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七年级下第四单元伟岸人格配套练习及答案综述.docx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第四单元伟岸人格配套练习及答案综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师大版七年级下第四单元伟岸人格配套练习及答案综述.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第四单元伟岸人格配套练习及答案综述
第四单元伟岸人格
7 邓稼先
⊙收获平台
一、认真阅读课文,想一想,作者对邓稼先做了许多评价,就品行(性格为人等)方面措词不下十种,文章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
答:
二、阅读课文“我不能走”部分,回答问题。
1、在原文上找出排比句并摘抄下来。
答:
2、《吊古战场文》反映了什么内容?
作者引用此文想表现什么?
答:
3、作者引用五四时期的一首歌有什么作用?
答:
4、这一部分文字表现了邓稼先怎样的思想境界?
答:
*5、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有一部分人会对邓稼先的事迹嗤之以鼻,认为不值得。
请就此谈谈你的看法。
(100字左右)
答:
⊙发展空间
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向中国人脱帽致敬
钟丽思
记得那是12月,我进入巴黎十二大学。
我们每周都有一节对话课,为时两个半钟头。
在课堂上,每个人都必须提出或回答问题。
问题或大或小,或严肃或轻松,千般百样,无奇不有。
入学前,前云南省《滇池》月刊的一位编辑向我介绍过一位上对话课的教授:
“他留着大胡子而以教学严谨闻名于全校。
有时他也提问,且问题刁钻古怪得很。
总而言之你小心,他几乎让所有的学生都从他的课堂上领教了什么叫做‘难堪'……”我是插班生,进校时,别人已上了两个多月的课。
我上第一堂对话课时,就被教授点着名来提问:
“作为记者,请概括一下您在中国是如何工作的?
”
我说:
“概括一下来讲,我写我愿意写的东西。
”
我听见班里有人窃笑。
教授弯起一根食指顶了顶他的无边眼镜:
“我想你会给予我这种荣幸:
让我明白您的主编是怎样工作的?
”
我说:
“概括一下来讲,我的主编发他愿意发的东西。
”
全班“哄”地一下笑起来。
那个来自苏丹王国的阿卜杜勒鬼鬼(SuìSuì)地朝我(Shù)大拇指。
教授两只手都插入裤袋,挺直了胸膛问道:
“我可以知道您是来自哪个中国的么?
”
班上当即冷场。
我慢慢地对我的教授说:
“先生,我没听清楚你的问题。
”他清清楚楚一字一句,又重复一遍。
我看看他的脸,那脸,大部分掩在浓密的毛发下。
我告诉那张脸,我对法兰西人的这种表达很陌生,不明白“哪个”中国一说可以有什么样的解释。
“那么,”教授说,“我是想知道,您是来自台湾中国还是北京中国?
”
雪花在窗外默默地飘。
在这间三面墙壁都是落地玻璃的教室里,我明白地感受到了那种突然冻结的沉寂,几十双眼睛,蓝的绿的褐的灰的,骨碌碌瞪大了盯着三个人来回看,看教授,看我,看我对面那位台湾同学。
“只有一个中国。
教授先生,这是常识。
”我说。
马上,教授和全班同学一起,都转了脸去看那位台湾人。
那位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的同胞正视了我,连眼睛也不眨一眨,冷冷地慢慢道来:
“只有一个中国,教授先生。
这是常识。
”
话音才刚落,教室里便响起一片椅子松动的咔咔声。
教授先生盯牢了我,又递来一句话:
“您走遍了中国么?
”
“除台湾省外,先生。
”
“为什么您不去台湾呢?
”
“政府不允许,先生。
”
“那么,”教授将屁股放了一边在讲台上,搓搓手看我,“您认为在台湾问题上,该是谁负主要责任呢?
”
“该是我们的父辈,教授先生,那会儿他们还年纪轻轻哩!
”
教室里又有了笑声。
教授却始终不肯放过我:
“依您之见,台湾问题应该如何解决呢?
