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本教育基本知识.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273181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6.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本教育基本知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生本教育基本知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生本教育基本知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生本教育基本知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生本教育基本知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本教育基本知识.docx

《生本教育基本知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本教育基本知识.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生本教育基本知识.docx

生本教育基本知识

生本教育基础知识读本

利州区把实施“生本教育”作为实现教育均衡发展、内涵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的重要抓手,成立专门机构,安排专项资金,确立了“理念定魂、德育奠基、课堂突破、研训引线、差异行动、文化塑型”的实施思路,设计了以“生本教育”为全区教育教学改革的主导理念,推进实施“生本德育、生本教学、生本研修、生本活动、生本管理”,即“1+5”生本教育实施策略,全力推进教育教学整体改革。

2014-2015年生本教育工作的三个主题词:

全面、深入、突破。

全面:

全部课程、全部学校、全部年级、全部教师都要参与到生本教育中来;深入:

生本德育、生本教学、生本研修、生本活动、生本管理五个模块深入推进;突破:

重点突破,及在小组合作学习、学生自主管理、评价机制上重点突破。

生本教育与热水澡、营养餐并列为广元市教育三大民生工程

生本理念(又称生本教育理念),是指“真正以学生为主人的,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

生本教育的理念是:

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

生本教育实验在国内百多所中小学学校开展后产生巨大的效果和社会影响,引起了教育界的强烈回响。

然而生本教育的管理理念跟传统教育的管理理念有所不同,生本教育是一种崭新的教育理念,它能使教育者在生本教育的实践中充分体会到教育的真谛,享受到教育的乐趣和儿童生命力量的神奇,得到良好的发展。

生本教育主张教育应实现由“师本教育”向“生本教育”的转变,即把为教师的好教而设计的教育转向为学生的好学而设计的教育,实现学生积极、主动、活泼、健康地发展。

生本教育的价值观

生本教育的儿童观

人的起点非零,人拥有其自身发展的全部凭借,具有与生俱来的语言的、思维的、学习的、创造的本能,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潜能无限,是教育教学中最重要的学习资源。

借助于学生的本能力量的调动,形成教育的新的动力方式和动力机制。

生本教育的教师观:

教师应是生命的牧者,而不是拉动学生的“纤夫”。

教师在教学中要尽可能“不见自我”,要把教学内容从一大堆知识点转变为知识的“灵魂与线索”,来创造最大的空间,迎接学生积极飞扬的学习。

生本教育的教学观

教学就是学生在老师组织引导下的自主学习。

生本的课堂是区别于考本、本本、师本的,是区别于短期行为的、分数的课堂,是人的发展的课堂。

在教学组织上,生本教育鼓励先学,以学定教,少教多学,直至不教而教。

采用个人、小组和班级的多种方式的自主学习。

生本教育的作用

生本教育提出,比“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更为基础的是发展人的情感和悟感,认为感悟是人的精神生命拓展的主要标志,学生学习的核心部分应该是发展感悟,积累的意义也在于感悟的形成。

生本教育提倡减少或最终取消学习成长期的频繁统一考试,不干扰学生成长期的成长,把考试评价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或课任老师,把教学过程中的评价活动改为评研活动,削弱日常评价的比较竞争功能,鼓励“为而不争”。

到了现实学习的成熟期,鼓励学生用成长期的生动、活泼、主动、自然、丰富的积累和感悟,取得优异的终端考试成绩。

生本教育认为,学生的美好学习生活是学校德育的基础。

劳动产生自然素朴的美德,产生素朴的德行。

当学生在课堂中真正成为主人,自己去体验和感悟真善美,就可以使教学中饱含的真善美最大限度地进入学生本体,从而起到最大的德育作用。

由此,课堂教学成为最自在、朴素的无形的德育过程。

生本课堂模式简介

生本课堂就是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自主学习的课堂。

具体表现形态为——“四突出”、“三转变”和“四个基本程序”。

四突出:

1、突出学生:

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完全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局面。

2、突出学习:

整个教学过程处处突出学生的学习、质疑和探究。

3、突出合作:

