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纱学》课程建设阶段性总结.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305920 上传时间:2022-11-29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1.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纺纱学》课程建设阶段性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纺纱学》课程建设阶段性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纺纱学》课程建设阶段性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纺纱学》课程建设阶段性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纺纱学》课程建设阶段性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纺纱学》课程建设阶段性总结.docx

《《纺纱学》课程建设阶段性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纺纱学》课程建设阶段性总结.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纺纱学》课程建设阶段性总结.docx

《纺纱学》课程建设阶段性总结

 

《纺纱学》课程建设阶段性总结

武汉科技学院纺织与材料学院

纺纱学教学研究小组

2007.4.10

目录

一、课程简介1

二、课程建设、教学活动阶段性总结1

三、《纺纱学》教学大纲2

四、《纺纱学》课程教师队伍情况2

五、实验室建设状况4

六、开设实验情况4

七、教材及教学参考资料5

(一)教材5

(二)教学参考书5

(三)自编辅助教材6

八、教学进度、考试(试题成绩及分析)等课件6

(一)教学进度表6

(二)作业库6

(三)课程的试卷、成绩记录表、成绩分析、教学任务等课件6

九、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7

(一)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与创新7

(二)《纺纱学》生产实习教学模式的创新7

(三)考试工作的改革8

十、教学研究活动8

(一)编写《纺纱学》公共教案说明9

(二)编写《纺纱学补充教材》9

十一、学生评教,同行评教、领导评教9

十二、教学研究活动10

十三、其他教书育人活动材料11

十四、课程3~5年建设目标及规划11

(一)课程存在的不足11

(二)课程建设3~5年的目标及规划、打算12

《纺纱学》课程建设阶段性总结

一、课程简介

《纺纱学》课程是由建校初期的《棉纺学》演变而成的,经过建校30年的不断发展和提高,从我国计划经济时期的传统小纺织《棉纺学》课程教学到走向市场经济转型新时期的现代大纺织《纺纱学》,课程的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取得了很多的成绩。

建校初期,由于当时的教师队伍结构、教学条件、教学方法和手段处于初建阶段,无高级职称也没有设立课程教学研究小组,属于传统经验型教育模式。

经过20多年的发展,现已形成了有教授作为课程负责人的高、中、初级不同层次的专职教师队伍,基本具备现代纺纱课程教学条件和设施,从单一的教学发展到教学研究型模式,且对湖北地区纺织学科建设的提升,对全省各级纺织教育系统的示范和影响发挥了重要作用,以至对全省纺织产业的发展,正发挥着技术辐射作用。

所学课程的数千名毕业生,正在纺织业业、研究机关和海关等重要部发挥着技术骨干作用。

二、课程建设、教学活动阶段性总结

《纺纱学》课程建设从传统的各人分散备课,各自手抄教案到现在的电子版《纺纱学公共教案》;从手工画制教学挂图、布印制挂图到现代的多媒体教学,从在校内教学到走向省内纺织行业教育系统的领军示范教学,乃至对全省纺织教育形成一定影响力和提升的课程,这其中浸透着二十多年来校、系各级领导主管部门和全体任课教师、教辅人员的辛勤汗水。

在迎接2006年国家教育部对我校教学水平检查评估之际,《纺纱学》课程的教学要全面总结和审时度势,为今后建设与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二十多年的成功经验是:

1、领导重视,课程建设由经验型向科学型转化

从1998年国家教育部对我校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后,《纺纱学》课程建设开始从经验型向科学型转化,从教学任务的安排布置到备课、教案、课堂教学、实习、实验、教材选用、考试模式的创新等逐渐规范和提高,已形成了一整套规章管理制度,这些制度得到了每位任课教师的认同和自觉履行。

没有学校整个教学管理模式的规范,《纺纱学》课程建设就没有一个好的大环境下发展和提高,当然也就谈不上有现在的成绩。

2、任课教育的认真投入,学生认真学习

任课教师对《纺纱学》的教学工作认真投入,不断创新是课程建设的基本保证。

从当今社会科学发展的观点看,没有教师的广泛参入,没有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教师为本和现代教育理念,想搞好课程建设是不可能。

