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1977观后感1.docx
《高考1977观后感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1977观后感1.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1977观后感1
高考1977观后感
【篇一:
《高考1977》观后感】
对我来说,那个时代太遥远了。
我的理解只能停留于电影情节本身,而对那个年代的那些事并没能有多少共鸣。
但通过这部电影,我似乎看见了其他什么东西。
暂且不去说,恢复高考的划时代意义,就单看电影里的这一个个鲜活的主人公,一个个有血有泪的知识青年,他们为改变自己的命运去努力,去奋斗,特别是最后他们赶去考试的那一段,我真的很感动,我真佩服他们的勇气。
但我也觉得电影还是美好的,而现实总是残酷的。
那一刻,我想起了我爸爸。
我爸爸当年参加高考时,他在农场,每天有许多活要干,根本没有好好复习的时间。
考试的前三天,他被分配了拉煤的任务,那时是冬天,路十分难走,费了很大的力气在考试前一天晚上回来了。
考试的结果只差三分,家里也没有条件让他下一年再考,结果与大学无缘。
爸爸说没有上一所真正的大学是他一辈子的遗憾。
说起来我一直为爸爸感到惋惜,因为他完全是有能力的,只是生不逢时。
电影中说“自愿报名,择优录取”的高考制度,体现了尊重人权、人人平等的原则,可是我知道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不可能是平等的。
我痛恨贫穷,痛恨那个时代。
我想也许还有好多好多的人没有力量同命运斗争,他们的青春与热血被现实无情的摧毁了,所以当看到主人公们按时赶到了考场,我哭了,我想他们是幸运的,而为什么有的人却要承担不幸。
在那个年代,考上了大学就意味着一生的命运将被改写,但真正幸运的又能有几个。
时代的烙印刻在了他们心中,也看在我的眼里。
片尾说那年高考有四百多万人参加,最终只有二十几万人考上大学。
我觉得那些没考上大学的同样是另人敬佩的,因为他们同样在为祖国贡献自己,为理想燃烧生命。
比起那个时候,我们现在的大学生真是不知道要幸福多少倍,我们不用干活,有人养,吃的好穿的好,有人疼有人爱。
可以说我们生在了一个好时代,一个比较平等的年代。
但同样,缺少磨砺的我们身上也有许多毛病,比如娇生惯养,比如盲目自大。
电影中的人物小根宝让我的感觉很复杂。
一方面我觉得他很没出息,没有抗争的精神,总是怨天尤人,缺少点气概。
这一点跟我很像,虽然我自己一直不承认,但事实上我是软弱的,脆弱的。
另一方面,小根宝的死让我看见了他身上的真诚和勇气,他是为救人而死的,死的伟大。
还有一个让我佩服的人就是潘志友,先不去考虑他放弃高考回农场这种做法的逻辑正确与否。
从人物塑造的角度说,他是唯一一个让我觉得无所图的人。
老迟的话说的好,凭什么有文化的人就应该走,凭什么我们这些退伍军人就应该呆在这种地方。
而潘志友为了信守诺言而留下,我觉得这才是真正的大丈夫。
越是贫穷的地方越是需要知识,越是需要人才,让我想起了毕业生去西部的号召,自己的前途命运固然重要,但始终为别人着想的才是真正懂得奉献含义的。
还有,陈琼的做法让我感到很不理解。
单看他对潘志友那份无私的爱让人很感动,但是她对她父亲的态度则完全建立在一张纸的所谓的“证明“上,让我感觉她的爱是”因人而异“的,她真正也缺少一份勇气。
这部电影让我想到了很多很多,不光是有关时代,有关人性,也是因为它触动到我内心的深处某种相似的地方,带给我失落与伤感,同样也有激情与力量。
电影结束了,我的思绪还没有结束?
【篇二:
《高考1977》观后感】
电影在1977年东北某个国营农场三分场展开。
电影刚开始展示的是一大堆知青在看电影,估计是新闻性质的,里面提到了邓小平同志的复出,交待了电影的大的背景。
电影给我第二次印象就是小根宝扛麻袋,因为他太想读书了,因为知青们看不到希望,只有考上大学才是他们回城的唯一希望。
只有这样,才能回到城里。
后来当知道政策真的变了的时候,他几乎要自杀,后来为了救张国强,死了。
可惜。
陈甫德,一个中学教师,为了让女儿高考,从学校里面逃出来,后来还被学校一个女老师说是畏罪潜逃,生动的刻画了当时的老师爱整人的特性。
陈甫德到了东北的时候,遇到了已经扎根东北的强子,为什么说是扎根东北呢?