全班分成若干小组,每小组4-6人,无论是课前准备还是上课时的学习,每位学生都必须在小组内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4、突出探究:

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探究获得知识,形成能力。

三转变:

1、变教师灌输式的教为学生自主性的学,使学生获得学习动力。

2、变“听懂了”为“学懂了”、“会学了”,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3、变“他律”为“自律”,使学生获得自信、自尊,激发内在的学习潜能。

四个基本流序:

前置性学习---小组交流---班级汇报---总结巩固(延伸拓展)

一、前置性学习,学生先学。

所谓前置性学习,就是引导学生在学习新知识前尝试自主学习,了解学习内容。

一般是课前预习或前置性作业,不固定,比较灵活。

通过前置学习,鼓励学生先学。

关于“前置性作业”的设计,郭教授提出了低入-多做-深思-高出的设计原则。

低入的含义是:

简单,根本,开放(可拓展)。

起点要低,要求简单,形式开放。

多做的含义是:

人人可做,人人多做。

深思的含义是:

通过学生自学,使知识扎根心灵,提高学生的智慧。

高出的含义是:

例题自己做,难题自己想。

1、“低入”是指教学的起点要尽量低一些,即教师的设计简单化,让学生的活动容易化。

抓住“简单、根本”形成开放空间,容纳学生最广大的活动,是整个生本教学的关键。

“低入”,就是要让孩子们在学习时找到成就感。

2、“简单”:

不是指内容简单或者难度较小,而是设计的环节简单,要留给学生很大空间,让他们去发挥。

3、“根本”就是核心,即重要的、有价值的知识或问题。

要求教师抓住知识主线,找准教学重难点。

理科学习注重学生的探究,文科学习注重学生的大量阅读。

对语文教学,要问“阅读推进了没有”?

对数学或理科教学,要问“根本抓住了没有”?

对英语教学,要问“活动形成了没有”?

4、如何寻找简单和根本,就是把它灵魂化,使学生浅池戏水,深池激浪,达到深思高出,是整个备课要注意的问题,这样才产生巨大的学生学习的空间。

▲太阳升起的地方▲思想发生的地方

▲新旧结合的地方▲引而不发的地方

5、如何做到简单根本:

抓住核心。

核心指的是:

核心内容、核心环节、核心思想、核心技术以及内容、环节、技术、思想的核心——感悟

6、“多做”多做具有两层含义,其一是人人可做,即教师所组织的教学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二是教学过程中,要尽量多地开展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知识和技能,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体会探究知识的心理,感受学习的快乐。

即通过更多、更有效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大量实践中,通过自己的感悟和思考,从中领悟知识,提升思想。

7、“深思”就是在“多做”中,实现思维的积累和深化。

是指学生在多做的基础上获得大量的感性材料,教师要引导学生多层面、多角度的思考,把知识深化,构建成认知结构。

8、“高出”就是有收获,是前置性学习的质量要求。

二、小组合作学习,4-6人小组,交流讨论,要求教师放弃逐句逐段的讲解,而是抛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

三、班级交流,交流形式比较灵活,人人参与。

有小组代表交流,也有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互动,教师在倾听的基础上引导点拨,让学生的思维进行碰撞,让智慧之火熊熊燃烧。

四、总结和巩固。

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延伸拓展,广义探究。

在教学中,教师要明确:

“学生会的不教、不会的教他们怎么学,学不会的老师教”,“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汇报、质疑、讨论常规化”。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能力、特长、性别等因素,按照“互补互助、协调发展,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灵活分组。

常用的分组形式有:

1.两人互助式。

同桌的两个人就是一个自然的互助学习小组。

这种方式能迅速覆盖到每个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获得学习和活动的机会。

2.四人合作式。

这种形式是相对固定的一种组织形式,也是教学活动中较常用的一种方式。

通常由四人组成,尽量保证每个小组有一个优等生,两个中等生,一个后进生。

3.大组竞争式。

一般以纵向或横向的一排或两排为一大组,在教学实践中,经常把这种分组形式用于解决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4.自由组合式。

由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自由组合。

这样组成的小组,组内的成员大多兴趣爱好相投,感情相融,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的个性。

