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上册 14 地球的公转导学案新版商务星球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329696 上传时间:2022-11-29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68.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地理上册 14 地球的公转导学案新版商务星球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七年级地理上册 14 地球的公转导学案新版商务星球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七年级地理上册 14 地球的公转导学案新版商务星球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七年级地理上册 14 地球的公转导学案新版商务星球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七年级地理上册 14 地球的公转导学案新版商务星球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地理上册 14 地球的公转导学案新版商务星球版.docx

《七年级地理上册 14 地球的公转导学案新版商务星球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地理上册 14 地球的公转导学案新版商务星球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年级地理上册 14 地球的公转导学案新版商务星球版.docx

七年级地理上册14地球的公转导学案新版商务星球版

2019-2020年七年级地理上册1.4地球的公转导学案(新版)商务星球版

【学习目标】

1、掌握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及地轴的位置和方向

2、利用图比较分析二分二至点时太阳直射点位置、时间及节气

【重点难点】

1、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及地轴的位置和方向

2、二分二至点时太阳直射点位置、时间及节气。

【学法指导】

让学生通过生活经历、读图、讨论、交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加强课堂有针对性的练习等方式进行学习,运用启发式、谈话法、直观感受、多媒体演示、讨论法、讲授法等

导  学  过  程

方法导引

【自主学习,基础过关】

1、自主检测:

(1)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围绕着_____公转。

(2)地球公转的方向是_________,周期是_____。

(3)地球公转时地轴有什么特点?

(4)每年3月21日前后,太阳直射______,全球昼夜_____,也是我国的______(节气)。

(5)每年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______,全球昼夜_____,也是我国的______(节气)。

(6)每年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______,全球昼夜_____,也是我国的______(节气)。

(7)可以从哪些方面比较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2、我的疑惑: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合作探究,释疑解惑】

1、公转的方向和周期

(1)方向

(2)周期

2、填表比较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自转

公转

方向

自___向___

自___向___

周期

____(24小时)

___(365天)

旋转中心

______

_______

产生的地理现象

昼夜更替、_______

四季变化、________

3、二分二至日时,地球公转的比较

节气

时间

太阳直射点

北半球的昼夜长短情况

春分

夏至

秋分

冬至

【检测反馈,学以致用】

1、有关地球公转的叙述正确的是()

A、围绕地轴不停旋转B、形成了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

C、公转方向和自转方向相反D、形成了昼夜长短的四季变化和四季更替

2、下列有关太阳直射点的说法正确的是()

A、夏至日太阳光直射在赤道上B、全年太阳光直射在赤道上

C、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光直射在赤道上D、冬至日,太阳光直射在赤道上

3、当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北半球白昼时间较长B、这一天称为夏至日

C、北半球是冬季,南半球是夏季D、这一天的日期是9月23日前后

4、关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正确的是()

A、方向一致B、方向不一致C、周期都是一年D、周期都是一天

5、第三十届夏季奥运会于英国当地时间2012年7月27日20时12分在伦敦开幕,家住济南的小明同学观看开幕式时间却是2012年7月28日,其原因是()

A、地球自转产生的时间差异

B、地球公转产生的时间差异

C、地形差异所致

D、纬度差异产生的时间差异

6、当伦敦奥运会开幕时,地球公转位于()

A、A到B之间B、B到C之间

C、C到D之间D、D到C之间

【总结提炼,知识升华】

1、学习收获: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需要注意的问题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后训练,巩固拓展】

同步学习本节练习。

【课后反思,自悟自励】

 

 

学生预习,自主完成,检查完成情况

 

学生必须回答和填写

让学生先看书,抽学生进行回答

 

学生独立填写,抽学生

回答

 

教师可先演示P17的地球公转示意图,然后

让学生结合该图,得出答案

 

课堂内学生独立完成,并更正答案

第2课时

【学习目标】

1、利用图比较分析二分二至点时昼夜长短变化及四季变化情况。

2、熟记地球表面五带的划分、名称及特点。

【重点难点】

1、二分二至点时昼夜长短变化及四季变化情况。

2、地球表面五带的划分、名称及特点。

【学法指导】

让学生通过生活经历、读图、讨论、交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加强课堂有针对性的练习等方式进行学习,运用启发式、谈话法、直观感受、多媒体演示、讨论法、讲授法等。

导  学  过  程

方法导引

【自主学习,基础过关】

1、自主检测:

日常生活中,哪些现象与地球公转有关?

