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的是葫芦教学设计及反思.docx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设计及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要的是葫芦教学设计及反思.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设计及反思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设计及反思
宣城新田小学高小平
教材简析:
这是篇寓言,讲的是一个人种葫芦的事。
这个人不知道叶子和葫芦的关系,他只注意葫芦,叶子上生了蚜虫他不管,邻居劝他,他也不听,结果叶子上的蚜虫越来越多,小葫芦也都落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如果只顾葫芦,不管叶子,到头来,葫芦也长不成。
这篇课文是按事情发展顺序写的,共有四个自然段,以葫芦的变化为线索向读者展开一个可笑的故事。
种葫芦人的无知、自以为是使他自己的期盼落空。
这个故事成为了警示人们的极好教材:
不能孤立地看问题,有错就要改正,不要等到问题严重了而受损失。
本文语言朴实,用词准确。
如,“长满了绿叶”,“满”是说叶子长得很多,郁郁葱葱,十分茂盛的样子。
“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挂”就是“结”的意思。
这里用“挂”比用“结”更准确,因为葫芦的柄长,从藤上垂落下来,就像挂在那里一样,十分可爱。
葫芦的柄很长,从藤上垂下来,像挂在那里一样)一个“挂”就写出了小葫芦的可爱。
“他盯着小葫芦自言自语地说”,“盯”是注意力非常集中地看,用“盯”突出了那个人只要葫芦的形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植物叶子与果实的关系。
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不能孤立地看问题,并且懂得有错就改,不要等到问题严重了而受损失的道理。
3、继续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
正确认读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植物叶子与果实之间的联系。
教学难点:
弄清葫芦与叶子之间的密切联系。
课前准备:
教师:
课件
学生:
收集蚜虫、叶子、葫芦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看,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位新朋友。
它是——小葫芦(生答)
(课件:
葫芦动画跳出)
2、咦,小葫芦怎么不高兴啦?
(课件:
葫芦不高兴)
原来你们把它的名字叫错了。
它叫——葫芦hulu(生答)
(课件:
图变成字,加上拼音)
3、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有趣的寓言故事——我要的是葫芦(课件:
我要的是葫芦)
4、齐读“我要的是葫芦”;小声读“我要的是葫芦”;不出声地读“我要的是葫芦”。
边读边想,你想到些什么问题?
(设计意图:
因题质疑,培养了学生思考、提问的能力。
同时了解了学生的认知基础和学习动机及问题取向,有利于设计教学活动,促进教学活动的高效率。
)
二、初读感知,认读生字。
1、答案藏在课文里。
我们赶快打开书,选择你最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
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遇到生字词多读两遍。
2、“秋天到,葫芦香,摘个葫芦大家尝”,我们来摘葫芦吧。
(课件)hulutengxiezhi
葫芦藤花谢了治一治
yadingsailin
蚜虫盯着比赛邻居
2、调皮的汉字宝宝摘掉了拼音小帽,着急地跑出来和大家交朋友。
仔细看看哪些生字容易读错,请能干的小老师提个醒。
3、课件:
葫芦藤谢哇蚜盯邻治赛
师:
老师也给大家提个醒儿,“葫芦”的“芦”单独念lu,组成词念轻声。
来,和他们打打招呼吧!
(设计意图:
通过有趣的游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巩固了生字词。
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课堂气氛也活跃起来。
)
三、图文结合,自读感悟。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孩子们,让我们带着生字词,走进课文,走进葫芦园!
(课件:
葫芦图)
配乐声中学生观察葫芦生长过程。
师范读第一自然段。
喜欢吗?
你特别喜欢哪一句?
自读第一自然段,找出你喜欢的句子读一读。
生读:
“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
花谢以后,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
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哇!
”(课件出示第一自然段)
师:
听出来了,你有点喜欢小葫芦。
有更喜欢小葫芦的吗?
生再读。
师:
哪些词语你特别喜爱?
老师还欣赏一个词“挂”。
每次读到“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我仿佛看见挂在藤上的小葫芦随风摆动,好像在和我们打招呼呢。
(课件:
挂)
3、来,我们把心中的喜爱读出来。
(配乐朗读)
4、比我们更喜爱葫芦的人是——(种葫芦的人)。
你从哪句体会到?
