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322670 上传时间:2022-11-29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6.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中语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中语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中语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中语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x

《高中语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x

高中语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

2019-2020年高中语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

一学习目标

1、感知课文的内容,体会演讲词的特点。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清课文的结构。

3、认识马克思的伟大之处,激发崇高的情感。

二预习方案

方法指导

1、查阅相关资料,了解马克思的生平事迹;

2、认真诵读文章,感受作者字里行间蕴藏的感情。

(一)基本任务

1、背景介绍

 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于1883年3月14日在英国伦敦逝世。

他的逝世,在欧美等国家引起了广泛而深刻的反响。

1883年1月,马克思带着严重的支气管炎,从英国南部的文特诺尔回到伦敦梅特兰公园路41号。

这时并发的喉头炎使得他几乎不能吞咽。

2月1日,他的肺部发生脓肿。

经过一段时间治疗,气管炎逐渐痊愈,吞咽食物也比较容易了。

3月14日下午两点多钟,恩格斯到了马克思那里,护理马克思的女仆海伦走上楼去看了一下,下来对恩格斯说,马克思处在半睡眠状态。

于是两人一起上楼去,当恩格斯走进马克思的卧室时,马克思已坐在自己的安乐椅上安详地与世长辞了,在他的写字台上,还放着《资本论》第三卷的第八次修改稿,这时距海伦离开房间不过两分钟光景。

3月17日,在伦敦郊区的海格特公墓,人们为马克思举行了隆重而简朴的葬礼,参加者是他们亲密战友和亲属,当时参加葬礼的有:

恩格斯、马克思早在共产主义者同盟时期的两个老战友列斯纳和罗赫纳,从法国赶来的拉法格和龙格,从德国来的李卜克内西,还有化学家肖苹马和生物学家雷伊?

朗凯斯特等。

在高雷姆克代表《社会民主党人报》和“伦敦共产主义工人教育协会”向马克思的遗体献花圈之后,恩格斯代表全世界无产阶级对于伟大的导师马克思的逝世表示了深切的悼念,用英语发表了这篇讲话,对于马克思所做的伟大贡献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和热情的赞颂。

【关于马克思和恩格斯】

  科学共产主义的创始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卡尔·马克思,1818年5月5日生于普鲁士(德国)莱茵省特利尔市。

1843年迁居法国巴黎。

中学毕业后,先后入波恩大学、柏林大学研究法学、历史学和哲学。

大学毕业后,开始了他一生的政治活动。

当时,英法两国无产阶级开始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1848年法国巴黎无产阶级的起义震动了整个欧洲。

就在这样的历史时代,1844年9月,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巴黎相见(恩格斯于1820年生于普鲁士莱茵省的巴门城)。

从此“这两位朋友的毕生工作,就成了他们的共同事业”。

他们在革命实践中共同战斗,在革命理论上共同创造。

1846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布鲁塞尔建立了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

1847年,他们参加共产主义者同盟,共同草拟了该同盟的纲领,即《共产党宣言》。

1864年,马克思在伦敦创建了国际工人协会(在第二国际成立后才称第一国际),奠定了国际组织的基础。

  从1870年以后,马克思和恩格斯一直住在伦敦,“他们两人始终过着充满紧张工作的共同的精神生活”。

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发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特殊的运动规律,他的最伟大的著作《资本论》就是这方面研究的结晶。

作为马克思伟大事业的终身战友的恩格斯,在马克思逝世以后,出色地完成了《资本论》第二、三卷的整理出版工作,卓越地领导了国际工人运动,直至1895年8月5日因病逝世。

正如列宁所说,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革命友谊“超过了古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在马克思之后,“恩格斯是整个文明世界中最卓越的学者和现代无产阶级的导师”。

2、字词积累

生字注音

诅咒()估量()即使()繁芜丛杂()

诽谤()悼念()驱逐()豁然开朗()

肤浅()给予()勒令()卓有成效()

诬蔑()寻常()要素()永垂不朽()

空白()衷心()嫉恨()得心应手()

词语解释

【肤浅】  形容理解不深。

【嫉恨】  嫉妒,愤恨。

【独到】  与众不同的,多指好的。

【诽谤】  无中生有,说人坏话,毁人名誉。

【诅咒】  泛指咒骂。

【污蔑】  捏造事实,毁坏别人的名誉。

【衷心】  出于内心的。

【爱戴】  敬爱并且拥护。

【不可估量】  无法估计。

【繁芜丛杂】  纷繁,多而杂乱;芜杂,杂乱没有条理(多指文章)。

【豁然开朗】  一下子出现开阔明亮的境界。

也形容一下子领悟某种道理。

豁,开通敞亮。

【得心应手】  心里怎么想,手就怎么做。

【卓有成效】  有卓越的成绩、效果。

卓,卓越、突出。

【非同寻常】  不同平常。

【永垂不朽】  姓名、事迹、精神等,永远流传,不磨灭。

【竞相】  争逐着。

(二)挑战任务

1、了解悼词的特点;

