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农科所度工作总结和工作打算.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286806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0.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市农科所度工作总结和工作打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市农科所度工作总结和工作打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市农科所度工作总结和工作打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市农科所度工作总结和工作打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市农科所度工作总结和工作打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市农科所度工作总结和工作打算.docx

《市农科所度工作总结和工作打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市农科所度工作总结和工作打算.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市农科所度工作总结和工作打算.docx

市农科所度工作总结和工作打算

市农科所2015年度工作总结和2016年工作打算

“十二五”期间,市农科所在市委、市政府和市农委的正确领导下,严格按照“十二五”规划的目标要求,坚持以十八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牢牢把握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不断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人才队伍建设,为我市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一、“十二五”期间工作成效

(一)科技创新取得新突破。

一是水稻育种硕果累累。

“十二五”期间承担了包括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在内的国家、部、省、市水稻育种攻关项目,成果转化项目等二十六项。

先后育成杂交粳稻常优粳6号、常规粳稻常农粳6号、7号、8号、9号以及一个不育系常132A。

其中不育系常132A米质优且有香味,填补了我所香型品种的育种空白;常农粳8号成为我所培育的首个进入苏中地区应用种植的水稻品种;“常农粳9号”通过了上海市审定,成为我所首个由外省(市)审定的水稻新品种;“常优5号”获第十一届中国优质稻米博览交易会金奖稻品;“常优粳6号”获“首届江苏好品种评选活动——粳稻优质米品尝评比”金奖。

二是成果推广成效显著。

据不完全统计,育成品种在江、浙、沪、皖、鄂五省(市)累计推广面积达1000多万亩,增产粮食约3亿公斤,增加社会经济效益约4.5亿元。

“杂交粳稻常优1号的推广应用”获得了第六届江苏省农业技术推广三等奖,参加的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课题“高产优质多抗广适杂交粳稻组合选育”获天津市2013年度科技进步二等奖。

三是高产栽培创新记录。

2012年10月31日,由农业部组织的全国超级稻品种认定实产专家组对常熟市支塘镇枫塘村“常优2号”百亩优质杂交粳稻高产示范方进行实产验收。

验收结果:

现场机收共120.8亩,平均亩产835.6公斤,其中,典型田块最高亩产856.9公斤。

专家组认为,该组合创国标1级优质米、同类型杂交粳稻组合国内最高产量。

“十二五”期间共取得各类成果33项,其中省部级11项,市级22项。

这些科研成果的示范推广,为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科技支撑,作出了重大贡献。

(二)平台建设取得新提升。

“十二五”期间,我所科研成果丰硕,科技创新能力得到大幅提升,逐步确立了在全省乃至全国县级农业科研单位中的领先地位。

在省杂交晚粳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基础上,新增了5个重量级的科研平台,分别为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常熟分中心、国家(常熟)农作物区域试验站,国家发改委新增千亿斤粮食产能规划科技支撑实验室、江苏现代农业科技集成创新与推广示范基地、常熟理工—端木银熙水稻育种研究推广中心。

(三)设施建设取得新进展。

2012-2013年,成功申请立项了2个重大建设项目,累计投入资金1184万元,大义基地基础设施得到提档升级,初步建成了国内设施一流的县级农业科研基地。

2012年开始建设的国家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站,新建了实验楼一幢,面积977平方米,玻璃温室一座,面积72平方米,水泥晒场一块,面积1000平方米,田间道路528.6米,水泥田埂1333.0米,田间沟渠826.3米,温室大棚960平方米,项目总投资327万元。

2013年开始建设的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产能规划良种繁育和科技支撑项目常熟市农科所粳稻品种创新基地,新建了农机仓库一座,面积1518平方米,围栏600米,驳岸680米,水泥道路350米,冷库120平方米,水泥场地2000平方米,改造实验室1000平方米,项目总投资857万元。

(四)队伍建设取得新成效。

2012年水稻育种团队被省农委确定为江苏省太湖稻区杂交晚粳科技创新团队,2014年我所被省人社厅确定为江苏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当年度成功引进了首个博士人才。

以水稻育种家端木银熙为首的水稻育种团队,老中青结合,结构合理,创新能力强。

团队现有科技人员15人,其中正高级研究员3人,副高级4人,中级5人。

团队中博士1人,在读博士1人,硕士4人。

有省“333”第三层次培养对象1人,常熟市优秀科技工作者2人。

在各级专业杂志上发表论文30余篇。

二、2015年度工作总结

2015年度,我所紧紧围绕市农委2015年度十大重点工作目标和本所年初确定的工作目标,不断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服务水平,扎实推进基地平台建设和科技成果转化,为常熟现代农业发展积极发挥支撑和引领作用。

