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常规各指标参考范围及临床意义.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294936 上传时间:2022-11-29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6.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血常规各指标参考范围及临床意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血常规各指标参考范围及临床意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血常规各指标参考范围及临床意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血常规各指标参考范围及临床意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血常规各指标参考范围及临床意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血常规各指标参考范围及临床意义.docx

《血常规各指标参考范围及临床意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血常规各指标参考范围及临床意义.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血常规各指标参考范围及临床意义.docx

血常规各指标参考范围及临床意义

血常规各指标参考范围及临床意义

1、红细胞计数(RBC)

[正常参考值]

男:

〜X10的12次方/L(400万-550万个/mm3)。

女:

〜X10的12次方/L(350万-500万个/mm3)。

新生儿:

-X10的12次方/L(600万-700万个/mm3)。

[临床意义]

红细胞减少①红细胞生成减少,见于白血病等病:

②破坏增多:

急性大出血、严重的组织损伤及血细胞的破坏等③合成障碍:

缺铁,维生素B12的缺乏等

红细胞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气肿等。

2、血红蛋白测定(HB或HGB)

[正常参考值]男:

120〜160g/L(12-16g/dL)。

女:

110150g/L(11-15g/dL)。

儿童:

120〜140g/L(12-14g/dL)。

[临床意义]血红蛋白减少多见于种贫血,如急性、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等。

血红蛋白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肺气肿等。

3、白细胞计数(WBC)

[正常参考值]

成人:

4〜10X10的9次方/L(4000-10000/mm3)。

新生儿:

15〜20X10的9次方/L(/mm3)。

[临床意义]

生理性白细胞增高多见于剧烈运动、进食后、妊娠、新生儿。

另外采血部位不同,也可使白细胞数有差异,如耳垂血比手指血的白细胞数平均要高一些。

病理性白细胞增高多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尿毒症、白血病、组织损伤、急性出血等。

病理性白细胞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某些传染病、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放疗化疗等。

4、白细胞分类计数(DC)

[正常参考值]

白细胞分类(DC英文缩写占白细胞总数的百分比

嗜中性粒细胞N〜

中性秆状核粒细胞〜(1%-5%)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50%-70%)

嗜酸性粒细胞E〜%-5%)

嗜碱性粒细胞B〜(0〜1%)

淋巴细胞L〜(20%-40%)

单核细胞M〜(3%-8%)

[临床意义]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增高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性粒细胞膜性白血病及安眠药中毒等。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减少多见于某些传染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牛皮癣、天疤疮、湿疹、支气管哮喘、些血液病及肿瘤,如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鼻咽癌、肺癌以及宫颈癌等。

嗜酸性粒细胞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早期、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

淋巴细胞增高见于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结核病、疟疾、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百日咳、某些病毒感染等。

淋巴细胞减少见于淋巴细胞破坏过多,如长期化疗、X射线照射后及免疫缺陷

病等。

单核细胞增高见于单核细胞白血病、结核病活动期、疟疾等。

5、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EOS)

[正常参考值]

50〜300X10的6次方/L(50-300个/mm3)。

[临床意义]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牛皮癣、天疤疮、湿疹、支气管哮喘、食物过敏,一些血液病及肿瘤,如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鼻咽癌、肺癌以及宫颈癌等。

嗜酸性粒细胞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早期、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

出血性疾病检查

1、血小板计数(PLT)

[正常参考值]

100〜300X10的9次方/L(10万-30万个/mm3)。

[临床意义]

血小板计数增高见于血小板增多症、脾切除后、急性感染、溶血、骨折等。

血小板计数减少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急性放射病、原发性或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功能亢进、尿毒症等。

出血时间测定(BT)

[正常参考值]

纸片法:

1〜5min。

[临床意义]出血时间延长见于血小板大量减少和血小板功能缺陷、急性白血病、坏血病

大出血、

严重组织损伤、慢

粒细胞缺乏症

食物过敏,一

2、

3、

凝血时间测定(CT)

 

[正常参考值]

活化法:

试管法:

4—12min。

[临床意义]

延长见于凝血因子缺乏、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纤溶活力增强、凝血活酶生成不良等。

缩短见于高血脂、高血糖、脑血栓形成、静脉血栓等。

血脂检查测定方法

目前医院中开展的血脂检查,主要是对血液(血浆)中所含脂类进行的一种定量测定方法。

常用的检查项目一般包括以下几类:

1总胆固醇(Tch或TC)和胆固醇酯(chE)测定。

2三酰甘油(TG)测定。

3脂蛋白组分和亚组分测定。

又可再分为高密度脂蛋白(HDL,亦称为高密度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亦称为低密度胆固醇,LDL-C)和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亦称为极低密度胆固醇,VLD-C)三类。

4磷脂(PL),主要是磷脂酰胆碱、磷脂酰乙醇胺和神经磷脂等测定。

5非脂化脂肪酸(又称游离脂肪酸,FFA)测定。

6微量的类固醇激素和脂溶性维生素测定。

7载脂蛋白测定。

三、血脂检查指标

1、总胆固醇(TC)

正常范围在一毫摩尔/升。

如果超过毫摩尔/升,可视为血脂增高。

总胆固醇的水平主要取决于饮食、体力劳动、环境、性别和年龄。

女性绝经后会明显上升;新生儿期浓度很低,哺乳后很快接近成人水平;随年龄增长也

有增高趋势。

2、甘油三脂(TG)

正常范围差异较大,在一毫摩尔/升。

如果超过毫摩尔/升,为甘油三脂升高,是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的危险因素。

如果低于毫摩尔/升,称为低TG血症。

见于一些脂蛋白缺乏的遗传性疾病或者继发脂质代谢异常,如消化道疾患、内分泌疾患(甲状腺功能亢进、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肿瘤晚期、恶病质及应用肝素等药物时。

3、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

正常范围是大于毫摩尔/升。

它的影响因素有很多,如年龄、性别、种族、饮食、肥胖、饮酒与吸烟、运动、药物等。

4、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范围是低于毫摩尔/升。

高脂血症患者LDL-C的治疗目标是在毫摩尔/升以下。

【增咼】常见于家族性咼胆固醇血症、na型咼脂蛋白血症等。

5、脂蛋白(a)[Lp(a)]

健康成人血清中浓度小于300毫克/升。

【增咼】可见于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心肌梗死、外科手术、急性创伤和炎症、肾病综合征和尿毒症、除肝癌外的恶性肿瘤等。

【减低】可见于肝脏疾病,因为脂蛋白在肝脏合成。

6、磷脂(PL)

在肝脏合成最活跃,主要由胆汁和肠分泌,自粪便中排出。

磷脂还是构成细胞膜的重要成分。

正常范围在—毫摩尔/升。

【增咼】常见于胆汁淤积、原发性胆汁淤积性肝硬化、咼脂血症、脂肪肝、肾病综合征等。

另外,他对于未成熟儿(胎儿)继发性呼吸窘迫症出现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7、游离脂肪酸(FFA)

正常情况下,在血中含量极微,而且易受各种生理和病理变化的影响。

因此,不能凭一次检测结果来评判,要作连续的动态观测。

【正常范围】在—毫摩尔/升。

【增咼】见于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肢端肥大症、库欣症、肥胖、重症肝疾患、急性胰腺炎等;

【减低】见于甲状腺功能低下、胰岛素瘤、脑垂体功能减低、艾迪生病。

四、血脂检查有哪些注意事项

血脂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而波动,因此在检查前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检查空腹血脂时,一定要抽取空腹12小时以上的静脉血,检查的头一天晚上8点以后禁食,不禁水。

(2)抽血前应维持原来规则的饮食,并保持体重恒定,千万不要在检查的头一天晚上参加宴会饱餐一顿,或吃夜宵。

(3)在生理和病理状态比较稳定的情况下进行化验,4—6周内应无急性病发作。

(4)检查时不要服用某些药物,如避孕药、某些降压药物等可影响血脂变化,导致检验的误差。

(5)检查的头一天晚上一定要休息好,娱乐到半夜甚至通宵,第二天早上检查血压咼、血脂也咼。

(6)血脂检查易受许多因素影响,到医院化验前务必注意上述的几种情

况,这样才能确保化验结果的准确无误。

血液流变学

血液流变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及其范围极为广泛。

如血管的流变性、血液的流动性、粘滞性、变形性及凝固性等等。

至于专门研究血液的流动性、血液的有形成分、血管和心脏的粘弹性在各种疾病时的变化,了解这些变化的病理生理意义,以利于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的血液流变学,又称为临床血液流变学或医学血液流变学。

