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专业发展手册.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282863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7.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专业发展手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教师专业发展手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教师专业发展手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教师专业发展手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教师专业发展手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师专业发展手册.docx

《教师专业发展手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专业发展手册.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师专业发展手册.docx

教师专业发展手册

《教师专业发展手册》分个人发展规划、工作计划、教学进度表、选修课课程记录、导师工作记录表、课题研究进度表、期中期末工作小结、年度工作总结等部分,以教师个人年度发展规划为总目标,要求每位教师做到期初有计划、期中有改进、期末有总结,认真参加听课、说课、评课,积极参加集体备课。

在教学实践的同时,每学年坚持做到“六个一”:

读一本教育教学理论著作、进行一个教学课题研究、上好一堂教学公开课、做好一个多媒体课件、出好一份模块考核试卷、撰写一篇教研论文,以一些“小而实”的教学工作为切入口,促进教师向研究型、专家型方向发展。

(周晓丽 叶延武) 

加快学校教育事业发展,推动学校教育整体水平再上新台阶,促进每一位教师的专业成长,本学期,莲都区老竹民族学校教科室给每一位教师发了一本专业成长手册。

  手册内容主要包括教师个人学习计划、专业阅读记录、校本培训记录、听课研讨随想、同伴结对登记、每月反思记录、开课活动记录、课题研究情况、个人获奖登记、学年个人总结等内容组成,学校希望每一位教师通过记录专业成长手册,及时总结反思教育行为,弥补自身不足,从而促进教师专业的成长。

开启品质教育的芳香之旅

开启品质教育的芳香之旅

——成都玉林中学附属小学探索品质教育模式的实践

       品质,在人们心中代表高尚、规范、优质和美好。

引申到教育上,就是要引导师生在良好的氛围中共同成长,拥有智慧的力量,享受创造的自由,追求办学的开放、合作、生态,促进师生和谐、可持续的发展,为学生未来的幸福奠基。

在成都,有一所将“品质”作为核心理念的学校——成都市玉林中学附属小学。

       文风鼎盛的“天府之国”名校林立,隶属于成都高新区的玉林附小没有显赫的历史,也没有辉煌的过去,是名副其实的后起之秀。

然而,这所建校不到20年的年轻学校,一直倡导文化育人、科研强校,坚持生态教育、礼仪教育、国学教育和社团活动等办学特色,先后荣获“全国礼仪教育示范学校”、“全国现代学校联盟行动计划加盟学校”、“全国文化经典教育先进单位”、“四川省校园文化建设特色学校”、“四川省教师职业技能示范学校”、“成都市义务教育示范学校”、“成都市校风示范学校”等数十项荣誉。

       这些业绩足以让玉林附小跻身省、市优质学校的行列,却无法突破从优质学校向品牌学校迈进的瓶颈。

在新世纪第二个10年,附小人决心“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他们借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春风,提出“共建品质生态、奠基品质人生”的“品质教育”理念,以课堂改革为突破口,以品质课程、品质德育、品质管理、品质研修为途径,引领师生共建共享高品质的教育生活。

       不再是雷打不动的老师讲、学生听,不再是枯燥乏味的听讲、记笔记,甚至不再是喧闹而拥挤的校园,玉林附小的孩子们走进了社区,体验着全新的学习方式——调查研究与访问、社会参与和服务、实验研究与观察、信息收集与处理。

在附小的品质课堂中,他们为未来的人生拼图涂抹上鲜艳而丰富的底色。

       “品质教育就像一扇窗,让七彩阳光照了进来!

”朱祥烈校长作过一个形象的比喻。

在灿烂阳光下,孩子们露出了纯真的笑脸,玉林附小的品牌发展之路也越发清晰。

       品质课程——为品质教育寻找一个支点

       阿基米德说:

给我一个支点,我将撬动整个地球。

对于玉林附小的师生而言,撬动品质教育模式探索的关键支点,无疑是——品质课程。

       2011年9月,朱祥烈来到玉林附小,成为了这所学校的新任校长。

此时的玉林附小,在前几任校长和全校师生的努力下,办学业绩一流,办学亮点频现,生态教育、礼仪教育、国学教育蜚声市内外,民乐团远近闻名,数学教研组组人才辈出……然而,优点、亮点很多,却无法整合为办学优势;业绩一流,却无法创新出办学品牌。

