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沭阳县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调研测试语文试题附答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312561 上传时间:2022-11-29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2.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沭阳县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调研测试语文试题附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江苏省沭阳县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调研测试语文试题附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江苏省沭阳县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调研测试语文试题附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江苏省沭阳县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调研测试语文试题附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江苏省沭阳县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调研测试语文试题附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省沭阳县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调研测试语文试题附答案.docx

《江苏省沭阳县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调研测试语文试题附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沭阳县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调研测试语文试题附答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苏省沭阳县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调研测试语文试题附答案.docx

江苏省沭阳县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调研测试语文试题附答案

江苏省沭阳县

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调研测试

高一语文试卷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3分)

然而100年后的今天,我们必须正视黑人还没有得到自由这一悲惨的事实。

100年后的今天,黑人仍然在美国社会的角落里,并且意识到自己是故土家园的流亡者。

今天我们在这里集会,就是要把这种的情况公之于众。

就某种意义而言,今天我们是为了要求兑换诺言而到我们国家的首都来的。

A.萎靡危言耸听汇合B.萎缩骇人听闻汇集

C.萎靡骇人听闻汇合D.萎缩危言耸听汇集

2.下列各句中没有使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3分)

A.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B.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

C.春风放胆来梳柳,夜雨瞒人去润花。

D.梨花千树雪,杨柳万条烟。

3.古代散文中很多地理名称与现代地理名称含义不同,对下面句子中的古代地理名称理解错误的一项是(3分)

A.“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

”——“山东”在战国时泛称六国之地。

以其在泰山之东,故名。

B.“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河内”是指黄河北岸的魏地。

C.“沛公欲王关中。

”——“关中”一般是指战国至秦汉间,称函谷关以西的地区。

D.“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河南、河北”是指“黄河以北、黄河以南”。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划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因为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并不一样,两者差别之大,几乎可以跟蜜蜂和蜂蜜的差别相媲美。

①没有传统,也不成其为民族文化

②一个民族的传统无疑与其文化密不可分

③弄清这两个概念,很有必要

④离开了文化,无从寻觅和捉摸什么传统

⑤我们常常看到“文化传统”“传统文化”的说法,这些概念,往往交叉使用,内容含糊

A.②①④⑤③B.②④①③⑤C.②④①⑤③D.④①③⑤②

5.下列加点文言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解除)杀人如不能举(尽)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军队)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疲困)

B.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申告)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思念,同情)

越国以鄙远(边邑,这里用作动词)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大)

C.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收成不好,荒年)虽董之以严刑(督责)

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尊重,敬畏)数吕师孟叔侄为逆(列举罪状)

D.相如奉璧奏秦王(进献)可以尽豫游之乐(巡游)

张良出,要项伯(同“邀”,邀请)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同“敛”,收敛)

二、文言文阅读(21分)

石钟山记

苏轼

《水经》云:

“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

”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是说也,人常疑之。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

自以为得之矣。

然是说也,余尤疑之。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

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

舟人大恐。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因笑谓迈曰:

“汝识之乎?

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

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此世所以不传也。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6.下列各项中加点的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A.下临深潭,微风鼓浪鼓:

振动

B.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适:

恰好

C.则山下皆石穴罅罅:

裂缝

D.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殆:

大概

7.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和以动衬静手法,把大石、栖鹘和水波的形态或声音描绘得形象逼真,构成了一幅动人的图景,绘形绘声,写得十分出色。

B.文中用“磔磔”“噌吰”“窾坎镗鞳”等贴切的拟声词,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这些拟声词又都是联绵词,读起来朗朗上口。

C.作者写了两处水声,都写得比较舒缓,有徐察细勘之意,对两处鸟叫的描写也大致相同,都是先写其声,后写其名。

D.作者对儿子迈说的一段话,表明他深信自己通过实践已找到石钟山命名的真正的原因。

8.把文中的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1分)

(1)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6分)

(2)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5分)

