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复习资料宁稼雨12.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310139 上传时间:2022-11-29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8.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语文》复习资料宁稼雨1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大学语文》复习资料宁稼雨1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大学语文》复习资料宁稼雨1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大学语文》复习资料宁稼雨1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大学语文》复习资料宁稼雨1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学语文》复习资料宁稼雨12.docx

《《大学语文》复习资料宁稼雨1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语文》复习资料宁稼雨12.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学语文》复习资料宁稼雨12.docx

《大学语文》复习资料宁稼雨12

大学语文复习资料

课程名称

大学语文

名称

新编大学语文教程

出版社

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

作者

宁稼雨主编

版次

2010年4月第1版

注:

如学员使用其他版本教材,请参考相关知识点

一、客观部分:

(单项选择、多项选择、判断)

(一)单项选择题(试卷每题1分,共5分)

第一章第一节

1.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

A.《诗经》B.《楚辞》C.《离骚》D.《乐府诗集》

2..第一个大力写作山水诗的诗人是()

A.曹植B.陶渊明C.谢灵运D.嵇康

第一章第二节

3.《蒹葭》选自《诗经》中的()

A.《周南》B.《卫风》C.《秦风》D.《郑风》

4..《诗经••卫风••氓》中运用了比兴的艺术手法,下列句子中没有体现比兴手法的有()

A.桑之未落,其叶沃若B.于嗟鸠兮,无食桑葚C.桑之落矣,其黄而陨D.及尔偕老,老使我怨

第一章第三节

5..《归园田居》的作者是()

A.谢灵运B.陶渊明C.孟浩然D.王维

第一章第四节

6.____________,长使英雄泪满襟。

A.三顾频频天下计B.丞相祠堂何处寻C.两朝开济老臣心D.出师未捷身先死

7.《戏答元珍》是北宋著名诗人_______的作品。

A.苏轼B.欧阳修C.黄庭坚D.秦观

第一章第六节

8.《天狗》是著名诗人郭沫若的作品,这个作品选自()

A.《女神》B.《神曲》C.《燃烧的天空》D.《再别康桥》

第二章第一节

9.()是先秦散文“叙事之最”,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

A.《左传》B.《尚书》C.《国语》D.《战国策》

第二章第二节

10.(),此之谓大丈夫。

A.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

B.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

C.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

D.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第二章第三节

11.《兰亭集序》对生死的看法是()

A.一死生B.齐彭殇C.死生亦大矣D.淡漠生死

第二章第四节

12.《始得西山宴游记》的题眼是()

A.始B.西山C.宴游D.记

第四章第一节

13.代表中国文言小说的成熟和繁荣的是()

A.魏晋南北朝小说B.唐传奇C.宋元话本D.明清章回体小说

14.《世说新语》是中国古代()的代表作品。

A.志怪小说B.章回小说C.志人小说D.话本小说

第四章第二节

15.《霍小玉传》讲的是霍小玉与()的爱情故事。

A.李翱B.李益C.张生D.柳毅

第四章第三节

16.贾政打宝玉的根本原因是()

A.价值观不同B.金钏之死C.与琪官相好D.不用功读书

第三章第二节

17.《花间集》产生的时代是()

A南北朝时期B唐代C五代十国D宋初

第三章第三节

18.“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句话的作者是()

A晏几道B晏殊C苏轼D温庭筠

19.柳永词《八声甘州》书写的主要内容是()

A羁旅形役B男女爱情C忧国忧民D忠君爱国

20.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的作词时间是()

A贬黄州时期B贬惠州时期C贬儋州时期D贬杭州时期

21.宋代词人李清照的号为()

A东坡居士B易安居士C淮海居士D稼轩居士

22.“千金纵买相如赋”的下一句是()

A“准拟佳期又误”B“脉脉此情谁诉”C“玉环飞燕皆尘土”D“天涯芳草无归路”

23.()提出词“别是一家”的理论,强调词在艺术上应当有自己的特点。

A李清照B苏轼C黄庭坚D辛弃疾

第五章第一节

24.明代最早以传奇样式反映忠奸斗争这一主题的作品是()

A《宝剑记》B《浣纱记》C《鸣凤记》D《香囊记》

参考答案:

1.A2.C3.C4.D5.B6.D7.B8.A.9.A10.D11.C12.A13.B14.C15.B16.A17.C18.B19.A20.A21.B22.B23.A24.A

(二)多项选择题(试卷每题1分,共5分)

第一章第一节

1..韩孟诗派是中唐一个有着鲜明艺术风格的诗派,以奇崛著称,下列属于这个诗派成员的有()

A.韩愈B.孟郊C.李贺D.白居易

2.1932年之后,围绕着《现代》杂志的一批诗人,坚持“纯诗”的观念,其中有被称为“汉园三诗人”的()

A.何其芳B.戴望舒C.李广田D.卞之琳

第一章第二节

3.对《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的艺术特色描述正确的有()

A.抒情含蓄委婉B.用典凝练自然C.语言华丽浓烈D.风格平易淡远

4.下列诗句属于黄庭坚《登快阁》诗歌中的有()

A.落木千山无远大B.万里归船弄长笛C.此心吾与白鸥盟D.澄江一道月分明

第二章第二节

5.《孟子》的语言风格是什么?

()

A.明白晓畅B.平实浅近C.精炼准确D.古奥难懂

6.《史记》人物描写的主要手法有哪些?

()

1、以事件写人物B.细节描写C.场面描写D.运用对比手法

第二章第一节

7.下面作品的作者是归有光的有()

A.《项脊轩志》B.《先妣事略》C.《沧浪亭记》D.《寒花葬志》

第四章第一节

8.中国小说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具有的特点()

A.形成较晚,成就较高

B.形成较早,成就较高

C.雅俗分流,双线并行

D.同中有异,风格独特

第三章第一节

9.其诗与李商隐齐名,世称“温李”,词与韦庄并称“温韦”的五代时期的文学家是()

A温庭筠B温飞卿C谢道韫D温岐

第三章第三节

10.柳永词对词体开拓的贡献有()

A大力提倡慢词,改变小令一统天下的局面,使慢词与小令平分秋色;B变雅为俗,运用通俗的语言表达市民化的生活情调;

C创造性的运用了白描和铺叙的手法;

D是创用词调最多的词人。

第五章第一节

11.“玉茗堂四梦”是指()

A《紫钗记》B《牡丹亭》C《南柯梦》D《邯郸梦》

12.南戏至传奇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带有地方风格的不同声腔,到明代嘉靖年间,已经有了“四大声腔”,他们是()

A海盐腔B余姚腔C弋阳腔D昆山腔

参考答案:

1.ABC2.ACD3.ABD4.ABCD5.ABC6.ABCD7.ABCD8.ACD9.ABD10.ABCD11.ABCD12.ABCD

(三)判断题(试卷每题1分,共5分)

第一章第一节

1.《孔雀东南飞》代表了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是五言抒情诗的典范。

()

第一章第二节

2.《湘君》表现了湘夫人对爱情的渴望和因久候恋人不到产生的惆怅落寞的心情。

()

3.屈原的《九歌》是一组祭神曲,它包含有九篇。

()

第一章第四节

4.李商隐的《锦瑟》诗歌主题明朗,用平淡的诗歌语言表达了对于恋人的怀念,诗风清丽自然。

()

5.陆游的诗歌《关山月》体现了强烈的爱国精神和对于南宋集团妥协投降政策的谴责。

()

6.李白的《行路难》是沿用古乐府杂曲歌辞,此作抒发了李白在长安得到重用之后的兴奋之情,表达了他的远大抱负。

()

7.“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这一著名诗句出自李白的《将进酒》。

()

第一章第五节

8.明代中期前后七子的诗歌主张是“文必秦汉,诗必盛唐”。

()

第二章第二节

9.孔子赞同曾皙的回答是因为他直接表达了自己的政治追求。

()

10.《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凡五十二万余言,一百三十篇,分十二“本纪十“书”八“表”三十“世家”七十“列传”。

()

第二章第三节

11.《兰亭集序》是西晋书法家、文学家王羲之所做。

()

第二章第四节

12.《永州八记》是柳宗元写于他被贬为永州司马时,《始得西山宴游记》是其首篇。

()

第二章第五节

13.《沧浪亭记》的画龙点睛之笔是“可以见士之欲垂名于千载之后,不与其澌然而俱尽者,则有在矣”,前人称之为“一篇曲折文字,立意在此一句”。

()

