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悲歌下 105.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282827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2.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甲午悲歌下 105.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甲午悲歌下 105.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甲午悲歌下 105.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甲午悲歌下 105.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甲午悲歌下 105.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甲午悲歌下 105.docx

《甲午悲歌下 105.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甲午悲歌下 105.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甲午悲歌下 105.docx

甲午悲歌下105

甲午悲歌下105

感谢各位来到《罗辑思维》捧场,今天我们接着上一集的活题,跟大家聊一聊甲午战争,这一场两个甲子之前的国之大难,之所以说它是大难,不仅是因为战场上输得惨,而且是因为后果太严重了。

第一个后果,就是你中国通过三十年的同光中兴洋务运动,好不容易撑出一个场面,大家一看你现在也有枪有炮,也有一支现代化的海军,还高看你一眼,但是甲午战败之后,你马上就被打回原形。

大家原来以为你是条龙,现在一看,原来是条虫,西方列强原来以为,中国是东亚当之无愧的第一强国,现在一看,第一强国是人家日本,所以自打甲午战败之后,中国可就正式沦为国际丛林当中的二流国家。

那第二个后果呢,就这一次沉沦啊,你可再没那么容易爬起来了,为啥,因为没钱了嘛,钱哪儿去了?

钱都赔给日本了嘛。

你看马关条约当中规定,中国要赔给日本两亿三千万两白银,原来是签的两亿两,因为后来三国干涉还辽,日本人又把辽东半岛给吐出来了,所以又加了三千万两。

这两亿三千万两什么概念?

你去看第一次鸦片战争赔给英国人,那可是包括鸦片的货款商人的损失,英国的那些风帆战舰,绕到非洲好望角跑到中国来,那个远程的军费加起来两千一百万两,只有甲午战争赔款的十分之一。

第二次鸦片战争也只赔了一千六百万两,英法两家各八百万两,所以你看日本人可是狮子大张口,两亿三千万两那是什么概念啊?

中国当时中央政府一年的岁入是八千万两,说白了中国政府整个停摆,一分钱不花扎起裤腰带,要还日本人还得还三年。

当然你不可能政府停摆,所以你这点钱,这点赔款都得从牙缝里给人抠出来,你现在没钱怎么办?

你还得借外债,借外债那连本带利,利上加利多少钱,前前后后我们得借上六亿两白银。

如果按照当时的国力计算,大概得还上五十年,换句话讲五十年内,你再也没有可能建一支现代化的海军,和现代化的国防力量。

我们再来看日本这一头的账,拿到两亿三千万两,说白了,中国人民至少三年以上,全中国人民交的税全交给日本政府,那日本政府拿到这笔钱干吗呢?

有人说哎呀,日本人重视教育,都办教育去了。

扯!

日本当时也是崛起期,它拿这笔钱当然要发展军事实力,所以你看甲午战败之后,日本人开始扩充自己的军力,到1905年就一战成名,打败了欧洲列强之一俄国人,日俄战争一战而胜,那这笔军费怎么来的?

其实就是中国人给补贴的嘛。

尤其是日本人当时的海军队伍当中,赫然还有中国北洋舰队里面的船,就是当时的所谓的超级铁甲舰镇远号,不是从刘公岛基地被日本人掳走了吗?

对,参加了日俄战争,这个镇远号后来也真是好惨,后来被大卸八块,还让日本人放在博物馆里给展览,羞辱中国人。

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才被中国人花钱给买了回来。

所以你看日本人拿到这笔钱扩充军力,而中国再也没有能力扩充军力,这一消一涨之间,中日两国的实力可就彻底拉开了。

所以你看得病就是这样,一次得病慢慢康复也就没事了,怕的是什么?

回头病!

你中国人通过三十年自强不启,好像有点起色,这一次再打趴下,它的后果可不光是经济和政治上的,还有一个民族心理上的,原来我们走的这条路三十年,三十年卧薪尝胆原来没有用,而且中国人那种天朝上国的骄傲,可就被彻底打趴下了。

你看,光从领土上的损失朝鲜,原来我们的藩属国,现在被割让,就是被侵占吧,整个东亚原来以中国为核心的那个,宗主国和藩属国的天朝的朝贡关系体系,算是正式解体了。

更何况,台湾还归了人家日本,所以对当时中国人的心理打击实在是太大了。

那还是回到这个问题,那到底为啥呢?

