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玉良言.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276995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700.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金玉良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金玉良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金玉良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金玉良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金玉良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金玉良言.docx

《金玉良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金玉良言.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金玉良言.docx

金玉良言

佛陀的金玉良言《上》

宇宙真理,诸行无常——世间万象,没有任何事物是长久永恒不变的,一切都是由一个起因和后来的条件相互配合变化而成的。

而这种因缘条件组合构成的无常变迁,就是我们的宇宙实性,佛教称之为“空性”。

有生命就会有死亡,再美好的事物也会变坏,变化不已是宇宙的真理,人,因企求永远美好,害怕死亡而生出了痛苦,就是不明白这个道理。

简称叫“无明”。

宇宙的实相是永远变化不已的,没有一刻停息的实体。

而人因为自我短期利益的考虑,从自我的立场希望美好的事物能常存,不好的事物不要降临在自己的身上,但这种一相情愿的想法并不能使自己时时如意,因而生出了苦恼和痛苦。

人会因烦恼而产生了痛苦,多是因为,人——有了“自我”的观念,而又不真正的了解,“身,心,”,内在,外在的一切都不可能永恒不变的,就是“诸行无常”的这个宇宙真理。

所以佛陀在入灭之前对阿难说:

“阿难啊!

凡是我们所爱的,终将离去,凡是有生命的终将要死亡。

所以你们不必为美好的事物因不能常存和变质败坏而感到痛苦悲伤啊!

”万物皆是无常,有生必有灭,这个世界上没有永恒不变的事物,你们不执著于生灭,内心便能寂静不起妄想杂念,就会得到永久的喜乐。

那就是“解脱”。

佛陀说:

你们应当观察到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是永恒不变的,如果用这样的方法来观察才是正确的理解方法。

正确观察就能产生厌离心,而不会有喜爱和贪图之心,心灵就会获得解脱了。

对外界的形形色色都应该这样来观察,对自己内在的感受,思想,冲动,意识也都去用这样的方法来观察,看出它们的“无常”来。

正确的观察就能产生厌离心,有了厌离心,喜爱和贪图之念就会消失,心灵也就解脱了。

佛陀是自己证得这个道理,从生死爱欲的束缚中解脱出来的……….心灵获得真正的自由,过着清净纯真的生活,将来不会再受烦恼的束缚,更不会在爱欲之中流转。

你们应当记住:

“感情是一张缠绕的网,欲望是一把暗藏的刀,不执著它就不会被它束缚也不会被它杀害。

聪明的人会马上退出这迷惑的游戏,而愚蠢的人就会继续在迷惑中打转。

佛陀说:

还要注意一点,对无常,对苦,空与非我,也应该要这样来观察,世间万事万物都是变化不已,自己的内心对外感受也因“时,地,心境”的不同而异,看清世间的一切及内心的感受意识并非绝对真实,便能从爱欲的执著中解脱出来,而获得心灵的真正自由。

事物的存在就会有不断地变化,世界是一个随“时间”流转变迁的过度现象,而我们只是属于一段时间内的世界。

每一个写下来的字,每一件石刻,每一幅画,文明的结构,每一代人,终将如同落叶一样消失。

有存在就有变化,没有变化的,就不可能存在。

生就是生生不息,变化不停,不变的就是死亡。

所有的存在都是生,住,异,灭,变化中的一个短暂现象而已,这就是宇宙的法则。

人若企求现世的永恒不变,而违背了宇宙的规律,当然是绝对不可能实现的,所以产生了种种的痛苦和烦恼。

佛陀说:

“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是流变不定的”,保持这样正确的心态去看待世上一切事物的变化,那么这些变化就再也不能影响到我们的内心了………

诸法无我————宇宙中的一切现象都是因缘组合条件相加而形成变化不已的现象,因此,没有一个永恒不变的宇宙,人也是一样,从生到死亡,每一刻都在不断地变化之中,没有一个实质不变的我存在,这就叫“诸法无我”。

