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名人名著15个版面新.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330497 上传时间:2022-11-29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60.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外国名人名著15个版面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外国名人名著15个版面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外国名人名著15个版面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外国名人名著15个版面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外国名人名著15个版面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外国名人名著15个版面新.docx

《外国名人名著15个版面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外国名人名著15个版面新.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外国名人名著15个版面新.docx

外国名人名著15个版面新

荷马(约公元前9世纪-前8世纪)古希腊著名盲诗人。

公元前873年生。

相传记述公元前12~前11世纪特洛伊战争及有关海上的冒险故事,他的长篇叙事史诗《荷马史诗》是《伊利亚特》与《奥德赛》的合称,即是他根据民间流传的短歌综合编写而成。

《荷马史诗》在很长时间里影响了西方的宗教、文化和伦理观。

荷马史诗被称为欧洲文学的始祖,是西方古代文艺技巧高度发展的结晶。

三千多年来,许多学者研究这两部史诗,单就研究结果印成的书,就可以自成一个小图书馆。

荷马史诗写的是公元前12世纪希腊攻打特洛伊城以及战后的故事。

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9世纪的希腊史因荷马史诗而得名被称作“荷马时代”。

 荷马史诗相传是由盲诗人荷马写成,实际上它是许多民间游吟歌手的集体口头创作,到公元前6世纪才写成文字。

它作为史料,不仅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9世纪的社会情况,而且反映了迈锡尼文明。

 荷马史诗语言简练,情节生动,形象鲜明,结构严密,是古代世界一部著名的杰作。

  

 

柏拉图(约公元前427年-前347年)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他和老师苏格拉底,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古希腊三大哲学家。

柏拉图出身于雅典贵族,青年时师从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死后,他游历四方,曾到埃及、小亚细亚和意大利南部从事政治活动,企图实现他的贵族政治理想。

公元前387年活动失败后逃回雅典,并在雅典城外西北郊的圣城阿卡德米创立了自己的学校——阿卡德米学园(Academy),这成为西方文明最早的有完整组织的高等学府之一,后世的高等学术机构也因此而得名,也是中世纪时在西方发展起来的大学的前身。

此后执教40年,直至逝世。

他一生著述颇丰,其教学思想主要集中在《理想国》中。

  柏拉图,其哲学体系博大精深,对其教学思想影响尤甚。

柏拉图认为世界由“理念世界”和“现象世界”所组成。

理念的世界是真实的存在,永恒不变,而人类感官所接触到的这个现实的世界,只不过是理念世界的微弱的影子,它由现象所组成,而每种现象是因时空等因素而表现出暂时变动等特征,由此出发,柏拉图提出了一种理念论和回忆说的认识论,并将它作为其教学理论的哲学基础。

柏拉图认为,每门学科均有其独特的功能,凡有所学,皆会促成性格的发展。

他很重视选择和净化各种教材,如语言、故事、神话、史诗等,使其符合道德要求,以促进儿童心智之发展。

他认为关于理性的知识唯有凭借反思、沉思才能真正融会贯通,达到举一反三。

感觉的作用只限于现象的理解,并不能成为获得理念的工具。

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心思凝聚,学思结合,从一个理念到达另一个理念,并最终归结为理念。

教师要善于点悟、启发、诱导学生进入这种境界,使他们在“苦思冥想”后“顿开茅塞”,喜获“理性之乐”。

但丁(1265—1321)意大利中世纪诗人,出身于佛罗伦萨贵族世家,担任过佛罗伦萨最高行政长官,后因政治因素被当局流放,终身再未回到佛罗伦萨。

也正是这种经历,使他完成了举世闻名的代表作品《神曲》,该书被誉为中世纪文学的巅峰之作,并作为文艺复兴时期的先声之作。

但丁出生在意大利佛罗伦萨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当时的意大利,并不是今天意义上的统一国家,而只是一个四分五裂的地域名称,经济的发展也极不平衡。

政治上主宰意大利的,主要有两大势力,一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一为罗马教皇。

当时佛罗伦萨政界分为两派,一派是效忠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基白林派,另一派是效忠教皇的贵尔夫派,1266年后,由于教皇势力强盛,贵尔夫派取得胜利,将基白林派放逐。

但丁的家族原来属于贵尔夫派,但丁属于热烈主张独立自由的白党的中坚,并被选为最高权利机关执行委员会的六位委员之一。

卡罗到佛罗伦萨后立即组织黑党屠杀反对派,控制佛罗伦萨,并宣布放逐但丁,1315年,佛罗伦萨被军人掌权,宣布如果但丁肯付罚金,并于头上撒灰,颈下挂刀,游街一周就可免罪返国。

但丁回信说:

“这种方法不是我返国的路!

