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心理场的驾驶行为及特性研究.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329132 上传时间:2022-11-29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80.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于心理场的驾驶行为及特性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基于心理场的驾驶行为及特性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基于心理场的驾驶行为及特性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基于心理场的驾驶行为及特性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基于心理场的驾驶行为及特性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基于心理场的驾驶行为及特性研究.docx

《基于心理场的驾驶行为及特性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于心理场的驾驶行为及特性研究.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基于心理场的驾驶行为及特性研究.docx

基于心理场的驾驶行为及特性研究

 

交通心理学

 

 

基于心理场理论的驾驶行为及特性研究

——驾驶人的交通特性的因素分析

摘要

在构成道路交通系统的诸多要素中,人是道路交通系统中最重要的、不可缺少的组成要素,而驾驶员又是这一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我国道路交通事故中驾驶员的因素进行的调查结果可知:

在交通事故的致因中,由道路使用者导致的交通事故占绝大部分,特别是驾驶员。

分析和研究驾驶员行为,对于道路交通事故致因、预防和控制、以及提高道路交通系统的安全性有着重要意义。

本文采用驾驶行为问卷调查表、运用数学建模思想对驾驶员进行问卷调查,通过调查、建模分析可得出:

在不同道路环境时驾驶员选择的交通行为、驾驶风格与心理状况有关、生理特征及心理健康状况有显著的关系。

通过对本论文的结论及观点进行验证、推广,可以有效地对道路交通事故进行预防、控制,进一步提高道路交通安全性。

 

关键词:

驾驶员交通特性因素分析问卷调查心理、生理特性预防

 

目录

1问题背景…………………………………………………………3

2调查方向…………………………………………………………4

2.1场及心理场的概念及特性…………………………………4

3问卷调查…………………………………………………………5

3.1症状自评量表(SCL—90)…………………………………5

3.2驾驶行为问卷调查…………………………………………5

3.3施测方式……………………………………………………6

3.4数据处理……………………………………………………6

4研究分析结果……………………………………………………6

4.1结果一………………………………………………………6

4.2结果分析……………………………………………………7

4.3驾驶行为与违法行为、交通事故的关系…………………8

5结论及模型推广…………………………………………………9

5.1结论分析一…………………………………………………9

5.2结论分析二………………………………………………9

参考文献…………………………………………………………10

 

1.研究背景

在现代交通日益发达的今天,道路行车已是一种社会行为,它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给道路交通安全带来了新的课题。

截至2013年7月,全国机动车保有量为246797906辆。

其中,汽车(含三轮汽车和低速载货汽车)130423530辆,摩托车99029260辆,挂车1841665辆,上道路行驶的拖拉机15478086辆,其他机动车25365辆。

全国机动车驾驶人为270134013人,其中汽车驾驶人209320099人。

据统计,2011年全国的道路交通安全事故中:

涉及人员伤亡的道路交通事故210812起,共造成62387人死亡;2012年中:

全国共查处不按交通信号灯指示通行交通违法行为2649万起,平均每天7万多起。

全国接报涉及人员伤亡的路口交通事故4.6万起,造成1.1万人死亡、5万人受伤,分别上升17.7%、16.5%和12.3%。

其中,因路口违反交通信号灯导致的事故起数上升17.9%。

全国私家车导致的事故起数、死亡人数上升5.5%和6.5%,分别占机动车肇事总数的68.7%和58.8%,比2011年上升6.4和6.2个百分点。

而在众多的交通因素中,人的因素在安全系统起到主导的作用。

因此研究掌握机动车驾驶员交通行为的特点和规律,分析交通行为(针对机动车驾驶员)与交通违法、交通事故的关系,为今后控制驾驶员交通违法、制定有效措施、从而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提供科学依据。