这是佛陀应证的第二个真理。

人们自认为有个“我”的存在,不知道这只是暂时存在的“假我”,这个“假我”完全是受控于四大假合而成“水,火,土,风”。

水代表血源,火代表能量,土代表肉身,风代表氧气,缺一不可。

因为这个我是随“时空”不同而变化不停,并没有一个永恒不变实质的我存在。

由出生到死亡,每一分,每一秒的我,条件都不一样,人刚出生从没有什么行为能力到长大后,叱诧风云,乃至老死之前又“回复”到没有行为能力,这都是随着自己的能力和条件而变迁的。

而我们的身心感受也是因“时空”条件而异,产生快乐,悲伤,愤怒,恐惧等诸多不同的情绪,随着时空的不同而起伏不定。

佛陀印证出最重要的第二个真理,就是:

《诸法无我》

没有一个永恒不变的客观宇宙,也没有一个永恒不变可以流转三世的我存在。

一切都在变化之中...聪明的弟子若照这个真实的状况去看待,不背负过去,不期盼将来,也不沉醉于现在的欲望,他就走对了方向,就能消除欲望,得到自在的解脱。

同样过去与未来的内心感受和观念意识也不是绝对的,何况是现在的呢?

聪明的弟子若按照这个真实的状况去看,不背负过去的经验,不活在想象中的将来,坦然面对接受现在,而不是心存欲望地期待。

他便走对了方向,将欲望灭尽得到了自在。

没有一个永恒不变的客观宇宙,也没有一个永恒不变可以流转三世的我存在。

一切都在变化之中………聪明的弟子若照这个真实的状况去看待,不背负过去,不期盼将来,也不沉醉于现在的欲望……他就走对了方向,就能消除欲望,得到自在的解脱。

同样过去与未来的内心感受和观念意识也不是绝对的,何况是现在的呢?

聪明的弟子若按照这个真实的状况去看,不背负过去的经验,不活在想象中的将来,坦然面对接受现在,而不是心存欲望地期待。

他便走对了方向,将欲望灭尽得到了自在。

法句经心无所住———我们平时千万不能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来观察事物而生出分别心,不要去分别事物“好与不好”而执著于其中。

因为有了好与坏的对比心,便有了喜爱与憎恶的偏见……于是便有了贪念,憎恨,忧愁,不满,而生出恐惧与心灵上的束缚。

行为原本没有所谓对或错的区别,但当这个行为是由自我意志所发动的,便有了私心的利益或无私的善意之分别。

凡是在意志上图谋自利的行为就会造成自己对这些行为的承受。

而这个行为的后果就是“业”。

所谓“随业转生”就是这个意思。

涅盘最上乐——最高的利益就是“健康”,最高的财富就是“知足”。

最高的友情交心就是“信任”,最高的喜悦快乐就是“涅盘”。

如果我们真正观照自心,自问便会知道,金钱无法购买满足,贪婪的满足就象大海,无边无际,而常让我们感到满足的却不需要金钱购买,惟有知足的心才能获得满足。

金钱只会买到欲望的增长和永无休止的束缚。

即使财富像雨一样不停地降临到人的身上,也无法满足人的贪欲之心,有智慧的人终将明白追求外在的淫欲到头来最终的结果一定是快乐的少而痛苦的多。

从外在的掠取获得,永远不能满足内在的贪欲,它只会得到短暂的快乐,紧接着又会从这快乐中引发出更多的痛苦。

为什么呢?

因为我们总想翼求更好更完美,得到了又怕失去,所以痛苦就此产生了…..