附小的老师们早已经发现了这一问题,但苦于不知道怎么解决。

       听课、访谈、专家会诊……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朱祥烈带领着老师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关键支点——课程。

       课程是一所学校提供给学生的“营养菜单”,也是学校特色与品牌最核心的要素。

有什么样的课程结构就有什么样的学生素质结构与教师发展方向。

“相当一部分教师‘重课堂而轻课程’,缺乏对现有课程的有效反思和重构。

从‘课堂’到‘课程’,虽然一字之差,带来的却是思维境界和实践水平的高下之判。

”朱祥烈说,“缺乏课程意识,教师课堂教学再好,也只能是教书匠;缺乏课程意识,学校也不可能有长足的发展,因为没有对现行课程的反思和重构,学校就无法准确定位自己的办学特色,更无法让这一特色真正成长为品牌。

       于是,附小人在朱祥烈的引领下,开始反思学校现行课程的不足:

原有课程比较单一,不能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落实课程计划一板一眼,统得过多、管得较死,缺乏灵动与个性;附小以前虽然进行了不少探索,但是尚未完全形成课程文化,教师行动参差不齐。

       基于上述反思,学校从“品质生态,品质人生”的理念出发,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品质课程的重要概念。

品质课程,指向素质教育的深化,切合学校实际,符合教师意愿,能极大程度满足学生多样化成长需求,具有系统性、丰富多样性、整合性和创新性等特征。

       接下来是如何重构的问题。

“我们在构建品质课程时,主要从两组关系的厘清出发:

一是学校培养目标与课程的关系,目标决定课程,课程反作用于目标;二是课程与学生发展的关系,课程通过教学目标作用于学生,实现学生发展,学生发展反过来验证课程、完善课程。

”教导处主任谭林说。

       根据教育改革和发展需要,玉林附小结合学校办学目标,将课程目标的核心价值聚焦为“民族情怀、现代素养、国际视野”。

根据学生的实际,以及国家、地方、校本三级课程的要求,他们将课程核心价值具体化为十大学生素养目标(简称十个一),即拥有一副好身体、一身好品行、一门最得意的文化课程,掌握一门外语基础口语、两项运动锻炼技能、一项艺术特长,习得一项劳动技能、一项科技爱好、一项自选特长。

前七项是每个学生必须具备的基础目标,后三项是个性化发展目标,学生可以选择,允许学生自我设定特殊发展目标。

       为了使学生既能达成国家课程标准要求,又能在个性化发展需求上得到充分满足,附小人界定了课程核心框架,提出了“133”品质课程结构。

“1”指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着力拓宽学生学科视野,增强学科素养;第一个“3”指地方、校本课程分三类进行整合实施,着力丰富课程内涵,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第二个“3”是指班本课程分三级阶梯有序实施,着力养成教育,培养学生人文情怀。

“133”型课程相互融合,共同达成学校“十个一”的培养目标。

       玉林附小针对国家课程的特点,采取了“1+X”校本化实施策略。

其中的“1”是指每一门国家基础性课程,“X”指学科个性化拓展,内容上有单个学科拓展,也有多个学科整合拓展,方式上有校本拓展和班本拓展,落实学校整体关照和师生个性化探索,既遵循儿童认知规律,同时又体现学校特色。

以语文学科为例,“X”包括多种类型,校本拓展有国学诵读、书法课程等,班本拓展有演讲、主持、课外阅读、假期小课题研究等。

       地方、校本课程主要分为文化类、艺体类、科创实践类整合实施,整合课时、内容,体现综合化,必修、选修结合,突出社团式选修;班本课程落实阶梯式序列化实施,低段开设生活实践课,中段开设生活礼仪课,高段开设国际理解课。

支持并奖励教师编写校本教材、建设教学资源库。

       在课程评价方面,玉林附小注重实施个性化评价。

在课程成果展示中,落实师生、家长、社区、专家等多元评价,将评价结果作为实施奖励、完善课程的重要依据。

       通过课程的优化,全校学生兴趣爱好更加广泛,学习自信增强,综合素质发展良好,学生纷纷登上全国和国际交流的舞台,艺术团先后参加中央电视台少儿春晚演出、参加维也纳金色大厅国际比赛获得金奖;绘画作品多次在全国、省市获大奖,有的作品还入选了教材;今年囊括高新区艺术节各项目一等奖;科技教育成果连年名列全市前茅……每学年获得各级各类比赛等级奖的学生就达到上千人次。

