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507上海格致中学高三年级下学期第二次月考.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281388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0.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507上海格致中学高三年级下学期第二次月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考507上海格致中学高三年级下学期第二次月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考507上海格致中学高三年级下学期第二次月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考507上海格致中学高三年级下学期第二次月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考507上海格致中学高三年级下学期第二次月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507上海格致中学高三年级下学期第二次月考.docx

《高考507上海格致中学高三年级下学期第二次月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507上海格致中学高三年级下学期第二次月考.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507上海格致中学高三年级下学期第二次月考.docx

高考507上海格致中学高三年级下学期第二次月考

2014年高考(507)上海格致中学高三年级下学期第二次月考

上海格致中学2014届高三年级下学期第二次月考

语文

一、阅读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

(17分)

雅和俗是相对而言的,昨天被当作是俗的东西,今天可能就是雅的了。

六朝的清瘦俊爽之美,是极雅致、充满文人气息的审美,一入唐就逐步改变了。

盛唐的宫廷审美,崇尚丰满肥腴,色彩浓艳厚重,与六朝相比,其俗是显而易见的。

但久而久之,唐代的丰满肥腴、秾装丽色被认为雅——雍容华贵气质的典雅。

用今天的眼光来看,盛唐宫廷贵妇那种寓婀娜于肥腴的体态,确有妙不可言的雅状;唐马丰满壮实的造型,唐三彩或红白赭,或蓝白赭,或红蓝白的色泽,毫无媚俗相。

苏东坡对吴道子的推崇,可当绘画的极致,但独不能容忍丝毫俗态,他把吴道子和王维作比较,在两人的画面前,他都爱不忍去,都有很高、很贴切的赞语,但最后还是认为王维要高出一筹,原因是王维的画中有诗,画如其诗一样清且敦。

苏东坡已经点明了雅和俗的分野在于

绘画上的提倡文化修养,树立雅的标准,在晚唐就有滥觞之兆,五代出现了明确的提法,黄休复《益州名画录》把画分为四格,即逸格、神格、妙格、能格,认逸格为第一位,并声言:

画之逸格,最难其俦。

黄休复在一直被认为其绘画最高标准的神上,另立更高于神的逸,无疑是评论界对雅的入画的认可和推崇。

其实,逸和神一样,是技巧和精神的混合,不同的是神包含了画家的匠心以及画家本人情感思绪的流露,但更多的是被描绘对象的精神表现;而逸则完全敞开了画家本人的精神世界,是技巧和画家(不是被描绘对象)的精神混合。

因此,绘画上的雅和俗的区别,是画家情调的雅和俗,也就是表现在绘画情调中的雅和俗。

北宋宫廷画院,注意到画家文化修养的问题,画院试画多是带有诗意性的命题,著名的如踏花归来马蹄香,画蝴蝶追逐马蹄者夺魁;又如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画艄工横笛卧舟尾者出奇制胜;再如深山藏古寺,画荒山乱岭间飘然一幡以示藏寺之意者获褒。

其实,这些命题画,只要在考题中略作婉,即可不俗。

然而,如此的不俗,与雅还有距离。

绘画的雅逸,在于画法,而不是题材,不是曲意求题材之工。

元代的雅逸,是两宋无法望其项背的,这是绘画发展的因果关系,也说明了绘画的发展是一个逐步雅化的过程。

元代趋雅,完善雅化绘画的关键,是纳入书法笔法的画法上的根本性改革。

据说,赵孟頫向钱选请教,钱曰:

能作隶家。

这就牵涉到笔墨的精神状态,也即画家精神状态的表现问题。

为什么明代称为第一院体画家的戴进,后人赞扬他画得出色的同时,还要添一条读书少的尾巴?

这种肯定中的否定,实际上是婉的否定,他作画的要点是不能雅。

唐寅的老师周臣自叹画不如其弟子时,说出了一个致命的原因:

自己少唐生胸中数千卷书耳!

