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卷》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备考 专题十一古典诗词鉴赏二教师用卷.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321847 上传时间:2022-11-29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7.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卷》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备考 专题十一古典诗词鉴赏二教师用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卷》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备考 专题十一古典诗词鉴赏二教师用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卷》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备考 专题十一古典诗词鉴赏二教师用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卷》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备考 专题十一古典诗词鉴赏二教师用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卷》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备考 专题十一古典诗词鉴赏二教师用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卷》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备考 专题十一古典诗词鉴赏二教师用卷.docx

《《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卷》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备考 专题十一古典诗词鉴赏二教师用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卷》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备考 专题十一古典诗词鉴赏二教师用卷.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卷》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备考 专题十一古典诗词鉴赏二教师用卷.docx

《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卷》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备考专题十一古典诗词鉴赏二教师用卷

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卷·高三·语文卷(十一)

古典诗词鉴赏

(二)

1.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临 江 仙

元好问①

今古北邙山②下路,黄尘老尽英雄。

人生长恨水长东。

幽怀谁共怀?

远目送归鸿。

盖世功名将底用?

从前错怨天公。

浩歌一曲酒千钟。

男儿行处是,未要论穷通。

①元好问(1190—1257),字裕之,号遗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

②北邙山,在河南洛阳县北。

古代王侯公卿多葬此山。

(1)“人生长恨水长东”一句是借用李煜的名句“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但又翻出了新意,结合诗歌内容,说说这句诗的含意。

答:

 

 

(2)作者说“从前错怨天公”?

作者为什么要怨“天公”?

又为什么说是“错怨”?

答:

 

 

  答案:

(1)元好问借用此句,感叹昔日那些曾咤叱风云,盛极一时的英雄人物,如今却都默默地长眠地下,烟消云散,无数功勋也都化作汩汩东流水。

(2)以前怨“天公”是因为作者感到怀才不遇,埋怨命运太不公平,没有给自己创造机会去建功立业,创就盖世功名。

如今作者看到那些默默长眠于北邙山下的孤魂,当年也曾有过辉煌的业绩,到头来还不是一样归于黄土一抔,因而发出“错怨”的感叹。

2.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人月圆·春晚次韵

张可久

萋萋芳草春云乱,愁在夕阳中,短亭别酒,平湖画舫,垂柳骄骢。

一声啼鸟,一番夜雨,一阵东风。

桃花吹尽,佳人何在,门掩残红。

(1)“短亭”“画舫”“垂柳”等意象在曲中有什么作用?

答:

 

 

(2)“一声啼鸟,一番夜雨,一阵东风”这三句在表达上有什么效果?

答:

 

 

 

  答案:

(1)“短亭”“画舫”“垂柳”等意象是对过去送别情景的回忆。

那时举杯送行,依依惜别,水陆分途,各奔前程,而亭、船、柳历历在目,以此表明思念之深。

(2)这三句既是写景,又是抒情,情景交融;同时使用反复的手法,把作者的感情推向高潮;这三句还使诗歌意境深化,啼鸟声打断了作者的沉思,使他从迷惘中回到现实,而春晚的风雨,也是分别以后所经历的人生波折的写照。

3.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崖门谒三忠祠

陈恭尹

山木萧萧风又吹,两崖波浪至今悲。

一声望帝啼荒殿,十载愁人来古祠。

海水有门分上下,江山无地限华夷。

停舟我亦艰难日,畏向苍苔读旧碑。

  ①崖门:

即崖门山,在广东新会县南海中,南宋末年为抗元的最后据点。

三忠祠是为纪念民族英雄文天祥、陆秀夫和张世杰所建的祠堂。

②望帝:

又名杜宇,传说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

后国亡身死,化为杜鹃鸟,每逢暮春便作哀啼,其声令人痛楚酸恻。

(1)请简析诗中“望帝”这一意象的作用。

答:

 

 

 

(2)“海水有门分上下,江山无地限华夷”是全诗的警句,请结合全诗,赏析这联诗。

答:

 

 

 

  答案:

