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经济教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310527 上传时间:2022-11-29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42.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县域经济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县域经济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县域经济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县域经济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县域经济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县域经济教案.docx

《县域经济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县域经济教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县域经济教案.docx

县域经济教案

欠发达地区的县域经济及其发展思路

 党的十六大在党代会的正式文件中第一次使用了“县域”这个概念,并明确提出“壮大县域经济”,全国人大十届一次会议、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全国农村工作会议、全国人大十届二次会议、中央一号文件都对县域经济进行了表述,并将县域经济与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等非农产业、发展小城镇、扩大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工作结合起来,丰富了县域经济的内涵。

全国许多省区专门制定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文件,推动了县域经济发展。

可以说,县域经济发展迎来了大好时机。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

推进财政税收体制改革。

合理界定各级政府的事权,调整和规范中央与地方、地方各级政府间的收支关系,建立健全与事权相匹配的财税体制。

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快公共财政体系建设。

完善中央和省级政府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理顺省级以下财政管理体制,有条件的地方可实行省级直接对县的管理体制。

从2002年起,浙江、湖北、河南、广东、江西、河北、辽宁、吉林、湖北等省先后开始了“强县扩权”的改革,把地级市的一些经济管理权限直接下放给一些重点县,在经济管理方面形成了近似于“省管县”的格局,海南省出于土地面积和人口较少的因素,已经完全实行了“县市分治”,市只管理城市本身,县则由省直接管理。

重庆直辖后,也完全过渡到直管区、县。

目前各地实施的强县扩权,目的是在行政区划不变的情况下,把部分权限下放给县,以减少管理层次,提高工作效率,降低行政成本,推动扩权县(市)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尽快形成一批经济活力强、发展速度快、综合素质高、带动作用大的县(市),促进城乡经济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这既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积极推进制度创新的客观需要,也是增强县(市)自主发展能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环节。

 发展县域经济,推进深化改革,将给县域经济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

我们知道,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区域经济、块状经济,是以县域为单位进行资源配置的经济。

县域经济的本意是指一个县(市)地域范围内的经济:

既有城镇和乡村的经济,又有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经济;既有公有制经济,也有非公有制经济;既有政府的经济(财税),也有老百姓的经济(就业和收入)。

可以说,整个国民经济活动的各项指标,在一个县(市)的范围内,基本都可以得到反映。

因此,研究县域经济可以有两个视角:

一是研究在一个县(市)的地域内,如何使得各类经济活动能够得到充分、协调的发展;二是研究如何使得整个国家基层的经济能够更加稳固、繁荣并充满活力。

研究县域经济发展的内容很广泛。

大到三农问题、结构调整,小到县乡财政、基层金融,无一不是长期困扰基层政府及经济工作者的待解难题。

举例来说,不少中西部县市都曾派出大批干部前往广东、上海甚至香港、海外招商引资,耗费大量人力物力。

至于其效果,恐怕多数还是乏善可陈的。

然而,如果不借助外来的资金、技术和管理,要实现欠发达地区的超常规、跨跃式发展,可以说是非常困难的事情。

今天我和大家共同学习和探讨欠发达地区的县域经济的问题,既然是共同学习和探讨,希望大家也能畅所欲言。

真诚地恳请各位不要客气,说不要客气有几层意思,第一还是接刚才的话题,在上课的过程,大家随时可以发言,不要有所顾忌;第二,我讲得不对地方,请大家当场指出;第三,有什么问题我们也可以以后一起探讨。

总之,一句话,来去自由,畅所欲言。

今天我从五个方面给大家共同学习县域经济发展的问题,第一方面是县域经济的内涵第二个发展县域经济的重大意义个第三个方面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的主要特征及制约因素第四方面县域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第五方面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的发展思路

一、县域经济的内涵

(一)县域经济的涵义。

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优化配置资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