要是损害了我但丁的名誉,那我决不再踏上佛罗伦萨的土地!

难道我在别处就不能享受日月星辰的光明吗?

难道我不向佛罗伦萨卑躬屈膝,我就不能接触宝贵的真理吗?

可以确定的是,我不愁没有面包吃!

”但丁在被放逐时,他以著书排遣其乡愁,并将一生中的恩人仇人都写入他的名作《神曲》中,《神曲》在艺术上取得了极高的成就,是中世纪文学哺育出的瑰宝。

但丁于1321年客死他乡,在意大利东北部的拉文那去世。

 

达·芬奇(1452—1519)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之一,整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完美的代表。

他是一位思想深邃,学识渊博、多才多艺的画家、寓言家、雕塑家、发明家、哲学家、音乐家、医学家、生物学家、地理学家、建筑工程师和军事工程师。

达·芬奇最大的成就是绘画,他的杰作《蒙娜丽莎》、《抱银鼠的女子》、《卢克雷齐亚·克里韦利》和《最后的晚餐》体现了他精湛的艺术造诣;他还擅长雕刻、音乐,通晓数学、生理、物理、天文、地质等科,既多才多艺,又勤奋多产,保存下来的手稿大约有6000页。

达芬奇认为自然中最美的研究对象是人体,人体是大自然的奇妙之作品,画家应以人为绘画对象的核心。

世界上最难画的就是人,而他却是人类历史上唯一一位将人物肖像画作和照相机拍的照片几乎一样的画家。

他一方面热心于艺术创作和理论研究,研究如何用线条与立体造型去表现形体的各种问题;另一方面他也同时研究自然科学,为了真实感人的艺术形象,他广泛地研究与绘画有关的光学、数学、地质学、生物学等多种学科。

达·芬奇结识了一大批知名的艺术家、科学家和人文主义者,接受人文主义的熏陶。

20岁时达·芬奇已有很高的艺术造诣,他用画笔和雕刻刀去表现大自然和现实生活的真、善、美,热情歌颂人生的幸福和大自然的美妙。

达·芬奇并不满足他的这些才干,他要掌握人类思想的各个领域,他眼光独到,做事干练,具有艺术的灵魂,他一生都被两种情绪所羁绊——对生活的不可知性或无力探知的神秘感到害怕,而又想把这个神秘的不可知性加以揭露,加以研究,解释其含义,描绘其壮观。

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剧作家、诗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

莎士比亚于1564年4月23日生于英国中部瓦维克郡的一位富裕的市民家庭,但因父亲破产,就走上独自谋生之路。

1577年被父亲从学校接回,不得已帮他父亲做了一段时间的生意,他当过肉店学徒,也曾在乡村学校教过书,还干过其他各种职业,这使他增长了许多社会阅历。

莎士比亚在20余年内共写了三十七部戏剧,二首叙事长诗《维纳斯与阿多尼斯》、《鲁克丽丝受辱记》和一百五十四首十四行诗,他的戏剧多取材于历史记载、小说、民间传说和老戏等已有的材料,反映了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历史现实,宣扬了新兴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思想和人性论观点。

由于一方面广泛借鉴古代戏剧、英国中世纪戏剧以及欧洲新兴的文化艺术,一方面深刻观察人生,了解社会,掌握时代的脉搏,故使莎士比亚得以塑造出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描绘出广阔的、五光十色的社会生活图景,并使之以悲喜交融、富于诗意和想象、寓统一于矛盾变化之中以及富有人生哲理和批判精神等特点著称。

莎剧中许多语句已成为现代英语中的成语、典故和格言,相对而言,他早期的剧作喜欢用华丽铿锵的词句;后来的成熟作品则显得更得心应手,既能用丰富多样的语言贴切而生动的表现不同人物的特色,也能用朴素自然的词句传达扣人心弦的感情和思想。