9.结合第3段,请简要概括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正确说法不能流传的原因。

(4分)

三、古诗词鉴赏(9分)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题目。

雨晴后步至四望亭下鱼池上,遂自乾明寺前东冈上归二首(其一)

苏轼

雨过浮萍合,蛙声满四邻。

海棠真一梦,梅子欲尝新。

拄杖闲挑菜,秋千不见人。

殷勤木芍药,独自殿余春。

【注】这首诗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

木芍药:

牡丹花。

殿:

在最后。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句扣诗题“雨晴”,第二句以“蛙声”写出了雨后初晴的景物特点。

B.海棠花已凋谢,如梦一样难觅踪影,表达了作者对海棠生命短暂的悲叹。

C.作者以“梅子欲尝新”暗示季节的更迭,“欲”在这里是快要、而不是想要的意思。

D.作者看似悠闲,实则孤寂,这可以从“拄杖挑菜”的细节描写中看出。

(2)尾联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请简要分析。

(6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9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谨庠序之教,。

(《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2)亦以明死生之大,。

(张溥《五人墓碑记》)

(3),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魏徵《谏太宗十思疏》)

(4),择善而从之。

(魏徵《谏太宗十思疏》)

(5)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

(6)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司马迁《屈原列传》)

(7),说怿女美。

(《诗经》《静女》)

(8)王于兴师,。

与子偕作!

(《诗经》《无衣》)

(9)信而见疑,。

(司马迁《屈原列传》)

五、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

①殷墟甲骨文是商代晚期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商王室及其他贵族利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时写刻的卜辞和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②甲骨文的发现证实了商王朝的存在。

历史上,系统讲述商史的是司马迁的《史记·殷本纪》,但此书撰写的时代距商代较远,即使公认保留了较多商人语言的《尚书·盘庚》篇,其中亦多杂有西周时的词语,显然是被改造过的文章。

因此,胡适曾主张古史作为研究对象,可“缩短二三千年,从诗三百篇做起”。

从甲骨文的发现,将商人亲手书写、契刻的文字展现在学者面前,使商史与传说时代分离而进入历史时代。

特别是1917年王国维写了《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史记·殷本纪》与《世本》所载殷王世系几乎皆可由卜辞资料印证,是基本可靠的。

论文无可辩驳地证明《殷本纪》所载的商王朝是确实存在的。

③甲骨文的发现也使《史记》之类的历史文献中有关中国古史记载的可信性增强。

因为这一发现促使史学家们想到,既然《殷本纪》中的商王世系基本可信,司马迁的《史记》也确如刘向、扬雄所言是一部“实录”,那么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所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恐怕也不是向壁虚构,特别是在20世纪20年代疑古思潮流行时期,甲骨文资料证实了《殷本纪》与《世本》的可靠程度,也使历史学家开始摆脱困惑,对古典文献的可靠性恢复了信心。

④甲骨文的发现同时引发了震撼中外学术界的殷墟发掘。

“五四运动”促使中国的历史学界发生了两大变化:

一是提倡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古史辩派对一切经不住史证的旧史学的无情批判,使人痛感中国古史上科学的考古资料的极端贫乏;二是历史唯物主义在史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1925年王国维在清华国学研究院讲授《古史新证》,力倡“二重证据法”,亦使中国历史学研究者开始注重地下出土的新材料。

这些历史因素对近代考古学在中国的兴起具有催生作用。

1928年秋,当时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开始发掘殷墟,其最初的目的乃是继续寻找甲骨。

而第二次发掘时,已从主要寻找甲骨变成了对整个遗址所有遗存的科学发掘。

⑤甲骨文的发现还大大加速了对传统的中国文字学的改造。

汉代以后中国的文字学家崇尚许慎的《说文解字》,传统的文字学主要是《说文》学;但由于北宋以来金石学的发展,特别是对金文的研究,已不断地用商周古文字对《说文》的文字学进行补充。