(1)诗中的“望帝”指杜鹃,作者借这一意象一方面抒写了亡国之痛,诗人在杜鹃的啼叫声中,听出亡国哀思,因而悲不自胜。

另一方面借大殿中只有杜鹃声,而无人声,说明人们已久不来祭拜了,抒发了作者对英雄身后寂寞的悲不自胜。

(2)此联上句为景物描写,下句为主观抒情。

上句是说波涛汹涌、横无际涯的大海,在海港入口处尚有上、下海门之别;下句说大好的锦绣河山被异族占领,以至于无法分别华、夷的界限。

这两句即景成对,表现了对清朝统治者的极大义愤。

4.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独 秀 峰

袁枚

来龙去脉绝无有,突然一峰插南斗。

桂林山形奇八九,独秀峰尤冠其首。

三百六级登其巅,一城烟火来眼前。

青山尚且直如弦,人生孤立何伤焉!

(1)结合诗歌内容,概括诗人笔下独秀峰的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答:

 

 

(2)作者使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写出了独秀峰的特点?

试结合诗歌作简要分析。

答:

 

 

 

  答案:

(1)诗人笔下的独秀峰具有突兀、奇特、高耸、陡峭笔直的特点。

首联作者用“突然”二字写出了山的突兀,颔联用“冠其首”写出独秀峰的奇特,颈联先用“三百六级”正面写,后又侧面写其高耸,尾联用“直如弦”比喻其陡峭笔直的形态。

(2)①铺垫,首联中上句写看不到山的一点迹象,为写山的突然出现作了铺垫。

②对比,颔联上句写桂林的群山形象奇特,下句用“冠其首”突出独秀峰的奇特。

③比喻,尾联用“弦”来比喻独秀峰,突出其陡峭、笔直。

5.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倪庄中秋

元好问

强饭日逾瘦,狭衣秋已寒。

儿童漫相忆,行路岂知难。

露气入茅屋,溪声喧石滩。

山中夜来月,到晓不曾看。

强饭:

亦作“彊饭”。

努力加餐;勉强进食。

(1)结合诗歌内容,概括诗中人物的形象。

答:

 

 

 

(2)有人评价说颈联中的“喧”字用得好,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答:

 

 

  答案:

(1)这首诗刻画了一位生活困苦、内心愁苦、瘦弱、孤寂的人物形象,你看他在寒冷的秋日仍然穿着单薄不合身的衣服,住在寒气侵袭的茅屋中,虽然勉强吃一点饭,却日益消瘦,山中的月亮虽然那么美丽,他却没有一点心情去观赏。

(2)“喧”字写出了溪水发出的声音之大,以声衬静,突出了山中的寂静;同时溪水的声音在诗人听来有如喧哗,使人烦躁,写出了诗人内心的愁苦。

6.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登雨花台

魏禧①

生平四十老柴荆②,此日麻鞋拜故京。

谁使山河全破碎?

可堪翦伐到园陵③!

牛羊践履多新草,冠盖雍容半旧卿。

歌泣不成天已暮,悲风日夜起江生。

①魏禧:

生于明末,明亡后,隐居翠微山,一生未入仕。

②老柴荆:

老于茅屋,表示甘守贫贱。

③园陵:

指南京钟山的明太祖朱元璋墓。

(1)诗歌的颈联使用了什么手法?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2)诗的最后一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

“悲风”中的“悲”字有哪些含义?

答:

 

 

  答案:

(1)诗歌的颈联使用了对比的手法。

“新草”与“旧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方面是山河破碎,田地荒芜,一方面是那些曾在明朝为官为宦的权贵们前呼后拥,招摇过市。

表达了作者对那些毫无民族气节,不顾民族生死危亡,只知追求个人安乐的民族败类的辛辣嘲讽与愤慨。

(2)最后一联描绘了一幅凄风悲号,江水痛哭,日夜不息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内心极度的悲愤。