       品质德育——进入社团“2.0”时代

       随着品质课程体系在实践中的日渐丰富,玉林附小的传统特色——社团活动也极大地被激活。

无论是从活动内容还是方式上,都有了重大突破。

       玉林附小地处肖家河社区。

在上世纪90年代,这个社区作为成都市最早开发的商品房小区之一,吸引了大量的外来人口和流动人口。

附小从诞生之日起,就和肖家河社区有着良好的互动和共振,探索出了一整套社团活动的实践经验。

随着品质课程探索对学校发展瓶颈的突破,附小的社团活动也呈现出勃勃生机。

2012年6月,在省、市有关专家的指导下,学校《社区文化建设背景下小学生社团自主活动研究》立项为省级重点资助金项目课题并正式开题。

这标志着玉林附小社团活动的探索进入“2.0”时代——品质活动时代。

       品质社团活动对传统社团活动的突破表现在多个方面,如在时空上更加开放,突破传统的“第二课堂”范畴;在内容上更加丰富,更加注重分层分类开展,打破“特长生活动”属性;在方式上更加民主和自主,打破原有教师或者家长主导的格局……我们不妨先来看以下案例——

       案例1:

       三

(2)班班主任杨爱蓉是位英语老师,但她却在班上掀起了一股国学社团的热潮。

这个由全班46位同学组成的“国学经典社团”有着非常丰富的活动形式和内容:

从早晨的《弟子规》、《美德礼仪》经典诵读开始,中午的国学视听时间,再到下午的国学读书会,甚至每周五晚上还有一次通过QQ群视频举行的教师、家长、学生共同参与的《弟子规》试听讨论会;还有不定期的国学礼仪小品表演。

       让杨爱蓉有些意外的是,“国学经典社团”的效果出奇地好。

“三

(2)班的班风变得朴实而典雅。

”有一次,班上两个孩子打架。

杨爱蓉没有直接批评他们,而是让他们背诵《弟子规》中的“兄道友,弟道亲,兄弟睦,孝在中……”说来也奇怪,两个孩子马上消了气,不但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还马上互相道起歉来。

更让杨爱蓉感到高兴的是,“两个孩子道歉的方式是互相深鞠躬,正好是《美德礼仪》读本中学到的东西。

       从上面案例中,我们可以一窥玉林附小品质社团活动的独特,这是玉林附小把班级德育活动社团化的生动体现,目前学校的每一个班级里都有一个或多个社团。

比如在班主任胡秀文的指导下,三

(1)班成立了拇指剧团,下设舞蹈社团、爱乐之家、体育竞技、课本剧、百灵鸟等5个社团,学生可根据兴趣选择参加。

       省教科所研究员周林指出,社团的“自主”是教师主导到学生主导的区间选择,是一种学生自由程度的标志。

请看案例2——

       案例2:

       能不能让学生自己组建社团呢?

这个想法一出来,立刻引起了高年级学生的积极回应。

小干部们首先对学生社团进行了初评,遴选出校园好声音、相声剧社、快乐藏彝语等10个社团进行摆摊。

第3个星期周二的中午,操场上一片人声鼎沸,学生自主社团各自圈了一块地,开始摆摊招募了。

有的发传单,有的负责填表,有的甚至直接拉人了,好不热闹!

“植物之家”社团也自主成立起来,“生意”不错。

如何给学生自主社团配备辅导老师呢?

学生何佳懋找到老师,说他们在社区找了义工,每两周来一次辅导他们。

由于微博的关注,相声社团聘请了成都市哈哈曲艺社的吴易担任辅导员,快乐藏彝语社团聘请了家长担任辅导员,文学社聘请了彭仕权老师担任辅导员……

       很多老师都担任了学校社团的指导老师。

郑仁清辅导的音乐创作社团把孩子自己创作的歌声传唱开来;李曦的民乐社团将课堂搬进了社区,吸引了社区的男女老少;高屏辅导的数学社团形成社区自主学习模式;李翠的爱心社团定期慰问社区孤寡老人,改变着每一个社员的个性;张琴的摄影社团走进社区、走进社团捕捉最美瞬间;大队部国学社团还把《三字经》搬上了舞台……