到了清代,对金石学的研究进一步深入,使《说文》的权威性受到了极大的冲击。

甲骨文的发现提供了汉字的早期形式,其构成离小篆甚远,多有象形、会意文字,令当时学者眼界大开。

《说文》以小篆为本解释字源的理论难以维持,自此中国文字学就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1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殷墟甲骨文是商代后期王公贵族占卜凶吉时写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它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B.在殷墟甲骨文发现之前,人们只能从有限的文献记载中了解到中国历史上存在过一个商王朝,然而这些文献却并非成于商代。

C.由于缺少成于商代的文字史料,因此从稳妥的角度出发,胡适认为古史研究大致可从西周时代开始进行。

D.1917年王国维写的《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了《史记·殷本纪》所载内容的真实性。

1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在20世纪20年代疑古思潮流行时期,一些历史学家对《世本》的可靠性将信将疑,认为其中记载的一些内容恐怕是虚构的。

B.旧史学的研究既缺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又缺乏科学的考古资料,因而它受到古史辨派的无情批判。

C.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让中国历史研究者认识到,在考证古史时不仅要注重历史文献的记载,也要重视地下出土的新材料。

D.许慎的《说文解字》没有利用汉字的早期形式,而主要依据小篆来研究古文字,这使它在解释字源方面存在着一定的不足。

14.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尚书·盘庚》明显是后人改造过的文章,由此看来,尽管其中保留了许多商人语言,但是仅凭此篇仍不足以证实商王朝的存在。

B.若想证实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的客观存在,还要依靠地下出土的新材料。

C.第二次殷墟发掘的目的发生了改变,是因为历史语言研究所认识到,除了甲骨之外,遗址的其他遗存也可以作为研究中国历史的材料。

D.直至殷墟甲骨文被发现,学者们探究先民的造字之法才有所凭依,从此中国的文字学就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线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

侯发山

周末,小伟回乡下看望父亲。

看到小伟回来,父亲的眼角、眉梢,还有皱纹,舒心的笑意都一起弥漫出来。

小伟还算个孝子,虽然在城里上班,平时没少回家看看,有时忙,回不来,打个电话,或是在微信上视频聊天,真的是远在天边近在眼前,这一切都让父亲自豪、欣慰。

吃罢晚饭,父亲提出要带小伟到东江捉鱼。

晚上用鱼竿捉鱼?

黑灯瞎火的能钓到吗?

父亲要给自己做鱼吃?

还是父亲缺钱花啊?

小伟心里打了不少的问号,嘴上还是爽快地答应了。

他知道,老还小,人上了年纪,往往跟小孩子一样,会做出一些看似可笑或是愚蠢的事;小伟还知道,什么是孝顺,顺着老人的意思就是最好的孝顺。

母亲死得早,是父亲一手把自己带大的,风里来雨里去,靠捕鱼供自己吃喝,供自己上学。

小伟毕业参加工作后,想把父亲带进城,父亲执意不去,说自己在乡下惯了,说自己还能干得动,每天活动活动筋骨对身体有好处。

小伟也就没再坚持,他心里清楚,最主要的,家里有母亲的影子和味道,父亲舍不得离开。

来到江边,天已经完全暗下来,江和天似乎连接到一块了,只能听到江水不安分的波涛声。

父亲没有拿出鱼竿,没有带鱼饵。

小伟以为父亲忘了,正要自责自己没有提醒他,父亲笑了笑,说,孩子,不用鱼竿,照样可以捉鱼。

小伟吃惊不小,心想父亲什么时候会徒手逮鱼了?

从未见过,也从没有听说过啊。

难道是父亲早就有的绝技,今天要露一手给自己瞧?

小伟正在胡乱猜测,父亲拉着他来到浅水处,让他往水里看。

顺着父亲的手势,小伟辨认半天,才看清水底下有个闪闪发光的东西。

那是什么?

小伟心里疑惑,正要问父亲,父亲说,小伟,那是蛤蟆鱼,也叫老头鱼,学名安康鱼。

还有这种鱼?

它怎么会发光呢?

