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后问题汇总.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278495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41.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后问题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课后问题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课后问题汇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课后问题汇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课后问题汇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课后问题汇总.docx

《课后问题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后问题汇总.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课后问题汇总.docx

课后问题汇总

绪论:

1.自然辩证法与科学技术有什么关系?

2.什么是自然辩证法?

你认为学习自然辩证法有什么意义?

3.什么是自然观?

为什么说它与自然科学的发展水平有关?

4.古代朴素自然观上有些什么特点?

5.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是怎样形成的?

主要内容是什么?

有何局限性?

6.试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思想和特征。

7.什么是自然观?

历史上自然观的演变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各个阶段的自然观的主要内容和特点是什么?

8.简述系统自然观的基本思想。

9.简述生态自然观的基本内容。

10.简述系统科学的主要思想。

11.论述自然界系统演化的机制。

1.自然辩证法与科学技术有什么关系?

在科学技术观方面,马克思、恩格斯把科学技术的发展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来考察,深刻揭示了科学技术发展的内在逻辑。

(1)科学技术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公开展示”。

(2)科学技术史是伴随着劳动工具史而产生与发展起来的。

从原始的劳动工具、技术和关于自然界的原始知识,到形成近代意义上的科学技术,经过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2.什么是自然辩证法?

你认为学习自然辩证法有什么意义?

a有助于研究生全面理解并确立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科学技术观,掌握科学技术与社会互动的基本原理和规律,加深对我国科学技术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战略决策的理解和认识;

b有助于培养研究生科学精神和辩证思维能力,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和现代科学技术方法,揭示自然界与科学技术发展规律和趋势,解决和处理具体科学和技术领域中问题的能力;

c有助于研究生形成复合型知识结构和提高综合素质,自觉促进人和自然协调发展,运用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推动科学技术的创新和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培养具有较高思想政治理论素养的创新型人才。

3.什么是自然观?

为什么说它与自然科学的发展水平有关?

4.古代朴素自然观上有些什么特点?

第一,整天直观性:

无论古代西方还是东方,由于人们的认识水平有限,所以他们只能笼统地看待事物,都把自然界当作一个整体,从总体上和宏观方面进行直接观察,并且根据直观得来的材料,又从总体上加以抽象和猜测,提出关于自然事物的思想,描绘出自然界演化与发展的总画面。

古代人们大多用直观的物质(如水、木、金、火、原子等)作为万物的本原,来阐明自然界万物的产生,并从它们的分离去说明万物的消亡或转化。

古人基本上停留在自然现象的描述,比如起源于中国古代周朝的盖天说宇宙观里的“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就是直观感觉的结果。

第二,简单性:

中国古代和古希腊人对自然界万物本原的认识都是从最简单的外部现象开始,从宏观上选取一种或几种简单物质作为自然界万物的始基,尽可能把复杂的自然事物和现象简单化,用简单性思维去认识周围的世界,用简单的原理解释复杂的自然现象。

而不是从简单的自然事物和现象内部去揭示它的复杂性。

第三,猜测性:

由于古代人们受到技术条件的限制,不可能为科学研究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手段,人们只能靠简单的直观经验,在无法获得充分的科学事实根据的情况下,运用想象和思辨的力量,进行推理和概括。

古代人们在解释一些自然事物和现象的生成、转化及消亡时,当直观经验材料不足以解释这些现象的时候,就只能诉诸于非理性的直觉、悟性、猜测加以解读。

第四,思辨性:

古代人们在诸多不能直观的事物或过程面前,它们只能求助于人们的思辨,只能借助人脑的推理猜测和想象去说明假其复杂的自然现象。

古代自然观坚持从自然界本身去寻求对自然界的解释,坚持在自然界的总体联系和运动、发展、变化中认识自然界,都体现出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第五,辩证性:

它们都十分自然地把自然界看成一个种种联系和过程的统一体,并且力图从对立斗争的两种属性或因素中去寻找构成万物及其变化发展的动力。

不管是在东方还是在西方,古人都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运动变化的,“整个自然界,从最小的东西到最大的东西,从沙粒到太阳,从原生生物到人,都处于永恒的产生和消灭中,处于不断的流动中,处于无休止的运动和变化中。

”古代人们从纷繁复杂、变化万千的自然事物和现象中,寻求统一的物质本原,又从某种或几种自然物出发,寻求万物的始基。

这就是从异中求同,从同中求异的辩证思维。

综上所述,古代朴素自然观的产生,标志着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已经冲破原始神话和宗教的束缚,是唯物主义的最初形态,蕴涵其中的自发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是现代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思想渊源,在东、西方的文明发展过程中都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地位:

在人类认识自然界的历史进程中,必然要经历朴素自然观这一阶段。

古代朴素辩证自然观的产生,标志着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已冲破原始神话和宗教的藩篱,开始运用理性思维去探索自然的本质和规律。

这是人类在认识自然道路上的一次巨大进步。

人类对自然的认识以自然哲学的形式出现,意味着哲学与自然科学之间存在着天然的联系:

一方面哲学要以对自然界的认识作为自己的重要基础;另一方面自然科学在认识自然界的过程中不可能回避对自然界的总观点。

古代朴素自然观的重要贡献在于他们指出了自然界中的万物有一个独立于任何人、任何神的客观本原,而人类要想认识和理解自然事物必须在自然界本身寻找原因,从而为科学研究确定了研究对象。

5.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是怎样形成的?

主要内容是什么?

有何局限性?

怎样形成的?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成是历史的必然。

它反映了当时自然科学的发展水平,亦即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水平。

背景:

资本主义在欧洲的萌芽,资产阶级革命的兴起,航海探险和文艺复兴直接或间接地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基础:

近代自然科学革命。

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

血液循环理论的发现。

伽利略的贡献。

开普勒的行星三定律是牛顿万有引力定力最重要的前提。

牛顿的贡献:

近代自然科学革命的完成。

牛顿力学正确地反映了宏观物体的机械运动规律,是机械论自然观的自然科学基础。

主要内容与局限性?

所谓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是一种单纯用古典力学解释一切自然现象的观点。

它把物质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的性质都归结为力学的性质,把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系统和运动形式都归结为力学的系统和运动形式,认为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都完全服从于机械因果律。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认为世界是一部机器,由惰性物体组成,与思维存在物——人无关,物体运动是由于外力的推动,遵循严格的机械决定的因果关系。

机器的自然图景、还原主义的方法论和严格的机械决定论,是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核心主张。

第一,它认为自然界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这种客观存在不仅在于人的肉体直观,更在于严密的科学观察和实验的证实。

第二,它认为整个世界的本原就是实证意义上的最小的物质微粒,一切物体都可以还原最小的粒子。

它在牛顿那里是粒子,在波义耳那里是元素,在道尔顿那里是原子。

整个世界就是这种物质微粒的组合体。

第三,它认为整个世界的基本图景是机器。

第四,它认为整个世界遵循着严格的机械决定论原则,可以用严格的数学方程式来表示机械因果性关系,人们根据它可以精确地预言运动的结果,宇宙的过程可以在一个简单的数学方程式中表现出来。

世界就是贯穿着普遍的必然的因果联系的机器。

第五,它认为事物运动变化都是由物质原因和外部原因导致的。

“只有当力作用于运动物体之上时,真正的运动才能发生或者有所改变。

”也就是“动者恒动,静者恒静”,机械论者据此认为所有的运动变化的原因都在物质外部,提出了外因论。

自然界万事万物的运动变化都是由物质原因更确切地说是力学原因导致的,除此之外没有任何其他原因了。

而且事物的运动变化都是在外部力量的作用下产生的;如果没有外部因素,事物就不会发展变化。

事物之间只存在外部的力学联系,没有其他的联系。

第六,它认为自然界只有量变而没有质变。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用位置的移动来说明一切变化,用量的差异来说明一切质的差异,认为机械运动是一切变化的基本形式,物体的运动只能改变物体的速度与位置,而不能改变其质量。

万事万物只有空间上的序列而无时间上的历史。

第七,它认为时间和空间是与物质及其运动无关的绝对孤立和静止的存在。

“绝对的空间,就其本性而言,是与外界任何事物无关而永远是相同的和不动的。

”“绝对的、真正的和数学的时间自身在流逝着,而且由于其本性而在均匀地,与任何其他外界事物无关地流逝着。

局限性: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同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一样,由于时代和科学发展条件的限制,它不可避免的也带有自己的局限性,这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点:

第一,机械性。

第二,形而上学性。

第三,不彻底性。

意义: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建立在蓬勃发展的自然科学基础之上,克服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直观性、思辨性和猜测性的缺陷,是人类自然观的巨大进步,对于自然科学和哲学的发展有着历史性的贡献。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强调自然的外在独立性,以物质的原因来解释各种自然现象,因而在反对宗教神学的斗争中,在自然科学从宗教神学中解放出来的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反对抽象的思辨,强调经验的和实证的方法,主张用分析还原的方法去研究对象,把对象分析、还原为它的终极组成因素,然后在思想中把这些因素重建为一个整体。