通过全所人员一年来的共同努力,较好的完成了年初确定的各项工作目标任务。

(一)水稻育种取得新进展

1、常农粳5号获品种权保护。

2010年申请品种权保护,2015年9月1日获授权,品种权号  CNA20100956.8,公告号  CNA005360G。

2、育成推荐一批水稻新品系参加各级试验。

2个水稻新品系参加2015年江苏省生产试验,常粳12-7参加2015年江苏省早熟晚粳生产试验,常粳12-9参加江苏省晚粳迟播组生产试验。

3、6个新品系参加区域试验。

常粳13-9参加2015年晚粳迟播组区试,常粳14-7参加省早熟晚粳组区试,常粳14-10参加南方单季晚粳组区试,常优粳14-6参加省杂交晚粳组区试,常优粳13-3参加福建省粳稻区试,常优682参加上海市粳稻组区试。

4、籼粳交杂交粳稻育种取得新进展。

优质籼粳交杂交粳稻新组合“常优1294”超高产攻关田经市农委组织的专家组实产验收,亩产达918.77公斤,创国标优质稻谷同类型杂交粳稻组合国内产量新高。

(二)项目实施进展顺利

2015年苏州市科技局项目“地方优质粳稻遗传改良与新品种(组合)选育”、“超高产水稻新品种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集成示范”,常熟市科技局项目“超高产水稻新品种筛选及配套栽培技术集成示范推广”、“优质高产高抗重大病虫害水稻新品种(组合)选育”等四只项目完成各项研究指标并顺利通过验收。

2015年主持申报并立项项目3项,获项目经费110万元:

江苏省科技厅后补助项目1项《常优系列和常农粳系列粳稻新品种(组合)选育与应用》,江苏省农委挂县强农富民工程项目1项,苏州市科技支撑项目1项《适合机械化生产优质抗病高产粳稻新品种(组合)选育》。

继续实施苏州市科技支撑项目1项,常熟市科技项目1项。

参加江苏省自主创新项目2项、省三新工程项目1项。

2015年合计在研项目8项。

通过精心组织实施,在研各项目均进展顺利。

(1)常规水稻育种:

种植常规亲本559份,常规F0代材料205份,F2代材料332份,高代选种材料4651份。

常规品系比较材料606份,常规新品系展示13份。

(2)杂交粳稻育种:

不育系回交材料194份,恢复系亲本326份,F2代210份,恢复系高代选种2171份,杂粳新组合比较371份,新组合优势鉴定2886份,杂粳新组合展示5份,大区示范11个组合,超高产新组合栽培及展示8份,小面积隔离制种24个组合,繁种96个,恢复系穗行1040份。

(3)承担了国家油菜新品种生产试验、国家油菜新品种观察试验、江苏省鲜食玉米新品种区域试验、江苏省四季豆新品种鉴定试验、江苏省豇豆新品种鉴定试验、江苏省大豆新品种鉴定试验、长江中下游冬小麦区试、南方稻区单季晚粳组区试、南方稻区单季晚粳组米质测定,江苏省中熟晚粳区试、杂交晚粳区试、晚粳迟播组区试,江苏省早熟晚粳组展示等,以上各级各类试验均按方案如期高质量完成。

(4)加强育种技术成果总结和科研论文撰写

今年完成试验总结、项目汇报等达二十份之多,在省级专业杂志上发表论文7篇。

(三)加强新品种示范推广,促进成果转化

2015年联合苏州市种子站、常熟市种子站等种子管理部门和中江种业有限公司等种子经营单位,加强新品种设点展示示范,杂粳制种,良种繁育等工作,有力促进了新品种的推广应用。

1、新品种(组合)展示、示范、成果转化,成效明显

2015年在本所基地展示常规新品种(系)11个,杂粳组合5个,常农粳8号、常农粳7号、常优5号机插精确定量栽培示范,杂粳超高产精确定量栽培示范。

并在以往工作的基础上,重点加大了对常农粳8号、常农粳7号、常优5号、常优2号等主推新品种(组合)示范推广力度,并取得了显著效果。

常农粳8号被苏州市列为主要推广品种,继续加大示范推广力度,在苏州各县市建立示范基地,2015年全省推广应用面积达20万亩以上。

常优5号因外观品质好,而且适口性很好,作为优质稻米已经得到广泛认可,2015年制种面积300亩。

至2015年累计应用面积约50万亩。

另外常农粳7号、常优2号、常优4号等品种(组合)因其高产、稳产、抗性好,米质优等优点,继续在生产上推广应用。

2、加强良种繁育、制种技术研究,为生产提供优质种源

2015年常优5号制种面积共计300亩,常优2号制种300亩,在总结往年制种经验的基础上,开展制种新技术研究,应用母本机械化播种移栽,机械化拉花等技术,有效提高了异交结实率,降低了人工成本,从而提高制种效益,促进杂交粳稻的推广应用。