如今?
”
“教授先生,中国有句老话,叫做'一人做事一人当'。
我们的父辈还健在哩!
”我说,也朝着他笑,“我没有那种权力去剥夺父辈们解决他们自己酿就的难题的资格。
”
我惊奇地发现,我的对话课的教授思路十分敏捷,他不笑,而是顺理成章地接了我的话去:
“我想,您不会否认邓小平先生该是你们的父辈。
您是否知道他想如何解决台湾问题?
”
“我想,如今摆在邓小平先生桌面的,台湾问题并非最重要的。
”
教授浓浓的眉毛如旗般展开来,向上升起:
“什么问题才是最重要的呢,在邓小平先生的桌面上?
”
“依我之见,如何使中国尽早富强起来是他最迫切需要考虑的。
”
教授将他另一边屁股也挪上讲台,换了个更舒服的姿势坐好,依然对我穷究下去:
“我实在愿意请教:
中国富强的标准是什么?
这儿坐了二十几个国家的学生,我想大家都有兴趣弄清楚这一点。
”
我突然一下感慨万千,竟恨得牙根发痒,狠狠用眼戳()着这个刁()钻古怪的教授,站了起来对他说,一字一字地:
“最起码的一条是:
任何一个离开国门的我的同胞,再不会受到像我今日要承受的这类刁难。
”
教授倏地离开了讲台向我走来,我才发现他的眼睛很明亮,笑容很灿烂。
他将一只手掌放在我的肩上,轻轻说:
“丝毫没有刁难您的意思,我只是想知道,一个普通中国人是如何看待他们自己的国家的。
”然后,他两步走到教室中央,大声宣布:
“我向中国人脱帽致敬。
下课。
”
出了教室,台湾同胞与我并排儿走。
好一会儿后,两人不约而同地看着对方说:
“一起喝杯咖啡好吗?
”
(选自《托起心中的太阳》,侯靖方、徐令义 主编,杭州出版社)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字注音。
(1)阿卜杜勒鬼鬼(SuìSuì)( )地朝我(Shù)( )大拇指。
(2)我狠狠用眼戳( )着这个刁( )钻古怪的教授。
2.结合语境,解释下列画线词语。
(1)"教授先生,我们的父辈还健在哩!
"
(2)我狠狠用眼戳着这个刁钻古怪的教授。
3.文章要注意前后照应,与画线句"教室了便响起一片椅子松动的咔咔声。
"相照应的两个句子是:
答:
4.本文与杨振宁的《邓稼先》同样都体现了________________这一主题, 本文主要采用___________描写。
*5.读完本文后,你有何感想?
请将你感受最深的一点写成一段话,200字左右。
答:
二、热爱祖国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爱护环境是一种爱国,遵守公共道德是一种爱国,努力学习长大为祖国科学事业做贡献也是一种爱国,在祖国最危险的时候站在战斗的最前线更是一种爱国……请你谈谈你对"爱国"这一主题的认识。
(100字左右)
答:
⊙轻松一刻
有一种人总让我们泪流满面--邓稼先夫人访谈
1958年8月,邓稼先突然接到命令,要其参加核试验,邓稼先又是兴奋又是紧张,与许鹿希匆匆一别,在荒凉的大漠上开始了中国的核试验,当时苏联、美国、法国相继宣布拥有核武器,而中国想要在世界之林立一席之地,不受外强凌辱,建造自己的核武器是当务之急,而此时,独守家中的许鹿希除了思念就是每日惴惴不安的担心。
许鹿希:
那天晚上回家以后,他也一夜没睡,我也一夜没睡。
主持人:
他怎么跟您说,他也不能跟您说什么是吗?