这种研究方法对自然科学的发展是完全必要的。

6.试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思想和特征。

马克思、恩格斯科学地总结了当时自然科学的最新成就,继承了古希腊自然观中的辩证法观点,克服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而上学性质,批判地汲取了德国古典自然哲学思想特别是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基本思想自然界是物质的,物质结构的层次是无限的,物质处于永恒的运动中,运动无论在量上还是在质上都是不灭的,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自然界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基本特征

第一,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一种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有机结合。

一方面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宗教、神学、唯心主义相对立,把自然界的客观实在性和存在优先性看作人类研究自然界的认识前提。

另一方面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又克服了机械自然观中的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不彻底性。

第二,自然史与人类史的统一。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认为,自然史和人类史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应该将两者统一起来,将自然界、人类和社会历史统一起来,看成是一个统一的自然历史过程,这就突破了以往把人同自然界绝对对立起来,把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绝对对立起来的自然观念。

第三,天然自然与人化自然的统一。

以往的自然观都是对纯粹的、天然的自然界的看法。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所揭示的自然界还包括了人参与其中的人化了的自然界。

这种人化的自然界的思想,超越了以往狭义的自然观念,而且强调了人的参与,说明了人与自然关系中最能体现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地方,这是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重大飞跃。

第四,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是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

与机械论自然观不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认为,在任何时候,人的能动性的发挥都不是不受约束的,不是无限的、绝对的,外部自然界的优先地位并不因为人的活动而消失;人类只能顺应自然界的规律性;人在自然界里能获得多大的自由,并不单纯取决于人的能动性的发挥程度,同时也取决于对人的受动性的认识程度和控制能力。

这就要求,一方面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另一方面,又要认识到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必然要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

因此,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必须把主观能动性和受动性统一起来,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

意义:

第一,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实现了自然观发展史上的革命性变革。

第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乃至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与完善,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学说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

第三,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为科学技术研究提供了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的理论前提,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世界观、方法论和价值论的指导。

第四,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为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结合提供了理论依据。

7.什么是自然观?

历史上自然观的演变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各个阶段的自然观的主要内容和特点是什么?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45689题汇总。

8.简述系统自然观的基本思想。

1、系统自然观是在相对论、量子力学、分子生物学特别是系统科学的基础上形成的,它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发展的一种形态;它揭示了自然界的存在方式和演化机制,标志着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产生了一个新飞跃。

2、系统自然观主张:

自然界既存在着又演化着,既具有确定性又具有随机性,既是简单的、线性的又是复杂的、非线性的。

自然界是确定性与随机性、简单性与复杂性、线性与非线性的辩证统一。

3、自然界中的物质都是以系统的方式存在的。

系统是由若干要素经过一定联系而构成并与周围环境相互联系的、具有特定的结构和功能的整体;系统的整体与部分有密切关系;系统具有层次结构。

4、自然界以演化的形式发展着,自然界的图景是一个演化的图景。

演化是事物的不可逆的运动形态;演化包括进化和退化;演化具有突现性、混沌性、复杂性和循环性等特点;演化的机制主要表现在系统开放、远离平衡、非线性机制和随机涨落等方面。

9.简述生态自然观的基本内容。

1.生态自然观是人们面向生态环境问题,依靠生态科学和系统科学,对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尤其是人与自然界的关系的认识。

生态自然观是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理论基础。

2生态自然观是在全球性的生态问题(包括资源、环境和人口等问题)的背景下并以生态学为科学基础形成的。

生态自然观主张自然界是一个生态系统,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生态系统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非线性非平衡系统,是稳定性与变化性的统一。

3.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自然观主要包括:

①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人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依赖于自然界。

②自然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

③人要与自然和谐相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相统一。

④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是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4.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它具有整体性、公平性和正义性等特点。

生态自然观是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

生态自然观是人类正确认识生态环境和解决生态问题的理论基础;它有助于重新审视“人类中心主义”自然观,正确认识人类在实施和实现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5.生态文明是延续工业技术及其文明的新文明;是建构生态主体的新文明;是关注“自然-社会”生态的新文明;是现实性和未来性相统一的新文明。

生态自然观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基础,它为建立生态技术体系,构建生态政治提供思想基础和理论指导。

