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人际关系.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309368 上传时间:2022-11-29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1.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章人际关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第三章人际关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第三章人际关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第三章人际关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第三章人际关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三章人际关系.docx

《第三章人际关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章人际关系.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三章人际关系.docx

第三章人际关系

社会心理学

第三章人际关系

一个看起来非常优秀的人并不一定预示着这个人会非常优秀。

人际吸引:

相见、喜欢、成为熟人

第一节人际关系概述

一、人际关系的概念及研究:

(一)人际关系的概念

广义的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包括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法律关系、角色关系、文化关系、心理关系等一切方面。

社会心理学要研究的是狭义的人际关系,是指人们在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心理关系。

它关注的是这种心理关系的亲密性、融洽性和协调性的程度,其构成成分有认知成分、情感成分、行为成分。

(二)研究现状

1、西方社会科学界对人际关系的研究:

(1)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对私人关系或人际关系的探讨:

研究相当活跃,主要在达克主编的《人际关系手册》中反映了基本情况。

但西方社会心理学界对人际关系的研究存在缺陷,达克等人做了概括:

A、往往局限于对大学生友谊的形成和异性恋爱关系的探讨,其它领域很少涉及;B、将关系看做是包含着两个已定型的、完整的、稳定的、独立的个体的一个静态的、铁板一块的容器,忽视了人际关系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也忽视了关系中的个人是开放的、不稳定的、变化的;C忽视了真实的关系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情境下运作的,这种社会文化情境规定了一种什么才是正常的、可接受的观点,此观点影响人们对关系的知觉,也影响了研究者对关系的知觉;D、忽视了社会、文化情境对人们建立关系的过程和关系本身的影响。

(2)从组织行为学的角度对人群互动关系的研究:

人群互动关系包括组织内所有的互动形态,例如组织内部决策的形成、组织设计、领导行为、士气激励、团队运作、冲突管理、人群互动训练等,其核心在于沟通和说服。

有效的人群互动关系可以促使组织成员为实现组织的目标贡献心力,从而提高组织的绩效。

(人际技能的训练:

IBM公司的员工每年平均接受共计32小时的人群互动关系训练或辅导)

2、中国社会科学界对人际关系的研究

(1)关系一词在中国社会结构中具有关键性的地位,是中国人用以处理其日常生活的基本储藏知识的一部分,关系和人情是中国社会特有的本土现象。

英语中没有对应的词汇,现“guanxi”已成为一个专有名词出现在英文学术报刊和文献中。

(2)传统文化对关系的研究:

主要体现在对人我关系的思考。

例如儒家的“伦”(天地宇宙和人类社会都必须处在情感性的群体人际的和谐关系中),还有贵己论、不争论、仁爱论、兼爱论、无我论、等等。

梁漱溟认为中国社会既不是个人本位,也不是群体本位、而是关系本位,这一观点明确了关系在中国社会中的核心地位。

(主要体现在理论研究上)

(3)从社会和行为科学的角度对关系和人情的实证研究:

A、费孝通以农村调研为基础而提出的“差序格局”概念,胡先晋对中国人的面子和中国人情感的剖析,杨联升对作为中国社会关系基础的“报”的概念的阐释等。

(30、40年代)研究者对人情的概念、关系的建立、请客送礼行为、社会关系网络、关系的作用、关系与宏观社会结构的关联等问题都有不少研究。

B、自80年代开始,心理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对关系和人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在理论方面,学者们提出了一些试图揭示中国人的人际关系和人际互动规则的理论模式,有黄国光的“人情与面子”模式,何友晖等人的“关系取向”理论,杨国枢的“社会取向”理论等。

在实证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二、人际关系的维度与类型

1、人际关系的两个基本维度

(1)情感上的亲疏维度;

(2)地位上的尊卑维度。

这是最基本的维度,除此之外,还有次要一些的维度是“特殊主义与普遍主义”(前者讲人情,做事因人而异,后者讲一视同仁),“工作导向与非工作导向”等。

研究表明:

当互动双方在“尊卑”维度上表现出互补性(一方的支配行为引发另一方的顺从行为),在“亲疏”维度上表现出对等性行为(如一方的友善引发另一方的友善)时,双方的关系比较和谐;相反,当互动双方在“尊卑”维度上表现出对等性(双方都顺从或都支配),在亲疏维度上表现出对立性(一方友善,另一方却带有敌意时,双方关系容易紧张。