善哉控制一切———最高的善就是能自我控制眼,耳,鼻,舌,身,意等感官的刺激,最高的善就是能自我控制自己的行为,语言和内心的意识。

最高的善就是能自我控制身心的一切,能自我控制身心的人,是最有智慧的人,而最有智慧的人便能解除自我一切痛苦与烦恼。

不要看轻自己,也不要羡慕别人,如果我们羡慕别人,心便失去和平寂静。

虽然我们所得不多,但自己却不嫌少,完全接纳这个事实,生活于清净不懈怠,这才是人人称赞的修行。

对于精神或物质等一切都不贪求,坚持无我的观念……由于不是我或我的所有,因此便没有我的痛苦和忧愁。

修行的最终目的就是先修正自己的行为,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修行者。

人最爱的是自称“我”和“我的所有”,当一个人他能真正地观想到根本无法控制自己的“生,死,健康,疾病”,不能自我控制自己的感官,欲望,愤怒,恐惧,贪欲,固执等,他怎么能称这个不能控制的自己,为我的我所有呢?

智者调心,首先要做到的是无我,于是慢慢地他便逐渐可以掌握这个我了。

我的所有———我们应该要做到身处在怨恨中而心无怨恨,身处在苦恼中而心无苦恼,身处在贪欲中而心无贪欲,要做到“无一物是我所有”的观念。

清净不受外界干扰的生活。

如果我们能做到“无我”,无我所有的境界,那么外在的怨恨,苦恼,贪欲便没有一个我可以去,取来作为我的怨恨,我的烦恼,我的贪欲。

我都没有了何来我的痛苦。

这就是所谓“无所住而住”的道理。

爱,别,离的苦——我们的心要保持清净,不要去寻求爱欲,也不要去寻求憎恨,爱欲的对象离去消失便会产生痛苦;而面临憎恨的对象也会产生痛苦。

因此爱欲和憎恨是产生痛苦的根源,如果我们的心纯净不偏就没有爱欲和憎恨,也没有痛苦的束缚了。

从喜爱产生了忧虑,恐惧,舍弃了喜爱之心,则忧愁,恐惧就无从产生,从贪欲产生了忧愁,恐惧,舍弃了贪欲之心,则忧虑,恐惧也就无从产生了。

我们的心如果有喜爱之心,憎恶的偏见也就产生了,我们如果对生活上的外在一切事物去产生分别心,把其中的某一部分划分为喜爱,那么另一部分则变成了憎恶,由于喜爱便会产生怕失去,憎恶不希望它来临,于是痛苦便产生了。

待己如敌———人对待自己要象对待最痛恨的仇人一样,任何敌人对我们的伤害也比不上自己的贪欲,嗔恨,无知对自己本身的伤害来得大。

人对待自己要象对待最恨的仇人一样残忍,躬身自省,时时刻刻要想到造成我们最大痛苦的是谁?

往往是自己内心所引发出来贪婪无知的自己,人是自己最大的敌人,对自己也最残忍。

躬身自省自作自受———无知而愚蠢的人,时常把自己当成最聪明的人,最了不起的人,认为自己所做的一切多是对的,认为别人多是错的,我行我素,因而种下了恶业,结果给自己身上带来了苦果。

人的痛苦大多数是来至于自己的那颗永远不得满足的贪欲之心。

与怨恨我们,仇视我们的敌人们比起来…..我们自己那颗放逸的心才是我们最大的敌人。

一滴水———每一滴水都是海,只是他们自己不知道而已,当“小我”消失变成“无我”时,那滴海水即溶入了海洋而得到自在。

世间外在的万事万物都是无常的,因为无常所以人感到痛苦,悲伤,恐惧…………这个感到痛苦的我,其实不是真正的我,所以不应该停留在这个痛苦的我之中。

用这种观念来看待事物的本质,才是真实正确的…….同样,一切无形的内心感受也是无常的,由于无常,所以人会感到痛苦烦恼。

聪明的弟子们若能这样看待,就可以不执著与外表的事物变化和内在的感受而得到解脱。

世间的一切都是变化无常的,没有永恒不灭的时,事,物。

能明白这个无常的道理,便会明白没有永恒不灭的我,也没有任何东西是我可以永远拥有的。

因此人要无我地超脱于外界的变化,融于这层外在的时空,无论生,老,病,死,都能坦然面对,于是再不受“小我”的执着生死之念而感到困惑和恐惧了…….没有叫做我的这个人,也没有叫做我的物。

我就好象一幢房子,他们是各种因缘组合而成的,如:

钢筋,水泥,黄沙,水,木板等等…..最后帮它起个名字叫做“XX大夏”。

人也是如此,人是由于地,水,火,风,四大因缘组合而成。

凡是因缘组合而成的事物,佛教称为“空性”。

“地”代表肉身,“水”代表血源,“火”代表能量,“风”代表氧气,四种组合元素,缺一不可。

既然知道没有这个我的存在,那,又凭什么是我的物呢?