小伟惊诧不已。

他又往水里细看,看到这种鱼头顶上有一根钓竿,这根钓竿不时会发出星星一样的闪光,象一只悬挂明灯的钓鱼杆。

父亲说,蛤蟆鱼基本上是吃等食的,平时潜伏不动,以背鳍第一棘的皮瓣为钓饵,诱捕那些趋光的鱼虾类。

说到这里,父亲挽起裤脚悄悄下水,探下身子,手猛地一伸,就抓到了那只蛤蟆鱼。

蛤蟆鱼在父亲手里扭曲着身子,但被父亲牢牢抓在手里。

小伟打开手机的电灯,看到这种鱼头大,口宽,胸鳍宽大,尾部细小,背紫褐色,腹面淡色。

小伟呵呵一笑,对父亲说:

“爹,这就叫做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这种鱼肉少,吃起来不过瘾。

父亲甩手把鱼扔进了江里,然后继续说道,咱江边好多渔民都喜欢逮蛤蟆鱼,好逮,不费劲。

孩子,人跟这蛤蟆鱼一样,不能太出风头。

父亲这是哪里话啊?

小伟心里打了个愣。

父亲说,你下乡扶贫,你改造危房,你资助贫困大学生,这些都没错,不要传到朋友圈嘛。

原来父亲天天去自己的朋友圈里转,时时关注着自己呢!

小伟恍然大悟,心里一下子热乎起来。

天天点赞的不一定是朋友,不点赞的不一定就不是朋友,看来这话真是没说错。

父亲说,你若挺不下来,或是做得不够圆满,让人揪住把柄,可就不好喽。

你是单位的一把手,有时不能太招人眼了。

小伟说,爹,我是故意那样做的。

父亲愣怔了一下。

小伟说,我那样做,一是督促自己坚持到底,不能半途而废,二是让大家监督自己,杜绝自己有谋私利的行为,还有一点,就是做一个样子给他们看!

爹,无欲则刚,有什么好怕的呢?

龟儿子,咋不早给我说呢?

害得我担惊受怕,好几个晚上都睡不着。

父亲说着,拿起拳头轻轻捶了小伟的胸脯一下。

有轮船的汽笛声从江面上飘过来。

父亲指着远处的灯塔,自豪地说,小伟,爹希望你能像你说的那样,要做灯塔发出的光,不要做蛤蟆鱼身上的光!

小伟看着父亲,感觉到父亲的身板还是那样的结实,那样的硬朗,那样的温暖。

回家的路上没有路灯,黑瞎瞎的,有父亲在身边,小伟走得很踏实,一点也不用担心会迷路。

(选自《小小说选刊》,有删改。

15.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篇小说善于设置悬念,第四段开头的四个问句既表现了小伟的复杂想法,也设了悬念,引发读者对“父亲”真实意图的猜测,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B.小说第五段是景物描写,交代了“父亲”捉鱼时的地点、时间以及昏暗的环境,其中“不安分”一词赋予江水人的情感,写出了江水波浪起伏的状态。

C.“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在本文中指的是蛤蟆鱼要诱捕那些趋光的鱼类,却被“父亲”抓住的情景,“父亲”以此情景启示小伟,让他明白为官不贪的道理。

D.小伟作为单位的一把手做了许多有利于民的事,他正直无私,愿当先锋模范,在小伟将自己的行为传到朋友圈这件事上,“父亲”开始时有些不大赞同。

16.小说中“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17.请简要分析“要做灯塔发出的光,不要做蛤蟆鱼身上的光!

