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中政治第一单元第一课神奇的货币1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330544 上传时间:2022-11-29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93.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中政治第一单元第一课神奇的货币1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政治第一单元第一课神奇的货币1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政治第一单元第一课神奇的货币1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政治第一单元第一课神奇的货币1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政治第一单元第一课神奇的货币1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中政治第一单元第一课神奇的货币1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docx

《学年高中政治第一单元第一课神奇的货币1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中政治第一单元第一课神奇的货币1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高中政治第一单元第一课神奇的货币1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docx

学年高中政治第一单元第一课神奇的货币1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

第一课 神奇的货币

课时1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学习目标

要点晨背

1.知道商品的含义,理解商品的基本属性。

2.理解货币的含义和本质。

3.理解货币的基本职能,能结合生活中的具体情景材料进行分析运用。

4.知道纸币的优点,能运用纸币发行规律的知识分析通货膨胀现象。

1.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

2.货币是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3.货币具有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两种基本职能。

4.纸币是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并强制使用的。

货币的供应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

[学新知]

一、货币的本质

1.商品的含义及其基本属性

(1)含义:

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2)基本属性:

使用价值和价值。

小提示: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价值是商品的特有属性。

2.货币的产生、含义及本质

(1)产生:

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2)含义:

是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3)本质:

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小论证:

货币天然一定是金银,但金银不一定都是货币,人们生活中穿戴的金银饰品就不是货币。

二、货币的基本职能

1.货币职能的含义:

是货币在经济生活中所起的作用,是货币本质的体现。

2.货币的基本职能

(1)价值尺度职能:

是指货币所具有的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

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就是把商品的价值表现为一定的价格。

(2)流通手段职能:

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

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叫做商品流通。

小分析:

货币充当流通手段职能对商品交换来说,使商品交换更加方便,并使交换的范围和空间也扩大了。

对商品生产者来说,要更加重视商品的质量,生产适销对路、质量上乘的商品。

3.其他职能:

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小贴士:

所谓基本职能是货币从产生时就具有的职能,而其他职能是从基本职能中派生出来的。

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只需要观念的货币即可,而执行流通手段职能则需要现实的货币。

三、纸币

1.纸币的含义:

纸币是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并强制使用的。

2.纸币的产生发展过程:

金银条块→铸币→纸币。

3.纸币的优点:

纸币的制作成本低,更易于保管、携带和运输,避免了铸币在流通中的磨损。

4.货币供应规律:

货币的供应量必须以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

如果货币的供应量超过这个限度,就会引起物价上涨,影响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经济秩序。

小提示:

国家可以规定纸币发行的数量、面额,但不能规定纸币的购买力。

[练疑难]

1.判一判:

(1)劳动产品都是商品。

(  )

(2)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也必定有价值。

(  )

2.想一想:

下面这些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有何区别?

3.想一想:

商品流通和流通手段是一回事吗?

4.试一试:

你能参照“商品-商品”的商品交换公式写出商品流通的公式吗?

5.判一判:

漫画中议的“价”体现了货币的什么职能?

6.想一想:

(1)国家可以任意供应货币吗?

(2)物价上涨就是通货膨胀吗?

【练疑难】 

1.

(1)提示:

×,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才是商品。

满足自己需要或赠送他人的劳动产品不是商品。

(2)提示:

×,价值是商品的特有属性。

不是商品的其他物品也有使用价值,但不是商品,也就没有价值。

2.提示:

区别在于货币具有固定性,而其他充当过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没有固定性。

3.提示:

商品流通是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流通手段是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媒介作用。

4.提示:

商品-货币-商品

5.提示:

漫画中的“1元”“8角”以及“9角”等是商品的价格,是用货币来衡量和表现商品价值的大小,是货币在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

6.

(1)提示:

货币的供应量必须以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如果超过这个限度,会引起货币贬值,物价上涨,影响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经济秩序。

因此国家不能任意发行货币。

(2)提示:

通货膨胀是指经济运行中出现的物价总水平持续上涨的现象。

引起物价上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另外个别商品价格上涨也不是通货膨胀。

货币供应量过多,超过流通中所需货币量是引起通货膨胀的原因之一。

只有物价总水平持续上涨才是通货膨胀。

 货币的本质

2018年春节期间,北京市的徐女士一家三口来到河北省张家口市崇礼县塞北多乐美地滑雪场,以4小时每人60元人民币的价格进行了滑雪活动,共同体验了美妙的滑雪运动。

[问题探究]

1.徐女士一家三口在滑雪场进行的滑雪运动是商品吗?

