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3.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326453 上传时间:2022-11-29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48.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本科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本科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本科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本科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本科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本科3.docx

《本科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本科3.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本科3.docx

本科3

第三章中频电疗法

在医学上把应用电流脉冲频率1~100kHz治疗疾病的方法,称为中频电疗法(MediumFrequencyElectrotherapy;MFE)。

脉冲频率在1000Hz以下的范围内,每一个脉冲均能使运动神经和横纹肌发生一次兴奋,此称周期同步原则。

当脉冲频率大于1000Hz时,运动神经和肌肉的兴奋,即不符合周期同步原则,而是依着中频电流所特有的规律发挥作用。

当脉冲频率超过1000Hz时,脉冲周期短于运动神经和肌肉组织的绝对反应期,它就不能引起足够的兴奋,因此在医学上把中频电流频率规定为1~100kHz的范围,就是这个缘故。

中频电流在临床应用的历史,比低频电流要晚得多,其发展简况为:

20世纪40年代Gleidmeister首先提出中频流的概念。

50年代初期奥地利HansNemec首创干扰电疗法。

60年代中期前苏联Яcнοгородсκий研制成功正弦调制中频电疗法。

60年代我国引进干扰电疗法,并开展音频电疗法。

70年代后期我国应用脉冲调制中频电疗法。

80年代国内开展音乐电疗法,并引进立体动态干扰电疗法。

目前,我国中频电疗技术的研究和应用,特别是微电脑技术在电疗法的应用,已达到相当普及程度。

即使在基层医疗单位,也广泛应用中频电流治疗各种疾病。

第一节音频电疗法

应用1000~20000Hz等幅正弦电流治疗疾病的方法称为音频电疗法(audiofrequencycurrenttherapy)。

1969年我国皮肤科杨国亮教授首先应用2000Hz等幅正弦电流治疗皮肤疾病,取得较好疗效。

之后,我国物理治疗学家,将应用电流频率扩大到4000~8000Hz,甚至10000Hz,但多数仍采用2000~5000Hz中频电流,并将治疗适应证扩大到临床各科许多疾病。

一、治疗作用

1、解痉镇痛

音频电疗镇痛作用,尚无定论。

缪鸿石等报告2000Hz音频电单次治疗后即刻痛阈明显上升,与疗前相比,差异非常显著(P<0.005),呈现明显的镇痛作用,但次于正弦调制中频电、干扰电、间动电等低中频电,并且发现这种镇痛作用的持续时间不够长,单次治疗后15分痛阈即下降,与疗前相比,无显著差异(P<0.005)。

临床上所观察到等幅中频正弦电流较长的镇痛作用可能是肌肉痉挛缓解、局部血液循环改善的间接效应,并非是音频电流直接作用产生的结果。

2、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有作者观察:

音频电作用于肢体或其近端躯干部位时,可见甲皱微循环改善,视野比治疗前清晰,血管管径增大、长度加长,血流明显增快。

作者认为这是由于音频电作用于皮肤和浅表血管,神经感受器产生反射作用所致,并发现受测者微循环的变化,与其临床效果是一致。

另有作者也发现,音频电作用于两下腹后即刻和疗后30分,髂外动脉血流量明显增加。

但也有作者观察结果不尽相同。

音频电作用20分后,甲皱毛细血管袢长度、口径、颜色、血流状态,均无明显变化,但治疗时的毛细血管数与疗前相比,有非常显著的减少(P<0.001),疗后10分却比疗前明显增加(P<0.05),疗后15分恢复疗前水平(P<0.05)。

这种现象被认为是音频电作用后,在即刻短时间内,小血管先收缩而后扩张、再恢复至正常状态过程。

尽管以上观察结果不尽一致,但仍可认为音频电流具有促进或调节局部血液循环的作用。

3、软化瘢痕、松解粘连

音频电疗法临床应用,起源于对皮肤瘢痕及粘连的治疗,它可使瘢痕颜色变淡、质地变软、缩小与变平,并使粘连松动解离。

4、消散慢性炎症及硬结

音频电对慢性炎症、炎症残留浸润、外伤后瘀血、血肿、仪化硬结,均具有促进吸收、消散、软化的作用。

这个作用,与其促进血液循环及软化瘢痕、松解粘连作用是一致的。

5、调节神经系统功能

音频电作用于神经节段或反射区,可以促进汗腺、乳腺分泌,增进食欲,降低血压,对植物神经及高级神经活动,均具有调节作用。

6、增强细胞膜通透性和药物透入

有人通过生物膜实验证明,等幅中频正弦电流可提高活性生物膜通透性,使药物分子因浓度梯度,而扩散透过生物膜。

有人观察,中频电能将药物分子透入体内。

在2000、4000Hz等幅正弦电流作用下,药物的pH值及性质均无变化。

因此,有人主张,不能电离或极性不明的中草药,可进行中频电药物透入疗法。

7、音频-直流电药物离子导入

音频电与直流电叠加药物离子导入,是否比单纯直流电药物离子导入为优?

