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外文化传播及其影响报告.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290202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4.3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对外文化传播及其影响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中国对外文化传播及其影响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中国对外文化传播及其影响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中国对外文化传播及其影响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中国对外文化传播及其影响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对外文化传播及其影响报告.docx

《中国对外文化传播及其影响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对外文化传播及其影响报告.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对外文化传播及其影响报告.docx

中国对外文化传播及其影响报告

  

 

  

中国对外文化传播及其影响报告

 

  

 

 

 

 

 

 

 

   

 

 

 

 

 

文化传播是一个国家对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国家实现其软实力的重要途径。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上升,中华文化在国际社会产生的影响力也在不断增强。

2010~2013年,孔子学院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成效显著,影响深远,外国来华留学生数量稳步增长,在弘扬和推广中华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中国对外文化传播坚持“走出去”和“请进来”的基本原则,举办了一系列重大文化交流活动,遍及五大洲,传递中国文化正能量,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好声音”。

文化产品输出总量快速增长,产品结构及贸易主体日益多元化,出口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不断加强。

中国对外文化传播发展迅猛、成就斐然,但存在的问题依然十分突出。

本报告从海外孔子学院、外国来华留学生、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和文化产品输出等四个方面分析中国对外文化传播中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并就如何扩大文化传播的影响力提出了若干建议或对策。

一孔子学院与中华文化传播

孔子学院是由国家汉办与国外大学和教育机构合作建立的非营利性教育机构,旨在推动中国语言文化的海外传播,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

1.孔子学院的发展和分布概况

孔子学院创办时间虽短,但成效巨大,影响深远。

和国际上其他主要语言文化的国际推广机构相比,孔子学院的建设速度之快和影响范围之广,远超其他语言推广机构,受到了全世界的瞩目。

国家汉办最新资料显示,截至2013年年底,全世界已经有120个国家(地区)建立了440所孔子学院和646个孔子课堂,共计1086个(见表1)。

表1世界主要语言文化推广机构概况

在孔子学院的推动下,汉语热席卷全球。

2010年和2011年,俄罗斯和法国分别举办的“汉语年”活动更将汉语热推向新高潮。

据中国文化传媒网推测,2010年约有1亿外国人学习汉语,2013年学习汉语的外国人约达到1.5亿人。

[1]虽然这个数据很难统计,且是否准确尚待定论,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学习汉语的外国人逐年递增。

因此,孔子学院已成为汉语推广和体现中国“软实力”的文化品牌。

根据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网站上的数据,2010~2013年孔子学院的数量以每年三四十所的速度稳步增长,2010年有孔子学院322所,新增40所;2011年有孔子学院358所,新增36所;2012年有孔子学院400所,新增42所;截至2013年年底,全球已建立孔子学院440所,新增40所。

2010年有孔子课堂369个,新增97个;2011年有孔子课堂500个,新增131个;2012年虽受美国孔子学院风波的影响,但规模仍在扩大,有孔子课堂535所,新增35个;2013年又回到增长的快车道,截至年底共有孔子课堂646个,新增111个(见图1)。

[2]

图1孔子学院(课堂)数量增长

从全球分布上看(截至2013年年底),欧洲、美洲和亚洲是孔子学院分布最密集的地区,分别为149所、144所和93所。

欧洲以英国、俄罗斯、法国、德国和意大利开办的数量最多且规模最大,分别为24所、18所、17所、14所和11所;美洲以美国、加拿大和巴西开办的孔子学院数量最多且招生规模最大,分别为97所、13所和8所;亚洲以韩国、日本和泰国开办的数量最多且规模最大,分别为19所、13所和12所(见图2和表2)。

图2孔子学院(课堂)洲别分布

表2孔子学院国别统计表摘要(截至2013年年底)

2010~2013年,孔子学院的发展呈现多元化趋势。

除了以汉语言文化推广为主的普通孔子学院之外,还创建了各种各样的特色孔子学院,传播中国文化,如中医孔子学院、商务孔子学院、旅游孔子学院、音乐孔子学院、舞蹈和表演孔子学院、饮食文化孔子学院、茶文化孔子学院等(见表3)。

