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成都一诊语文试题解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332920 上传时间:2022-11-29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81.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成都一诊语文试题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考成都一诊语文试题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考成都一诊语文试题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考成都一诊语文试题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考成都一诊语文试题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成都一诊语文试题解析.docx

《高考成都一诊语文试题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成都一诊语文试题解析.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成都一诊语文试题解析.docx

高考成都一诊语文试题解析

成都七中2016届一诊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

150分总分:

150分

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毎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最能反映中国传统法律精神的,自然属于历朝的法典,如《唐律疏议》《大明律》《大清律例》等。

这些法典前后具有很强的继承性,法典中的规则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块由旨在推行道德教化的条款组成,一块由旨在保障国家的秩序、安全与正常的行政管理条款组成。

前者大体关乎孝道、婚姻、立嗣与两性关系等,而后者则关乎军事、狱讼以及有效的行政管理等。

而有关谋反大逆、杀人、盗窃、侵害的条款兼涉两块内容。

但即便主要作为“刑法典”的历代法典,其“刑”也不完全“一刑独大”,《唐律》十二篇中,真正关系到现代意义上的“刑”的实体法,乃《贼盗》《斗讼》《诈伪》《杂律》四篇,而《捕亡》《断狱》两篇类似于现代的程序法。

从结构就可以看出立法者制律的中心意图并不在纯粹意义上的“刑”。

《大明律》和《大清律例》都分七篇,分别为:

《名例律》《吏律》《户律》《礼律》兵律、刑律、工律。

这是按照《周礼》所设置的治理模式来排序,与儒家所设想的道德理想一致,万物统一于“道”中,人间的秩序得以与道的规律相对应,法典篇目秩序的排列,也是按照这样的理念来定。

广义的法律是用来推行教化的,其要达到的价值目标乃在于“正人心”“厚风俗”,诚如《史记·管晏列传》中司马迁借管子之言所称的那样:

“治教化则人心正,人心正则天下无贼”。

而《唐律疏议》的序言中则把教刑的关系说得更为明白:

“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

”故而唐代立法者将法律视为政教之用,其意在促使人们恪遵德礼,以臻“至善”之化境。

虽然儒家大体上强调人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四端,故有“仁”“义”“礼”“智”的道德自觉,然而现实生活中总有悖理违礼之事,此时纯靠自觉难以匡正人心、厚风俗,故而必须借助法律的威慑之力。

所以古代从来不将法律视为政教之末,而以“用”名之,“刑为盛世所不能废”(《四库全书提要》)即指此意。

为了贯彻这一意图,传统法律设置了各种各样的规则,劝善惩恶。

惩恶自不必问,但凡刑律所加,针对的对象必为于伦常纲教有违之人。

不仅如此,传统法律往往还变现在看来纯粹是道德的义务为法律义务。

譬如《唐律疏议》的《贼盗》一篇中就有这样的规定:

“诸邻里被强盗及杀人,告而不救助者,杖一百;闻而不救助者,减一等。

力势不能赴救者,速告随近官司,若不告者,亦以不救助论”;若“追捕罪人而力不能制,告道路行人,其行人力能助之而不助者,杖八十;势不得助者,勿论”。

立法者考虑到了人的能力,通常情形下,能力越大,责任就越大,因此更应该有道德践履的勇气。

唐律对见义不为的行为设置刑事责任,正在于提倡一种公序良俗。

更有甚者,刑罚为政教之用。

传统法律中,很多条款似乎在现实生活中进入司法程序的概率不大,甚至在其设定之初,就没有打算被执行。

比如历代法典中有“同姓不婚”条,但是似乎从未被实践过。

另外,诸如亲属之间的许多行为,虽被规定为犯罪,但是实践中遵循“民不告,官不举”的做法,实际上立法者和司法者都明白,设置此类规则之真正意图,乃在于提出一种治国理想,希望民众向此努力,更多地带有一种“宣教”色彩。

(摘编自宋玲《“正人心”与“厚风俗”——中国传统法律的价值取向》)

1.下列关于“中国传统法律精神”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大明律》和《大清律例》七篇律法的顺序,是按照《周礼》中的治理模式来排序的,与儒家设想的道德理想也是一致的。