莎士比亚在世时被尊为诗人和剧作家,但直到19世纪他的声望才达到今日的高度。

浪漫主义时期赞颂莎士比亚的才华,维多利亚时代象英雄一样地尊敬他。

20世纪,他的作品常常被新学术运动改编并重新发现价值,他的作品直至今日依旧广受欢迎,在全球以不同文化和政治形式演出和诠释。

艾萨克·牛顿(1643-1727)人类历史上最伟大、最有影响的科学家、物理学家、数学家和哲学家,晚年醉心于炼金术和神学。

他在1687年7月5日发表的不朽著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里用数学方法阐明了宇宙中最基本的法则——万有引力定律和三大运动定律,这四条定律构成了一个统一的体系,被认为是“人类智慧史上最伟大的一个成就”,由此奠定了之后三个世纪中物理界的科学观点,并成为现代工程学的基础。

牛顿为人类建立起“理性主义”的旗帜,开启工业革命的大门。

如同历史上一切伟大人物一样,牛顿虽然对人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他也不能不受时代的限制,例如,他把时间、空间看作是同运动着的物质相脱离的东西,提出了所谓绝对时间和绝对空间的概念;他对那些暂时无法解释的自然现象归结为上帝的安排,提出一切行星都是在某种外来的“第一推动力”作用下才开始运动的说法。

《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是牛顿最重要的著作,该书总结了他一生中许多重要发现和研究成果,其中包括上述关于物体运动的定律,该书传入中国后,中国数学家李善兰曾译出一部分,但未出版,译稿也遗失了。

现有的中译本是数学家郑太朴翻译的,1931年商务印书馆初版,1957、1958年两次重印。

  牛顿对于科学研究专心到痴情的地步。

据说有一次牛顿煮鸡蛋,他一边看书一边干活,糊里糊涂地把一块怀表扔进了锅里,等水煮开后,揭盖一看,才知道错把怀表当鸡蛋煮了。

还有一次牛顿请朋友吃饭,准备好饭菜后,自己却钻进了研究室,朋友见状吃完后便不辞而别了,牛顿出来时发现桌上只剩下残羹冷饭,以为自己已经吃过了,就回去继续进行研究实验。

伊曼努尔·康德(1724—1804)德国哲学家、天文学家、星云说的创立者之一、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他被认为是现代欧洲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也是启蒙运动最后一位哲学家。

200多年前,在东普鲁士柯尼斯堡一条栽种着菩提树的小道上,每天午后三点半,总会准时走来一个不足五英尺的矮个子,他散步时闭口不言,只用鼻子呼吸,据说他认为在路上张开嘴不卫生,有人戏说他“心胸狭窄”,因为他胸部凹陷,胸腔狭小,但他却拥有广阔的精神天空;他就像精确的钟表一样守时,风雨无阻,市民们在满怀敬意与他打招呼时,总是趁机校正自己的钟表。

只有一次,邻居们没有准时看到他的出现,都为他担心,当时他沉浸在卢梭的《爱弥尔》,以至于忘了时间,忘了自己,不过,在数十年间,这是他唯一一次没有准时出现,这位理性得近乎刻板的人就是康德。

康德1740年入哥尼斯贝格大学,从1746年起任家庭教师9年,1755年完成大学学业,取得编外讲师资格,任讲师15年。

在此期间康德作为教师和著作家,声望日隆。

除讲授物理学和数学外,还讲授逻辑学、形而上学、道德哲学、火器和筑城学、自然地理等。

1770年被任命为逻辑和形而上学教授,同年发表《论感觉界和理智界的形式和原则》。

从1781年开始,9年内出版了一系列涉及广阔领域的有独创性的伟大著作,短期内带来了一场哲学思想上的革命,如《纯粹理性批判》(1781)、《实践理性批判》(1788)、《判断力批判》(1790),《从自然科学最高原理到物理学的过渡》本来可能成为康德哲学的重要补充,但此书未能完成。

康德于1804年2月12日病逝。

 

莫扎特(1756-1791)欧洲最伟大的古典主义音乐作曲家之一。

35岁便英年早逝的莫扎特,留下的重要作品总括当时所有的音乐类型,在钢琴和小提琴相关的创作上,他无疑是一个天份极高的艺术家,谱写出的协奏曲、交响曲、奏鸣曲、小夜曲、嬉游曲等等成为后来古典音乐的主要形式,他同时也是歌剧方面的专家。

有一天,一位神情冰冷、身着黑衣的陌生人前来拜,他请大师为他写一首《安魂曲》。

陌生人走后,身心交瘁的莫扎特含着眼泪对妻子说,这部作将为他自己而写。

《安魂曲》写到一半时,莫扎特再也握不住手中的笔……,这部传世之作的最终完成者,是他的得意门生修斯梅尔。

在他不足36岁的一生里,却为人们创造出数量惊人的音乐瑰宝,其中包括:

歌剧22部;以《费加罗的婚礼》、《唐璜》、《魔笛》最为著名;交响曲41部,以第三十九、四十、四十一交响曲最为著名;钢琴协奏曲27部,以第二十、二十一、二十三、二十四、二十六、二十七钢琴协奏曲最为著名;小提琴协奏曲6部,以第三、第四、第五小提琴协奏曲最为著名;此外,他还写了大量各种体裁的器乐与声乐作品。

在莫扎特身上,处处都体现出典型的艺术家天性,他是一个热爱生活、充满诗意、富于感情的人,他天真、单纯,总是兴高采烈,他易受感动,爱掉眼泪,具有女性般的柔情,他童心不泯,像孩子一样充满了好奇,似乎永远长不大,因此,莫扎特的音乐典雅秀丽,如同珍珠一样玲珑剔透,又似阳光一般热情温暖,洋溢着青春的生命力。

由于他的音乐语言平易近人,作品结构清晰严谨,“因而使乐曲的最复杂的创作也看不出斧凿的痕迹,这种容易使人误解的简朴才是真正隐藏了艺术的艺术。

 

约翰·道尔顿(1766~1844)英国科学家,19世纪初把原子假说引入了科学主流。

道尔顿所提供的关键的学说,使化学领域有了巨大的进展。

恩格斯说:

化学新时代是从原子论开始的,所以道尔顿应是近代化学之父。

道尔顿生于一个贫困家庭。

只能在贵格会的学校读书,富裕的教师鲁宾孙很喜欢道尔顿,允许他阅读自己的书和期刊。

1778年鲁宾孙退休,12岁的道尔顿接替他在学校里任教。

1781年道尔顿到自己远亲开办的学校任教。

1785年远亲退休,道尔顿和他哥哥成为学校负责人之一。

1787年3月24日道尔顿记下了第一篇气象观测记录,这成为他以后科学发现的实验基础。

1817年道尔顿当选曼彻斯特文学与哲学学会会长,一直任职到去世。

他热爱科学研究,用原子理论解释无水盐溶解时体积不发生变化的现象,率先给出了容量分析法原理的描述。

1844年7月26日他使用颤抖的手写下了他最后一篇气象观测记录。

1844年7月27日他从床上掉下来,不幸去世。

道尔顿希望在他死后对他的眼睛进行检验,以找出他色盲的原因,去世后的尸检发现其眼睛正常,但是1990年对其保存在皇家学会的一只眼睛进行DNA检测,发现他缺少对绿色敏感的色素。

为纪念道尔顿,现在他的胸像被安放于曼彻斯特市政厅的入口处,很多化学家使用道尔顿作为原子量的单位。

道尔顿一生宣读和发表过l16篇论文,主要著作有《化学哲学的新体系》两册。

为了把自己毕生精力献给科学事业,道尔顿终生未婚,而且在生活穷困条件下,从事科学研究,英国政府只是在欧洲著名科学家的呼吁下,才给予养老金,但是道尔顿仍把它积蓄起来,奉献给曼彻斯特大学用作学生的奖学金。

 

黑格尔(1770—1831)德国近代客观唯心主义哲学的代表、政治哲学家。

他对德国资产阶级的国家哲学作了最系统、最丰富和最完整的阐述。

黑格尔的国家观继承和发展了康德、费希特以来德国古典哲学的传统。

他用哲学的思辨揭示国家的本质,反对17、18世纪的社会契约论从国家的外部特征解释国家的本质,认为国家不是契约的任意产物。

他的国家概念指的不是现存的国家制度,而是精神的国家理念。

他认为现实的国家只是国家理念的表现,国家的本质在于它是伦理理念的现实,是绝对自在自为的理性的东西。

黑格尔用唯心主义的观点对国家与社会进行了区分,认为市民社会是“外在的国家”,是主观意志、个人利益的结合形式。

国家以它至高无上的意志、伦理精神把整个民族凝聚为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国家先于并高于家庭、市民社会,是它们存在的前提,是决定的力量,是人类生活的最高形式,它是自我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特殊利益与普遍利益的统一,个人只是国家的一些环节,生活在国家中,才能获得个人的人格、自由和价值。