在本所基地建立常农粳8号穗行圃,生产高纯度株系种(育种家种子),为种子经营单位提供高质量种源进行良种繁殖。

(四)基地设施建设基本竣工

我所按照国家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站和新增千亿斤粮食产能规划良种繁育和科技支撑项目实施要求,严格遵循农委项目资金管理办法,认真组织实施,做到专款专用,合理使用。

至10月中旬,农机仓库建设、实验室改造、道路、场地建设等都已全部竣工,水泥田埂到秋收完成后进行建设,预计年底能完成工程决算,争取尽早通过项目验收。

(五)玉米育种及蔬菜新品种引育进展顺利

玉米育种今年自交套袋材料2000多份,亲本提纯60份,新配组合390个,小面积制种0.5亩,并推荐了1个玉米组合常玉糯-Z5参加江苏省鲜食玉米区试。

对前几年筛选鉴定出的茄子新品种日本紫露、贝里斯2号两个品种以及番茄两个品种加大露天栽培试验种植,不断完善其栽培技术。

黄秋葵两个品种以及速生叶菜中的抗热青菜、甜菜心等品种进行进一步提纯复壮,并做好留种工作,为良种良法打下基础。

(六)积极开展农民培训

对照2015年我市农民省里指标培训计划,农干校积极配合农委科教信息科开展了2015年的农民培训工作,并做好培训材料的整理和上报工作。

三、“十三五”期间工作规划

(一)总体目标

通过努力,到“十三五”末,全所科研水平显著提高,服务三农水平大幅度提升,人才队伍全面加强,干部职工素质不断提高,基础设施条件进一步改善,各方面达到国内一流县级农科所水平。

(二)具体目标

1、水稻新品种培育

“十三五”期间继续以水稻育种科研为重点,加大科技创新力度,以优质、高产、多抗、广适为育种目标培育水稻新品种,为我市粮食生产再上新台阶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力争选育适合现代农业生产要求的水稻新品种3-4个。

品质达到国标3级以上优质稻谷标准,并且食味优良。

产量较大面积生产增产5-8%,高产示范方产量750公斤以上。

抗性好,抗稻瘟病、条纹叶枯病,抗倒伏,适合机械化种植。

2、育成品种示范推广

继续做好常优系列和常农粳系列新品种(组合)的推广,力争年应用面积达到200万亩以上。

继续和中江种业股份有限公司等种业企业合作,一是加强常优系列新组合制种新技术研究,提高制种产量,降低制种成本,从而提高制种效益。

二是进一步扩大常优系列制种面积,在适宜地点建立常优粳6号等组合的制种基地以及高产示范基地。

三是选育生育期适宜,适应性更广的迟熟中粳、中熟中粳类型品种,使育成新品种进入苏北沿江和苏中地区种植。

3、玉米新品种引育

加大玉米新品种的引进与选育力度,积极开展与上海农科院作物栽培育种研究所的交流合作,提高玉米育种水平,力争在“十三五”期间能审定一个品种。

并在全市建立3-4个10亩左右的种子示范基地,逐步建立1个玉米繁育基地。

4、人才队伍建设

在所里的统筹安排下,引进本科以上专业对口的毕业生4-5名,充实到水稻育种团队中,建设一支结构合理、吃苦耐劳、充满创新活力的水稻育种科研创新团队。

5、实施项目带动

一是积极争取项目。

认真研究上级投资政策,充分挖掘单位潜力和优势资源,围绕科研、推广、基础设施建设等内容,通过制定相应政策,通过多种渠道积极争取符合上级投资方向和我所实际的各类项目,特别是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

二是全力抓好正在组织实施的各类项目,特别对科研推广类项目,要采取有力措施,确保项目结束后有验收鉴定、有成果。

三是建立起比较完备的项目储备库,并尽快发挥作用,为争取上级项目打好基础。

四、2016年度工作打算

1、推荐6只以上水稻新品系(组合)参加各级区域试验。

2、做好常优系列亲本种子繁育及“常农粳8号”的推广工作,争取育成品种年推广种植达200万亩以上。

3、继续开展杂粳新组合超高产栽培研究,力争亩产超900公斤。

4、按照省农委的农民培训指标,做好农干校的农民培训工作。

5、完成新增千亿斤粮食产能规划良种繁育和科技支撑项目的工程建设、仪器设备采购等工作并通过验收。

 

2015年11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