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家水电站施工组织设计 自动保存的.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325171 上传时间:2022-11-29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160.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家水电站施工组织设计 自动保存的.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马家水电站施工组织设计 自动保存的.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马家水电站施工组织设计 自动保存的.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马家水电站施工组织设计 自动保存的.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马家水电站施工组织设计 自动保存的.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家水电站施工组织设计 自动保存的.docx

《马家水电站施工组织设计 自动保存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家水电站施工组织设计 自动保存的.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家水电站施工组织设计 自动保存的.docx

马家水电站施工组织设计自动保存的

一、工程概况

马家水电站位于职权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沟县境内,是汤珠河干流水电梯级开发方案规划的第一级电站。

电站首部位于马家材瓜地岩沟和苗州沟汇合处,通过右岸长约5,38km的隧洞引水至厂房,厂房位于汤珠河和勿角沟交汇处沟交汇处沟口左岸,距下洲顺和电站首部约110m。

电站拥有一个日调节库,总库容约16.4万m3,额定水头155m,引用流量5.6m3/s,装机规模2×3.5MW。

本电站开发任务以发电为主,兼顾下游河道减水段生态环境用水。

二、水文

白水江系白龙江的一级支流,发源于岷山东麓的弓杠岭斗鸡台,分为黑河和白河两源,两源于黑河桥汇合后始称白水江:

白水江自西北向东南流,流经九寨沟县白河乡、安乐乡、城关,在九寨沟县城下游约10公里处的双河乡汇入右岸支流---汤珠河,自柴门关出四川省境,流入甘肃省文县,于碧口汇入嘉陵江一级支流白龙江,白水江九寨沟县境内河道长约50公里。

该河段南部以黄土梁和平武县境内的火溪河为蚧:

西南部以弓醋岭和岷江源头分水:

西北以纳玛梁毗邻黄河的黑河流域;北接白龙江。

汤珠河是白水江下游右岸的一级支流,发源于岷山东麓九寨沟县境南部边缘,河源和九寨沟上游相邻,自西北向东南流至贾家磨附近折转北上,纳入草坡沟后又转向东南,经马家磨抵两河口处汇入勿角,然后折向东北,流经二道桥、上甘座、甘沟,汇入左岸支流—顺和沟,最后流经松柏,于双河乡附近注入白水江。

全长约44.0km,地理位置界于东经103度59分~104度19分和北纬32度53分~33度13分之间,流域面积646km2。

汤珠河流域地貌属岷山、邛崃山高山区。

区内以高山、深切河谷为主,谷底海拔较低。

汤珠河流域最低海拔高程为1273.1m,山顶最高海拔高程4558m,岭、谷相对高差达1100m左右,两岸岸坡陡峭,山体雄浑,地势倾斜向东,构成该区的岩石以三迭系砂岩、板岩为主,间夹灰岩,土壤以棕壤为主。

植被覆盖率达50%以上,树种主要为油松。

马家电站位于汤珠河上,电站闸址位于九寨沟县马家磨附近,上闸址控制集水面积245km2,厂址位于勿角沟和汤珠河汇合的两河口旁,控制集水面积211km2。

2.1径流

汤珠河流域径流补给以降雨为主,地下水和高山融雪水为辅。

由于流域内埴被覆盖很好,水源涵养条件好,加之地表岩层较为破碎,节理裂隙较为发育,有利于丰水期降雨下渗,致使地下水含量极为丰沛,流域调蓄能力大,枯水期地下水补给稳定且量丰。

因此本流域径流具有年际变化小,且年内丰、枯差异相对较小的特点。

2.2洪水

由于本流域地处川西北高原,受高程、地形及地理位置影响,暴雨出现机率较小,据九寨沟县扬名站资料统计,实测最大一日降水量仅为51.3mm历年出现大于25mm的降水日数仅为1.7天。

暴雨发生时间一般为6~9个月,个别年份发生在5月底或10月初。

汤珠河属山溪性河流,洪水主要由暴雨形成,涨落较快。

三、地质及工程布置

3.1本工程区在大地构造上位于秦岭东西构造带南缘,松潘—甘孜褶皱系东侧区域内北西向,略向南出的一弧形构造带的北西部,历史地质资料表明外围历史强震对工区的最大影响烈度为Ⅷ度,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5011-2001)资料,工程区50年超概率10%,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20g,对应场地、地震基本烈度为Ⅷ度,工程区区域构造稳定性较差。