(2)北半球,一般把包括_____在内的_____三个月划为春季;把包括_____在内的_____三个月划为夏季;把包括_____在内的_____三个月划为秋季;把包括_____在内的_____三个月划为冬季。

(3)五带是根据______________划分的。

(4)热带与温带分界线的名称是______,纬度是______;温带与寒带分界线的名称是______,纬度是______。

(5)五带各有什么特点?

(6)我国大部分地区位于五带中的______带。

2、我的疑惑: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合作探究,释疑解惑】

1、四季的变化

(1)日常生活中四季的感受

(可以从日出早晚、昼夜长短、冷热状况来描述)

(2)对比完成表格(就北半球而言)

节气

春分

夏至

秋分

冬至

月日

3月21日前后

6月22日前后

9月23日前后

12月22日前后

太阳直射纬度

____

_____

_____

_______

季节

北半球

春季

夏季

秋季

冬季

受热程度

北半球

热量适中

热量___

热量适中

热量___

昼夜长短

北极

昼夜相等

极昼

昼夜相等

极夜

北极圈以北

极昼

极夜

北极圈以南-

赤道

昼长夜短

昼短夜长

(3)四季的划分

注意:

南北半球的季节是相反的

2、地球上的五带

(1)划分的依据

(2)五带及分界线

(3)各带的特点

【检测反馈,学以致用】

1、我国某地有一口井,每年只有1天有太阳直射井底的现象,该地的纬度和该日期正确的是()。

A、23.5°S冬至日B、23.5°N夏至日C、23.5°N冬至日D、23.5°S夏至

2、我国南极考察队由上海出发到我国的南极考察站——中山站(69°S,76°E),途经地球五带中的()个。

A、5个B、4个C、3个D、2个

3、在下图中填写五带的名称及分界线的名称和度数。

 

4、读右图填下表:

 

A

B

C

纬度

经度

南北半球

东西半球

低中高纬

温度带

 

【总结提炼,知识升华】

1.学习收获: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需要注意的: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后训练,巩固拓展】

完成同步学习本节练习。

【课后反思,自悟自励】

 

 

学生预习,自主完成,检查完成情况

 

学生必须回答和填写

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抽学生进行回答

 

教师可先讲解示P18的四幅示意图,然后

让学生结合该图,填写答案(极昼极夜可以提一下)

结合P20地球上的五带讲解

 

课堂内学生独立完成,并更正答案

2019-2020年七年级地理上册1.4《地形图》第1课时教案中图版

教学目标:

1.量算距离,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2.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等。

 3.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教学 重点:

   

1.等高线地形图的地形判读

2.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等。

教学难点:

等高线地形图的地形判读

教学准备:

中国地图、地形剖面模型、山地不同部位示意图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章第四节地形图第一课时

导入:

地球表面有陆地,有海洋,有高山,有深谷,高低起伏差别很大,这些不同的地形对我们生产、生活有着不同的影响。

那么,如何将高低起伏的地表特征比较准确、形象地在平面的地图上反映出来呢?

学生回答教师讲解,我们要通过地形图来反映这些内容。

板书:

一、地形图的判读

过渡:

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米,可是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人们看它只不过4000多米高,这是为什么?