       对此,德育处副主任黄仁松介绍说:

“小学校,大课堂——我们的目的是建设多层次、立体化的社团,通过社团课题研究与活动探索,实现学校德育教育社团化,更好地丰富与培养学生的个性。

       一切教育活动都是课程。

玉林附小的“社团2.0”是充分课程化的。

目前,学校形成了“三类八项”的社团课程构架。

三类是指文化类、艺体类、科创类,八项是指文化、艺术、体育、科技、国学、礼仪、劳动实践、国际研修等社团课程。

每一项中都囊括了若干子课程,充分满足学生的成长需要。

为了适应、满足不同兴趣、不同学习程度学生的需要,学校将社团课程划分为精品型、特色型、普及型;按照实施地点和范围的不同,还将社团划分为班级型、学校型、社区型。

每周五下午以长课方式集中开展社团选修,社区课程、田野课程等还可自主安排。

辅导员队伍方面,学校一方面让本校教师充分发挥特长,另一方面向社区、家庭招募志愿者,或引进专业机构、聘请专业人才。

       社团让孩子们学到很多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它拉近了教育与社区的距离,得到街道、社区的认同和支持。

“社团育人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增量改革。

社团促进了学校与社区的文化互动与增益。

通过一系列生活化的自主活动,让社区优秀文化为学校所用,锻炼、提升学生文化素养,同时将学校文化和社团品质撒播到社区和家庭,让社区与家庭更有文化味,这就是品质社团的魅力所在。

”校长朱祥烈如是说。

       品质管理——小册子中的“大乾坤”

       一本“手册”助发展,一本“笔记”管培训。

用科学管理为教师的多元发展提供有品位、高质量的服务,玉林附小让品质管理落到了实处。

       一所新兴的优质学校在发展过程中,会培养并输出一批优秀教师与管理骨干,但是,由于队伍年龄结构、发展高原期等原因,往往会出现职业倦怠现象。

玉林附小在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后,也遇到了这个普遍性问题。

为此,玉林附小管理者们迎难而上——在继承基础上超越,以品质管理促进教师多元成功。

       管理为教师服务,这是一般意义的管理,管理为教师发展提供有品位、高质量的服务,这就是品质管理。

将管理文化与教师专业发展紧密结合,激发教师专业成长的强大内驱力,这正是品质管理的关键所在。

       有些出人意料的是,玉林附小品质管理最终的落脚点,是两本小册子——《教师专业发展手册》和《教师培训笔记》。

其中,核心是前者。

       翻开《教师专业发展手册》浅绿色的封面,你会发现这本页数不多的手册内容相当丰富。

包括教师的个人情况、学年目标定位、学期计划、阶段整理、小结与收获、目标调整与计划补充、获奖统计、总结申报等十个部分。

完全涵盖了一位教师全年的工作历程。

值得注意的是,在计划和小结部分《手册》将教师的工作分为了德育、教学和科研三大门类,教师只需要选择1-2项作为自己本年度的工作重点,其他方面达到基本要求即可。

“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教师有选择的自由度,可以更好地发挥自身优势,提高效率。

据此开展基础评价、特色评价,可以不断激励和满足教师发展的多元需求。

”玉林附小办公室主任樊祥解释道。

       在实践操作上,对《手册》的管理主要是教科室牵头,德育处、教导处等部门配合。

对手册中的内容进行及时审阅、批注,并结合过程实际及时反馈,发现好的经验做法及时推荐给全体教师分享。

这样,从学期之初教师提出学年专业发展目标开始,管理就通过一种巧妙的方式“润物细无声”地施行下去了。

这样的管理不是压制,而是引导,是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关爱和期待,即帮助教师明确合适的目标,并在过程中调配培训、评价等资源,不断地提醒、激励、推动、鼓劲,引导教师进行自我诊断、自我反思、自我完善、自我提升,帮助教师总结经验、优势与不足,提出下一学年新的专业发展目标,形成专业发展的螺旋上升。