这两个维度在中国人的人际关系中有非常明显的表现,不少学者对此有很深入的分析。

例如费孝通的“差序格局”的概念:

中国人往往以自己为中心,把他人按亲疏远近分为几个同心圆圈,与自己越亲近的,处于与中心越贴近的小圆圈内。

人们以不同的交往法则来对待属于不同圆圈层里的人,跟中心越接近的,对他们越好。

而且,尊卑有序也是中国乡土社会人际交往的一个特点。

2、社会关系模式

(1)费斯克模式

美国心理学家费斯克综合社会学、社会心理学和文化人类学的理论和研究发现,提出了一个相当系统的社会关系模式。

他认为社会互动有以下四种模式:

A、共享:

由团体成员共享情感与资源,不分彼此。

(家人关系,亲密朋友关系)

B、权威排序:

依据年龄、阶层、地位等形成不对等的权威与顺从关系。

(如长幼关系、上下级关系)

C、对等互惠:

双方平等,强调对等回报与交易的平衡。

(国与国之间)

D、市场定价:

双方基于理性,进行得失衡量,考虑成本与收益的比率,商业关系往往如此。

费斯克认为,这四种模式存在于个人大脑中的关系原型,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地组合这四种基本模式,建构出复杂的人际关系,而且在不同的文化中都存在这些模式,但是,哪些模式占据主导地位,各种模式的应用范围如何,具体的实施细则是什么,则因文化而异。

(2)克拉克和米尔斯模式

认为人际关系有两种:

A、交换关系:

强调礼尚往来,讲究平衡和对等;

A、共享关系:

关心对方的幸福,讲究需求法则,而且不希望对方作出对等的回报。

在共享关系中,人们并非不在乎公平问题,而是对不公平的容忍时间要长一些,容忍程度要大一些,在共享关系中,人们相互信任程度比较高,相信对方不会故意占自己的便宜,认为最后会达到大致的平衡,所以能够容忍一时的不平衡。

相反,如果对方立即对等回报,反而会给人太见外的感觉,甚至影响关系的发展。

(第61页)

3、中国社会中的人际关系类型

(1)既有关系与交往关系。

既有关系是指在某一时间点上两人关系中经由社会既定和认可的一些连带而形成的一个交往基础。

例如同乡、同事、校友等。

交往关系是指在某一时间点上俩人实际交往的状态。

(2)情感关系、工具关系与混合关系。

这是黄国光在综合了中国的儒家理论和西方的社会交换理论提出的华人社会的人际关系交往模式,在不同的关系中,遵循不同的交往法则。

A、情感性关系:

在家人、亲密朋友之间,是一种长久、稳定的关系,它可以满足个人在关爱、温情、安全感、归属感等情感方面的需求。

“各尽所能、各取所需”是情感性关系的需求法则。

(类似共享关系)

B、工具性关系:

在陌生人之间,是一种短暂、不稳定的关系。

“公平法则”是这一关系的交往法则。

(类似市场定价模式)例如店员与顾客

C、混合性关系界于情感性关系与工具性关系之间,双方有一定程度的情感关系,但是并不是很深刻,没有达到可以随意表现出真诚行为的地步。

(亲戚、邻居、师生、同学、同事等关系属于混合性关系。

具有延续性,双方预期有进一步的交往。

遵循“人情法则”。

注重均等与互惠,类似于对等互惠模式。

(3)家人关系、熟人关系和生人关系。

是杨国枢根据亲疏远近提出的中国人人际关系类型。

在家人关系中,双方要讲责任,不太在意对方是否回报。

在熟人关系中,双方要讲人情,在生人关系中,双方都讲利害。

(4)核心区、可靠区及有效区。

阎云翔在《礼物的流动——一个中国村庄中的互惠原则与社会网络》一书中指出,一个村民私人关系根据可靠性程度可以分为几个区域,分别是核心区域、可靠区域有效区域和村庄共同体,再往外就是外部世界。

在外部世界,关系是一种办事的手段,送礼也是一种短期、工具性的活动。

在村庄的内部,送礼和关系则有不同的含义。

核心区域由一个人的家庭成员构成,包括亲近的族亲和姻亲,这是一个人亲属网络的中心。

可靠区域由一个人的好友们组成,核心区域与可靠区域之间的界限并非很严格,因为最好的朋友有可能比亲戚还要好。

有效区域由一般亲友组成,包括的人数较多,在吸收新成员方面更加开放。

阎云翔的研究发现,个人与在核心区的人交换的礼物最多,可靠区次之,有效区在次之。

三、人际关系的测量

(一)社会测量法

1、社会测量是由美国的学者莫雷诺于20世纪30年代最先创立的。

它从群体的角度,定量地了解整个群体的人际关系状况,以及每个成员的人际关系状况。

问世之后,社会测量法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不少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都作出了贡献。