当时的人和我们现在的很多人,都在分析,怪谁?

基本上两层结论,第一层结论那就是怪具体的人呗,比如说李鸿章,比如说丁汝昌,再有呢,就是怪所谓的体制,这也是中国很多知识分子的一个惯性思维,一旦出问题就是怪体制,说你因为政府不好好干,你那个体制太腐败,这样的结论也不能说他不对,但是你会觉得好苍白。

那怪人,怪谁呀?

确实,甲午战争当中有一些那么软骨头,比如说我们上一集讲的高升号的故事,其实还有一艘运兵船叫操江号,操江号是一艘老船,建成之后已经二十多年,什么都不行了,机器也破速度也慢,后来就干脆改成了一艘运兵船。

那这艘运兵船上只有五门炮,所以它跟高升号是几乎同时遇到日本的战舰,日本人就说我要俘虏你,当时那个舰长就要自杀,后来那个船上的英国管带就说,说你不要自杀,我劝劝你好死不如赖活着,后来一想也是,所以就被俘虏了,所以船上的几千士兵就被日本人尽情羞辱,带到陆地上排成两行带着游行,一直到甲午战败之后,这批人才被释放回到中国。

再给大家举一个软骨头的例子,就是方伯谦,北洋水师济远舰的管带,这个人年轻的时候,其实也是青年才俊,二十岁就考取了英国格林威治皇家海军学院,跟后来著名的什么严复萨镇冰这些人都是同窗,二十八岁回到国内,受到李鸿章接见,一看呦,人才啊,又是海归派,迅速地就给他提拔成了舰长。

这个人平时其实优点挺多的,只要不打仗,全是优点,脑子灵活,有战略眼光,口才又好,开军事会议,经常第一个发言,跟丁汝昌私交也很好,因为其他的那些管带舰长,都是福州船政学堂毕业的,都是福建人,这帮人平时说英文喝咖啡,有点看不起丁汝昌这个安徽土老帽。

但是方伯谦不然,跟丁汝昌私交很好,所以你看他在军中的地位,是很重要的,但问题是这个人一上战场,一听见炮响,腿肚子就发软,丰岛海战就逃过一回,后来大东沟海战又逃,因为他看见邓世昌的致远舰已经沉了,就跑,跑到最后还把自己的一艘小船,叫广甲号又给撞沉了。

所以这个人后果上岸之后,当然军纪也没饶了他,一刀斩讫。

所以像这样的软骨头确实有,但问题在于,当你遍览关于甲午战争的书,你会发现这并不是普遍现象,如果你认为那个时候所有人都贪生怕死,那真的是辱没了那些先烈的英灵。

那问题在于当时和后来,为什么会出现那么多声音,非要抹黑海军呢?

要知道,在任何现代化的国家,海军不管是哪个政府的,是资产阶级政府,沙皇的政府,后来的政府,对于自己国家的海军传统,向来是非常尊重的。

据说苏联海军用的军旗,还是沙皇俄国时候的海军军旗,因为海军是一个不被斩断的传统,就是不管自己国家的海军怎么样,打败仗也好打胜仗也好,它都会受到后人的尊重。

但只有在中国的北洋舰队,你就发现,奇了怪了,从当时一直到现在,所有的人都以抹黑自己国家的海军为己任,谁骂得声音越高,谁抹黑抹得越黑,谁就越光荣,这个心态好像很难理解。

比如说邓世昌,这是如假包换的民族英雄吧?

但是有人就有本事鸡蛋里挑骨头,因为传说邓世昌生命的最后一刻,他的仆人去救他,他不上来,他的狗他在船上,养了一条狗叫太阳,这太阳叼着他的手也想把他拖上岸,他就把那条狗摁住,然后把那条狗淹死,后来自己跟那条狗一起死了。

这本来是英勇事迹吧?

就有人说这一看就是军纪不严,居然在船上还养狗,这个话怎么说?