如果人能够这样去了解事物的本质,他便能切断将我们与欲望连接在一起的五种烦恼“色,受,想,行,识”,简称“五蕴”。

人——因为有身心的观念而产生了自我和自私的想法。

于是又产生贪欲,嗔恨,自以为是,无能为力,狐疑无知等五种苦恼。

如果要斩断这些烦恼,唯有从无我开始,无我所有着手。

《葛拉玛经》曰:

不可因为传说就信以为真,不可因为经典所载,就信以为真,不可因为合乎传统就信以为真,不可因为符合先入为主的观念就信以为真。

即使你是老师或如来所说,也不可以马上信以为真。

没有经过自己亲自证实,而听到就相信的叫做“迷信”。

经过自己证实才相信的,叫做“正信”。

怎样才能消除我们的无明呢?

要从一切的“如实知”开始,如实知一切不是只听别人所言,而是要经过自己亲自去证实相信,故佛陀说的“正法眼”就是像亲自见到一样。

实践是抵达真理的唯一途径,比丘们啊!

不要因为你们尊敬我而接受我的教诲。

你们应该要像以火试真金一样,自己实践来考验我说的法。

这就是“真理”,真理不能凭听到别人嘴里说而得到,真理必须自己去亲自实践和体会,才能成为自己的真理。

人可以凭着自己一生的实践就可以揭示一切的秘密。

而你们自己是自己最好的裁判。

从它们结出来的果子,你可以去认识它们。

他们就是法………智者不依凭学说,智者不捆绑自己,他们只是仔细地看,仔细地听,仔细地观察,智慧的觉悟者们证悟出人生的道理与平和身心的方法。

他们是通过观察和体验,把自己的身心当作一个观察的对象,去了解痛苦,悲伤,嗔怒等情绪的产生与消退,最后得到了降服它的方法。

每个人也可以把自己的情绪作为观察对象,从中证悟出身心统一修行的方法。

什么叫邪思与正思?

将虚假的误为真实,将真实的误为虚假。

保持错误的观念,他就无法抵达真实。

将真实的看成真实,虚假的知道是虚假,洞察自己的心,正确地看待世间的一切,他便能抵达真实。

由于我们没有智慧,我们都用不正确的观念看待这个世界,于是才活在欲望,敌意,愚蠢和痛苦的苦海中。

我们应该用正确的头脑去思考,去分辨,以正确的心去看待这个世界,才能活在幸福之海中而感到快乐!

可以验证的才是真理,最好的功德莫过于大悲心,最甜蜜的快乐莫过于心的宁静。

最清净的真理莫过于无常的存在,最高的宗教莫过于道德智慧的开展。

最伟大的哲理能教导我们当下就能验证真理。

真理是可以实践与验证的,如果是正确的真理,我们必能在实践中立刻获得甜蜜的果实。

如果只是虚无飘渺地充诺来世的报酬,这可能是对无知者施展不负责任的骗术。

人——由于自我的利益考虑而生出了贪欲,不满,愚痴,忧伤,悲痛,烦恼等等….因此人应该通过正确的修行了解到,诸行无常的真理,了解到宇宙中没有一个永恒不变的实体,也没有一个永恒不变的我存在,用这种观念去看待内在,外在,不要以为时空不如自己的心意,而产生了痛苦。