可经常让学生们在课外利用这种方式来互学、互教;或者在课堂上,让学生们在相对固定的四人小组展示汇报之后,再自由组合进行拓展延伸。

5、注意:

①异质分组:

好、中、差搭配;②选好组长、明确职责;③培训组员:

学会分工,学会表达;④给小组个性化命名;⑤最好语、数、英等学科达成共识,小组固定,给学生学习提供方便。

学习习惯培养

1、学会发言,能清楚表达自己的观点,接受他人的意见并改正、补充。

2、学会倾听,乐于倾听别人的意见,努力掌握别人发言的要点,对别人的发言勇于作出评价。

3、学会质疑、反驳,敢于提出不同的看法,表达个人观点,听不懂时请求对方再讲一次。

4、学会组织、主持小组学习,能根据他人的观点,做总结性发言。

5、学生会用两种不同的声音说话。

即组内声音,15cm以内能听到的声音,称为图书馆声音,保证组内成员听清;再就是全班都能听到的声音(全班声音)。

6、职责轮换。

小组成员之间的职责要定期轮换,培养责任意识,体验多种角色,从而进行换位思考,有利于小组合作。

7、机会均等和机会限制。

要求人人参与,对发言多的进行次数限制,以便他人也有表达的机会,实现全员参与。

8、合作学习的调控应当注意:

抓好常规,树立榜样;充分利用示范效应;健全小组奖励机制(遵循激励性、共同提高、小组奖励的原则);课堂上应该注意恰当运用鼓励语言;让学生学会评价。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把握的几个重要环节:

课前、1、以课标为基准,以教材为学习内容,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教学案一体设计(即前置性作业)。

2、选择承担研究任务并主讲的学生小组,必要时先培训主讲学生。

要运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又不能捆绑住教师的手脚,教师的主导作用要时刻牢记在心,要做好了一个帮助者、引导者。

3、预设学生可能出现或提出的问题,找到相应解决方案。

对于生成性的新问题不能置之不理,这不但是学生也是教师再学习的过程。

  

4、估计引领学生继续思考的切入点可能有哪些,以便在课堂上根据情况随机应变。

5、准备练习应用或反馈评价所需要的问题,设计一些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能力发展评价项目。

课中:

1、仔细倾听研究小组的讲解思路,观察提问同学的动机情况,仔细做好记录,及时点评。

点评要注意即时性,否则不能及时反馈学生展示思路的优点与不足。

2、在学生错讲、漏讲、讲解不透、概念出现模糊的地方,要及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3、要提倡学生之间、小组之间相互评价。

以鼓励为主。

在学生体验成功的同时也要学会感受挫折,这是人生成长必不可少的两面。

课后:

1、反思、整理、记录教学反思。

对课堂上争执不下的一些问题,查阅资料、寻找思路。

2、准备练习应用专题训练资料;解答学生的质疑或单独培训主讲学生。

课后

1、反思、整理、补充课堂笔记或是错题集。

2、小组内交流心得,完成有关巩固练习并自己批改。

生本评研:

以学养学,以学养考

郭思乐提出,生本教育不是不要考试,而是在平时的考查中,去掉考试的控制性,保持考试的检查和练习的功能,以良好的素质来迎接社会的检查和评价,解决现行教育中素质教育和考试之间的矛盾。

评研就是让学生用研究的态度对待考试,把考试作为对知识的再次学习和研究的过程。

“评”是评价,“研”是研讨。

“评”要评得实在,评得生动,评出孩子的自信。

“研”要研得深刻,研得透彻,研出孩子思维的火花。

评研的操作方法

1、教师编制制试题---学生做题---互评研讨(互对答案,研究错题)

2、学生编制试题---同学互考---互评研讨

3、教师再编制制试题---学生再做题---再互评研讨

4、一周一小评,一月一大评,学生自评、小组互评、班级评比,全体学生全方位地参与评研过程

课堂组织、设计要符合学科特点:

语文——强化实践,推进阅读;

数学——抓住根本,激活思维;

英语——听说为主,形成活动;

理综——问题引领,实验探究;