”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材料一:

《中国诗词大会》的热度还未散去,央视另一档自制文化类节目《朗读者》,又以浩大的声势占据了微信朋友圈、微博等社交媒体的页面。

在网络高度普及的今天,对于每一个离开了学生时代的人而言,“朗读“似乎是一个遥远而陌生的词语。

大小屏幕代替了书籍文本,键盘语音代替了信札驿马。

朗读被加上了一层梦幻的滤镜,覆盖上了文化和美的薄纱,提醒着我们思念又回不去的过去。

这大概是《朗读者》对于观众产生原始魅力的原因之一。

事实上,《朗读者》用了“朗读”作为外壳,内核依然是分享嘉宾的故事、传递回忆和温情。

它更像一个精简的谈话节目,并且董卿掌握对话的节奏远胜于多数谈话节目的主持人,一颦一笑都显得真诚,也不会时不时就出神,或者生硬地切换话题——这一点,《见字如面》的主持人真应该好好学习。

也正是有了一段简短却恰到好处的交流,带动了观众的情绪,才使得接下来的朗读自然而然,真情流露。

《朗读者》的野心明显不在说故事和煽情,它更想传递的是价值观、是社会中日渐缺失的温情和责任感。

和多数更活泼的娱乐节目倾向于选择“放飞自我”的嘉宾不同,《朗读者》选的人、想讲述的故事,其实把“我”藏起来了一些。

更多强调了“爱”和各种“责任”。

诗文的选择,可以反映《朗读者》高高树起的一面大旗——文学。

制片人董卿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想用朗读唤起大家对文学的温柔记忆。

”这句话让身处中文系的笔者深感悲哀,在当下,对于文学的温柔记忆居然是需要被唤醒的。

网络挤压了民众对于书籍的热情,文学,正在和我们渐行渐远。

然而文学本不仅是记忆,对于父母辈们而言,文学曾是一场流行。

和经历过扎实基础教育、上了十几年语文课的年轻一代不同,文学对父辈而言,可能是仰望、是梦想。

一本外国名著在当年可能会引发似如今苹果发售时的排队浪潮……对于他们而言,文学让他们在过去找到了“美”的感染力,找到了治愈伤痕的灵药。

《朗读者》很好地重述了一遍他们已经快忘却的“文学梦”,并将之化为了节目自身的魅力。

在真人秀节目的蹦蹦跳跳渐渐让观众审美疲劳时,文化综艺的异军突起是意料之中的事。

在消费主义泛滥的当下,电视节目作为消费品被直接投放给了更有消费力的年轻观众,中老年们则被刻意忽略了。

《朗读者》等节目填补了这处空白。

这也许是无心之举,但结果却相当有意义。

《朗读者》所传递的责任感、温情符合中国人的传统价值。

因此,你可能会发现父母乃至爷爷奶奶,对这档节目赞不绝口。

(摘自《新京报》2017年2月23日)

材料二:

在娱乐致死的年代,《见字如面》《朗读者》等一批批“高而不冷”的综艺界清流涌现,文化类节目真的回暖了吗?

年初的《中国诗词大会》口碑收视双收,主持人董卿担任制作人的《朗读者》又来了。

而更早播出的同类节目《见字如面》,由之前《中国成语大会》的制作团队操刀,也获得了很好的口碑和不小的热度。

能把文化节目做到“高而不冷”也并不容易,这两个节目给人最直接的刺激,大概是“声控福利”吧。

在演戏全靠配音的流量们霸屏的日子,想要听老戏骨们层次丰富、情绪丰满的声音,受众只能在这里找了。

《朗读者》是很典型的央视表达方式,每一位嘉宾都要讲“背后的故事”,再加上朗读本身,看上去内容就很拥挤。

而那些讲故事环节容易让观众感觉教化和煽情不够节制。

不过,除开那些煽情过度的部分,《朗读者》里有些背后故事是用自身经历的方式去“言传身教”,加上阅读文本本身的大众性,更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

《朗读者》第一个引起高度共鸣的朗读者是翻译界大神许渊冲。

人民日报微博安利了一个许先生的《朗读者》片段,转发两万多条。

纵然电视上体会到的文字之美不如阅读更深沉彻底,但在浮躁的时代里,《朗读者》创造了一种表达方式,把观众拉回到文字上。

朗读是美的,更美的是字句下面那些真挚的悲欢和浪漫,那才是永不过时的价值。

这两档节目不就证明了吗?