[3]

表3特色孔子学院

续表

特色孔子学院的发展走出了一条推广中华文化的新路径,其发展趋势表现为多元化和专业化,其特点不再是单纯的汉语推广,更多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如茶文化、饮食文化、中医文化等。

随着中国经济总量的快速上升,孔子学院迅速发展的原因除了中国文化的吸引力之外,中国经济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孔子学院吸引人的不只是方块字,“开办有特色的学校是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孔子学院也是如此”。

[4]

表3显示,商务型孔子学院明显多于文化型孔子学院,毫无疑问,商务孔子学院的开办是应商务人士之需求,如英国的一些商务孔子学院开办的初衷是满足跨国公司中高层员工的需求。

2013年12月,英国首相卡梅伦访华期间公开敦促英国学生认真学习汉语,不要把过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法语和德语上。

在卡梅伦看来,要与未来最大经济体的中国做生意,首先就要学习对方的语言。

2.孔子学院文化传播策略

孔子学院历史虽短,但发展迅速,其原因在于它有一套比较有效的传播策略。

孔子学院采取“走出去”和“引进来”双向传播的战略,整合大众传播、组织传播、人际传播等多种传播渠道,提升文化传播效果,在全球开办孔子学院,控制数量,重视质量,注重内涵式发展。

同时,注重“引进来”与“走出去”的协同发展,以孔子学院为桥梁,促进中外交流,提升中国文化的亲和力和感染力,从而增强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各地孔子学院彰显本土特色,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和文化活动,逐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办学模式,成为各国学习汉语言文化、了解当代中国的重要场所。

孔子学院开展汉语教学、中外教育和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提供的服务包括:

开展汉语教学;培训汉语教师,提供汉语教学资源;开展汉语考试和汉语教师资格认证;提供中国教育、文化等信息咨询;开展中外语言文化交流活动(见表4)。

表4孔子学院的汉语言文化推广模式

2010~2013年,孔子学院在中国政府的助推下逐步走上了一条多元化良性发展的道路,为各国人民开启了认识中华文化和当代中国的窗口,对沟通人民之间的情感与友谊、促进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互鉴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对外文化交流方面,全球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地举办文化活动上万场次,吸引了近千万人参与。

品牌项目包括:

中华文化巡讲、巡演、巡展活动,邀请外国教育官员访华(每年2000名左右),邀请外国中小学生来华参加夏冬令营(参加人数持续增长,每年平均4000人),举办“汉语桥”中文比赛,设立“孔子学院奖学金”资助外国学生来华学习汉语,每年资助来华留学生约5000名。

在对外汉语教师培训和教材建设方面,孔子学院在专业化教学和管理队伍方面不断加强,多语种教材和文化辅助教材大幅增加。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扩大汉语教师和志愿者派出规模(每年派出教师和志愿者5000人左右),同时着力培养外国本土教师,设立“外国汉语教师奖学金项目”,招收外国学生来华攻读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学位或进修汉语课程(每年招收1000多人)。

在教材建设方面,组织多家出版机构编译多语种主干汉语教材和工具书,如《快乐汉语》《汉语乐园》《跟我学汉语》《当代中文》《新实用汉语课本》等;开发多语种的多媒体文化辅助读物及网络学习课件,如《中外文化交流故事丛书》《中国蒙学经典故事丛书》等配套动漫;出版本土汉语教材,与世界知名教材出版机构签署开发本土化汉语教学资源合作协议,如与培生教育出版集团签署《关于开发北美地区高中、大学中文教材合作谅解备忘录》;积极拓宽教材推广渠道,参加国际图书博览会,各国举办的书展、语言文化展会等。

3.孔子学院文化传播效果

随着海外孔子学院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文化影响力的日益上升,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学习汉语。

但究竟有多少外国人在学汉语?