“悲”字既有对明代丧亡的伤心,也有对前明统治者祸国殃民的谴责,更有对异族侵略者的控诉,还有对那些丧失民族气节卖身投靠的达官贵人的痛恨。

7.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寄赠吴门故人①

汪琬

遥羡风流顾恺之②,爱翻新曲复残棋。

家临绿水长洲苑③,人在青山短簿祠。

芳草渐逢归燕后,落花已过浴蚕时。

一春不得陪游赏,苦恨蹉跎满鬓丝。

  ①吴门故人:

是指作者的挚友顾苓。

他在明亡之后隐居不仕,吟赏山水,棋曲自娱,颇得人生乐趣。

②顾恺之(约345-406),东晋画家,博学多才。

③长洲苑:

在苏州西南,春秋时吴王阖闾游猎处。

(1)作者在描述自己感情的同时,还塑造了“故人”的形象,联系首联和颔联内容,说说“故人”是一位什么样的人。

答:

 

 

(2)尾联直抒胸臆,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作者所抒发的感情。

答:

 

 

 

  答案:

(1)作者笔下的“故人”是一个徜徉于名胜古迹、绿水青山之中的自得的隐者的象形。

他以谱制新曲、复录棋局为乐趣,仿佛人与爱物完全融化在了一起,彼此毫无阻隔。

(2)作者用“不得”一词,表达对友人生活的羡慕,用“苦恨”“蹉跎”两词表达出内心的苦恼烦闷、仿徨、矛盾,明知这是生命的浪费,却不得不继续敷衍周旋;明知这与自己的志趣相违背,却不能与之彻底决裂。

8.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登  岱

陆次云

得过三观古,因上岱宗颠。

海吸长河远,天包大地圆。

五更先见日,九点半升烟。

孰谓方域广?

回环睥睨前。

三观:

指登泰山必须经过的三座古时宫观:

王母池、斗母宫、碧霞观。

(1)诗歌颔联中的“吸”“包”二字历来受到诗家的好评,请简要赏析这二字。

答:

 

 

(2)诗歌的尾联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请简要分析。

答:

 

 

 

  答案:

(1)一个“吸”字,赋予景物以动感,把黄河奔流入海说成被大海吸纳而去;“包”字写出了站在泰山之巅所见到的天宇的寥廓,大有囊括天地之势,笔力千钧,气势磅礴。

(2)尾联使用了反问与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泰山的高大。

诗人不直接说泰山之高,而是说大地景物尽在眼前,就比前面的直接描绘更进一层,而且更富于变化。

9.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朝 天 峡

费密

一过朝天峡,巴山断入秦。

大江流汉水,孤艇接残春。

暮色愁过客,风光惑榜人。

明年在何处?

杯酒慰艰辛。

朝天峡,又称朝天岭,在今四川广元县北,位于嘉陵江上游,是四川与陕西两省的分界处。

(1)首联两句交代了朝天峡的地理位置特点,但在诗意上又不仅限于此,仔细体会,它还有何作用?

答:

 

 

(2)颔联中的“孤艇接残春”这一句看似白描,但包含了作者深沉的感慨,请赏析这句诗。

答:

 

 

  答案:

(1)首联两句是说船一过了朝天峡,就进入了陕西境内,巴山似乎在此中断,不仅交代了朝天峡的位置特点,更写出了作者一种从此离乡背井、漂泊异乡之感。

(2)作者将大江与孤艇对比,大江浩瀚奔流,更显出孤艇的渺小,表现出诗人情感上的迷茫与失落;而孤艇所接之“残春”,则将很快逝去,让人想到流水无限,而青春有尽,蕴含着作者对人生的深沉感慨。

10.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惜  花

姜宸英

一年强半是春愁,浅白深红付乱流。

剩有垂杨吹不断,丝丝绾恨上高楼。

(1)“浅白深红付乱流”一句中的“浅白深红”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整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

 

 

(2)作者说“一年强半是春愁”,你是如何理解这里的“春愁”的?