其中的要点也是不能雅。

周臣确有自知之明。

俗和雅之间实在是可以相互换的。

俗本身也有通俗和庸俗之分,但不管怎么说,俗总是属于初级阶段的东西。

但如能加上一个大字,而成大俗,就不再是初级阶段的东西而成为高级的了,于是也就可能荣登大雅之堂。

齐白石本是木匠,其俗自不待言,他经努力,文化素养修炼得炉火纯青,更因其大彻大悟,又加上老天爷帮忙得以登大寿,终于大器晚成,其雅亦不待言矣。

他的画有一种不修边幅的雅致,十分动人,这是悟性和勤奋的契合。

假如周臣也奋起直追,也读他个千卷书,或许其画会有所改观亦未可知。

…………

雅是艺术的尖端,所谓的象牙塔尖是也。

塔身、塔尖是共存的,因此,雅和俗的艺术,在社会中共存,是社会的共同艺术财富。

雅俗共赏,不是指雅俗混杂的中间状的艺术,而是指雅和俗两种审美层次同具审美价值,在审美的选择上是同等的,欣赏者可各择其爱,评论也不能执一词而有所偏颇,创更应在各自的审美领域内尽情尽兴。

[注释]:

隶家:

也作戾家,指外行,或业余爱好者。

1.文章第段以盛唐宫廷贵妇的体态与唐马造型为例,意在说明

(2分)

(2分)雅和俗是相对而言的,昨天被当作是俗的东西,今天可能就是雅的东西了。

或:

不同时期看待雅和俗的标准不是一成不变的。

2.根据文意,在第段末的横线中填入恰当的内容:

(限填4字)(2分)

(2分)文化修养

3.第段中说如此的不俗,与雅还有距离,这距离指什么?

(2分)

(2分)距离是指这些画只在内容题材或在技巧方面表现得不俗,而在体现画家的精神、情调和文化修养方面仍有不足。

4.第段空格处的原文有4句,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2分)D

历来的雅艺术,都是从俗艺术中发展而来的。

俗也有其大众化的优势,它明朗、健康、土情俚风,不矫不饰,为大众所喜见乐闻,是可以发扬和提高的。

只要有趣,但俗无妨,俗趣也是一种绘画趣味。

俗未必是坏,民间艺术,如杨柳青、桃花坞的年画,俗到了底,土到了家,民间风味十足,同样可以达到生动的境界。

A.

B.

C.

D.

5.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6分)

A.逸格是绘画品格的第一位,是技巧和精神的混合,是被描绘对象的精神表现。

B.绘画的雅和俗表现在绘画情调中的雅和俗,其关键在于画家本人读书的多少。

C.绘画逐步雅化的过程,是指从重内容题材发展到重画法和画家精神的过程。

D.齐白石由俗而成雅,原因是他的大彻大悟,加上老天的帮忙,终于大器晚成。

E.象牙塔的塔身塔尖分别比喻雅和俗,塔身塔尖共存,雅和俗也同具审美价值。

F.本文从正反两方面论述,既阐明了绘画要追求雅的情调,又指出俗未必是坏。

B

C(A应是技巧和画家的精神混合,不是被描绘对象的精神表现;

D主要是在于他文化修养的提高;E无此比喻之义;

F没有正反)

6.请任选第段中所列举的一个不俗的例子(北宋宫廷画院著名的试画命题有踏花归来马蹄香、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乱山藏古寺等),就其夺魁获褒的原因和艺术特点作简要评析。

(4分)

原因(1分):

夺魁获褒,是因为有创意,能通过曲折、婉的,或以侧面的、间接的手法,含蓄而巧妙地表现作品的主题,使画面具有意境。

(有以下任意一例的分析,2分)

如踏花:

画蝴蝶飞舞追逐马蹄,说明踏花归来,马蹄还留有浓郁的馨香,马蹄香无法画出来,而观画者却能想象到、感受到。

婉的构思能启发人们的想象。

如野水:

画艄工横笛卧舟尾,在人迹频繁之地的渡口竟无人问津,以反衬的手法突出了孤舟的寂寞和野水的荒僻,形象地表现了萧散幽闲的意趣。

如深山:

在满幅荒山的画面中只画了一根作佛寺标帜的幡竿,虽没有古寺,但意思是不言而喻的,以少总多,把深藏的境界巧妙表现了出来。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7-12题。

(21分)

旧燕

张中行

讲不清什么理由,人总觉得几乎一切鸟都是美的,可爱的。

一切太多,如果只许选家禽之外的一种,以期情能专注,不知别人怎么样,我必选燕。

理由可以举很多,其中一项最重要,就是与人亲近,而且不忘旧。

我是北国城(长城)南人,成年以前住在乡下,先是土坯屋,后改砖瓦屋,都是祖传形式,正房(多坐北)五间,东西厢房各三间,小康及以上人家兼有前后院。

正房靠东西各两间住人,中间一间两旁砌柴灶,可以起火做饭(冬日兼取暖)。

这一间前部有门,如果有后院,后部也有门,就成为前后、内外的通路。

有意思的是前部的门,两层:

靠外的方形,只遮下半,向外开,名为风门;靠里的左右两扇,高及顶,向里开,白日大敞,入睡前才关闭。

这样,起来之后,入睡之前,这间通路房的前门就总是半敞着。

是不是欢迎燕来住半年,生儿育儿呢?

说不清楚,因为祖祖辈辈都是不识不知,顺帝之则。

还是说事实,总是公历四五月之间,估计就是去岁的那一对,回来了。

门外罕有长者车辙的小家小户就添了热闹,风门之上,燕飞入飞出,早期是衔泥筑巢或补巢,其后是产卵孵化,再其后是打食喂雏鸟。

人也忙,因为正是春种到秋收的时候。

现在回想,其实不是因为都忙,而很可能是都具有(无意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大德,才能够如此和平共处。

关于和平共处,还可以具体说说。

只说两件,都属于克己谅人的,先说燕一方,巢筑在屋顶稍靠后的一根檩上,灰白色,作簸箕形,口敞开,向外偏上,农家早中晚三顿饭都要烧柴,烟气火气上升,推想在巢里必不好过,可是没看见有不安然的表示。

再说人一方,吃饭放矮长方桌,位置恰好在燕巢下,小蒴黄口待食的时候常有粪便落下,怎么对付呢,照例是饭桌移动位置,而不说抱怨的话。

人燕和平相处,由人方面说是鸟兽可与共,取其诗意,可以说是羲皇上的境界。

羲皇上与现代化难得协调,于是由二十年代后期起,我出外上学,离开乡村的祖传式房,改为住学校宿舍,住北京的四合院,门不再是上部半敞的风门,室内不见檩,也就再也见不到燕巢以及燕飞入飞出了。

有时想到昔日,很怀念。

幸而还有个余韵,是七十年代早期,我由干校放还,人未亡而家已破,当然还要活下去,只好妇唱夫随,到北京大学女儿家寄居。

住房是五十年代建的四层砖楼,比较高大,楼前有两排杨树,像是与楼房比赛,钻得很高。

我们夫妇住的一间南向,前面有阳台,未维新,用玻璃封闭,因而成为敞而且亮。

记不清是哪一年,四月末或五月初,竟飞来一对燕,选定上方近西南角,筑巢了。

我很高兴,想到又可以与燕结邻,心里热乎乎的。

老伴也高兴,说燕相中筑巢是个好兆头。

巢筑得不慢,常常见空梁落燕泥。

及至筑成,我吃了一惊,竟不是簸箕形,而是鱼壶形,长圆,近上部的一旁开个小口,仅能容燕身出入。

我至今不明白,是另一种燕呢,还是在乡随乡,在城随城呢?

两种巢相比,我还是更喜欢家乡那一种,因为可以看见雏鸟的黄口。

但总是又来身旁了,应该庆幸。

庆幸之余,有时想到次年,至时还会回来吧?

不负所望,次年的春末准时回来。

可是像是心不安定,先是利用旧巢,不久又筑新巢。

也许对环境有什么意见吧,第三年回来,飞旋几次,看看旧居,远去,就不再来。

其后是时和地的更现代化。

我迁入北郊一座高层楼,居室有窗,有阳台,都封闭,蚊蝇尚不能入,更不要说燕了。

由楼窗下望,有空地,却永远看不到乍晴池馆燕争泥的景象。

常想到乡村的旧居,可惜先则人祸,家里人都散而之四方,继以天灾(地震),房屋倒塌,现在是连遗迹都没有了。

其他人家,会不会仍保留祖传的遗风,年年有旧燕归来飞入飞出呢?