当时全世界各地的海军养宠物,这都是允许的,你比如说在英国海军的军舰上,就经常会养猫,因为船上带了食物,总不愿意让老鼠吃掉,所以养猫。

有一只猫在海战当中受伤,伊丽莎白二世还给它授过勋章。

比如说日本的军舰上养过黄牛,欧洲其他国家的海军军舰上,甚至有养过长颈鹿的,所以这不是什么问题。

这是海军的惯例,你也就是没在海上待过,你自己一个人漂泊在海上,可能全舰官兵最大的一个乐子,可能就是如果有一个宠物的话,这是调节官兵那种生活情趣的一个必要,它不是一个人玩物丧志。

还有就是最新鲜的,说这个日本人当年发现,说北洋舰队居然有士兵在炮管上晾衣服。

这个事怎么来的?

是日本的一个出版物,是东乡平八郎的传记,这个传记可不是东乡平八郎自个儿写的,是一个业余作者写的,也不知道在哪儿听未的。

说东乡平八郎说的,说有一艘北洋水师的船叫平远号,访问日本长崎他看见了,但问题在于后来一查记录,发现那一次访问,平远号压根就没去。

但是后来这一则传闻越流越广。

有人说是定远,有人说是镇远,有人说是济远,我们就说定远号那个炮,那个炮管子有多粗?

你想它是超级铁甲舰,那上面能晾衣服吗?

你想想看。

而且离地三米高,谁会冒着生命危险一定要在炮管子上,三米高一层多楼,上面去晾自己的衣服呢,一看就是胡扯。

但是就这样的一个例子,至少我在上学的时候,我们的老师可真就在课堂上跟我们讲,我们一直觉得北洋水师那是腐败透顶的,其实怎么可能会有这样的事情。

再比如说,当时就有人写文章讲,说威海卫的刘公岛基地,腐败得要命,上面到处都是烟馆妓院赌场,光妓院七十多家,这个有点太耸人听闻了,而且根本就架不住推敲。

你现在看存留下来的刘公岛当时的照片,那个建筑物是清晰可见的,有一些小村落,有一些海军用的公用设施,有一些房屋,这些房屋很多是高级军官的住所,哪有那么多房屋去开那么多的妓院?

七十多家呀,那得一个多么繁荣的大城市,才能够容得下七十多家妓院。

更何况要知道北洋水师,它不是一个港口里停泊在那儿的舰队,它是要四处巡海的,你比如一到冬天,它就要到南方去避冻,一到夏天,它就要到朝鲜俄罗斯那一带去巡视海防,包括还要去停泊到旅顺港。

那它每年能够停留在威海卫刘公岛基地的时间,大概也就三分之一,如果有七十多家妓院,到处都有赌场,它一年只在这些待三分之一,那怎么能养得活呢?

这也是一个问题。

而且日本人占领刘公岛之后,对当时的很多人口房屋财产,都进行了登记造册,确实有妓女,但是仅仅有那么几个暗娼而已,它绝对没有到当时人传说的那个样子。

当然了,关于对北洋水师的各种抹黑,这个材料实在是太多太多,给大家推荐一下陈悦先生写的《沉没的甲午》,里面做了很多辩诬的工作,当然这里面我们得说,就是所有的这些诬蔑,最集中的一个人是谁?

就是我安徽老乡丁汝昌,很多人黑他,那当然从道德上否定他,那就不必说了。

当时有一个拔丁运动,就是你不是姓丁吗,要把你像钉子一样给拔出来,朝中的很多御史言冒,反正他们就看李鸿章这一系不顺眼,但是他们拿李鸿章也没办法,那是太后老佛爷的红人嘛,对吧,但是我就打你的狗,我打给你的主人看,他们用的是这一招,要搞拔丁运动。

那集中在丁汝昌身上的指责就特别多了,比如说,说他从来就不是一个会海军的人,因为他是一个骑兵军官,他是从淮军跟着当年的刘铭传干的,他怎么能够指挥北洋水师呢?

这一定是任人唯亲。

那事实上是怎么样的呢?