提示:

滑雪场为滑雪爱好者提供了服务,消耗了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徐女士一家通过购买的方式进行滑雪运动,属于商品交换,此时的滑雪运动是商品。

2.用人民币支付服务酬劳为什么能够被滑雪场接受?

提示:

人民币是国家发行并强制使用的,具有流通手段的职能,在中国购买商品或服务就会被接受。

[名师点拨]

1.判断商品的方法

(1)定义法:

一是劳动产品,二是用于交换,二者缺一不可。

(2)属性法:

有使用价值的不一定是商品,有价值的一定是商品。

(3)领域法:

一旦退出流通领域,就不再是商品,再次进入流通领域就又称为商品。

(4)商品与劳动产品、物品关系可理解如下图。

                   

2.正确理解货币的本质

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理解

(1)从货币的定义看,货币是一种商品,但又与其他商品不同,货币是一般等价物,即可以和其他一切商品相交换,并且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

(2)货币又和其他一般等价物不同,只有当贵金属用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时,才标志着货币正式产生。

(3)从货币的作用看,它可以和其他一切商品相交换,起到一般等价物的作用,所以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货币的本质

[例1]历史上,贝壳、牲畜、布匹等都充当过商品交换的媒介。

从历史发展的过程看,对贝壳、牲畜、布匹认识正确的是(  )

①贝壳、牲畜、布匹都充当过一般等价物 ②贝壳、牲畜、布匹在本质上都是一般等价物 ③贝壳、牲畜、布匹都具有流通手段的职能 ④贝壳、牲畜、布匹能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

A.①②B.①④

C.②③D.③④

解析 一般等价物是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的商品。

历史上,贝壳、牲畜、布匹等都充当过商品交换的媒介,它们都充当过一般等价物,能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①④正确且符合题意;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②说法错误;只有货币才具有流通手段的职能,③说法错误,所以不选。

答案 B

 货币的职能

菜市场上叫卖声一片……一个人在卖菜,种类很多,不断有人来问价,他需要不断地回答,白菜1元一斤,西红柿2.5元一斤……最后实在不耐烦了,干脆写上种类标价牌,于是,顾客自己看就不用多问了。

最后,这个人一上午卖了300多元的菜,还有几个餐馆预付了100多元的大白菜钱,下午要分别给他们把菜送去。

[问题探究]

1.材料中的“1元”“300元”和“100元”分别执行了货币的什么职能?

提示:

1元是执行价值尺度职能,300元是执行流通手段职能,100元是执行支付手段职能。

2.你知道区分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方法吗?

提示:

区分价值尺度职能与流通手段职能需要明确标价、讨价还价时,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而且可以用观念上的货币;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时,货币充当了商品交换的媒介,执行的流通手段职能,这时需要现实的货币。

区分流通手段职能与支付手段职能要注意买卖的时间和空间。

流通手段通俗地说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在买卖的时间空间上是一致的;支付手段是随着商品赊账买卖的产生而出现的,取得商品和给付货币在时间空间上可以分离。

如用货币偿还债务或支付赋税、租金、工资等都属于货币执行支付手段职能。

[名师点拨]

1.正确区分货币的各种职能

职能

作用

关键词

执行形式

价值尺度

表现商品的价值

“标价”“价格”

观念上的货币

流通手段

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

“购买”“买卖”

“现场交易”

现实的货币

贮藏手段

贮藏财富

“保存”“退出流通领域”

现实的货币

支付手段

清偿或支付债务、赋税、利息、工资等

“赊购赊销”“还债”“租金”“利息”“税款”“工资”

现实的货币

世界货币

在世界市场上充当一般等价物

“购买外国商品”“国际收支”

现实的货币

2.物物交换与商品流通的区别

物物交换

商品流通

商品—商品(W—W)

商品—货币—商品(W—G—W)

交换不以货币作为媒介

交换以货币作为媒介

买卖行为在时间和空间上是统一的

买卖行为在时间和空间上分离

在货币产生之前就存在

随着货币的出现而出现

货币的职能

[例2]2018年春节前,小王领到了公司发的6000元工资,他去商场看中一套标价1200元的衣服,在和卖家讨价还价后最终支付了800元。

这里涉及的货币职能依次是(  )

A.支付手段、价值尺度、流通手段

B.支付手段、流通手段、价值尺度

C.流通手段、价值尺度、支付手段

D.价值尺度、支付手段、流通手段

解析 根据货币职能的含义可知,发工资时货币执行支付手段职能,商品标价时体现的是价值尺度职能,购买商品体现的是流通手段职能。

答案 A

 纸币的发行不是任意的

中国人民银行公布2018年普通纪念币发行计划,除发行2018年贺岁普通纪念币外,还将发行中国高铁普通纪念币1枚、人民币发行70周年纪念钞1张。

[问题探究]

1.人民币的发行主体是谁?