这个数据特别难以统计。

不过,中国文化传媒网的预测数据显示,2010年学习汉语的外国人约有1亿人,2013年达到1.5亿人。

这个数据是否准确还有待定论,但发展的态势是清晰的:

学习汉语的海外人口呈逐年增长之势。

此趋势从外国来华留学生的数据中可以得到印证。

2010~2012年,外国来华留学生人数稳步增长,分别为265090人、292611人和328330人,总人数达到886031人(见表5)。

[5]

2013年11月25日,教育部国际交流与合作司司长张秀琴指出,过去5年来华留学人数的平均年增长率都保持在10%以上。

按该增长率推算,2013年来华留学人数应该在36万人左右。

教育部制定的《留学中国计划》的目标是努力使2020年在华留学人员达到50万人。

[6]

(1)从来华留学生的生源洲别来看,2010年,亚洲留学生人数占首位,计175805名,占全年来华留学生总数的66%;欧洲为41881名,占16%;美洲为27228名,占10%;非洲为16403名,占6%;大洋洲为3773名,占1%。

从增幅上看,非洲和欧洲留学生人数增长显著,同比增长率分别为32%和17%。

2011年,亚洲留学生人数占首位,计187871名,占全年来华留学生总数的64%;欧洲为47271名,占16%;美洲为32333名,占11%;非洲为20744名,占7%;大洋洲为4392名,占2%。

从增幅上看,非洲和美洲留学生人数增长显著,同比增长率分别为26%和19%。

2012年,亚洲留学生人数占首位,计207555名,占全年来华留学生总数的63%;欧洲为54453名,占17%;美洲为34882名,占11%;非洲为27052名,占8%;大洋洲为4388名,占1%。

从增幅上看,非洲和欧洲留学生人数增长显著,同比增长率分别为30%和15%。

从增长率上看,非洲最为显著,连续3年保持高增长,其次为欧洲(见表5和图3)。

表5来华留学生生源洲别

图3来华留学生生源比例

2010~2012年,来华留学生主要来自亚洲,紧接着是欧洲、美洲、非洲及大洋洲(见图4)。

其中每年来自亚洲的留学生总数超过了所有来华留学生总数的60%以上,这表明,由于地缘的关系,中华文化可能更容易被亚洲国家的学生接受和适应。

相较而言,亚洲以外国家的在华留学生除了要面对语言的困扰之外,同时还要面对文化差异所产生的种种不便,所以亚洲以外的在华留学人数所占比重较少。

但是随着海外孔子学院影响力的日益扩大以及国家的“走出处”文化宣传政策,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在来华留学之前就已经对汉语及中国文化有所掌握,所以从2011年开始,亚洲以外国家的来华留学生比重有所增加,这表明我国在对外宣传中国文化方面取得了成功。

图4来华留学生洲别分布

(2)从来华留学生的国别来看,留学生人数名列前10位的国家保持不变,特别是韩国、美国、日本和泰国始终处于前4位。

2010年,前10位国家是韩国、美国、日本、泰国、越南、俄罗斯、印度尼西亚、印度、哈萨克斯坦和巴基斯坦。

2011年,巴基斯坦超过哈萨克斯坦位居第9位,而哈萨克斯坦排第10位。

2012年,俄罗斯和印度尼西亚分别超过越南,位列第5和第6,而越南则处于第7位,其他国家位置不变(见表6)。

[7]

表6主要来华留学生生源国别

表6显示,2010~2011年,来华留学生生源最多的前5个国家一直没有变化,分别是韩国、美国、日本、泰国和越南。

但在2012年,一直稳居来华留学生生源人数第5位的越南被俄罗斯、印度尼西亚等国超越了,一下变成了第7位(见图5)。

这种变化可能表明,俄罗斯新当选总统普京高度重视对华关系,希望强化对华友好政策,中国是他总统就职后的首访国家。

越南学生人数的相对减少可能也与政治因素有关,如南海争端。

图5主要来华留学生生源国别分布

(3)从来华留学生的类别看,非学历教育海外学生人数高于学历教育学生,本科生人数大大高于硕士生和博士生。

2010年,接受学历教育的外国留学生总计107432人,约占来华留学生总数的41%,同比增长15%。

其中本科生81388人,占学历生总数的76%,硕士研究生19040人,博士研究生5826人。

非学历生157658人,占来华留学生总数的59%。

[8](注:

学历生人数略有出入,学历生可能还包括少量专科生)

