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导学案汇总.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274678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6.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导学案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导学案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导学案汇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导学案汇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导学案汇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导学案汇总.docx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导学案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导学案汇总.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导学案汇总.docx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导学案汇总

《爱莲说》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背诵并翻译课文,掌握相关文言实词。

辨识“之”“焉”的不同用法。

2.了解“说”的特点。

3.学习借物喻理、托物言志和言简意丰、文笔多变的写法。

【重点难点】

1.领悟作者在文章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从中获得的启示。

2.学习莲花的高洁品格,培养“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的道德情操。

【学习过程】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读顺课文,积累文学常识,掌握生字词((学习方法:

参考课下注释,查阅有关工具书)

1、查字典,积累生字词,注意字词的音形义。

将重要的字词抄写在下面。

2、熟读课文至背诵,默写两句自己喜欢对偶句。

二、读通课文,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用法,疏通文意。

三、学习过程

1.请同学们找出直接描写莲花的句子。

2.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

并赋予了莲花哪些品格?

3.你读了作者描写莲花的这些句子之后,你觉得作者赞美的仅仅是莲花吗?

4.你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5.“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6.本文以“爱”为脉络,写出了对莲花的喜爱,为何还要写菊花和牡丹?

7.作者对这三种花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

8.归纳本文的主题。

【自学检测】

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着重号词的意思。

(2分)

可爱者甚蕃(    )  晋陶渊明独爱菊(   ) 世人甚爱牡丹(    )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      )濯清涟而不妖(    )(    )亭亭净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陶后鲜有闻(    )

解释“之”

①水陆草木之花之: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之:

     ③无丝竹之乱耳之:

              ④何陋之有  之:

二.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3.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三.按课文填空。

1、《爱莲说》选自《        》,作者      ,是   时著名的       家.

2、《爱莲说》的结构,我们可以概括为:

一条线索,即以     为线索;两个陪衬,即以      为莲的总陪衬,以      和      作为莲的旁衬和反衬;三种类型,即以写三种花来写三种人:

       、         、        。

3、《爱莲说》中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是:

                 ,                  。

4、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的句子是:

                                                        

5、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庄重而又令人敬佩的句子是:

                                        

6、“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一句是:

                                           

7、文中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一句话是:

                     。

8.“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的原因是:

                            

 

《芙蕖》教学案

【学习目标】1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掌握重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

2了解本文运用拟人、对偶、顶真、反问等修辞手法。

3学习文章合理安排材料、灵活使用多种表达方式的写作方法。

4体会作者对荷花的赞美、热爱之情。

【作者介绍】李渔(1611——约1679),清代戏曲理论家、作家。

字笠鸿,又字滴凡,号笠翁,又号觉世稗官、别署笠道人、随庵主人、新亭樵客、澹慧居士、湖上笠翁等,时有才子之誉,称李十郎。

原籍兰溪(今浙江省兰溪县),生于雉皋(今江苏省如皋县)。

曾居杭州10年,后又居金陵(今江苏省南京市)达20年,经营书铺,名“芥子国”,以刊书闻于时。

所作传奇《比目鱼》、《风筝误》等十种,全称《笠翁十种曲》。

另有短篇小说集《十二楼》(一名《觉世名言》),诗文杂著《李笠翁一家言》等。

一、师生共同讨论分析理解课

1、①学生听配乐朗读,问第一自然段和第七自然段中“照映”

和“埋伏”在哪里?

找出总起全文的一句,并回答全文抓住了这一句中的哪两个字来写?

(可人)从哪几个方面来写芙蕖的可人的?

(可目、可鼻、可人、可用)本文中哪一段话总结了上文?

这一自然段的句子各照应了2-5自然段哪些方面?

②写作文要做到“顾前者欲其照映,顾后者便于埋伏”,且“节节俱欲想到”。

作文如同编戏,必有“主脑之人”、“主脑之事”其它的人只是“陪宾”(陪衬,起衬托作用)。

③本文中“主脑”为何?

“陪宾”为何?

2、①读第二自然段,问“主脑”“可目”一段中写了芙蕖生长的哪几个阶段?

把描写芙蕖各生长阶段丰姿的词语找出来。

把这段中具有领起作用的虚词找出来(如果学生素质较差,可教师读一句,学生找一个)。

去掉这些虚词感觉如何?