“我们的核心是关注并回应需要,因为服务需要才能激发需要。

”教科室主任缪兵坦言道,“在阅读手册内容时,我常常被流露其中的真挚感受所感染,也确确实实地感受到了老师们的需要。

学校很支持,教师需要的书籍、培训等,都一一得到满足。

”附小每年派出不少于三分之一的教师前往全国各地学习、取经,还积极引进国际国内先进理念与经验。

       如果说《教师专业发展手册》是把发展的自主权交给了教师的话,那么《教师培训笔记》则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教师。

这本笔记将教师一年的专业培训概而全之,不仅有培训记录、参加教研组活动记录、听课记录,还有自学笔记。

教师拿着这本册子,可以及时开展各类学习与研究,及时整理收获,在查询的时候也非常方便。

“我把这本册子带在身边,随时提醒自己今天学习没有。

这本册子设计巧妙,其他学校教师看了,也很羡慕呢。

”年轻的语文教师张蕾笑着说。

       品质管理促成了教师多元成功。

近年来,玉林附小教师群体在专业领域异军突起,一批教师在全国和省市级平台赛课、献课中屡获佳绩,多名教师还参加省市送教活动,或做讲座、参加各级成果交流等,十余位教师脱颖而出,成为区以上学科带头人、优秀青年教师、优秀班主任等。

教师队伍喜欢研究、敢于创新、注重协作的群体氛围日益浓厚。

截至目前,玉林附小教职工95人中,有成都市特级校长1人,市、区学科带头人9人,省级骨干教师2人,市级骨干教师9人,市级优秀教师23人。

       品质研修——名师课题“诞生记”

       通过“专家领衔——名师引领——同伴示范——主动反思”的名师工作坊品质研修策略,一个闪光的念头发展成为了一个市级名师课题。

       2007年,周波来到玉林附小,成为学校的数学教师。

很快,他就以幽默、生动的教学特色在高手云集的数学组脱颖而出,成了承担各种公开课的种子选手。

       周波是个喜欢动脑筋的人。

2009年,他偶然间在广东名师郭思乐的博客上看到了生本教育的理念和实践操作,萌生了在自己班上搞教法改革的念头。

经过一段时间的个人研究,他把自己的新探索命名为“助学式探究学习”,并立即在班上开始实践。

       教学的初步效果不错。

这种将学习前置的教学方法能够很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周波坚定了信心,决心把这种教法在本年级推广。

然而,同年级的几个老师的实践效果参差不齐,周波的内心有了一些摇摆。

       此时,同在数学组的教科室主任缪兵注意到了周波的实践,发现这种“助学式探究学习”与学校之前的一个关于探究性学习的课题有较高的契合度。

于是,缪兵加入了进来,并建议将两个课题合并研究。

       2011年,全国著名数学教学专家、特级教师钱守旺来到了附小,并成为校级特聘专家,周波有幸和钱守旺同课异构并成为了他的弟子。

钱守旺对“助学式探究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提出了很多关键性的建议,有力地推动着这个田野课题的发展。

同一年,“助学式探究学习”更名为“助学式探究学堂”,正式升格为校级课题,玉林附小所有的数学老师都加入了研修。

       2013年,钱守旺名师工作室在附小挂牌。

“助学式探究学堂”在专家和校长力推下成功申报为成都市名师课题。

这一研究同时引起成都市教科院数学专家张碧荣的关注,该项目被同时纳入成都市教科院“学导案”研究课题组的研究范畴。

       就此,来自一线教师的小小的教育智慧火花,在4年的时间里,历经专家指导、自我反思、同伴激励,成为了真正有能够影响一个区域教学的创新实践。

       这样的校本研修,就是玉林附小品质研修的范例。

这种研修模式着眼于管理与教学的原生态,体现真实、自然的研究风格;同时,以“名师工作坊”为载体,既接地气,又有权威,具有很强的操作性。

       朱祥烈校长作为成都市特级校长,自1998年走上校长岗位以来,一直坚持教育科研,深谙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对于立校、强师、优教育的作用。