第二章第六节

14.《一只特立独行的猪》所揭示的主题是被他人安排或设置的生活是幸运的,像猪一样,可以免于思考,尽管没有自由。

()

第四章第二节

15.《搜神记》是志人小说集,由东晋干宝作。

《三王墓》是其中一篇,它反应了统治者的凶残暴虐和人民大无畏的反抗精神。

()

16.霍小玉在故事里面是一个才貌双全、对爱情执着却清醒,并且具有刚烈的性格和复仇的勇气的女子形象。

她爱情的不幸是由于她自己妒忌造成的。

()

第三章第二节

17.温庭筠是第一个专力于“以声填词”的诗人,其词多写花间月下闺情绮怨,被称为“花间词的鼻祖”()

第三章第三节

18.柳永,初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

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

19.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是其前期的怀人之作。

她婚后不久,丈夫便“负笈云游”,深闺寂寞,时界重九,便写词给赵明诚()

20.辛弃疾的《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是一首抒情词()

21.《定风波》这首词只是写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却表达了辛弃疾旷达和超脱的人生态度()

第五章第二节

22.《西厢记》全名为《西厢记诸宫调》,剧本脱胎于金代董解元的《崔莺莺待月西厢记》()

23.《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作者用了以景显情、以情衬景、以典托情的手法表现情景交融()

第五章第三节

24.《牡丹亭》中杜丽娘的苦闷和呼声表达了青年男女对爱情的渴望,反映了当时礼教对人性的束缚()

参考答案: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

二、主观题部分

(一)填空题(试卷每题1分,共5分)

第一章第二节

1、匪来贸丝,。

2.,琴瑟友之。

3、《行行重行行》一诗出自一书。

第一章第三节

4、暧暧远人村,。

5.,一去三十年。

第一章第四节

6、闲来垂钓碧溪上,。

7.,隔叶黄鹂空好音。

8.,冻雷惊笋欲抽芽。

第二章第二节

9.被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传名著是

10《项羽本纪》一文出自一书。

第二章第三节

11、《与山巨源绝交书》的作者是。

第三章第三节

12、料峭春风吹酒醒,。

13、,脉脉此情谁诉?

第五章第二节

14、《西厢记》的作者是。

第五章第三节

15、《牡丹亭》的作者是。

参考答案:

1、来即我谋

2、窈窕淑女

3、《古诗十九首》

4、依依墟里烟

5、误落尘网中

6、忽复乘舟梦日边

7、映阶碧草自春色

8、残雪压枝犹有桔

9、《史记》

10、《史记》

11.嵇康

12.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13.千金纵买相如赋

14.王实甫

15.汤显祖

 

(二)名词概念解释题(试卷每题4分,共8分)

范围为教材前五章概述和所有讲过篇目中的相关内容。

主要为书名解释、文体知识、文学流派和现象等。

第一章第二节

1.诗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共三百零五篇,又称“诗三百”。

《诗经》分《风》、《雅》、《颂》三大类,内容上从各方面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句式以四言为主,采用赋、比、兴的艺术手法,语言朴素优美,韵律和谐。

2.楚辞

“楚辞”,是公元前四世纪产生在楚地的一种诗体。

其名称本义是指楚地的歌辞,有浓厚地方色彩。

西汉刘向汇集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和汉人仿作,编成专书,名“楚辞”。

“楚辞”又因《离骚》之名被称为“骚”或“骚体”。

3.《古诗十九首》

汉末文人五言诗,作者已不可考。

梁代昭明太子萧统因各篇风格相近,收入《文选》时题为《古诗十九首》,后世遂沿用这一名称。

诗多写下层文人的彷徨失意和游子思妇的离愁别绪,抒情真挚,语言朴素,是早期文人五言诗的重要作品。

第一章第四节

4.三苏

苏轼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

5.关山月

《关山月》乃乐府旧题,是汉乐府横吹曲中的一曲;横吹曲是一种军乐、战歌,故《关山月》常用以抒写征人思妇怨离伤别之情。

第二章第二节

6.《论语》

《论语》是由孔子门人、弟子们辑录而成的记载孔子与弟子们言行的一部儒家经典。

《论语》共二十篇,从政治主张到教育原则,从伦理观念到个人品德修养,内容涉及广泛。

全书语言精炼生动,富于启发性,影响深远。

7.《庄子》

《庄子》一书包括内篇七篇、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共三十三篇。

一般认为内篇大体为庄子自著,外篇和杂篇则是后学所作。

8.《史记》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自黄帝至汉武帝时三千多年历史,凡五十二万余言,一百三十篇,分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