明确:

描写荷花各生长阶段丰姿的语言有:

“荷钱出水”时的“点缀绿波”、“茎叶既生”时的“飘摇之态”、“袅娜之姿”,“菡萏成花”时的“娇姿欲滴”,“花之既谢”后的“亭亭独立”,“与翠叶并擎”。

这些词语形象生动,美感较足,鲜明地表达了作者对芙蕖的酷爱与推崇,具有领起作用的虚词一共有8个,其中“自”、“及”、“迨至”、“及”领起了芙蕖从初生到衰败的各个阶段,“便”“则又”、“此则”、“乃复”领起了各阶段芙蕖的可人。

从这些虚词中明显可以看到作者感情起伏,“自”、“及”、“迨至”、“及”句的感情处于低潮,“便”、“则又”、“此则”、“乃复”句的感情处在高潮。

这些虚问起了衔接的作用,使描述头绪更加清晰,语流更通畅。

②在细心体会虚词作用的同时,找出本段所用修辞手法,并说说其作用。

明确:

本段中所用修辞手法主要有反衬、顶真、对偶、拟人,其反衬突出了芙蕖的优点,拟人赋予芙蕖情感,读起来亲切、可爱,顶真使前后句联系紧密、气势通畅,对偶则形式整齐,读起来顺口,听起来悦耳,记起来方便。

③教师小结如下:

这一段作者抓住了芙蕖生长的四个阶段的特点,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芙蕖有稚嫩无暇的美,有成年娇姿的美,还有老残而犹有风韵之美,美不胜收,各尽情致。

这些美感都是通过作者流畅而自然,平朴而清新的语言透射出来。

我们从作者对芙蕖的描述中,看到了作者对芙蕖由衷的喜爱以至于为自己不能善待芙蕖而深感歉意。

文章整体的感情流动波澜起伏,并逐渐达到高潮。

④下面请同学听朗读,并轻声跟读,仔细体会作者感情的起伏流动。

(放配乐朗读录音)

3、以上我们感受到本文的结构之新,语言之新,这正如作者说“非故效颦于茂叔而袭成说于前人”,那么这篇小品文在立意和表现手法上与我们初中学过的《爱莲说》又有何不同呢

明确:

可从立意和表现手法上来比较两文不同。

从立意上看《爱莲说》歌颂了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质,表现作者独立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而《芙蕖》则从欣赏和使用角度说明荷花可人之处。

从表现手法来看,《爱莲说》采用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以物喻人;《芙蕖》则采用一般性描述。

三、课文朗读;学生根据提示内容,背出课文第二至第六自然段。

四、布置作业,巩固背诵。

    。

 

《苏幕遮》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词坛成就。

2、把握词中自然清幽的意境,了解用词格律严谨、语言清新自然的特点。

3、因声求气,吟咏诗韵,体会词的音韵美。

【学习难点】

1、美读全词,吟咏情韵。

2、分析诗词的意象及意境,把握诗人的感情。

【知识链接】

1、作者介绍

周邦彦(1057-1121):

字美成,号清真居士,中国北宋词人,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妙解音律,善于作词,宋徽宗时曾任大晟乐府提举官,进一步完善了词的体制形式。

作品多写闺情、羁旅,也有咏物之作。

格律谨严,语言曲丽精雅。

长调尤善铺叙。

为后来格律派词人所宗。

旧时词论称他为“词家之冠”。

有《清真居士集》,后人改名为《片玉集》。

周邦彦的词以富艳精工著称,但这首《苏幕遮》"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清新自然,是清真词中少数的例外。

此词作于神宗元丰六年(1083)至哲宗元佑元年(1086)之间,当时周邦彦久客京师,从入都到为太学生到任太学正,处于人生上升阶段。

与杜甫的《月夜》一样,有异曲同工之妙。

王国维因此称赞周邦彦:

“词中老杜,非先生不可。

【学习过程】

整体感知

一、诵读全诗   1、读准字音、辨析字形

燎(     )    溽(      )    楫(      )   浦(       )

2、结合注释解释重点词语的意思

燎沉香 (    )  消溽暑 (    ) 鸟雀呼晴(    )  侵晓窥檐语(    )梦入芙蓉浦(    )

3、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看看谁是小组里的“诵读明星”

二、局部探究

1、上片的景中有哪些意象?