(因为观测的基准面不同,测得的高度就不同)

学生读图:

读课本P126图B“海拔和相对高度示意”

导读:

看图,以海平面为基准面,B点的高度为500米,A点的高度1500米,以B点为基准面则A点高度只有1000米,1500米为A点的绝对高度,也叫海拔;1000米为A点与B点之间的相对高度。

板书:

海拔(绝对高度):

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相对高度:

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

讲解:

在地图上,必须用海拔表示地面高度,单位用米。

从图上我们可以看到。

板书:

甲乙两地的相对高度,甲地海拔─乙地海拔

讲解:

地面经过地形测量,测出各个地点的海拔,把它们注在图上,然后把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成线,这就是等高线。

补充:

我们如果用一个水平面去横截地形,这个水平面与地面的交线就是一条等高线。

用不同的海拔的水平面去截地形,就得到不同层次等高线,再将它们转绘到平面图上(实质是垂直投影到平面图上)。

补充:

强调一下,必须把海拔相同的点连接起来,最好用平滑的曲线来连接。

每条等高线都有相应的海拔数值,这样,在等高线地形图上我们就可以看出地面的高低情况。

看图:

地图册“坡度陡缓与等高线疏密的关系”。

提问:

坡度陡的地方与坡度缓的地方,等高线的状况有什么不同?

板书:

坡度陡缓:

等高线密集──坡度陡

              等高线稀疏──坡度缓

过渡:

同理,在地图上把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叫做等深线,从等深线上所标注的深度上可以看出海洋的深浅。

提问:

我们已经知道等高线和等深线,那么由于地表的形态是各有不同,有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等,不同的地形,等高线表现也不一样。

板图:

《不同的地形等高线表示图》,边板图,边讲解。

板书:

   不同地形的等高线表示:

          山脊:

等高线向低处凸出

          山谷:

等高线向高处凹入

          鞍部:

两个山顶之间的较低部分

         陡崖:

几条等高线重叠的地方

做练习巩固:

写出地形名称:

⑴⑵

⑶⑷

⑸⑹

读图:

读课本第29页“分层设色地形图”,提问:

比较一下这幅地图与我们所讲的等高线地形图有什么不同?

讲解:

这幅地图有等高线,但没有海拔高度的注记,它是用不同颜色来反映地势高低的,这种地图叫做分层设色地形图。

讲解:

分层设色地形图立体感强,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到地面的高低形态和海底的起伏状况。

看图:

课本第29页“分层设色地形图”,陆地部分,海拔多少?

用什么颜色?

表示什么地形?

  200m以下用绿色,表示平原

   200~500用浅绿色,表示盆地

   500~1000用浅黄色,表示丘陵

   xx~3000用深黄色,表示高原

   3000~5000用棕黄色,表示山地

讲解:

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在不同的等高线之间,着上不同的颜色。

一般规律是:

绿色表示平原;蓝色表示海洋;黄、褐色表示高原、山地;白色表示雪线以上的部分。

过渡:

在等高线地形图和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要了解地形高低起伏,需要阅读地图。

还有一种更直观的图可以使人一目了然地看出地势的高低起伏,这就是地形剖面图。

出示地形剖面模型,让学生观察地形剖面图的特点。

讲解:

地形剖面图能直观地表示某条线上地面的高低起伏和坡度的陡缓。

提问:

我们用小刀在地形模型上,沿着不同的线切割,得到的剖面是否一样

(不一样。

讲解:

地形剖面图可以直观地表示地面上沿某一方向地形的起伏状况。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沿着某个方向画一直线,如P30图I中的直线AB。

然后将该直线与等高线的交点——投射到间隔高度相同的平行线上,得到不同的交点,把这些交点用平滑的曲线连接起来,就得到地形剖面图。

请同学们看下图(课本插图P30图I地形剖面图的绘制方法)

课堂小结:

由各小组同学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选一名代表总结本节学习内容。

布置作业:

课内作业:

画出山地不同部位示意图

课外作业:

自己利用橡皮泥或者泥巴,制作山地不同部位的地形模型。

板书设计:

一、地形图的判读

1、地面高度的确定:

海拔(绝对高度):

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相对高度:

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

2、等高线与等高线地形图

⑴坡度陡缓:

等高线密集──坡度陡

          等高线稀疏──坡度缓

  ⑵不同地形的等高线表示:

          山脊:

等高线向低处凸出

          山谷:

等高线向高处凹入

          鞍部:

两个山顶之间的较低部分

         陡崖:

几条等高线重叠的地方

3、分层设色地形图

4、地形剖面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