在组建北洋水师的时候,当时李鸿章就问了一下,也是当年办福州船政学堂的那个沈葆帧,也是一个晚清的名臣,就跟他商量,说让谁来干这个北洋水师的提督的角色,那沈葆桢就讲,说实际上没有这样合适的人,我们没有这样的人才。

所以不如去找那个天资不错,你又信任的人,我们从头开始培养,只要这个人靠谱,那这个官就没什么不能当,所以当时李鸿章就选择了这个丁汝昌。

为什么选他呢,其实原因很多,第一当然咱们不得不承认,安徽老乡淮军旧部知根知底,这肯定是一个原因。

第二你不要以为丁汝昌就是个骑兵军官,他是后来参加剿捻军的时候才当了骑兵军官,原来在淮军的时候,他跟着刘铭传部他就是铭军的,铭军就是刘铭传所部的那个军队的名字,叫铭军的水师的提督,他干过水师,所以水战对他来讲并不陌生。

而且李鸿章也不完全是因为他是自己的旧部,事实上剿捻结束之后,刘铭传部更不要说这个丁汝昌,跟李鸿章早就失去联系了,多年不通闻问,一直到哪一年呢,是1877年,这个丁汝昌得了一个差,跑到甘肃要去上任,但是走到天津的时候,好死不死病了,就耽误下来了,这就拜见了自己的老上级,就是李鸿章。

两个人越谈越热闹,越谈越亲近,李鸿章说,对,这就是我要找的那个人,又信任,又有才干,性格又好,所以就不让他走了,把他留下来,要提拔他为水军,就是当时的北洋水师的提督。

可是这一次提拔也不是一次到位的,刚开始把他放在一个当时英国造的一种,叫蚊子船,让他在蚊子船上去见习,后来在1880年的时候,因为要到英国去接两艘舰,就是邓世昌那票人,超勇扬威两艘舰,要把它接回国内,让他带着几百个人去,办差,办得又特别漂亮,是经过了大量地考核,觉得这个人靠谱。

那这个人为什么不能用,像刘步蟾邓世昌这些留学过英国回来的人呢?

当然不能了,你想,这是一个多么关键的角色,他要连接多方力量,比如说朝廷,比如说李鸿章,比如说那些就是我们前面讲的闽党,就是刘步蟾邓世昌这些人,那不好管的呀,还有一些洋人的教习,那些英国军官,如果你没有一个好脾气,没有一个长袖善舞的性格,没有行政的专才,实际上这个角色是极难干的。

丁汝昌应该说干得还不错,到了甲午战争的时候你就会发现,很多御史言官动不动就给朝廷上奏折,要把丁汝昌杀了以谢天下,写这个奏折的人可不止一个两个,动不动就纠结五六十个御史,给朝廷上奏折,那你觉得好奇怪,前方正在打仗,统兵大将又在用人之机,为什么后面的人动不动喊打喊杀呢?

不是给前方出点主意呢。

其实这很好理解,大概是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就是旁观者不干活,他老评价别人,他当然要刷点存在感了,就像今天的微博上很多键盘侠,动不动喊打喊杀,收复钓鱼岛,就是那帮人,这个很正常的心理。

那第二呢,就是清朝当时的体制,是严重地重文抑武,对于武将来说,不管你立下多大的军功,品级有多高,是不是有红顶子,对不起,见文官你小三级,所以一品的武官给二品的文官当警卫员的事情,在晚清的政坛上是非常常见的。

在文官看来,这武将就是贱就是贱货,你一定要想法吓唬他,说喊打喊杀,他们才会为国效命。

但是这些文官说话真的是不负责任,你比如说有一次他们就说,为什么旅顺战败,被日本人给登陆了,那就是丁汝昌的错,为什么呢?

说他安然晏坐于蓬莱阁重帷密室之中,姬妾满前纵酒呼卢视如无事也。

啥意思呢,说他没管打仗的事,他跑到一个地方叫蓬莱阁,那个地方有个密室,外面是帘布深垂,他躲在里面躲里面干吗呢,搞女人,姬妾满前嘛,纵酒呼卢,呼卢就是赌钱,视如无事,根本就不管战场上的事。

你看见没有啊,你就这么胡沁?

对当时的御史有一个特权叫风闻言事,就是只要大老爷我听见了我就可以往上写,我不管这是不是事实,这简直就是胡扯!