国家有权决定纸币面值、发行量、购买力吗?

提示:

纸币是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发行主体是国家(或某些地区),中国人民银行是我国的国家机关,是人民币的发行机构。

国家有权决定纸币面值和发行量,但不能决定购买力。

2.一般而言,一个国家的货币供应的越多越好吗?

为什么?

提示:

国家有权发行纸币,但并不是纸币发行越多越好。

因为货币的供应量必须以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

如果发行过多,就会引起货币贬值,购买力下降,物价上涨,从而引起通货膨胀,影响人民生活和社会经济秩序。

[名师点拨]

1.货币与纸币

项目

货币

纸币

区别

含义

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是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并强制使用的

性质

是商品,本身有价值

不是商品,本身没有价值

联系

①纸币是商品流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货币形态的演变

②纸币的供应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

③当前,纸币作为现行的货币,可以执行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世界货币等职能

2.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通货膨胀

通货紧缩

区别

主要表现

物价全面、持续上涨

物价全面持续下跌,伴随着经济衰退

产生原因

经济过热,供不应求,纸币发行过多

经济萎缩,供过于求

主要危害

居民生活水平下降,经济生活秩序混乱

投资减少,经济停滞,企业生存困难,失业率提高

纸币发行

[例3]中国人民银行于2017年11月16日发行2018中国戊戌(狗)年金银纪念币一套。

该套纪念币共17枚,其中金质纪念币10枚,银质纪念币7枚,均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货币。

该纪念币(  )

①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②可执行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等职能 ③只有使用价值而无价值④和比特币、Q币一样都是由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

A.①②B.①③

C.③④D.②④

解析 纪念币也是国家的法定货币,其本质是一般等价物,①正确;该纪念币是法定货币,具有货币的一切职能,②正确;货币是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③不选;比特币、Q币不是由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④错误。

答案 A

[思维导图]

[核心速记]

1.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2.货币是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3.货币的基本职能是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4.纸币是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并强制使用的。

5.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待售商品数量×价格水平)/货币流通速度。

大额人民币的发行

注:

把左栏的“信息提取”与右栏的“信息解读”通过“连线”形式一一对应。

【跟踪训练】

1.在我国,人们在进行大额交易或小额交易时都要使用人民币是因为(  )

A.人民币是衡量商品价值大小的尺度

B.人民币是一般等价物

C.人民币是全国人民公认的货币

D.人民币是由国家发行并强制使用的

解析 人民币属于纸币。

纸币可以执行货币的职能,但纸币不是商品,所以A、B不选。

在一个国家,纸币能购买商品,是因为它由国家发行并强制使用,而不是取决于人民是否认可,所以C也不选。

答案 D

2.根据材料,下列对国家不发行大面额人民币认识正确的是(  )

A.国家有权规定纸币的发行量但无权规定纸币的面额大小

B.国家发行大面额纸币必然降低纸币的实际购买力

C.目前条件下发行大面额人民币不利于经济稳定

D.货币发行规律决定大面额人民币的发行和流通

解析 国家可以规定纸币的面额大小和流通数量,所以A、D错误。

B说法过于绝对,不选。

目前国家不发行大额人民币是考虑了现实情况,所以选C。

答案 C

1.下列属于商品的是(  )

A.大自然里的阳光

B.小王节日收到的礼物

C.学校发给小李的奖品

D.市场上的石榴

解析 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判断一种物品是不是商品,必须看是否同时满足上述条件。

“市场上的石榴”耗费了人类劳动,具有使用价值,用于销售说明用于交换,具有价值,是商品,D符合题意;A不是劳动产品;B、C没有用于交换。

答案 D

2.货币之所以能度量一切商品的价值是因为(  )