3.2闸址抬高水位少,对水库环境影响也小,对库岸稳定性及向邻谷渗漏问题基本不存在。

坝基坝肩渗漏应予重视,水库上游固体径流来源较丰富,应作好排淤设施。

3.3上闸址为选择方案,其距离F2断层下盘有500m,该闸址河谷相对较开阔、平坦,便于水工布置,但闸基河床覆盖厚度推测仍大于50m,根据山区河谷变化特点推测基础中以漂卵砾石层为闸基持力层,内夹透镜状砂层、砾石土层或局部架空层等,结构变化复杂,但承载力、抗滑稳定基本能满足低闸要求。

3.4右岸有压引水隧洞全长5374.4m,设计城门洞型断面,开挖断面宽2.7m,高3.15m,从地形地貌及物理地质现象,地质构造分析,其进出口段受风化卸荷和隧洞后段F@、F2-1断层破碎带及其上、下盘影响带的作用,隧洞稳定性差,属Ⅴ类围岩,而引水隧洞中段基本上Ⅲ类围岩为多约占70%,洞体稳定性稍好,局部段属Ⅳ、Ⅴ类围岩,约占30%。

3.5调压室:

位于山脊斜坡地形。

为中厚层灰岩、夹砂岩板岩,位于F·断层下盘影响带中岩体本身破碎水上断层多,加上受强风化卸荷作用,稳定性极差属,成洞差。

3.6压力管道长307m,内径1.4m,根据地形地质条件差异,水工布置有0+000至0+107m埋管段和0+107至0+306.77m明管段。

上平段属F2断层下盘影响带,岩体破碎、呈碎裂镶嵌结构,破碎带角砾石,显散体结构为强风化带,风化卸荷、岩体破碎,隧洞极不稳定,属Ⅴ类围岩。

斜坡段埋深大部分较浅,组裂隙发生塌滑,明管段地处白云质灰岩基岩斜坡,属于强风化卸荷带岩体,部部为块碎石土层和漂卵石层,地层松散强透水。

3.7厂址:

位于勿角沟左岸沟口,汤珠河右岸交汇处Ⅰ级阶地上,基础组成物为漂卵石层厚度大于50m,属中密,地下水位较低,对厂房无多大影响,阶面上及后缘分布崩坡积块碎石土层。

四、天然建材

本工程所需砂砾石料,采用闸前瓜地岩沟口扇形堆积及苗州沟活料场,运距近,又可增加库容,不足部分可利用洞渣人工破碎,石料可在瓜地岩沟内3km处的灰岩中开采。

五、施工总体布置

5.1布置原则

工程区位于马家沟右岸,在首部枢纽及厂区范围内的右岸河岸上,均有部分缓坡地、河滩地和阶地可作施工场地,施工布置条件较好,但施工支洞洞口附近一般较为陡峭,布置条件较差

本着有利于工程施工,方便职工生活,有效管理、少占耕地,节约临建投资的原则,结合施工工作面多而分散的特点,规划布置5个施工工区。

5.2工区布置

各个工区主要布置有综合仓库、生活福利设施、风、水、电及通讯系统、混凝土拌和站。

在首部枢纽工区、2#支洞工区、厂房工区分别设置钢筋、木材加工厂,首部枢纽及地面发电厂房设置金属结构安装及机电设备安装场。

5.2.1混凝土生产系统

根据主体工程的特点和工程量的颁布情况以及地形特征,本工程混凝土生产系统分区布置,共设置5套生产系统,分别供应施工控制范围建筑物的砼。

砼生产系统配置表

序号

站名

型号

单位

数量

生产能力

供应范围

1

拌和站

JZ500

2

首部枢纽、引水隧洞进口洞段

2

1#支洞拌和站

JZ500

1

1#支洞工作面

3

2#支洞拌和站

JZ500

1

2#支洞工作面

4

3#支洞拌和站

JZ500

1

调井中、隧洞出口段、压力管道上平段

5

厂区拌和站

JZ500

1

厂区枢纽、压力管道斜段和下平段

5.2.2压缩空气、供水、供电和通讯系统

根据主体工程的特点和工程量的分布情况以及地形特征,本工程压缩空气系统分区布置,共设置,共设置6套系统,分别供应施工控制范围内的所需压缩空气。

压缩空气系统配置表

供水系统配置表

 