但是这种胡扯居然就成了,当时晚清朝堂上的呈堂证供。

光绪皇帝信不信呢?

信呐,光绪皇帝不仅一次一次地去折辱丁汝昌,你看到当时那些谕旨,真的不像是一个负责任的国家领导人,给自己的下属武官尤其是在一线战场上,正在征战的武官下的那种书,那经常就是一种人格的折辱。

甚至有一次,这已经是到了刘公岛已经被包围了,光绪皇帝居然给他下一封什么旨,说这样你现在算是戴罪之身,你先把你手头活干完,干完之后立行起解,不许渎请。

什么意思?

就是原来他们有一次又想杀丁汝昌,已经朝廷要下旨了,整个刘公岛上的海军基地的官兵们一看,这不行啊,唯一了解全军情况的这么一个官员要是被搞走,这仗没法打了,所以全军上下一起为他求情,朝廷一看,那就算了吧,正在用人,那就回去吧,就先别弄戴罪立功。

现在又来这么一封信什么意思啊?

就是等你事干完,我们就宰你,现在你先干活,干完之后呢,苏三起解嘛,就是戴着这玩意儿就去北京,然后不许渎请,就是你们上上下下的官员再要去保他,那是万万不行的,这个渎就是过分的意思。

那你想什么意思啊,就是打仗白打,甭管打赢打输,最后弄来,我还是要羞辱你,甚至要杀了你。

所以到刘公岛战役保卫战的后期,丁汝昌已经是一个必死的心态了。

据当时他身边的人讲,敌舰的炮弹往哪儿打,他就往哪儿站,好歹落一个壮烈殉国,但是最后呢,他有的时候被震晕过去,他在黄海海战身上就身负重伤,就带伤指挥战斗,这个人其实很勇敢,但是后期的勇敢就有点那个找死的意味,只不过没有死成,后来丁汝昌是怎么死的呢?

是自己服毒自尽,吞鸦片烟而亡。

一听这个词朝中的御史言官又来劲了,他居然有鸦片烟,他一定是个烟鬼,他平时军纪一定不好,其实这是一个天大的误解了。

当时军队的医院里面一定得有鸦片烟,那是那个时代最好的麻醉剂,现在也有资料证明,当时他们几个高级军官商量,都要服毒自尽的时候,确实是派人到医院找的鸦片烟,你看这么小的一个细节,那些御史言官老爷都要做文章泼脏水。

那后来丁汝昌死了之后,我们看这叫殉国,但是当时朝廷不这么看,说你死了,死了哪儿行啊,接着抄家,抄完家之后还不解恨,说这个尸体在这儿,怎么着吧全身上下给穿上黑色的囚衣,然后装殓到棺材里面之后把棺材又漆成黑色,在棺材上面还要打三道铜锢给送回老家,让当地的地方官看着,这个棺材不许下葬,不许他入土为安,这是朝廷的罪人。

所以丁汝昌的子孙流散到各地,不好意思回家,这一桩冤案一直到了宣统二年,这已经是清朝完蛋前的最后一年了,这桩冤案才被平反。

那从所有的这些悲剧当中,我们能够读出什么样的意味呢?

从丁汝昌这个悲剧当中,我们能够看得出,甲午为什么战败吗?

刚才我们跟大伙聊了丁汝昌的悲剧,你可能又会觉得,看来甲午战败,要怪就得怪光绪呈帝和他身边的那些清流,我们还真不能得出这样的结论,因为它苍白而廉价嘛,用个人的是非善恶是解释不了国家的成败祸福的。

要去观察一个大国的战败,通常而言,我们必须着眼于这个国家的组织方式,为啥,因为你有财富有资源,跟当时的清朝相比,日本才是穷国和弱国,我们的GDP不知道要比它大多少,你的那些资源分散在帝国的各个角落里,你没有办法把它整合和组织起来,变成爆发力和战斗力,投放到战场上去。

所以我们先来看看日本的情况,日本是从1868年才开始明治维新,其实它的现代化的进程起步,比中国的洋务运动还要晚,但是它迅速地脱亚入欧,它下了极大的决心,当然跟它底子薄也有关系了,船小好调头嘛。

到了甲午战争期间,它实际上已经完成了,现代化的国家组织方式的第一步。

那什么叫现代化的国家组织方式呢?