(摘自“中青在线”2017年3月9日报道)

材料三:

当日,上海图书馆知识广场东侧的朗读亭前排起了长队,高峰排队时长超过9个小时。

这是央视综艺节目《朗读者》设置的一个环节,旨在让朗读走进每个人的生活。

朗读亭里有一套专业的录音设备和一个摄像头,每位“朗读者”进门后对着麦克风就可以开始朗读自己心目中的好文章,限时3分钟。

据悉,继上海图书馆之后,朗读亭还将出现在上海另外两到三个地点。

此前,中新网2月21日报道,当天,一座朗读亭现身杭州街头,浙江杭州不少市民在朗读亭前排队等候朗读诗歌、作品等。

(摘自新华社2017年3月9日上海报道)

18.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3分)()

A.对于三者关注的《朗读者》节目,材料一分析得全面、深入;相较之下,材料二就显得略逊一筹,材料三则只是事实呈现。

B.三则新闻材料中,材料一,材料二属于新闻评论,并不要求具有时效性;材料三作为新闻报道体裁,时效性要求就很高。

C.材料一,二都认为《朗读者》中讲述的“背后的故事”能带动观众的情绪,使朗读更易引起共鸣,虽然有过度煽情之嫌。

D.三则材料关注的都是《朗读者》这个节目的影响问题,材料一多褒赞,材料二寓贬于褒,材料三则只是事实呈现,无褒贬。

19.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力图从多个角度剖析“《朗读者》热”的原因,材料二则虽然对此类文化类电视节目的回暖有很多期盼,却仍持怀疑态度。

B.上海、杭州的朗读亭前排长队等候朗读的“长龙”明确告诉我们,《朗读者》这类文化类电视节目的“火爆”是有广泛的受众基础的。

C.三则新闻的报道的媒体不同,呈现出的语言风格也各不相同:

材料一严谨、理性,材料二新潮、活泼,材料三则朴实、稳重。

D.“高而不冷”、“流量们霸屏”、“安利”……写在“中青在线“这样的网络媒体上贴合其身份,而写在纸媒上就不合适。

20.根据上述材料,假如《朗读者》节目改版,你觉得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6分)

六、写作(60分)

2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半个多世纪前,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非常推崇并常用来教育学生的一句名言是:

“假使你有两块面包,你得用一块去换一朵水仙花。

”这句话是伊斯兰教的创始人穆罕默德说的。

人还是要有点精神追求的。

你心目中有自己的“水仙花”吗?

当你心底泛起一片“水仙花”的葱绿与鹅黄时,你会有一种特别愉快、特别舒畅的感觉吗?

请以“心中的水仙花”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高一语文参考答案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选B项。

萎靡指精神不振;意志消沉。

骇人听闻多指社会上发生的坏事;危言耸听指故意说吓人的话使听的人震惊。

汇集指聚集,既指物,也可指人。

汇合指(水流)聚集;会合。

也可用于抽象事物。

2、选C项。

C项拟人和对偶。

A项,“孤蓬”比喻B项,“小团月”比喻,D项,“梨花”似“雪”,“杨柳”似“烟”。

3、选A项。

“泰山”应为“崤山”。

4、(选C项。

根据①句中的“也”、③句中的“这两个概念”以及横线后的内容等信息加以分析)

5、选A项。

“军”意思应为“驻军”。

二、文言文阅读(21分)

6、(3分)选B项,适,往。

7、(3分)选C项,“都写得比较舒缓”错;“都是先写其声,后写其名”错。

8、(11分)

(1)(6分)敲击后能发出声响的石头,到处都这样,可是唯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这是为什么呢?

(评分建议:

“石之铿然有声者”,定语后置;“所在”,“到处”;“是”,“这样”;“名”,命名;句末问号;语句通顺。

(2)(5分)而浅陋的人,竟然用斧头敲打山石的办法来寻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自以为得到了它的真相。

(评分建议:

“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