2、搜集马克思相关资料。

三、自主学习方案

(一)方法导引

1、结合马克思的生平、著作和历史贡献,深入理解本文的思想文化内涵,把握文章主旨。

2、本文语言准确,生动形象,而且富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可反复诵读并揣摩重点语句,体会其中的深刻内涵和用词的妙处。

(二)重点指津

1、“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

”如何理解“空白”一词的深层含义?

  

2、“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发展规律。

”为什么用达尔文的发现来比马克思的发现?

  

3、在评述马克思发现剩余价值时,作者说“豁然开朗”,而说以前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试揣摩“豁然开朗”、“在黑暗中摸索”这两个短语蕴含的意义。

  

4、如何理解“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

”?

  

(三)难点解读

1、有关文章结构

  因为本文是马克思的亲密战友恩格斯在马克思葬礼上发表的讲话,所以,我们可以把它当作“悼词”看待,实质上它是一篇议论抒情的文章。

有关悼词写作的基本结构

  1、交代死者的姓名、去世时间、地点、原因、享年等情况。

  2、简述死者生平。

  3、评述死者的主要功绩或优秀品质等,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4、寄托哀思,表达对死者的哀悼之情。

  强调:

悼词写作有以上要件,但主体内容在第3部分:

对死者功绩、品质及影响的评述。

参照上述结构,看看本文的写作顺序是否与上略同

  明确:

  

与基本结构相比,本文少了哪一部分?

多了哪一部分?

  

原因推测:

  

 

 

2、了解马克思的巨大贡献

 对哲学、经济学的贡献:

 两大发现:

 

 发现所具有的社会价值:

 

 对自然科学的贡献:

不是“浅尝辄止”;总是“衷心喜悦”

 对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贡献(主要贡献)。

  ⑴ 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满腔热情、坚忍不拔、卓有成效。

  ⑵ 作为全部活动的顶峰,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

(四)思维点击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修辞手法的运用

 1、对于马克思的逝世,恩格斯不忍直接说出,而用“隐讳”的手法说出马克思“停止思想了”、“安静地睡着了”、“永远地睡着了”,把自己的极度悲痛的心情委婉而又含蓄地表达出来。

“还不到两分钟”,表现了恩格斯的深深遗憾的惋惜心情。

“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说明马克思临死之前,还在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辛勤地工作着。

这里的“两分钟”、“安静地”不同于一般记叙文中写实的时间概念和一般的对人物姿态的形象描写,而是一种痛苦惋惜心情的表露,是对马克思忘我精神的揭示和赞颂。

  破折号的作用从语法上讲是短暂的停顿,从感情上讲也是感情的转折,它体现了作者内心的巨大悲痛和惋惜。

  2、“在黑暗中摸索”是个隐喻性词语。

“豁然开朗”是比喻性词语,而且这两个词语还造成了鲜明强烈的对比,从而热烈赞颂了马克思这一发现的伟大意义。

这两个形象鲜明的词语,把抽象的事理表现得可感可见。

  3、“把他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拂去”这个比喻句含蓄且发人深思,它具有两方面的含义:

一是说明敌人对马克思攻击很多,但十分无力;二是说明马克思对敌人十分蔑视,表现了马克思崇高的精神境界。

四、反思与测评

能级一

1.选出下列加字注音有误的一项。

()

A.芜杂(wú zá)      B.卓(zhuó)有成效

C.诽谤(fěi bàng)     D.深切悼(diào)念

2.下面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嫉恨 诬蔑 驱逐 衷心喜悦

B.莱茵河 不可估量 纷繁 竞相

C.豁然开琅 诅咒 给与答复

D.爱戴 永垂不朽 唯物辩证法

3.根据语境,选出加黑词释义不当的一项是( )

A.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

豁然开朗:

一下子就开朗了。

B.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肤浅地研究的。

肤浅:

表面的,不深刻的。

C.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

要素:

构成事物的必要因素。

D.而他进行斗争的热烈、顽强和卓有成效,是很少见的。

卓有成效:

效果十分显著、突出。

能级二

4、“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但已经是永远地睡着了”——加点词语换成“去世”或“逝世”,好不好?

为什么?