3、社会测量法的基本方法就是向群体成员提问题,请他们对其他成员进行选择。

成员之间相互选择的情况,反映了他们之间的心理联系和心理距离,肯定的选择代表了心理上的接纳,否定的选择代表心理上的排斥。

例如想测量群体内部的人际关系的状况,可以问,你目前与哪些人关系最好,你愿意和谁在一起,首先是谁?

其次是谁?

第三是谁?

你愿意跟谁同座?

你希望跟谁一块准备考试?

诸如此类的问题就是社会测量标准。

社会测量标准有强弱之分,强标准就是涉及到被试生活中最重要与意义最大方面的问题,而有关瞬息即逝的情景性因素方面的问题,就是弱标准,如完成一次性的任务、挑选值日、游戏等。

在进行测量时使用几个标准,没有确定的数目,通常多则使用5-7个,少则2-3个,需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还要注意被试的选择数目对测量的准确性也具有重要意义。

选择数目可以是自由的,也可以是固定的,(成员10-15人)不限制选择数目,(成员30-40人),允许选择的数目最好是3-5人。

还有就是选择的顺序问题,选择的先后顺序对分析人际交往的性质与规律性具有重大意义,例如“你与每一位群体成员一起工作的愿意程度如何?

请对每个人用5点量尺打分,最愿意的打5分,最不愿意的打1分。

(二)人际关系状况的自我诊断。

1、人际交往类型测验。

测量个体在人际交往的主动性(例:

我在旅行时经常与不相识的人闲谈)、支配性(例:

我喜欢给别人出主意)、规范性(例:

约会迟到时,我会感到不安)、开放性(例:

我经常能够交到新的知心朋友)等方面的表现,从而确定一个人的交往类型。

2、人际关系能力测验:

建立关系的能力、与别人友好相处的能力,冲突管理的能力等。

3、不良交往行为的自我测量。

不良交往行为是指在人际交往中最不受欢迎的行为,例如过分自我中心,只对自己的事情感兴趣,不理会别人的感受和反应;态度偏激,言辞单调、态度漠然;言语过多,总是抢话说,不倾听别人的话等。

第二节人际关系的发展

一、人际吸引

(一)人们为什么互相吸引

1、亲和动机,包括亲和需求(指一个人寻求和保持许多积极人际关系的愿望),和亲密需求(人们追求温暖、亲密关系的愿望)

人们的亲和需求与两方面的因素有关,一是社会比较,人们通过社会比较来获得有关自己和周围世界的知识。

(电击实验发现人们和他人在一起可以减少个体的恐惧和焦虑)二是社会交换。

他强调人们通过社会交换获得心理和物质酬赏。

按照社会交换理论,人们会尽量寻求报酬大于付出的人际关系,而亲和需求可以提供六种重要的报酬:

依恋、社会整合(归属感)、价值保证、可靠的同盟感(当自己需要帮助时会伸出援助之手)、得到指导(医生、朋友、老师)、受教育的机会。

2、为了克服寂寞

(1)寂寞是指当人们的社会关系缺乏某些重要的成分时所引起的一种主观上的不愉快感。

寂寞分为情绪性的寂寞和社会性的寂寞。

情绪性的寂寞是指没有任何人可以依恋而引起的寂寞。

例如到了一定的年龄没有成家所引起的寂寞。

社会性寂寞是指当个体缺乏社会整和感或缺乏由朋友或同事等所提供的团体归属感时产生的寂寞。

(远在外地的游子)。

慢性寂寞(长期的寂寞)对人的生理和心理健康有影响

(3)对人们的寂寞感有影响的因素:

A、婚姻与经济状况(已结婚的人比未结婚的人较少的寂寞感,贫穷的人比富裕的人寂寞感强。

B、年龄因素实际研究表明,青少年最寂寞。

C、人格因素:

内向、害羞、自尊心低,社交技巧差。

寂寞与社交技巧关系最为密切。

提高社交技巧:

提高对他人的关注;培养自己认识并遵从社会规范的能力。

(观察他人的行为并模仿)

(二)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

1、个人特质:

(1)个人的温暖(对其他人有正性的态度,例如主动帮助他人,赞美他人);

(2)能力。

人们往往喜欢有能力的人。

但更喜欢有能力又有小错误的人,因为这种人更容易亲近。

(3)外表的吸引力。

2、相似性;

(1)人口特征的相似性(种族、背景、宗教、社会阶层、年龄)

(2)态度的相似性(3)外表的相似。

在选择约会对象和婚姻方面,人们往往倾向于选择与自己在长相上相似的异性做伴侣。

相似性对人际吸引的重要性的原因:

第一,人们愿意与具有相似性的人交往是因为相似使人们更容易相互理解,有共同语言。

第二,相似的人可以为我们的信仰和态度提供支持,使我们感到自己不是孤立无援的,自己的态度和信仰是正确的。

第三,人们以为与自己相似的人会喜欢自己。

(林黛玉和贾宝玉有相似性)

3、互补性。

性格互补,人们往往选择那些能够补充自己人格的人,例如,依赖性强的人往往会选择抚育性强的人,害羞的人可能会吸引外向的人。

相似可以产生吸引,互补也可以产生吸引,两者是否矛盾?

对这个问题的讨论可以概括为三点:

第一是相似性是更加基本的导致人际吸引的因素。

这是因为大多数研究都支持相似性产生吸引的观点,而且,相似性涉及更加广泛的范围,即各个方面的相似都可以促成吸引,而互补只在几个方面才能产生吸引。

第二,二者有时是协同的。

导致吸引的互补是以基本面的相似为基础的。

第三,有些研究发现,相似性在关系发展的早期很重要,而互补性在关系发展的后期比较重要。

4、熟悉性和接近性

熟悉性可以增加吸引是因为曝光效应。

接近性主要是指空间距离的接近。

二、关系的发展

人际吸引只是关系发展的一部分,吸引可以增加人们交往的动机,但并不能保证关系的顺利发展,关系的进展还包括交往的动机和交往的行为。

交往的动机是指人们在交往中想得到什么。

交往的行为包括工具性的交换和情感性的交流。

1、社会交换

社会交换理论认为,人际交往是一个社会交换的过程,人们根据成本最小,收益最大的原则进行。

若觉得贡献和收益大致相等,就会产生公平赶,若不公平就会产生不舒服感。

在其他条件下,权力较大的人在社会交换中收益更多。

2、自我表露。

社会交换过程也包括情感的交流,而情感的交流是与自我表露分不开的。

所谓自我表露就是把有关自我的信息、自己内心的思想和情感暴露给对方。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在交往双方的自我表露逐渐增加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自我表露可以增加对方对你的喜欢,但过分的自我表露也会让人不舒服。

3、关系的发展

(1)勒温格等人认为关系的发展有三个阶段:

第一是单向注意阶段,双方没有互动。

第二是表面接触阶段,双方有初步的、浅层的互动,但是还没有相互卷入,没有走进彼此的私我领域。

第三是相互卷入阶段,双方向对方开放自我表现,分享信息和感情,这是友谊发展的阶段。

(2)阿特曼社会渗透理论。

认为人际交往有两个维度,一是交往的广度,二是交往的深度。

人们根据对交换成本和回报的计算来决定是否增加对关系的投入。

据此,人际关系的发展一般经过四个阶段:

A、定向阶段。

对于选定的对象,初步的沟通,谈谈无关紧要的话题。

B、情感探索阶段。

有一定的情感卷入,但还不涉及私密性的领域。

C、情感交流阶段。

有较深的情感卷入,谈论一些相对私人性的问题(如工作中的烦恼,家庭中的情况)

D、稳定交往阶段。

亲密朋友的阶段。

(3)关系退化的原因:

1)、空间上的分离。

2)、新朋友代替了老朋友3)、逐渐不喜欢对方人格上的某些特点。

4)、交换回报水平的变化。

5)、妒忌或批评。

6)、对与第三方的关系不能容忍。

7)、泄密。

8)、对方需要时不主动帮忙。

9)没表现出信任、积极肯定、情感支持等行为;10)一方的喜好标准发生了改变。

亲密关系形成的标志:

由关注个人一时的得失,转变为关注双方共同的利益,对共同利益产生责任感。

三、密切关系

(一)密切关系的特征:

(1)相互依赖,即双方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相互影响。

(2)共同活动;

(3)自我与密切伙伴之间的界限被打破,对方成为自己个人心理自我的一部分。

(4)交往动机的转变,由注重交易转变为追求共享;

