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市美丽乡村建设情况汇报材共6586字.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306345 上传时间:2022-11-29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2.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某市美丽乡村建设情况汇报材共6586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某市美丽乡村建设情况汇报材共6586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某市美丽乡村建设情况汇报材共6586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某市美丽乡村建设情况汇报材共6586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某市美丽乡村建设情况汇报材共6586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某市美丽乡村建设情况汇报材共6586字.docx

《某市美丽乡村建设情况汇报材共6586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某市美丽乡村建设情况汇报材共6586字.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某市美丽乡村建设情况汇报材共6586字.docx

某市美丽乡村建设情况汇报材共6586字

某市美丽乡村建设情况汇报材料

根据会议安排,现将我市美丽乡村建设情况汇报如下:

一、美丽乡村建设的做法和成效

近年来,某市大力实施“打造田园城市,构建幸福某”发展战略,按照“不砍树、不拆房、不占田,就地城镇化”的原则,以“农村美、农业强、农民富”为总目标,积极探索城乡一体、农旅融合、天人合一的发展新模式,统筹城乡发展,推动美丽乡村建设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协调规划、同步迈进、提质升级,促进城乡之间、乡村之间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构筑起“城在园中、村在景中、人在画中”的美丽家园。

(一)提升自然景观,夯实美丽乡村建设基础

近年来,我市秉持“绿色崛起”的生态理念,依托自身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特色,以建设国际旅游岛为契机,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突出生态这个重头戏,以就地城镇化为原则,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深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一是坚持“不砍树、不占田、不拆房”。

不走让农民“弃农进城”的老路子,而是在维系和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的前提下,充分保护农村的地形村貌、田园风光、农业业态和生态本色,充分尊重各村镇老百姓的生活传统和习惯,因地制宜,抓住特色,发挥优势,顺势而为,通过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来美化乡村的环境。

二是推进城乡生活垃圾处理一体化。

建立起“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市处理”的城乡生活垃圾规范化处置模式,并注重抓好日常维护和管理。

全市12个镇204个村(居)委会2756个村民小组全部实现城乡垃圾一体化处理,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治理工作全省排名第一。

三是建设整体科学的生态规划。

按照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要求,通过保护好山水田林海的生态,挖掘利用区域特色的文态,构建田园化、群落式经营的形态,丰富乡村度假、农业休闲、健康养生、文化体验等生态型的业态,逐步打造环境一流、文化鲜明、业态丰富、功能完善、国际水准的幸福田园。

把村庄周边的空地规划建设成为微型公园,分布到广阔的田园中,形成处处是景的美丽乡村。

着力打造生态农业观光型、田园风光旅游型、民俗风情型、农家乐休闲度假型等不同风格特色乡村,通过网络型的骑行绿道,让一条条绿道像一条条金线一样,把某的田园、村庄、乡镇和景点,连结成一个大景区。

四是深入实施“绿化宝岛大行动”。

提倡绿色理念,实施“村庄林”、“景观林”、“公路林”工程,因地制宜优选乡土树种、珍贵林木和经济果树种植,通过种树增绿、拆墙还绿、栽花映绿来生态化乡村,实现生态效益、景观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

目前,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69%,自然生态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提升。

我市的发展成果特别是“三不一就”特色城镇化发展路子得到省委高度肯定,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赞誉,龙寿洋被评为“中国美丽田园”。

(二)挖掘传统民俗,提升美丽乡村文化底蕴

文化是美丽乡村建设的软实力,是农民过上美好生活的重要内容,是社会文明程度和群众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

我市主动顺应农民群众对文化的热切期盼,以农村文化建设为切入点,把文化惠民、文化育民、文化富民结合起来,把发展多姿多彩、雅俗共赏、富于本地特色的农村文化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树立和弘扬良好村情民风。

一是规划引导,彰显特色。

按照“一镇一风情、一镇一特色、一镇一产业”的目标,深入挖掘全市12个乡镇的文化资源禀赋,将文化传承保护与产业发展完美结合,注意保留村镇的原始风貌,打造传承本地文化、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村镇。

++镇挖掘“聚奎塔”蕴含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镇挖掘万泉河的文化底蕴和资源,++镇挖掘青砖、雕梁、脊带和翘头等最具代表性的某民居文化要素,在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的同时,融入现代时尚元素,逐渐形成了以文化资源为灵魂的特色文化小镇。