黑格尔对德国古典哲学中整体国家观的倾向给予充分发挥,表明了他对古希腊以伦理和整体为特征的城邦国家观的崇尚。

黑格尔把绝对精神看做世界的本原。

黑格尔哲学的任务和目的,就是要展示通过自然、社会和思维体现出来的绝对精神,揭示它的发展过程及其规律性,实际上是在探讨思维与存在的辩证关系,在唯心主义基础上揭示二者的辩证同一。

围绕这个基本命题,黑格尔建立起令人叹为观止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主要讲述绝对精神自我发展的三个阶段:

逻辑学、自然哲学、精神哲学。

 

 

达尔文(1809—1882)英国生物学家,生物进化论的奠基人。

1831年毕业于剑桥大学后,他的老师亨斯洛推荐他以“博物学家”的身份参加同年12月27日英国海军“小猎犬号”舰环绕世界的科学考察航行,这次航海改变了达尔文的生活,回到英格兰后,他一直忙于研究,立志成为一个促进进化论的严肃的科学家。

1838年,他偶然读了T.马尔萨斯的《人口论》,从中得到启发,更加确定他自己正在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想法:

世界并非在一周内创造出来的,地球的年纪远比《圣经》所讲的老得多,所有的动植物也都改变过,而且还在继续变化之中,至于人类,可能是由某种原始的动物转变而成的,也就是说,亚当和夏娃故事根本就是神话。

达尔文领悟到生存斗争在生物生活中意义,并意识到自然条件就是生物进化中所必须有的“选择者”,具体的自然条件不同,选择者就不同,选择的结果也就不相同。

1859年,《物种起源》一书问世,初版1250册当天即告售罄,这部著作的问世,第一次把生物学建立在完全科学的基础上,以全新的生物进化思想推翻了“神创论”和“物种不变”的理论。

以后达尔文费了20年时间搜集资料,以充实他的物种通过自然选择进化的学说,并阐述其后果和意义。

1882年4月19日,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因病逝世,人们把他的遗体安葬在牛顿的墓旁,以表达对这位科学家的敬仰。

《物种起源》的出版,在欧洲乃至整个世界都引起轰动,但也触怒了教会和封建御用文人,他们群起攻之,诬蔑达尔文的学说“亵渎圣灵”,触犯"君权神授天理",有失人类尊严。

与此相反,以赫胥黎为代表的进步学者,积极宣传和捍卫达尔文主义,启发和教育人们从宗教迷信的束缚下解放出来。

 

狄更斯(1812-1870)英国小说家,出生于海军小职员家庭,10岁时全家被迫迁入负债者监狱,11岁就承担起繁重的家务劳动,曾在黑皮鞋油作坊当童工,15岁时在律师事务所当学徒,后来当上了民事诉讼法庭的审案记录员,接着又担任报社派驻议会的记者,他只上过几年学,全靠刻苦自学和艰辛劳动成为知名作家。

狄更斯生活和创作的时间,正是19世纪中叶维多利亚女王时代前期。

狄更斯毕生的活动和创作,始终与时代潮流同步。

他主要以写实笔法揭露社会上层和资产阶级的虚伪、贪婪、卑琐、凶残,满怀激愤和深切的同情,展示下层社会,特别是妇女、儿童和老人的悲惨处境,并以严肃、慎重的态度描写开始觉醒的劳苦大众的抗争。

与此同时,他还以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豪情讴歌人性中的真、善、美,憧憬更合理的社会和更美好的人生。

狄更斯一生共创作了14部长篇小说,许多中、短篇小说和杂文、游记、戏剧、小品,他经常被说成是伟大的幽默家,但更重要的是文学上伟大的革新家。

他描写为数众多的中、下层社会的小人物,这在文学作品中是空前的,他以高度的艺术概括、生动的细节描写、妙趣横生的幽默和细致入微的心理分析,塑造了许多令人难忘的形象,真实地反映了英国19世纪初叶的社会面貌,具有巨大的感染力和认识价值,并形成了他的独特风格。

狄更斯反映生活广泛、多样,开掘深而有力,他笔下的人物大多有鲜明的个性,善于运用艺术夸张的手法突出人物形象的某些特征,用他们习惯的动作、姿势和用语等揭示他们的内心生活和思想面貌,还善于从生活中汲取生动的人民的语言,以人物特有的语言表现人物的特点和性格,因此,他的创作具有浓重的浪漫主义气息,他所描写的事物似乎也都是有某种能与人物的感情、气质相契合的“灵性”,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1856-1939)犹太人,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及精神分析学家。