一般认为,这种方法可以提高人体对直流电的耐受、加大直流电量,有利于药物离子导入体内,还可以提高药物离子迁移速度。

药物离子不但通过毛孔汗腺管口,而且通过皮肤细胞间隙进入人体,导入深度较深。

有人应用25~30kHz等幅正弦电流与直流电,证实可使皮肤电阻下降,皮肤温度升高,药物离子导入量增加,有显著即时镇痛作用,优于单纯直流电导入法(P<0.01)。

二、治疗技术和方法

1、仪器设备

(1)仪器:

应用输出电流频率2000Hz,或为2000Hz、4000Hz两种频率音频电疗仪。

(2)电极:

由电极板及吸水衬垫两部分构成。

电极板多采用厚度0.8mm条形铜片,面积分大、中、小三种:

大号5×200cm2;中号5×15cm2;小号4×9cm2。

吸水衬垫由吸水性好,四层白色绒布制成套状,周边超出电极板1cm。

2、操作方法

(1)单纯音频电疗法:

①根据病变部位选择电极板及衬垫。

②衬垫用生理盐水或热水浸湿,保持适宜温度,然后将铜片电极板装入衬垫套内。

③患者治疗时采取舒适体位,暴露治疗部位,并检查皮肤是否破损,将电极置于治疗部位,用沙袋或绷带固定。

④检查仪器各旋钮是否在“零位”,接通电源,调节输出量,以病人能耐受为准。

⑤治疗中应询问患者感觉,适当增加电流量。

⑥告诉患者治疗时,正常感觉为麻感,如局部有烧灼感,应立即告诉工作人员检查处理。

⑦患者治疗时,不能移动身体、触摸仪器和接地金属物(如水管、暖气等)。

⑧治疗完毕,将输出钮缓慢转到“零位”,关闭电源,取下电极,检查皮肤反应,然后将衬垫用清水洗净,煮沸消毒,晾干备用。

(2)音频直流电药物离子导入疗法:

用一个联合器,将音频电疗仪与直流电疗仪连接起来,音频交流电经整流后可进行音频电与直流电药物离子导入的联合治疗。

开始治疗时,先接通直流电,然后接通音频电,以免引起患者不适。

治疗结束时,逆上述顺序,先关音频电,再关直流电。

以上几种治疗均每次治疗15~30分,每日1次,15~30次为1疗程。

治疗瘢痕及粘连时可连续治疗数个疗程。

注意事项

①导线夹子必须将金属电极板夹紧,不可直接接触皮肤,否则易引起灼伤。

②注意不能以心脏、脑部、眼睛为中心放置电极,孕妇禁忌在腹部,腰部及其他邻近部位进行治疗。

③电极板切勿折叠或扭曲,以免损坏,影响治疗。

④治疗部位有金属物,如骨折的固定钉等,不宜治疗。

⑤衬布垫湿度要适中,太干,太湿均影响电流强度。

三、适应与禁忌

主要适应与术后粘连、瘢痕疙瘩、肠粘连、肩关节周围炎、慢性关节炎、慢性盆腔炎、慢性咽喉炎、声带结节、腰肌劳损、注射后吸收不良或硬结等。

对于急性化脓性炎症、发烧、活动性肺结核、恶性肿瘤等视为禁忌症。

第二节干扰电疗法

一、方法原理

干扰电疗法(InterferentialCurrentTherapy;ICT)又称交叉电流疗法。

它分为静态干扰电疗法、动态干扰电疗法和立体干扰电疗法三种:

1、静态干扰电疗法(StaticInterferentialCurrentTherapy;SICT)是将两路频率为4000Hz与4000±100Hz正弦交流电流,通过A、B两组(4个)电极交叉输入人体,于体内电流交叉处形成干扰场。

在干扰场中,按差拍原理产生由0~100Hz低频调制“内生”中频电流。

应用这种干扰电流治病的方法,称为静态干扰电疗法。

 