 1、县域经济属于区域经济范畴。

县域经济是一种行政区划型区域经济,是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的区域经济。

但是,区域经济学的不少理论、方法在运用时尚需结合我国县域经济的具体情况,有关县域经济的发展规律还需要我们努力探索。

2、县域经济具有一个特定的地理空间,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区域界线明确。

3、县域经济有一个县级政权作为市场调控主体,有一个县级财政,因此,县域经济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并有一定的能动性。

温家宝同志指出“农村的发展,县委、政府是关键。

”。

 4、县域经济具有地域特色,这种地域特色与其地理区位、历史人文、特定资源相关联。

 5、县域经济是以市场为导向。

县域经济不是封闭的“诸侯经济”,具有开放性。

县域经济虽然是在县级行政区划上形成的,但它又不同于县级行政区划,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县域经济要突破县级行政区划的约束,在更大的区域内进行资源配置,获取竞争优势。

县域经济还要接受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指导。

6、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

县域经济是功能完备的综合性经济体系,县域经济活动涉及到生产、流通、消费、分配各环节,一、二、三产业各部门。

但是,县域经济又不同于国民经济,县域经济不能“小而全”,要“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旅)游”,注重发挥比较优势,突出重点产业。

 7、县域经济是以农业和农村经济为主体,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是县域经的发展主题和方向。

发展县域经济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新的切入点,是全面推进小康建设的重要任务。

县域经济与区域经济的区别。

县域经济和区域经济,其共同点都是指一定范围内的地表空间中的经济区域;其区别在于:

区域经济更具有自然融合的经济的含义,界限比较模糊,往往是跨行政区的自然经济区,经济功能的发挥主要是通过经济发展的内在客观联系;而县域经济具有行政区域的含义,界限比较清楚,经济功能的发挥往往通过行政手段和政策功能作用,并且是在历史传承的基础上有序地展开。

(二)县域经济的性质

  对于县域经济的性质,大体可以做两方面表述,其一,它是一种行政区域经济;其二,它是一种中观经济。

  1、县域经济是行政区域经济

  从性质上讲,县域经济首先是中国经济中一种特殊的区域经济,是中国经济中基础层次的行政区域经济。

一般来说,区域经济可以分为行政区域经济和经济区域经济。

行政区域经济是受行政区域政府经济职能直接影响而形成的相对独立运行的极化区域型经济。

经济区域经济通常称为区域经济,它是受地域分工、自然资源分布、经济及其增长极等因素的一致性或相近性影响而形成的不同行政区域经济之间或同一行政区域经济内运行和发展一体化的同质区域型经济。

在一定条件下,行政区划以经济区划为基础,因而行政区域经济与经济区域经济是可以重合的。

行政区域经济通常具有不同于经济区域经济的运行特点和规律。

不同的县受其所在县域的历史、地理、文化和自然资源等因素的制约,使其经济不可能具有相同的发展模式。

但是县域的政府及其经济调控职能对县域经济运行及其发展的直接影响力,使县域经济的行政区域属性得以显现。

因此,县域经济具有显著的行政区域性,或者说:

县域经济不是经济区域经济,而是行政区域经济。

  2、县域经济是中观经济

  从性质上讲,县域经济还是一种中观经济。

宏观经济运行是指国民经济总体的活动过程。

微观经济运行指作为国民经济细胞或基本单位的经济主体,在市场上进行经济活动的全过程。

中观经济运行则是指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之间那一区间经济的活动过程,具体地说,也就是某一部门或某一区域的经济活动。

中观经济既包括纵向上从地方到中央的农业、林业、水利、纺织、煤炭、化学、冶金、机械、电力、交通等相对独立的条条运转系统,也包括横向的县域经济、地市经济和由数个处在同一地理范围并具有同经济性质的城市组成的区域块块经济。