就是大家都认同于同一个国家和民族,上下一心,能够更有效率地调动资源投入战场。

就拿甲午战争来说,当时明治天皇在干什么?

他不是躲在东京的皇宫里面指挥前线,就跟光绪皇帝干的似的,在紫禁城里面天天看《圣武记》,然后就是下诏旨催李鸿章出战。

人家天皇是全身披挂穿着一身的军装,因为他觉得自己是大统帅这个责任,国家的战胜战败的责任,不是哪个具体的将领的。

然后跑到广岛设立大本营,广岛是港口距离前线最近,他一定要尽快地得到信息。

据说当时天皇所在的那个大本营,是一个非常简陋的房屋,天皇只有自己的一把椅子,剩下桌子都是公用的,每一个来开会的大臣,一人一把椅子,然后天皇还有一个小书橱,完了没别的。

那你说天皇在哪儿睡觉呢?

就在桌子上睡党觉,白天开完会,然后把桌子上的东西一撒,就在那儿铺个被单就睡觉,弄个屏风一围,当时有他的内侍官,说给天皇弄个安乐椅吧,就是坐得稍微舒服一点,天皇说别介,这个根本就不是舒服的时候。

然后又是天寒地东的岁月,内侍官说给您装个暖炉好不好啊,很冷的,天皇说不介,为啥,因为我们的将士还在天寒地冻当中作战。

所以最后勉为其难,天皇接受了一个小手炉,一直坚持到甲午战争结束。

中国的皇后天天跑到颐和园,向太后老佛爷请安对吧,天皇的皇后召集宫中的女官去制作绷带,给前线的将士寄过去,甚至有记载,天皇的皇后还给受伤的那些伤兵去亲自安装假肢。

我们再来看国内的那些精英在干什么?

中国的国内精英天天就在骂李鸿章,而日本的精英呢,是毁家纾难,大量地给国家捐款。

比如说其中有一个人,这是日本明治维新时期,重要的一个思想家,叫福泽谕吉,现在那个日元一万日元,这是面额最大的那一张,上面那个头像就是福泽谕吉。

福泽谕吉一方面写文章,说甲午战争就是文明和野蛮的战争,我们代表文明,清朝代表野蛮,揍他丫的。

另外一方面就是把家产变卖,捐出了一万日元,你可别觉得一万日元少,当时的日元可不是现在的日元,当时一分钱的日元,就是你要吃一个牛肉火锅吧,只需要五分钱,所以一万日元那个购买力是吓人的。

全国各地的士绅都在给国家捐款,瞬间就筹集了两百多万元,而战争的经费方面,这个地方历史上曾经有一个误解,很多人都说我们清朝那么广袤的国土,那么深的战略纵深,对吧,前线打败了不要紧,跟他搞持久战,拖死丫的。

日本人国小国家也穷,它的财政很快就会崩溃,那你才搞错了,日本虽然国小,但是它为这场战争做了多久的准备啊,在战前就发了一亿多日元的战争的国债,然后民间又踊跃去购买国债。

而中国这一边呢,那就差得太远了,对吧,首先国家根本就没有一个公债系统,也没有人去购买国债,所以只好找洋人去借债,当时想筹集一千万两白银的战争经费,只好找英格兰银行去借,刚开始通过总税务司赫德,就是那个英国人居中,结果快到打仗的时候,英国人翻脸不借了,所以只好找汇丰银行借了这笔钱,利息极高,据说是七分利。

那这说明了什么?

说明在战场上对垒的双方,在中国这边它仅仅是皇帝和他的大臣们,而在日本这一方,则是上上下下都被动员起来的一个现代化国家,它已经完成了现代化的国家认同。

给大家举两个例子,一个是1887年的时候,当时中国从德国买了两艘超级铁甲舰,就是定远和镇远,中国人有钱嘛,那日本人眼红啊,天皇说这玩意儿我也想要对吧,天皇说这么的吧,我不吃饭了,把宫里的所有的用度的钱全部捐出来。

皇后说那我也不戴首饰了,把头上的那些乱七八糟都摘下来捐给国家。

那民间一看天皇夫妇都这样,我们也捐吧,瞬间就筹集了一百万日元。

当时有一些传说,一些少女说,怎么能给国家多捐一点钱呢?

