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政治思想史复习要点.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330312 上传时间:2022-11-29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7.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方政治思想史复习要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西方政治思想史复习要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西方政治思想史复习要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西方政治思想史复习要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西方政治思想史复习要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西方政治思想史复习要点.docx

《西方政治思想史复习要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方政治思想史复习要点.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西方政治思想史复习要点.docx

西方政治思想史复习要点

1.西方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对象

1)研究西方历史上各个时期.各个国家的各阶级.阶层.社会集团及其代表人物对社会政治制度.国家政权的观点.理论和学说。

2)各种政治思想产生.发展.演变的合乎逻辑的历史联系。

3)各种政治思想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环境的具体联系。

4)各种政治思想及其代表人物在西方政治思想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2.西方政治思想史的发展阶段及特征

西方政治思想史经历了三个阶段:

自然政治观,神学政治观和权利政治观

自然政治观是古代希腊.罗马时期的基本政治观。

其特征是:

1)神人分治的二元格局。

2)政治秩序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基督教神学政治观是西方中世纪的基本政治观。

其特征是:

1)基督教神学发展为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基督教的经典.信条成为人们观察一切问题的根据。

2)教权思想和俗权思想的维护都是从《圣经》或基督教的历史上寻找依据。

权利政治政治观是西方近现代的基本政治观。

权利政治观经历了三个阶段:

oughttobe;tobe;willbe,即“应然”“实然”和“将然”

“应然”阶段的特征:

1)提出符合理性要求的理想制度。

2)平等的个人在理想的指引下,通过协议(契约)建立一个能够保护个人“天赋权利”的外部力量——政治体。

3)财产权是首要的权利。

“实然”阶段的特征:

1)从理性主义转向功利主义.实证主义.实用主义。

2)政府对经济干预加强,研究和规范政府行为成为政治思想的主题。

3)为了缓和矛盾,稳定秩序,提出“协调”与“合作”;“秩序”和“安全”等口号。

“将然”阶段的特征:

1)科学技术突飞猛进,计算机的发展使社会开始走向只是经济的时代

2)社会主义国家的出现,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和民族国家的形成

3)西方国家的资本主义痼疾未能消失,出现许多问题和矛盾

3.如何认识柏拉图的《理想国》及其政治思想

理念论是柏拉图政治哲学的基础。

柏拉图的“理念”是指现实世界的原型、范式本原,是唯一真实的存在,理念只能被高超的智慧所把握,真正的知识是对理念的把握。

柏拉图的《理想国》一书主题就是什么是理想的国家?

在本书中他首先从探讨个人的正义开始继而转向对城邦正义的探讨,论证了合乎正义的城邦就是要实现至高的“善”的城邦,这就是城邦的理念。

柏拉图政治学说中理想国与现实国家的对立,开创了西方政治思想史上乌托邦主义的传统,在他那里所谓正义城邦即理想国贯穿着整体主义精神。

他追求城邦的整体的和谐、统一和强盛。

为此,要求个人完全消融于社会整体中,无条件的为城邦服务,为城邦献身,这是整体主义的思想传统的源头。

城邦的争议集中体现在社会分工上,社会分工是城邦产生的原因和动力,也是理想国社会政治结构的突出特点,柏拉图认为,人的天赋才能是有差别的,每个人从事适合自的工作才能做到最好。

柏拉图认为国家是社会分工的产物。

在他那里国家起源的历史描述与国家基础逻辑推理是结合一起的,社会分工导致了社会等级:

生产者等级的职责是为社会提供物质生活资料,执行社会和国家的经济职能;军人等级是专门从事战争、执钢戈以卫社稷的等级;统治者等级是精心训练出来的哲学家,其职责是执掌国家权力,管理国家,只要这三个等级各司其职、恪守其序,国家就能实现正义。

(哲学家治国思想)

哲学家执政是柏拉图理想国家的核心内容,他把现实国家的改造和理想国家实现完全寄托于真正的哲学家掌握国家权力之上,哲学家治国是柏拉图挽救城邦的根本措施,他认为人的品性是政治的基础,而人的品性的堕落是政治败坏的根源,要改造不良的政治只有靠哲学家才能实现。

柏拉图赋予哲学家特殊的内涵。

他认为哲学家的本质特征无疑是具有知识,他可以区别了“知识”和“意见”。

一般人所谓的知识只是意见,“知识”是对“理念”的把握,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是永恒的真理。

根据专业分工的原则,治国是一门专业的知识,只有哲学家才能掌握它,只有他们才配掌权,这样哲学家就被他理解为拥有高超的智慧、真实的知识、完美的德行与绝对的最高权力的结合

哲学家如何改造城邦?