①、教师团结、合作、砌搓教艺,交流教书育人的体会,在《纺纱学》课程建设中已形成风尚。

例如在2004年秋季开学,《纺织学》教材改为国家级十五规划教材,教师们响应上级号召,在时间短任务重的情况下,认真备课,重新编写新教案,统一为“纺纱学公共教案”,要求每人都按电子版教学,这一做法,把《纺纱学》平台课的教学长期以来教案分散和不统一的现象得到改变,使教学节凑较齐,开课班级教学内容和进度一致。

在统一教案的前提下,教学小组又鼓励各班任课教师多发挥自己的专长,创新立异,教好课程。

例如第七章的牵伸力,国家规划教材中表述为“牵伸过程中,把按前罗拉速度运动的全部快速纤维按后罗拉速度运动的慢速纤维中抽引出来时,克服摩擦阻力总和所用的力称为牵伸力”,该表述方倒装句颇似西方人逻辑方式,任课教师认真理解,探索用了三种方式更适合的表述,其中最好的为:

“牵伸过程中,将以后罗拉慢速运动的纤维全部抽引离析成按前罗拉快速运动的纤维,所需克服总摩擦力和阻力的力,称为牵伸力”,修改后减少4个,逻辑上更理性,更符合东方人,学生理解十分直观,且人人会被。

②、启发和勉励学生和教师一起上好课,共同形成教学相长的好氛围,这是建设好课程的必要条件。

任课教师恰到好处地介绍企业对纺织人才的渴求,但需要的是“人才”,而不是“庸才”,老师列举很多详实的案例,使学生听后感受很深,自觉整合和端正学习目的,学习态度,不少班级听课时鸦雀无声,教学效果优良。

3、《纺纱学》不断的进行创新是课程建设发展的动力教学研究小组共自编辅助教材共11本和教学光盘两件,使课堂教学内容新鲜、活泼,与纺纱科技前沿脉搏一致,新度系数(设备和技术出现年限)不大于2年,学生们十分欢迎,我省纺织行业教育培训中心也很欢迎,他们还请教学小组前往示范讲课,他们中有的教纺织的老师还到我校《纺纱学》课堂上听课,使我校《纺纱学》课程对全省纺织教育起到了明显的学科带头作用,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和提升力(详见“湖北省纺织教育中心”对《纺纱学》研究小组的教学评价)。

三、《纺纱学》教学大纲

《纺纱学》课程制定了教学大纲,且经过多次不断修改,使大纲更符合课程建设和发展的需要(教学大纲内容见“纺纱学课程建设档案”材料之一:

“纺纱学”教学大纲)。

四、《纺纱学》课程教师队伍情况

本课程共有教职工9人,其中专职教师6人,实验技术人员3人。

《纺纱学》课程是我院纺织工程专业平台课程之一,目前师资队伍结构合理,骨干教师具有较高的学术造诣和丰富的教学经验。

教师配备呈现老中青和高级、中级梯队:

教师的业务素质和政治素质较高,敬业精神强。

在教书中注重育人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受到学生的好评。

课程教学小组全体教师十分注重知识更新的提高,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有效地促进了课程建设。