县级区域是一个具有综合功能的经济区。

县域内,县城已经形成了现代化城市的雏形,城市基础设施基本齐全,城市功能较为完备;农村中,农、林、牧、副、渔、工、贸、建、运、服全面发展。

可以说,是一个以县城为中心,以农村为郊区的经济格局。

另外,县域内还有着纷繁复杂的部门和企业、层次不等的小城镇和范围不同的小区域经济。

总的看,县域经济从属于宏观经济,又包含着微观经济,而且具备中观经济的经济属性,因此,从性质上看,县域经济是一种中观经济。

  (三)县域经济的类型

  县域经济,由于社会、历史、地理、自然等原因,形成了不同类型的经济。

根据影响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我国的县可以作各种类型的划分。

比如按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可以分为经济发达县、次发达县和欠发达县;按照地理位置和地貌条件,可分为市郊县、平原县、山区县、丘陵县和海岛县;按其产业结构,可分为工矿县、农业县、渔业县、林农结合县和牧农结合县。

另外,还有地处风景名胜区,以旅游经济为主的县和地处交通枢纽,以经济沟通为主的县等。

当然,县域经济类型的划分,还有其重叠性。

比如某县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平原农业县。

但从我国县域经济的发展现状来看,主要的可以分为三个带有一定共性的类型。

  1、与经济中心城市结为一体的郊区县。

如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四大直辖市,省会城市,及大连、青岛、宁波等经济中心城市的郊县和一些中等城市所设的远离市中心的区,如烟台市的牟平区、连云港市的连云区等,这类区不同于大城市的区,它的行政范围既包括区级行政机关驻地城区,又包括相当大的农村地区,而且其行政机关的设置、行政职能同县有许多相似之处。

上述区县在全国所占的比例较小,但经济社会非常发达。

有调查认为,中国改革20多年来,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既不是国民经济骨干的中心城市,也不是率先实行改革的广大农村,而是依托城乡之间、汲取双方优势的城市郊县。

由于郊县处于都市社区范围内,人流、物流、信息流同都市沟通顺畅,而且在文化、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等方面都比较一致,因此,郊县经济不是一个独立的区域经济,而是城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2、地理空间上相对远离都市,经济社会发展相对独立、自成体系、自成一块的县和县级市。

这类县的行政区域是一个相对封闭、独立的社区。

县城作为县级区域唯一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中心,对整个县域经济社会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这类县域农村人口占到全县人口的80%-90%。

在县域范围内,既有传统的农业和落后的农村经济,又有传统的手工业和发达的现代工业,还有商业、金融、科技、文化、教育、卫生等等,一应俱全,各种经济形式、经济成份和经济要素组成了一个独立的综合性的有机整体。

这类县占我国县总数的80%,对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起着重大作用,可以说,它们代表着我国县域经济的主体。

  3、产业结构单一的专业县。

即林业县、牧业县、渔业县、矿业县等。

这类县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新疆、西藏、青海、四川、云南等省区和沿海岛屿。

这类县由于其资源丰富且尚未得到充分开发,而且人口密度较低,因此,人均占有资源要远远超过全国的县市平均水平。

又因这类县多地处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对其进行全面开发,使其走上致富之路,不仅会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而且有着不可估量的社会效益。

  (四)县域经济的特征

  由于县域经济是一种行政区域经济,因此,县域经济除了具有区域经济的一般特征以外,还具有它自身的基本特征。

  1、区域性

  由于县情的千差万别,使各县的经济具有典型的县域经济特征。

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所有的经济活动都是在一定的区域位置上进行的,没有县域经济在具体空间的经济活动,也就没有国民经济的总体运动。

虽然县域经济中的“县区域”有一个固定的疆界,但是,由于县域经济中心的经济扩展效应,必然会在其周围形成一片辐射区域。

这片辐射区域的大小是随着县域经济实力的变化而变化的。

尽管区域内受到的辐射力不等,区位的边缘模糊,各个县之间也可能有所交叉,但县域经济的区域性却总是客观存在的,其范围在一定时期内也是相对稳定的。

  2、综合性

  由于县域经济活动不只局限于某种行业或某类产品,而是由多种所有制形式、多部门结构、多层次隶属关系和多级生产力水平构成的地域性生产综合体,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它是国民经济的缩影。