B.传统法律设置了各种各样的规则,劝善惩恶。

对那些不能严格自律、做出悖理违礼之事的人,必须借助法律的威慑力。

C.管仲称“治教化则人心正,人心正则天下无贼”,这说明他将法律视为政教之用,认为法律的最高境界是促使人们恪遵德礼。

D.传统法律常常把今天看来属于道德的义务定为法律义务,如唐律对见义不为的行为就有追究刑事责任的条款。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古代法典中关于杀人、盗窃、侵害等方面的条款,既在于推行道德教化,又有保障国家秩序、安全等作用。

B.《唐律》十二篇中,《贼盗》《斗讼》《诈伪》《杂律》四篇类似于现代意义上的“刑”的实体法,而《捕亡》《断狱》两篇类似于现代的程序法。

C.尽管古代律法将见义勇为作为社会成员的责任与义务,但在立法时又充分考虑到了人的能力差异,不搞“一刀切”。

D.历代法典中都有“同姓不婚”的条款,但因为在实践中遵循刑罚为政教之用的目的,所以违反这一条款的人也没有受到处罚。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唐律规定对见危不作为者施以杖刑,根本原因是,在传统中国个体要接受社会这个特定团体赋予每个个体的义务要求。

B.中国历朝历代的立法者都不追求“一刑独大”,其制律的中心意图并不在纯粹意义上的“刑”,而在于让人常有敬畏意识。

C.《四库全书提要》认为:

“刑为盛世所不能废。

”因为刑罚为政教之用,其“正人心”“厚风俗”的功用不可小觑。

D.传统法律中的很多条款在现实生活中进入司法程序的概率并不大,据此可以得知,这些条款在设定之初就没有打算被执行。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寇准字平仲,华州下邽人也。

准少英迈,通《春.秋.》三.传.。

年十九,举进.士.。

太宗取人,多临轩顾问,年少者往往罢去。

或教准增年,答曰:

“准方进取,可欺君邪?

”后中第,授大理评事,知归州巴东、大名府成安县。

每期会赋役,未尝辄出符移①,唯具乡里姓名揭县门,百姓莫敢后期。

准尝奏事殿中,语不合,帝怒起,准辄引帝衣,令帝复坐,事决乃退。

上由是嘉之,曰:

“朕得寇准,犹文皇之得魏征也。

淳化二年春,大旱,太宗延近臣问时政得失,众以天数对。

准对曰:

“《洪范》天人之际,应若影响,大旱之证,盖刑有所不平也。

”太宗怒,起入禁中。

顷之,召准问所以不平状,准曰:

“愿召二府至,臣即言之。

”有诏召二府入,准乃言曰:

“顷者祖吉、王淮皆侮法受赇,吉赃少乃伏诛;淮以参政沔之弟,盗主守财至千万,止杖,仍复其官,非不平而何?

”太宗以问沔,沔顿首谢,于是切责沔,而知准为可用矣。

即拜准左谏议大夫、枢密副使,改同知院事。

至道元年加给事中时太宗在位久冯拯等上疏乞立储帝怒斥之岭南中外无敢言者准初自青州召还入见帝足创甚自褰衣以示准,且曰:

“卿来何缓耶?

”准对曰:

“臣非召不得至京师。

”帝曰:

“朕诸子孰可以付神器者?

”准曰:

“陛下为天下择君,谋及妇人、中官,不可也;谋及近臣,不可也;唯陛下择所以副天下望者。

”帝俯首久之,屏左右曰:

“襄王可乎?

”准曰:

“知子莫若父,圣虑既以为可,愿即决定。

”帝遂以襄王为开封尹,改封寿王,于是立为皇太子。

庙见还,京师之人拥道喜跃,曰:

“少年天子也。

”帝闻之不怿,召准谓曰:

“人心遽属太子,欲置我何地?

”准再拜贺曰:

“此社.稷.之福也。

”帝入语后嫔,宫中皆前贺。

复出,延准饮,极醉而罢。

(节选自《宋史・寇准传》,有删改)【注】①官府征调的敕命文书。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至道元年/加给事中/时太宗在位久/冯拯等上疏乞立储/帝怒斥之/岭南中外无敢言者/准初自青州/召还入见/帝足创甚/自褰衣以示准

B.至道元年/加给事中/时太宗在位久/冯拯等上疏乞立储/帝怒/斥之岭南/中外无敢言者/准初自青州召还/入见/帝足创甚/自褰衣以示准

C.至道元年/加给事中/时太宗在位久/冯拯等上疏乞立储/帝怒斥之/岭南中外无敢言者/准初自青州召还/入见/帝足创甚/自褰衣以示准

D.至道元年/加给事中/时太宗在位久/冯拯等上疏乞立储/帝怒/斥之岭南/中外无敢言者/准初自青州/召还入见/帝足创甚/自褰衣以示准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春秋》三传是《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的合称,都是编年体史书。