A.货币可以表现为商品的价格

B.货币是财富的象征,人们乐于接受

C.货币本身是商品,具有使用价值

D.货币本身有价值,具有价值尺度职能

解析 货币是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货币本身有价值,因此,货币具有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D项符合题意;商品的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A项表述不科学;B、C两项与题干不构成因果关系,不符合题意,排除。

答案 D

3.高中生小李对我国古典诗词非常感兴趣,特意在新华书店用45元人民币买了一本《唐诗三百首》。

下列选项中货币所执行的职能与此相同的是(  )

A.小王要买的《成语大全》标价74元

B.小林通过分期付款购买了一台价格是6000元的轻薄笔记本电脑

C.小陈向某零售商支付了750元买了一辆捷安特自行车

D.小朱为了买一部iphone6手机,用半年时间储存了5200元

解析 标价、值多少钱是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最终支付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是流通手段职能;而支付手段是在赊账买卖的过程中产生的,多用于支付地租、利息、税款、工资等。

题干中“用45元人民币买”是货币的流通手段,C符合题意;A、B是价值尺度职能;D是支付手段职能。

答案 C

4.下列有关货币和纸币的共同点,表述正确的是(  )

A.发行量都由国家控制

B.本质上都是一般等价物

C.购买力都由国家决定

D.都具有流通手段的职能

解析 A不选,货币供应量应遵循经济规律;B不选,货币本质上才是一般等价物;C不选,观点错误;D正确,货币和纸币都具有流通手段的职能。

答案 D

5.防止经济生活中出现通货膨胀是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

发生通货膨胀时通常会出现(  )

①市场上的商品普遍滞销 ②正常的生产流通秩序被扰乱 ③物价总水平持续上涨 ④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严重不足

A.①②B.②③

C.①④D.③④

解析 通货膨胀是指经济运行中出现的全面的、持续的物价上涨的现象。

纸币发行量超过了流通中所需要的数量,是其主要原因之一,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

所以发生通货膨胀时通常会出现居民纷纷抢购消费品,物价总水平持续上涨,正常的生产流通秩序被扰乱,选B;①④不选,①④是通货紧缩的现象。

答案 B

一、选择题

知识点一 货币的本质

1.劳动产品要成为商品,关键在于是否(  )

A.能满足自己消费B.能满足别人消费

C.与别人进行交换D.出现剩余的产品

解析 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判断一种物品是不是商品,必须看是否同时满足上述条件。

使用价值是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这是自然属性,是与其他有用物品的共同属性;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这是社会属性,是商品特有的属性。

劳动产品要成为商品,关键在于是否与别人进行交换,C符合题意。

答案 C

2.建设创新型国家,鼓励创新就要保护好知识产权。

下列对知识产权认识正确的是(  )

A.不是商品,因为它看不见、摸不着

B.是商品,因为它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体

C.不是商品,因为它没有价值

D.是商品,因为它有使用价值

解析 商品包括有形的商品和无形的商品,知识虽然无形,劳动者也付出了劳动,其产权有商品的属性。

因此答案选B。

其他表述错误。

答案 B

3.历史上充当过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很多,但最后金银则固定地充当了一般等价物。

因为金银(  )

①能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

②具有体积小、价值大的特点

③具有易分割、便保存的特点

④能充当一切商品交换的媒介

A.①②B.③④

C.①④D.②③

解析 历史上充当过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很多,但金银具有体积小、价值大,易分割、便保存的特点,故金银固定地充当了一般等价物,此时货币产生了。

货币是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②③符合题意;一般等价物不固定在金银上也能充当一切商品交换的媒介,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①④不是金银成为货币的原因,故本题答案选D。

答案 D

4.金银充当货币后,可以和一切商品交换。

这表明(  )

A.金银作为货币,就不再是商品

B.金银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仍然是商品

C.金银天然具有作为货币的社会属性

D.金银作为货币,其本质是商品交换的媒介

解析 金银成为货币后,可以和一切商品相交换,表明了货币的本质,所以B符合题意。

金银本身是商品,才可以和其他商品相交换,所以A错误。

金银适合成为货币是由本身的自然属性决定的,社会属性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所以C错误。

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所以D错误。

答案 B

5.目前,市场上存在的主流“虚拟货币”有十几种,如Q币。

据估计,国内互联网每年有几十亿元的“虚拟货币”市场规模,并以每年15%至20%的速度增长。

这些“虚拟货币”(  )