图3-1在体内形成电流干扰场图3-2差拍产生原理

2、动态干扰电疗法(DynamicsInterferentialCurrentTherapy;DICT)因为静态干扰电流只产生平面二维效应,它有许多缺陷,诸如:

(1)在体内电流作用范围受限;

(2)干扰电场处于恒定不变状态;

(3)人体易产生适应性等。

为了克服SICT这些缺点,人们在研究SICT的基础上,将两组电流输出强度,以周期6秒节律交替变化:

A组电流增强时,B组电流减弱;相反,B组电流增强时,A组电流减弱。

由此形成XY轴方向上节律性变化,如是往复循环。

此种电流,称为动态干扰电流。

3、立体干扰电疗法(StereodynamicInterferentialCurrentTherapy;SDICT)是将在三维空间流动的,三路5000Hz相互叠加交流电,交叉输入人体,其特点有:

(1)立体刺激效应:

三路电流在三维空间通过,能在XYZ三个方向产生立体空间刺激效应。

(2)多部位刺激效应:

在电流通过区域内,呈现不同形式多部位干扰最大值(最大干扰振幅)。

(3)强度动态变化效应:

由于补充了第三个电场,在“内生”干扰电流基础上,进一步使低频调制电流幅度,发生非常缓慢的变化,产生“内生”动态刺激效应,这样便可消除任何一种不变方式、均一性所引起的疲劳反应。

(4)刺激部位动态变化:

由于使用了很低干扰频率,可在相当范围内,产生动态变化刺激。

 

图3-3LDG-3型立体动态干扰电疗仪

 

图3-4立体动态干扰电疗星状电极图3-5立体动态干扰电疗电极放置方法

二、治疗作用

1、镇痛作用:

干扰电流可以抑制感觉神经,镇痛作用比较明显。

研究证明;单次干扰电作用后,皮肤痛阈即刻明显升高,作用后15~30分仍有显著镇痛作用。

2、促进血液循环:

干扰电流具有促进局部血液循环作用,在动物实验与人体实验中,均可看到干扰电作用后,开放的毛细血管数增多,动脉扩张。

局部血液循环改善,有利于炎症渗出、水肿吸收。

3、对运动神经和骨骼肌作用:

有人曾对比人体对干扰电和三角波耐受度,以及肌肉收缩反应,发现人体对干扰电耐受度,比三角波显著为好。

在不引起疼痛的情况下,可显著增大作用电流强度,引起骨骼肌收缩反应强度和活动范围,都比在三角波为大。

也有人将干扰电与直流电、感应电、调制方波、三角波电流,对多种周围神经麻痹疗效作对比,发现干扰电使患者恢复所需治疗日数最少,疗效最高。

4、对内脏平滑肌作用:

干扰电作用较深,在体内形成干扰电场,能刺激植物神经,改善内脏血液循环,提高胃肠平滑肌张力,调整内脏功能。

在实验室中,可以看到干扰电引起肠道平滑肌收缩,比间动电疏密波为强。

5、对植物神经作用:

干扰电有调节植物神经功能作用。

有人将干扰电作用于高血压患者星状神经节部位,可使患者收缩压、舒张压下降;作用于闭塞性动脉内膜炎患者腰交感神经节,下肢皮肤温度上升,肢体血液循环改善,跛行症状减轻。

6、促进骨折愈合:

国内有作者在动物实验中观察到:

干扰电能促进骨痂形成,加速骨折愈合。

三、治疗技术和方法

1、仪器与电极:

目前国内外干扰电疗仪,均有4个电极,分A、B两组电流输出,多为频率相差100Hz的正弦交流电,一组为4000Hz,另一组为4000±100Hz。

有一种四联电极,将4个电极镶嵌在一块绝缘海绵上,此适于小部位治疗。

立体干扰电疗用2个星状三联电极进行治疗。

 

图3-6干扰电四联电极图3-7用干扰电吸附电极治疗

还有一种治疗仪,带有产生负压装置和专用的吸附电极。

操作方便,易于固定电极。

2、固定电极:

选用4块大小合适的电极,与电极相连接的4根导线,分为A、B两组,每组2根导线。

A组导线连接至治疗仪的A路输出孔,B组导线则连接至B路输出孔。

这两组不同频率电极,交错放置,使病灶处于4个电极中心,即电流交叉处。

3、选择差频:

根据治疗需要选用不同差频,每次治疗选用1~3种差频,每种差频治疗5~15分,总治疗时间不宜超过20~30分。

参见表3-1。

4、治疗剂量:

治疗电流强度一般在50mA之内,可参照患者感觉或肌肉收缩强度,将治疗剂量分为三级:

(1)参照患者感觉

感觉阈下——刚有电刺激感时再稍调小至感觉消失,但电流表应有指示。

感觉阈——刚有电刺激感或麻痹感。

感觉阈上——有明显电刺激感或麻颤感。

(2)参照患者运动

运动阈下——电流表有指示,但无肌肉收缩反应。

运动阈——刚引起肌肉收缩反应。

运动阈上——有明显肌肉收缩反应。

除了上述,还可参照患者耐受程度来调节电流强度。

耐受限是指患者所能耐受的最大限度。

表3-1不同差频干扰电的治疗作用

差频

治疗作用

100Hz,90~100Hz

1、抑制交感神经(作用于交感神经节时)

2、止痛

50~100Hz

1、止痛

2、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3、促进渗出物吸收

4、缓解肌紧张

25~50Hz

1、引起正常骨骼肌强直收缩

2、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20~40Hz

1、兴奋迷走神经

2、扩张局部动脉血管

3、引起骨骼肌不完全性强直收缩

1~10Hz

1、兴奋交感神经

2、引起正常骨骼肌单收缩

3、引起失神经肌收缩(1~2Hz±)

4、引起平滑肌收缩(1~2Hz±)

0~100Hz

作用广泛,兼具上述各种作用,但因各种频率出现时间过短,针对性不十分明显。

5、操作步骤:

(1)根据治疗部位选择适当电极,衬垫用普通热水浸湿,湿度、温度须适宜。

(2)检查两组输出钮是否处在“零”位,差频数值显示开关是否在显示位置处。

(3)接通电源,指示灯亮。

先开电源开关,后放电极,此与一般电疗仪操作步骤不同。

如差频数值显示屏不亮,应重新开一次差频数值显示开关。

(4)患者采取舒适体位,暴露治疗部位,按医嘱固定电极,务使两路电流电力线交叉于病灶处。

操作时,同路电极不要互相接触,四个电极之间距离根据部位大小决定,一般不能小于4—5cm。

(5)按医嘱选用差频,差频可在±5Hz即可,然后缓缓调节电流输出钮,将电流量达到医嘱要求规定略低处,数分钟后再调准。

(6)治疗完毕,将电流输出钮调至“零”位,取下电极,分开放置,不使按触,无需关闭电源开关。

(此点亦与一般电疗仪不同)。

(7)最后一人治疗结束,取下电极,再关闭电源开关。

(8)衬垫洗净、煮沸,晾干备用。

6、疗次与疗程:

每日或隔日治疗1次,治疗时间一般20~30分,15~20次为1疗程。

四、适用与禁忌

适于治疗习惯性便秘、肠麻痹、胃下垂、尿潴留、二便失禁、雷诺氏病、早期闭塞性动脉内膜炎、废用性肌萎缩、肩周炎、颈椎病、骨关节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腰部劳损、关节扭伤、各种神经痛、神经炎等。

对于出血、急性化脓性感染、孕妇下腹部、心脏部位等,应视为禁忌范畴。

第三节调制中频电疗法

60年代中期兴起调制中频电疗法(ModulatedMediumFrequencyCurrentTherapy;MMFCT),因早年的仪器操作技术复杂,不能推广。

80年代后期出现电脑中频电疗仪后,调制中频电疗法得以推广。

调制中频电疗法采用10~150Hz的低频调制波,2000~5000Hz的中频载波。

波形组合分为4个基本类型:

连续调制波(连调)、断续调制波(断调)、间歇调制波(间调)和变频调制波(变调)。

电脑中频电疗仪不但简化了技术操作,而且使脉冲电流组合变化更加多样,病人不易产生适应性反应,因此这种仪器在国内应用广泛,并且已经相当普及。

 

图3-8连续调制波图3-9断续调制波

 

图3-10间歇调制波图3-11变频调制波

一、方法原理

调制中频电疗法方法原理是:

1、调制中频电流含有中频电成分,因此它具有中频电的特点:

①皮肤阻抗低;②可采用较强电流,作用较大;③无电解作用,对皮肤无刺激,能充分发挥中频正弦电流所特有的生理和治疗作用。

2、调制中频电流含有低频电成分,因此它同时具有低频电的特点,可发挥低频电特有的生理和治疗作用。

低频电成分在调制中频电中起治疗作用的因素有三个:

①电流频率;②频率交替变换;③不同波形特异性作用。

3、调制中频电波形、幅度和频率,诸参数不断变换,人体不易产生适应性。

断调波作用于肌肉时,调幅波刺激可引起肌肉收缩反应,在其后断电时间内,肌肉可以得到休息,储蓄能量,有利于肌肉再次收缩反应。

4、调节中频电幅度,调节低频成分多少和振幅的大小,可改变刺激强度,适应不同的治疗需要。

5、半波型调制中频电,有类似于间动电流、脉动直流电流的作用。

二、治疗作用

1、镇痛作用

一般认为,调幅度为50%100Hz的连调波,镇痛效果比较好。

但对镇痛作用、持续时间,以及调制波的类型,各家报告不一。

有人认为:

100Hz连调波即刻镇痛作用明显,作用后15分皮肤痛阈恢复到作用前水平。

也有人认为:

100Hz连调波作用后,皮肤痛阈、耐痛阈,均即刻明显升高,并持续2小时不减。

还有作者对比正弦调制中频电的四种调制波,以及脉冲方波调制中频电连调波与断调波的镇痛效果,认为以50Hz与100Hz(ls:

ls)的变调波,耐痛阈升高最多,镇痛作用最显著。

2、促进血液循环

许多作者认为调制中频电有明显的促进血液循环作用。

用断调波及连调波作用后,可以观察到局部及指尖皮肤温度升高,甲皱及球结膜微循环的毛细血管袢数增多、血流速度加快,与作用前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

调制中频电作用后,血液循环改善,是由于电流刺激引起肌肉紧张或收缩,反射地引起血管扩张、血流加快。

3、促进淋巴回流

国外有人将调制中频电50Hz间调波、50Hz及150Hz变调波,作用于动物下肢,发现在X线照相中,骨盆及下肢的淋巴管管径,比作用前显著增粗(P<0.05),说明这种电流有较好的促进淋巴回流作用。

4、锻炼骨骼肌

调制中频电断调波作用于肌肉,可引起正常肌肉及失神经肌肉收缩,肌肉收缩幅度比锯齿波电流刺激大,肌力增强,肌电指标好转,血液循环得到加强,组织营养改善,有助于预防和减轻肌萎缩和骨质疏松。

5、提高平滑肌张力

调制中频电连调波、断调波有提高胃肠、胆囊、膀胱等内脏平滑肌张力作用,并可增强其蠕动收缩,使其运动功能正常化。

6、调节植物神经功能

调制中频电作用于脊髓的下颈、上胸段,对心脏呈现迷走神经作用,改善心肌供血,心电指标好转,血压下降,对血液动力学有良好影响。

在动物实验中,可见动物心肌α-酮戊二酸脱氢酶、丁二酸脱氢酶、异构枸橼酸脱氢酶的活性增高。

调制中频电作用于脊髓的颈及上胸段,可以改善呼吸功能。

作用于腰交感神经节,可改善下肢血液循环。

7、消散慢性炎症

调制中频电对非化脓性、非特异性炎症有消散作用,在动物实验和临床实践中均得到证实。

分析认为,这是由于调制中频电具有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渗出或水肿的吸收作用。

三、治疗技术和方法

1、仪器设备

早期调制中频电疗仪面板上,需调节的项目、参数较多,采用铅板电极,还需加用浸湿的绒布衬垫,操作复杂。

有的治疗仪所能提供的电流种类、成分、项目不够齐全,不能如意选择。

近几年研制的电脑调制中频电疗仪,克服了上述缺点,可以按不同病种需要,编制多步程序处方,储存在机内,处方内包含多种治疗参数,往复循环、多次变换。

有的电脑中频电疗仪,医生可以根据需要和经验,加以变更或重新编制程序处方。

治疗电极改用硅胶电极。

因此电脑调制中频电疗仪具有操作简便、治疗电流多样化、患者不易产生适应、治疗时间准确等优点。

有的治疗仪还保留了自选电流种类和参数的功能,可由使用者按需调配。

80年代中期我国有人研制了超声调制中频电治疗仪,将超声治疗与调制中频电治疗同步叠加治疗,甚至同时叠加进药物离子导入。

2、操作方法

(1)将仪器接通电源,检查是否处于良好工作状态。

(2)选择适宜大小电极板和吸水垫,或涂抹导电胶,再接上输出导线与仪器连接。

然后将电极放在病人裸露的治疗部位上,用砂袋或固定带固定电极。

(3)开启电源,根据疾病诊断,按动程序处方键,选择治疗所需的程序处方。

程序处方编制,目前尚少规范,一般按疾病或症状命名,举例参见表3-2。

表3-2电脑中频程序治疗处方

程序编号

处方名称

程序编号

处方名称

1

软组织损伤

11

腰肌劳损

2

周围神经损伤

12

胃下垂

3

骨关节病

13

偏瘫

4

坐骨神经痛

14

软化瘢痕

5

腰椎间盘突出

15

盆腔炎、乳腺炎

6

风湿、类风湿

16

肾功能衰竭(早期)