它既有公有制经济,又有非公有制经济。

既包括农业、工业、商业、交通、建筑、建材和服务等产业部门,又包括计划、财政、银行、税务、物价、工商管理等职能部门。

它不仅有生产经营的企业和经济部门,还有经济社会管理机构,是个“小社会”,因而县域经济是经济和社会功能比较齐全,综合各产业各部门乃至社会单位于一身的国民经济小系统、小网络。

  3、层次性

  县域经济既然是区域性经济网络,那么,这种经济网络必然带有多层次性。

县城经济、乡镇经济和村级经济是县域经济网络中的三个层次。

其中,村级经济层次是基础层,即县域经济的基本单元或基础环节;乡镇经济层次是中间层,即介于县城经济和村级经济之间的层次;县城经济层次是中心层,即一般而言,它是县域经济的中心环节。

而且,每一层次经济包括多种经济形式,即呈现多元性的特征。

所以,县域经济实质上是以县城经济为中心层、乡镇经济为中间层、村级经济为基础层的多层次的区域性经济网络。

  4、集聚性

  集聚是外围向中心的移动过程,是向心流动。

在县域经济中,集聚的直接结果,就是中心城镇得到发育、发展,增长极得以形成。

一般来说,县域经济空间结构受多种力量的交互作用而形成和变化,而县域经济的集聚是县域经济空间结构形成和变化的重要因素。

县域经济的集聚现象是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现象。

由于区位指向和集聚引力的作用,县域经济活动往往趋向于集中在相关资源和要素集中分布的县、乡、镇政府所在地,这就增加了这些地区的集聚规模和经济活动的密集度。

集聚性通常会导致两种变化,一方面会使县域经济产生极化现象,另一方面会扩大县域经济及其发展的空间差异。

  5、扩散性

  扩散是由极化中心向外围的移动过程,是离心流动。

在县域经济中,扩散的直接结果,就是县域经济中的集镇经济和乡村经济因“涓滴效应”而得到发展。

扩散性是县域经济空间结构形成和变化的又一个重要因素,是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现象。

因为为了避免不经济或寻求新的发展,一些企业或经济活动向外扩散;一部分县域经济活动区位指向呈分散趋势,如原材料、农业等在空间上呈分散状态,其区位选择向外扩散;县、乡、镇政府为了促进县域经济整体尤其是乡村经济发展,采取相关政策诱导和鼓励集聚区的经济要素流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非集聚区。

扩散性对缩小县域经济内部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五)县域经济的结构

  县域经济的结构是由县域经济和社会再生产各个组成要素及各要素间的构成关系,所整合成的多层次的有机整体。

它主要包括所有制结构、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三个方面。

  1、所有制结构

  县域经济的所有制结构是县域经济运行的制度基础。

由于我国的县情千差万别,不同县域的所有制结构有很大不同,但总的来说,则是全民所有制、集体所有制、个体所有制、私营经济、外资经济和混合经济的综合,或者说,是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综合。

由于县域经济具有多层性特征和发展的不平衡性,从而要求多种所有制经济在县域经济中都得到发展。

因此,在县域经济中,多种所有制结构并存有其必然性。

  2、产业结构

  县域经济的产业结构是指县域经济的产业之间和产业内部各部门、各行业之间数量上的比例及其内在联系。

县域经济产业结构与县域经济增长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根据三次产业划分的有关理论,县域经济的三次产业可做如下划分:

县域农业为县域第一产业,县域工业和建筑业为县域第二产业,县域农业、工业和建筑业以外的其他各业为县域第三产业。

各次产业内部还可以进行细分。

比如第一产业内部还可分为农、林、牧、渔各个产业。

这里是按产业次序对县域经济产业结构进行划分的。

对县域经济产业结构还有其他的划分标准,比如按照产业的地位,可以分为基础性产业和主导性产业;按生产要素的投入,可以分为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和资金密集型产业等。

可见,县域经济的产业结构是网络化和立体型的。

  3、空间结构

  县域经济的空间结构是指县域经济要素或经济活动的相对区位关系和空间分布状态。

县域经济空间结构是县域经济的又一种重要结构。

它反映了县域经济要素或经济活动的区位特点以及在地域空间中的相互关系。

合理的县域经济空间结构是县域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由于县域经济产业结构的网络化和立体型发展,丰富了经济活动的内容,扩充着经济活动的空间范围,从而逐渐形成了县城、集镇、乡村三级梯度式的县域经济空间结构。

一般来说,在县域经济中,县城经济主要由第二、第三产业构成,它是县域经济的增长极;集镇经济主要由第三产业构成,具体表现为点状;乡村经济主要由第一产业构成,其空间分布为域面状。

但经济较发达的沿海县,其空间结构又与一般内陆县有较大的不同,如有些集镇主要地是由第二产业构成。

  (六)县域经济的构成要素

  县域经济的构成要素通常是指能够影响与决定县域经济发展趋势的各种变量,根据县域经济发展要素的形态特征和对县域经济发展的作用功能,可把县域经济的构成要素分为四个方面,即自然要素、社会要素、市场要素和管理要素。

  1、自然要素

  自然要素通常是指县域内的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基础。

县域经济的发展与自然要素紧密相关,自然要素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

县域的自然资源主要包括:

土地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海洋资源、地热资源和旅游资源等等。

县域经济活动,就是人们利用现有的资金、技术、人力等社会要素对自然资源进行加工、改造、利用的物质生产过程。

因此、自然资源的状况会对县域经济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县域的历史文化基础,作为一种既已形成的自然要素,对县域经济的发展也会产生深刻的影响。

  2、社会要素

  社会要素通常是指影响县域经济发展的人口、资金和技术等基础要素。

人口要素包括县域人口规模和县域劳动力两个方面。

虽然人口规模会对县域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但劳动力却是县域经济中最积极、最活跃的要素。

县域劳动力资源是各种资源的主体资源,其他资源都要通过劳动力去开发和利用;资金要素对县域经济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

它是县域经济增长的基本要素,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推动力;技术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一个基本要素,主要表现为科学技术成果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而发挥出巨大的物质力量。

  3、市场要素

  县域市场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它不仅包括消费品市场、生效资料市场等商品市场,而且还包括金融市场、劳动力市场、技术市场、信息市场、房地产市场等生产要素市场。

其中,商品市场、金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是最基本的市场。

县域商品市场包括货物市场、服务市场和旅游市场;县域金融市场是县域资本的融通场所和信用关系的总和;县域劳动力市场是县域劳动力进行流动和交流的场所或供求关系。

上述诸项市场要素凝聚着供给与需求关系,它以价格符号显示出供给与需求的形象,通过供与需之间的不断反馈,调节着县域经济的运动。

  4、管理要素

管理作为县域经济的构成要素之一,已为大众所认可。

与上述三类要素不同,管理所呈现的机制对县域经济的发展起着控制、调节和制约的作用,既体现出人对县域经济发展的适应,又体现出县域经济在人的意愿下的发展,这说明管理是从更高层次出发,同时又溶化于县域经济各个层次、各个环节之中的构成要素。

管理要素的功能,主要体现在社会生产的地域组织、发展规划和计划以及经济运行的调节诸方面。

二、发展县域经济的重大意义 

二千多年来,县一直是我国重要的一级行政管理层次,为历代中央政府所重视。

(具体见附)一方面因为,县是体制健全、结构合理、功能完备的基层政权;另一方面因为,县又是一个经济规模适当、能够较好进行自我调控、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经济单元。