漫漫地,就能让自我的情绪不再产生而达至轻安,喜悦的永恒,祥和的境地………

涅盘寂静———每个人都可以拥有正确的人生观念,正确的生活方式,正确的修行方式来达到令苦不再生起安祥的喜悦境地。

这个永恒的喜悦境界就是智慧的彼岸。

简称“般若菠萝蜜”。

我们的痛苦是来自于我们的无知——去强求违反世间宇宙真理的事物,也就因为世事不能如人意,不符合内心自我的期望而产生了烦恼。

我们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对宇宙真理的正确认知,通过正确修行的实践慢慢向符合于宇宙真理的方向迈进,而达至没有痛苦与烦恼的境界,这种境界就是智慧的彼岸,“涅盘寂静”。

通往世间利益的是一条路,通往涅盘之道的又是一条路,寂静之道。

接着佛陀说:

比丘们啊!

如果你们听任欲望的驱使,便会被它带到死亡之地,被贪欲取得之心所擒获。

如果你们不跟随欲望而行,就不会被贪欲的一切虚幻事物而束缚,更不会被它所擒获而带至死亡深渊,大家要知道贪欲是猛烈的火,迷惑和妄念是无法解脱的网。

同样,自己的受,想,行,识,如果随着欲望放纵,就会被欲望所驱使而陷于死地,最后被贪欲的心魔所擒获。

世尊说:

在“色”的方面如果不被欲望所驱使,就不会被它带至死地,完全可以解脱贪欲之心。

(注;“色”指五阴中的第一阴,是指我们的色身,色身是受因缘组合而成的,它不是真实的,它是虚幻的影子,随时会破灭,我们不要执着于虚幻的假我,更不能沉落欲望之中)。

同样在,受,想,行,识方面,如果不听从欲望驱使,便不会被它带之死地,就可以解脱欲望之心了。

人,如果刻意地追逐外在的一切事物,内在的感受思维随着外在的事物起伏,于是他的心也就被外在的一切事物所控制。

所掳获而得不到解脱,永远在欲海之中焚烧。

苦谛——这世间充满着各式各样的苦,生是苦,老是苦,病是苦,死也是苦,与心里所喜欢的人分离苦,想拥有而不能得到的苦,与怨憎讨厌人相遇的苦。

若不能远离执著的人,他们的人生一直是苦,这就是苦的真理。

人——都喜欢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以自己的想法,自己的利益去评估一切,而世事并非都能尽如人意,因此,苦就产生了!

一切的苦受,都来自内心,自以为的那个“我”,有了这个虚幻的“我”执着,苦也就紧紧相随了。

集谛——这些人生之苦,是如何产生的呢?

苦就产生于心中的烦恼,而烦恼是从何而生的呢?

烦恼是来自于人们与生俱来的那股强烈的欲望,我要,我要,只要我喜欢的什么都要。

这种欲望就是生命中对生存本能的强烈执著——凡是遇上好的,有利于自己的,就想渴望拥有,想占为己有的心念。

这就是形成苦的原因啊!

生命的本能就是自利,以便让自己和自己的后代继续下来。

因此,凡是有利于自己的便想拥有,一切都想占为己有….但是,外在的客观环境并不顺人心意,于是想拥有的渴望不能及时得到满足,因而生出了烦恼,由烦恼便形成了苦。

灭谛——如果我们能将这些令我们烦恼的根本原因,切除灭尽,舍离一切对自己,对外在的执著….那么,因为没有形成苦的种子,苦也就消除而不生了。

这就是灭苦的真理啊!

要消除苦,就必须将其根源拔除,没有苦的因也就没有苦的果了。

什么是形成苦的种子呢?

就是“自我”,由自我形成的渴望,由渴望所造成的烦恼啊………

道谛——我们要到达,灭苦的最终目标,必须要在日常生活中做到“八正道”的修行,那就是:

正确的观念(正见),正确的思维(正思维),正确的言语(正语),正确的行为(正业),正确的生活(正命),正确的努力(正精进),正确的心念(正念),正确的禅定(正定)。

这八种正确的修行,无论我们是行,是住,是座,是卧,一天二十四个小时,都要时时刻刻的做到。

这就是灭除苦的修行之道的(07)真理啊!

