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123.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328740 上传时间:2022-11-29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4.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12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12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12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12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12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123.docx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12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123.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123.docx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123

向老师问答题复习提纲(记牢)

1、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表现及其关系?

44页

表现:

普遍性的表现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

矛盾特殊性的表现:

一是不同的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既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既矛盾的个性。

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人和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

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相统一的关系,即使客观事物固有的辩证法,也是科学的认识方法。

2、如何理解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

123页

科学技术革命是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马克思认为科学是历史有力的杠杆。

中国四大发明推动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到来;第一次科技革命使资本主义过渡到机械大工业;第二次科技革命电力取代蒸汽机,生产力大大发展;现代科技革命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更为广泛,更为强烈。

新科学技术革命出现在20世纪四十年代。

它以微电子学和电子计算机为主要标志,包括生物工程、激光通讯、空间技术、海洋开发以及新材料、新能源在内的科学技术革命,推动人类社会由工业经济向信息社会过渡。

纵观人类文明的发展史,每一次重大的科学技术革命,都会引起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深刻变革和社会的巨大进步。

现代科技革命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

首先,对生产方式的产生了深刻影响影响:

1.改变了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2.改变了人们的劳动形式;3.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使产业结构发生变革。

其次,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知识爆炸时代要求不断充实知识,提高劳动生产率,全面自由发展。

再次,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

引起思维变化的最切近的基础是实践,包括科学实践。

总之,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一个国家不在科学技术上不断进取,就难以实现社会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就难以繁荣富强。

3、经济全球化的动因及表现。

194-196页

动因:

1.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2.跨国公司的发展3.各国经济体制的变革

表现:

1.生产的全球化

2.贸易的全球化:

第一,国际贸易增长率高于世界生产总值增长率;

第二,国际贸易规模庞大,世界贸易依赖度高。

3.金融的全球化:

世界各国、各地区在金融业务、金融政策等方面相互交往和协调、相互渗透。

首先,国际债券市场融资规模迅速扩大。

其次,与国际股票市场的发展相联系,基金市场迅速成长。

最后,金融市场高度一体化。

4.企业经营的全球化

4.经济全球化的后果与经济全球化的实质?

196页

积极后果:

1、经济全球化使资源在全球范围加速流动,发展中国家可以利用这一机会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以实现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增强经济的竞争力,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2、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吸引外资,扩大就业,使劳动力资源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

3、发展中国家也可以利用不断扩大的国际市场解决产品销售问题,以对外贸易带动本国经济的发展。

发展中国家还可以借助投资自由化和比较优势组建大型跨国公司,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以便从经济全球化中获取更大的利益。

消极后果:

1.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扩大。

2.在经济增长中忽视社会进步,环境恶化与经济全球化有可能同时发生。

3.各国特别是相对落后国家原有的机制、政府领导能力、社会设施、政策体系、价值观念和文化都面临着全球化的冲击,国家内部和国际社会都出现不同程度的治理危机。

4.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变成一种全球行业,它既为一国经济竞争力的提高提供了条件,同进也存在着对别国形成依赖的危险。

实质:

实质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新一轮对外扩张。

表现在贸易、投资、金融、生产等活动的全球化。

5、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

14页(实践基础上科学性与革命性相统一,实践性、科学性、革命性、阶级性……)

1、科学性和革命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是指他以客观事实为根据,以揭示事物的规律为己任,通过概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成果,揭示了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从而为人类正确的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集中体现在他的批判精神,他用唯物辩证法观察事物,在对现存的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包含了否定理解,反对吧客观世界和人的认识绝对化、凝固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本质上是革命的批判的。

2、实践性和阶级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显著的特征,一是他的实践性,全面论证了实践在哲学中的基础地位,强调理论依赖并服务于实践,哲学的任务不知是解释世界,更重要的是改造世界;而是他的阶级性,公开申明她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有由它的实践性所决定的,也是它的阶级性所要求的,在实践性和阶级性的基础上,实现了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成为解放全人类推动社会进步的思想武器。

6、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170页

经济危机的实质:

生产相对过剩,生产相对于社会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过剩。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

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这一矛盾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表现为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趋势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

二是表现为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的尖锐激化,造成大量商品无法销售,生产相对过剩,从而导致经济危机的爆发。

7、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答:

①事物发展的动力是事物的内部矛盾。

②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第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为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提供必要的前提。

第二、矛盾双方相互从对方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

第三、矛盾的同一性规定了事物向着对立面转化的基本趋势。

③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第一、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为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第二、在事物质变过程中,促成矛盾的转化,使旧事物发展为新事物。

④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结合在一起才能成为事物发展的动力。

马克思主义原理考试复习提纲(完整版)

马克思主义原理考试复习提纲(2009年11月)

1、马克思主义的广义、狭义含义?