++镇大园“古”村,++镇文屯“书法”村,++镇上科“红色”村,++华侨农场“印尼村”,都各具特色,深受海内外客人的青睐。

农民群众在美丽乡村建设中不仅通过文化充实了精神世界,提升了文明素质,而且推动形成了助人为乐、邻里和睦、尊老爱幼、勤俭持家的良好村风民风。

二是继承传统,弘扬文化。

建设“同心书屋”,广泛开展传承优秀文化、陶冶精神情操活动,给美丽乡村增添一抹新的亮色,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精神滋养。

++古村是远近闻名的“秀才村”、“博士村”、“教师村”、“华侨村”,民风淳朴,人文资源丰富,该村干部群众积极捐资捐物、投资投劳,开展古村修复建设和文化传承工程,先后完成大园诗文廊、大园古训石碑、世德园、求学古道、古井公园、荣誉之家、大园村史馆、八大古迹景点、古村古径等项目建设。

在多文村村口的灰瓦白墙上,醒目的“孝悌诚信、礼义廉耻”隶书大字,彰显了村民对传统文化的珍视。

三是挖掘民俗,共佑南疆。

++渔民自古以来就有开捕祭海的民俗,每年中元节,渔民们都会自行张罗传统的节日,祈求保佑在新的一年里人、船平安,获得大丰收。

这一独特的祭海民俗历史古老,文化内涵丰富。

市委市政府充分尊重民俗风情,加以引导支持,在++镇连续举行了六届南海文化节。

祭海仪式上渔民们拜祭龙王、海神娘娘,祭船,送渔灯,寄托着渔民虔诚的祈祷,展现人们对大自然的尊重和敬畏;“海上传统生产技能比赛”“海上应急救助比赛”“赶海寻宝大赛”、拔河比赛,丰富的活动展现了++古老的民众文化和现代渔民的风貌。

几百年来,++人以其大智大勇大爱的南海精神,在浩瀚的南海闯海牧渔,搏风击浪斗海盗,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同时也宣誓了祖国的南海主权。

南海文化不止是简单的海上生产技能,更是一部南海维权的史诗。

(三)扶持特色产业,搭建美丽乡村发展架构

我市美丽乡村建设以乡村园林化、景点化为特征,与发展乡村旅游相结合,培育支撑农村持续发展的新型产业,推动传统农业向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和热带高效农业转变,打造特色农业、绿色农业、循环农业,努力达到“好看又中用、美丽且生财”的效果。

完成+++、热带滨海、某河两岸等国家农业公园创建工作,将农村城镇化、农业产业化、乡村休闲游以及新技术新品种推广使用四位一体综合规划建设。

充分挖掘具有热带农业发展特色的乡村旅游潜力,按照“一片果园就是一个景区,把农庄当景点建,把农业基地当公园办”的模式,大力发展乡村旅游。

鼓励农民开办家庭农庄、采摘篱园、渔家乐等,依靠温泉鹅、嘉积鸭、万泉河鲤鱼等品牌,辅以粗粮小食等乡土特色餐饮,发展新型体验式农业庄园,让农民直接参与国际旅游岛建设,把农民从原来的单纯种植生产中解放出来,让农民从传统的农业生产经营者转变成为现代产业的创业者、经营者、管理者、就业者,农民既是股东又是员工,享受乡村游带来的双重福利。

++镇某村群众合股创办的“乡愁味道”农家乐和香嫂回乡创办的“草寮咖啡屋”吸引来了一批批省内外游客;某村群众合股创办的“花梨人家”花园式农庄共有床位三十多个,可通过互联网预定入住,古色古香的民居为游客提供了独树一格的住宿体验,贴心周到的服务让来往游客流连忘返;某镇“七星伴月”美丽乡村片区周围7个自然村联合成立了鱼良休闲农业农民合作社,发展农业休闲旅游项目,700多户农民户户入股,都成了合作社的股东,同时他们有些在合作社中打工,是景区导游、厨师、服务员,有些自办农家旅舍当起老板,有些销售自家农产品或贩卖别人家的农产品,当起了商贩。

目前,全市休闲农业企业达到18家,新增农产品商标48个,有力推动了农业与旅游的融合发展,让农民“不离乡、不离土”就地就业,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

2014年,农民人均收入达10910元,增长12.9%,增量全省排名第一。

同时,继续大力发展热带特色现代农业,通过基地化、设施化、品牌化、集约化建设,巩固发展橡胶、槟榔、冬季瓜菜、特色水果等传统优势产业,培育壮大“胡椒”、“火龙果”、“番石榴”、“莲雾”、“油茶”等五大国字号品牌,加快发展热带花卉和富硒大米等特色农产品。