供电系统配置表

通讯系统在厂内采用手持式对讲机进行场内通讯。

5.2.3钢筋加工厂

考虑到工程的项目划分及工程合同承包分级,场内道路转运运距较远,上、下车、交通条件等不利,拟在每个工区单独设置钢筋加工厂

坝区钢筋加工厂主要承担首部枢纽的钢筋加工制作,按电站的规模大小及钢筋总量估计,在坝区钢筋加工厂内设置钢筋调直机1台、切断机、弯曲机2台,电焊机3台,钢筋制作班组按1班,安装按2班计划。

洞首钢筋加工厂主要承担洞首的钢筋加工制作,加工厂内设置钢筋调直机1台、切断机及弯曲机各1台,电焊机2台。

1#支洞、2#支洞、调压井钢筋加工厂主要承担1#支洞、2#支洞工作面的钢筋加工,根据经验,隧洞断面较小,设计支护的钢筋较小,制作难度小,拟在3个钢筋制作场内分别布置钢筋调直机、切断机、弯曲机各1台,电焊机各2台(或将2#洞和调压井钢筋制作场合并)。

厂区钢筋加工厂主要承担地面发电厂房、压力管道等部位的钢筋加工制作。

拟在本钢筋加工厂内设置钢筋调直机1台,切断机、弯曲机各2台,电焊机4台。

采用1班人制作,2班人安装。

5.3对外交通

本水电站位于四川省阿坝州九寨沟县镜内,乡村公路沿汤珠河右岸贯穿工程区首部和厂区,距九寨沟县约26km,交通便利。

本工程所需各类物资器材、机电设备、机具设备等均由公路运至工地,对外交通道路可满足运输要求。

5.4场内交通

1#施工道路(乡村道路至1#支洞):

从乡村公路接线,至1#支洞工作面。

设计为四级道路,碎石路面,路面宽4.5m,纵坡控制在10%以内,路线长约470m。

2#施工道路(乡村道路到2#支洞):

从乡村公路接线,至2#支洞工作面。

设计为四级道路,碎石路面,路面宽4.5m,纵坡控制在10%以内,路线长约1000m。

3#施工道路(乡村道路到调压井)从乡村公路接丝,至调压井工作面。

设计为四级道路,碎石路面。

路面宽4.5m,纵坡控制在10%以内,路线长约1580m

六、主体工程施工

6.1施工条件

马家水电站位于阿坝藏族自治州九寨县境内,是汤珠河段水电梯级开发方案规划的第一级电站。

本电站坝址位于九寨沟县马家磨附近,经右岸长5377.06m的有压隧洞、调压井、压力管道引水至勿角沟和汤珠河汇合处的右岸一级阶地上建厂房。

本电站额定水头155m,引用流量5.6m3/s,装机规模7MW。

本电站开发任务以发电为主,兼顾下游河道减水段生态环境用水。

工程区距九寨沟县县城直线距离约11km。

6.2工程布置及建筑物

本水电站为引水式电站,由首部枢纽、引水系统、厂区枢纽三部分组成。

主要建筑物有:

冲砂泄洪闸、左右岸挡水坝、进水闸、引水隧洞、调压井、压力管道、发电厂房、尾水渠及升压站等

6.2.1首部枢纽

道部枢纽主要由冲砂泄洪闸、左右岸挡水坝、进水闸等组成。

根据汛期泄洪流量、冲沙和坝址地形地质条件拟定三孔泄洪闸兼顾排沙。

闸室顺水流向长度为9.5m,闸地板高程1704.50m,泄洪闸为设胸墙式平底板闸,闸室净宽4.0m闸室边墩和中墩厚度分别为1.5m、2.0m,闸坝正常蓄水位1709.00m,考虑风浪及坝顶梁桥布置需要,闸坝坝顶高程为1710.00m最大坝高7m。