各体有机配合,构成了这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报任安书》)的历史巨著。

第三章第二节

9.《花间集》

晚唐五代词选集。

10卷,选录唐末五代词500首。

编者赵崇祚。

据欧阳炯《花间集序》,此集当成书于后蜀广政三年(940),其时赵崇祚为卫尉少卿。

在1900年敦煌石室藏《云谣集杂曲子》发现之前,《花间集》被认为是最早的词选集。

第四章第一节

10.话本

宋元时代说话人演讲故事所用的底本。

包括小说﹑讲史﹑说经等说话艺人的底本。

小说家的话本称作小说﹐都是短篇故事。

讲史家的话本称作平话﹐一般篇幅较长﹐讲的是历史故事。

说经包括说参请﹑说诨经等,有时也称作诗话。

11.“三言二拍”

指冯梦龙的《三言》(《警世通言》、《喻世明言》、《醒世恒言》),凌濛初的《二拍》(《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

12.“谴责小说”

晚清时期谴责小说主要通过揭露晚清的种种弊端,达到振奋人心,宣传救国的目的。

《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老残游记》、《孽海花》所代表的晚清四大谴责小说等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13.“乡土文学”

这一流派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其成员主要是流落城市的文学青年,他们热衷于用回忆的笔触写故乡的破败与辛酸,作品多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较知名的有彭家煌、台静农、许杰等。

14.“社会剖析派”

属于“左翼”的文学流派,强调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指导创作,反映重大题材,用阶级分析方法剖析和塑造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

因为能充分满足时代的需要,这一流派在三四十年代乃至当代都有巨大的影响。

15.“伤痕小说”

80年代前期,出现了揭露和控诉“四人帮”罪行、宣泄人民呼声的“伤痕小说”。

重要作品有刘心武的《班主任》、卢新华的《伤痕》、张弦的《记忆》、郑义的《枫》、周克芹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等。

16.“寻根文学”

“寻根文学”的提法出现于1984年。

当时,以“知青作家”为主体的中青年作家曾经围绕文学“寻根”相互交换意见,他们希望将自己的文学创造植根在民族文化的土壤中,并以中国人的感受来改造西方的观念和形式,以便孕育出别开生面的文学成果。

许多作家在小说艺术上进行探索,把对生活场景、细节的描写同象征、寓言相结合。

强化叙述意识,强调语言节制、平淡、简洁。

17.“先锋小说”

“先锋小说”主要在于它的探索性、实验性。

注重“叙述”,注重小说故事的“形式”,在故事讲述过程中,强制性地拆除事件、细节与现实的联系。

如王蒙对“意识流”的运用,宗璞对于荒诞、变形手法的运用等,都表现了作家的实验意识和先锋思想。

18.“新写实小说”

“新写实小说”的创作方法仍然以写实为主要特征,但特别注重显示生活原生态的还原,直面写实,直面人生。

“新写实小说”的“新”主要是针对五六十年代的写实小说状况而言的。

对于当代小说强调“典型化”和表现历史本质不同的“新写实小说”,注重普通人日常的琐碎生活,表现个人的孤独、无助,采取一种还原生活的写作方式。

第五章第一节

19.临川四梦

汤显祖在万历十五年(1587)将旧作《紫箫记》改编为《紫钗记》,约万历二十五年(1597)完成了《牡丹亭》,万历二十八年(1600)至二十九年完成了《南柯记》和《邯郸记》,这四种作品合称为《玉茗堂四梦》,又称“临川四梦”。

20.“汤沈之争”

沈璟和汤显祖在传奇创作方面有分歧:

汤显祖从戏剧文学的角度主张“以意趣神色为主”,而沈璟从歌唱的角度要求戏曲要“合律依腔”。

“汤、沈之争”对我们今天认识戏曲文学是有意义的。

21.“南洪北孔”

清代人把《桃花扇》的作者孔尚任与《长生殿》作者洪昇并论,称“南洪北孔”。

 

六、简答题(试卷每题8分,共16分)

范围为教材前五章所有讲过篇目中的相关内容。

主要是讲过篇目课文后的“思考与练习”的内容,答案参考概述和有关篇目课文后的“教学提示”部分。

第一章第二节

1.《诗经·秦风·蒹葭》的主旨是什么?