一、建立和维护社会分工制度

二、哲学家和军人内部要废除私有财产。

三、对公民教育。

4.亚里士多德对城邦性质的论述

对城邦的一般认识和抽象的理论分析,构成亚里士多德政治学的重要部分。

他采取溯源的方法,即通过城邦起源的探讨来了解其本质。

亚里士多德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命题“人类自然是趋向于城邦的动物”他的意思是说,人按本性的要求必须过城邦生活,只有通过城邦生活,人的本性才能够实现。

亚里士多德描述了人类的社会组织由低级向高级的演进,这同时也是人的本质不断趋于完善的历程。

人类天生是合群的动物,必须过共同生活。

在于家庭和村社的比较中,显示出城邦的本质。

亚里士多德认为,城邦是“至高而广涵的社会团体”。

因为人类生活可在城邦范围内得到完全的自给自足,人的善业在城邦中得以完成。

在家庭和村社阶段,人还不是真正完善的人,只有在城邦里,人的本性才得以实现。

虽然家庭和村社都以善为目的,而城邦的目的是“至善”,是公民“优良的生活”。

亚里士多德还采用分析的方法,将城邦分解为最简单要素,通过对最简单要素的分析来了解城邦的本质。

城邦的基本要素是公民。

为了研究城邦的本质问题,亚里士多德认为,必须首先研究“公民的本质。

因为城邦是若干公民的组合。

所以公民的本质就决定了城邦的本质。

亚里士多德指出“全称的公民是凡是参加司法事务和治权机构的人们”,因为这两个机构是城邦最高权利所寄托的地方。

有权参加这两个机构才是真正的公民。

在论述城邦本质时,亚里士多德一再强调城邦与家庭及东方君主制国家的不同。

城邦是自由人的自由团体,不是主人与自由人的结合。

一个好公民“应该懂得作为统治者,怎样治理自由的人们,而作为自由人之一由须知道怎样接受他人的统治”

5.城邦制度的解体和政治思想的演变

城邦制度的解体

伯罗奔尼撒战争之后,希腊世界的城邦制度开始走向衰败,城邦制度开始让位于帝国时代。

在希腊世界的旁边,罗马国家也经历着由城邦向帝国的转变。

与此同时,罗马国家的政治体制也由城邦共和国转变为以官僚和军队为支柱的专制独裁帝国。

这样,在西方政治史上,就由城邦时代过渡到帝国时代。

世界帝国是与城邦完全不同的国家形式,其政治经济结构和个人与国家的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由此引起了人们政治观念和政治思想的重大变化。

政治思想的演变

由城邦时代到帝国时代,以下方面发生了重大演变,

1)个人与国家的关系:

由紧密联系到渐渐疏远。

2)维系政治实体的主要手段:

公民对国务,公共政治事物的广泛参与到政治与军事上强权(专制独裁)

3)学术领域:

人们从关注政治学到关心个人生活(伦理学)

4)公民身份:

主人变为自由民失去政治意义

5)公民情感:

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到个人主义,关注个人精神世界的完善,纯洁和健康。

6.斯多葛派的主要理论贡献

斯多葛派是希腊化时期产生的最重要的政治哲学流派,其哲学的核心是伦理哲学。

斯多葛派根据其自然哲学提出了自己的自然法思想,虽然自然法思想产生于希腊城邦时代,但是斯多葛派使自然法真正成为完整理论并发挥了重要作用。

认为自然法支配着宇宙和人的“理性“是它是贯穿于一切事物之中,是人的行为的最高准则。

认为自然法与人的本性是一致的,服从自然法就是服从自己的本性。

斯多葛派奠定了在西方思想史上独具特色的自然法传统。

它对罗马法,中世纪基督教政治学说和近代的自然法学说都产生了在总体上积极的深远的影响,各政治学家以自然法为武器,批判现存社会政治制度的弊病,推动社会改革,倡导新政治原则。

自然法成为政治理论进步的有力杠杆。

在人的精神自由思想论述中,斯多葛派关注的核心是如何使人过一种善的和有德行的生活,为此他们要重新认识人的本质以及人与人的关系。

根据他们的观点,人不仅是特定城邦或国家的成员,还是整个宇宙的一个组成部分,整个人类是以自然法为纽带的共同体,因此,服从普遍的自然法就是对人的最高要求,因为他们认为是人分享了自然的理性,或与上帝具有共同的理性。