枢纽防渗体系采用水平防渗和垂直防渗相结合。

水平防渗采用闸室上游设置钢筋混凝土铺盖,铺盖长度10m,厚度0.6m,铺盖前比设1.5m深齿槽。

垂直防渗采用深6.5m的悬挂式混凝土防渗墙。

闸室下游接20m护坦,1.0m,护坦净宽29.21m纵坡i=0.02,护坦末端下部布置深3.5m的齿槽,护坦下游末端回填大卵石防冲淘刷。

6.2.2引水系统

本工程引水系统采用右岸布置,有压引水方式,整个引水建筑物由引水隧洞、调压室及压力管道等组成。

进水闸末端设置长29.45m的引水暗渠,其后接有压引水隧洞,全长3478.898m,隧洞进口处按Ⅴ类围岩处理,底高程为1704.25m,调压井处隧洞底高程为1682.387m,隧洞纵坡i=6.28‰。

隧洞在平面布置上设有4个转折点。

引水隧洞围岩以Ⅲ类为主,约占65%,Ⅳ、Ⅴ类约占35%。

调压井采用暗埋阻抗式调压井,直径4m,调压井高度34.27m。

竖井周边采用固结灌浆。

压力管道主管长295.08m,钢管内径采用1.4m,采用光面管。

沿纵剖面线共有5个转点,转点处设镇墩,镇墩下游设套筒式伸缩节。

6.2.3厂区枢纽

厂址处地形平坦开阔,根据厂区地形条件,厂房纵轴线和河道平行布置,平面上安装间、主机间顺河流呈“一”字形,副厂房布置在主厂房后方,开关站布置在副厂房左后方在厂房的尾水侧布置防洪堤。

6.3自然条件

水文气象,流域位于川西北高原的东北部,毗邻青藏高原,其气候具有川西高原气候的特点,即具有干、雨季分明、夏短冬长、日照充足,年温差小而日温差大等高原大陆性气候共同特征。

本工程闸、厂址无实测气象资料,均借用九寨沟县气象特征。

根据九寨沟县气象站资料统计,多年平均气温12.6OC,极端最高气温37.8OC,极端最低气温-10.3OC;多年平均相对温度为65%;多年平均年蒸发量1393mm;多年平均年降水量567.3mm、降水日数140.1d,最大一日降水量51.3mm;多年平均风速2.1m/s历年最大风速13m/s,相应风向N。

多年平均积雪日数全年为4.4d,最大积雪为7cm,最大冻土深为10cm。

6.4施工导流

6.4.1导流标准

本电站为Ⅴ等小

(2)型工程。

永久性主要建筑物按5级设计。

根据《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组织设计规范》(SL303-2004),施工期导流临时建筑物为5级建筑物,相应的土石建筑物导流标准为重现期5~10年。

本工程采用枯水期明渠导流,施工时段较短,导流标准选为5年一遇洪水。

6.4.2导流时段及流量

马家沟主汛期为5~10月,12~3月为枯期,4及11月分别为汛前、汛后过渡期。

从施工总进度来看,控制性项目为引水系统,首部枢纽可安排在主体工程开工后一个枯水期完成有闸坝段和部分挡水坝段,紧接着完成剩余坝首工程。

根据国内施工经验,为保证在一个枯水期完成闸坝过水段和部分挡水坝段,首阅施工时段选定为6个月(11月至次年4月),相应导流设计流量为8.82m3/s。

6.4.3首部导流时段及流量

本水电站首部采用闸坝工程量小、枯期流量小,首部利用左岸阶地开挖导流明渠导流,形成上、下游围堰挡水,导流流量8.82m3/s,修建首部工程。

并于4月初拆除围堰清理河道。

6.4.4导流方案

根据首部枢纽建筑物布置、地形地质条件及施工体规划,首部枢纽均采用闸坝取水,其施工难度均不大。

坝址处河道较为开阔,岸边有较宽阔的河滩地,采用断水围堰,修建明渠导流,在一个枯水期内完成冲砂泄洪闸、进水闸、右岸导流墙及部分挡水坝段施工。

进入讯期后将进水闸封堵,并将河岸边填至挡水高程,直接利用冲砂泄洪闸溢流,二期导流施工左岸非溢流坝段及导流墙。

6.4.5导流工程施工

导流明渠尺寸按底宽4m设计,纵坡为i=0.02,纵向围堰高3m,堰顶宽2m,迎水面坡度1:

1,上、下游横向围堰高3m,堰顶宽2m,迎水面坡度1:

1.5。

第一年10月将施工道路通过临时桥延伸修筑至左、右岸和上、下游围堰的轴线部位。

并进行右岸导流明渠土石开挖。

第一年10月完成导流明渠土石开挖,土工膜施工及编织袋砂卵石铺砌。

第一年10月下半月,填筑上、下游围堰,完成围堰截流、土工膜铺设施工。

第一年11月~第二年4月,利用围堰挡水,左岸明渠导流,修建首部枢纽的建筑物,达到渡汛面貌。

第二年5月初,拆除上、下游围堰,修建好二期纵向围堰,将水从泄洪冲砂闸过水,并继续修建首部枢纽未完成部分

截流

在导流明渠出口部位架设临时桥。

截流时间为第一年10月,先用挖掘机将河底大、小孤石扫平,确保围堰戗堤更好的和基础面结合,减少渗水通道,用立堵法截流,龙口位置选在靠围堰中段,龙口宽5m,单戗双向进占,上游围堰领先堆筑,下游围堰跟进。

接近龙口时,抛投大卵石料。

抛石戗堤合龙后,进行围堰闭气施工,首先在戗堤迎水面抛填砂卵石,推土机摊平,然后人工铺设土工布,再在上面铺真粘土料,分层压实,并将围堰加高增厚达设计要求。

导流明渠采用1.0m3反铲挖掘机开挖,修边拣底,装载机集渣,2t往自卸汽车运卸。

人工在渠面铺设土工布,上压铺砌编织袋装砂卵石。

防渗墙采用人工铺设土工布,并和围堰砂卵石填筑同时加高增厚达设计高程。

迎水面块石护面,采用2t自卸汽车将块石运到现场,人工镶砌。

6.5首部枢纽施工

6.5.1施工规划

根据施工总进度及导流规划,首部枢纽的主体工程主要在一个枯水期内完成施工。

第一年10月开始导流,10月开始基坑开挖,第二年5月完成首部枢纽施工达到渡汛要求。

6.5.2施工方法及方案

6.5.2.1土石方开挖及回填

覆盖层开挖采用1.0m3液压反铲挖掘机开挖,装载机集渣,配5t自卸汽车运输渣场,少量孤石用Y—28型号手风钻造孔解炮。

石方开挖主要为岸上坡开挖,采用手风钻从上至下分层钻爆开挖,分层高1.5~2.5m,边坡采用预裂爆破,1.0m3液压反铲挖掘机开挖,装载机集渣,配5t自卸汽车运输至渣场。

土石方回填采用5t自卸汽车装运土石料至工作面,装载机推运、压实,局部地人工夯实。

6.5.2.2钢筋混凝土施工

A、钢筋工程

钢筋制作严格按照《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规范》进行,严格控制好钢筋的损耗,并作为施工单位考核项目,作好钢筋翻样及校核工作。

钢筋运输采用平板车运至工作面,人工下车,在安装较低位置的钢筋时,用人工进行搬运,在安装较高位置时,结合装载机或长臂挖掘机(或租凭汽车吊)协助达到工作面,特别是闸坝的启闭机排架钢筋,推荐使20t汽车吊(结合模板安装及混凝土浇筑)进行钢筋的吊运;钢筋安装严格按照《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规范》进行施工。

B、模板工程

本工程工程量不大,宜采用小型钢模板拼装,脚手架及拉杆拉件固定,模板的平整度、拼缝等需达到规范要求,按工程的工期考虑,初步计划3套模板(计划约300m2)及相应的脚手架,,在拆模后及时的清理模板,确保下一仓面的顺利使用。