答案:

《蒹葭》选自《诗经•秦风》,主要抒写一个痴心的青年追求意中人却不能如愿的那种无可奈何、怅然若失的心情。

2.《九歌》主要包括哪些篇目?

《九歌》是屈原吸收楚地民间神话故事,并利用民间祭祀音乐形式写成的一组风格清新优美的抒情诗。

包括《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等十一篇。

第一章第三节

3.简述《归园田居》(其一)是如何体现陶渊明归田守拙之乐的?

这首诗可以分为前后两段,前八句为前段,后十二句为后段。

其中,从“方宅十馀亩”到“虚室有馀闲”十句,写了归田守拙的乐趣。

通过“自然”与“尘网”的强烈对比,写出了“复得”自然的无限精神快慰。

第一章第四节

4.简述“行路难”诗题和李白《拟行路难》(其一)的主旨

《行路难》属古乐府杂曲歌辞,古辞已亡,六朝以降文人拟作甚伙,内容多叙写社会道途艰难和离别悲伤,及感叹人生无常。

李白之作主旨相类,却又呈现出与众不同的思想和艺术特色。

李白《行路难》共三首,为其辞官之初的述怀之作,要为表白辞官理由和怀才不遇的悲愤,本篇即为第一首。

初出长安,李白在梁园一带“黄金买醉”,借酒浇愁,欲使精神创伤得以平复。

当他稍稍缓息过来,重新瞻念前途的时候,心中充满了矛盾。

本诗所反映的,就是诗人此期的精神状态。

5.简要分析欧阳修《戏答元珍》“寓情于景”的艺术手法

这首诗虽不长,但错落有致,前二句写景,但景中有情;后二句抒情,是情中有景。

情以景作为表达,景则随作者感情的跌宕而给我们留下了鲜明的指向意义,情景浑然一体,表达出诗人对春天的渴望,以及苦中作乐的积极旷达的人生境界。

第二章第二节

6.《论语·侍座》中为什么孔子会赞同曾晳的回答?

孔子认为,前三个人的治国方法,都没有谈到根本上。

他之所以只赞赏曾晳的主张,就是因为曾晳用形象的方法描绘了礼乐之治下的景象,体现了“仁”和“礼”的治国原则,这就谈到了根本点上。

虽然曾晳没有直接表达自己的政治追求,却形象地体现了他对于礼乐政治、太平世界的理想。

7.《史记》的文学价值何在?

《史记》中文学价值最高的是本纪、世家、列传三类传记性作品,这些作品既能实录不讹,又有开合跌宕之致,加以语言峻洁生动,遂能于摇曳变化中将人物刻划得栩栩如生,故历来被推崇为我国传纪文学的典范、古代散文的楷模。

司马迁也因此成为历史上最伟大的史学家和文学家之一。

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第二章第三节

8.简述王羲之《兰亭集序》的思想脉络与主题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从山川流水之美到人世生死的哲理思考,一反魏晋时人清谈玄理之风,突出现实人生的价值。

本篇通过对作者与当时名流兰亭雅集的描写和感怀,抒发了作者气吞宇宙、超越今古的胸怀和气魄,表达了东晋士族文人受玄学“至虚”学说影响,享受生活,及时行乐的潇洒人生态度和审美生活情趣。

文章言约旨远,任意挥洒,犹如行云流水,令人心旷神怡,乐而忘返。

第二章第四节

9.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的题眼是什么?

蕴含了什么意思?