那个种葫芦的人每天都要去看几次,越看越喜欢。
5、如果你就是那个种葫芦的人,你盯着小葫芦会说什么?
6、你还想怎样表达你对小葫芦的喜爱?
7、让我们带着心中的喜爱再美美地读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想,让葫芦在我们脑海里生根、开花、结果。
(设计意图:
孩子们的心是纯真的,他们将书本世界与学生的生活世界沟通在一起。
此时此刻,孩子们真挚的感情喷发了出来,对小生灵的爱如涓涓细流在班里的每个孩子心中汩汩流淌。
)
(二)、学习第四自然段。
1、、听出来了同学们太喜欢小葫芦了。
——可是……告诉你们一个不幸的消息:
那些可爱的小葫芦慢慢地变黄了,一个一个都落了。
(课件:
小葫芦变黄,落了)你有什么感受?
2、来把我们心中的惋惜,难过读出来。
不久,小葫芦慢慢地变黄了,一个一个都落了。
3、是呀,看着小葫芦一天天变黄,落掉,我们怎能不难过呢!
来,我们再来读读这句。
(三)、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1、我们学到这儿,你的脑海里一定出现了几个问号,你有什么问题?
2、孩子们,不光是我们关心这个问题,有一个“葫芦剧团”听到这个消息也很关心这个问题。
你看,剧团寄来了一封信。
(课件出示
招聘启示
为了解开“葫芦落掉”之谜,我们决定表演课本剧《我要的是葫芦》。
招聘演员两名:
“小糊涂”——种葫芦的人;“小机灵”——邻居。
招聘要求:
1、会读:
认真读读课本2、3自然段,用“——”勾出“小糊涂”所想所说的句子;用“~”勾出“小机灵”所说的话,好好读一读。
2、会说:
同桌分角色认真练习“小糊涂”和“小机灵”的对话。
一边读一边想象和体会。
3、会演:
分角色表演,表演时注意人物的动作、表情、注意说话的语气。
欢迎同学们踊跃报名参加。
葫芦剧团
2008年10月10日
3、为了当上演员,我们一起努力吧!
4、准备好了吗?
我是“葫芦剧团”的团长,选拔演员现在开始。
(1))第一关:
谁会读。
生自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用“——”勾出“小糊涂”所想所说的句子;用“~”勾出“小机灵”所说的话。
读出不同的语气。
(2)看看你勾对了吗?
师引读。
(课件):
小糊涂:
有几只虫子怕什么?
“我的小葫芦,你快长啊,快长啊!
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
”
小机灵:
“你别光盯着葫芦了,叶子上生了蚜虫,快治治吧!
”
小糊涂:
“什么?
叶子上的虫还用治?
我要的是葫芦。
”
师:
恭喜大家通过了第一关。
(3)第二关:
谁会说
同桌分角色练习对话。
到底练得如何,我来检查一下:
请“小糊涂”站起来。
“小机灵”坐端正。
A有几只虫子怕什么?
师1:
一天,“小糊涂”看见叶子上爬着一些蚜虫,而可爱的小葫芦还好好地挂在葫芦藤上,心想——(生读):
有几只虫子怕什么?
师2:
对,叶子上的虫,又不是小葫芦上的虫,我才不在乎,他心想:
哼——(生读):
有几只虫子怕什么?
B“我的小葫芦,你快长啊,快长啊!
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
”
师1:
他根本就没把叶子上的蚜虫放在心上,而是怎样做的,怎样说的,能演出来吗?
生:
表演“盯”“自言自语”
(设计意图:
此环节意在让孩子理解本文出现的重点生字词的意思,并加以运用,同时提炼出本文所要传达的信息。
)
师:
看一会儿,是“盯”吗?
,此时你的眼里只有——(小葫芦)
(有这么大声地对自己说话的吗?
)
师2:
真盼望小葫芦能长得更快些,更大些——“我的小葫芦,你快长啊,快长啊!
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
”
D“你别光盯着葫芦了,叶子上生了蚜虫,快治治吧!
”
师1:
在“小糊涂”的热切期盼中,蚜虫越来越多,叶子慢慢变黄,热心的“小机灵”看在眼里,急在心头,说——(生读):
“你别光盯着葫芦了,叶子上生了蚜虫,快治治吧!