模板运输主要靠人工进行拼装、拆除、搬运等,安装位置较高时配合机械进行吊运。

C、混凝土工程

混凝土采用集中拌和,由2t自卸汽车运砼至工作面,在浇筑护坦、闸室基础、闸墩、铺盖及部分导流墙时,将混凝土卸至预制钢槽里,由长臂挖掘机挖料入仓,人工平仓振捣,当浇筑高程较高时,如浇筑闸墩,可将就近的天然砂石料用装载机配合挖掘机填高后,长臂挖掘机在填料上进行混凝土入仓作业,并根据现场情况,结合溜槽进行混凝土施工作业;在浇筑上部启闭机排架时,宜采用20t汽车吊进行混凝土料入仓。

本水电站地区一、二月份日平均气温较低,在此期间混凝土浇筑,采取下列措施:

尽量利用气温较高的时段浇筑混凝土,热水拌和混凝土,或添加外加剂等,混凝土浇筑完成后表面覆盖好塑料薄膜,适当延迟拆模时间。

D、预埋件施工

预埋件安装过程中,安装位置必须准确、牢固,在部分预埋钢筋时,尽量采用钢筋边角料进行预埋。

6.6引水系统工程施工

6.6.1施工规划及通道布置

针对本程具体情况,施工支洞布置按以下原则进行:

(1)支洞长度尽可能短,以减少施工附加量,节约投资;

(2)根据隧洞断面较小,隧洞达到900m左右时,施工通风较差,不利于隧洞内通风和进度控制,所以单工作面控制长度不宜超过900m,以利洞内施工通风,风管采用软管结合隧洞末段φ110硬管布置,以利于隧洞后期末端排风;

(3)主洞洞口及主洞岔口处选择地质条件良好,以利安全施工。

(4)支洞断面及型式和主洞施工方法相适应,采用2.7*3.15城门洞型断面,按无轨运输单车道布置,每100m设回车道,并满足风管及排水设施布置要求。

支洞纵坡尽可能按缓顺坡布置,以利向洞外排水。

6.6.2施工方法及方案

6.6.2.1洞挖施工

引水隧洞采用钻爆法开挖,无轨运输,除局部Ⅴ类围岩极不稳定且富含地下水洞段采用边挖边衬外,其余均采用先开挖、后衬砌的顺序作业方式。

引水隧洞开挖采用YT-28气腿风钻钻孔,出渣采用扒渣机或者B825型装载机改装后装渣,2t四轮车运至渣场集中堆放。

Ⅲ类围岩,隧洞断面较小,开挖后视围岩稳定情况采用锚喷临时支护,循环进尺2.5m,综合月平均进尺子95m;

Ⅳ类围岩,隧洞断面较小,开挖后采用锚喷临时支护,循环进尺1.8m,综合月平均进尺80m;

Ⅴ类围岩,隧洞断面较小,开挖遵循“短进尺,弱爆破、强支护、勤量测、及时封闭”的施工原则,开挖爆破后及时进行系统锚喷及挂网临时支护,局部地段辅以钢支撑支护。

循环进尺1~1.5m,综合月进尺45m;综合月平均进尺30m。

6.6.2.2砂浆锚杆施工

隧洞有部分随机锚杆施工,锚杆钻孔前根据现场情况和设计要求,定出孔位,作好标记,钻孔应圆而直,其孔径和孔深符合设计要求,孔内积水和岩粉应吹洗干净;锚杆孔口岩面应整平,并使岩面和钻孔方向垂直。