在发展生产、提供税赋、教化百姓、管理社会,以及维持社会稳定方面,县起到了其它级别政权所无法替代的作用。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责、权、利的统一,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得到了快速发展。

随后异军突起的乡镇企业,又极大地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全面发展,繁荣了农村经济,增加了农民收入。

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城市改革逐步到位,活力竞相迸发,县域出现了被边缘化的迹象,乡镇企业发展乏力,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三农问题突出,城乡差距拉大。

党中央把握全局,审时度势,及时提醒全党要高度重视县域经济,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

发展和壮大县域经济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首先,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局中占有重要地位,发展和壮大县域经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具体见附)

其次,县域经济是以农民问题作为出发点,农村作为主战场,农业现代化作为重要内容的经济形态,发展县域经济是增加农民收入,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

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较低,农业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发展缓慢。

治乱减负、扶贫解困、转移支付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措施,但发展才是治本之策,不在发展上找出路,较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是不可能实现的。

要素资源充裕的中心城市的发展能够吸纳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进城,相对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但由于城市的人口承载极限问题和我国农村人口过于庞大,即使到将来,势必还要有相当一部分农民滞留在农村,要让他们逐步富裕起来,和大家一道过上小康生活,必须大力发展县域经济。

再次,县域经济是一种基本的区域经济,基本上是乡村经济,发展和壮大县域经济是统筹城乡和区域经济发展,保持国民经济协调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

非均衡是经济发展的一种规律,但协调发展是趋势和要求。

为数不少的贫困县和低收入农村人口的存在使许多现实问题解决起来颇为困难,“马太效应”也十分明显,严重制约今后的发展。

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要统筹城乡和区域经济发展,完全正确,非常及时。

县域经济发展起来了,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制经济结构将自然而然地改变,先富带后富,共同富裕的思想会逐步成为现实。

最后,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也是稳定农村基层政权的迫切需要。

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县乡财政实力越强,就越能为群众办更多的实事,群众就能得到更多的实惠,干群关系就融洽,反之,在县域经济不发达的地方,由于县乡财政困难,迫于财政开支的压力,不仅向上伸手,也下伸手,与民争利,干群关系就紧张。

一些乡镇政府负债已经十分严重,县乡政府的行政能力受到很大影响。

只有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增加财力,增强实力,才能进一步巩固基层政权。

经济的发展让人们越来越清楚地看到:

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全国的现代化,没有9亿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和题中应有之义,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要求的重要体现。

因此,可以说,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是一个新的思维。

县域经济既有加快发展的时代要求,也有奋力追赶的客观条件,潜力很大。

县域农产品、矿产品和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投资空间广阔,群众创业致富愿望强烈,同时行政管理成本较低,效率较高,很多方面可以弥补市场的缺陷。

促进县域经济大发展,关键是我们思路要对头,政策措施要得力,把各方面积极性调动起来,把蕴藏在广大群众中的智慧和创造力发挥出来,形成加快发展的强大合力。

 三、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的主要特征及制约因素

  县据第四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分析,(最新的数字没有查到)2003年,全国县级行政区划有2861个(香港、澳门、台湾除外),参加第四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的县域单位有2102个,县域内人口总数9.16亿,占全国总人口的70.88%,县域生产总值6.45万亿元,占全国总量的55.15%。

县域人均GDP6770元,相当于全国人均GDP9057元的74.75%。

若按小康水平人均GDP800美元计算,约合人民币6500元,到2003年底,全国县域人均GDP与小康水平相当,但县域经济总体水平落后,人均GDP在小康水平以下的县市占全国县市总数的64%,大部分人均GDP在3500元左右,应当说,这些县(市)经济都属于欠发达县域经济。

  

(一)主要特征

  欠发达县域在区域分布上主要集中在中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实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