B.进士是指我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也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

C.淳化是宋太宗时期的一个年号。

历代帝王遇“天降祥瑞”或内讧外忧等大事,要改年号。

D.社稷原分别称土神和谷神,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原始崇拜物。

文中用“社稷”代指祭祀。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顶是()(3分)

A.寇准才智过人,年少得志。

担任地方官员,施政有方。

作为近臣,屡进忠言,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为皇上所倚重,被认为是魏征那样的人才。

B.当太宗就大旱一事向近臣询问自己治国的过失时,寇准认为大旱由刑罚不公引起。

他这样讲,不单是为祖吉申屈,更是为了揭露朝中奸佞。

C.寇准被问及立储人选时,建议皇帝不要听信身边的妇人和近臣的意见,可能是因为她(他)们会有私心,而要选择心系王室的皇子作储君。

D.当太宗因为皇太子很得民心而担心自己的地位时,寇准宽慰了太宗。

寇准因为在立储问题上的深谋远虑得到太宗的赏识,陪太宗一起喝酒。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或教准增年,答曰:

“准方进取,可欺君邪?

”后中第。

(5分)

译文:

(2)《洪范》天人之际,应若影响,大旱之证,盖刑有所不平也。

(5分)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题西溪无相院①

张先

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

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

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

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放修芦碍月生。

【注释】①无相院:

即无相寺,在湖州西南黄於山,始建于吴越。

8.“浮萍破处见山影”一句诗与张先的另一名句“云破月来花弄影”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简要分析它们的“同工”之处。

(5分)

答:

9.张先绰号“张三影”,这首诗也多处写“影”,有明写,也有暗写。

请找出两处暗写“影”的诗句,并简要分析。

(6分)

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杜甫在《登高》中发出“,”的感慨,抒发了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惆怅之情。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说:

“,”两句,表明不吸取历史经验教训让人痛惜。

(3)龚自珍在《己亥杂诗》中形象地表达了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且代落花立意,倾吐心曲,表现崇高的献身精神的两句是:

,。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11)、四(12)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牛张爱玲

禄兴在板门上磕了磕烟灰,紧了一紧束腰的带子,向牛栏走去。

在那边,初晴的稀薄的太阳穿过栅栏,在泥地上匀铺着长方形的影和光,两只瘦怯怯的小黄鸡抖着粘湿的翅膀,走来走去啄食吃。

牛栏里面,积灰尘的空水槽寂寞地躺着,上面铺了一层纸,晒着干菜。

角落里,干草屑还存在。

栅栏有一面磨擦得发白,那是从前牛吃饱了草颈项发痒时磨的。

禄兴轻轻地把手放在磨坏的栅栏上,抚摸着粗糙的木头,鼻梁上一缕辛酸味慢慢向上爬,堵住了咽喉,泪水泛满了眼睛。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禄兴娘子已经立在他身后,一样也在直瞪瞪望着空的牛栏,头发被风吹得稀乱,下巴颏微微发抖,泪珠在眼里乱转。

他不响,她也不响,然而他们各人心里的话大家看得雪亮。

瘦怯怯的小鸡在狗尾草窝里簌簌踏过,四下里静得很。

太阳晒到干菜上,随风飘出一种温和的臭味。

“到底打定主意怎样?

”她兜起蓝围裙来揩眼。

“……不怎样。

“不怎样!

眼见就要立春了,家家牵了牛上田,我们的牛呢?

“明天我上三婶娘家去借,去借!

”他不耐烦地将烟管托托敲着栏。

“是的,说白话倒容易!

三婶娘同我们本是好亲好邻的,去年人家来借几升米,你不肯,现在反过来求人,人家倒肯?

他的不耐烦显然是增进了,越恨她揭他这个忏悔过的痛疮,她偏要揭。

说起来原该怪他自己得罪了一向好说话的三婶娘,然而她竟捉住了这个屡次作嘲讽的把柄——“明天找蒋天贵去!

”他背过身去,表示不愿意多搭话,然而她仿佛永远不能将他的答复认为满足似的——“天贵娘子当众说过的,要借牛,先付租钱。

他垂下眼去,弯腰把小鸡捉在手中,翻来覆去验看它突出的肋骨和细瘦的腿;小鸡在他的掌心里吱吱地叫。

“不,不!