7

局部减肥

17

尿路结石、胆结石

8

肩周炎、网球肘

18

高血压病

9

颈椎病

19

失眠、神经衰弱

10

骨质增生

20

面神经麻痹

(4)检查输出旋钮,使之处于“0”位。

然后调节治疗时间,进入倒计时状态。

最后调节电流输出使之达到治疗所需的适宜强度。

(5)治疗时电极下有电刺激、麻、颤、肌肉收缩感,可按患者的感觉与耐受度调节电流量,一般为0.1~0.3mA/cm2。

(6)治疗完毕时,将“剂量”旋钮转至“0”位,关闭电源,取下电极。

四、适应与禁忌

适于治疗神经痛、神经炎、胃下垂、肌萎缩、弛缓性便秘、神经源性膀胱仪能障碍、张力性尿失禁、慢性前列腺炎、早期血栓性闭塞性脉管炎、软组织扭挫伤、骨关节退行性病变、腰椎间盘突出症、风湿或类风湿性关节炎等。

急性化脓性炎症感染、出血疾患、恶性肿瘤、带有心脏起搏器者应视为禁忌证。

第四节音乐电疗法

顾名思义,音乐电疗法(musicalcurrenttherapy;MCT),是用按音乐节奏产生电流治疗疾病的方法。

20世纪70年代,有人曾经应用语言、戏剧、歌曲和音乐等产生的电波进行针刺麻醉,取得成功。

20世纪80年代初期,张隆宽、李世经设计音乐电疗仪,并应用于临床治疗神经衰弱、坐骨神经痛,以及高血压病等多种疾病,取得显著疗效。

1981年以来《中华理疗杂志》发表多篇相关论文。

1991年美国《Applicationsofmusicinmedicine》专辑(华盛顿版)发表李世经等音乐电针治疗脑血栓形成所致偏瘫疗效观察论文。

一、音乐电流产生

音乐电疗仪是由磁带录放仪、功率放大器及声频分配器(包括耳仪部)三部分组成。

录音磁带音乐信号,经过放大,转换成电流,此即音乐电流。

输出功率10W,音乐电压峰值为0~80V,音频电流为0~50mA。

二、音乐电流特点

1、物理特性

音乐电流,是由音乐信号转换成的多频电流,它既有低频率,又有中频率,是一种多波形、多频率,不同力度的混合电流,其频率范围一般在27~4000Hz之间。

2、电流与音乐信号同步

由音乐转换成的电流,与音乐信号同步。

并随着音乐节奏、力度和速度变化而改变。

每一支乐曲或歌曲,都有多种乐器伴奏,音乐信号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源、多种信号。

因此,所产生的音乐电流,也就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源、多种电流同时出现。

音乐电流与一般的音频电疗仪发出的电流,是完全不相同的。

3、克服仪体适应性

正弦波电流,其波形、波幅和频率变化,较一般脉冲电流复杂而多变。

普通脉冲电流,是单个周期重复,其波幅与频率,是相对固定的,有一定的节律性,作用于人体一段时间,很容易产生适应性。

因此,人体对这种电流刺激反应,逐渐减弱,乃至完全消失;而音乐电流则不同,波形、波幅及频率,随着音乐旋律起伏、节奏快慢、力度大小等变化而改变。

所以,当人体接受音乐电流刺激时,每个脉冲电流,都能成为新刺激,而克服普通电流所产生的适应性。

三、音乐电治病原理

音乐电流治疗原理,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

因为,病人在进行治疗时,一方面从耳仪里接受音乐治疗;另一方面还接受与音乐同步的音乐电流治疗,而且这种电流又是低、中频混合电流。

所以,音乐电疗的原理,既有音乐的治疗作用,又有低、中频脉冲电流的综合作用。

1、低频脉冲电流作用

音乐电流中的低频脉冲部分,不是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