许鹿希:
他不能跟我说做什么,他就跟我说,他要调动工作,我说问他调哪去,他说这不能说,做什么工作他不能说。
我说你给我一个信箱的号码,我跟你通信,他说这不行,反正弄的我当时很生气,我当时30岁,他当时34岁,我们孩子很小对吧,因为我不知道他干什么去,可是他态度很坚决,他说我如果,就是做好这件事,我这一生就活的很有价值。
他这么说以后,我当时就感觉到他已经下决心了,后来他突然说一句,就是为它死了也值得,他说这话以后,后来我就哭了,我说你干吗去,做什么事情要这么样子,下这个决心。
当然那个时候我不知道,后来过了一些时候我知道了,这个工作一干就28年。
主持人:
当时您完全没猜到是原子弹,那时候您一点都没猜到。
许鹿希:
我为什么一点都没猜到,当时国家太苦了,我们连汽车也造不了飞机也造不了,抗美援朝的时候,所有的飞机是从苏联买的,什么武器都是人家的,咱们自己什么也造不了。
那个时候再用什么小米加步枪那根本是不可能的,这个后来我才知道,就是在抗美援朝的时候,美国已经把原子弹运到的冲绳岛,如果板门店谈判再失败的话,咱们当时就要吃原子弹了,他不过就欺负咱们没有。
那个是谁,英国的撒切尔首相说一句话,但凡你中国有一颗原子弹,人家也不敢惹你。
对,就是这样,实力嘛。
所以这样的话,这个转折是非常突然的。
主持人:
一夜之间。
许鹿希:
一夜之间,后来我看邓稼先这么坚决,他说家里事情他都管不了了,一切都托给我了,我回答他一句,我说我支持你。
主持人:
许鹿希老人对我说,很多人都问过她,为什么能够忍受和丈夫分离长达28年?
她说是因为她不仅见过洋人,还见过洋鬼子,不仅见过飞机,还见过敌人的飞机在空中盘旋轰炸自己的家园,不仅捱过饿,还被敌人的炮火逼着躲进防空洞忍饥捱冻,她说因为有了经历,使她能够理解邓稼先,理解他因为要造原子弹而和自己分离28年之久。
许鹿希:
也不是说28年他完全一天都不回来,也有中间回来,这个工作保密性质太强了,甚至于我北京医科大学的同事也不能到我家里去,免得出事。
北医领导知道我丈夫是干什么事,是在追悼会的报纸上。
主持人:
当时邓先生偶尔回来,您怎么跟他聊天呢,总要问一问最近的工作,但是很多又不能说,那说什么呢?
许鹿希:
一点都不能聊天,他们的规矩是片纸只字不能往回家带,不能带出来。
至于他突然回来和突然走,什么时候回来我根本不知道,什么时候走的话,一个电话汽车马上就在底下等着,警卫员一上来马上就走了。
我们中国的核试验一共做了45次,第一次成功是1964年10月16号,15点就是下午三点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我们最后一次呢,第45次核试验呢是在1996年7月29日。
主持人:
在签定协议之前的一天吧,等于是。
许鹿希:
1996年7月29号做最后一次核试验,为什么挑这个日子呢,因为邓稼先逝世是在1986年的7月29号。
在邓稼先逝世十周年的这一天,做最后一次核试验,做完以后,马上第二天,在各个报纸上都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授命,从此以后我们中国暂停核试验。
这就表明我们中国已经达到了跟其他核大国完全一样的水平,我们已经有了原子弹,有了氢弹,有了中子弹,有了小型化,有了在实验室模拟这个高度。
主持人:
这45次实验邓先生领导了多少次?