6.6.2.3钢筋网片施工

隧洞洞身根据围岩情况随机布设钢筋网片,钢筋网在加工房加工成片,现场焊接拼装。

钢筋网和锚杆联接牢固,随受喷面的起伏铺设。

钢筋网之间及和已喷砼段的钢筋网搭接牢固,搭接长度为1~1.5个网格且搭接长度不小于200mm。

钢筋网需挂靠牢固,在喷射砼时钢筋网片不得晃动。

6.6.2.4喷射砼施工

喷射混凝土配合比由试验提供并经现场喷板试验确定

拌和料采用洞口设自落式拌和机用2t汽车运输至工作面,进行干喷作业。

混凝土喷护采用永久支护和临时支护相结合的原则,紧跟开挖进行,及时封闭开挖面,确保施工安全。

喷混凝土前使用高压风清扫岩面,并埋设控制喷射混凝土厚度的标志,喷射混凝土应自下而上螺旋式进行,分层喷射时后一层应在前层终凝后1小时内进行,否则应清洗喷射面。

喷射作业应紧跟开挖工作面,混凝土终凝至下一次循环放炮时间不应少于3小时。

喷射混凝土终凝2小时后即开始喷水养护,并不少于14天。

6.6.2.5混凝土衬砌施工

暗渠混凝土浇筑采用架设脚手架,搭溜槽,2t自卸汽车运输混凝土,人工转运入仓,插入式振捣器所振捣实心密实,洒水养护到龄期。

引水隧洞为城门洞形断面,隧洞开挖完成后进行混凝土浇筑。

隧洞混凝土衬砌边顶拱采用小模板拼装衬砌,槽钢配合脚手架作支撑,,2t自卸汽车运输混凝土进洞,泵送入仓,附着式振捣器捣实,人工洒水养护。

底板从洞内向洞口方向完成。

6.6.2.6灌浆处理

回填灌浆、固结灌浆可分别滞后边顶拱和底板混凝土浇筑一个月进行,和混凝土施工平行穿插作业。

回填灌浆采用预留灌浆孔,回结灌浆采用手风钻造孔。

本工程采用集中制浆,先试验灌浆,再进行实质性灌浆,试验过程中,按工程师指示对不同水灰比、不同掺合料和不同外加剂的浆液进行下列项目的试验:

浆液配制程序及拌制时间、浆液密度测定、浆液流动性参数、浆液的稳定性、浆液的凝结时间测定等。

回填灌浆

回填灌浆在相应部位的衬砌混凝土达到70%强度后进行,回填写灌浆按40m划分的灌浆区,不足40m的按实际长充为一个灌区。

自较低的一端开始向较高的一端推进。

同一区段内的同次序孔全部钻出后进行灌浆。

回填写灌浆分两序施工,先施工一序孔后施工二序孔。

一序孔和、二序孔分类编号,交替布置。

各次序序间隔不得小于48小时其工艺流程为:

测放孔位—灌浆也分序—钻一序孔—钻孔检测—制浆—孔口阻塞灌浆—封孔—钻二序孔—钻孔检查—制浆—孔口阻塞—封孔—压浆检查—封堵检查孔。

固结灌浆

固结灌浆在回填灌浆结束7天后进行。

固结灌浆分两序施工,先施工一序孔,按加密原则施工二序孔,特殊地段如断层附近按三序孔施工,固结灌浆孔采用手风钻钻孔,并进行钻孔冲洗,先进行压水试验,在裂隙冲洗后进行,采用单点法。

试验孔数不少于总孔数的5%。

采用加密、全孔一次灌浆,射浆管距孔底不大于0.5m。

对设有抬动观测设备的灌区,须待抬动观测仪器安全调试完毕,并完成灌浆前的测试工作,方进行灌浆作业,灌浆压力按1.5~3.0Mpa,为防止岩石面或混凝土面抬动,固结灌浆原则上一泵灌一孔,当相互串浆时,采用群孔联灌注,但并联孔数不宜多于3个,并控制灌浆压力。

6.6.2.7通风散烟、排水措施和支护措施

隧洞通风根据断面大小、控制段长度等因素,视隧洞长短采用压入式通风。

隧洞的局部洞段可能出现涌水,施工中可采用沿隧洞周边预注浆防水,超前排水孔降低水压力,在喷锚支护后采用钢支撑作为补强手段,防止围岩条件进一步恶化。

施工期隧洞内排水:

支洞的上游面采用自流排水方式,下游面采用隔段设集水井,分段接力抽排的方案。

6.7调压井施工

6.7.1施工通道及施工程序

由于压力钢管埋管段有一段为45度坡,无法从压力管道出渣,所以拟设置一条调压井施工出渣通道,其施工程序为:

竖井导井开挖—竖井扩挖—竖井砼浇筑--灌浆—洞内清理。

6.7.2施工方法及方案

竖井开挖采用先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