答:

 

 

  答案:

(1)“浅白深红”是借代的修辞手法,在这里指春天的各种鲜艳的花朵。

整句诗写的是随着春天的逝去,各种花朵也飘零在流水之中,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春逝的感伤,突出了“惜春”这一主题。

(2)“一年强半是春愁”意为一年中有一大半时间在感伤春天的逝去,可见,诗人笔下的春愁就不仅仅是对春天逝去的感伤,更包含了作者对生命、时光、青春流逝的感慨。

一切美好的事物都像春光那样灿烂,又都像春光那样短暂,怎不给人一种时不我待的无奈与忧伤之感。

11.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秋  柳

王士祯

秋来何处最销魂?

残照西风白下门①。

他日差池春燕影,只今憔悴晚烟痕。

愁生陌上黄骢曲②,梦远江南乌夜村③。

莫听临风三弄笛,玉关哀怨总难论。

  ①白下门:

指今江苏南京市,明朝灭亡后,其宗室朱由崧即皇帝位于南京,但到第二年南京就被清兵占领,并遭到严重破坏。

②黄骢曲:

黄骢是唐太宗的爱马;此马死后,太宗命乐人作黄骢叠曲,以示悲悼。

③乌夜村:

乌夜村是晋代何准隐居之地,其女儿即诞生于此,后来成为晋穆帝的皇后。

(1)诗题为“秋柳”,但首联中却只说“残照西风白下门”,联系全诗内容,说说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答:

 

 

 

(2)尾联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巨大的哀痛。

作者在表现这一感情时不是平铺直叙的,而是曲婉有致。

联系诗句,分析这联诗抒情上的“曲折”之处。

答:

 

 

 

 

  答案:

(1)作者在诗中强调“白下”一是和这首诗的主题有关,作者借咏柳表现一种巨大的历史与社会的幻灭感;二是和“白下”自身的历史有关,它作为南明的中心,遭到的破坏是空前的,而且更象征着明朝的彻底败亡。

(2)诗人本已哀痛至极,却在尾联劝自己,“莫听临风三弄笛”,也就是说,不要再听那悲衰的音乐,想那些悲哀的事情了。

这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哀痛无以宣泄,只能用这种自欺的手段来逃避,这是一处“曲折”;然而,“玉关哀怨总难论”,幻灭的哀愁是深深潜藏在心底,又逃避不了,作者只能永远沉浸于幻灭的悲哀之中,这是第二处曲折。

12.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秋  柳

高启

欲挽长条已不堪,都门无复旧毵毵①。

此时愁杀桓司马②,暮雨秋风满汉南。

①毵毵:

毛发、枝条等细长的样子。

②桓司马:

桓温,东晋杰出的军事家、权臣。

桓温第二次北伐时,途经金城,见到自己早年担任琅琊内史时栽种的柳树已经有十围那么粗壮,感慨:

“木犹如此,人何以堪!

”并且扶着枝干,拿着枝条,不禁泫然泪下。

(1)诗歌的一、二句使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写出了什么样的情景?

答:

 

 

(2)“暮雨秋风满汉南”一句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答:

 

 

 

  答案:

(1)一、二句使用了对比的手法,将眼前之柳与人们印象中的春日“毵毵”的柳树进行对比。

整句描写的是深秋时节的柳条,它已失去往日的青翠柔软,变得干枯易断、毫无生机了。

(2)这句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进一步抒发了作者对年华易逝的感慨;同时,诗歌以写景结尾,增加了诗歌的意蕴,而且作者描绘的一幅秋风秋雨的萧飒之景,让人仿佛感觉到漫天满地的秋气,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13.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北固山看大江

孔尚任

孤城铁瓮四山围,绝顶高秋坐落晖。

眼见长江趋大海,青天却似向西飞。

  ①北固山:

在江苏镇江市北,北临长江。

②铁瓮:

镇江城的别名。

(1)全诗围绕一个“看”字展开,结合全诗,说说作者看到了哪些景象。

这些景象构成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答:

 

 

(2)诗歌的第二句有什么作用?