许鹿希:
他生前一共有32次,32次里头有15次是他亲自在现场指挥,可是因为他后来是做核武器研究院的院长,我们国家在一个原子弹氢弹做成以后要有一个专家签字,向国家签字等于向国家保证,这个弹行了,你可以放了。
这个签字是邓稼先去签,签完这字邓稼先说非常紧张,好比就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万一不行就不得了,可是每次都行了,所以人家给邓稼先一个外号嘛,说邓稼先是福将,这福将可真太难了。
主持人:
这种压力一般人没法想象。
1964年10月16日,我国自行开发研制的原子弹在当日下午三时许成功试爆,冲天的蘑菇云,使全国人民为之振奋,当时的号外有着醒目的标题: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正当全国人民欢欣鼓舞的时候,思念着丈夫的许鹿希才在家中缓缓地舒了口气,放下了悬了已久的心。
大漠孤烟
大喜与大悲往往连在一起,至忠与至孝往往难以两全。
大漠孤烟,长河落日……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时,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正沉浸在喜悦中的邓稼先,突然听说妻子许鹿希告急:
母亲病危。
他的心一沉,脑子全乱了。
北京,那挂着"松风水月"横匾的家,永远让他感到温馨,永远让他牵牵挂挂。
正是在那萤火纷飞的榆树下,母亲给他讲嫦娥奔月的故事,让他萌发了上天摘星揽月的神奇想法。
赶到北京,早已守候在机场的妻子,没让他回家,带着他直往医院奔。
消瘦的母亲躺在病床上,床边挂着吊瓶,药水正一滴一滴地滴进血管里……在母亲年迈体弱,最需要照顾时,邓稼先却长年在戈壁荒原,把侍奉老父老母和抚养幼子幼女的担子压在妻子一个人肩上,他觉得愧对老母,更愧对妻子。
他扑上前抓住了母亲的手,另一支手却被妻子握住了。
他哭喊着:
“姆妈,我回来了,我在这儿。
”弥留之际,母亲已无法说话,似乎微微睁了睁眼,失神的目光中,似乎透着一丝安慰,一丝欣喜。
邓稼先哽咽着,凄怆的抽泣,像秋夜的驼铃,伴母亲西去
相惜
1985年7月,邓稼先进京开会。
他对妻子说,肛门痛得厉害,大便困难,妻子逼着他上了医院。
本想要点润肠药就回来,没想到,和蔼的医生却说:
“别走了,立即住院。
”他告诉医生,他在开一个很重要的会议,由他主持,不能住院。
医生还是那么和蔼,还是那么不容商量地说:
“这里不是会议室,这是医院。
”
他被确诊为直肠癌,这一天,是1985年7月31日。
8月10日手术,许鹿希噙着泪水守候着。
没过多长时间,因白血球数目太低,血像太差,必须中断治疗,医生建议他回家休养。
由妻子陪着,他到地坛逛庙会,各种小吃,各种土特产,各种表演,都深深地吸引着他。
1986年3月29日,又作了一次小手术。
他预感到日子不多了,对许鹿希说:
“我有两件事必须做完,那就是一份建议书和一本书。
”他指的是关于我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和规范论。
5月16日,做了第二次大手术,身体越来越差,虚弱得几乎无法挪步。
在生命的最后一天,邓稼先拉着许鹿希的手,向她描述原子弹爆炸时的壮丽:
奇异的闪光,比雷声大得多的响声翻滚过来,一股挡不住的烟柱笔直地升起……沉浸在这自己创造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诗意中,他的声音虽然微弱,却是那么坚定:
“我不爱武器,我爱和平,但为了和平,我们需要武器。
假如生命终结后可以再生,那么,我仍选择中国,选择核事业。
”
一代英豪,就这样走到了生命的终点,全中国都记住了这一悲痛的时刻:
1986年7月29日,下午1时50分。
(转自凤凰卫视·鲁豫访谈,有删节)
杨振宁和邓稼先
邓稼先
快乐探究
居里夫人和一克镭爱因斯坦与原子弹
⊙收获平台
一、《居里夫人和一克镭》所写的居里夫人是极有个性的,请把特别能体现她个性的文字画出,在文字旁写批注文字。
(直接做在课文中)
二、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门开了,麦隆内夫人看见一个苍白羞怯的女士走进来,其神色之忧郁,是麦隆内夫人从来没有看见过的。
她身穿黑色棉布衣衫,她那雍容、坚韧、温良的脸上,带着专心做学问的人常有的那种心不在焉的神情。
麦隆内夫人突然觉得不应该闯进来了。
麦隆内夫人似乎比居里夫人还要羞怯,她以记者为业已有二十多年了,可是在这个心灵毫不设防的黑衣女士面前,竟问不出一句话来。
1、“心不在焉”一词在文中是什么意思。
答:
2、麦隆内夫人为什么会“似乎比居里夫人还要羞怯”?