血液流变学是近二十年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

主要是通过观测血液的粘度、流动、凝集等流变性和红细胞的变形及聚集、血小板的聚集、释放等指标来研究血液和血管的宏观与微观流变性的规律。

血流变的检查意义,对疾病有预报性,如动脉硬化、高血压、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塞、糖尿病、脑血管等疾病。

危害

血液流变性质的异常,将会引起机体血液循环障碍,其中尤以血液粘度为重要因素。

血液粘度的低与高代表血液运输的优与劣或血液供应的多与少。

血液粘度增加,循环阻力升高,血流速度减慢,必然导致器官和组织,尤其是微循环灌流量下降,造成缺血缺氧,影响组织的代谢和功能,从而产生疾病。

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肿瘤、周围血管病及忧虑等,虽然有诸多致病因素,但均与血液粘度异常有关。

至于血液病、遗传或免疫异常、休克和中毒等疾病的血液流变性会有更显著的改变。

所有病程必然经过了一个或数个血液流变特性指标高的阶段,可见血液粘度与疾病的一系列病理过程有着密切的关系。

因此,血液粘度是诊断各种病理过程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

同时,通过对血液流变性的检测,对某些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以及预后提出了可靠的依据。

目前,国内外对于血液粘度与疾病关系的研究越来越深入而广泛。

很多研究表明,在多种疾病(尤其是心、脑血管疾病)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体征之前,往往已有一种或数种血液流变指标的异常(血液粘滞因素升高),它标志着无症状的疾病病程已经开始,已经由健康人发展为亚健康人。

检测血液流变性的重要意义之一就在于它可以为某些疾病提供一定的预报性资料。

甚至在尚无症状之时,就可以在血液流变参数方面反映出来,如闭塞性血管疾病,预定血液流变性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血液流动异常、停滞与血栓形成等。

在一定范围内,血液流变学参数可作为诊断,甚至是早期诊断、疾病转归和疗效判断的主要指标。

做血液流变性检测,及时及早发现在血液流变性异常的可逆阶段,及时采取改善血液流变性的措施,可以逆转此过程,阻止疾病进一步发展。

老年前期是血液粘滞性和凝固性由正常转变为异常的重要时期,也是发生冠心病的重要时期,延缓和防止心血管、血液系统的衰老是预防冠心病的重要措施。

定期进行血液流变性检测,对预防或早期发现和早期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因此,中、老年人定期进行血液流变性检查,可防患于未然,这应该成为中、老年人保健的措施之一。

各种参数全血比粘度(低切)正常情况:

低切男:

〜女:

〜增加:

常见于高血压病、脑血管意外、冠心病和心肌梗塞等。

减少:

常见于贫血疾病。

全血比粘度(高切)正常情况:

高切男:

〜女:

〜增加:

常见于高血压病、脑血管意外、冠心病和心肌梗塞等。

减少:

常见于贫血疾病。

血浆比粘度正常情况:

〜增加:

常见于高血压、冠心病、心肌梗塞、脑血栓等。

红细胞电泳时间(S)正常情况:

15〜增加:

提示红细胞及血小板聚集性增强、血液粘度增高,易形成血栓性疾病,如闭塞性脉管炎、心肌梗塞、心绞痛、缺血性中风、高血压等。

减少:

提示红细胞、血小板带电荷强,血液粘度下降。

见于血小板无力症、巨球蛋白血症、肿瘤、坏血病及服用阿司匹林、保泰松、右旋糖酐等。

血小板电泳时间(S)正常情况:

19〜增加:

提示红细胞及血小板聚集性增强、血液粘度增高,易形成血栓性疾病,如闭塞性脉管炎、心肌梗塞、心绞痛、缺血性中风、高血压等。

降低:

提示红细胞、血小板带电荷强、血液粘度下降。

见于血小板无力症、巨球蛋白血症、肿瘤、坏血病及眼用阿司匹林、保泰松、右旋糖酐等。

纤维蛋白原(Fb)正常情况:

〜(g/L)增咼:

感染,炎症,风湿、经期,手术后,DIC代偿期等。

减低:

播散性血管内凝血,胎盘早期剥离,分娩时羊水渗入血管形成栓塞等。

全血还原比粘度(低切)

正常情况:

低切男:

14〜20女:

12〜21

当血细胞比积浓度为1时的全血粘度值。

以全血粘度与血细胞比积浓度之比表示。

即(全血粘度—1)/血细胞比积。

其中(全血粘度—1)为增比粘度,还

原粘度则实际反映单位血细胞比积产生增比粘度的量,使血液粘度校正到同一血细胞比积浓度的基础上,以之比较。

红细胞电泳时间(S)

正常情况:

15〜

增加:

提示红细胞及血小板聚集性增强、血液粘度增高,易形成血栓性疾病,

如闭塞性脉管炎、心肌梗塞、心绞痛、缺血性中风、高血压等。

减少:

提示红细胞、血小板带电荷强,血液粘度下降。

见于血小板无力症、巨球蛋白血症、肿瘤、坏血病及服用阿司匹林、保泰松、右旋糖酐等。

全血还原比粘度(高切)

正常情况:

高切男:

10〜13女:

9〜13

当血细胞比积浓度为1时的全血粘度值。

以全血粘度与血细胞比积浓度之比表示。

即(全血粘度—1)/血细胞比积。

其中(全血粘度—1)为增比粘度,还

原粘度则实际反映单位血细胞比积产生增比粘度的量,使血液粘度校正到同一血细胞比积浓度的基础上,以之比较。

红细胞沉降率(ESR血沉)

正常情况:

男:

0~21mm/h女:

0~38mm/h

贫血或血液被稀释血沉增快,是红细胞下降逆阻力减低,并不是红细胞聚集增强而增快。

通过红细胞比积的血沉方程K值,可排除贫血或血液稀释对血沉的影响。

K值高反映红细胞聚集性增强。

若血沉快,K值大,血沉一定是快;血沉快,K值正常,是由于红细胞比积低而引起血沉增快。

红细胞压积

正常情况:

男:

〜女:

红细胞压积是指红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比值。

是影响血液粘度的重要因素,血液粘度随红细胞压积的增加,而迅速增高,反之则降低。

增高:

各种原因所致血液浓缩如大量呕吐、腹泻、大面积烧伤后有大量创面渗出液等,测定红细胞压积以了解血液浓缩程度,可作为补液量的依据。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有时可高达80注右。

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系体内氧供应不足引起的代偿反应如新生儿,高山居住者及慢性心肺疾患等。

减少:

各种贫血或血液稀释,由于贫血类型不同,红细胞计数与红细胞比积的降低不一定成比例,故可以根据红细胞比积和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的量计算红细胞三种平均值,以有助于贫血的鉴别和分类。

红细胞变形能力

正常情况:

男:

〜女:

降低提示溶血性贫血、血管性疾病、糖尿病、肝脏病。

红细胞刚性指数

正常情况:

男:

女:

红细胞刚性指数越大,表明红细胞变性性越小,是高切变率下,血液粘度高的原因之一

肝胆功能检查

肝功能检查是通过各种生化试验方法检测与肝脏功能代谢有关的各项指标,以反映肝脏功能的基本状况。

肝功能检查对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肝胆疾病,如肝炎、肝硬化、脂肪肝、胆囊炎、胆结石等的预防和治疗,都是极其重要的。

肝胆功能检查主要项目分类

肝功能检查的种类很多,主要包括以下几大类:

(1)反映肝功能损伤的实验:

包括血清酶类及血清铁等,以血清酶检查常用,如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KHP)、r—谷氨酰基转肽酶(r—GT)等。

临床证明,各种酶试验中,ALTAST能敏感地提示干细胞损伤及其损伤程度,其中,反应急性肝细胞损伤以ALT最敏感,反应其损伤程度则AST较敏感。

在急性肝炎恢复期,虽然ALT正常而r—GT持续升高,仍提示肝炎慢性化。

慢性肝炎r—GT持续不降常提示病变活动。

(2)反映肝脏排泄功能的试验:

检测肝脏对某些内源性(胆红素、胆汁酸等)或

外源性(染料、药物等)高摄取物排泄清除能力,临床常用检测胆红素定量,总胆红素过高可诊断为黄疸病,如果胆红素进行性上升并伴ALT下降,叫做酶胆分

离,即提示病情加重,有转为重症肝炎的可能。

(3)反映肝脏贮备功能的试验:

血浆的蛋白(ALB和凝血酶原时间(PT、是通过检测肝脏合成功能以反映其贮备能力的常规试验。

ALB下降提示蛋白合成能力减弱,PT延长提示各种凝血因子的合成能力降低。

(4)反映肝脏间质变化的试验:

血清蛋白电泳已基本取代了絮浊反应,r—球蛋白增高的程度可评价慢性肝病的演变和预后,提示枯否氏细胞功能减退,不能清

除血循环中内源性或肠源性抗原物质。

此外,透明质酸、板层素、m型前胶原肽和W型胶原的血清含量,可反映肝脏内皮细胞、贮脂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的变化,与肝纤维化和肝硬化密切相关。

肾功能检查项目

1、血尿素氮(BUN)

参考值:

正常情况:

二乙酰-肟显色法〜L尿素酶-钠氏显色法〜L。

临床意义:

增高:

急慢性肾炎、重症肾盂肾炎、各种原因所致的急慢性肾功能障碍,心衰、休克、烧伤、失水、大量内出血、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前列腺肥大、慢性尿路梗阻等。

2、血肌酐(Scr)

参考值:

正常情况:

成人男〜卩mol/L女〜卩mol/L小儿〜卩mol/L全血amol/L。

临床意义:

增加:

肾衰、尿毒症、心衰、巨人症、肢端肥大症、水杨酸盐类治疗等。

减少:

进行性肌萎缩,白血病,贫血等

3、血尿素

临床意义:

升高表示急慢性肾炎、重症肾盂肾炎、各种原因所致的急慢性肾功能障碍,心衰、休克、烧伤、失水、大量内出血、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前列腺肥大、慢性尿路梗阻等

4、血尿酸

参考值:

正常情况:

成人男149〜417卩mol/L女89〜357卩mol/L>60岁男250〜476amol/L女190〜434卩mol/L。

临床意义:

增加:

痛风、急慢性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恶性贫血、肾衰、肝衰、红细胞增多症、妊娠反应、剧烈活动及高脂肪餐后等。

5、尿肌酐(Cr)

参考值:

正常情况:

婴儿88〜176ammol-kg-1/d儿童44〜352amol•kg-1/d成人7〜8mmol/d。

减低:

临床意义:

增高:

饥饿、发热、急慢性消耗等疾病,剧烈运动后等。

肾衰、肌萎缩、贫血、白血病等。

6、尿蛋白

参考值:

正常情况:

定性阴性

临床意义:

正常人每日自尿中排出约40〜80蛋白,上限不超过150mg其中主要为白蛋白,其次为糖蛋白和糖肽。

这些蛋白的(60%)左右来自血浆,其余的来源于肾、泌尿道、前列腺的分泌物和组织分解产物,包括尿酶、激素、抗体及其降解物等。

生理性增加:

体位性蛋白尿、运动性蛋白尿、发热、情绪激动、过冷过热的气候等。

7、选择性蛋白尿指数(SPI)

参考值:

正常情况:

SPIV表示选择性好〜表示选择性一般SP1>表示选择性差。

临床意义:

当尿中排出大分子IgG的量少时,表示选择性好。

相反,表示选择性差。

&p2-微球蛋白清除试验参考值:

正常情况:

23〜62al/min临床意义:

增高:

肾小管损害。

本试验是了解肾小管损害程度的可靠指标,特别有助于发现轻型患者。

9、尿素清除率

-s-1/1.73m2-•s-1/m2)最大清除

参考值正常情况:

标准清除值值〜-s-1/1.73m2〜•$-1/m2)。

临床意义见菊粉清除率。

儿童纠正清除值二儿童体表面积X实得清除值儿童体表面积与成人相差甚大,纠正公式为:

最大清除值二儿童体表面积X实得清除值。

10、血内生肌酐清除率

参考值:

正常情况:

血浆一般情况下成人〜•s-1/m2尿液成人

男〜-s-1/m2女〜-s-1/m250岁以上,每年下降-s-1/m2。

内生肌酐清除率降至〜-s-l/m2(52〜63ml/min/1.73m2)时为肾小球滤过功能减退,如<•s-1/m2(31ml/min/1.73m2)为肾小球滤过功能严重减退。

注意:

在慢性肾炎或其他肾小球病变的晚期,由于肾小管对肌酐的排泌相应增加,使其测定结果较实际者高。

同样,慢性肾炎肾病型者,由于肾小管基膜通透性增加,更多的内生肌酐从肾小管排出,其测得值也相应增高。

11、尿素氮/肌酐比值(BUN)参考值:

正常情况:

12:

1〜20:

1临床意义:

增高:

肾灌注减少(失水,低血容量性休克,充血性心衰等),尿路阻塞性病变,高蛋白餐,分解代谢亢进状态,肾小球病变,应用糖皮质类固醇激素等。

降低:

急性肾小管坏死。

13、酚红(酚磺太)排泄试验(PSP)

参考值:

正常情况:

〜〜

临床意义:

肾小管功能损害慢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盂肾炎,重症水肿,妊娠后期,尿路梗阻,

肝功检查基本项目

肝功能检查

120min总量~。

(50%)时,开始表现有PSp非泄率的下降。

降低:

肾血管硬化症,范可尼综合征,心衰,休克,膀胱排尿功能不全等。

(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等,其中ALT是最常用的敏感指标,1%的肝细胞发生坏死时,血清ALT水平即可升高1倍。

AST持续升高,数值超过ALT往往提示肝实质损害严重,是慢性化程度加重的标志。

(2)反映胆红素代谢及胆汁淤积的指标

主要包括总胆红素(TBil)、直间接胆红素、尿胆红素、尿胆原、血胆汁酸(TBA)、丫一谷氨酰转肽酶(丫一GT)及碱性磷酸酶(ALP)等。

肝细胞变性坏死,胆红素代谢障碍或者肝内胆汁淤积时,可以出现上述指标升高。

溶血性黄疸时,可以出现间接胆红素升高。

(3)反映肝脏合成功能的指标主要包括白蛋白、前白蛋白、胆碱脂酶及凝血酶原时间和活动度等,长期白

蛋白、胆碱脂酶降低,凝血酶原活动度下降,补充维生素K不能纠正时,说明正常肝细胞逐渐减少,肝细胞合成蛋白、凝血因子功能差,肝脏储备功能减退,预后不良。

(4)反映肝纤维化的指标

主要包括m型前胶原(PmP)、IV型胶原(C—W)、透明质酸(HA)、层连蛋白(LN)等,这些指标可以协助诊断肝纤维化和早期肝硬化。

(5)肝脏凝血功能的检测指标

(1)反映肝实质损害的指标主要包括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肝脏能合成m及因子a链以外的全部凝血因子,在维持正常凝血机能中起重要作用。

肝病患者的凝血因子合成均减少,临床可出现牙龈、鼻黏膜出血,皮肤淤斑,严重者可出

肝功能检查

现消化道出血。

一般,最早出现、减少最多的因子TO,其次是因子n和X,最后出现,减少最少的是因子V。

A、凝血酶原时间(PT)

正常值为11~15秒,较正常对照延长3秒以上有意义。

急性肝炎及轻型慢性肝炎PT正常,严重肝细胞坏死及肝硬化病人PT明显延长。

PT是反映肝细胞损害程度及判断预后较敏感的指标。

B、凝血酶原活动度(PTA)

正常值为80%~100%其.临床意义同PT

C肝促凝血活酶试验(HPT是测定肝脏储备功能的方法之一,能敏感而可靠地反映肝损害所造成的凝血因子n、TO、X合成障碍。

临床检测表明,急性肝炎、慢性活动型肝炎、肝硬化和亚急性重型肝炎病人在病程的各个阶段,其HPT降低。

病情越重,HPT越低。

当肝病发展到肝细胞功能衰竭时,其HPTt匀显著下降,一般多低于.若HPT逐渐依次恢复,则预后良好。

肝功能检查最新项目

近期有关部门新增五项肝功能检查最新项目[1],具体如下:

1、甘胆酸(CG):

当肝细胞受损或胆汁淤滞时,血液中CG含量就明显增高,反映肝细胞的损害比目前临床上常用的ALT等更敏感,能早期发现轻度肝损害,对区别慢性肝炎病

肝功能检查

情严重程度有帮助。

2、铁蛋白(SF):

在肝内合成并储存,肝细胞炎症反应可使SF合成增加,肝细胞变性坏死可使SF释入血中,SF上升程度与肝细胞受损轻重呈平行关系,但在严重低蛋白血症、缺铁性贫血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