结合诗歌内容作简要分析。

答:

 

 

 

  答案:

(1)作者看到了像一座铁瓮似的孤城镇江以及飞奔入海的长江。

滚滚东流的长江和孤立不动的镇江城,一动一静,一远一近,共同构成了一幅壮阔雄浑的大地山河图。

(2)第二句“绝顶高秋坐落晖”是写作者坐在夕阳西下的北固山顶高处,远看长江与镇江,不但照应了题目,点明了季节、时间、地点,更用“高秋”“落晖”等意象,烘托出一种磅礴壮丽的氛围,渲染了全诗的壮阔的气势。

14.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朝 中 措

完颜璹

襄阳古道灞陵桥,诗兴与秋高。

千古风流人物,一时多少雄豪。

霜清玉塞,云飞陇首,风落江皋。

梦到凤凰台上,山围故国周遭。

  玉塞,即玉门关,又称玉关。

(1)面对“襄阳古道灞陵桥”,词人为何“诗兴与秋高”?

答:

 

 

 

(2)“霜清玉塞,云飞陇首,风落江皋”这三句在表达上有何作用?

答:

 

 

  答案:

(1)因为在历史上,这一带涌现出了众多威名赫赫的英雄人物,作者由古迹“灞陵桥”,想到了这些英雄人物,又不禁联想到金朝国势衰落,却无人能像这些英雄那样,担当起挽救国家于危亡中的大业,不禁感慨万千,诗兴大发。

(2)此三句不同地域的秋景描写,皆对应了上片“秋高”二字。

同时借景抒情,婉转地表露了作者的生活窘况。

表达了词人内心的孤凄、愤懑之情。

15.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蝶恋花·聚骨扇①

金章宗

  几股湘江龙骨②瘦,巧样翻腾,叠作湘波皱。

金缕小钿花草斗,翠条更结同心扣。

金殿珠帘闲永昼,一握清风,暂喜怀中透。

忽听传宣颁急奏,轻轻褪入香罗袖。

  ①聚骨扇:

折叠扇。

②湘江龙骨:

湘妃竹,这里指扇子骨架。

(1)这是一首咏物词,根据词的上片内容分析,词中所咏之物为何物?

答:

 

 

(2)根据词的下片内容,分析作者写作此词时的感情心态。

答:

 

 

 

 

  答案:

(1)词中所咏之物为折扇。

首句写制扇材料独取湖南湘江湘妃竹,接着写扇子的式样,张开叠拢时有如水波起伏,“金缕”句形容金缕扇面上所绣的花草争妍斗艳,“翠条”句写扇骨聚头处如同心扣结在一起。

(2)词的下片由扇及人,因物抒情。

“金殿珠帘闲永昼”一句中的“闲”字,写出了人物的轻松自在;“一握清风,暂喜怀中透”中的“喜”字,写出了人物的怡然自乐;“轻轻褪入香罗袖”中“轻轻”二字,把词人对折扇的珍爱之情展现得淋漓尽致。

总之,词的下片抒发了词人的轻松、惬意之情,表达了对折扇的喜爱珍惜之感。

16.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沉醉东风·渔夫

白朴

  黄芦①岸白苹渡口,绿柳堤红蓼②滩头。

虽无刎颈交,却有忘机友③,点秋江白鹭沙鸥。

傲杀④人间万户侯,不识字烟波钓叟。

  ①黄芦:

与白苹、绿柳、红蓼均为水边生长的植物。

②红蓼:

一种水边生的草本植物,开白色或浅红色的小花。

③忘机友:

即相互不设机心、无所顾忌、毫无机巧算计之心的朋友。

④傲杀:

鄙视。

(1)一、二两句,对仗工丽,写景如画,请就此作简要赏析。

答:

 

 

(2)这首曲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请结合诗句内容简要分析。

答:

 

 

  答案:

(1)作者选取“黄”“白”“绿”“红”四种“颜料”渲染他精心选择的那四种景物,不仅获得了色彩明艳的效果,而且展现了特定的地域和节令。

“黄芦”“白苹”“绿杨”“红蓼”相映成趣,就会想到江南水乡的大好秋光。

而秋天,正是垂钓的黄金季节。

让“黄芦”“白苹”“绿杨”“红蓼”摇曳于“岸边”“渡口”“堤上”“滩头”,活画出“渔夫”活动的场所。

(2)这首曲刻画了一位自由自在地生活在江边的老者形象,他仿佛忘却了人世间的一切机巧之心,傲对一切的位高权重者,只希望做一个出没烟波中的钓叟。

但在他的内心深处,却因为不得志而有些孤冷、落寞。

17.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蝶恋花·辛苦最怜天上月

纳兰性德①

  辛苦最怜天上月。

一昔如环,昔昔都成玦。

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②。

无那尘缘容易绝。

燕子依然,软踏帘钩说。

唱罢秋坟愁未歇③,春丛认取双栖蝶。

  ①纳兰性德:

字容若,满人,二十一岁中进士,官至一等侍卫。

这是一首悼念其亡妻的词。

②不辞冰雪为卿热:

引用一则典故。

荀粲之妻冬天高烧病重,全身发热难受。

荀粲为了给妻子降温,脱光衣服站在大雪中,等身体冰冷时回屋给妻子降温。

③唱罢秋坟愁未歇:

唐李贺《秋来》:

“秋坟鬼唱鲍家诗,恨血千年土中碧。

”这里借用此典表示总是哀悼过了亡灵,但是满怀愁情仍不能消解。

(1)这是一首怀人之作,却为什么从月亮写起?

答:

 

 

 

(2)“春丛认取双栖蝶”一句使用了什么抒情手法?

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答:

 

 

  答案:

(1)①月亮有一种朦胧的美感,易惹人冥思遐想,作者看到月亮,想到逝去的妻子,情感上非常自然。

②月亮的难圆而易缺的特点让词人联想到自己那欢乐转瞬即逝、恨多乐少的爱情,包蕴了作者对亡妻的无限的哀伤与怀念。

(2)这一句用典抒情(或间接抒情),化用“双栖蝶”的典故,表达了他与亡妻的爱情生死不渝,抒发了无穷尽的哀悼,把永恒的爱寄托在化蝶的理想中。

18.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梅 花 诗

高启

琼枝只合在瑶台,谁向江南处处栽。

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

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苔。

自去何郎无好咏,东风愁绝几回开。

  何郎:

南朝诗人何逊,性喜梅花,以擅写梅花著称。

(1)诗歌的首联写出了梅花的什么特点?

又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慨?

答:

 

 

 

(2)尾联使用了什么样的抒情手法?

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

 

 

 

  答案:

(1)诗歌首联说梅花这样瑰丽的风姿,本来应该充任瑶台上的琼玉,却不知被哪位仙人栽到了江南的山林。

第一句写出了梅花的高洁,表达了作者的由衷赞叹,第二句感叹梅花由天庭到人间的沦落,表达了作者的失落与惆怅。

(2)尾联使用了借典抒情和托物言志的抒情手法,表达了作者知音难觅、无人欣赏的寂寞愁苦。

作者先用何逊的典故,写出了梅花找不到知音,只能在东风中独自开放的寂寞,同时,梅花的寂寞又是作者内心的写照,作者借梅花写出了自己虽才高于世,却无人赏识的寂寞愁苦。

19.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虞美人·无聊

陈维崧

无聊笑捻花枝说,处处鹃啼血。

好花须映好楼台,休傍秦关蜀栈①战场开。

倚楼极目深愁绪,更对东风语。

好风休簸②战旗红,早送鲥鱼③如雪过江东。

  ①秦关蜀栈:

指川陕战场。

陕西,古为秦地,多关隘,所以说秦关。

蜀栈:

为我国古代在峭岩陡壁上凿孔、架木、铺板而成的空中通道。

②簸:

这里指摇荡。

③鲥鱼:

属于海产鱼类,春季到我国珠江、长江、钱塘江等河流中产卵。

(1)词中“愁绪”具体指词人的哪些忧愁?

答:

 

 

(2)“好风休簸战旗红,早送鲥鱼如雪过江东”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愿望?