怎么着吧,到妓院把自己第一次给卖了吧。

你看日本少女一直有这个传统,为钱是很拼的。

再给大家举一个例子,到了1891年的时候,这是甲午战争前三年,当时俄国的皇太子,就是后来的尼古拉二世,跑到日本去访问,要知道日本崛起之后,其实一直跟俄国就不对付,因为都是在远东有利益的两个大国嘛,民间其实互相已经仇视了,但是国家还得装得挺好当伪君子。

等尼古拉二世到日本访问,游玩到一个叫琵琶湖的地方,当时一个愣头青,一个日本警察叫三藏,举着日本刀就冲上去,就给了皇太子一家伙,负了一点轻伤。

那这个时候日本天皇就吓坏了,虽然日俄之间将来必有一战,但眼下不是时机啊。

俄国这个时候还是一个西方列强中的大国,日本还在一个上升期,所以天皇这个时候,伪君子嘛,就做出各种各样示好的表示,各种对不住。

那全国上下一看天皇这么做,所以大家都去配合做伪君子,其实对俄国人心里是恨得牙痒痒的,然后呢,比如各地的庙宇僧侣,都在祈福俄国皇太子早日康复,大量的慰问电扑向俄国驻日本的大使馆。

还有一个曰本的奇葩女性,27岁据说还是一个孕妇,当时居然就自杀了,向俄国人谢罪,说我们日本人对不住你,我死吧,你看这种情况都能出现,这说明什么?

说明即使是在国家当伪君子的时候,他都能以一个整齐的面目来对待一个外敌。

而这方面中国则差得太多太多,在甲午战争期间,包括在东北,很多当地的士绅一看,又有打来的了,所以又来一个胳膊粗壮的来,行吧,我们给你捐钱捐粮,这样的事情也史不绝书,所以民间的动员能力,两国差得实在是太远了。

我们再来看军队,日本是从1872年开始就立了一个征兵法,你不要看仅仅是一个法律,实际上它意味着所有的国家的军队,就对国家负责,这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

可是你反过来再看我们大清朝的部队,虽然全国好像有一百万国家的常备军,但是真正上过战场有战斗力的,统扯算下来也不过五万多人,就是当时李鸿章的淮军。

这些部队它是国家的军队吗?

算,但是其实又不是,其实本质上讲,它是李鸿章的私家部队,为啥,因为所有的粮饷,都是李鸿章七拼八凑给它弄起来的。

比如说,淮军是怎么起的家?

就是李鸿章跑到自己安徽合肥的老家,然后在当地征募的那些父子兄弟,那些人变成了军队,那请问军饷怎么来呢?

主要是朝廷给一些名额,就是你可以卖官鬻爵,卖多少个红顶子,筹一笔钱,然后呢,在地方上设一些关卡,征一些商税,是这么七拼八凑形成的军饷。

那对于底层的这些士兵和军官来讲,是都是皇上的军队,但问题是皇上不给我发军饷啊,替我们筹饷的是李中堂李大人,所以他的效忠对象自然就是李鸿章。

其实北洋舰队也是一样,它都是李鸿章想办法,最后组建的这一支军队。

所以你看为什么甲午战争当中,西方有一句很著名的评论,叫李鸿章是以一人当一国,整个这场战斗就是李鸿章私人的战斗。

所以你就可以理解,为什么朝中那些以翁同龢为代表的那些清流,拼命地要攻击李鸿章,为啥,因为这场仗就是你打的,虽然打胜了光绪呈帝有面子,翁同龢也有面子,但打输了其实也没多大坏处,至少可以把一个政敌李鸿章给他扳掉。

而且整个的战争过程当中,淮军的作战系统体现出了一种严重的,前现代化的色彩。

比如说后勤,任何现代化的战争,如果没有一个坚定的,以国家信用和整个财富担保的后勤部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