经查阅相关资料[1]可得我国在过去(1980—2000年)20年交通事故伤亡率,见图1。

图11980—2000年全国交通事故统计

2.调查方向

从“交通心理场”入手,研究分析驾驶人基于心理场的驾驶驾驶行为及特性,可以很大部分的解决交通事故率的发生因素。

在交通行为中,驾驶人的心理场包含着多方面的特性,驾驶人的行为操作、心理特性受多方面的影响。

而影响机动车驾驶人行为操作的方面包含驾驶人的感知觉(视觉、听觉及其它感觉等)、驾驶人的注意、驾驶人的情绪与意志以及驾驶人的个性心理(驾驶人的需要和动机、驾驶人的能力和技能、驾驶人的气质、性格)等等。

因此,对心理场的了解及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2.1场及心理场的概念及特性

场是能量的混合。

自然界的场是自然界中物体能量的混合。

通过场,事物之间发生着交互作用,接收和发射着能量。

心理场是心理与物体之间形成的场,具有有机化合性、辐射性、变化性、惯性和敏感性。

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是影响心理场的重要因素。

事物的能量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即这个事物通过自己的这种能量在影响着其他事物,即事物总是在发射着自己的能量,通过这种发射影响着其他事物。

心理的场实际上和其他的场没有截然的分别,只不过心理的场是以人的心理为中心而组合成的特定的场。

心理的场和自然的场一样也是一个三维的立体的场,周围的任何事物都必然会影响到这个心理场,同时这个已经形成的心理场又反过来向周围的事物发射能量。

心理场具备自然界场的所有特征,即有机化合性,变化性,辐射性和惯性。

心理场的辐射特征是很明显的,人们都知道心理具有很强烈的感染性,在一个特定的场合,人们热血沸腾,这时另外一个进入后会马上形成类似的情绪。

3.调查问卷

3.1症状自评量表(SCL—90)

该量表共90个项目,9个因子和一个附加项目:

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等。

测试结果采用无、很轻、中等、偏重、严重5点记分。

3.2驾驶行为问卷调查

通过大量的文献查阅,座谈等形式,设计了机动车驾驶人在不同道路环境时驾驶行为调查表。

问卷调查在驾驶人进行身体条件检测时进行,结果总体应答率在90%以上。

3.3施测方式

由经过统一培训的人员使用统一指导语,指导被调查者自行填写量表和驾驶行为问卷调查表。

当场收回问卷调查表。

3.4数据处理

将调查所得的数据进行初步统计分析,再进一步运用建模思想对数据进行深度分析,即可得到驾驶人的交通行为与心理、生理特性的关系。

4.研究分析结果

4.1结果一

当道路上机动车较多车速较慢时,选择不断寻找机会超车、闯红灯、前车挡路时鸣号提醒的驾驶员其总分、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因子显著高于选择跟随前车慢行的驾驶员。

统计数据见表1[2]。

表1不同道路环境中驾驶员的驾驶行为与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

测试因子

车多速度慢

车少

随车慢行

n=3147

其他

n=358

原速行驶

n=2081

提速行驶

n=1331

躯体化

1.11

1.22

1.11

1.15

强迫症状

1.26

1.35

1.25

1.30

人际关系

1.21

1.31

1.19

1.25

抑郁

1.13

1.22

1.12

1.17

焦虑

1.10

1.17

1.09

1.13

敌对

1.12

1.27

1.11

1.17

恐怖

1.08

1.15

1.07

1.10

偏执

1.16

1.28

1.15

1.21

4.2结果分析

表2[3]结果显示,从不利用公交专用道通行或公交专用道拥堵就借用其它车道超车的公交驾驶员其总分、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因子显著高于遵守公交专用道驾驶的公交驾驶员。

而借用公交专用道的非公交驾驶员其总分、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因子显著高于从不驶入公交专用道的非公交驾驶员。

表2不同道路环境中驾驶员的驾驶行为与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

测试因子

公交驾驶员

非公交驾驶员

公交专用道

其他车道

借用公交道

不进公交道

躯体化

1.15

1.19

1.13

1.11

强迫症状

1.23

1.38

1.28

1.26

人际关系

1.17

1.28

1.24

1.20

抑郁

1.13

1.23

1.16

1.24

焦虑

1.08

1.18

1.12

1.16

敌对

1.13

1.25

1.16

1.12

恐怖

1.06

1.17

1.09

1.16

偏执

1.14

1.26

1.19

1.09

从表2结果可得:

在市区驾车出行过程中遇到堵车而心情烦躁的驾驶员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等心理、生理因子显著高于从来没有因堵车而烦躁的驾驶员。

4.3驾驶行为与违法行为、交通事故的关系

调查结果发现:

不断寻找机会超车、闯红灯、前车挡路时鸣号提醒的驾驶员交通违法率高于跟随前车慢行的驾驶员,交通事故率有显著性差异;当道路上车辆较少时不断变更合适的车道行驶、提高车速、忽略人行斑马线和人行道标志的驾驶员交通违法率高于保持原有速度不变的驾驶员,其交通事故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当遇到绿灯变黄灯时,加速通过停止线的驾驶员交通事故率显著高于停车等待的驾驶员;借用公交专用道的非公交驾驶员交通违法率高于从不驶入公交专用道的驾驶员,其交通事故率的差异有显著性;在市区驾车过程中因堵车而心情烦躁的驾驶员交通事故率显著高于心太平和的驾驶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提示驾驶员的危险驾驶行为和驾驶风格会增加交通违法行为,导致交通事故发生的机率增加。

表4驾驶行为与违法行为、交通事故的关系

假设路况

驾驶行为

违法行为

事故

n

无违法

多次违法

违法率(%)

n

无事故

事故

事故率(%)

车多慢行

慢行

3468

1670

1798

51.8

4908

3906

1002

20.4

其他

371

164

207

55.8

495

323

172

34.7

车辆较少

原速

2371

1225

1225

51.7

3360

2691

669

19.9

提速

1363

724

724

53.1

1894

1422

472

24.9

堵车

心烦

480

224

256

53.3

681

475

206

30.2

平和

1955

941

1014

51.9

2736

2281

455

16.6

5.结论及模型推广

5.1结论分析一

道路交通系统是由人、车、路、环境因素组成的复杂动态系统[4],交通参与者的交通行为在道路交通中是最富有安全潜能的人,大多数交通事故隐患都可能在交通参与者尤其是驾驶员的安全行为中转危为安。

只是少部分驾驶员因其危险的驾驶行为导致的交通伤害已成为对人类生命安全威胁最大的第一公害。

驾驶员的驾驶过程即是对周围环境和变化不断接收、分析和反应的过程,驾驶员的心理素质、生理特征及身体条件直接影响到驾驶过程的每一个环节。

而驾驶员在长期的驾驶过程中也逐步形成了一定的驾驶风格、驾驶习惯。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在各种不同道路环境中,不断寻找机会超车、闯红灯、前车挡路时鸣号提醒、不断变更合适的车道行驶、提高车速、忽略人行斑马线和人行道标志、当遇到绿灯变黄灯时加速通过停止线、借用公交专用道行驶、因堵车而心情烦躁的驾驶员其心理健康水平显著差于在各种道路环境中能保持安全行车行为的驾驶员;提示驾驶行为与心理健康水平有关。

既本次调查研究结果证实驾驶员的交通行为、驾驶风格不仅受生理特征、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还会增加交通违法行为,导致交通事故发生的几率显著增加。

5.2结论分析二

通过本文的分析、数据调查、统计研究,可得:

为一定程度的减少道路交通事故、提高道路安全性,培养驾驶员良好的心理、生理特性是必不可少的。

 

参考文献

[1]道路交通事故统计分析.XX图片,2013.11

(1)

[2]黎美清,杜岩,罗义学.影响机动车驾驶员交通行为的因素分析,广西壮族

自治区:

职业病防治研究院,2011.1

[3]黎美清,罗义学.机动车驾驶员心理健康状况与违法驾驶行为的关系,广西:

职业病防治研究院,2013.7(6)

[4]人的因素与高速公路交通安全.现代高速(第10期),2012

[5]陶鹏飞.基于心理场理论的驾驶行为建模,吉林大学,2012

[6]

[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