这些意象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王国维认为词中“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两句,“真能得荷之神理者”,你如何理解王国维的这个评价?

3、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段落极其分明,但是情景之间关联密切,想想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联系两片之间感情的是哪个意象?

4、词的下片诗人抒发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他抒发情感的方式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当堂检测】

当堂背诵并默写全诗

 

采莲曲唐·王昌龄

一、作者介绍

王昌龄字少伯,京兆长安(今西安市)人,是盛唐诗坛一著名诗人,当时即名重一时,被称为“诗家夫子王江宁”。

他因数次被贬,在荒僻的岭南和湘西生活过,也曾来往于经济较为发达的中原和东南地区,并曾远赴西北边地,甚至可能去过碎叶(在今吉尔吉斯)一带。

因他有丰富的生活经历和广泛的交游,对他的诗歌创作大有好处。

王昌龄擅长七言绝句,被后世称为七绝圣手。

如《出塞》诗: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慨叹守将无能,意境开阔,感情深沉,有纵横古今的气魄,确实为古代诗歌中的珍品,被誉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

又如《从军行》等,也都为脍炙人口的名作。

反映宫女们不幸遭遇的《长信秋词》、《西宫春怨》等,格调哀怨,意境超群,抒写思妇情怀和少女天真的《闺怨》、《采莲曲》等,文笔细腻生动,清新优美。

送别之作《芙蓉楼送辛渐》同样为千古名作。

二、注释

1.采莲曲:

东府旧题,《江南异》七曲之一,内容描写江南水乡风光,采莲妇女的生活。

2.罗:

细软而有疏孔的丝织品。

3.芙蓉:

荷花。

4.向脸:

对着脸。

 5.闻歌:

听到采莲女的歌声。

6、一色:

同一种颜色。

7、裁:

裁剪缝制。

8、乱入:

杂入,混入。

9、罗裙:

丝绸制作的裙子。

三、译文

四、赏析

1、作者为唐代著名诗人,因擅长写__,因而被称为”__”.参考答案:

七言绝句 “七绝圣手”

2这首诗与南朝乐府<采莲曲>中的少女的描写,手法不同,性格有异.手法的差别是_____.性格差别是_____参考答案:

南朝手法采用白描,王诗用映衬手法。

性格差别是王诗更加精巧活泼。

3这首七绝从()、()的角度,生动描绘了采莲女的劳动生活,但又不是()描绘采莲的动作,而是以(),刻画采莲女的形象,表现采莲场面。

参考答案:

这首七绝从(衣服颜色)、(歌声)的角度,生动描绘了采莲女的劳动生活,但又不是(正面)描绘采莲的动作,而是以(衬托手法),刻画采莲女的形象,表现采莲场面。

4全诗(客观描写、主观感受)结合,生动表现出(人花难辨、花人同美)的意境.

5写出含有花的古诗

梨花: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桃花: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杏花: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荷花: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桂花: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      菊花: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梅花: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6、王昌龄《采莲曲》描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参考答案:

这首诗写的是采莲少女,但诗中并不正面描写,而是用荷叶与罗裙一样绿、荷花与脸庞一样红、不见人影闻歌声等手法加以衬托描写,巧妙地将采莲少女的美丽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像一幅美妙的采莲图画,写出了江南采莲少女的劳动生活和青春的欢乐。

生动有趣地表现了人花难辨、花人同美的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

7、体会动词“裁、开、乱、入”的妙用。

参考答案:

借助动词,展现采莲女在荷塘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人花难辨,花人同类的生动画面,表现出采莲女天真烂漫、朝气蓬勃的性格。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古诗。

2.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的意境。

3.通过朗读,感受西湖的美景,从中受到美的教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有感情地吟诵古诗。

教学难点:

感受、欣赏西湖美景,体悟作者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欣赏西湖四时美景,导入新课。

1.南宋诗人杨万里也曾到过西湖,并写下了这样一首脍炙人口的诗。

看老师把这首诗写下来。

(板书这首诗)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这如诗如画的西湖,感受西湖的迷人风光。

二、读古诗,知诗意,想诗境。

1.看到同学们自信的神情,我知道同学们肯定会读会背这首诗了,谁想展示一下?