作为理性的人是自由的,这种自由就在于认识和服从必然的命运,个人的选择与自然地理性一致,这是个人自身的内在的精神自由、道德自由。

斯多葛派极力推从人的内在的精神自由,赋予它很高的伦理价值。

他们追求的还不是政治和法律上的自由,但是这种对精神自由的强调和维护,正是人们争取政治法律自由的精神基础。

斯多葛派注重内心生活,把人的精神特征至于首位,由此他们发现人都是平等的,产生了对人在类上的认同。

以此为根据,他们认为所有的人都是从神那里流溢出来的一份,是神的儿女,相互间是平等的。

他们大胆的将平等原则适用于奴隶、外邦人或野蛮人身上,认为由于所有人的本性相同,精神平等,共同受自然的支配。

因此,人类就构成了一个情同手足的整体,一个世界国家。

斯多葛派关于人的平等思想与人的自由思想,一起构成西方政治学说史上关于人的观念的一个重大变革。

打破了城邦时代,对人的各种身份偏见,把人看作一个统一的类,依据人人具有的精神本质确立了人的平等以及相互间兄弟姐妹性质的关系。

确立了唯以人的精神特征和道德水准来衡量人的价值的新的价值尺度。

人的最重要的区别不再是社会地位、身份、财富、种族、国籍、性别上的区别,而是智者与愚人的区别,是认识并自觉顺从自然法的人与不认识自然法并被动的服从自然法的人之间的区别。

这种人人平等思想后来直接被基督教吸收。

7.波利比阿的政治思想和主要内容

在政治思想上,波利比亚受斯多葛派的政合政体思想的影响,认为罗马政治制度的形成不是理性思维的结果,而是不自觉的自然产物,罗马政治制度的优越性在于它是一种混合政体。

波利比亚以希腊传统的政体循环理论为基础,指出,所有纯粹的统治形式或简单的政体形式都会以特定的方式蜕化变质。

因为每种这样的政体只能体现单一的原则,而这个原则就其本性来说必将或几乎命中注定地蜕变为自己的对立面,罗马人之所以能够跳出这个被动的循环,是因为他们将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的因素相混合,使这三种因素得到精确地调整并处于恰好平衡的状态从而避免了自发的衰败倾向,保证了国家的强盛。

混合政体集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于一身,又不使其中任何一个原则过分膨胀,从而蜕变为自己的对立面,每一种力量都被其它两个所抵消任何一个都不能压倒和超过其它力量。

波利比亚的混合政体概念不仅包括希腊人常说的各种社会集团和力量之间的混合与平衡,还包括各种不同性质的政治权利的混合与平衡,特别是后者,即国家权利体系各构成部分和机构之间的制约与平衡,所以它不再是一般意义上的混合政体,而是一种分权学说,这种制约与平衡才是罗马共和制的本质特征。

8.奥古斯丁的双城论

1、双城论是奥古斯丁政治理论中最具影响的内容。

他基于使基督教的教义理论化、系统化的理论目的和使教会免受干预和控制的现实目的,区分了“上帝之城”和“世人之城”,提出“上帝的事归上帝管,君主的事归君主管”。

他提出,两种不同的爱创造出了两座城,由只爱自己甚至连上帝也轻蔑的爱,造成了地上之城,由爱上帝发展到连自己也轻蔑的爱,造成了上帝之城。

他与柏拉图不同之处在于,他认为世人不可能达到完满的境界,只有获得上帝的恩典才能得到救赎。

2、他指出,这两座城不等同人间任何一种社会组织,但他又认为上帝之城可由教会来代表,世人之城可由异教国家来代表。

世俗国家是上帝实现自己拯救计划的工具,同时世俗政权为教会的使命服务。

国家的职能在于负责人们物质需要的满足,免受攻击的安全和有秩序的社会交往。

与世俗国家相比,他赋予教会以更高的地位,一方面力图使教会从国家的控制下获得独立,免受世俗权威的侵害,另一方面他也要求世俗政府为教会的神圣使命提供诸如镇压异端维持秩序的保护和服务。