                                    

5、“在整个欧洲和美洲,从西伯利亚矿井到加利福尼亚,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

”加点的三个词语顺序能否改变?

为什么?

                                    

6、“各国政府——无论专制政府或共和政府,都驱逐他;资产者——无论保守派或极端民主派,都竞相诽谤他,诅咒他。

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做蛛丝一样轻轻抹去……”对画线所表达的“他”的情感态度,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不闻不问,置之度外    B.无动于衷,无怒于形

C.漠然处之,不予理睬    D.不屑一顾,极度蔑视

7、“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

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满腔热情、坚忍不拔和卓有成效地进行斗争”。

加横线的三个词语分别从哪些方面评价马克思?

                                    

能级三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题。

悼念玛丽·居里

[德]爱因斯坦

在像居里夫人这样一位崇高人物结束她的一生的时候,我们不要仅仅满足于回忆她的工作成果对人类已经作出的贡献。

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

即使是后者,它们取决于品格的程度,也远超过通常所认为的那样。

我幸运地同居里夫人有二十年崇高而真挚的友谊。

我对她的人格的伟大愈来愈感到钦佩。

她的坚强,她的意志的纯洁,她的律己之严,她的客观,她的公正不阿的判断——所有这一切都难得地集中在一个人的身上。

她在任何时候都意识到自己是社会的公仆,也极端的谦虚,永远不给自满留下任何余地。

由于社会的严酷和不平等,她的心情总是抑郁的。

这就使她具有那样严肃的外貌,很容易使那些不接近她的人发生误解——这是一种无法用任何艺术气质来解晓的少见的严肃性。

一旦她认识到某一条道路是正确的,她就毫不妥协地并且极端顽强地坚持走下去。

她一生中最伟大的科学功绩——证明放射性元素的存在并把它们分离出来——所以能取得,不仅是靠着大胆的直觉,而且也靠着在难以想象的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工作的热忱和顽强,这样的困难,在实验科学的历史中是罕见的。

居里夫人的品德和热忱,哪怕只要有一小部分存在于欧洲的知识分子中间,欧洲就会面临一个比较光明的未来。

1.玛丽·居里是伟大的科学家,文章对玛丽·居里的评价主要集中在哪些方面?

                                    

2.作者认为玛丽·居里在科学方面取得的成就,靠的是什么?

                                    

3.“哪怕只要有一小部分存在于欧洲的知识分子中间”——“一小部分”指什么?

                                    

4.写出你对“居里夫人的品德和热忱,哪怕只要有一小部分存在于欧洲的知识分子中间,欧洲就会面临一个比较光明的未来”这句话的理解。

五自主探究指导

以“梦想”为话题,准备五分钟长度的即兴演讲,注意体现演讲词的特点。

 

2019-2020年高中语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苏教版必修4

学习目的  

一、体会本文围绕中心,内容高度概括、语言精确、结构严谨的特点,学习悼词的写法。

  

二、了解马克思对共产主义革命运动的伟大功绩,学习马克思坚定、无私地为人类解放而斗争的崇高精神。

  

教学设想  

一、本文围绕中心,层层推进,言简意赅,是议论文阅读训练的好教材,可以导读为主,设计一些练习,只对重点、难点作适当讲授。

  

二、本文以议论为主,兼有记叙和抒情的悼词,在理解文章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对重要段落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文章中强烈的情感。

  

教学时数    两教时。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解题,讲读第一、第二部分。

  

教学过程  

一、解题。

  

1.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2.马克思与恩格斯的革命友谊;  

3.马克思的逝世。

  

以上内容详见《教学参考资料》“补充材料”。

  

二、指导阅读“预习提示”,然后让学生默读全文,要求按悼词要点,述其哀、赞其功、颂其德,把课文划分为三大部分。

  

三、讲读第一部分(第一~二自然段)。

  

导读设计:

要求学生研读第一、二两段,完成下面的练习:

  

依次抽出第一自然段中下列词语:

“下午两点三刻”,“最”、“还”、“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同时依次撤换第一、二两自然段中的下列词语:

第一自然段中的“停止思想”,换成“的心脏停止跳动”,第二自然段中的第二个“对于”换成“和”,“不可估量”换成“巨大”,“空白”换成“严重情况”。

抄在小黑板上(或用幻灯片)出示给学生,要求学生对照课文,仔细思考,逐一说明删去的词语为什么不能删去?

用来替代的词语为什么不能替代?