P3

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体系。

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是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什么?

P4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3、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什么?

P16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4、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继承了前人的什么理论成果?

P8

马克思主义是在吸收了几千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一切优秀成果,尤其是在批判的继承、吸收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在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趋势和科学总结工人阶级斗争实践基础上创立和发展起来的。

5、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是什么?

一般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6、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是什么?

P17

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7、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是什么?

P14

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8、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方法是什么?

P21

坚持和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

9、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是什么?

P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10、哲学基本问题是什么?

P28

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11、列宁是怎样届定物质的?

P30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12、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什么?

P32

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的相对位置和事物的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

①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②运动和静止相互依存③运动和静止相互包含: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13、旧唯物主义的缺陷是什么?

P33

旧唯物主义不理解人的实践活动本身是一种客观存在,不理解物质生产实践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把历史过程看成是人的主观意志的产物,因而得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错误理论。

   

14、社会生活的本质是什么,为什么?

P39

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因为:

1、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2、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3、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15、为什么说人类社会具有物质性?

P33

第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第二,人们谋取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虽然有意识的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

第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16、怎样区分新、旧事物?

P41

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17、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什么?

P43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18、矛盾同一性的含义是什么?

p43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它有两方面的含义:

一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19、矛盾特殊性的表现是什么?

P45

矛盾的特殊性有三种情形:

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20、意识的本质是什么?

P31

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21、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有哪些?

P56

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在:

第一,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22、质量互变的辨证关系是什么?

P46

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23、质量互变规律的意义是什么?

量变的内容有哪些?

P46

   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量变引起质变,在新物质的基础上,事物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交替循环,形成事物质量互变的规律性。

质量互变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

24、因果联系的特征是什么?

P49

客观世界的因果关系是辩证的,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5、矛盾问题精髓是什么?

P45

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食物矛盾问题的精髓。

*26、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什么?

 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是物质世界的两个不可分割的本质方面。

唯物辩证法就是对物质世界的这两个不可分割的本质方面的反映。

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27、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辨证法的关系是什么?

P48

从本质上说,主观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的反映。

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在本质上是统一的,但在表现形式上却是不同的。

客观辩证法采取外部必然性形式,离开人的意识、思维而独立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主观辩证法则采取观念的、逻辑的形式,是同人类的思维的自觉活动相联系的,是以概念为基础的思维规律。

因此,可以简要的把主观辩证法称为概念辩证法。

28、认识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是什么?

哪个最根本?

P63

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从跟本上说是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主题和客体的关系不仅仅是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而且也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主体反映客体的过程,也是主体改造客体的过程。

29、认识的本质是什么P66

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30、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区别于其他哲学的认识论的根本标志是什么?

P67

首先,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把实践的观点引入了认识论;其次,辩证唯物主义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

31、为什么实践在认识中具有决定作用?

P64

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第二,实践为意识提供了可能。

第三,实践使意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3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是什么?

P69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辩证关系。

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

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33、从认识到实践的条件有哪些?

P70

第一,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第二,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需要经过一定的中介环节。

第三,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还必须为群众所掌握。

第四,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

34、真理客观性的含义是什么?

P72

首先,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其次,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

35、什么是社会形态?

P109

社会形态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社会形态包括社会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意识形态。

   

36、阶级的实质什么?

P115

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37、国家的本质是什么?

P106

国家的实质是一个阶级统治另一个阶级的工具。

38、生产力的结构有哪些,各要素的地位是什么?

P100

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包括:

一是劳动资料;二是劳动对象;三是劳动者。

39、社会发展的动力有哪些?

P112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和基本动力;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的阶级斗争、社会革命、社会改革、科学技术等,在社会发展中各具有不同的重要作用。

*40、人与动物最根本的区别是什么?

P128劳动

41、社会存在的内容是什么?

P95

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成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资料的生产和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社会存在是指构成人类社会的一切存在,包括人、社会组织、社会活动、各种财产、知识等。

42、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表现是什么?