因为他的父亲也在东北了,他还娶了东北媳妇,因而基本上是回不去了,或者说是不打算回去了。
但是强子和他的媳妇后来为了希望父亲让火车多停一会等农场的知青来参加高考而下跪的场景也是很感人的。
陈甫德后来为了给自己的女儿一个可以考试的资格与交待,自己刻了一个自己所在学校的公章。
潘志友和陈琼绝对是挚爱的亲人,陈琼希望潘志友永远记住自己还跟潘志友发生了关系,后来在进了考场之后,潘志友很快出来了,因为他要跟老迟扎根边疆,电影的最后只是交代了陈琼考上了北京大学数学系,两人的感情没有进一步交待。
老迟也是要认真交待的,起初他是反对新的招生制度的,电影里面他的态度也是逐渐变化的,后来强子拿着收音机给大家听新的高考招生制度的时候,电影里面用的是野火烧杂草,很宏伟很壮观,也是惯用的宣传守法,但是给人看了很振奋。
老迟却要大家必须先通过场里面的测验。
后来到替张国强报名到开着拖拉机送农场里面的知青上考场,给人感觉还是很震撼的,后来省招生办的人发现了陈琼的证明是假的,老迟原来知道,说里面的五角星刻歪了,更是让人感动。
最后问招生办的人的话更是发人深思:
为了你的女儿,你敢吗?
在这个电影里面给人感觉很是有人情味,当然,最近媒体报道的公安局政委女儿冒名顶替的事情就让人震惊了。
看了这个电影我还想到了我们学校组织编写的一本书《高考1977》,很不错,由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大家可以一起看看。
考上大学挺不容易的,大家要珍惜大学时光,好好学习啊。
【篇三:
高考1977观后感作文】
1997年是高考恢复的一年,也是给人映象最深刻的一年。
1977的高考是改变个人和国家命运的赶考。
在1977年之前,许多来自北京、上海等地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在那种条件下,没有任何的复习资料,但是人们的复习热情没有因此而减少。
在影片《高考1977》中,描述的就是这些知识青年面对高考恢复时,所发生的事。
在影片中,当人们得知高考恢复时,所有的人似乎都看到了希望。
但是,要去参加高考的人,必须要有推荐表才可以。
所有的人都在争取着推荐表。
虽然,在这过程中小根宝不幸的死了。
但是,老迟最终被他们所感动。
支持所有的人去参加高考,而且在他们有困难的时侯,还帮助他们。
虽然求学的过程是曲折的。
但是最终的结局是完美的,有的人考上了自己理想的大学。
现在高考已经持续了30几年。
有许多人通过高考进入自己理想的大学。
现在的我们复习时,环境是多么的好,复习的资料又是那么的齐全。
然而,现在有的人复习的热情却不像以前。
我们是否应该反省一下。
我们读了这么多年的书是为了什么?
是为了将来考上理想大学,再找到一分好的工作。
如果我们现在整天的无所事事,那等到高考成绩下来时,我们就会后悔莫及了。
所以,我们要向影片中的人一样。
不畏任何的艰险和困难,为着自己的梦想一直拼搏。
【篇四:
《高考1977》观后感】
电影《高考1977》是一部纪念高考恢复举行30周年的故事片,该片以当年知识青年比较集中的北大荒为故事背景,叙述了当时北大荒某农场一批上海、北京等知识,克服以种种困难挫折,终于参加了恢复高考制度后的1977年第一届高考考试。
影片由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的77届电影导演专业的江海洋导演,主要演员王学兵、周显欣等也都是科班出身,他们无一不对高考有着亲身体会,因此整部片子还是充满着激情。
30年的高考,不仅仅改变个体的命运,更是改变了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所以拍摄这样一部题材的电影,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它承载着众多因高考恢复而改变人生的群体的回忆、感慨、叹息。
1977年高考恢复和邓小平的复出有着密切关系,在文革中邓小平几经沉浮,在他下台的日子里,他依然在关心和思考着国家复兴大计,构思着振兴中华之伟业,在他重新上台任国务院副总理之前,也许心中已经有了全盘的规划。