但愿仍是这样。

不过,纵使能够这样,总是离我太远了。

那么,关于旧燕,我所能有,就只是一首昔年作也未能离开失落感的诗了,这是:

漫与寒衾梦绣帏,/

天街细雨湿春衣。

/年年驿路生春草,/

旧燕归时人未归。

(选自张中行散文集《旧燕》有删改)

[注]:

不识不知,顺帝之则:

什么都不识,什么都不懂,只是顺应上天的法则。

7.第段画线部分的句子,恰好同上文

一句的意思相照应。

(2分)

不识不知,顺帝之则

8.第段羲皇上的境界在文中指的是:

(2分)

人燕和平相处(1分),人与鸟兽(自然)和谐共的境界(1分)

9.试分析第段画浪线的句子在构思意图上的作用。

(4分)

交代上文余韵的意思,为能再与燕子为邻而感到高兴

(1分);与第节所描写的燕巢形成对照并感意外(1分)

,借以说明燕巢现在发生了变化,揭示了人与鸟之间已有了隔阂

(1分);表现对羲皇上的境界的怀念,期盼能与燕子和谐共处。

(1分)

10.在第段详细介绍家乡旧居的构造,从全文看,其目的在于:

(3分)

怀念故乡旧居及往日的生活,透露人世沧桑之感(1分)将家乡的旧居与后己所居住的房子作比较(1分),以表明越是现代化的房子,越无法让燕安居,人与燕(与自然)的距离也越远。

(1分)

11.下面对文章分析有误的两项是(

)(

)(6分)AC

A.第段以燕的忙和克己谅人来衬托人,描摹出人与燕和平共处的场景。

B.第段以燕初来筑巢直至第三年不再来的变化,揭示了人与自然间的隔阂。

C.描写了自己不同时期与燕的相处,意在引发人们对燕的生活环境予以。

D.信手拈来,在文中多处引用和化用前人的诗句,既言简意赅,又典雅生动。

E.本文的语言朴素自然,风格平和恬淡,舒缓自如,仿佛是一位长者在闲谈漫语。

12.季羡林在《漫谈散文》一文中说,散文贵在言有尽而意无穷,如食橄榄,贵在留有余味。

请结合内容,就本文的这个艺术特点进行评价。

(4分)

从文章以普通之事、平常之物,传达出人生哲理和文化韵味的角度评价:

通过对燕子的细致观察描写,引申到人燕能和平共处,是具有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大德,引发读者对人与自然万物相互关系的更深入的思考。

从文章的结尾作评价:

以自己的旧诗收尾,表达内心的情怀,尤其是旧燕归时人未归一句,引出对人世沧桑的感慨和对命运多舛的伤感,使文章读来颇有余味。

(指出评价点:

言有尽而意无穷具体之处得2分,评价分析2分)

(三)默写(任选6空)(6分)

[注:

答题超过6空,按前6空顺序评分]

13.

锦江春色来天地,

(杜甫《登楼》)

,晚有儿息。

(李密《陈情表》)

出师一表真名世,

(陆游《书愤》)

,克终者盖寡。

(魏征《谏太宗十思书》)

君问归期未有期,

(李商隐《夜雨寄北》)

,都被斜阳拈出来。

(杨万里《舟过谢潭三首》)

,天涯何处无芳草。

(苏轼《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

独学而无友,

(《礼记·学记》)

玉垒浮云变古今门衰祚薄千载谁堪伯仲间

善始者实繁

巴山夜雨涨秋池;好山万皱无人见

枝上柳绵吹又少则孤陋而寡闻

(四)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第14~16题。

(8分)