引进大型农业龙头企业,推广“公司+农户”和“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带动周边农民大力发展种养业取得明显成效。

越来越多的农民群众认识到,美丽乡村建设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四)创新管理模式,巩固美丽乡村创建成果

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我市始终坚持“不砍树,不占田,不拆房,就地城镇化”,以人为本,不断探索创新管理模式,打造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

一是创新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平台。

全力推进基层便民服务窗口建设,共建立13个镇级政务服务中心,51个片区便民服务窗口,近百个村级便民服务代办点,形成了市、镇、片区、村四级服务窗口(代办点)服务体系,让农民群众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将农村纳入到全市教育均衡发展工作中,统筹城区教师定期到乡村中小学任教,让城乡居民的子女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推行城区医生轮流到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坐诊服务群众,让城乡居民共享优质医疗资源;加快推进公交路线向农村覆盖,全市7个镇101个行政村开通了公交车,131个特色公交站亭投入使用,沿途群众出行难、乘车难的问题得以解决。

二是创新美丽乡村管理方式。

引导村民成立村级联防队伍,加强各村治安巡逻力度,很大程度上维护各村庄的社会治安稳定;村民自发成立乡土文化协会,大力挖掘各村庄的乡土文化、传统民俗、大力繁荣乡土文化,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倡导群众积极参与,共同建造美丽家园。

各镇、村(社区)相继成立“理事会”和“议事小组”等,制定村规民约,组织村民学习党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农业科技等知识,不断提高村民的思想道德和科技文化素质。

以村规民约规范村民的生活习俗,全民动员,维护乡村环境,摒弃陋习淳化村风民情。

管理方式的创新,既促进了农村生态文明的建设,又吸引广大农民群众加入到建设生态文明的行动中来,让群众成为美好生态和健康生活的受益者、倡导者、示范者。

某镇将毗邻的朝烈、美雅、岭头、南强和大路坡等5个自然村的乡村特色资源进行整体开发,打造成“枕水朝烈、听风美雅、觅景岭头、拾巷南强、寻味大路坡”等主题鲜明、各具特色的田园村庄。

某镇芳前村和龙江镇莲塘园村村庄主动拆除破旧的猪圈鸡舍,积极投资投劳,而且发挥乡土能人智慧,结合村容地貌精心设计,把他们的村庄建设得像公园一样。

三是创新美丽乡村管理载体。

做足“互联网+”文章,充分利用互联网这辆快车拉动美丽乡村的管理水平。

某镇已率先实现光纤网络全覆盖,成为“海南省全光纤网络第一镇”;某镇“互联网+”试点示范工作已初显成效,该镇是我省第4个互联网农业小镇;某镇将官方网站作为对外宣传和旅游服务的一站式综合管理平台,在宣传休闲农业及乡村旅游产品服务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镇于今年7月份启动“互联网+”项目仪式,计划在未来3年内落实各村委会的光纤建设,实现光纤网络全覆盖,全面推动“互联网+++南海小镇”建设。

通过“互联网+”的带动,为美丽乡村的建设管理注入了新的时代气息,广阔的互联网平台让更多的人群分享到美丽乡村的建设成果,为广大农民群众带来了更大的经济效益。

本帖隐藏的内容

二、推广美丽乡村建设的经验

通过建设文明生态村、强化村庄规划管理、环境综合整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和幸福家庭创建,全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我们做到“五个着力抓好”:

一是着力抓好文明生态村创建。

继续实施文明生态村巩固提高工程和精品创建工程,全市建成文明生态村1950个,占自然村总数的72%,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标准化改造,每年力争创建美丽乡村近200个。

二是着力抓好村庄规划管理。

编制201个行政村村庄规划和2227个自然村建设规划,均占全市行政村和自然村的99.5%,并加大对农村违章建筑和乱搭乱建的整治力度,提高村民法律意识,使得乡村建设有序开展。

三是着力抓好环境综合整治。

对环境污染比较严重的村庄或位于水源保护区周边的生态敏感村实施环境连片整治,推进农村沼气项目、改水改厕工程、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工程和垃圾资源化综合利用工程,投资2亿元用于建设生活垃圾收集、转运基础设施和购置环卫工作设备,打造“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市处理”的城乡一体化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体系,促使农村环境明显改善。