10.简述系统科学的主要思想。

系统科学是在20世纪40年代后期先后产生的以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及自组织理论为代表的新型的综合性学科群,它是在以下三个时期产生的:

第一时期:

20世纪40年代末,学科是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

第二时期:

20世纪70年代前后,学科是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突变论、超循环论(统称之为自组织理论)等;

第三时期:

20世纪60-80年代,学科是分形理论、混沌理论、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等。

系统科学是从整体上揭示事物的复杂性,并研究这种复杂性事物存在与运动发展规律的科学。

目前,系统科学以网络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研究生物网(包括食物链网、神经网、新陈代谢网、蛋白质网、基因网络等)、社会网(社会合作网、友谊网、姻亲关系网、Email网等)、信息网络、技术网络(包括电力网、电话线路网等)和交通运输网(包括航线网、铁路网、公路网、自然河流网等)等各种网络的复杂关系和发展规律。

系统自然观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主要是:

相对论、量子力学、分子生物学和系统科学。

其中,系统科学对于系统自然观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11.论述自然界系统演化的机制。

1、自组织

自组织是指没有外界的特定干预,在开放的背景下,外部提供一定的条件,自然界物质系统自发地形成一定结构和功能的过程和现象。

自组织一般包含着三类过程:

由非组织到组织的过程演化;由组织程度低到组织程度高的过程演化;在相同组织层次上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演化。

2、自组织的条件和根据

(1)开放系统

•普利高津指出,一个系统的熵变(dS)是由两方面的因素引起的,一个因素是系统与环境相互作用中交换的熵(dSe),称外熵流,另一个因素是系统内部自发产生的熵(dSi),称熵变。

•dS=dSe+dSi

•对于孤立系统,由于系统和环境之间没有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也就不可能产生熵的交换,(dSe)=0,所以,dS=dSi>0,这就是克劳修斯提出的热力学第二定律。

•dS=dSe+dSi

•对于开放系统,由于系统和环境之间存在物质和能量的交换,这就会同时产生熵的交换,使得dSe≠0,系统的总熵变就会出现以下四种情况:

•当dSe>0时,dS>0,系统加速走向无序化

•当dSe<0,且|dSe|<dSi,则dS>0,系统仍沿着熵增方向走向无序化。

•当dSe<0,且|dSe|=dSi,则dS=0,系统宏观结构不变。

•当dSe<0,且|dSe|>dSi,则dS<0,系统将沿着熵减方向走向有序化。

•因此,开放系统就是借助于外部环境输入的负熵以克服、抵消系统内部的增熵。

是自然系统自组织得以形成的首要条件

(2)远离平衡态

•在近乎平衡态的情况下,即使系统开放,它也会返回平衡态的。

“非平衡是有序之源”,只有非平衡态才能导致有序,形成稳定的有序结构。

怎样实现系统的非平衡态呢?

通过来自外部环境的物质流、能量流以及伴随而来的信息流的输入,将系统驱使到远离平衡状态

•(3)非线性相互作用

•非线性相互作用是自然演化的内在机制,是具有相干性的耦合,这种耦合使各要素间产生相干效应与协调动作,从而导致系统内要素独立性的丧失和新质的出现。

•那么,系统在怎样的情况下才能实现非线性相互作用呢?

这就要取决于系统是否远离平衡态。

在平衡态和近平衡态,系统内部的相互作用是一种线性相互作用,而在远离平衡态时,系统内部的相互作用转变为一种非线性的机制,在这种相互作用下,系统表现出对各种扰动的高度敏感性,一个轻微的扰动都可能被系统响应、放大而波及整个系统,从而迫使系统向着某个新的结构演化。

•(4)正反馈放大作用

•自然系统进入自组织,必须存在一个反馈通道,它可以通过正反馈的方式放大系统的某种波动或起伏,从而产生新质,加速系统的自组织。

•(5)涨落

•涨落本来是很微小的,不可能对系统状态产生什么大的影响。

但当系统处在远离平衡态,系统内部各构成要素或子系统之间存在着非线性相互作用时,那么,某种微小的涨落将通过正反馈机制而被放大,使系统跃迁到一个新的稳定有序状态。

正因如此,普利高津说:

“在非平衡过程中……涨落决定全局的结果”,“通过涨落达到有序”。

第三章:

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

1、试述现代科学本质与特征。

2、如何看待科学划界的问题,这个问题能够在科学内部解决吗?

3、对比分析和评价逻辑实证主义、逻辑证伪主义、历史主义、以及社会学关于科学发展的不同模式。

4、科学研究的一般环节是什么?