3、他从神学的角度研究国家,从人与上帝的关系中来考察国家和政治问题,将政治哲学有机地融合于神学体系中。

他的神学思想,他系统论述的基督教国家理论,以及他依据双城论提出的教会与国家关系

的主张,成为中世纪教会的基本信条,对中世纪的政教关系产生了深刻影响。

9.5-10世纪西欧政治思想史

1、5-10世纪的西欧,由于基督教成为重要的政治力量。

当时政治思想以神学的形式表现出来,便是西欧中世纪政治思想总的特征;

2、一些关键的政治学概念,如主权、法律、臣民、服从、义务等,都是在神学的体系内得到讨论的;

3、与政治的弱化相适应,中世纪西欧人特有一种整体的观念,没区分宗教、伦理和政治等领域的观念,神学统治一切,沦为神学分支,无明显的‘政治的’概念;

4、由于文化发展水平低,政治思想并没有形成独立系统的理论形式,更多的是出于政府和政治家(包括教会领袖)的实际需要,即使出现小册子,也很少有足够分量的政治学著作和论;

5、总而言之,中世纪虽有很多的创造,但更多的仍是被神学所控制,基本上是政治理论的荒原。

10.中世纪教权与王权斗争的脉络

中世纪西欧的王权和教权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也是中世纪西欧历史重要的内容。

这一时期,西欧世俗王权与教会是并存的两大政治力量,二者时而勾结合作,时而冲突。

封建社会确立初期,教会依附并支持世俗政权。

自10世纪开始,教会实力不断增强,教皇开始与世俗君主争夺西欧最高统治权的斗争。

13世纪教权达到顶峰。

中世纪后期,教权在与强大起来的英法王权斗争中失败,教权最终从属于王权。

一、前期:

政教合作,教权依附并支持世俗政权,政教关系比较和谐

这一时期,由于自身力量尚未完全独立,教会和教皇一直依附于世俗政权并受世俗政权控制。

王权与教权之间是和平相处、相互利用.尽管在前期,教权和王权相处比较和谐,但教权还是有所增长.公元313年,君士坦丁的5宽容敕令6为基督教的发展铺平了道路,这也是西欧古代晚期和中世纪早期教权增长的起点10世纪中叶后,教会内部掀起了一场旨在改革教会腐败、加强教会组织纪律、反对世俗君主授任神职的克吕尼运动,才使教会的威信与教皇的声望有所恢复。

尤其是改革中涌现出一批杰出的教会政治家,他们极力反对世俗封建主把持教会

职务,鼓吹严守教规,要求调整教会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强调教权至上、教权高于王权。

这对当时的政教关系是个极大的冲击,也引发了教会与世俗君主之间争夺权力的斗争。

二、中期:

王权与教权既斗争又妥协,但斗争是常态

教权与王权的争执主要集中于两点,一是关于主教续任权问题,即高级神职人员由谁来任命;二是争夺最高统治权。

围绕着这两个问题,双方展开了长期的争论与斗争。

从11世纪末到13世纪末,在位的教皇都积极地与各国君主争夺权力,掀起了教皇革命.教皇格雷高利七世发动的扩大教权的改革运动在西欧各地蓬勃开展,使政教冲突此起彼伏,教皇权力逐渐上升,因而为教会反抗国王造成了一个非常有利的国际大气候。

12世纪中叶,英王亨利二世与坎特伯雷大主教贝克

特就教会司法权问题发生争执,将英国的政教冲突推向高潮。

综观中世纪中期两个多世纪教权与王权的斗争,双方势力互有消长,教权最终取得了胜利。

到13世纪,教权摆脱了王权的控制,并常常超过王权,教皇成为万王之王。

三、后期:

教权服从王权

中世纪后期,英法两国迅速崛起,加强了王权,尤其是法国,很快成为德国教会政策的继承者。

这时的教权与英法王权的斗争以教权的失败告终,教权最终从属于王权.

11.阿奎那改造和利用亚里士多德政治思想的现实意义

背景:

阿奎那正处于教会和反教会力量激烈斗争的时期、当时封建教会的统治遭到了市民、农民和王权的共同反对。

在日益发展的神学异端思想和阿威罗洛伊—亚里士多德主义哲学思潮的冲击下,基督教神学的权威发生了危机。

如何克服危机,维护教会的神学统治,成为当时神学家最迫切的任务。

阿奎那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下,创建了他的神学政治体系。

目的:

创建一个庞大的严密的神学体系,使人更加信服。

思想体系:

(一)信仰和理性

为了适应形势的发展,阿奎那以基督教信仰为基础,修改、利用了亚里士多德哲学中能够与基督教神学相适应的因素,调和宗教和哲学、理性和信仰的矛盾,给理性和经验以一定的地位。