2.指名学生说诗意。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请大家轻轻打开课本,读一读诗文,选择一个话题,与同桌交流。

我知道了——哪一句诗能读出这个意思?

我看到了——从哪一句诗看到的?

我想到了——哪句诗让你想到了?

(评价语:

你能真会读书,你真会思考,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你感受很独特)

3.苏轼曾这样赞美西湖: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不论是明媚的早晨,还是绚丽的黄昏,不论是晴雨雾雪,还是春夏秋冬,西湖都是那么迷人。

诗人杨万里眼中,西湖什么时候最美?

(六月中)

4.诗人看到这样的美景,情不自禁地这赞叹:

啊!

5.诗人用哪一个词表达了对西湖的独爱?

(毕竟)。

(打出原诗)(读)

6.我们理解古诗,有时需要按现在的语言习惯调整词语的顺序。

想一想,可以怎样调整呢?

读一读,哪一种表达方式更好?

你对古诗真有研究,是呀,诗人这样写正是为了和仄押韵和更好地表达感情。

你能读出作者对六月西湖的特别喜爱吗?

7.在诗人的眼中,六月的西湖是最美的。

请同学们读读后两句诗,六月的景色美在哪儿呢?

8.同学们想一想,无穷碧的莲叶,青翠欲滴的莲叶,一个挨着一个,一片连着一片,铺满了西湖,我们想到了哪些词?

诗中哪一个词体现了这一特点?

(接天)

接天的莲叶中点缀着怎样的荷花?

为什么会别样红呢?

(阳光映照和绿叶衬托)

9.莲叶是美的,荷花是美的,它们相互映衬,融为一体,从眼前一直铺到天边,是多么壮观呀!

让我们再读一读,去想象这样的画面,去感受这样的美。

(指板书)

三、悟诗情。

学习了诗句,我们再关注诗的题目。

从题目中我们读懂了什么?

从题目看,这是一首(送别诗),而从内容看,这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诗),是不是诗人杨万里沉醉于美景而忘却了朋友?

四、古诗讲究和仄押韵,读起来抑扬顿挫,优美动听,唱起来也别有一番情趣,现在我们来唱一唱吧!

五、拓展延伸。

邹忌讽齐王纳谏

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常用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

2、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

3、探究从本课中学到的一些人生体会。

重点难点:

1、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常用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

2、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正确地认识邹忌这个人物形象。

【知识链接】:

1、简介《战国策》:

《战国策》是战国时代国别史汇编,也是一部历史散文总集。

又称《国策》、《国事》,由汉代刘向编订的,共33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宋、卫、中山十二策。

它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记录了各国谋臣的策略和言论。

它语言流畅,写人记事真切、生动。

读这本书真是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它具有宏肆激越的风格,铺陈伟丽,叱咤雄豪,艺术上有很高成就,对后代文人的影响不小。

2、简介邹忌:

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

齐威王,是位贤明的君王。

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

“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

”齐威王听后顿悟曰:

“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从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一、学前准备:

1、你认为本课应该掌握的字音字形有(至少5个:

2、重点词语解释(写句子,词语加点,不少于6个词语)

3、重点句子翻译(写原句并翻译,不少于4个句子)

4、试译全文。

二、探究活动:

(一)、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活动一: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文章写了邹忌与家人的几次对话,请找出来,并读一读。

3、课文可以分为几部分?

各部分的内容是什么?

活动二:

再读课文,深入探究

1、由于感情不同及身份地位的差异,其妻、妾、客回答问题时语气有差别。

有何不同?

请从原文中找出并说明其感情色彩。

2、面对妻、妾、客的程度不同,或真或假的赞美,邹忌的态度如何?

3、齐王接受邹忌的进谏了吗?

采取了哪些措施?

(二)、师生探究,合作交流

1、邹忌是如何“讽”齐王的?

结果如何?

2、从文中的人物言行中,可以体现人物怎样的品质?

试简单评价一下文中的人物形象?

3、读此文,给了我们什么启发呢?

三、学习体会:

1、本节课你有那些收获?

2、预习时的疑难解决了吗?

你还有哪些疑惑?

3、你认为老师上课过程中还有哪些需要注意或改进的地方?