从2011年开始,他大胆提出并带领一班人积极探索品质研修模式。

学校先后组建了三个名师工作坊,包括管理名师工作坊、教学名师工作坊、班主任名师工作坊。

着力发现真问题,开展真研究,寻求真突破,实现真发展,形成了浓郁的田野研究场域。

通过一定阶段的探索,附小将名师工作坊的品质研修策略概括为“专家领衔、名师引领、同伴示范、主动反思”等。

       专家领衔——护航研究高位运行。

       专家领衔,是站在学术前沿为学校把脉,低处着手,高处着眼,实现研究的高立意,促成研究的高位运行。

附小积极引导老师们广泛发现管理和教育教学中的问题,邀请各级各类专家诊断,通过理性的梳理、筛选,聚焦真实的问题,同时,根据问题对学生发展的重要程度,分别列为教育科研课题或专题进行研究。

在专家领衔下,相关团队完善研修计划积极开展实践。

学校管理名师工作坊敏锐提出课程问题开展了系统研究;数学团队“助学式探究学堂”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如火如荼;学校班主任名师工作坊从学校与社区、家庭的文化互动中发掘出一个省级重点课题开始了为期三年的研究。

“目前学校的研究,以品质课程为统揽,集中指向了学生课堂学习品质、生活学习品质。

”玉林附小副校长危晓玲说,“此外,国学、国际理解、艺术鉴赏等问题列为专题进行研究。

       名师引领——促成研究螺旋上升。

有专家的学术领衔还不够,附小还着眼于课程、课堂、课题的微观层面,成立名师工作室,积极推进名师引领。

近两年,附小积极引进了全国名师资源,相继成立了全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吉春亚玉林附小工作室、全国著名数学特级教师钱守旺玉林附小工作室,两位名师每学期都定期深入学校。

根据老师们的需要,每次提前确定研究主题。

名师有备而来,每次都带来相关研究新思想、新成果,徒弟及其教研组会展示新变化、提出新困惑、接受新指导,通过与名师对话、碰撞,附小的老师每次都能得到新收获。

专家离开后,大家结合名师的指导开展课题或专题的持续性研究,通过一学期的积淀,在下一次专家引领中展示新变化、得到又一次研究的洗礼。

在这样持续的研究与指导中,附小的教师不走弯路、不走老路,从观念到行动都不断发生着新的变化,课堂水平与教育素养得以螺旋提升。

班主任名师工作室也积极建设起来。

与此同时,附小的老师主动加入成都市、高新区的名师工作室,省市区有关名师也常常受邀来校指导。

       同伴示范——落实研究互动增值。

在管理名师工作坊中,相关部门人员在课程管理过程中共同研究、相互学习、密切配合,落实相互示范,凸显人人都是课程管理者和服务者的思想。

在教学名师工作坊,各级学科带头人结合自己的研究实践,带头上校级或以上层次的公开课、观摩课,或者做讲座等,发挥了良好的示范和辐射作用。

新教师上亮相课、青年教师上研究课、其他教师上转转课,也达成了相互示范、取长补短的目的。

在班主任名师工作坊,开展每月故事会活动,大家将自己在实践中生动鲜活的案例主动拿出来与大家分享,在分享中相互示范。

同伴示范珍视每一位教师,在思想与方法的互动中放大了研究的价值。

       主动反思——实现研究落地生根。

附小教师通过主动反思,让研究不断内化,并生成自己的思想,达成自己的变革行动,这就是研究的落地生根。

管理名师工作坊的成员主要通过每月小结、自评和互评达成高质量反思;教学名师工作坊的成员主要通过说课、评课、研究心得等方式落实高质量反思;班主任名师工作坊的成员主要通过故事、案例或专题小结进行反思,大家在与专家、名师的对话中及时反思,还结合学生、家长、社区的反馈意见进行反思。

学校注意对反思的反思,及时跟进评价,将各类反思中的典型经验和成绩进行综合,并请专家进行提炼,使之成为大家共同的精神财富。

附小人每年以教育节、教学节来承载集体反思,把教育节、教学节过成收获节,共飨教研教改的精神盛宴。

       玉林附小还不断拓宽视野,积极与沿海、海外发达地区优质名校建立友好联系,找寻、缔结品质教育的同盟者,提速学校品牌建设。

“办教育就是办文化。

让每一个孩子享受高品质的教育,让每一个孩子从外到内都更有品质,这是我们的文化追求。

”朱祥烈说,“我们将更加关注师生发展品质,把品质课程、品质课堂、品质课题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扎实、持久地推进三品联动的改革实践,早日把学校办成学生喜爱、家长信任、社会推崇的品牌学校。

       春风常拂面,何处不飞花。

       在十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