在坚持基督教信仰的前提下,调和信仰和理性的矛盾,并以此作为其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阿奎那神权政治思想的基本特点。

阿奎那和奥古斯丁等人不同,他并不是一概地反对、排斥人的理性作用,而是将人看做是理性的动物。

他把人的理性看成人的道德活动的源泉,而道德的基础存在于人性之中。

然而,阿奎那却又将人和人的理性看作是上帝的创造物,认为人的理性活动不过是上帝刻印在人心上的自然命令的自然律。

由此可见,尽管阿奎那承认了人的理性作用,但最终仍是要求理性服从信仰,为信仰服务。

阿奎那是一个神学家,他企图以理性为工具维护信仰的合理性,但最终却导致了理性对信仰的冲击。

(二)教会和国家

教会和国家的关系是阿奎那神权政治思想的主要内容,其核心是论证教权高于俗权,维护基督教会的神权统治。

阿奎那首先承认国家的合理存在,将国家说成是“那些服从同样法律并受单一政府的指导以求生活充盈的人”组成的社会。

他同时承认国家是人的理性的产物,但人的理性来源于上帝的理性,因此,从根本上说,国家是上帝的产物。

和国家一同存在的罗马教会是耶稣建立的。

国家和教会虽然都是上帝的创造物,但其目的各不相同。

国家的目的是实现在国家中过一种有道德的生活,该任务由世俗的统治者完成。

教会的目的则是实现人的理性的最高要求,即在天国享受上帝的快乐,该任务只有比世俗的统治者更高等级的教士等级才能完成。

这是因为,在天国享受上帝的快乐的目的,不是人类理性所能实现的,必须依靠上帝的恩典。

总之,他认为教会高于国家、罗马教皇高于世俗的统治者。

(三)国家的起源和目的

首先,在国家起源的问题上,阿奎那受亚里士多德的影响甚大。

首先,他同亚里士多德一样,认为“人天然是个社会的和政治的动物”人的生活需要分工互助,因此人的本性注定要过集体和社会的生活。

其次,阿奎那和亚里士多德一样,认为国家的目的是谋求社会共同的幸福,而社会生活是按照道德原则的生活。

这样,他就把国家的目的解释为“过一种有德行的生活”。

(四)政体理论

关于政体理论,阿奎那也接受了亚里士多德思想。

他认为,统治者被授予权柄的目的不是让他们谋求私利,而是让他们谋求自己所治理的区域的公共幸福。

据此,他区分了正义的政体和非正义的政体,然后再根据统治者的人数,区分了6种不同的政体。

在合乎正义的三种政体中,阿奎那认为君主政治是最好的政体。

其理由如下:

a、一个社会的幸福和繁荣在于保全它的团结一致,而任何社会的统治者的首要任务是建立和平的团结一致,由一人统治容易达到这一目的。

b、君主制最合乎自然。

阿奎那指出,在自然界,支配权总是操在单一的个体手中,在身体的各器官中,有一个对其它一切器官起推动作用的器官,那就是心;在灵魂中,有一个出类拔萃的机能,那就是理性。

蜜蜂只有一个王,而在宇宙间只有一个上帝。

因此,国家只有由一个君主来治理才是最好的政体,才最符合上帝的本意。

但是阿奎那并不是要建立纯粹的君主专制体制。

实际上,他主张的是一种类似于将君主制、寡头制和民主制相结合的混合政体,是受贵族制约的选举君主制。

他认为,这种政体是神法所规定的一种政体,最符合上帝的意志。

12.马基雅维利对西方的政治思想贡献

马基雅维利奠定了近代西方政治学的基础,马基雅维利是意大利早期资产阶级政治家、思想家,近代资产阶级政治思想奠基人之一。

他的政治思想重要特点在于他抛弃了神学观点和方法,而以历史的经验教训为依据来研究政治问题。

马基雅维利的政治思想主要是,第一:

性恶论;第二:

政治权力论;第三:

权术论;第四:

共和政体思想。

(一)马基雅维利的权力政治观

马基雅维利从经验论的观点出发,认为人性虽然有善的一面,但更有恶的一面,但就其基本性质而言是恶的。

人性都是恶的,这是马基雅维利对人性的总体评价。

1.以人的本性作为研究社会政治问题的出发点,人为追求权力、荣誉和财富是人的本性和目的,也是人的美德,是人所应从事的事业。

2.国家的起源。

(1)认为由于人们追求财富、权力的结果,必定会造成造成一个相互残杀的战争局面;