学习这部分内容对你的研究工作有何指导意义?

1、试述现代科学本质与特征。

马克思曾经对近代科学的本质进行了综合的、动态的哲学分析。

他从以下几个方面指出了近代以来科学的本质。

(1)科学是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和实践关系。

(2)科学是社会和精神领域的劳动。

(3)科学是生产力。

(4)科学从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两个层面体现出其社会价值。

(1)马克思认为,科学同工业一道,是“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和实践关系”。

人类自古以来就在与自然接触的过程中获得了对自然界的认识,并随着实践的发展将这些经验知识理论化,从而最终形成了科学知识。

与此同时,从近代科学兴起之后,人类就将这些科学知识用来进一步地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使科学知识获得了实际的价值。

这表明人在自然界面前并不是完全被动的,而是可以通过科学和工业对自然界进行能动的认识和改造。

(2)马克思指出,科学也是一种劳动,是属于社会和精神领域的劳动。

科学作为一般的劳动,属于“精神生产领域”,而科学技术作为一种社会劳动,是“一切科学工作,一切发现,一切发明”。

(3)马克思指出,科学同技术一样,已经成为一种生产力。

随着现代工业将自然力和自然科学并入生产过程,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而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现实财富的创造较少地取决于劳动时间和已耗费的劳动量,较多地取决于在劳动时间所运用的动因的力量,而这种动因自身——它们的巨大效率——又和生产它们所耗费的直接劳动时间不成比例,相反地却取决于一般的科学水平和技术进步,或者说取决于科学在生产上的应用。

”由此形成的就是“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著名论断。

(4)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科学的社会作用表现在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两个方面。

科学是人类知识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因而构成了社会的精神财富;同时,科学作为生产力的要素被用于创造物质财富,因此科学本身成为那些发展科学的人、组织和国家的致富手段。

特征:

(1)科学是一种理论化、系统化的知识体系;

(2)科学又是产生知识体系的认识活动;

(3)科学是一种文化现象;

(4)科学是一种社会建制。

首先,科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知识体系。

“科学是以范畴、定理、定律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多种现象的本质和运动规律的知识体系。

”因此,科学具有理性和可证实性的特征。

其次,科学是产生知识体系的认识活动。

科学的任务就是发现事实,揭示客观事物的规律性。

因此,科学是具有探索性的、创造性的社会劳动。

第三,科学是一种文化现象。

从人类文明史和科学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科学作为一种特殊的知识生产方式和精神创造方式,是人类文化中最活跃、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科学既具有不同于其他文化的性质和价值,同时科学又扎根于文化之中。

最后,科学是一种社会建制。

早期的科学只是单纯的认识自然,是属于科学家个人的行为。

随着近代科学的诞生和科学潜在应用价值的出现,科学开始出现组织化和社会化,企业、集团、国家乃至国际间合作的科学研究逐步增多,科学研究之外的社会因素直接或间接地介入到科学研究中来。

为了更好地管理和协调科学研究的进行,科学逐步成为一种社会建制,用社会的组织形式来协调科学活动,使科学研究带有明显的社会色彩。

2、如何看待科学划界的问题,这个问题能够在科学内部解决吗?

从各种关于科学的划界标准可以看出,划界的方法可以分为两种:

一种是认识论的方法,一种是解释学的方法。

从认识论的标准来看,科学、非科学、伪科学具有相对明显的划界标准,那就是数学和逻辑的标准。

解释学的方法是从历史的角度、文化的角度来理解科学,在解释学的方法看来,历史上有些在我们现在看来是“非科学”东西,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却是最高级的“科学”,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例如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

从文化的角度来看,不同的文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内都发展出了各自的科学。

虽然这些“地方性”的科学按照西方科学的标准来看不属于科学,但是它们却有各自的合理成分,发挥了一定的效用,甚至在现在依然被使用,例如中医学,由于跟西方医学的理路不同,很容易被划分到“非科学”、甚至“伪科学”的领域中去。

因此,科学划界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也是一个不断识别的过程,这既牵扯到我们对科学改变本身的理解,也涉及到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文化背景。

我们对科学的理解不能仅仅从西方的标准出发,而且还应当把科学本身作为是一个历史的、文化的概念来看待。

总之,科学的划界问题并不是能够简单回答的问题,其中的原因在于,近代科学已经从“小科学”变为“大科学”,从一种兴趣爱好变为一种职业和国家行为。

因此,科学的发展受到了越来越多的社会因素的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