四、自我测试:

1.给下列词语中加线的字注音。

皆朝于齐()形貌昳丽( )朝服衣冠(  )孰视之( )

窥镜自视( )谤讥于市朝(  )期年之后( )邹忌()间( )进

2.解释下列词语(我是有心人,写过我就会记得特准特牢固!

讽          纳       谏        修     昳丽         昳     

朝      服      窥     谓     孰视       何能      及    旦日     不若       明日    孰      美我      私     

弗如远甚          诚知      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          王之蔽甚     面刺      谤议     闻寡人之耳      门庭若市             时时           间进          

期年      虽欲言      

3.给下列加线的字注音并解释

朝:

1、朝服衣冠( )          2、入朝见威王(  )            

   3、谤议于市朝(  )         4、皆朝于齐(  )          

上:

1、受上赏(   )           2、上书谏寡人(  )         

美:

1、君美甚(  )           2、吾妻之美我者(  )        

五、作业

 

 

 

曹刿论战

第一学时

学习目标:

1.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2.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分析课文第一段。

学习过程

一、新知自学,小组长监督小组成员完成下面练习。

1、查字典和工具书,读准下面加点字的音。

曹刿( ) 又何间( )焉  肉食者鄙( ) 小信未孚( ) 牺牲玉帛() 登轼()而望之     夫(  )战,勇气也  视其辙(  )乱   望其旗靡(   )

2、朗读课文,注意把握朗读的浯调:

如: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读出反对的意味)        

小惠未褊,民弗从也。

(读出否定的意味)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读出肯定的意味)

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语调应缓、深沉,议论语气)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有解说的意味,语调应低缓)

二、合作探究:

熟读课文(各种形式朗读)

第一段的学习与研讨:

(一)翻译下列重点文言字词

(1)齐师伐我。

    

(2)公将战。

    (3)曹刿请见   (4)“肉食者谋之   (5)又何间焉?

    

(6)肉食者鄙  (7)未能远谋。

  (8)衣食所安  (9)弗敢专也   曹刿请见。

    

(10)小惠未徧  (11)民弗从也。

  (12)牺牲玉帛  (13)弗敢加也    (14)必以信      

(15)小信未孚   (16)神弗福也  (17)小大之狱    (18)虽不能察(19)必以情              

(20)可以一战          (21)战则请从           

(二)翻译重点句子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3、“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4、“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5、“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6、“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三)文段重点问题研讨

1、曹刿求见鲁庄公的原因是什么?

鲁庄公认为要作哪几方面的准备呢?

对于这三方面的准备,曹刿又是如何评价的?

2、为什么说“小大之狱,虽不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

3、就本文段分析概括曹刿的性格特点?

本文段塑造曹刿的形象主要用了什么手法?

三、巩固与运用

1、课堂延伸:

阅读短文,回答下列问题

子产论政宽猛

郑子产有疾,谓子大叔曰:

“我死,子必为政。

惟有德者能以宽服民,其次莫如猛。

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

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则多死焉,故宽难。

”疾数月而年。

大叔为政,不忍猛而宽。

郑国多盗,取人于萑符之泽。

大叔悔之,曰:

“吾早从夫子,不及此。

”兴徒兵以攻萑符之盗,尽杀之,盗少止。

(《左传》)

⑴、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

 ⑴ 子必为政(   )     

 ⑵ 夫火烈,民望而畏之(   )

⑵、翻译下面的句子。

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

                                    

⑶、读此文后,你有什么认识?

治理国家和百姓,是用宽政呢,还是用猛政?

2、结合语意背诵课文第一语段。

 

第二学时

学习目标:

1、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2、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理解课文的主旨。

学习过程:

一、回顾上节课知识点。

二、合作探究:

第二段的学习研讨:

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

“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

“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

“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

“可矣。

”遂逐齐师。

(一)翻译下列重点文言字词

(1)公将鼓之            

(2)齐人三鼓                 (3)公将驰之              

(4)登轼而望之          (5)遂逐齐师。

                  

(二)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1、齐人三鼓。

                                   2、齐师败绩。

                         

3、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4、遂逐齐师。

                              

(三)、问题研讨

1、概括本文段的主要内容                                                 

2、曹刿是怎样帮助庄公选择时机的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