寒食寄郑起侍郎

宋·杨徽之

清明时节出郊原,寂寂山城柳映门。

水隔淡烟修竹寺,路经疏雨落花村。

天寒酒薄难成醉,地迥楼高易断魂。

回首故山千里外,别离心绪向谁言。

【注释】此诗写于宋太祖代周称帝之初,同在周朝任职的杨徽之与郑起都被贬到边远地方做小官。

郑起:

字孟隆,后周时曾任右拾遗,迁殿中侍御史。

入宋,乾德初(963)外贬后,未再入任而卒。

郊原:

郊外原野。

柳映门:

宋代清明寒食节时有插柳于门上的习俗。

迥:

远。

断魂:

这里是形容哀伤至极。

14.这首诗开头巧妙地化用唐代诗人

《清明》的诗句,以抒发一个孤身行路之人心中的愁绪。

(1分)(在空格内填人名)

杜牧(1分)

15.对诗歌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用叠词寂寂渲染了周围寂静、冷清的气氛,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

B颈联通过登楼望远的细节,表达了被贬外放的痛苦和对故乡、亲人的思念。

C

难成醉易断魂,不仅诉怨恨,更有一种壮志未酬的激情,颇让人同情。

D全诗内容是向异地友人郑起倾诉别离心绪,末句直抒胸臆,而又弦外有音。

A

(寂寂渲染了贬谪之地的僻远荒寒和自己的孤寂落寞之感,是为全诗定下抒情的基调,而不是为了状难写之景)(3分)

16.清

纪昀称这首诗情韵并佳,尤其是颔联,由于画面别具一格颇受世人赞赏。

请从景与情的关系的角度对颔联作赏析。

(4分)

(4分)【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艺术形象、表现手法的能力。

解答要扣住题目景与情的关系,掌握答题套路:

三个步骤:

赏析点(1分);写了什么样的景物(1分)、有什么特点(1分);透出了什么情感(1分)。

赏析点:

寓情于景,或:

借景抒情

例1:

颔联二句二景,层次分明,一远一近,既朦胧又清晰。

隔水有寺,淡烟笼罩,竹林掩映;路边小村,疏雨纷纷,春花凋落。

整个画面的意境疏淡,凄清、冷寂,营造了一种触目感伤的幽寂氛围,寄寓了诗人孤寂落寞的愁思,渲染、烘托了内心的凄凉和惆怅。

例2:

借对茂林修竹、淡淡的烟雾、缤纷的落花、稀疏的雨丝、近村远寺等景物的描绘,把一幅凄清幽寂的郊外风景图展示出来,画面色调清淡,意境朦胧,委婉地传达了一种触目感伤的幽寂氛围,寄寓了诗人孤寂落寞的愁思,渲染、烘托了内心的凄凉和惆怅。

(五)阅读下文,完成17-22题。

(17分)

