术史”所关注的东西,而应该去欣赏一种美,从艺术作品中寻求共鸣。

按照作者的说法,艺术家们创造他们的作品的时候,最看重的是如何做到“合适”,而这个“合适”在欣赏的时候,也是最应该看重的。

  这关于艺术的“故事”,作者从很久很久以前——史前,一直讲述到了现代。

  过去的作品并不是仅仅被当成纯粹的艺术品,而是有明确用途的东西。

原始艺术并不章法着技艺的原始,因此他们的东西看起来不顺眼是因为手艺有限。

土著艺术家用自己最喜欢和最顺手的形状构成人物或面孔,或许不太像,但却会保持一种图案的统一与和谐,有时也含有特殊的寓意。

他们只需要知道它“是”什么,而不需要它看起来“像”什么。

  关于字画同源的埃及艺术只有一章,且和后世艺术其实是不同源的。

埃及艺术的特点表现为两点:

几何形式的规整和对自然的犀利观察。

他们的艺术无意给人观看,意在“使人生存”,因而重要的不是“好看”,而是“完整”。

到公元前7世纪至5世纪,“埃及人曾经以知识作为他们的艺术基础,而希腊人则开始使用自己的眼睛了。

”他们开始尝试表现出事物在他们眼中的真实形象,但也并未完全摒弃古老的观念,依然十分注重表现人体结构,注重关于形式的知识。

直到公元前4世纪末,希腊才出现“肖像”的观念。

艺术家发现了既能赋予面目生气又不破坏其美的两全之策,并且懂得了怎样捕捉个别人的心灵活动和某个面孔的特殊之处。

  在对中国艺术的描述上,贡布里希的认知很有趣,他提到中国艺术家不像埃及人那么喜欢有棱角的生硬形状,而是比较喜欢弯曲的弧线。

他还提到了据说临摹自顾恺之的一幅责妻图,他称之为“具有我们所称道的中国艺术的全部高桂和优雅之处。

画中的姿势和布置十分清楚,人们对一幅阐明事理的图画所可期待的能是已尽。

此外,它也表明中国艺术家已经掌握了表现运动的复杂艺术。

这幅中国早期作品中没有丝毫生硬之处,因为画中特别喜欢使用起伏的线条而赋予整个画面一种运动感。

”的确,回想起来从青铜时代的饕餮纹开始,中国纹饰艺术从来没有脱离对曲线塑造的追求。

而在人物画还在中国画中占领主导地位的时代,中国画家有一个算一个都可以说是曲线控。

流畅的曲线和动势以及人物优雅的姿态和柔和的神情,这些是一直延续至今的中国味道。

而中国画进入山水画时代后有关“意境”的问题凸显出来。

  “有时画家啊就觉得自己分明是在进行这种探险航行。

他们想重新观看世界,把肉色粉红。

苹果非黄则红之类公认的观念和偏见完全抛开。

”表现方式的不同是艺术家的决定,也

  左右了我们对一幅画作的回应。

艺术家追寻的是一种事物与事物之间相互关系的和谐感,“合适”。

但是至于艺术家到底要达到什么样的“合适”,效果,我们却不能带有很多先入之见。

因此所谓的“艺术法则”并不是固定的。

而根据不同的需要在变化的。

古代的艺术家们同时需要考虑他们作画的目的,宗教等等。

我们需要在了解了艺术家不同的目的等等的因素之后,才能更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设计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