一旦有机会重新出山,面对着纷繁复杂、百业待兴的局面,他首先就想到的是恢复教育、科研方面正常秩序,其中就包括恢复高考,为国家选拔、培养急需的各种人才,没有人才,一切振兴国家的计划也就没有办法实施,可以说1977年,一位老人的决策,改变了众多普通老百姓的人生,也改变了国家、民族的命运,所以我们没有理由不歌颂他,在影片中,从观看邓小平复出的纪录片、私下传送的有关邓小平在政治局会议上的讲话、广播电台播送的恢复高考招生的报道的故事情节及电影中大量有关恢复高考背景资料的旁白,我们很容易地感受到老百姓对伟人崇敬、歌颂之情。
影片也许是受制于片名“高考1977”的影响,叙述的情节全部都是发生在1977年恢复高考前的特定时间,这与影片的主题“纪念高考恢复30周年”还是有一些不相称的。
“1977年高考恢复”这一历史事件,对普通百姓、国家、民族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伟大的历史意义已经在之后30年的中国的历史进程中得到证实,通过高考制度,选拔出来的大批人才,是国家政治安定、科技进步、经济繁荣的绝对保证。
影片对“恢复高考”的历史意义,没有相应的故事情节或历史事实予以支撑,阐述的还不够充分,这应该算作是影片的一个缺憾吧。
如果影片的故事结构能够跳出片名的局限,延伸到未来30年间或更远的未来,整部影片有更具有远瞻性了,这在艺术手段或技巧上都不应该是说问题吧,比方说影片故事情节可以采用倒述的手段,通过主要人物回忆或与主要人物有关的人员叙述等方式展开,通过个体参加高考后的工作成就、对国家的贡献,折射出恢复高考的历史意义。
影片对“恢复高考”的历史意义,仅仅站在个体的立场进行诠释,而对国家、民族的贡献,则没能恰当地表述,所以说影片不能算是成功的艺术作品。
《高考1977》这部影片的宣传,主要是放在各城市的大学校园,但进行的也不顺利,比方说南京市的众多高校并没有接纳制片方的进校宣传,这表明该片所宣传的主旨“纪念高考恢复30周年”,并没有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更多的人还是将其当作一部商业片来看待的。
这部片子之所以没有在社会上引起广泛的轰动,也不一定是没有得到政府主要宣传部位认可,其根本原因:
一方面是影片的自身的艺术局限性;另一方面也是因为“高考制度”的演变。
经过30多年的变革,现在的高考和社会影响力和30年前的高考及社会影响力,已经不能同日而语了,特别是高校扩招后的高考,更是含金量大打折扣,30年前通过高考的大学生,都是社会栋梁之材,享受着许多政府优惠待遇,其社会地位也是“高人一等”。
而30年后今天通过高考的大学生,毕业后连工作都找不到了。
高考已经不是老百姓的唯一的选择了,如果此片改换成一部有关“考国家公务员”题材的电影,也许比现在的影片更具有人气吧。
总之,《高考1977》这部电影还是拍摄的太晚了一点,如果二十年前、十年前拍摄的话,则更具有现实意义了。
【篇五:
高考1977观后感】
最后,看到三分厂的下乡青年为了追赶通往高考考场的火车,不顾一切向前跑时,内心是如此震撼,他们想通过高考改变自己命运的想法是如此强烈又真实,1977,对于那个时候的人来说,真的是意义重大的一年,废除了11年的高考制度终于恢复了,让无数知识分子得到了上大学的机会,在沉寂的11年里,依旧坚持着,希望着,在繁重的体力劳动和思想压迫下,在雪堆里,牛栏下,柴堆旁,依然手握书卷,不离不弃。
是的,想起了食指的《相信未来》,这是无论在什么诗朗诵比赛中都会出现的"神诗,因为无论何时,相信未来都需要很大的勇气和信心,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你的炉台,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你是否还会用孩子的笔体在美丽的雪花上写下相信未来,我想这便是这首诗如此受欢迎的原因了!
大学扩招了,大学生遍地都是,于是我们也便如此了吗?
晚上撸地很痛快?
看言情玄幻真的很惬意?
想起了曾经看过的视频《那一年,我们好像很有钱》,这段视频真的很真实地反映了大学生的现状,我们有的是青春,挥霍的也是青春。
影片中,最喜欢的是张百强,大胆质疑厂长搞内部测试的决定,绝食以示抗议,维护大家报考的权利,很多时候,我们身边缺少这种人,抑或我们也不是这种人,但从内心里是欣赏敬佩这类人的,在“不能说的话尽量不说”,“低调行事,沉默是金”的时代,这种人尤其显得难能可贵了!
当然厂长开着拖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