百丈山记

朱熹

登百丈山三里许,右俯绝壑,左控垂崖;叠石为磴,十余级乃得度。

山之胜盖自此始。

循磴而东,既得小涧,石梁跨于其上。

皆苍藤古木,虽盛夏亭午无暑气;水皆清澈,自高淙下,其声溅溅然。

度石梁,循两崖,曲折而上,得山门,小屋三间,不能容十许人。

然前瞰涧水,后临石池,风来两峡间,终日不绝。

门内跨池又为石梁。

度而北,蹑石梯数级入庵。

庵才老屋数间,卑痹迫隘,无足观。

独其西阁为胜。

水自西谷中循石罅奔射出阁下,南与东谷水并注池中。

自池而出,乃为前所谓小涧者。

阁据其上流,当水石峻激相搏处,最为可玩。

乃壁其后,无所睹。

独夜卧其上,则枕席之下,终夕潺潺,久而益悲,为可爱耳。

出山门而东十许步,得石台。

下临峭岸,深昧险绝。

于林薄间东南望,见瀑布自前岩穴瀵涌而出,投空下数十尺。

其沫乃如散珠喷雾,日光烛之,璀璨夺目,不可正视。

台当山西南缺,前揖芦山,一峰独秀出;而数百里间峰峦高下,亦历历在眼。

日薄西山,余光横照,紫翠重叠,不可殚数。

旦起下视,白云满川,如海波起伏;而远近诸山出其中者,皆若飞浮往来,或涌或没,顷刻万变。

台东径断,乡人凿石容磴以度,而作神祠于其东,水旱祷焉。

畏险者或不敢度。

然山之可观者,至是则亦穷矣。

余与刘充父、平父、吕叔敬、表弟徐周宾游之,既皆赋诗以纪其胜,余又叙次其详如此。

而最其可观者,石磴、小涧、山门、石台、西阁、瀑布也,因各别为小诗以识其处,呈同游诸君,又以告夫欲往而未能者。

17.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山之胜盖自此始(

日光烛之

台当山西南缺(

日薄西山(

美景

面对、正对

迫近(4分)

18.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十余级乃得度

其沫乃如散珠喷雾

B.既皆赋诗以纪其胜

又以告夫欲往而未能者

C.其声溅溅然

阁据其上流

D.出山门而东十许步

曲折而上

C

(2分)(A前:

才,副词;后:

竟,副词

B前:

来,连词;后:

把,介词;C它的,代词;

D前:

并且,连词;后:

地,连词)

19.翻译下面的句子:

(6分)

乡人凿石容磴以度,而作神祠于其东

因各别为小诗以识其处,呈同游诸君

(6分)乡里的人在石壁上凿出石级为路,用来行走,并且在它的东面修造了祭神的祠堂(容、度、而,各给1分)

因此每处另外写了一首小诗来记述这些地方的景致,献给一起游玩的几个朋友。

(各、别、识,给1分)

20.根据交代的游览路线,文中写景所采用的是的方法。

(2分)

移步换景(2分)

21.从第、两段所描述的不同时段的画面中,我们可以体会出是在表现百丈山的

,同时更表达了他

的品格。

(3分)

涧水瀑布的壮美景色

(或:

美景给自己的美感享受)(1分)

热爱自然(1分)、不畏艰险(1分)

[翻译]:

登上百丈山约三里多路,右边俯临深险的山谷,左边连接着陡峭悬崖;重叠的石块形成台阶,走了十多级台阶方才越过。

百丈山的优美景色大概就从这里开始了。

沿着石阶向东走,就能看到一个小涧,有一座石桥横跨在它上面。

涧里长满苍翠的藤蔓和参天的古木,这里即使在盛夏中午最炎热的时候,也感觉不到逼人的暑气;涧中水流清澈,从高处急速流下,发出淙淙的声音。

越过石桥,沿着两边山崖曲折小路而上,可以发现一座寺庙,寺庙大致有三间小屋,都不能容纳十来个人。

但这里前面可以俯瞰清澈的涧水,后面临近一泓小池,习习清风从两边山峡间吹来,整日不停。

门内横跨小池的又是一座石桥,越过石桥向北走,踏着数级石梯能够进入一座庵中。

庵里只有几间老屋,低矮而又狭窄,没有什么值得观赏的。

只有庵中的西阁楼风景优美。

溪流从西边山谷中顺着石头缝隙奔射而出于西阁之下,南边和东边溪水一同注入小池中,从小池中泻出,形成前面所说的小涧。

西阁位居小涧的上游,正对着湍急的水流和峻峭的山石相撞搏击之处,最值得观赏。

然而在西阁后面,却是石壁,没有什么风景可看的。

唯独在夜里睡在西阁楼上,枕席下面就整宿都响着潺潺的流水声,听久了,更感到悲凉,这种情境令人觉得可爱罢了。

出了山门向东,走十多步,可以看到一座石台,其下面临悬崖峭壁,深暗险峻。

在草木丛杂的地方向东南眺望,可以看见一挂瀑布由前方岩石洞穴中喷涌而出,凌空而下长达几十尺。

瀑布的飞沫就像飞散的珍珠喷洒着雾气,在日光照射之下,光彩鲜明,晃人眼目,让人不敢正视。

石台正对着山西南的缺口,对着芦山,此山独立挺拔而出,周围其它几百里间的高低山峰,也都历历在目,十分分明。

太阳迫近西山,余晖横斜照耀之下,山或紫或翠,重叠相映,数也数不尽。

早晨起床向山下探视,满山遍野白云飘荡,像大海波涛起伏;而远近各座山峰隐现于其中,就像时而在飞奔,时而在漂浮,来来往往,有的涌现,有的隐没,顷刻之间,变化万千。

石台东面,小路断绝,乡里的人在山壁上凿出石级为路,用以行走,因而在它的东面修造祭神的祠堂,天旱或水涝时在这里向神佛祈祷。

那些畏惧险途的人不敢走,但百丈山值得观赏的景物到此也就穷尽了。

(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

(11分)