文综——理清脉络,抓住规律。

高效课堂的十大假象解读

课堂是学校的心脏,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关键在课堂教学,而提高单位时间的教学效率是当务之急,高效的课堂取决于高效的教学行为。

课堂教学行为是一个老话题,但是如何从新的视角去观察、指导以及评价却是一个新问题,也是校本研究的主课题。

因此,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研究如何全面审视课堂教学行为以及如何构建系统有效的教学行为体系具有重要价值和现实意义。

笔者总结了目前高效课堂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行为存在的假象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思路,欢迎大家指正。

第一大假象:

小组学习中的假合作

行为描述:

某初中英语课堂上,教师把学生分成8个小组,每小组6名学生。

第一环节要求学生在导学案上写出一些短语的英文形式并大声朗读,学生分小组先写短语,然后各自朗读。

第二个环节要求学生用英语介绍自己一天的作息情况,用第一人称手法写,动词用原形。

学生分小组开始写,学生各写各的,2分钟后,教师要求学生停下来,学生回到原位,有些学生还没有写完,教师开始点学生展示,期间学生没有任何合作学习的过程。

行为探析:

合作交流学习是学生个体打破独自学习的习惯,学会交往,学会合作,培养团队精神和竞争意识的有效方式。

它作为对传统教学组织形式的一种突破和补充,已经被教师越来越广泛地运用于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之中,这也是高效课堂倡导的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它促进了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是任课教师没有真正弄清楚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和操作要领。

认为只要学生坐在一起就是合作学习,期间没有任何合作学习的过程。

有些时候纯粹是为了合作而合作;有时候当学生还没有进入探究状态时,教师就叫学生迅速合作;有时候当学生正在进行激烈的思想交锋,正处于欲罢不能的探究状态时,教师突然叫停……常常成为高效课堂的装饰性教育,学生则成为教师运用新的教学思想、教学方式的道具。

行为策略:

①增强合作交流学习的意识。

教师要认清合作交流学习的必要性。

合作交流学习对改善课堂气氛和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起着重要的作用。

对学生来说,应用合作交流学习,可以从同伴中迅速得到高质量的帮扶,缩短了反馈和矫正的时间,也就有更多的时间用于完成学习任务。

②把握合作交流学习的契机。

合作交流学习不只是一种外在的强迫,而且是一种内在的精神需要,因此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合作交流学习要把握契机,精心设计合作交流学习的内容、要求、呈现的方式等等,一般出现下列情况时可运用合作交流学习的方式:

一是出现了新知识,需要新能力;二是遇到大家都期盼解决的问题,而依靠个人能力又不易或不能解决时;三是学生意见不一致,且有争论时。

③抓好合作交流学习的建设。

“让每一位学生都学得好”,其内涵之一就是关怀每一个学生,保证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应有的发展。

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占大多数的班级上课,合作交流学习的意义显得尤为重要。

在班级里通过合作使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学习,他们的学习才可能有持续的进步。

要实现合理高效的合作交流学习,还必须讲究合作策略:

首先,要选择好小组长,一般是将悟性好且有责任心的同学分到各组担任组长,每组6-8人,好、中、差三个层次按1:

2:

3的比例配置学生,尽量做到“异组同质”。

其次,对学习最差的几个学生酌情对待。

能力差但有学习愿望的要分配到组长有爱心且成绩优秀的组里去,调皮的学生放在全班最有“权威”的同学任组长的组里去。

第三,在组织合作交流学习过程中随时注意他们的动向,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引导他们学会听取意见,接受好的方法。

对于他们的点滴进步,老师要及时给与表扬和鼓励。

第二大假象:

课堂教学中的假目标

行为描述:

某小学一年级语文课堂上,老师出示了课文《自己去吧》(第一课时)的三个学习目标(来自教师参考书上):

⑴认识12个生字,会写4个字。

⑵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⑶了解内容,懂得从小就要树立自立的思想,能自己做的事就不要依赖父母,自己要学会生活的本领。

行为探析:

学习目标是学生学习的出发点,也是学生学习的归宿。

高效课堂的高效体现在教师确立切实可行的明确的简明扼要的学习目标。

目标越明确、越切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学生的学习行动的每一次努力就越能够获得成功。

很显然,如果这位老师把上述三个内容同时出示给学生并不恰当。

因为作为第一课时,学生往往要扫清生字障碍,读通课文。

如果老师将本课中的三个学习目标同时展现给孩子,会让学生无从下手。

如果将第三个学习目标(教学目标)原封不动照搬出来,让学生去完成,很显然难度很大,既便是高年级学生你把这几行字留给他,他也茫然,“了解”一词很泛泛,了解,到什么程度才算了解?