  

参考答案:

  

“下午两点三刻”:

写明具体时刻,表明马克思的逝世对于整个世界的非同寻常的影响,是一个令人万分悲痛、永志不忘的时刻。

  

“最”:

选用这个程度副词,突出了马克思在思想界的无与伦比的地位和作用。

  

“还”:

流露出未能在马克思临终时陪伴在他身边的无限惋惜和遗憾的感情。

  

“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

(破折号表示补充说明)表达了作者对马克思的无限依恋和对于马克思逝世所引起的感情上的矛盾与深重的悲痛;同时也表明了马克思遗容的安详。

  

第一自然段中不用“心脏停止跳动”,而用“停止思想”,这不单是一般的因感情上的需要而用的“讳饰”的手法,而是为了突出马克思的伟大,因为他是一位卓越的思想家。

他的逝世,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失去了一个最睿智的、最重要的阶级的头脑。

  

第二自然段不用“和”,而并列用两个“对于”,从在无产阶级实际斗争中的领导作用和研究社会科学的成就两个方面突出了马克思的杰出贡献;同时,表明了从两个方面总领起后文的内容。

不用“巨大”,而用“不可估量”(无法估计和衡量),因为后者程度最高,强调了马克思逝世的损失之大,同时也赞扬了马克思主义对于指导革命的伟大作用。

不用“严重情况”,而用“空白”,因为前者语意含糊,而后者则说明了马克思在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中的地位是没有人可以取代的,这是对马克思最确切、最富概括性的评价。

  

第二自然段两句话总领起后文对马克思无与伦比的丰功伟绩和卓绝的斗争精神的赞颂,突出了全文论述的中心,连同第一自然段,表达了对马克思逝世的无比沉痛和悲哀的感情。

  

板书:

述其哀  

指导朗读第一部分:

要求体会文章用词的精确,深沉的哀悼情调。

语速:

低沉、缓慢。

先由学生各自朗读,然后指名朗读,酌情指导。

  

四、讲读第二部分第一层次(第三~六自然段)。

  

导读设计:

  

研读第三~六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

  

1.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这个“规律”“即”“事实”,对不对?

为什么?

为什么要用达尔文的发现作比较?

  

2.“不仅如此”的“此”指代什么?

马克思“还发现了”“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这里的“还”起了什么作用?

发现这个“特殊的运动规律”的重大意义是什么?

  

3.“两个发现”指代什么?

从写作方法的角度看,“两个发现”与“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的关系是什么?

为什么要这样写?

  

参考答案:

  

1.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这个“规律”不仅仅指“事实”,因为“即”不仅管到“事实”,而且管到由“事实”导引出的结论。

  

这里的“事实”是指“吃、喝、穿、住”与“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

谁是“首先”,谁是“然后”的客观顺序,它规定了物质与精神谁是第一性的,谁是第二性的。

即如果没有农民种地,工人盖房、织布,人们就根本无法进行学习和从事政治、宗教等活动。

“所以”标明由这个“简单事实”导引出以下的结论:

要解决“吃、喝、穿、住”,首先就要进行“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在这个生产中,人们就要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这个生产关系标志着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就是“基础”。

“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都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因此,“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不仅是指“物质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而且包括“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而这个顺序在过去却是“做得相反”的。

  

2.“不仅如此”的“此”指代“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马克思“还发现了”“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这个“还”在这儿表明围绕马克思的丰功伟绩这个中心,把文章的意思又向前推进了一步:

由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进而发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规律”,这就是剩余价值(见注)规律。

这个特殊规律的发现让那些一直“在黑暗中摸索”的经济学家(他们看不清资本主义的剥削实质)和社会主义批评家们(他们诅咒资本主义,空想社会主义)一下子“豁然开朗”了。

这一鲜明的对比,说明了马克思这一发现有着划时代的伟大意义。

  

3.“两个发现”是指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和“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

从写作方法的角度看,“两个发现”与“他研究的每一个领域”是“点”与“面”和“详”与“略”的关系。

这里“他研究的每一个领域”“很多”,而且“都不是肤浅”的,都有“独到的发现”,表明马克思作为一位科学家研究的领域之广、成绩之大,与马克思是“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相呼应。

  

小结:

三个段落,围绕马克思的科学理论环环紧扣,层层推进,高度精确地概括了这个方面的丰功伟绩。

  

板书:

赞其功

(一)  

指导学生朗读第二部分第一层,理解其内容的丰富、深刻地体会其语言的概括和精当。

  

五、布置作业。

  

1.表情朗读练习二中的五个句子,并按要求解答1、2、3小题。

  

2.在课本上完成练习四。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  

复习前课内容,讲读第二部分第二层和第三部分,总结全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前课内容。

  

1.提问:

作为科学家的马克思,在理论上有哪些伟大建树?