本文不但题目中有“始”字,而且其在文中也出现了四次之多。

“始”之一字,既言昔日所游之平平,也言今日西山之特异,更言未来所游从今日始。

写昔日所游平平,却说“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所异态者,皆我有也。

”以衬托出西山之“怪特”,写西山之“怪特”落脚在全身心地沉缅于对美景的欣赏之中,消解了种种现实的忧虑,忘记了自身的存在,在意识中只留下了西山的形象供作者观照。

第二章第五节

10.简述沧浪亭的历史发展轨迹。

沧浪亭在今江苏苏州市,为宋代诗人苏舜钦所建。

后改为大云庵。

明代和尚文瑛在旧址上重修了沧浪亭。

作者以简洁的语言记述了沧浪亭演变的历程,在与苏州历史上其它宏伟建筑的对比中,赞美了沧浪亭。

那些豪华的宫馆院苑都已经不存在了,沧浪亭却依然流传后世,受到后人尊重。

作者以此寄寓胸怀,自抒其志。

语言简洁质朴,畅达自然,于平淡中见出深意,令人回味不尽。

第三章第三节

11.如何理解晏殊词作的“情中有思”?

晏殊受冯延巳影响,但与冯延巳词表现“艳情”和“闲情”不同,晏殊则经常表现对生命的忧思。

作为太平宰相的晏殊,虽然少年得志,一生仕途顺利,享尽富贵,但优裕闲逸的生活和多愁善感的个性,使他常常反思和体悟人生。

他从圆满的生活中体悟到一种不圆满,即想延长这圆满的人生而苦于人生的短暂,因而他在词中反复抒发人生苦短的这类忧思。

而这人生有限的忧思又常与情爱的缺失交融在一起。

两种苦闷相互生发映衬,加深了词中情感的浓度,而这又构成了晏殊词“情中有思”,即情中渗透着理性沉思的特质。

12.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写成的?

蕴涵了怎样的哲理?

这首词作于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时期,当时作者处境十分险恶,生活也很穷困,但他仍旧坦荡乐观。

词作蕴含着深刻哲理:

在遭受挫折时,不要悲观失望,在境遇顺达时,也不要沾沾自喜,要永远保持自己内心的平静。

13.辛弃疾《摸鱼儿·更能消》的内容和主旨是什么?

这是一首抒情词。

上阙主要写春意阑珊,风吹雨打不断摧残着“春”,“春”不顾作者的挽留,匆匆归去了;下阙主要写美人迟暮,作者将个人感慨纳入国事之中。

开头引陈皇后的故事,表达自己失意愁苦的心情,对小人得势表示愤慨。

最后,面对国势衰微的暗淡前景,发出“烟柳断肠”的哀吟。

作者通过抒写伤春和宫中美人的闺怨,表现了对日益衰微的南宋国势的忧虑,寄托了词人屡遭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和悲愤。

第四章第二节

14.结合干宝《搜神记·三王墓》内容,谈谈本篇的叙事结构。

小说以复仇作为贯串全篇故事发展的线索,结构完整。

干将铸剑被杀,交代了复仇的起因,赤比得剑将复仇却遭楚王悬赏追捕,被迫逃亡山中,故事有了曲折。

山中客的出现,赤比的自刎,复仇情节由曲折停顿又向前发展。

客以剑和赤比的头取得楚王的信任,诱使楚王到锅边监视,乘其周围戒备懈怠之际,砍下楚王头,又自刎,把情节推向高潮。

最后,因三头俱在“汤中”煮烂,难以识别,只得分而葬之。

反抗者的英灵得以安葬,其亲属亦免于被株连,可见,“客”的虑事周详、细密。

全文四百字左右,却写了一个首尾完整的故事,又写得如此波澜起伏,曲折多变。

这在尚处于雏形期的魏晋小说中,确为上乘之作。

15.《世说新语》是一部什么书?

主要内容是什么?

《世说新语》是南朝宋刘义庆(403-444)组织门人编纂的一部笔记体小说,它可称为一部中古文化的百科全书,也是中国古代志人小说的代表作品。

书中主要记叙东汉至东晋间士族文人的言行轶事。

内容大都采集汉魏以后的笔记小说和诸子、史传散文中的故事成分,它广泛反映了当时的风尚习俗,尤其是魏晋士人清谈玄学的场面和放达不羁的人生态度等,具有多方面的参考价值。

16.简述陈玄祐《离魂记》的主题思想

本文通过张倩娘以魂魄追随意中人王宙完成爱情婚姻理想的故事,以离魂奇幻情节,反映当时青年男女对现实生活中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