要达到苦的灭除,这终极目标,不能只闻法而不行,而要通过生活中的修行,渐渐地使自己的身心达到没有我执,没有渴望,爱欲,没有烦恼的境地。

只有真正做到这些,苦才会从根本上消除。

一尘不染———莲花生于水,长于水,却高出水面,纯洁而不受污染。

人也能像莲花一样,生于世俗,长于世俗,但藉由心灵的升华而高出世俗,不受世俗虚幻不净的污染。

那他走对了方向。

人——生于时空,活于时空,应该与时空融合为一体,莫想所面临的“时,事,物”为自己所有,是苦,是乐,是净,是秽,这些都是你自己的本体,于是这苦,乐,净,秽都是不再污染于你了。

一个人一旦觉悟,眼前的草木国土山河大地都变成天堂的美丽。

为何会这样呢?

因为我们的心如果清净,其所及之处也都是清净的,我们觉得这个世界如何,完全取决于我们的心是怎么想,如果我们的心认为世间肮脏丑陋,那么我们便看到了肮脏丑陋的那部分,如果我们的心觉得世间美妙,那么我们便看到了美妙。

如何修心———如果我们能了解得知自己的身体有如易碎的瓶子,防护心,要象固守城堡一样,用智慧来作武器与心生出来的邪魔作战,保卫胜利,决不可失守和放弃。

要知道我们的身体十分脆弱,很容易受欲望控制,唯有依靠坚定的“心识”去抵抗身心的诱惑,就像战士守护城堡一样,一定要下决心去抵抗任何邪魔。

如何能让自己心地清净,如果我们的心经常浑浊不清澈,行为就会被污染,一旦行为被污染了,就会不断产生烦恼,所以心地一定要清净,行为慎重,这是学道的基本条件。

行为是心地的反映,心有了错误的想法,就会产生错误的行为,而错误的行为就会引来后续的烦恼与痛苦的后果。

情绪因而激动不安,心自然就不清净了。

如果控制心意,我们的心如果充满着贪念,嗔怒,愚痴三毒,就不可以信任它。

我们的心不能让它随意,予取子求,必须努力控制心意,以免它放纵地追随欲望。

我们的心像猿猴一样,无时无刻不停地望外张望,没有止息的时候,有时心像野马一样,随时随地地四处奔驶,没有静止的时候。

禅定是学习控制心念的最佳方法,将心止于一境,不使散动,我们人在那里心就在那里,我们正在做什么,心也关照所做的事。

我们时时刻刻要和自己的心对话,告诉自己:

我要保持冷静,不能冲动,不能妄想。

佛陀接着说:

“有荣誉的时候,不能使心高举;受侮辱的时候,不能使心生恨”。

人一旦生起怨毒的心,全身就会燃烧,智慧马上消失,业障立刻先前,所谓“一念嗔心起火烧功德林”。

然而,我们平时所做的善事都化为乌有。

一夜贤者偈,不要追悔过去,不要企求将来,过去的已经过去了,而未来的还没有到来,唯有掌握现在,仔细观察眼前的存在,即不动荡也不摇摆。

必须如实地观察实践,努力做今天该做的事,谁也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凡是能这样观察事物的人,他便会聚精会神不分昼夜的去实践,这就叫做一夜贤者,也叫做心止于一境的人。

每个人要珍惜手上拥有的,不要去想没有的,或追悔已经失去不在拥有的事物。

渴望目前还没有发生的事物,那就是“贪念”,而珍惜目前已经拥有的那就是惜福。

惜福就是知足,知足就能得到快乐。

忍辱的方法———当别人伤害到我们时,我们应该这样想,“这是因为他不能控制自己的缘故”或“这是因为我自己过去的错误行为才遭致如此的因果”或“这是因为我行为上的过失才变成这样的”或“这是因为我自己的心有过失的缘故”等等。

“无论是谁都会有过失呀”,“这样的逆缘对我修行有很大帮助”。

我这样做会获得广大的功德啊!