他认为被压抑的欲望绝大部分是属于性的,性的扰乱是精神病的根本原因,著有《性学三论》、《梦的释义》、《图腾与禁忌》、《日常生活的心理病理学》、《精神分析引论》、《精神分析引论新编》等。

弗洛伊德对精神分析的兴趣是在1884年与J·布洛伊尔合作治疗一名叫安娜·欧的21岁癔症患者期间产生的,他先从布洛伊尔那里学了宣泄疗法,后又师从J·沙可学习催眠术,继而他提出了自由联想疗法,1897年创立了自我分析法。

他一生中对心理学的最重大贡献是对人类无意识过程的揭示,提出了人格结构理论,人类的性本能理论以及心理防御机制理论

作为一个治疗精神疾病的医生,弗洛伊德创立了一个涉及人类心理结构和功能的学说,他的观点不仅在精神病学,也在艺术创造、教育及政治活动等方面得到广泛地运用。

弗洛伊德学说的主要论点已被后人所修正、发展,人们认识到,人类的行为不仅是由性欲所支配,社会-经济因素对人格的形成、教养对本性也都起着作用。

他卓绝的学说开创了一个全新的心理学研究领域,由他所创立的学说,从根本上改变了对人类本性的看法。

尽管对弗洛伊德的学说一直存在着争论,他仍不愧为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位极其伟大的人物。

 

霍金(1942-)英国著名物理学家,毕业于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并获剑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21岁时不幸患上了会使肌肉萎缩的卢伽雷氏症 ,所以被禁锢在轮椅上,只有三根手指可以活动。

1985年,因患肺炎 做了穿气管手术,被彻底剥夺了说话的能力,演讲和问答只能通过语音合成器来完成,在失声之前,只能用非常微弱的变形的语言交谈,他不能写字,看书必须依赖于一种翻书页的机器,读文献时必须让人将每一页摊平在一张大办公桌上,然后他驱动轮椅如蚕吃桑叶般地逐页阅读。

在富有学术传统的剑桥大学,他担任的职务是剑桥大学有史以来最为崇高的教授职务,那是牛顿 和狄拉克 担任过的卢卡斯数学教授。

他拥有几个荣誉学位,是最年轻的英国皇家学会 会员。

在公众评价中,被誉为是继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之后最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之一。

他提出宇宙大爆炸自奇点 开始,时间由此刻开始,黑洞最终会蒸发,在统一20世纪 物理学的两大基础理论——爱因斯坦 的相对论 和普朗克 的量子论 方面走出了重要一步。

 

泰戈尔(1861—1941)印度诗人、哲学家,191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

泰戈尔出生于印度加尔各答一个受到良好教育的富裕家庭,他的诗含有深刻的宗教和哲学见解,在印度享有史诗的地位,而他本人被许多印度教徒看作是一个圣人。

这位举世闻名、多才多艺的作家,在漫长的六十多年创作生涯里,共写了五十多部诗集,12部中长篇小说,一百余篇短篇小说,二百多个剧本和许多有关文学、哲学、政治的论文以及回忆录、游记、书简等。

其中1921年问世的著名诗集《吉檀迦利》,使泰戈尔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他的诗歌,除了其中的宗教内容外,最主要的是描写自然和生命,如他而言,生命本身和它的多样性就是欢乐的原因;同时,他所表达的爱(包括爱国)也是他的诗歌的内容之一。

普希金(1799-1837)俄国文学家,诗人。

他出生于莫斯科一个家道中落的贵族家庭,在学生时代他就表现出了卓越的诗歌写作才能,特别是他诗作韵文的优美和精巧得到了广泛的赞赏。

1825年他完成了俄罗斯文学史上第一部现实主义悲剧《鲍里斯·戈都诺夫》的创作。

1836年普希金还创办了文学杂志《现代人》。

普希金的创作和活动令沙皇政府颇感头痛,他们用阴谋手段挑拨法国籍宪兵队长丹特斯亵渎普希金的妻子纳塔利娅·尼古拉耶芙娜·冈察洛娃,结果导致了1837年普希金和丹特斯的决斗,决斗中普希金身负重伤,1837年1月29日不治身亡,年仅37岁。

普希金作品崇高的思想性和完美的艺术性使他具有世界性的重大影响,表现了对自由、对生活的热爱,对光明必能战胜黑暗、理智必能战胜偏见的坚定信仰,他的崇高使命感和伟大抱负深深感动着一代又一代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