”她激动地喊着,她已经领会到他无言的暗示了。

她这时似乎显得比平时更苍老一点,虽然她只是三十岁才满的人,她那棕色的柔驯的眼睛,用那种惊惶和恳求的眼色看着他,“这一趟我无论如何不答应了!

天哪!

先是我那牛……我那牛……活活给人牵去了,又是银簪子……又该轮到这两只小鸡了!

你一个男子汉,只会打算我的东西——我问你,小鸡是谁忍冻忍饿省下钱来买的?

我问你哪——”她完全失掉了自制力,把蓝布围裙蒙着脸哭起来。

“闹着要借牛也是你,舍不得鸡也是你!

”禄兴背过脸去吸烟,拈了一块干菜在手里,嗅了嗅,仍旧放在水槽上。

“就我一人舍不得——”她从禄兴肩膀后面竭力地把脸伸过来。

“你——你大气,你把房子送人也舍得!

我才犯不着呢!

禄兴不做声,抬起头来望着黄泥墙头上淡淡的斜阳影子,他知道女人的话是不必认真的,不到太阳落山她就会软化起来。

到底借牛是正经事——不耕田,难道活等饿死吗?

这个,她虽然是女人,也懂得的。

黄黄的月亮斜挂在茅屋烟囱口上,湿茅草照成一片清冷的白色。

烟囱里正蓬蓬地冒炊烟,薰得月色迷迷蒙蒙,鸡已经关在笼里了,低低地,吱吱咯咯叫着。

茅屋里门半开着,漏出一线桔红的油灯光,一个高大的人影站在门口把整个的门全塞满了,那是禄兴,叉着腰在吸旱烟,他在想,明天,同样的晚上,少了鸡群吱吱咯咯的叫声,该是多么寂寞的一晚啊!

后天的早上,鸡没有叫,禄兴娘子就起身把灶上点了火,禄兴跟着也起身,吃了一顿热气蓬蓬的煨南瓜,把红布缚了两只鸡的脚,倒提在手里,兴兴头头向蒋家走去。

蒋家的牛是一只雄伟漂亮的黑水牛,温柔的大眼睛在两只壮健的牛角的阴影下斜瞟着陌生的禄兴,在禄兴的眼里,它是一个极尊贵的王子,值得牺牲十只鸡的。

他俨然感到自己是王子的护卫统领,一种新的喜悦和骄傲充塞了他的心,使他一路上高声吹着口哨。

他开始赶牛了。

然而,牛似乎有意开玩笑,才走了三步便身子一沉,伏在地上不肯起来,任凭他用尽了种种手段,它只在那粗牛角的阴影下狡猾地斜睨着他。

太阳光热热地照在他棉袄上,使他浑身都出了汗。

远处的田埂上,农人顺利地赶着牛,唱着歌,在他的焦躁的心头掠过时都带有一种讥嘲的滋味。

“杂种畜牲!

欺负你老子,单单欺负你老子!

”他焦躁地骂,刷地抽了它一鞭子。

牛的瞳仁突然放大了,翻着眼望他,鼻孔涨大了,嘘嘘地吐着气,它那么慢慢地,威严地站了起来,使禄兴很迅速地嗅着了空气中的危机。

一种剧烈的恐怖的阴影突然落到他的心头。

他一斜身躲过那两只向他冲来的巨角,很快地躺下地去和身一滚,骨碌碌直滚下斜坡的田陇去。

一面滚,他一面听见那涨大的牛鼻孔里咻咻的喘息声,觉得那一双狰狞的大眼睛越逼越近,越近越大——和车轮一样大,后来他觉得一阵刀刺似的剧痛,又咸又腥的血流进口腔里去——他失去了知觉,耳边似乎远远地听见牛的咻咻声和众人的喧嚷声。

又是一个黄昏的时候,禄兴娘子披麻戴孝,送着一个两人抬的黑棺材出门。

她再三把脸贴在冰凉的棺材板上,低低地用打颤的声音告诉:

“先是……先是我那牛……我那会吃会做的壮牛……活活给牵走了……银簪子……陪嫁的九成银,亮晶晶的银簪子……接着是我的鸡……还有你……还有你也给人抬去了……”她哭得打噎——她觉得她一生中遇到的可恋的东西都长了翅膀在凉润的晚风中渐渐地飞去。

黄黄的月亮斜挂在烟囱,被炊烟熏得迷迷蒙蒙,牵牛花在乱坟堆里张开粉紫的小喇叭,狗尾草簌簌地摇着栗色的穗子。

展开在禄兴娘子前面的生命就是一个漫漫的长夜——缺少了吱吱咯咯的鸡声和禄兴的高大的在灯前晃来晃去的影子的晚上,该是多么寂寞的晚上啊!