因为这个目标不是学生凭着动动笔、动动口就能完成的,而是要在了解课文的基础上,在学生与文本之间反复对话的过程中产生感悟。

行为策略:

教学目标作为“教师通过教学活动对学生身心发展变化的期望”,做为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它首先是从三个维度的角度来确立的,它不仅包含着本节课的知识与能力目标,而且也涵盖着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它是从教师角度确立的,而学生的学习目标则是在学生学习过程中,通过某些过程和方法使之达到对知识的理解,对情感的把握,对技能的体验。

也就是说在某种程度上学生的学习目标与教师的教学目标存在着一致性。

我们可以借鉴教参上的教学目标,并不是完全照搬给学生,这就要求我们老师每节课在预设学生学习目标时老师心中要有教材,眼中要有学生。

如何制定有效的学习目标:

课标的正确解读是基础,教材及学生的准确把握是关键,学习目标的准确表述是条件。

具体地说:

①学生的学习目标应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完成的,每节课不宜过多。

②学习目标要从学生的角度来预设,目标语言要通俗易懂,易于评价。

③预设学习目标要着眼于学生的个别差异。

④教师要关注学生在完成教师预设的学习目标的过程中经过内化、理解、感悟到的东西──即:

生成目标。

⑤目标出示要得体得法,不应让学生读一遍后就放到一边再也看不管了,或是通过课件出示完就算了,而应成为学生对学习目标是否完成进行自我评价的依据。

在表述上目标要具体、适宜、具可测性。

具体是指学习目标的制定要根据学习内容,结合课程标准中的具体目标,确定具体可操作性的学习目标,使学生看了之后明白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会做什么;适宜是指针对学生的实际状况,考虑学生的发展性等。

要注意学习目标是预期学生学习结果,应该用学生学习后能说什么或能做什么来陈述,尽量避免用“知道什么”、“理解什么”等含糊的词语来陈述目标。

其次目标的行为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所以在目标的陈述中,学生一词应省略。

不能出现“培养学生……能力”,“使学生……会做什么”这类句式,因为这类句式中行为主体是教师,而不是学生。

第三大假象:

自主学习中的假自学

行为描述:

某初中数学课堂,上课内容是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菱形”一课,教师先安排学生自学10分钟,完成三个目标任务:

菱形的概念、性质和判定。

10分钟后,教师检查,学生对答如流,教师非常高兴地表扬学生,说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得很快。

行为探析:

《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强调“自主学习就是为学生获得终生学习能力和发展能力打下基础的。

”它把学生作为主动的求知者,在学习中培养他们主动学习,主动探索,主动运用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主体。

自主学习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就培养能力而言,自主学习是发展潜能的桥梁;从教育实践来说,自主学习也是当代教育改革的重要方面。

自主学习更是高效课堂倡导的主要学习方式,课堂上让学生自学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基本方法。

看书,是一种自学方式;但是,并不是自学就一定要看书。

对一些适合探究的知识,看书就容易直接看到结论,就不能经历知识产生的过程,学生的收获也就要大打折扣。

学生自学时,教师也可以适时介入,在教师的组织、调控下自学。

考量某一种学习是不是自学,不是看教师介入没有,主要看教师“直接讲知识没有”。

上述案例中,在10分钟的自学时间里,学生只需要把书上的几句很短的黑体字记下了,就算完成任务了。

用10分钟记住几句话,是“假自学”。

行为策略:

1、学生自学的过程,教师要全程参与,要对学生的自学过程进行有效的组织和调控,要让学生从自学的过程中收获的不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知识产生的过程,收获这个过程中的非知识元素,这样有利于锻炼思维、培养兴趣,促进可持续学习。

2、在自学过程中要让学生经历由不会到会的过程,体验疑惑的痛苦与顿悟的愉悦的过程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学。

假如一个同学一节课作了10道题,这10道题对他来说没有任何难度,那么该同学这节课的收获有多大呢?