(2)人们为了更好地保卫自己尔联合起来,从他们当中产生了领袖,并服从他的领导;

(3)颁布了法律、确定了刑罚,产生了国家。

3.认为政治的核心是权力问题

(1)政治就是权力,统治者应以夺取权力和保持权力为目的。

(2)指出财产是国家的基础

(3)国家的目的不仅在于维护社会秩序、保证个人安全,还在于保障个人的私有财产。

4.意义

完全抛弃了政治权力道德基础,彻底把政治学和伦理学分开,并把政治权力看作国家和社会的真实基础。

他依据实际经验并用人的眼观来研究国家政治问题,揭开了近代西方政治学的新篇章。

(二)马基雅维利的共和理想和君主专制观

1)分析意大利衰败的原因

认为教王对意大利政治事务的干预,贵族的自私与腐败以及市民内部的宗教之争是意大利衰败与分裂的原因。

2)提出意大利问题的出路

认为结束意大利的混乱局面,唯一出路是建立君主制,由强有力的专制君主来统一意大利

3)比较各种政体

赞扬共和体,但认为当是意大利的人民道德彻底败坏,以至法律无力约束他们。

一次意大利先应建立君主政体,通过君主独裁专断权力的运用,下灭贵族,克服分裂。

但他认为君主政体不是最佳整体,在国家统一以后,仍应建立共和政体。

(三)君主的统治方法

1)君主统治术的意义

认为君主要实现意大利的统一,保持和维护意大利的稳定,对付教皇和贵族,取得人民的支持,必须善于统治,善于用权术对付邪恶的人性。

2)君主权术的基本内容

(1)法律和军队是君主统治的基础,法律必须以武力为后盾。

(2)君主在政治上只需考虑有效和有害,不必考虑正当与否;

(3)君主应使人民恐惧,但却不能使人民憎恨,应当注重实际而不图虚名。

3)思想评价

(1)利用人的眼光看待社会政治问题,主张依靠强有力的王权统治意大利,建立一个中央集权国家,这种思想具有历史进步意义;

(2)建立君主统治术,是为王权设谋,为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团国家服务,其中不少思想含有合理因素

(3)他所主张的统治权术思想从根本上反映了剥削阶级的极端利己主义本质。

他所宣扬的君主可以背信弃义,欺骗狡诈为后来资产阶级反动人物所欢迎,被称为“马基雅维利主义”。

13.布丹的主权理论及其意义

布丹认为主权是国家主要的标志,是国家用以达成各种目的的工具,是对公民和臣民的不受法律限制的最高权力。

国家是由“许多家庭及其共同财产所组成的,具有最高主权的合法政府”,主权是“超乎于公民和臣民之上不受法律限制的最高权力”,掌握主权的人叫主权者,主权是国家真正的基石、核心,是不受法律限制的对公民和臣民进行统治的最高权力。

主权是把国家与其他社团区分开来的基本标志。

 

 布丹认为主权的内容十分广泛,它至少包括九个方面的内容:

 

1)立法权,即法律制定权。

主权上一切法律惟一的渊源,法律是主权者的命令,主权者就是立法者,一切臣民都不能参与立法。

布丹特别强调立法权的重要地位,它是“最高君主首要的也是主要的标志”,他认为君主享有主权,君主的行为不对人民负责也不受法律的约束,主权者最重要的任务是制定法律,君主是主权者,当然也就是立法者。

 

2)宣布战争、缔结合约的权力,即宣战讲和权,主权者对外是否宣布战争或者缔结合约讲和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3)任命官吏权特别是高级军官的任免权。

主权者可凭借最高权力任命各级官吏,被委托人不能叫做主权者,因为委托人仍有权收回这部分权力。

4)最高裁判权。

主权者是国内最高裁判官。

 

5)豁免权。

属于最高裁判权的一部分 

6)有关忠节、服从的权力,臣民有效忠服从主权者的义务,没有主权者的同意臣民绝对不能解除这种权力。

 

7)铸币权,主权者拥有铸造货币的权力。

 

8)度量衡的选定权 

9)课税权。

布丹认为由于神法和自然法的限定,主权者如果得不到各等级的同意无权随意征收捐税。

 由此可见,布丹的主权是对内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布丹认为,家长的权力与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