2011年,接受学历教育的外国留学生总计118837人,占来华生总人数的41%,人数比2010年增加了11405人。

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共计30376人,比2010年增加了22%,其中,硕士研究生23453人,博士生6923人。

非学历留学生173774人。

2012年,接受学历教育的外国留学生总计133509人,占来华生总人数的41%,人数比2011年增加了14672人,同比增加12%。

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共计36060人,比2011年增加了19%,其中,硕士研究生27757人,博士生8303人。

非学历留学生194821人(见表7和图6)。

[9]

表7来华留学生类别

图6表明,2010~2012年,在所有来华留学的学生中,非学历教育留学生人数明显高于学历教育留学生人数,其比重一直稳定在60%左右。

来华留学生人数总量稳定增加,学生国别也日趋多元化。

这种现象说明,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出于对中国语言文化或教育的浓厚兴趣选择来华求学,希望进一步了解中国;另一方面,因受制于语言障碍,多数来华留学生主要是接受语言学习和技能培训,这也是国家软实力和文化影响力的一种体现。

非洲、欧洲来华留学生的持续大幅度增长很清楚地表明了中国在当今世界的影响力,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渴望了解中国,了解中国文化。

中国离不开世界,世界更需要中国。

图6来华留学生类别

然而,在取得成就的同时,我们面临的挑战仍然是严峻的。

根据《中国教育年鉴》,2011年,中国赴海外的留学生人数达到33.97万人,而来华留学生人数仅为29.26万人,二者相差4.71万人。

在可预计的将来,这种现象将会愈加明显。

2011年,中国赴美国留学人数约16万人,占中国当年全部出国留学生总数的46%左右,而同年美国来华留学生只有2.3万人,只占当年美国出国留学人数的5%左右,约占中国赴美留学人数的1/7。

美国国务院教育和文化事务局发布的2012年《门户开放报告》显示,中国学生(不含港澳台地区)2012年赴美入学总人数达到创纪录的194029人,同比增长约23%,而同年美国来华留学生只有2.5万人,略增加了约2000人,约占中国赴美留学人数的1/8。

这是继2010年以来,中国留学生数量连续三年占据美国国际学生数量的榜首。

2013年,赴美留学的中国留学人数再创新高,达到235597人,同比增长约21.4%,占赴美国留学国际学生总数的28.7%。

留学“逆差”现象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变,反而更加严峻。

当然,中国大陆是美国学生在亚洲最大、全球第五大留学目的地国家,而上海、北京是美国留学生最喜欢的中国留学城市。

前四位目的地英国、意大利、西班牙、法国,都是欧洲国家。

美国学生赴华留学热情虽然升温,但是与奥巴马提出的5年送10万美国大学生到中国留学的“十万强计划”目标相比显然还有不小的距离。

4.问题与建议

经过九年的建设,孔子学院已成为汉语教学推广与中国文化传播的重要平台,然而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任重而道远。

在汉语教学方面,稳定的国际汉语师资仍很匮乏,适合不同群体的本土化教材尚未完善,汉语考试服务体系尚不完备,在留学生资助和奖学金设置上还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

在文化推广工作上,外国人对中国文化的了解还仅仅停留在饮食、太极拳、武术、茶、丝绸、瓷器、中医等中国传统文化方面,尚未触及中国文化的深层内涵,难以真正感受到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在语言文化传播效果上,尽管国内媒体及相关机构反复强调海外掀起了一股“汉语热”,海外学习汉语的人口2013年预估达到1.5亿人,但是,海外学习汉语的热度和人口数量可能尚不及日语,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能被这个虚拟的数字所迷惑。

总体上,“外国人学习汉语的热情应该和学习阿拉伯语或俄语差不多”。

[10]