答:
*三、荣誉是大多数人梦寐以求的事业结果和行动动力,可是居里夫人却在“忍受荣誉带来的痛苦”。
请根据《居里夫人和一克镭》所提供的资料和你的生活体验,写一段200字的文字,表明你对荣誉的看法。
答:
四、1945年八月六日下午,秘书说早晨美国在广岛投下原子弹。
“爱因斯坦的双脚,像是钉死在地上了。
秘书走过来,扶他在沙发上坐下。
爱因斯坦坐在那里,像一尊大理石雕像。
几秒钟过去了。
在他思想的大海里,掀起了风暴。
”联系上下文,联系你课外所了解的爱因斯坦的为人,猜猜:
此时爱因斯坦思想大海里掀起的风暴会是些什么内容?
答:
*五、晚年爱因斯坦对教育的思考十分投入。
请根据《爱因斯坦与原子弹》的资料猜测一下,爱因斯坦对数理化等学科的教育会持怎样的观点?
然后查找相关资料印证自己的猜测。
答:
⊙发展空间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在所有的艺术中,爱因斯坦最推崇西方古典音乐,对巴赫、莫扎特和贝多芬的作品,他尤其酷爱。
爱国斯坦几乎每天都要拉他心爱的小提琴。
在他紧张思索光量子假说或广义相对论的日子里,每当他遇到了困难他就放下笔,拿起琴弓。
那优美、和谐、充满了想像力的旋律,有助于他对物理学的深思,引导他在数学王国作自由、创造性的遐想。
对他的科学创见和思想闪光,音乐往往起了催化作用。
在古典音乐的气氛中,人类精神最美丽的花朵之--理论物理学的思路,如处于春日阳光和寸露之中。
在这位理论物理学大师的心目中,科学的美和艺术的美是相通的,互补的,是精神世界最高最美的两个侧面。
只有科学的美,没有艺术的美,是残缺的;只有艺术的美,没有科学的美,也是残缺的。
除音乐外,爱国斯坦还推崇文学。
他热爱莎士比亚、歌德、海涅、陀思妥也夫斯基和萧伯纳的作品。
对于爱因斯坦,文学艺术的作用决不仅仅是娱乐和消遣。
他对艺术的执著追求,恰如他献身于物理学一样,乃是出于精神生命的需要。
在他的心目中,艺术和科学之所以具有永久的魅力,并不是因为它们是两个闪闪发光、可以放在口袋里永远占有的金币,而是两个无限的、永远也没有终点的世界,从事艺术和科学的最大乐趣不是占有,而不断地追求。
他极力推崇文学艺术,是因为他深深懂得它们的伦理价值。
爱因斯坦认为,文学艺术的最大价值就在于它能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而大艺术家在这方面的作用往往要胜过科学。
在爱因斯坦看来,科学和艺术之所以是相通的,还在于两者抱着要以丰富的想像力为心理背景。
倘若没有诗人般的想像力,爱国斯坦怎能以惊人的洞察力阐明相对性原理?
有人提出:
我们为什么不能贡献出一个爱因斯坦?
原因也许是多方面的。
一般说来,造就一个爱因斯坦除了高超的数学、物理知识外,还需要有广阔而深邃的文化背景。
其中艺术素养便是一大因素。
如果爱国斯坦对艺术的美无动于衷,人们有充分理由可以怀疑他心中是否能树立起科学(真理)的美学标准。
音乐、绘画和文学诚然不会直接教你如何去解微分方程,但是却能提高你的精神境界,丰富你的想像力,拓展你的文化背景,从而有助于你成为爱因斯坦。
(选自[美]迈克尔·怀特 约翰格里本《爱因斯坦——一位旷世奇才的一生》)
1.把第一段末尾句子分号以后画线的部分改换一种说法,用一个四字句表达,意思不变而文字更洗练:
________________
2.爱因斯坦是一位大科学家,他为什么还推崇音乐和文学艺术呢?