1、师资队伍结构

高级职称

中级职称

初级职称

55岁以上

35-55岁

35岁以下

8

1

0

2

7

0

2、课程负责人情况

负责人姓名

张尚勇,男,40岁,纺织工程专业,教授/硕导

3、骨干教师情况

姓名

性别

年龄

职称

近三年来开设(主讲)课程名称

张尚勇

40

教授

纺纱学纺织工艺概论

林子务

57

教授

纺纱学纺纱工艺与环境

向新柱

51

教授

纺纱学

叶文祥

43

副教授

纺纱学纺织专业外语

凌文漪

40

副教授

纺纱学纺织工艺与环境纺织专业外语

徐少范

56

副教授

纺纱学纺纱质量控制

4、任课教师近三年来公开出版、发表的有代表性的专著(教材)、论文

专著(教材)、论文名称

发表、出版时间及刊物出版社名称

鉴定、获奖

及评奖情况

林子务

1

AnInvestigationintoWorstedYarnProductionfronWoolonCottonSpinningSystem

2004年5.23第83届世界纺织大会学术交流论文

被国际三大拾索“ISTP”全文收集

2

纺织企业现代管理

2002.9中国纺织出版社

全国纺织畅销书

3

C4梳棉机波浪隔距与细纱质量的关系

纺织学报2001.6

获新时期全国优秀论文成果二等奖、湖北省第九届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二等奖

4

状态维修法在梳棉维修中的应用

全国第一届棉纺技术改进研讨会专题报告2002.8

获人国棉纺梳棉技术进步研讨会优秀论文奖

5

意大利MIX/G型混条机的工艺性能分析

毛纺科技2001.6

徐少范

1

一种新型刺辊条的梳理实践

纺织器材2003.4期

入选“中国科技发展论坛”书籍

2

减少涤棉品种经纱毛羽的浆料配方优选

四川纺织科技2004.11

3

棉纺质量控制

中国纺织出版社2002.4

全国纺织畅销书

叶汶祥

毛纱热熔上浆初探

毛纺科技2001.4

凌文漪

细纱捻度相关因素

棉纺织技术2000.6

以上论文复印件见课件汇总

五、实验室建设状况

《纺纱学》课程中的实验环节,大多数在校内相应实验室中进行和完成,这得益于我校前几年就以建成了“湖北省新材料及应用研究重点实验室”,有从纺织材料到机织针织物等织物的所有工艺及测试分析仪器,有小型纺纱样机、机织样机等各种实验设备,总价值1000多万元。

其中纺纱实验室有:

纤维物理实验室、纤维成份分析研究室、纱线实验室、棉纺工实验室、后纺(准备)工艺实验室等6个,纺纱仪器,样机机台共200多台(套)左右。

有新一代的多功能花式捻线机、细纱小样机等多种纺纱实验设备或设施(部分设备见图1~6),能从事棉毛麻多种纤维的性能分析、测试和纺纱各工序半制品、成品的质量分析、工艺实验和研究,除完全能满足《纺纱学》课程教学实验环节的需要之外,还作为开放性实验室向学生和社会开放,目前已有本埠同行业军需纺织厂和其它院校来实验室进行纱线相关的实验和研究(如华中农业大学棉花种植课题组和该校生命科学研究所、中国人民解放军3604厂等多单位前来实验、研究)。

实验室教辅人员文化素质高,有硕士学历的中级人员1人,高级工程师2人,中级职称和高级技工的2人。

六、开设实验情况

《纺纱学》的教学内容与实验环节紧密结合,开设实验和进行情况如下表:

《纺纱学》课程开设实验及进行情况

序号

实验名称

实验条件

完成地点

1

配棉实验

有4~6种产地的原棉样品

在生产实习基地进行

2

棉卷结构分析

有棉卷实物1~2卷

校内

3

棉生条含杂和棉网分析

有生条500g左右

实验室进行

4

毛条含杂分析

有500g左右的毛条或化纤毛条

校内

5

并条、粗纱、细纱、精梳牵伸各部件的配置、功能、摇架加压和失压的操作实践

在花式捻线机、细纱小棉机或有牵伸加压装置机构的工序机台上进行

校内和江南实习基地

6

转杯纺、环锭纺、传统粗纱机、传统清棉机,并条机、条卷机、并卷机、精梳机等成形装置的生头、卷绕成型过程观察

有相应的机器

校内和校外实习基地

7

毛纱、棉纱强力、条干、毛羽、棉结、毛粒的检测

有棉毛纱实物,在相应实验室和仪器上实验

校内实验室

以上实验内容大多数在校内实验室完成,少部份以后利用下厂实践或实习时完成。

从近几年的实际看,大多数纺纱学实践环节的实验完成得较好,增加了知识的加深,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加强了综合素质的培养,这对学生走向产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七、教材及教学参考资料

(一)教材

课程教学选用“普通高校‘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书名为《纺纱学》,杨锁延主编,由全国纺织系统权威出版机构——中国纺织出版社2004年5月出版,见“课件汇总”中的复印件(封面、前言、目录全文、正文第1页和最后一页P335,封底,共13页复印纸页)。

(二)教学参考书

《纺纱学》课程的参考资料,均系最近几年全国出版有代表性的同专业本科教材,见下表:

《纺纱学》课程教学参考资料

序号

书名

作者、主编

出版社、出版日期

备注

1

现代棉纺技术基础

刘国涛

中国纺织出版社

1999.5

2

棉纺设备

陆再生

1999.6

中国纺织总会教育部组织编写

3

棉纺工艺原理

陆再生

4

棉纺工程

史志陶

中国纺织出版社第三版2004.1

纺织职业技术教育教材

5

纺纱机械

周炳菜

中国纺织出版社

1999.10

纺织机械系列教材

6

毛纺织工业质量管理手册

澳大利国际援助暑国际羊毛局

中国纺织出版社

2001.1

受国际援助书丛

7

棉纺手册

上海纺织控制集团公司《棉纺手册》(第三版)编委会

中国纺织出版社第三版

2004.10

最新最权威专业手册

8

棉纺试验

中国纺织出版社

9

毛纺学

西北纺织工学院

纺织工业出版社

1980.9

当时最具代表性书籍

10

纺纱学

薛少林

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2.8

面向21世纪高等学校教材,

上述参考书复印中印制了每册封面,见“纺纱学课程档案”材料之五~十四。

(三)自编辅助教材

为了教好《纺纱学》课,纺纱学教学研究小组的徐少范教师编著了课程的延伸教材《棉纺质量控制》(2002.2.由中国纺织出版社出版),研究小组还自编了课程的辅助教材7本(系内部讲义)。

在此基础上编排了传统纺纱设备挂图(现已制成光盘),现代纺纱设备光盘。

这样做的目的一是让学生掌握传统型设备,以适应毕业后有些企业的老设备,又能掌握现代新设备等不同层次的需要。

现列表如下:

序号

作者

辅助教材名称

编写日期

页数

字数

1

徐少范

棉纺工艺设计和棉纺工艺上机实践

1993.12

67

4.7万

2

林子务

棉纺工艺内容与质量控制

1996.10

140

11.8万

3

林子务

毛纺概论

2000.1

69

6.5万

4

林子务

毛麻丝纺织概论

2000.5

93

8.9万

5

林子务

现代清梳联生产线

2001.5

77

7万

6

林子务

纺纱学补充教材

2004.12

163

11万

7

林子务

纺织工程专业生产实习指导书(纺纱部分)

2004.12

167

11万

8

纺纱学课程教学研究组(林子务主笔)

纺纱学课堂教学习题集

2004.11

12

9

课程教学研究小组(林子务主笔)

纺纱学课程考试题库

2003.5

19

10

林子务

纺纱学公共教案光盘

200.8

13万

11

纺纱学课程教学研究小组(林子务主笔)

纺纱学课程传统设备挂图汇总

2003.10

234幅

12

纺纱学课程教学研究组(林子务主笔)

纺纱学课程现代纺纱设备挂图汇总

2003.11

676幅

八、教学进度、考试(试题成绩及分析)等课件

(一)教学进度表

根据教学任务每学期开课任课教师都能按照学校教学主管部门统一的模式制定教学进度表(见“纺纱学课程档案”材料之二:

教学进度表原件)。

(二)作业题库

纺纱学课程课堂教学后的习题作业练习,是学生知识接收与消化巩固的主要环节,课程研究小组编别了“纺纱学课堂教学习题集”,学生能认真复习功课,完成习题作业,并预习新课,在此基础上完成作业(见“纺纱学课程档案”材料之二十中的纺织021班典型作业完成者李婷、陈德山、陶丹等作业本)。

(三)课程的试卷、成绩记录表、成绩分析、教学任务等课件

纺纱学课程是考试课,教学研究小组编辑了“纺纱学课程考试题库”,每次考试能根据题库出题目,然后经过小组成员会议,拟订A、B卷考题。

试卷的审阅批改,按流水作业集体批改,有凝难问题共同商议,统一按标准答案评出学生成绩,使成绩评判合理,观客地反映出每个学生的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成绩按班为单位进行分类分折,又以年级为单位对同课程教学班的总成绩进行年级汇总分析,还专门设计了《纺织工程专业纺纱学××学期考试成绩汇总表》,表中有各班的和年级的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等各等级分布、百分率,最后的分析结果又将学校的《武汉科技学院考试分析表》制成电子文档表,以电子文档的形式记录分析结果,使课件管理逐步地过渡到规范化和信息化层面(从2004年底开始实行)。