灵芝记

(清)管同

凡木之生,不材则已,材则为栋梁,为舟楫,为凡什器;树之乎廊庙,泛之乎江湖,陈之乎五都之市,尽其用而无憾,谓之曰幸可也。

其次不为人用,而产于山林,植于园囿;华以春,实以秋,荣悴开谢以其时。

不尽其用,而且遂其生,谓之曰幸亦可也。

其下薪之,槱之,斩之,艾之,萌蘖之生,又从而践踏之。

彼其机既欲遂而不能,而其气脉脉绵绵,又若续而不绝;雨旸所被,暵湿所薰,朽败之余,于是乎蒸出而为芝菌。

人见芝菌之生,则啧啧夸曰瑞物。

呜呼!

物诚瑞矣,而以木言之,其幸也与?

其亦至不幸也与?

道光四年,予迁居城北老浮桥,庭有楙树,前主人断之。

明年,有芝生于根,一本九茎,五色具备。

予观之,而窃有感焉。

《诗》曰: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

楙树者,木瓜也。

彼见咏于《风》,人知为材木,而前主人者,遏其机,沮其气,使之处乎至不幸,芝之生岂偶然也?

今吾家于此,而芝适生,见者因贺为吾瑞。

吾之瑞曷为乎来哉?

为我告诸公曰:

凡天下遇材木者,幸蚤爱惜焉,毋使不幸而至于芝生也,是则可贺焉矣。

[注释]:

管同(1780—1831),字异之,江苏上元(今南京市)人。

道光年间(1821—1850)举人。

姚鼐著名弟子之一,与梅曾亮友善,为桐城派后期重要作家。

幼年丧父,家贫,淡泊名利,终生未仕。

散文清新明快,笔力健朗。

有《因寄轩文集》。

槱(yu由)之:

做积存备用的木柴。

雨旸(yng阳):

《尚书洪范》:

曰雨曰旸。

孔安国传,雨以润物,旸以干物。

旸:

出太阳。

被:

加。

暵(hn汗)湿所薰:

干湿气味的熏染。

暵:

干。

薰:

同熏,侵蚀。

楙(mo)树:

果树名,一名木瓜。

22.第段是采用什么手法来表现的写作意图的?

请作分析。

(2分)

以尽其用而无憾和不尽其用,而且遂其生两种树木,与备受摧残的树木对比(1分),反衬后者木生灵芝的不幸和无奈(1分)。

23.从语言运用的角度赏析第段划线句的表达效果。

(2分)

用短句整句(或排比),简练有力,语气强烈(1分),揭露了社会对人才的粗暴摧残,表达了的满腔愤慨(1分)。

24.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2分)C

A.树木能被应用,能自然地完成生命周期,都是幸运的。

B.树木丧失生机是被当成木柴、被砍杀、被践踏的结果。

C.灵芝的生长意味着朽木焕发新生,我以为是祥瑞的。

D.我家院中生有灵芝,五色俱全,见到的人都向我祝贺。

25.第段引用《诗》曰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的用意是:

(2分)

证明楙树是材木;批判前主人扼杀它的生机生气、对材木戕害摧残的行为。

26.请从评价作品的思想意义的角度对本文做简要的评价。

(3分)

本文以木喻人才,以树木被砍伐烧割践踏喻人才遭摧残扼杀(1分),以树木朽败生芝菌,喻人才遭摧残扼杀后生机断绝(1分),更以世俗把树木腐朽生菌当做祥瑞,比喻社会荒唐变态的人才观(1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