”
师2:
是呀,快治治吧,再不治就来不及了。
再真诚地劝劝他:
——(生读):
“你别光盯着葫芦了,叶子上生了蚜虫,快治治吧!
”
师1:
“小糊涂”一听,心中顿时冒出两个大问号——(生读):
“什么?
叶子上的虫还用治?
我要的是葫芦。
”
师2:
是呀,老兄,是叶子上生了虫子关葫芦什么事,你真是太奇怪了——(生读):
“什么?
叶子上的虫还用治?
我要的是葫芦。
”
师:
同学们,读懂了吗?
解决课题上的?
(课件)
“小糊涂”要的是葫芦,不要(),因为他认为()。
“小机灵”认为:
要葫芦,就要()因为他认为()
(设计意图:
不同方式的阅读,从多个角度引导孩子们体会种葫芦的人的心态,以读悟文,品析词句。
让孩子们在读的过程中思考领悟,最终达到“豁然开朗”“柳暗花明”的境界。
在日积月累的训练中,让孩子们养成结合语境理解字词以及主动阅读的习惯,从而提高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
E、我会演
为了演好,先排练排练吧。
排练的时候……
抽同学上台表演。
F、好,《我要的是葫芦》课本剧表演现在开始,
(1)学生自我介绍:
我是种葫芦的专业户——名叫“小糊涂”;
我是他的邻居——名叫“金点子”;
师:
其余的同学都来当评委,注意哪个角色演得好,好在哪里?
你认为什么地方演得不够出色,你怎样改进。
生表演。
(两组表演)
(2)老师戴葫芦叶的头饰采访“小糊涂”
师:
唉,“小糊涂”别走,我是你种的葫芦叶,我对你有意见!
你每天都来看小葫芦,可我们叶子呢,你从来没正眼瞧过。
我身上长了那么多的蚜虫,你也不管管!
为什么?
生表演
师:
“小糊涂”到底错在哪儿呢,同学们帮帮他。
生答
师:
“小糊涂”明白了吗?
看来我们的“小糊涂”已经不糊涂了,现在应该改名叫“不糊涂”了。
师小结。
(设计意图:
我通过巧妙地创设情境,使得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对事物的认识也更深了,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强了,学习的主动性也得到了最突出的体现。
)
四、欢迎来到“作业超市”
1、读一读
葫芦叶
我是一片小小的葫芦叶,
借着太阳公公的光芒,
我能制造养分,
由葫芦藤输送给葫芦果,
让小小的葫芦果快快成长。
你们说我棒不棒?
葫芦
说我是丝瓜,
我比他圆。
说我是梨子,
我比他大。
我中间细,两头圆。
年幼时,我可以做成一道美味;
年老时,我能做药,能制成艺术品;
我还能吹出动听的乐曲。
猜出我是谁?
蚜虫
我们是害虫,
我们是害虫,
我们喜欢吸收叶子上的汁液。
只要有了我们,那葫芦,小树就惨了!
啊,七星瓢虫来了,
我们惨了……
2、画一画
小画家,拿起笔把《我要的是葫芦》这个有趣的故事画下来吧!
3、讲一讲
“小糊涂”听了同学们的劝告,已经不糊涂了。
第二年,他又种了一棵葫芦,……同学们展开想象的翅膀,编一个小故事,讲给在坐的老师,同学听,回家讲给爸爸,妈妈听。
4、写一写
看着种葫芦的人做了傻事,我们赶快来帮帮他,劝劝他。
同学们,把你真诚的劝告写下来吧,寄给今天还在做傻事的“种葫芦人”。
5、读一读,回答问题。
拔苗助长
古时候有个人,他巴望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天天跑到田里去看。
可是一天,两天,三天,禾苗好像一点儿都没有长高。
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自言自语地说:
“我得想个办法帮它们长。
”
一天,他终于想出了办法,就急忙跑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从中午一直忙到太阳落山,弄得他筋疲力尽。
他回到里,一边喘气,一边说:
“今天可把我累坏了!
力气总算没有白费,禾苗都长高了一大截。
”
他的儿子不明白是怎么回事,第二天跑到田里一看,禾苗都枯死了。
读读想想
1.从哪儿看出那个人是个急性子?