每位教师各学期纺纱学任课务书都能保存完好,按学校下达任务进行教学。

九、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一)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与创新

《纺纱学》教学研究小组认真贯彻“三个面向”的方针,提出:

“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在教学手段上和方法上进行了较多的创建:

1、学生也参加听非本班纺纱学任课教师的课。

这样可以扩大视野,发现不同教师的讲课长处和兄弟班学生的学习长处,可达到教师之间,学生之间,教学相长,余缺互补,知识深度也可以起到一定的填平补齐作用。

2、让学生也参入到纺纱学的教改中来。

例如纺021班许多学生班干在任课教师指导下,针对教材无梳棉机插图现状,从零开始,利用业余时间自己动手绘制有针齿作用的FA201刑梳棉全图,之后又摄像进入了多媒体教案。

对教学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参与绘制同学对FA201型机工艺原理设备结构等知识,全部掌握且终身难忘。

3、能运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而且经常利用大量挂图和纺纱实物教具进行教学,使学生理解直观,知识掌握牢靠。

此外课堂教学与企业生产现场紧密结合,充分利用社会上纺织企业资源在教学计划期风(而不是生产实习课时)到企业现场上课。

从原料的选配到纺纱流程,从工艺参数的选择到生产管理现场的安排、处理;从传统设备到现代生产线,全方位经为学生着想,让他们经纺织行业的风雨,见国内外纺纱科技前沿知识的新世面,使他们增长了才干,学到了纺纱的真本领。

4、纺纱新工艺与教学相结合,指导学生参加课外教研活动。

例如林子务教师指导的学生论文《巧用新型梳棉机锡林/盖板波浪隔距纺制准级配棉精梳纱》获省教育厅2002年度大学生优秀成果贰等奖(广西纺织材料期刊于2001.4期发表)。

发表之前,在指导老师带领下深入企业,结合解决工程实践问题,让学生经风雨见世面,直接与生产一线零距离地接触,既加深了课堂知识,又解决了工程实践问题,受到了企业的欢迎和积极评价。

(二)《纺纱学》生产实习教学模式的创新

1、这一模式把生产环节作为课堂专业教育的延扩加深,但又是独立的课程。

它包括生产实习的新提纲、生产实习教材、多媒体或录相片,立体示意图和生产实习作业指导书等系列教材或先进的手段。

这一全新的教学模式把课堂教学和生产实习作业作为一个有机的系列来进行研究和实践,且生产实习教材是反映最新装备技术,所以其技术含量某些方而还高于教科科,将较好的培养学生毕业后走向社会的专业综合适应能力。

2、1997年9月编印的《纺织专业生产实习提纲》的基础上,把生产实习环节在以往在教学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增加了用多媒体、教学片、挂图、教学实物等手段和内容,全面改革创新。

另一方面,原生产实习现场是企业生产线上,工厂不停车,学生看不到机械中的工艺流程,尤其是消梳联的箱体机械,用墙板密封住了,学生看不见内部结构,新的手段克服了这一弊端。

3、在实习期间,直接采用企业的:

工艺单据。

例如棉纺采用了《湖北银河纺织有限公司纺部工艺设计表》和《武汉毛纺织公司精纺毛纱设计单》,缩短了学生对企业的适应期。

4、我们编写的《纺纱学补充教材》和《现代清梳联生产线》两本补充教材,内容都是纺纱前沿新技术,十分受学生欢迎和企业欢迎,2003年7月在湖北省纺织行业教育培训中心组织下得到采用。

起到了高校纺织教育带动地方纺织教育的作用,受到了省纺织行业教育培训中心很高的评价。

(三)考试工作的改革

1.命题方法

2.改进教学和考试工作后,学生考试成绩分布

3.及时总结考务工作

大纺织专业调整后,考试方式发生了变化,由闭卷考试变为闭卷与开卷相结合,考试的信息增多,有利于专业知识全面。

因此在方法和命题上突出了以下两点:

①突出一点,带动整体(如在2005年初的考试中从配棉至整个工艺流程,计算连环套,对加强基础知识的串通和应用起到直接作用,且与企业管理紧密相连系。

②增加客观题、多组合判断题型,有助学生专业知识的融汇贯通和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①2002—2004三年间,纺纱学考试