答:
3.你有自己的艺术爱好吗?
你最喜欢哪一部艺术作品?
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答:
4.读完本文,请给它命一个合适的标题:
*5.在某些学校,一些老师为了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而大量占用音乐、美术等所谓的"副课"的时间。
请结合本文给你的启发、谈谈你对这一现象的看法。
答:
⊙轻松一刻
走进钱学森的家
曹卡民 周志飞
这样的一个家庭在中国甚至世界都是罕有的:
夫妇俩一个是共和国的「航天之父」,至今惟一的“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获得者。
一个是中央音乐学院著名教授、桃李满天下的艺术家、音乐教育家。
伴随着新中国50年的历程,他们也共同携手走过了52年的情感人生。
……这个艺术与科学结合的家庭有着怎样独特的真情与魅力?
让我们试着走进这个共和国的功勋家庭。
教授的家就应该这样:
都是书
第一次走进这个家时,蒋英老师的学生、中央音乐学院赵登营老师发现:
怎么这个著名人家所住的房子又老又暗?
--在50年代建的那种一排排的红砖老楼中,跟普通的单位宿舍没什么两样,家俱也很一般。
尽管有关部门几次让他们“乔迁”过,但他们一直没搬,他们不愿意给国家增加麻烦。
蒋老曾说:
“我不羡慕人家装修这、装修那的。
教授的家就应该是这样的:
都是书。
”除了四周的书和一架当年从国外带来的、相伴多年的名贵钢琴外,这真是一个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家了,但就是在这书的包围中,让人感受到一种向上的力量。
两老惟一讲究做的就是知识、学问,家里上上下下都是书,据说书柜就有近50个。
钱老研究科学,每天看大量的资料、剪报,关心国家大事,注视着国家的发展。
蒋老研究音乐、教授学生,同样也关注国家大事。
她对海外学生回国的唯一要求就是要带回国外最新的资料,她研究和使用后她再亲自复制供教学之用。
他们作出了那么大的贡献,生活上却是那样地无欲寡求,“对于人生他们一定是悟到了什么”,接触过他们的人总会有这样的“心得”。
蒋英教授:
千万人中一眼就能看出她来
她是那种特别有修养的人,谈吐、为人莫不如此,蒋英教授的一个学生如此描述对自己的老师那种高山仰止的心情:
“千万人中一回头,你就能看出是她,尽管众人的穿着都一样。
”因为她具有的那种气质与吸引力与众不同。
蒋英出身名门,自幼酷爱音乐。
1937年考入德国柏林大学声乐系,后辗转到瑞士,师从多位音乐大师,掌握了大量的德国、法国艺术歌曲、清唱剧、受难曲、弥撒等室内乐作品,同时对古典、浪漫时期及近现代歌剧作品有了深刻的认识与理解。
蒋教授回想大学时光时说:
“进大学后,我像掉进知识的海洋里,吞呀!
吞呀!
有吞不完的东西。
”她每天抓紧时间练声、做题、学外文,并利用晚上时间穿梭于音乐厅和剧院聆听、学习。
来不及吃饭,就在地铁买个面包充饥。
少女时代的蒋英有个坚定的信念:
“我不能丢中国人的脸!
”
因为有头疼病,退休后的蒋老每次给学生上完课后都格外疲倦。
但她坚持不收学生一点费用。
学生劝她说:
“老师,我现在收学生还收好几百块钱呢!
”“收那么多!