(5)亲密感,即心理上的密切感,表现为广泛的自我表露,相互理解、相互关心、相互接纳。

(最亲密的朋友有可能也是最危险的敌人)

(6)承诺。

双方都会表现出自己是可靠的、负责的,可以信任的。

(二)爱情

1、什么是爱情,心理学家Rubin看来,爱情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某种特殊的想法与态度,它是亲密关系的最深层次,它不仅包括审美、激情等心理因素,还包含生理激起与共同生活愿望等复杂的因素。

2、斯藤伯格从理论上对爱情进行分析,提出了三角理论,,在他看来,爱情由三个成分构成:

激情、亲密和承诺。

激情是指情绪上的着迷,亲密是心理上喜欢的感觉,承诺是心里或口头上的预期。

这三种成分构成了7种爱情形式:

1)喜欢式爱情,主要是亲密,没有激情和承诺,如友谊关系。

2)迷恋式爱情:

主要是激情,没有激情和承诺,如初恋

3)空洞式爱情:

以承诺为主,缺乏亲密和激情,如纯粹为了结婚的爱情

4)浪漫式爱情:

有激情和亲密,没有承诺。

5)愚蠢式爱情;有激情和承诺,没有亲密,如一见钟情

6)完美式爱情:

激情、承诺和亲密俱有

3、心理学家拉斯维尔Lasswell等通过研究找出了六种形式的爱情:

1)浪漫式爱情爱是强烈的情绪体验,最典型的是一见钟情,外表吸引力是此类爱情的必要条件。

2)占有式爱情:

对爱人有一份狂爱,容易嫉妒,完全被对方迷住。

3)好朋友式的爱情:

爱情经由友谊、共同爱好及逐步自我展露而慢慢成长起来的令人愉快的亲密关系。

1)实用式的爱情:

彼此都感到合适,并能满足对方的基本需求,追求满足而非刺激。

2)利他式爱情:

无条件的关怀、付出及谅解。

3)游戏式爱情:

玩弄爱情就象玩游戏一样。

这六种形式的某些成分构成了人们常说的两种爱情形式:

浪漫式爱情和伴侣式爱情。

男性喜欢浪漫式爱情(一见钟情)和游戏式爱情(追女人的快感),女性喜欢好朋友式的爱情与实用式的爱情。

男性选择同伴和合作者,女性选择同伴和生活的支柱。

4、对爱情的测量(第150页北大出版社)

5、爱情行为和感受

从恋爱时的感受来讲,爱情与友情的最主要的区别是生理上的反应,让679位大学生评定自己在恋爱中的感受,如强烈的幸福感(79%的大学生),注意力难以集中(37%的人),有飘飘然的感觉(29%),(22%的人)希望自己狂奔、大叫,22%的人在约会前感到紧张,20%的人在恋爱时有陶醉感;20%的人有双手冰冷等生理反应。

爱情行为和感受还与性因素有关。

满意的性生活是浪漫爱情的重要基础。

(三)亲密关系的维持

1、平等。

(公平理论)

2、归因。

研究发现,幸福的夫妻经常做强化对方式的归因,即把对方良好的行为归结为对方的内在原因,而把对方的不好行为归结到情景中。

而不幸福的夫妻则经常做抑郁式的归因,把对方良好行为看成是幸运,而把其不良行为归于人格特质。

3、沟通。

缺乏沟通是是夫妻关系走向破裂的重要原因。

在一项长达四年的夫妻关系研究中发现,在最终破裂的婚姻中,往往包含着许多埋怨,并且对对方的关怀置之不理。

积极行为被忽略,消极行为被夸大。

幸福的夫妻也常常通过争论来理解对方的观点,叫摆观点,这对维持健康关系极为重要

4、嫉妒与人际关系。

在亲密关系中,嫉妒一方面是浪漫爱情的标志,实际上反映了个体对这种关系的依赖性,另一方面,嫉妒会带来消极的情绪和行为,当这些消极情绪积累的时候是很可怕的事情。

在恋爱关系中,有时一方会故意引发另一方的嫉妒心理来使双方的关系更密切。

例如,经调查表明。

三分之一的女大学生和五分之一的男大学生会向自己的伴侣炫耀自己以前的情人。

(四)亲密关系的终结

1、对待不满的策略。

亲密关系的终止与满意感和承诺有关,满意度越高,承诺越大,则亲密关系越难终止。

在亲密关系出现破裂的时候,人们往往会采取四种策略:

1)真诚。

主动弥补出现的裂痕,怕对方拒绝,所以很少说话,耐心等待、祈求,希望自己的真诚能让对方回心转意。

2)忽视。

男性多采用的一种消极策略。

故意忽略对方,与对方在一起的时候经常在一些与所探讨的问题无关的话题上挑剔对方的缺点。

这种策略经常被不知如何处理自己的消极情绪,或既不想改变也不想终止这种关系的人使用。

3)退出。

认为没有必要挽回这种关系时采用。

主动的,破坏性的策略。

4)表达。

对所遇到的问题寻求妥协并尽力维持亲密关系。

主动的,建设性的方式。

心理学家把亲密关系出现问题时产生的争吵分为好的争吵和破坏性的争吵,并指出争吵的时候不要:

(1)是一味道歉,不分谁对谁错;

(2)对所争吵的问题沉默或置之不理;(3)或者假借他人之口贬低对方;(4)引出和争吵无关的问题;(5)为了和谐而违心同意对方的观点;(6)间接批评或攻击他人的长处;(7)威胁他人将会遇到意外麻烦。

要做到:

(1)私下吵架,不要让孩子听到;

(2)弄清楚所争吵的事情,就事论事。

(3)表达出你积极的或消极的情绪;(4)说出你同意什么,反对什么;(5)提出一些能够使对方表达关系的问题;(6)等待自然的和解,而不是妥协;(7)提出一些能够增进双方关系的积极建议。

2、关系破裂所造成的情感伤痛

有一项因素对双方伤痛程度有影响,即在关系结束时是谁先提出来的,先提出的一方痛苦会少一些,在男性身上表现的更明显。

在恋爱关系中,遭到拒绝的话,男性比女性更容易紧张和痛苦。

原因有两个:

一是传统的男权文化造成的,男性被看做是控制和权力的中心,因此,当破裂的主动权被女性控制的时候,男性会体会到较高的对自尊的威胁和情绪紧张。

二是男性在恋爱中往往只对一个人专一,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当这个篮子被打破的时候,受的伤害和损失更大。

3、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是指人们感受到的来自他人的关心和支持。

在失去亲密关系的时候,社会支持是缓冲器。

对老年人的健康有影响,对产妇也有影响。

 

第三节人际冲突与合作

一、人际冲突

(一)研究人际冲突的意义

1、可以认识到冲突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儿童从18个月开始就与父母产生冲突。

美国的高中生平均每天要感受到七次冲突。

幸福的婚姻中也要每五天发生一次冲突,不满意的婚姻则平均每一天一次冲突。

有一项对美国经理人员的研究发现,管理人员大约有20%以上的时间用于解决组织中的冲突。

2、可以提高我们管理冲突的能力。

由于在人际交往中,双方往往具有不一致的目标,如何在满足关系与情景的需求的同时,达到自己的目标,是一件需要较高技能的事情。

3、使我们认识到人际冲突对于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在冲突中理解他人,达到社会化。

4、有利于提高人际关系的质量和家庭生活的满意度。

5、有利于维持和改善个人的健康。

(二)人际冲突的实质

1、冲突的定义:

是一种对立的状态,表现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相互关联的主体之间的紧张、不和谐、敌视、甚至争斗关系。

2、冲突产生的原因:

(1)需要、利益的不同

(2)对问题的看法、认识不同;(3)价值观、宗教信仰不同;(4)行为方式和做事的风格不同。

在态度、动机、价值观、行为不兼容时,并且意识到双方的矛盾,冲突产生。

冲突是战争,而竞争是竞赛。

两者不同。

3、冲突的作用:

既有负面作用(情感隔膜,相互诋毁,相互拆台等),又有正面作用(消除隔阂,通过建设性的争论,形成“头脑风暴”,彼此激发新思想,最后找到解决问题的更好的方案。

4、冲突的层次和类型

(1)布瑞克和凯利的三层次冲突理论。

1)第一层次是特定行为上的冲突,双方对某个具体问题存在不同意见。

例如外出度假搭乘什么工具有争论。

2)第二层次是关系规则或角色上的冲突。

例如夫妻做家务。

3)第三层次是个人性格与态度上的冲突。

往往牵涉到双方人格和价值观的差异,是较深层次的冲突。

性格不合,例如一个爱面子,将排场,一个要节省。

一般来说。

冲突的层次越深,涉及的因素就越多,情感卷入程度越高,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