在价值观领域,孔子学院还面临着西方意识形态的挑战,有些国家借机制造“中国威胁论”,对不了解中华文化的民众造成了负面影响。

如何才能保持孔子学院的可持续发展,扩大学习汉语的海外人口规模,提升中国在世界上的文化话语权和影响力,加快融入国际社会全球化发展潮流,需要我们进行全面深入的思考。

对某种语言成为强势语言的必然条件我们也要有清醒的认识。

虽然一种语言能否成为世界强势语言更多地取决于该国的国际政治、经济和科技等硬实力,但软实力的作用也不应被忽视,而有效的推广和宣传策略有助于一国软实力的提升。

(1)文化传播内容。

中国具有深厚的文化传统和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儒家思想中的仁者爱人、以德治国等思想是中华民族精神得以传承的精髓,也是中华文明延绵不断的源泉。

孔子学院要向世界传播中国儒家思想中具有世界价值和现代意义的内容。

在当前环境问题、国际局势纷繁复杂,局部地区战争危机四伏的形势下,儒家思想的“和”“合”理念为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提供了一种理论工具。

(2)文化传播策略。

首先在宏观层面上,国家应加大投入,坚持汉语推广的长期战略,语言文化对一个人世界观的影响十分重要。

其次在化解“中国威胁论”方面或价值观领域,应考虑将孔子学院作为民间交流平台,在文化交流过程中尽量去官方化,去政府化,民间操作的效果大于国家操作的效果。

应坚持政府支持,民间操作。

加强与所在国的社区联系,争取社会参与、民间推动等多种力量,拓展办学空间,有效地实现中华文化传播的目标,确保孔子学院对外文化传播的可持续发展。

(3)汉语教学。

汉语教学是孔子学院的首要任务。

在汉语师资方面,要加强专业化师资队伍建设,实行国际汉语教师资格认证制度。

一方面,要加快建设中方长期从事孔子学院工作的高素质专兼职师资队伍,加强对师资力量的跨文化培训。

另一方面,要加大本土师资培养力度,扩大“孔子学院奖学金”规模,招收各国留学生来华攻读国际汉语教育专业硕士学位。

积极支持和鼓励海外华侨华人从事汉语教学工作。

在教材建设方面,要建立健全国际汉语教材和教学资源体系。

编写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为一体的精品教材,开发辅助读物、多媒体课件及实用教具和工具书。

加快编写国别化教材的进程,形成适合不同人群、不同层次需求的教材和教学资源体系。

在汉语考试方面,借鉴国外考试的成功经验,提供多元化的考试种类,建立全球汉语考试服务体系,形成考试品牌。

(4)建立健全质量评估体系,完善孔子学院退出机制。

虽然自创办以来,孔子学院的发展已有九年的历史,但仍然处在探索的初期阶段。

为了孔子学院长远健康的发展,需要建立对孔子学院的评估制度,设定相关指标体系,从汉语教学和文化传播效果等方面进行考核,探索出适应不同国家和文化形态的办学模式,寻求文化传播的最佳途径。

二对外文化传播与国家形象塑造

对外文化传播是塑造中国国家形象的重要渠道,也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

中国政府以对外文化交流为载体,积极开展公共外交,传播中华文化,展示中国国家形象。

2010~2013年,中国对外文化传播坚持“走出去”和“请进来”的基本原则,积极开展了一系列重大文化交流活动,有力推动了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本报告主要基于“走出去”和“请进来”的基本原则概述官方主导的公益性对外文化传播活动,不包括个人或民间商演商展活动。

1.2010~2013年“走出去”对外文化传播重大活动

关于“走出去”对外文化传播,2010年共举办了7项重大活动,分别是第一届海外“欢乐春节”活动、“文化中国·四海同春”、印度“中国节”、意大利“中国文化年”、俄罗斯“中国文化节”、瑞士“文化风景线艺术节·中国主宾国”活动和法国“孔子文化周”。

该年度,中国文化传播活动范围较广,覆盖40多个国家和地区。

其中,欧洲是中国对外文化传播的重点,7项活动中有6项与其相关。

2011年举办的重大活动分别是第二届海外“欢乐春节”活动、“文化中国·四海同春”、“中国历史文化名街展”、澳大利亚首届“中国文化年”、“2011中国文化聚焦”活动、“视觉中国”洲际行活动、美国“中国文化系列活动”。