P98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

(一)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

(二)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

(三)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43、社会意识形态的内容有哪些?

P95

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称为社会意识形态,主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

44、生产方式的作用是什么?

第一,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既是人类和人类社会产生和存在的基础。

第二,生产方式是社会其他一切社会关系和社会活动的基础。

第三,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

第四,生产方式对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能起制约作用。

(生产方式是人类借以向自然界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方式,它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是特定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

45、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这是哲学基本问题,即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具体贯彻和表现问题。

46、怎样理解人的本质?

P128

人的现实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而不是自然属性;人的本质属性表现在各种社会关系中,特别是经济关系中;人的本质是变化的、发展的,而不是永恒不变的。

47、什么是商品?

P144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48、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什么?

P169

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49、怎样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P152

第一,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第二,深化对科技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在社会生产和价值创造中所起作用的认识;第三,深化对科技、知识、信息等新的生产要素在财富和价值创造中作用的认识;第四,深化对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关系的认识。

50、金融寡头怎样实现其在经济上的统治?

P185

金融寡头在经济领域中的统治主要是通过“参与制”实现的。

所谓参与制,即金融寡头通过掌握一定数量的股票来蹭蹭控制企业的制度。

金融寡头在掌握了经济上的控制权后,又在政治上进一步控制上层建筑,利用政权的力量来加强其统治地位。

51、资本主义国家的宪法建立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P173

资本主义国家的宪法是在几个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第一个基本原则是私有制基本原则。

第二个基本原则是“主权在民”的原则。

第三个基本原则是分权与制衡原则。

第四个基本原则是人权原则。

*52、资本输出的实质是什么?

P190 

资本输出的实质:

资本输出无论采取何种形式,其实质都是金融资本掠夺、剥削和奴役其他国家和人民的重要手段,是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确立和巩固金融资本对世界统治的重要工具,是垄断资本实行国际垄断的基础。

(资本输出是指资本主义国家为获得高额垄断利润用过剩资本向其他国家投资或贷款,是资本主义发展高级阶段对外经济侵略的主要手段。

53、资本原始积累的含义和主要形式是什么?

P141

所谓资本原始积累,就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的手中的历史过程。

资本原始积累主要是通过两个途径进行的:

一是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二是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

54、剩余价值的源泉是什么?

P159    雇佣劳动者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55、经济危机的实质是什么?

P170    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的相对过剩,即生产的商品相对于劳动人民的有效需求来说是过剩的。

56、什么是金融资本?

p184

金融资本是由工业垄断资本和银行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形成的一种垄断资本。

57、垄断为什么不能消除竞争?

P184

垄断不能消除竞争,反而是竞争变得更加复杂和剧烈。

第一,垄断没有消除产生竞争的经济条件。

第二,垄断必须通过竞争来维持。

第三,社会生产是复杂多样的,任何垄断组织都不可能把包罗万象的社会生产都包下来。

58、经济全球化的表现有那些?

动因有哪些?

P194

全球经济化的表现:

一是生产的全球化;二是贸易的全球化;三是金融的全球化;四是企业经营的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的动因:

首先是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其次是跨国公司的发展;最后是各国经济体制的变革。

59、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有哪些?

P188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有四种:

第一种是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的企业;第二种是国家与私人共有、合营企业;第三种是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再生产过程;第四种是宏观调节和微观规制。

*60、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P213空想社会主义

61、列宁对社会主义认识的主要成果有哪些?

P219

首先,把建设社会主义作为一个长期探索、不断实践的过程。

其次,把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劳动生产效率放在首要地位。

再次,在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条件下,利用商品、货币和市场发展经济。

最后,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

62、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有哪些,本质属性是什么?

P228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基本特征概括如下:

第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跟高的劳动生产率。

第二,建立和完善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

第三,对个人消费品实行“各尽其能,按劳分配”制度。

第四,在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下,建立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即无产阶级专政和人民民主专政,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第五,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第六,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

*63、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什么?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是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逐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并且为此而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方面和环节。

64、无产阶级革命的基本形式是什么?

P215   无产阶级革命有暴力的与和平的两种形式,其中,暴力革命是主要的基本的形式。

65、邓小平是怎样论述社会主义本质的?

P228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66、共产主义应具备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P255

一是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二是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三是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