”蒋老又是责备又是自豪。
对慕名求教者,她也是毫无保留地悉心指导。
但有一个条件,必须先考察人品、修养是否好。
她告诫学生:
“唱歌光用嗓子不好听,要用心去唱,表达你真正的感情,这样你的歌声才能打动听众的心灵。
”蒋老每教一首歌,都要亲自翻译、复制好音响。
每当学生学习出现问题时,吃不下睡不着的反倒是她。
伉俪情深:
谁也离不了谁
钱学森1934年从上海交通大学毕业,同年考取清华大学公费留学,1939年在美国获航空和数学博士学位。
在美国学习研究期间,他与他人合著的《远程火箭的评论与初步分析》,奠定了地地导弹和探空火箭的理论基础;与他人一起提出的超音速流动理论,为空气动力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949年,新中国成立。
钱学森和夫人蒋英作出了返回祖国的决定,然而却遭到美国当局的阻挠和迫害。
当时美国的一位将军断言,钱学森的作用和意义,在军事上,抵得上5个师。
在钱学森遭到15天的审讯和非人的折磨,全家又经过了5年被监视的软禁生活后,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通过中国驻波兰大使在日内瓦与美国大使会谈,1955年10月,钱学森夫妇得以返回祖国。
回国后,他向国务院呈交了《关于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
1956年,他受命组建我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所--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并担任首任院长,主持完成了“喷气和火箭技术的建立”规划,参与了近程导弹、中近程导弹和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直接领导了用中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参与制定了我国第一个星际航空的发展计划,是新中国航天科技事业的先驱和杰出代表,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和“火箭之王”。
钱老喜欢音乐,年轻时是学校里的小号手。
在谈到幸福时,他认为,自己的科学成果中包含着妻子的付出。
在1950年至1955年美国当局对他们迫害5年间,蒋英在卫生间里给钱学森放一把椅子看书学习,以躲避特务的干扰,自己又带孩子又管家务,作出了巨大的牺牲。
“她是女高音歌唱家,而且是专门唱最深刻的德国古典艺术歌曲的。
正是她给我介绍了这些音乐艺术,这些艺术里所包含的诗情画意和对人生的深刻理解,使得我丰富了对世界的认识,学会了艺术的广阔思维方法,或者说,正因为我受的这些艺术方面的熏陶,我才能够避免死心眼,避免机械唯物论,想问题能够更宽一点、活一点。
”
去年蒋老做心脏手术时,蒋老说:
“我可不能先没了!
”熟悉他们的人也深知这个手术的重要性:
它关系到两个人--两个不可分离,共度了50多年风雨人生,与共和国的奋进脚步紧紧相随的两位杰出老人。
(摘自《羊城晚报》1999年10月20日是,有删节)
精品赏读
8回忆鲁迅先生
⊙收获平台
一、萧红是鲁迅的学生,也是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女作家。
她的这篇回忆性的文章,使我们了解了哪些事情?
答:
二、鲁迅先生的休息方式是什么?
答:
三、你知道文中出现的海婴是谁吗?
(根据文章内容推断一下吧!
)
答:
四、课文中描写鲁迅的各个生活片段,给你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一个?
读了课文,你对鲁迅有没有新的认识?
请谈谈你的体会。
答:
*五、鲁迅作为中国文坛的大家,我们也一起学习过他的《社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你还知道他的哪些有代表性的作品?
答:
⊙发展空间
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踏遍东南西北,以身许之山水
徐霞客,名宏祖,字振之,江苏江阴人,明代著名的地理学家与文学家。
由于他在旅行中经常与朝霞暮霭为伴,友人们送给他一个别号“霞客”。
他把毕生精力都献给了祖国的山山水水,东起浙江东部海岛上的普陀山,西至云南西部的腾冲,北抵河北蓟县的盘山,南达广东罗浮山,足迹遍及中国大部分省区,留下60多万字的《徐霞客游记》。
这本书不仅在地理学上给我们提供了大量新鲜、宝贵的科学资料,而且文笔优美,写景状物绘声绘色,具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