2.为什么稻叶枯萎了?
板书设计:
联系
葫芦图---------------------葫芦叶图
教学反思:
《我要的是葫芦》小学语文第三册的一篇课文,属寓言性质。
文章短小精悍,语言活泼生动,人物形象鲜明,是深爱孩子们喜爱的一篇课文。
结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一至三年级“要培养学生通过上下文理解课文中重要词语的意思,并能在阅读中不断积累词语。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因此,我在教学设计上作了如下的几点思考:
一、明确一种思想——以读品文
阅读教学应立足于培养孩子阅读文章的兴趣,引导孩子品味语言,积累语言,从而发展他们的语言,达到自能读书的目的。
因此,在教学中教者应始终把语言的学习、体会、感悟作为重点,注重学生的个人感受,且能结合各自生活的实际赋予其不同的内涵。
而对语言感受的最重要手段就是“读”。
古人云: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
”可见“读”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多读可以训练学生的语感,多读可以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多读可以丰富孩子的表象。
可谓是一举多得,事半而功倍,何乐而不为呢?
但这所谓的“读”必须是学生在教师有目的的引导下,匠心设计下,有针对性去阅读。
是为着更深层次的理解课文,更深层次的感受语言而选择的最佳途径。
在《我要的是葫芦》教学设计中,我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
“有几个虫子怕什么?
”“叶子上的虫还用治?
”“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
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
”通过品读、评读、个人读、分角色读、齐读、选择读,引读等不同方式的阅读,从多个角度引导孩子们体会种葫芦的人的心态,以读悟文,品析词句。
让孩子们在读的过程中思考领悟,最终达到“豁然开朗”“柳暗花明”的境界。
在日积月累的训练中,让孩子们养成结合语境理解字词以及主动阅读的习惯,从而提高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找准一个切入点——以题导文
每篇课文的教学都有一个切入点。
找准了切入点,将会给我们的教学带来很大的方便。
这切入点犹如是照相摄影时寻求的最佳角度,又如高明的服装设计师在衣料上最关键的一剪。
教学《我要的是葫芦》一课,我从课题入手:
“我要的是葫芦,言外之意是我不要叶子”。
顺机启发学生提问。
因为切入点选得准,孩子们的思维很活跃,纷纷提出:
那个人结果得到了葫芦吗?
那个人为什么得不到葫芦?
甚至有的学生还提出了颇有深度的问题——“蚜虫吃的是叶子,可落下的为什么是葫芦?
”
三、明确一条思路——以“变”理文
文学作品都有一条线索,或为情感线,或为叙事线。
教师要善于把握这条线,并且力求使自己的教学贴近这条线。
只有这样,才不至于在教学中抓了芝麻而丢了西瓜,《我要的葫芦》一文,篇幅虽短,但要落实的知识点却不少。
在教学设计上,我始终抓住一条线:
“变”。
刚开始时叶子长得怎样?
葫芦长得怎样?
过了几天,叶子发生了什么变化?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这变化告诉我们叶子葫芦之间究竟有什么密切的关系?
明确了这么一条线,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我采取了分散突破重难点的方法。
当学生学完第一自然段时,通过看图——学文——品文,引导得出:
因为叶子长得好,所以葫芦才长得可爱。
从而为后文的学习打下铺垫。
当学生学完3、4自然段时,我又引导学生小结:
因为叶子长了蚜虫,所以葫芦才一个一个都落了。
最后通过这种变化对比,学生明白了叶子与葫芦之间的密切联系,重难点的突破也就势如破竹。
四、创设一种情境——以境品文
低年级学生对人物的感知通常要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巧妙地创设情境可以激活孩子们的思维,从而使之更有效地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我要的是葫芦》中种葫芦的人让人觉得可笑、可气,又可怜。
可笑的是他的无知愚昧,可气的是他不听邻居的劝告,可怜的是他那么喜爱葫芦,结果却一无所获。
为了让孩子们进入人物的内心,深刻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我在教学中采用情境创设法:
用某剧团招聘演员的方式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极大的提高,学生对事物的认识也更深了,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强了,学习的主动性也得到了最突出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