与2010年相比,范围更广,仅“欢乐春节”活动涉及的国家和地区就多达63个。

“中国文化聚焦”活动遍及非洲30多个国家,让非洲民众感受到了灿烂悠久的中华文化(见表8)。

[11]

表82010~2011年“走出去”重大活动统计

续表

2012年,中国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成果丰硕,举办了8项重大活动,包括第三届海外“欢乐春节”活动、“文化中国·四海同春”、“视觉中国”洲际行、“中国历史文化名街展”、土耳其“中国文化年”、俄罗斯“中国文化节”、德国“中国文化年”、韩国“中国文化年”等。

该年度,重大文化活动覆盖面更广,达80余个国家。

中国政府还分别在俄罗斯、土耳其和德国举办了“中国文化年”,文化年是一座架构国与国之间文化交流的桥梁,为推动中国与他国关系全面发展发挥积极作用,为进一步增进中国与他国的友谊产生重要影响。

2013年,是中国文化继续稳步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一年。

先后举办了第四届海外“欢乐春节”活动、“文化中国·四海同春”、“2013中国文化聚焦”系列活动、“视觉中国”洲际行活动、“重走丝绸之路”系列文化活动第一季、“2013德国·中国西藏文化周”、俄罗斯“中国文化年”、“感知中国”系列活动等8项重大活动(见表9)。

[12]

表92012~2013年“走出去”重大活动统计

在“走出去”对外文化传播活动中,海外中国文化中心作为中国政府派驻在境外的官方文化机构,是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平台,发挥了重要作用。

2012年,莫斯科、马德里、曼谷中国文化中心启动运营。

根据文化部官网数据,截至2013年,中国政府已建成14所中国文化中心,欧洲5所,亚洲4所,非洲4所,美洲1所。

海外中国文化中心与所在国政府文化部门常态互动,紧密合作,举办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让不同国家、不同肤色的民众在家门口体验东方文化的神奇魅力,亲身感受中国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脉动。

中国文化中心为推广中国传统文化、促进文化交流、塑造中国国家形象扮演了重要角色。

此外,中国政府文化代表团和文化机构出访频率显著提高,2010年共计出访27次,其中,美大地区2次,西欧地区11次,欧亚地区5次,亚洲地区5次,亚非地区3次,非洲地区1次;2011年出访飙升至60次,其中,美大地区4次,西欧地区41次,欧亚地区3次,亚洲地区4次,亚非地区7次,非洲地区1次。

2.2010~2013年“请进来”对外文化传播重大活动

“请进来”对外文化传播活动是指把国外受众请到中国本土来,原生态地对其传播中国文化。

这是中国对外文化传播活动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重大活动的具体情况是:

2010年共举办了7项重大活动,分别是第十届“相约北京”联欢活动、第十三届“北京国际音乐节”、第十二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第九届“中国武汉国际杂技艺术节”、“2010年非洲文化聚焦”、上海世博会、第十二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和第十届“中国国际合唱节”。

其中最有特色的是上海世博会,这是世界的一次文化博览会,吸引了全球目光,很好地对外传播了中国文化。

2011年举办了6项重大活动,分别是第三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第十一届“相约北京”联欢活动、第十四届“北京国际音乐节”、第十三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第十三届“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和第二届“中国新疆国际舞蹈节”。

其中大多数项目都是经典品牌文化交流项目(见表10)。

[13]

表102010~2011年“请进来”重大活动统计

续表

2012年举办了6项重大活动,分别是第十届“中国武汉国际杂技节”、第十一届“中国国际合唱节”、第十二届“相约北京”联欢活动、第十四届“上海国际艺术节”、第十五届北京国际音乐节比赛和“2012年非洲文化聚焦”。

2013年举办了8项重大活动,具体是第一届中国国际马戏节、第十二届“中国国际合唱节”、第十三届“相约北京”联欢活动、第十五届“上海国际艺术节”、第十六届北京国际音乐节比赛、中国“土耳其文化年”、第十四届“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第三届“中国新疆国际舞蹈节”(见表11)。

[14]这两年除了一些经典的品牌项目外,还开展了中国国际马戏节等新的文化交流项目。

表112012~2013年“请进来”重大活动统计

2010~2013年,“请进来”对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