A.是货币,因为它们是通过交换得来的

B.不是货币,因为它们没有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

C.不是货币,因为它们不是一般等价物

D.是货币,因为它们是消费者用人民币购买的

解析 “虚拟货币”从本质上来说不是一般等价物,所以它们不是货币,故C符合题意。

A、D判断错误。

“虚拟货币”也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故B说法错误。

答案 C

知识点二 货币的职能

6.在下列经济行为中,属于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的是(  )

A.“1千克苹果5元,2.5千克10元”

B.用10元钱购买了2.5千克苹果

C.购买2.5千克苹果,一周后付款10元钱

D.先付款10元钱,预订2.5千克苹果

解析 “5元、10元”表明了苹果的价格,体现价值尺度职能。

“购买了”表明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体现了流通手段,所以B不选。

C、D都表明货币执行支付手段职能,也不选。

答案 A

7.在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货币必须是(  )

A.价值不变的特殊商品B.想象的货币

C.现实的货币D.金属货币

解析 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是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

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需要现实的货币,否则商品交换就不能顺利实现,C项符合题意;货币的价值也是变化的,A项表述错误;B、D两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答案 C

8.在商品交换中,买与卖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可以分开,不属于同一个过程。

这种情况用公式表示是(  )

A.物——物

B.商品——商品

C.商品——等价物——商品

D.商品——货币——商品

解析 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其产生经历了四个阶段,偶然的物物交换→扩大的物物交换→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交换→金银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即货币产生。

货币产生后,买与卖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可以分开,不属于同一个过程,用公式表示是商品——货币——商品,D符合题意。

答案 D

9.夫珠玉金银,饥不可食,寒不可衣。

但是古往今来人们还是喜欢金银,并作为财富的象征。

其根本原因是(  )

A.货币和商品是同时出现的

B.其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C.金银是贵重金属

D.金银基本职能是贮藏手段

解析 作为货币的金银之所以是社会财富的象征,是因为其本质是一般等价物,可以与其他任何商品相交换,B项符合题意;在历史上,货币的出现要比商品晚得多,A项表述错误;并不是所有的贵重金属都是社会财富的象征,C项不符合题意;货币基本职能是价值尺度职能和流通手段职能,D项表述错误。

答案 B

知识点三 纸币

10.市场上流通的纸币,既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少越好。

这是因为(  )

A.纸币本身没有价值

B.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是一定的

C.纸币只有流通手段的职能

D.流通中纸币过多过少都会引发通货膨胀

解析 题干表明纸币的发行和流通是有规律的,所以B符合题意。

A虽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C、D表述错误。

答案 B

11.假定某国2017年市场上待售商品价格总额为4000亿元,货币流通次数为4次,且这些待售商品的价值都得到实现。

如果该国当年货币供应量是2000亿元,这会导致(  )

A.纸币购买力提高

B.物价上涨,纸币贬值

C.商品销售困难,阻碍商品流通

D.出现通货紧缩现象

解析 货币的供应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如果超过这个限度,就会引起物价上涨,纸币贬值。

题干中,2017年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

4000除以4等于1000亿元;如果当年供应货币2000亿元,说明超过了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会引起物价上涨、纸币贬值,故B选项符合题意;A、C、D均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答案 B

12.假如一年内某国待售商品的价格总额为10000亿元,货币流通速度一年为4次,同期中央银行供应货币5000亿元。

若其他条件不变,此种情况会引起该国商品(  )

A.价格上涨B.使用价值量提高

C.价格下跌D.使用价值量降低

解析 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等于商品价格总额除以货币流通次数。

本题中商品价格总额为10000亿元,市场上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为10000亿元÷4=2500亿元,而实际供应了5000亿元,这表明纸币贬值,物价上涨,所以答案选A;B、C、D错误。

答案 A

13.货币最早是以足值的金属货币形式出现的。

随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商品流通中产生了作为价值符号的纸币,并逐渐取代了金属货币。

纸币之所以能取代金属货币,是因为(  )

①纸币容易生产,国家可以规定其购买力 ②使用纸币能够有效降低货币制作成本 ③纸币的使用范围更广 ④纸币同样能执行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职能

A.①②B.②③

C.②④D.③④

解析 国家无权规定纸币的购买力,①错误;②从制作成本角度说明了纸币相对于金属货币的优点,符合题意;从使用范围看,金属货币更广泛,③错误;纸币作为现行货币,可以代替金属货币执行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货币基本职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