什么是忍辱呢?

就是要能做到:

此心不激动,不愤怒,不伤害任何人,也不执著,这样的心境才叫做忍辱之心。

如果我生气了,产生了嗔恨心,那我就是凡夫了,和普通人一样没有区别啊。

能忍则忍,能做则做,别人不能忍的,别人不能做的,我能做到,我就是圣人了。

我应该感恩众生对我的修行帮助,这样的忍辱才能感动上天!

才能令诸佛欢喜啊!

佛陀接着说道:

不知道忍的人,就不能得到佛法的受用,嗔世恨人,是背法远僧,常堕于恶道之中轮回,能忍恶行才能平安,才能消除灾难之祸。

有智慧的人,能见到深远的因果,克服嗔心,多行忍辱,佛法的精神、佛法的真义,和世俗的看法不同。

世间上认为珍贵的而佛法认为不好;佛法认为好的、对的,而世人不肯实行。

忠与佞(ning)不能相容,邪的嫉正的存在,恶的不喜善的并行。

贪欲的人不高兴无欲之行,在这种情形下,修道者唯有忍辱,忍是助道的增上缘,可使你早证圣果;忍像大海中的舟航,能够度一切灾难;忍是病者的良药,可救人的生命之危。

我能成就佛陀,独步三界,受人天的敬仰,是因为我的心能够安稳,知道忍辱德行的可贵!

自主与定力———有必要的话才说,没有必要的话不说。

做到“身口意”的守护,必须要断绝的,当下通过修持戒律来断绝,必须要修学的,要全力以赴去求取,人必须面对几个问题,“什么是对自己最重要的事”,“什么事是第一优先要做的事”,完全清楚之后,再调整自己的心,对准目标全力以赴的去做。

我们是自己身心的主人,假如我们不能控制住自己的身,不能控制住自己的心,那么我们就不是做自己的主人了。

实践是唯一的道路———不管你以前读过多少圣贤书,不管你说过多少神圣的话,如果你不去依照那些话来行动,那么这些神圣的文学和话语对你有什么好处呢,实践是抵达真理的唯一途径,幸福是去体验的,而不只是知道了解,真理是用来体验和实践的,不只是知道与了解。

依教实行——如果你朗读的经典虽然少,但能遵照去实践,用正确的方法去除灭贪念,嗔恚,愚痴和愤怒的火焰而得到平静安祥的心,那么你于现在或将来便都能处在最上的幸福中了。

放弃旧有的方式,抛弃欲望,敌意和愚蠢这三种增添我们身心不平和痛苦的根源,我们才能找到平和,清净解脱之心。

不见真如来——如果有个人将手拉着我的衣摆,紧紧的跟随着我,但他还抱着强烈的欲望,激情和怨忿之心,行为放荡又无知的话,那么,就算他跟我也离的很远,而我距离他也很遥远,为什么说他离我很远呢?

因为他没有看到我所说的法,没有看到法的人也不能看到我。

“佛”是智慧的觉悟之意。

“佛教”是智慧之教,不是迷信,信仰佛陀就是遵循他所说的言教。

用自己的力量去实践而达到平静安祥的心,以正确的态度看待这世界的境地。

如见如来佛———如果有个人他虽然距离我很遥远,但他不抱着强烈的欲望,不抱着激情,不抱着愤怒之心,不被错误的观念所驱使,能随时不放纵自己又有正确的知解,那么他就像跟随在我身边一样,而我也在他的身边。

因为他看到我所说的法,看到法的人也看到了我,佛陀不在世,虽已过二千五百多年了,但要见如来佛还是很简单的,因为他说:

“看到法的人,就是看到我,看到我的人,就是看到法”。

涅盘寂静———有一位其他教派的人向是世尊请教,请问什么是你认为的法师?

问的好,你认真谛听,我为你解说。

他应该主张世间外在的一切价值欲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