四是着力抓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

组织宣讲团深入村镇、农村文化广场、学校等地开展宣讲活动,用农民群众易于理解的语言、喜闻乐见的形式,注重文化味、泥土味、人情味,推动核心价值观进村入户、家喻户晓。

在此基础上,按照“海南文明大行动”总体部署,组织开展文明礼仪、文明环境、文明交通、文明旅游、文明经营五大行动,把核心价值观要求融入到农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和生产经营行为中,推动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

五是着力抓好幸福家庭创建活动。

制定了《某市创建“美丽乡村.幸福家庭”活动示范点的实施方案》,全市累计创建幸福家庭1140户,进一步提升了乡村人口素质。

三、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意见和建议

(一)依循整体规划,推动科学建设。

一是以中心村建设为重点,完善村庄布局规划。

结合行政村调整,明确辖区内中心村和一般村的数量、功能与定位,优化和合理安排区域城镇发展、村庄分布、产业平台、基础设施、农田保护等空间布局,完善县城、中心镇、一般乡镇、中心村、一般村、特色村相结合的“重点突出、梯次合理、特色鲜明、相互衔接”的村庄布局规划体系。

二是以分类推进为原则,修编村庄建设规划。

村庄建设规划要在布局规划的指导下,按照“全面惠及与突出重点”、“均等化与差异化”相结合的原则,在功能布局和人口容量上进行区别对待,在整治建设的内容、项目和人口容量上进行区别对待,在相关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置上进行区别对待,因村制宜地对村庄建设规划进行深化、细化、具体化。

三是以衔接配套为要求,修编完善其他相关规划。

必须按照衔接配套的要求,修编完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农村社会发展规划、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规划、农村住房改造建设规划等,实现“多规合一”,确保村庄布局规划和整治建设规划能落地、可实施。

(二)树立正面典型,加大宣传力度。

要在美丽乡村创建过程中注重挖掘生态环境良好、农业产业特色鲜明、村风文明和谐的美丽乡村作为建设典型,总结推广经验,以充分调动广大群众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并利用报纸、电视等各种媒体进行广泛宣传,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新的贡献。

(三)立足资源禀赋,彰显地域特色。

乡村之美,固然在于乡村优美的自然风光和田园野趣,但是,如果千村一面,则也会缺乏生机和活力,容易引起审美疲劳。

因此,美丽乡村建设,必须因地制宜,培育地域特色和个性之美。

要善于挖掘整合当地的生态资源与人文资源,挖掘利用当地的历史古迹、传统习俗、风土人情,为乡村建设注入人文内涵,展现独特魅力,既提升和展现乡村的文化品位,也让绵延的地方历史文脉得以有效传承。

还可以从产业发展、景观改造等方面入手,实现“一村一景”、“一村一品”,充分彰显乡村的特色和韵味。

(四)尊重村民主体,发挥乡贤作用。

首先,对资源禀赋的规划开发,要始终尊重村民的意愿,尊重历史的记忆。

修缮传统建筑,不能删去历史记忆。

构建新兴业态,不能破坏民俗传承。

要在规划开发过程中推进村规民约的形成,构建各方协商机制,增强村民对本地美丽乡村建设的认同感、自信心,提高村民共同建设美丽乡村的凝聚力、配合度。

其次,美丽乡村建设离不开年轻群体,一个只剩下老弱病残的村庄难以被称为美丽乡村。

为此,要重视人文关怀和业态发展,使年轻群体能够在当地创业兴业,这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一环。

最后,要通过制度性安排,发挥新乡贤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积极作用,使其成为乡村治理的重要力量,逐步扭转一些乡村人去地荒、文化淡漠的情形。

(五)加大政策扶持,奠定群众基础。

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政策引导作用、财政杠杆作用,来充分调动农村基层组织的积极性,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建议相关部门在实施村庄科学规划、农村环境提升、农村产业富民、公共服务完善、农村综合改革等相关项目上制定更加惠民的政策措施,把群众建设新农村的迫切愿望化为美丽乡村的具体行动,尽心尽责服务于基层农村。

并加大财政资金向美丽乡村建设的投入力度,制定更加完善的激励政策,实行财政以奖代补,在市级财政已有的支农政策和资金扶持的基础上,对考核验收优秀的美丽乡村根据人口实行以奖代补,以合理的激励政策激发广大群众的积极性,为美丽乡村建设打下坚实的群众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