他最大限度把某些已经掌握的知识和技巧再熟悉了一遍。

如果学生面对的是一个比较难的问题,他必须经过大量的思考,经过多次试错,充分体验到没有找到突破口疑惑、痛苦和终于出现灵感后的顿悟、愉悦。

经过了这样的过程,学生才能有实质性的发展。

所以在组织、指导学生学习时,要注意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根据学生的知识起点组织、指导学生学习。

3、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采用各种方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①设置悬念,激发学生自学潜能。

学生的学习过程既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又是一个探究的过程。

学生一般都具有好奇、好问的探究心理。

故意设置悬念,能够使学生迅速地由抑制到兴奋,而且还会使学生把知识的学习当作一种自我需要,能引起学生内部认知矛盾的冲突,使学生在疑中生奇,疑中生趣,不断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

②学生利用“引导发现法”自学新知识。

让学生提前完成练习,首先在课堂上教会学生利用“引导发现法”学习新知识,再让学生利用“引导发现法”自学新知识。

③讲课当中仍要发挥自学作用。

学生通过预习,仍然有弄不懂的地方,这时在他们的头脑中,就会产生一种请老师帮助尽快把它弄懂的心愿。

老师讲解这部分知识时,在他们的大脑皮层上就会出现一个“定向兴奋中心”,他们就会聚精会神听讲,开动脑筋思考,这时教师和学生的活动就有了共同的基础和统一的目标。

所谓老师讲解,并非采用老师讲学生听的方法,仍要发挥学生的自学作用。

④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

在培养自学能力的基础上,教师要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自学习惯。

培养学生进行课前预习,这是进行自学的一个好习惯,它的好处是可以使学习克服学生的盲目性,增强自觉性,改变被动学习的状态,提高学习效率。

教师要注意课前预习,决不能放任自流特别是对低年级学生,或自学的初始阶段,教师要向学生布置预习提纲,提出思考题和提示自学重点。

第四大假象:

学习交流中的假展示

行为描述:

某校小学五年级数学课上,老师通过投影布置了五道自学新知识的预习选择题,学生独自完成,3分钟后,进入展示交流环节,老师引导学生依次订正答案,老师问,学生答,全班共有五名学生获得回答问题的机会,期间没有学生与学生,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质疑的过程。

行为探析:

考量课堂的有效、高效,必须关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数量,尽可能使全体学生都参与课堂活动。

只有部分学生参与的课堂是“假课堂”。

还有些老师为了营造好的展示氛围,设计的任务、问题等越简单越好,耗时越少越好,试图形成教学目标达成度高、教学效果好的课堂印象,这不是真正的高效课堂。

学习交流中的展示环节应该是交流展示预习或自主学习的成果,并进行知识的迁移运用和对感悟进行提炼提升。

展示和反馈是为预习服务的,是促使学生认真预习悉心准备的两大手段,为了能使自己在展示课上争取机会、展示精彩,学生在预习中就会根据预习或自学提纲的要求认真预习课文、查阅资料、完成问题,为了能使自己小组在展示评价中多得分,小组成员之间也会在预习环节中相互研讨相互合作相互帮助,所以,展示是促使学生和小组充分预习的内驱力。

绝不是单纯的做题目后的对答案,更不是教师问学生答,而且只是少数优等生的展示。

行为策略:

一般情况下,学习成果展示是在教师指导下,首先进行小组展示,交流预习成果,在小组讨论中,每一个学生的思维都积极地投入,除了接受信息外,更多的是带着怀疑的心态去思考,其反应除了听之外,更多地是赞许、补充、质疑。

然后是全班性的展示,全班性的展示要展示“普遍”问题,具有代表性的问题;一般主张由学习较弱的学生多展示,对展示的内容教师要学会取舍,太难和太易的都不作为展示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