(一九三六年)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栅栏有一面磨擦得发白,那是从前牛吃饱了草颈项发痒时磨的”采用动作描写,暗示禄兴家以前有过牛,为后文借牛做了铺垫。

B.小说后半部分记叙了牛不听使唤、进攻禄兴的场面,写牛时写了牛的动作,写得形象生动,如在眼前,给人以惊心动魄之感。

C.作为一个男子汉,却只会算计妻子辛辛苦苦挣得的东西,可见禄兴是一个对家庭极不负责任的人,小说包含了怒其不争的情感。

D.“她觉得她一生中遇到的可恋的东西都长了翅膀在凉润的晚风中渐渐地飞去”运用比喻的手法,刻画出在失去财物和丈夫后的心境。

E.本文意蕴深厚,作者通过周围环境的烘托和人物语言、动作等的描写,展现给读者的是一幅苍凉而又真实的农村生活画卷。

(2)小说以“牛”为中心叙事写人,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

请简要分析。

(6分)

(3)小说中禄兴娘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请简要分析。

(6分)

(4)有人说,这篇小说结尾一段画蛇添足,可以删去。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一代的崇高女性”吴贻芳

吴贻芳(1893—1985),江苏泰兴人,祖籍浙江杭州。

1916年,她考入金陵女子大学,在上海的浸礼会怀恩堂接受洗礼,皈依基督教。

由于学业出众,组织才能超群,吴贻芳被推选为金陵女大首届学生会会长,带领全校女生响应“五四”运动。

1919年,吴贻芳大学毕业,任教于北京女子高师。

1922年,由教育部简派,吴贻芳赴美留学。

六年后,毕业于美国密执安大学研究生院,获得生物学博士学位。

1928年,她回到南京,出任金陵女子大学校长,履新时,刚满三十五岁。

就职致辞时,吴贻芳确定金陵女大的办学宗旨是“造就女界领袖,为社会之用;培养人才,从事于中国的各种工作”。

从1928年到1951年,吴贻芳执掌金陵女子大学校政长达二十三年。

吴贻芳的教育思想中包蕴了宗教的悲悯情怀,校训一词以蔽之,即“厚生”。

她常给金陵女大的学生作讲解:

“人生的目的,不光是为了自己活着,而是要用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去帮助他人,造福社会。

这样,不但有益于别人,自己的生命也因之而更丰富。

”身为校长,吴贻芳细心到给身姿不佳的女生开矫正体操班,使她们拥有较为美观的体态;她给发育不良的女生另加营养餐,金陵女大的伙食有口皆碑,是首都各大学中办得最有风味的;她从不禁止女生恋爱,为她们的安全考虑,在女生宿舍附近辟出专门场所,接待外校的男生来谈心。

她说:

“做人要一生洁白如象牙,刚毅如紫檀木,平易如小白菜。

”然而吴贻芳为了翼护金陵女大的师生,也有极其严正的一面,在她主持校政期间,在学生运动最高潮时期,军警也从未进入金陵女大抓捕过激进的左翼女青年。

吴贻芳在她所著的《金女大四十年》中阐述了自己的办学思路:

金陵女子大学的文、理科所设专业不同,“教育学是全校学生的必修课,体现了学校的师范学院性质。

可是教育系只用作辅修系,不用作主修系,校方认为,学生毕业后如果担任教学工作,应当懂得教育学,具备正确的教学方法;但更重要的是能够掌握所教的专业知识。

校内附设有一所实验中学,作为学生毕业前的教学实习场所。

这一设施使学校更具备师范学院的条件。

”吴贻芳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在当时不仅富于开创性,而且收到了实效,为办好师范学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金陵女大文理学院教育系主任兼教务主任、美国人明妮•魏特琳女士与吴贻芳多年合作愉快,她曾深有感触地说:

“同吴博士一道工作,使我真正认识到,她的确是当代中国的女界领袖、人中英才。

她才智超群,为人坦诚,工作起来不知疲倦。

吴贻芳献身教育事业,终生未嫁。

1948年8月,金陵女大举行吴贻芳主校二十周年纪念活动,学生们别出心裁,编演话剧,献给校长,剧情很有意思:

吴家小姐才貌双全,登门提亲的人踏破铁鞋,她始终不肯点头。

最终,“教育之神”登门求爱,吴小姐欣然首肯。

此剧体现出饱含敬意的诙谐,一时传为佳话。

1941年3月,在国民参政会第一次大会上,吴贻芳当选为五人主席团中唯一的女主席,其组织才干、活动能力引起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和好评。

1945年初,吴贻芳作为中国代表团十位成员中唯一的女代表赴美参加联合国成立大会,并发表演讲,签署《联合国宪章》。

1946年,因对国民党官场的腐败实质“产生了十分的厌恶”,她断然拒绝担任参政会执行主席和国民政府教育部长。

宋美龄登门做说客,话说得既动人又有理:

“你要贯彻‘厚生’思想,当了教育部长不是更好贯彻吗?

”吴贻芳始终笑而不答,宋美龄只好作罢。

1949年3月,南京城已陷入混乱,吴贻芳再次拒绝担任国民政府教育部长,并且拒收飞往台湾的机票。

吴贻芳学贯中西,誉满中外。

1979年,美国密执安大学的女校友会授予她为世界杰出女性专设的“智慧女神”奖,充分地肯定了这位女教育家数十年来树艺女性人才的非凡业绩。

(选自2012年第6期《随笔》,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抗战期间,金陵女大迁到成都郊区。

吴贻芳还和教师们构思了一套完整的教育改革计划。

组织学生成立社会服务团,到学校附近的贫民区,办培幼小学,教妇女识字、刺绣、提高母鸡产蛋率;成立乡村服务处,步行一百多里,办青年妇女儿童培训班。

吴贻芳还组织成立“战争服务团”,亲自带领学生,为伤病员抬担架、包扎伤口,抢救被敌机炸伤的居民。

1944年,全校有40多名学生报名参军。

(摘自网站《中国民主促进会》)

②老革命家董必武对吴贻芳的评价是:

“像她这样精干的人物,男子中也是少有的。

”冰心曾著文《一代的崇高女性——记吴贻芳先生》,她说:

“我没有当过吴贻芳先生的学生,但在我的心灵深处总是供奉着我敬佩的老师——吴贻芳先生。

”在民国时代的教育界,还有着“男有蔡元培,女有吴贻芳”之说。

(《广州日报》)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吴贻芳的教育思想“厚生”中包蕴了宗教的悲悯情怀,只是因为她在上海的浸礼会怀恩堂接受了洗礼,皈依基督教。

B.吴贻芳教导学生做人要平易,但在维护学生方面表现出刚毅的个性,没有让军警在学生运动高潮期间抓捕激进的左翼女青年。

C.吴贻芳才能卓著,她赴美参加联合国成立大会,并发表演讲,是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字的中国唯一的女代表。

D.吴贻芳不仅取得了超凡的个人成就,还培养出许多优秀的女学生,1979年代表世界广大杰出女性领取了“智慧女神”奖。

E.抗战时,金陵女大迁入成都,吴贻芳组织成立“战争服务团”,亲自带领学生救治伤病员,服务社会,践行教育改革思想。

(2)吴贻芳的“厚生”教育思想,在材料中有哪些体现?

请简要分析。

(6分)

(3)本文从侧面表现了吴贻芳的人格魅力,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6分)

(4)为什么吴贻芳被称为“一代的崇高女性”?

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8分)

第II卷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人生有三境界,先是看远,才能览物于胸;再是看破,才能;最后是看淡,才能超然物外。

②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是上海的标志性文化景观之一,游客可以从这里地欣赏美丽的城市。

③柯南·道尔笔下的能在重重迷雾中的神探夏洛克·福尔摩斯,能从层层伪装和各种琐碎的细节中看到一般人看不到的真相。

A.洞若观火一览无余明察秋毫

B.一览无余明察秋毫洞若观火

C.洞若观火明察秋毫一览无余

D.明察秋毫一览无余洞若观火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跟随原声电影学习英语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但大部分电影中角色语速较快,对于初学者听起来确实感到困难。

B.由于微信的快速发展,使其成为犯罪分子的“新天地”,微信作为一种新兴的社交软件,带来的安全隐患也值得大家关注。

C.近年来,我国加快了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速度和规模,高校将进一步扩大招生,并重点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大学和学科。

D.巴金“讲真话”的精神影响了一大批同样经历过“文化大革命”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