答:

 

 

  答案:

(1)“愁绪”指作者因为战争经久不息,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而引发的深切忧虑和痛苦,还指作者这种感情无人领略、不能直接表达而引起的内心的哀婉、凄切。

(2)这句词是说,温暖和煦的春风,不该为战旗而飘摇,应该是为人们送来雪白而鲜美的鲥鱼。

表达了作者对没有战争风云的和平美好的生活的盼望与向往。

20.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一剪梅·咏柳

夏完淳

  无限伤心夕照中,故国凄凉,剩粉余红。

金沟御水自西东,昨岁陈宫,今岁隋宫。

往事思量一晌空,飞絮无情,依旧烟笼。

长条短叶翠濛濛,才过西风,又过东风。

  夏完淳(1631-1647),明末爱国文学家。

明亡后,十四岁随父起兵抗清。

后被捕,慷慨斥敌,从容就义。

(1)请从表达方式和内容的角度,简要鉴赏“无限伤心夕阳中”。

答:

 

 

 

(2)作者借咏柳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请简要分析。

答:

 

 

  答案:

(1)这首词的首句“无限伤心夕照中”在表达上和大多数咏物词的以描写为主不同,以抒情为主,抒发了作者的亡国之痛。

在内容方面,既写“柳”因为春的即将逝去而“伤心”,又写自己因“故国”灭亡而伤心,二者合二为一。

(2)作者一方面借“柳”的经历和遭遇,书写了自己的人生遭际,表达了自己的悲伤之情,同时又以“柳”的无情,反衬出自己的多情,表达自己对明灭亡以及反清复明大业难以完成的悲哀。

21.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踏莎行·初春

徐灿

芳草才芽,梨花未雨,春魂已作天涯絮。

晶帘宛转为谁垂?

金衣飞上樱桃树。

故国茫茫,扁舟何许,夕阳一片江流去。

碧云犹叠旧河山,月痕休到深深处。

  金衣:

指黄莺。

(1)词的前两句写出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

有什么作用?

答:

 

 

 

(2)词的上片与下片在写景抒情上有何不同?

请联系全词说明。

答:

 

 

 

  答案:

(1)前两句写的是初春景象,芳草才冒出小芽,梨花也开得正茂盛,一片生机盎然。

这两句使用反衬的手法,写出了词人在这样美好的春日,内心却充满了故国覆亡的哀伤。

(2)词的上片以写景为主,景中寓情,用美丽的春光反衬词人的哀伤;而下片以抒情为主,情中带景,用夕阳、月痕等意象,烘托出词人的亡国之恨。

22.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观 夜 潮

吴锡麒

高楼极目大江宽,为待潮生夜倚阑。

隔岸忽沉灯数点,如山涌到雪千盘。

鱼龙卷地秋风壮,星斗摇天海气寒。

明月渐低声已歇,一枝塔影卧微澜。

(1)诗歌的前三句写的是什么景象?

有什么作用?

答:

 

 

(2)作者使用了哪些手法来写钱塘江潮水?

请简要分析。

答:

 

 

 

  答案:

(1)前三句写登楼待潮,极目远望,大江雄阔,灯火沉沉。

既点明了题目中的“夜”字,又为下文写潮水铺垫蓄势。

(2)作者使用了比喻、夸张等艺术手法,比如把潮水比作“雪千盘”“鱼龙卷地”突出了潮水的色彩与动态;同时用“星斗摇天”这样夸张的语句,写出了潮水的气势。

23.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蝶 恋 花

康有为

  记得珠帘初卷处,人倚阑干,被酒刚微醉。

翠叶飘零秋自语,晓风吹堕横塘路。

词客看花心意苦,坠粉零香,果是谁相误。

三十六陂飞细雨,明朝颜色难如故。

(1)这首词所咏之花是哪种花?

请简要分析。

答:

 

 

(2)作者主要使用了怎样的描写方式来表现这些花?

请简要分析。

答:

 

 

 

  答案:

(1)这首词描写的是秋天凋零的荷花。

“翠叶飘零秋自语”一句说明这花是在秋季凋落的,其他的“横塘”“三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