  

2.检查作业。

  

二、讲读第二部分第二层(第六~七自然段)。

  

导读设计:

研读第六~七段,完成下列练习。

  

1.马克思“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

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

其中“这”指代什么?

“主要的”究竟指什么?

  

2.“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这个过渡句作用是承上?

启下?

既承上又启下?

为什么?

  

3.第七段第二句中的判断谓语“是”的主语是什么?

宾语是什么?

这一句中“第一次”说明了什么?

为什么?

  

4.马克思的科学理论与他的革命实践的相互关系是什么?

  

参考答案:

  

1.“这”指代马克思的“两个发现”和“他研究的每个领域”的“独到的发现”。

但这“远不是主要的”,“主要的”还是指“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也就是说,对比马克思伟大的理论创造,他有着更为光辉的革命实践。

这里的“主要的”、“首先”,表明对马克思的功绩的表述再次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2.这个过渡句是既承上又启下。

“承上”是说:

由于马克思不是为科学而科学,他追求科学“在历史上的推动作用”,致力于科学的“实际应用”,表明他从事科学研究的崇高目的就是为了指导革命实践,所以说,“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

但这句话又是下文的论题,即他的光辉的革命实践的事实更印证着他对待科学的严肃态度和执着的追求,证明他“首先是一个革命家”。

  

3.“是”的主语是“使命”,宾语是两个“参加……事业”(动宾短语)。

“第一次”表明马克思亲身参加的伟大的革命实践,同他的理论创造一样具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

这是因为马克思不仅“热烈”地向群众宣传自己的科学理论(办、编小册子),而且“顽强”地领导着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最后“卓有成效”地创立了“伟士的国际工人协会”引导无产阶级以战斗的风貌第第一次登上了国际政治斗争的舞台,使无产阶级从自发斗争的阶级进步到自为的阶级。

  

4马克思之所以能创立科学的革命理论,正是由于他卓有成效地参加了亿万奴隶摧毁旧世界和创立新世界的伟大革命实践。

革命实践是创立理论的基础。

伟大的革命理论反过来又指导和推动着伟大的革命实践。

所以,马克思首先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家,又是同样伟大的科学家。

  

板书:

赞其功

(二)  

三、讲读第三部分(第八~九自然段)。

  

导读设计:

研读八~九自然段,完成下列练习:

  

1.“正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嫉恨和最受诬蔑的人”,其中“这样”指代什么?

两个“最”体现在什么地方?

马克思对此抱什么态度?

说明了什么?

  

2.马克思逝世,“整个欧洲和美洲……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这与各国政府和资产者对他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照,这说明了什么?

  

3.“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

”这里的“敌人”和“私敌”有何区别?

为什么说“可能”?

  

4.“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参考答案:

  

1.“这样”是指马克思的划时代的理论创造和革命实践。

两个“最”体现在两个“无论”上,无论性质怎样的政府,也无论什么色彩的资产者派别,都毫不例外地疯狂地嫉恨他,恶毒地诬蔑他。

马克思对此“毫不在意”,当作蛛丝“轻轻抹去”,表明马克思对敌人的极端蔑视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他高度的革命坚定性。

  

2.这个“对照”说明马克思是无产阶级最忠实的代表和导师,同时也说明他的理论和实践给了各国资产者以致命的打击,是资产者不可调和的敌人。

这个对照与开头呼应,深化了马克思在科学理论和革命实践中无与伦比的作用和地位。

  

3.“私敌”是指以我为中心,以“我”的利害区分敌友,这是剥削阶级个人主义的一种表现。

马克思没有这样的私敌,说明他不存私念。

他是坚定地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全力以赴地与形形色色的敌对分子作斗争,因而他有“许多敌人”。

这些敌人都是无产阶级的敌人。

这个评价含蓄深刻,高度赞颂了马克,思光明磊落、大公无私的高尚的革命品格。

“可能”是以不肯定的语气表示肯定的含义。

  

4.思格思最后庄严宣告“他的英名和他的事业将永垂不朽”这句饱含深情和敬意的结语,虽是一般悼词结语,但绝不仅仅是形式的需要,它照应全文,总结全文,是由马克思的丰功伟绩中引申出来的必然结论,体现了作者的心声,也是亿万人民的心声。

  

板书:

颂其德(三)  

四、要求学生复看第二部分,找出段与段之间的关联词语,说说它们在围绕中心展开论述方面所起的作用,结合完成练习题一、三。

  

五、指导学生表情朗读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

  

六、作业:

课外阅读列宁文章《卡尔·马克思》。

  

七、板书: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停止思想,不可估量,空白……述其哀  

   

英名和事业永垂不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