平均成绩82—86分之间,90分以上约18%,60%学生80分左右,无不及格。

②2005年初,纺01级四个班的考试成绩优良率为60.80%,中等率为29.60%,及格率8.80%,不及格1人,(共125人参考),不及格率为0.8%,人均81.46分/人。

考试后有总结,针对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并体现在纺织工程专业的后续专业课中,促进了课程的连续性:

①对考试中典型错误,除在试卷上记录外,更主要的是让学生及时澄消,部分任课教师利用第二学期相关专业课向学生逐一澄消,且勉励学生改进基础知识学习,端正学生态度,尽可能具备工科大学生工程的专业素质。

如利用《棉纺质量控制》(选修课)课程中,条干均匀相关因素分析,素纠正和遗补上学期《纺纱学》课程中第七章学生牵伸基本理论掌握不全的弱点,将纺纱学平台课程与选修课连成一体,互为补充,即纠正了部分学生牵伸理论的错误认识,又使大家体验了已学知识与新课程的联系,加强了知识的系统性。

②对教师方面的不足也进行了总结和分析,找出今后改进的对策。

十、教学研究活动

在现代教育创新理念推动下,纺纱学课程教学中经常进行教学研究活动,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编写《纺纱学》公共教案说明

《纺纱学》作为公共教案是在多位教师教授同一门专业课程的情况下,以教材为依据,统一编写的,其作用是使各授课教师能把握课程主要内容和各章知识点,沿着统一教案模式进行教学,这也不妨碍自己的教学创新,只要保证主要内容不偏移的原则下,可以根据各人对棉、毛、麻等纺纱内容有所侧重,发挥各自的教学特长。

本教案图文版面信息共13万个字,除教材原有内容外,还扩充了静电纺纱、废棉处理机组、瑞士立达C4梳棉机自调匀整等的内容。

本教案除纸载信息版外,还制作了光盘版(分五号字版本和多媒体教学四号字版)供各教师选用。

(二)编写《纺纱学补充教材》

《纺纱学》是普遍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与原《棉纺工艺原理》、《棉纺设备》相比,在内容上有很大不同:

一是增加了新知识,二是体现了大纺织(由以棉纺为主变为棉、毛、麻三种纺纱知识同时铺开),三是纺纱原理凸现要多一些,但纺纱设备内容却廖廖无几,这与纺纱工程实践环节链接不紧,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困难。

为了使学生全面获取纺纱知识,成为21世纪的纺织工程高级人才,对于《纺纱学》教材中设备知识甚少的现状,《纺纱学》教学研究小组,已编《纺纱学补充教材》讲义,讲补充教材以纺织工程实践环节为主线,详细介绍传统和现代棉、毛、麻纺纱工艺流程,设备技术特征、上机工艺设计、各工序质量指标及影响相关因素,使学生通过学习能直接根据机型进行工艺设计,从而缩短从课堂到车间,从学校到企业的过程。

编写该补充教材,还有另一原因是前几年的纺织工程专业毕业生闵悟远来信反映,企业中的配料计算比书上讲的内容要多,在学校从教科书上只能学一些纺纱基本原理和方法,但内容太少,针对案例少。

而企业实际生产中,原料不同混配时,就实际的落物率而言,棉、毛、麻等纤维是不一样的,要分开计算,然后才能确定各类混合纤维的投料比例。

已毕业几年的学生所反映的情况,引起了纺纱学教学研究小组的重视,因此在补充教材中,特别编写了2种、3种甚至4种不同纤维的混合计算方法、投料比例和和毛加油等不同情况的工艺处置和计算公式。

这些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知识,全是从期刊上和教师们几十年的工作经历体会中总结的,十分有针对性和实用性。

该补充教材还被实习基地厂家选中,作为对干部和工程技术人员进行现代纺织继续教育的培训教材。

十一、学生评教,同行评教、领导评教

纺纱学课程的教学效果良好,2005年被评为校级优秀课程,这与学生、任课教师的评教、检查和督理分不开。

1.学生评教

学生已参入到《纺纱学》课程的评教之中,每学期的《纺纱学》评教中采用校教务处教学管理的网上评教。

课程进行和结束后,由二级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